媒体时代的中美舆论环境差异探究

时间:2019-05-14 05:4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媒体时代的中美舆论环境差异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媒体时代的中美舆论环境差异探究》。

第一篇:媒体时代的中美舆论环境差异探究

媒体时代的中美舆论环境差异探究

摘要:

随着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在事故灾难发生时,网民对事故的言论、态度在事故的 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民应知法、懂法,特别 是要了解法律中涉及到网络行为的相关规定,以 规避负面的网络舆论。同时,网民应注重提升自 身内在的道德素养,并将道德与法律有效结合起 来,以在事故灾难的网络舆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美 媒体 舆论 差异

绪论:

选题意义:了解美国的舆情导向和中国的信任危机

研究现状: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5.64亿。占人口总数近41%的网民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上,从食品危机、环境污染到住房、医疗政策及廉政建设方面,发出愈来愈多的质疑和批评。一波波舆论洪流不断冲击着各级公共权威,从政府官员到圈内知识分子,无一幸免。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维持政治稳定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强行实施舆论控制,而是塑造一种由社会公众“自动纠偏”的社会内在稳定机制。在美国,这种局面的形成具备较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即以具有温和改良倾向的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以及由多元分化、彼此竞争的利益集团和政治力量构成的多元竞争格局。[1]

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政治舆论和事故灾难类公共事件的舆情差异中,了解中国政局面临的信任危机和媒体困境,学习美国的经验,做到媒体与司法共同监督。

研究报告: 中美政治舆论环境现状差异分析

1.1 当今美国主要媒体下的政治舆论环境

1.1.1 传统主流纸媒

从进步主义时代的《屠场》开始,美国的大众报纸和流行杂志就肩负着传播主流舆论和主宰全民政治舆情导向的重任。美国著名的媒体人亨利-卢斯(Henry Luce,1898—1967)创办的《时代》、《财富》、《生活》以及时代公司现在也因“时代华纳”这个全球最大综合性媒体巨头而占据世界传媒的重要地位。

1.1.2 愈演愈烈的新兴脱口秀

《奥普拉秀》是目前美国最著名电视脱口秀节目。如今,越来越多的脱口秀节目开始遍地开花,成为了美国街头巷尾的谈资。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一般脱口秀都会调侃时事政治,甚至邀请当局者上节目进行对话,塑造的形象非常平民化,有时为收视率会比较过火。

1.1.3 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以用户为中心”组织和传播内容,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贡献、制作和传播政治时事内容,这种用户生成内容的力量是惊人的,在社交行为中,通常除了面对面的“接触型”社交行为以外,“非接触型”的社交占人类社交的80%以上,这意味着社交网络将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角色.并对现实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2]

1.2 中国新媒体舆论下的政府公信力危机

1.2.1 “郭美美事件”引爆的红十字问题

2013年4月25日芦山地震,深圳红十字会为地震灾区募捐,应者寥寥;在重灾区宝兴县,当地红十字会摆出募款箱,筹款10块零五毛;深圳邮局打出电子屏:邮局没有郭美美,赈灾捐款免邮费„„一切都源于2011年6月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20多岁女孩的炫富行为。如今红会拟重启调查郭美美事件,可惜该事件早已让社会大众对红十字失去公信力。

1.2.2 动车事故背后的“铁老大”

2011年7月23日晚,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发生追尾事故,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此次重大的事故本就让人质疑铁路局制造的动车质量,更火上浇油的莫过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名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如此的惊世骇语,让原本就需要抚慰的社会舆情覆水难收,举国2 鄙夷。终于,成立64年的铁道部,在第七轮政府机构改革中消失。

事故灾难类公共事件的中美舆情差异分析 2.1 美国面对重大事故的社会舆论

2.1.1 恐怖袭击

言论自由被认为是美国的立国之本, 相应地,美国的舆论民主制度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典范。从刚刚发生的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连环恐怖爆炸案追溯到911 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政府通过公共关系成功地进行舆论管理和政府传播。事件在第一时间传播报道,并且展现了政府对于受害者的深切歉意和缅怀,并且以总统为首的领导人对于事件给予反思和公示。

2.1.2 自然灾害

美国的飓风灾难从未停止过,有美国媒体惊呼,飓风简直就是从好莱坞灾难大片里“跳”出来的。如此在舆论中提出一系列疑问和担忧,美国人民依旧靠着强大的美国精神和媒体中振奋人心的演说,重头开始建设家园。

2.2 中国应对重大事故的社会舆论

2.2.1 意外事故

从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到触目惊心的强拆事故,从多起重大桥梁倒塌到上访者“北京黑监狱”,每一次意外都在降低着政府的公信力,每一次舆情都导向着政府的失职。

2.2.2 自然灾害

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有别于08年汶川地震的“万众一心”,雅安地震考验着红十字会在内的所有官方公信力水平。壹基金先后收到捐款过千3 万,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收到捐款不足6万元和一片骂声。

中美舆情背后的媒体策略探究:

3.1 宽容与尊重:媒体与司法关系重塑

3.1.1 政府应学习美国,尊重与宽容网民

随着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在事故灾难发生时,网民对事故的言论、态度在事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导网民正确看待事故灾难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网民的素质,慎重地、客观地、理性地发表言论。国家领导应该学习美国的方式,积极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透明公正公开,否则民心尽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功亏一篑。

3.1.2 尊重与宽容官方舆情

网民应坚定自己的立场,明辨是非,理性思考,不能随波逐流、轻易受网 络舆论的影响,更不能歪曲事实,发布虚假信息。

要意识到美国是一个被大资本、垄断资本控制的国家,媒体也属于资本家,不都属于政府。它的媒体的确会对政府及政府官员提出不客气地批评,原因在于,政府或官员的言行不符合大资本的利益。像“美国之音”这样的政府媒体,就从来不会批评美国政府。

3.2 中美网络媒体立法初探

3.2.1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的脚步,必然要求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 对相关规定做适当调整 3.2.2 美国的联邦宪法中的言论自由相对执行得比较到位,而且在对于互联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上,美国政府一直扮演的是一个推动者的角色。以联邦通信委员会为代表,对于互联网络的管理,基本上采取一种自由的、非管制的态度。3.2.3 美国的关于互联网络的信息法规,其涉及面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和广泛,既有针对因特网的宏观的整体规范,也有微观的具体规定,其中囊括了行业进入规则、电话通信规则、数据保护规则、消费者保护规则、版权保护规则、诽谤和色情作品抑制规则、反欺诈与误传法规等方方面面。美国政府对于因特网的管理,针对美国目前的因特网发展状况,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和体系。许多法案都具有开创性,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着重要乃至革命的意义。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争取摆脱其可笑的“言论自由”指责。

结语:重大事件发生后, 一旦主流媒体未能及时发声, 没有客观深入的权威报道与评论,在新媒体阵地上很快便会丧失舆论主导权。网民要避免小道流言传播,擦亮双眼

参考文献:

[1] 安然.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的舆论开放与政治稳定[J].学习时报, 2013(2).[2] 袁梦倩.论SNS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与功能-基于校内网的现象研究[J].今日传媒, 2009(4):78-80.

第二篇:浅析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11传媒学院 新闻二班 赵敏 2011415436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媒体传播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经历着从传播方式到内容的双重变化。新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为社会公众的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各阶层实现了网上平等对话。同时,新媒体时代,媒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结构,形成了舆论及流通渠道的多层次、多元化。

新媒体日益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互联网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逐步成为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为民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甚至参与决策制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为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提供了条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民主政治进展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民意直通车。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解压阀的功能逐渐被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所取代。特别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人们利用手机,或者网络媒体,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缓解恐慌情绪,或者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开放性,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社会解压阀”的作用,可以缓解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压力。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不断对既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现如今,新媒体已成长为社会动员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给新兴的网络民主提供了平等的行动机会与空间。新媒体催生新舆情,也对舆论引导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舆论形成与传播的载体不断丰富。各种媒介越来越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终极目标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而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公众通过网络反映民情、表达民意,就社会热点问题、公共话题发表评论和意见,有力地促进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着社会舆论场的生成与存在方式,各种声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找到自己的传播对象。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扮演起了“报道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形成与传播的非中心化越来越明显,每一个人都成为舆论的散播源,每一个人都成为搅动舆论海啸的那只蝴蝶。

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极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而加剧了群众的盲从与冲动,也使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这就要求各级部门应积极回应,迅速澄清事件真相,稳定网民情绪。网络舆论热点,特别是公共突发事件形成后,必须密切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在官方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不给虚假不实之词有可乘之机。

虚拟空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逐渐增强。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可以更容易“群”聚,聚集到专门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所建的网上虚拟社区。与此同时,现实世界的各种社群也建立了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社群。这些社群通过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互动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公众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因而能够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有领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改进新闻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从而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这些也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遵从新闻事件的本质,积极贯彻正确的思想,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深层次意义,利用新媒体参与舆论表达,进行舆论引导。此外,要在尊重网络民意的同时,提高对网络民意的甄别能力。既不能阻碍新媒体舆论的传播渠道,又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搭建政府与网民迅速、高效沟通的有效平台。这样不但使公民高效参政议政成为可能,而且可以有效帮助政府尽快向网民公布政府信息,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表达权。

建设网络事件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工作机制,加强新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打造公民有序参与的网络环境。要发挥好新闻舆论在反映和表达民意,以及进行社会监督和社会调节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应当将网上舆论引导与整个社会舆论引导立体的结合起来,增强营造和改善舆论环境的能力,提高舆论宣传的艺术和水平,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舆论主动仗。面对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才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会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不仅为党和政府提升了执政能力,同时也成为我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优化社会治理环境,将成为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为此随着新媒体使用的日渐频繁与广泛,面对新媒体时代引发的信息风暴和舆论危机,不管在任何传播环境下,作为治理者,都要承担起最重要的管理者和引导者角色。都要从多角度去引导舆论的传播,让事实抵制谣言,让群众掌握真理,让社会变得更加健康、和谐。

第三篇:中美礼仪差异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 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若不了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中国闭关自守,对西方不了解,在一次希特勒举行的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中国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在国外是极不礼貌的,仿佛是在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一见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再例如,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在文化方面就美国来讲,中国人赞赏推崇的愚公移山,令全拿搬家不当回事的美国人大惑不解,他们会用智叟的语调发问:“他为什么不搬家?”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如此相反的结论,如此巨大的反差,是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显现。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当然西方人也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中国游客在美旅游后准备买票回国,凭主观想象买票是肯定要排队的,但当他们进入售票大厅时,见窗口只有一个人在办理手续,另有几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厅的边上。我国的游客马上拥至窗口抢购机票,售票员在给中国游客办好机票后,微笑着对他们说:“下次买票请自觉排队,并用手指了指边上的人,当中国人回头看时,他们报微笑,使几个中国人真是无地自容。在现代的社会再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以自己的国情来看待别国才会出“洋相”,这有待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若一无所知,就容易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处于不利的形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明确,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美国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它合众为一,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很多人被同化了,不管什么肤色,不管讲何种语言,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他们的宗旨是永远向前看,遥望目力所及的前方,并且迈开双脚前进;自强自立,追求幸福,永不满足。这是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而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美国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美国的魅力。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就盲目自大,而应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习惯,这样交往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了解、研究别国的礼仪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下面,我们对美国的礼仪文化作点研究:

美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内各类移民又不计其数,因此美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汇合,有不少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截然相反。

一、见面的礼仪。

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另外,美国人的礼物重视包装,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层外三层精美包装的礼物,打开却只能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觉得失望,或者认为美国人小气,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国人办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严格的计划,因此去美国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预约,否则打乱了别人的计划,就会被认为是不速之客,吃闭门羹。所以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一旦约定,就要准时到达,不能迟到,也不要太早到,因为客来之前,主妇都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许多不便。而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也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后再进去。

在进门之前,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地板。进门后要摘帽。并把雨衣雨伞留在室外。然后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问好。若主人家宾朋满座,只需与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请你坐,你就应该马上坐下,不要推托不坐下,也不要随意翻动主人的用品,更不可问用品的价格。作客时,不要轻易吸烟,如想吸时应问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并先向其他人敬烟。若主人向你敬烟,即使你自己有烟,也要接受主人的烟,这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往往会因为客气而有所推拒,但这在美国人眼里,他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间关系变坏。作客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与主人攀谈一会儿。若夫妇同去作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如果你与主人不太熟,作客后应打电话或写短柬以表谢意。这样美国人会认为你很懂礼貌,从而留下一个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礼节。

在用餐时,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后开始坐下进餐的。在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也不要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在餐桌前不应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也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毕后,女主人应先离座,客人再一起随着离开,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起,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在席间,主人应使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使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间,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礼貌地为其换一把。若客人不慎将盘碗打碎,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悦之色。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的花费。

四、服饰的礼仪

美国人的服装以体现个性为主,很难从穿着上看出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着时髦笔挺西装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实他可能是演艺界的艺员,甚至是一个美容美发师。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旧T恤的,看似流浪汉,其实却可能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国,万万不可先敬罗衣后敬人。曾经有美国外商来华,接待人员乍一见便以为那西装笔挺的一定是老板要员,而忽视了一行人中的大胡子。虽然把热情过多地倾泻到了“西装笔挺”上,还好,也没冷落了“大胡子”。稍后,一介绍身份,方知道谁是真正的老板,而那个“西装笔挺”不过是雇员。因此在美国,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钱,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没钱。若简单地以衣帽取人,不仅会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会让美国人轻视。

虽然美国人穿着随便,不像欧洲人这么讲究,但在美国的穿着可谓“不怕穿破,不许穿错。”有许多场合,服饰有很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许多公司上班有专门设计订做的制服,在律师楼和银行上班的老板和职员们天天都是西装笔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换,若两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误会是个夜晚没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国举办各种宴会,往往在请柬上注明是否“黑领结”。如果注明了“黑领结”,男士则一定要穿无尾礼服,系黑色领结,女士必须穿晚礼服。这时,男士的长条领带,女士的裤装都上不了台面。如果没有注明“黑领结”,而表示是“正式穿着”,那么西服就可以上场。如果写的是“白领”,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领带。因此什么宴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很有讲究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不怎么正式的场合,每个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独你一个人身着深黑笔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个都云鬟高挽,长裙及地,唯独你一人一袭T恤,这种巨大的不协调,你自己不觉得张狂,别人也会看着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个东西。而且在美国,这是对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确表示,主人也会因此对你感到厌恶,从而与你断绝来往,这会是你的一大损失。因此注意场合与服装的搭配在美国尤为重要。

总之,美国与中国之间有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同样其它的西方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习惯,因此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到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自己带来了便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以便在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并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第四篇:浅谈新兴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引导工作

浅谈新兴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引导工作

在新媒介时代, 公共舆论现象与传统媒介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别。互联网海量、快捷、互动的特性为网络媒介开展公共舆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舆论空间,开辟了一个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公共领域。网络媒体的巨大信息量为公众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充分广阔的对话空间,其影响力逐渐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意见表达的平台,最重要任务是表达、反映和引导舆论。因此,网络媒体不但是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更是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信息交流平台。借助网络之力可以开阔视野、高瞻远瞩。网络舆论能为公众提供“话语权”,使他们宣泄自己的某种不满情绪,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公共舆论的窗口;也能成为政府推行政务公开、改善执政环境的一个明智选择等等。

在新媒介时代, 公共舆论现象与传统媒介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别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经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臵,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形成的过程中,也无可争议地赢得了自己的重要地位,网络媒介俨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舆论集散地,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形式,也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话语权的表达有所改变。从而导致公共舆论从之前传统的模式中衍生出新的形式。由于网络传媒中的公共舆论的透明化和直接性,从而导致公共舆论从之前传统的模式中衍生出新的形式。加之网络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匿名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内就可以拥有相对自由的言论,便于人们更直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使信息更加直白更加完整,相应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更加全面和透彻,更能直接更全面的反映公众群体的看法和意见,使公共舆论的形成更加具有多样性,从而改变公共舆论的表现形式。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思维模式之转变。网络传媒中的公共舆论具有形成的及时性、快捷性和对于相应政策反映的敏感性的特点。从最初被动的接受到现在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模式产生了传统媒体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即高社会参与度、高关注度,形成无形的推手,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些意见代表了广大公民的相应看法,包括了不同利益群体对于某一问题形成的公共性的意见,具有涵盖性、指向性和代表性。使社会公共事件以其他方式进入公众视野。

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之转变。由于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及其传播的广泛性,由两级传播到多级甚至是全民参与,这对于某些群体和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企图控制传媒故意操纵和引导舆论便不能轻易被实现。使原本不可能通过传统媒介传递的信息通过网络的渠道广泛的传播。

公共舆论概念的变化带来了一场革命,我们身边的环境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这场革命不仅仅影响到舆论界,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事物的参与态度。维纳曾在其《控制论》中指出,“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加强对新媒介时代的公共舆论的探讨, 引发对新媒介时代公共舆论形态的关注, 以便让公共舆论更加合理的对事件进行疏导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新兴媒体时代舆论是一个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的过程。高自由度的舆论空间造成舆论环境的喧嚣。网络媒介为大众公开表达个人观点、直接参与公共事物提供渠道, 削弱甚至排斥了其他中介性机构的影响。传播者的议程设臵引导公众向想要的方向发展,而成为一种网络舆论的混乱,是一种舆论的喧嚣。强烈的责任感要求一种理性的回归。公共舆论在经历过喧嚣之后,逐渐冷静下来的公众更愿意让消遣享受让位于理性思考。在媒体的引导下自己参与到公共事件之中,更理性的对待这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网络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是一个具有内容极为丰富的载体,但由于其舆论主体的匿名性,舆论信息的开放性,舆论传播者的广泛性以及网络舆论的难控制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具有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正效应,为社会民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又使整个社会舆论和社会秩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媒介中,由于传播方式的极大改变,人们的行为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舆论已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媒体表现出的积极强劲的社会影响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对人们的生存状态、生存质量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公众舆论,要思辨的看待其影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做到统筹兼顾,因势利导,供完善的体制和措施保障,促使网络舆论积极影响的充分发挥,尽可能的减少和降低网络舆论的消极、负面影响,使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为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舆论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于新兴媒体时期舆论的引导,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媒体传播的管理和社会公共舆论的引导:

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在网络传播中,为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风气,舆论引导部门应注重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将“把关”和引导作用以各种方式融入到微观的调控之中。一是着重打造主流网站。让重点网站吸引大部分行业相关的互联网信息访问量,成为影响公安机关网络舆论的主要力量,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二是为公众设臵议题。针对大多数人会有“从众心理”的情况,进行议题设臵,舆论引导者可以有意识地设话题或议题,将有有关政策议题转化为公众关心的公共议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接受引导。三是利用技术手段合理引导。针对公众易受“权威左右”心理的特点,请厅局长或与相关专家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用权威及真实可信的声音强化引导作用,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提高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的技巧。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引导网络舆论不是“硬导”,而是要在引导前要统一思想。一是培养“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虽然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的程度和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的从众心理并未从消失,“意见领袖”则是在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能向身边公众提供有关信息,做出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要培养网站及其论坛的“意见领袖”,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舆论,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二是强化“网络把关人”角色。网络把关人不是传统媒体中的绝对主导者角色,而是相对的管理和引导者角色,他们在健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律的约束下,为公众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标准,以实现网络传播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三是形成与传统媒体的合力效应。凡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媒体议程,都存在着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积极互动的现象,舆论的合力构成了社会意见共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联合,不仅推动了社会舆论共识的形成,而且具有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这种多媒体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的“立体化”策略,将会从多方面引导社会公众舆论,达到全面引导的合力效应。

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舆情是网民社会政治态度的集中体现,具有复杂多变、波状扩散、广泛真实等特征。舆情预警的制度化,将构筑起更强大的舆情信息和预警网络,将民意采集渠道制度化,建立一种网上沟通的“常态化”机制。一是建立舆情反馈系统。针对常态事件和突发性事件有计划地开展。对公众关注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政策性很强的常态公共事务,实施舆情规划、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等措施,有的放矢地观察民意走向。二是建立舆情引导常态化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情绪型舆论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为 “震撼和反应期”、“抗拒和对峙期”和“突发或衰变期”。我们的舆论意见领袖要抓住时机,及时运用大众传媒在不同的阶段适时、适当的进行舆论引导。第一阶段,要立即反应,提供公共信息,及时给予理性指导,减少公众对于外在冲击力的感受;第二阶段,主要是转移、分散情绪,防止情绪的大幅度社会感染,促使舆论强度的弱化;第三个阶段,需要借助权威信誉和理智的力量给予指导。

另外,在舆论引导中一定要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坚持“ 贴近”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推动警民之间的沟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加强对新型传媒的监管和引导,全面实现舆论引导的良性发展。

第五篇:“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摘 要:“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舆论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给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面临着多元化舆论格局、舆论流动性过剩、舆情应对滞后的问题,主流媒体要重构舆论话语、转移舆论焦点、完善舆情应对机制提升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后真相时代,受众更加注重情感的宣泄而不是事实的表达,新闻的真实性地位下降,假新闻、谣言以及反转新闻不断出现,舆论传播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主流媒体如何在后真相时代明确舆论引导角色,克服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自身舆论引导的作用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后真相”时代舆论传播特点

(一)舆论主体大众化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的传播权主要掌握在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手中,一个话题的出现往往由主流媒体发声,然后受众对于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而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舆论传播格局,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不再盲从于主流媒体,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关注事实的新动向,并且发出质疑参与讨论。

(二)舆论内容感性化

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让位于情感诉求,为了迎合受众的趣味,舆论传播的内容偏向娱乐化、戏虐化,对于情感的渲染多于对事实的表达。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

除了传统媒体外,受众可以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门户网站以及QQ、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针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可以发出质疑。人人都可以成为事件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舆论的传播渠道迅速扩展,舆论阵地也随之不断扩大。舆论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公众参与舆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扩大了舆论的覆盖面。

(四)舆论生成随机化

由于舆论主体的大众化,信息的发布不再由传统媒体垄断,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去,再加上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受众发布消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受众利用移动终端发布消息,经过互联网的实时推送,信息在广大用户中间迅速传播开来,信息不断向外扩散,形成水波效应。以微博为例,每个微博账户发布什么样的信息由博主自身决定,相对独立,并且每个用户发布的信息数量较多,整个微博系统的信息更新率极高,一旦某个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会迅速在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中扩散成为舆论热点,但是这些庞大的用户群体具有无组织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事件发生后形成舆论的几率具有不确定性。

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

(一)多元化舆论格局

自从互联网崛起之后,民间舆论场通过网络空间迅速浮出社会地表,形成触目惊心的舆论“悬河”。相比之下,官方舆论场处境艰难,面临沦为“舆论孤岛”的危险,其影响力也大面积萎缩,网络空间的“声音”大过官方舆论场的现象甚为突出。一元化舆论引导格局下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受到多元化舆论引导格局的冲击,其拥有中心话语权的地位不断下降。民间舆论场的核心构成是社会化媒体,无论是“弱连带”关系下的微博还是“强关系”下微信都成为受众发表意见的首要渠道,受众更倾向于相信网络舆论领袖的意见。相比于专业性过强、缺少可读性的主流媒体,轻松自由的社会化媒体舆论环境更受受众青睐,尤其是处于后真相时代下以戏谑和狂欢为主的情绪化表达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二)舆论流动性过剩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一个特殊的舆论生态环境。一方面,舆论表达的冲动在广度和强度上前所未有,出现了舆论表达的“井喷”现象,甚至会导致舆论表达的失控与无序。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舆论的“流动性过剩”。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权力和传播相统一的局面,普通大众发表意见的空间扩大、发表言论的成本降低、发表意见的渠道便捷,使得信息以病毒式的速度在网络上扩散,信息发布的总量激增,其中不乏大量以负面情绪为主以及未经核实的信息。并且各类舆论事件此起彼伏,舆论事件之间的时间差很短,一旦经由互联网的强力推送,会放大舆论的效果。往往一个舆论事件还没有来得及得到充分展示,就会被下一个舆论事件抢了风头,并且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加剧舆论风险,给主流媒体控制舆论方向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舆情应对相对滞后

传统主流媒体时代,长期固定不变的传受双方构成了相对单一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作为舆论管理的引导者,只要牢牢掌握话语权就能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注入社会环境并指引舆论方向。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每一种媒介甚至每一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舆论信息泛滥,尤其是具有“后真相”特征的大量以情绪为主的舆论信息。舆论环境变得纷繁复杂,大量网络舆论事件爆发,这就需要媒体及时发声,快速反应,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往往新媒体成为第一手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最新舆论信息快速传播,尤其是对于突发性事件,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相对落后。

三、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

(一)重视受众舆论需求,重构舆论话语

“后真相”时代的形成与受众的情感和心理诉求密切相关,反映了互联网舆情的盲目性与不理智性。主流媒体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折射出的大众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排解,避免积压问题导致公众情感的集中爆发。这就要求媒体在每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出现以后,不仅梳理事实、展露缘由,更需进行横向、纵向的剖析解读,以具体事件为案例系统分析此类社会现象,让公众对此有更明确的认知。

舆论引导必然要通过构建相应的话语去实现。在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舆论话语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话语主体的立?觯?这是引领公众意见参与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是哪一类的讨论主题,亮明态度、坚守底线,都是构建舆论话语不可或缺的基石,主流媒体还应坚守好自己话语表达与内容接受的立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主动或被动地突破底线,并在不同的讨论主题中保持话语立场和内容底线的一贯性。其次,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意逻辑与事实相一致,要使舆论话语表达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没有漏洞和破绽,同时还要尊重客观事实,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不能主观臆测、推论事实。最后,主流媒体针对各种意见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引导,将舆论引导中方法运用与效果实现相匹配,通过恰当的话语表达,实现最佳的舆论引导效果。突出舆论话语对其他社会意见的说服、融合作用,以形成主流社会舆论场,引领公众意见。

(二)判断舆论分叉点,引导舆论焦点

舆论焦点应该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同时还必须是受众关心、媒体关注、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积极正面的观点。但是,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单向的一对多,到用户自己生产内容,再到全民自由发布与相互传播,使得舆论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用户在微博发布一条信息之后,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经过裂变式传播,形成舆论焦点,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一些具有负面效应的舆论常常对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焦点的过程中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从微观层面来看,要注重单个事件舆论焦点的转移。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利用舆论传播的规律先分析该舆论运动的分岔点在哪里,判断出每个分叉点的走向,才能有效地引发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化。

此外,从宏观层面来看,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一个事件将公众的舆论焦点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件上去。因此,主流媒体可以利用宏观分岔点的特性,在舆论引导时,不仅可以从事件本身的演化方向上去控制,也可以通过另外的事件将舆论焦点转移。

(三)把握舆情走向,完善应对机制

主流媒体要想改善自身的舆情应对能力应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两个方面入手。技术层面上,要树立大数据思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背后,带来的是舆情数据的海量化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主流媒体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不仅要关注“点”还要兼顾“面”。同时要加深舆情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建立舆情演变模型,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基本预测,以准确研判、快速处理。

管理层面上,应形成舆情分析、监测、控制和评价各个部门的有效联动。首先舆情分析部门要明确舆情源头,有针对性地监控和搜集舆情信息,进而明确哪些舆情是重点及存在的潜在价值,同时要对舆情真假进行分析,网络舆情鱼目混杂、谣言滋生,舆情研判要获得真实的信息就必须甄别舆情真假,排除虚假、夸大信息的干扰;其次,舆情监测部门根据舆情产生的时间、区域、人物、环境等要素组成,寻找并发现影响其后续发展的因素,同时,结合连续实时监测、度量采集,运用相关分析技术,对当前的网络舆情进行研判、评价,并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对舆情进行等级的分类;再次,舆情控制部门要负责排除负面信息干扰、还原事实真相、回应公众质疑、消除公众顾虑,控制主流舆论的走向;最后,在每次舆情热度的消退阶段,特别是舆论事件的平息阶段,主流媒体需要对整个舆情进行全局性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处置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涛甫.网络?论生态的治理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6(7):22-25.[2]张涛甫.舆论“流动性过剩”的风险考量及其化解之道[J].天津社会科学,2014(1):70-74.作者简介:殷素洁(1994―),女,汉族,新闻与传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实务。

下载媒体时代的中美舆论环境差异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媒体时代的中美舆论环境差异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①尹明华 :《传媒再造》,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 9 月版,第 8 页②许颖 :《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 月版,第 17 ~ 18 页论文题目: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

    中美婚姻观差异 论文

    浅析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裴鸽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外语系 河南 郑州 450011)摘要:中国的婚姻建立在家庭条件和容貌之上,而美国更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之上。中美不同......

    中美教育差异中英文

    Comparing the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a 1.First of all, the differences of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primary goal of teac......

    中美家庭差异(英)

    三 江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中美家庭差异对比 学院 英语 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起讫日期 2016.11-2017.5 ACKNOWLEDGEMENTS In doin......

    “中美教育”之差异

    “中美教育”之差异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我有幸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学术厅听了美国校长肯尼迪的《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主要方式》专题交流,又现场观摩......

    中美小学教育差异

    中美小学教育的差异 10级小语2班罗洋20100516283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

    中美师德规范差异

    中美师德规范差异 仅从两国规范的名称就可以透视出两者的一些明显的差别。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适用于从事普通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不适用于幼儿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

    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

    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 1.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 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以数学为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