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5:5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

与实践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应实现网络化,加强党建信息与学生在校日常表现的实时联系。在系统设计环境和系统功能中,应更注重发挥信息的及时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加强与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的联系。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中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任务加重,更好的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网络化信息网络化,是数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共享的基本条件,非网络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指非联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如各部门、单位内部的数据库以及数字化的媒体信息、数字化文献等)。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各学生党支部的党建信息大多为非网络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即党建信息存储在excel或access等小型数据库中,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随着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的,高校学生党建信息的存储载体大多为办公软件Excel或PC式“本地”数据库如access。Excel以其便捷的查找、筛选及统计功能,成为办公人员理想的小型数据库。但由于各支部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必然导致信息在Excel中的处理方式和存储形式不尽相同。因而当信息在支部之间流动,乃至汇总到上一级党组织时,将受到时间、空间、传递媒介、格式等的制约。另外,Access虽能作为小型Web服务的数据库,但在网络环境下,当输出查询结果,提供多用户处理功能时,就暴露出其不足之处。甚至很多数据信息仍是通过纸质汇总,不但工作量大,而且难以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共享,不便于学生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查询,也不便于及时为党务部门对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监督和引导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实现党建信息的网络共享,在此基础上,完善党建信息资源的量化、统计和分析。

(二)党建信息与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实时沟通近几年来,由于学生学籍管理更趋于灵活,学生就读期间在班级、学院乃至学校之间的流动加大。在部分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形下,班集体的概念相对弱化,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表现记录、汇总、查询工作难度加大。加上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在发展后的监督工作相比发展前要弱一些,所以,目前学生党建信息管理中存在与学生日常表现信息相分离的现象,即学生党建信息中,只,而对于其在校期间的日常表现相对忽略,这种状况不利于监督、引导学生党员更好地发挥党员先进带头作用。因此,有必要实现学生党建信息更好地与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公寓管理、共青团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整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各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党建信息数据库中。比如,党组织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时从教务部门获取学生的课业成绩,从学生管理部门获得学生出勤、活动参与、奖励惩罚等信息,并根据既定的管理机制进行量化,自动以即定的文本规格输出综合评价。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党组织切实吸收优秀大学生。同时,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时,能够为表彰先进典范,惩处不良行为提供有效的依据,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学生党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环境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包括一整套管理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信息管理系统以关系数据库为载体,应用B/S结构,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规范化输出,为管理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信息网络化组织形式信息资源网络化有多种方式。其中,数据库方式利用数据模型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关系代数理论进行数据查询的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操作性,因而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申请入党、发展、转正等党建信息具有结构规范化的特点,因而数据库方式可作为党建信息合适的网络化组织形式。利用数据库技术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如下优势:数据库技术利用严谨的数据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成熟的关系代数理论进行信息查询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效率。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字段,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改变查询结果集合的大小,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特别是在大数据量的环境下,其优势更为突出。本系统采用Microsoft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对于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Excel或access与MicrosoftSQL Server2000的兼容性更好,易于相互之间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减少已有数据重新手工输入数据库的工作量及成本。

(二)信息网络化系统模型目前,不少高校采取两地办学模式,局域网要做到覆盖两地校区,其实现过程复杂, C/S(client/server)构架的应用遇到障碍。经过研究, B/S(browse/server)构架易于实现,两地校区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党建信息。同时,用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软件,只要通用浏览器,如InternetExplorer即可进行相关操作,使得用户界面操作方便,维护更便利。

(三)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

从实际的开发经历来看,可分为“基本信息管理”、“参照信息管理”以及“支部管理”三大功能模块,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党建信息差错中,手工输入数据所带来的差错占的比例较高。例如,由于手误,输入了错误的入党积极分子姓名,将导致其后续发展、培养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本系统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引入教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库,由系统自动提供已有数据,供用户输入相关数据,尽量减少数据的不一致现象。系统功能模块系统分为三级用户:组织员、党支部信息员、党支部成员。组织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管理系统用户,组织协调各支部委员会成员,动态调整各支部所管辖的班级,查询、统计各支部的阶段性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党支部信息员主要维护本支部的基本信息,如申请入党者、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等信息,在发展、转正以及考察工作中,参照学生业务课成绩、日常表现,上报对象以及所需材料,但无权操作其他支部的信息。党支部成员即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可查询自身的阶段性信息。

(四)系统功能构架“基本信息管理”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包括“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四个子功能模块。“申请入党”子模块实现学生申请入党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以班级为单位,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未申请入党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

学号、姓名等信息,供党支部信息员输入申请时间。“入党积极分子”子模块实现入党积极分子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申请入党者中查找学生,供信息员选取。“预备党员”子模块实现预备党员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入党积极分子中查找培养考察期满一年及以上的学生,供信息员选取。“正式党员”子模块实现正式党员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预备党员中查找预备期满一年及以上的学生,供信息员选取。“参照信息管理”是学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手段,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业务课成绩”、“日常表现”三个子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是党组织与其他各部门的接口,引入教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库,参考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等各方面的信息,作为支部内发展、考察、再教育工作的依据。该功能模块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要求学生党员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代表广大同学、班集体、学校乃至民族的利益。“业务课成绩”子模块在教务部门数据库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日常表现”子模块在学工部门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出勤、社会工作、实践、奖惩等项目进行量化,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支部管理”是上级党组织对各学生党支部统筹管理的有力工具。本功能模块能创建新的党支部,并实现支部内部结构的,尤其是管辖班级的动态调整。使得班级党支部成立后,能迅速投入运行,也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分流后不能迅速找到组织,接受再教育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是传统党建工作优秀经验与网络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获得新生力量的有力武器。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党建管理体制和相应的信息系统,无疑将大大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和绩效。

参考文献: [1]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武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2]陈小曼.实施高校党建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6,(6).[3]蔡中涛.以经营的理念建设高校党建工作网站[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3).[4]廖勇.以创新的思维推进高校网络党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4).[5]钟蓉戎,李金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3,(8).

第二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论文

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将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相统一,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新的时期,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性,并在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是我们做好上述工作的重要途径代写论文。

规范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名词,指在生产活动中,用相对系统、科学、稳定的方式进行管理,最终实现预期目的的管理过程。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政治辅导员来承担,它的规范管理是指政治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公开、公正、科学的原则下,按照程序实施有序管理,最终实现科学育人的目的。

在高校中规范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办学水平、满足高层次人才成长要求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建设高度民主的法制社会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全社会成员的努力,而大学生今天是社会的一分子,将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他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培养的习惯对今后为人处事的方式及未来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在大学教育里讲授现代的文明和历史,传授现代的理论和观念,对他们的行为却实施落后的管理,不顾他们的感受和思想,就无法实现师生深层次的交流沟通,不利于培养他们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更高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带来学生的思想的变化,学生维权意识增加,高校也是社会的一角,评奖评优、出国、入党等敏感问题学生高度关注,随意性强、落后、不规范的管理将刺激歪风邪气的产生,带来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容易引起学校的不稳定,发展下去会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因此,高等学校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管理。加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是实现高校和谐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大学里管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工作应规范化,是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管理的中心内容。辅导员要做到规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法制和育人为本的观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两重性,既是对学生进行相对的约束和限制,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管理维持特定的秩序;也要通过管理,培养学生的某些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进而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更在于后者。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倡导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活动更应该在法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得到保障。高校的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承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首先具备法制观念,带头遵法守法,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体现出法律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依法行使工作职权不感情用事,滥用职权,做出超出法定权限甚至违法的行为,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依照程序实施管理

规范管理的主旨是依法依规管理,杜绝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辅导员管理的规矩,有这个规矩才能有良好环境的方圆。现行的《高校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有很多过时的内容,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及时的修改、更新管理规范的内容,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是高校规范管理的关键。学生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遵循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而且要充分征求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在实现科学有序管理的同时,使大学生在被管理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参与到管理活动之中。当然,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学生竞争的平等,保证管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失去了公平公正,就是保护投机取巧,保护不正当竞争,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竞争的积极性而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做法,是对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致命损害。此外,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把日常琐碎工作系统化归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提升,作为规章制度之外适当的补充加入到学生管理之中,贴近学生生活,工作针对性更强,管理效果更加突出。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依照程序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管理上的违规行为,学生因为利益争端产生的矛盾,都是没有按照程序管理的结果。规范管理要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基本环节都有章可循,尽可能少的掺入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都是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排名来确定的。而综合素质测评里对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活动情况的所占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每项活动的分数累计也清楚划分,每个学生的加分情况都要在班级公示。在评奖过程中如果不按程序进行,随意加分,或者私自提高分值,都要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起不到奖学金的奖优示范作用。可见,认真按照管理程序组织实施是大学校园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保障。

(三)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工作经验

高校学生规范管理的最终实施者是辅导员,他的素质、修养、工作经验决定其工作水平,工作效果。大学生是非常活跃的群体,由于特殊的年龄和相对简单的人生阅历,他们的思想、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做出一些意外的行动,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大学生的出格行为有时并非出于本意,情绪冲动、侥幸心理、追赶时髦等都有可能使他们违反纪律,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如果不仔细分析、区别对待,管理虽然能够实现,但真正育人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培养广博的胸怀,注意虚心学习总结工作经验,能够正确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这些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监考过程中,有同学想作弊,如果辅导员听之任之,同学实施作弊过程,最后就面临留校察看的严厉处罚,性质恶劣的还要勒令退学。虽然处理了这个同学对其他同学起到警示作用,也严肃了纪律,规范了管理,但犯错误的同学再要挽回就非常困难,他也失去了人生进步的好多机会。而一个有经验的辅导员则会在他作弊的初期就采取果断的措施,对他实施警告、监督,事后再对他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使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管理的过程似乎相同,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可见工作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执行管理活动的是人,是人就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规范管理的实施者和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检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就能保证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合理性,实现管理育人的效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既要明确管理规范化的指导思想,积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公平有序又要在管理工作中崇尚人文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情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功效的高度释放。因此,必须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核心理念应放在规范化管理的首位。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以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思维、会思考的发展变化中的人为对象,以不断变化相互碰撞和互相激荡的思想观念为内容的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涉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而且涉及人的生理、情感、爱好、家庭、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政治辅导员应当贴近大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剖析他们的思想变化,疏导他们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主体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自我完善来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发展大学生完善大学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求。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伴随年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论知识的增多,社会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判定事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意志品质中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增强。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他们普遍追求自主性和充分的学习自由。主体自身的不完全成熟与强烈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外界给予人文关怀,以帮助他们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碰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面对众多的思想包袱和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人文关怀,给大学生以更多的指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才能帮助他们又好又快地成长与发展。政治辅导员需要以大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论文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应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相应的转型与变革。高校应当在自主权范围内,主动探索适合本校环境、符合法治精神的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理论审视和现状分析,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梳理和探索。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领域内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和重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和办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却日显单

一、僵化,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与此相应,高校学生管理应当适应发展的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突破制度框架,以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理念加以改革和引导,进一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一、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理论审视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教育问题,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必须全面、准确地对其进行理论审视,这是厘清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关系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即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政府对高校一直采取以行政命令为主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政府与高校关系的调整、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高校与学生双方主体的地位以及法律关系的内容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1.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定位

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然而长期以来,为完成管理任务,实现管理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和行政管理方式。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命令向指导变革;在坚持制度管理的同时,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施以人格影响力,要以培养大学生健康成才为主线开展管理工作,要本着管理就是服务,变强迫命令为指导的思想开展工作;要把为学生服务和对学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教育融入服务之中。

同时,按照“行政是公共事物的管理”的定义理解,高校学生管理属于教育行政范畴。教育行政的发展趋势是二者趋于融合,以服务行政为主,这是政府教育行政向公共管理发展的典型表现。[1]教育行政向公共管理领域的扩展不仅使教育行政的客体得以扩大,而且管理过程也从过去倾向于静态转向动静结合,即不仅关注政策法规的制定,还关注其执行和评估,并从多学科角度探讨公共管理问题。就此而言,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样赋予了高校学生管理以公共管理的意义。

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内涵

学生管理服务职能体现的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对学生多样性发展的关注,对民主社会公民教育的重视,对学生选择权、参与权的重视。从深层意义上而言,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揭示的是教育的自由、民主价值乃至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需要通过探寻法治来揭示其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遵循法治原则,实现学生管理理念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学生管理目标从效率稳定向效益创新转变,学生管理依据从“管理法”向“控权法”转变。学生管理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过程,是法治思想与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在此过程中,通过高校的法治精神、规则和行为方式,体现高校制度文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在于,高校法治是高校自治的根本促进和保障,是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生产知识和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公民的体现。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校园规则是义务本位的“管理法”,学生处于承担义务的从属地位。近年来,尽管诸多高校对学生管理规则进行全面修订,正在积极向依法治校努力,但是总体而言,与法治社会要求的学生管理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管理义务本位观

高校所履行的国家教育权力源自公民为实现受教育权而做出的权利让渡,高校学生管理义务设定应当以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为前提,同时为了防止高校代表的国家教育权的侵犯,需要对学生管理的主体、权限、依据、程序做出规定,否则依据“法无规定即禁止”原理,学生管理行为属违法行为。基于维护学生管理的便利性,不少高校通常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过多设置义务性条款,较少思考和挖掘义务性条款所对应的权利性条款,这种义务本位的规则体系将会严重影响规则的约束力与执行力。在法治进程中,面对学生权利提出的新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必须确立权利本位观,真正保障学生权利,从而赋予学生管理以新的价值内涵。

2.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合理性危机

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指学生管理应当依法行政,应当符合**、法律的要求,不与之相抵触。学生管理行为合理性是指学生管理应当符合理性的要求,客观公正、平等、善意、诚信、负责地做出学生管理行为。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合理性是“良法之治”的内在要求,体现学生管理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统一。学生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学籍、生活管理、社团管理三方面[2],学校管理部门的职权、职责需要学校章程对内部管理体制和内设机构做出明确规定,这是学生管理主体合法、权限合法的前提,否则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就有可能越权或滥用权力。高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职权,往往由经学校批准的内设机构职责范围所规定,并不严格规定在学校的章程中,当学生管理行为主体合法性、权限合法性缺失的时候,权力滥用的本质无法保障学生管理行为的合理性。

3.学生管理秩序失范

学生管理秩序失范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是规则不健全,规则存在合法性、合理性危机。目前,学生管理规则表现的权利义务失衡、空泛性、时滞性特点,使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形成了“罚” 的观念。学生管理秩序失范使校规严肃性、权威性受到影响,这极不利于法律秩序形成。其次,学生管理法制不统一,执行不严格。为增加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必须认真贯彻各项规范性法律文件,它对于深化教育管理功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高校学生管理主体在贯彻制定文件的时候,容易忽视或淡化法律文件本身的内在功能,更不会去研究它的制定宗旨和精神。因此,要确保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秩序形成的基础,就应当促进权利义务平衡,使规则现实、明确、可行并能得以普遍适用。

4.学生自治组织行政化

学生自治组织的宗旨是代表学生利益,但事实上它在与学生管理部门沟通方面尚不能真正代表学生利益,仅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高校法治强调学生自治组织是学校和学生的调节器、平衡器,是纠纷调处、建设性解决校园冲突的中转站。学生管理规则的合法性、合理性要求,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引入学生参与机制,使校园规则能够反映学生的权利诉求。在所发生的高校纠纷中,无论是在权利争议发生之前,还是在权利争议发生之后,无一表现了学生自治组织在维护学生权益方面的努力。另外,从宏观环境讲,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也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社会自治组织。随着高校法治的深入,校方制定校规,做出涉及学生权益重大决定时,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将不断加大,责任加深,对其成员民主能力的要求也将愈高。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引入正当程序的过程中,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必须回到为高校学生服务的宗旨上来,协助高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

第四篇:辅导员论文(浅谈高校学生管理)

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使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新形势下学校外部环境、学生主体、学校及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出发,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我国高教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学分制、二级学院等教学管理改革的全面推广,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受单一计划经济影响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日益显得僵化,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落后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学生就业正在由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固定学制正在向弹性学制转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体制。

第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

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已不占明显优势。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一部分人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政治,一些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低御,有的上当受骗,还有的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带来比较负面的影响。

第三,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文化在交流中融合,碰撞。适应全球化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发展的空前机遇,国内高校在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轨,带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使得文化交流渠道空前广泛和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和“弱化”的手段、途径更加多样,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和观念的影响日渐增多,大学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第五,高新新区建设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以前按班级,院系管理的模式难以取到应有的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许多高校原有的校园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各高校纷纷在原有校园外建设新校区,造成同一专业学生或者同一院系学生公开接受教育,严重冲击了以前按院系管理的模式。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 的新课题。

二、以人为本,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第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第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前不久,南昌某高校在大学生中选聘校长助理,协助学校管理开展学生工作,既拓宽了校领导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又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体现了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第三,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现在,学生工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不完整、不健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以至于无章可循,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临

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朝令夕改难以避免,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三是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当前,要特别针对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各方面关系,不能仍由学校单独履行学生管理的义务和使用管理学生的权力,参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理应享有学生管理的权利和承担学生管理的义务。要在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四、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作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适当放权,发挥基层作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实行的校、院(系)、班三级管理,校、院(系)及班应组织担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双重任务。因此,既要赋予学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作到责权统一。适当下放管理权限给学院,(系)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处理,可提高实效性;三是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协调统一;四是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强化以学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但强化并不否认班级管理,因为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班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单元组合,应纳入学生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以年级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体制。

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办好一所高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不仅包括教学、科研人才,而且也包括好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要面对新形势,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高校发展,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和人民、有奉献精神的人,而高校以学术为主导地位,以教学科研为重点。因此,要实现大学的目标,必须把学生管理工作放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必须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对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应对办法。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人员数量很多,但在整体素质上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一些高校的实践来看,有些高校认为,教学科研需要高级人才,学生管理只要有人管就行。因此,各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大多数是本科毕业就从事学生工作,不但理论修养不够高,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

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因此,建立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培养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这支队伍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不登讲台的教授专家。通过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确立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适应新形势,不断为加快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江西师范大学 鲍晓平)

中国网 2004年09月14日

高校学生管理:仅有“技巧”是不够的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05-14 科学网 尤小立

今日推荐

2010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布 我国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进入地球静止轨道

从调结构到转基因 中科院两年开展54项咨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技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日,武汉和昆明的两所高校接连发生学生在校园中被刺身亡的案件,校园安全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从马加爵案发生之后,国内大学普遍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的机构纷纷成立,人员配备也渐趋完善,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仍是困扰大学管理的一大难题。

客观地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不是大学一方所造成。中小学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就直接导致了进入大学的新生无法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大一学生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就是一个例证,但这些问题的产生,真的与高校学生管理无关吗?

马加爵案发生后,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政策变化,就是禁止学生在校外住宿。由于当时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宿舍本身已经建在校外,这一政策明显缺乏可行性,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但从这个政策的制定和发布可以看出,我们的高校管理政策总是一时地、被动地救急,而非长远地、主动地预防。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例外。平时没有出事时,彼此之间似乎相安无事,一旦有事就如临大敌,急于出招。而所施用的“招”一般都是以“加强管理”为名的“堵”,很少听说有适度地加以疏导的。

日常的预防工作自然也有。比如我们可以常常在校园的广告栏里看到一些学校专门组织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之类的讲座信息。可专家们也许不愿使用通俗易懂的题目,省得降低身份或无法显示其学术水平。这些讲座的名称,像“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生涯策划”等,本身就很难以理解。而这些讲座大多也只是单纯的“技巧”传授。没有深厚的理论支撑,没有价值的阐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是谈不上的;能否引发他们听讲的兴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心理上的困惑似乎也成问题。

讲“技巧”而不用“心”,这是高校学生管理普遍存在的倾向。这里的“心”,既包含人的道德等精神因素,也包括大学的基本理念。缺少了“心”的指引,学校和具体的学生管理者哪怕是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也不过是隔靴搔痒。学生工作一旦成了一种“策划”,就不要怪某些学生干部用“技巧”来应付这些策划,彼此的“策划”与“反策划”,最终只能蜕变成相互之间的利用和反利用。

利益因素的增大,道德和情感的因素必然减少。难怪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中常有院系或学生组织进行的“献爱心”活动,却又发现参与组织此类活动和实际参加的学生在公交车上连给老年人主动让座也做不到。原因很简单,前者是一个“组织行为”,策划组织以及参与都可以从中得到具体的利益,后者是私人行为,让与不让,都不会影响个人前程。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学到“技巧”后,迅速呈现“早熟”之象,其策划能力,公关能力和社会经验超乎寻常,可以玩书生气十足的老师们于股掌之中。

笔者一向以为,道德问题是不可能通过纯粹的知识教育得到解决的。在大学中,大学管理的政策和倾向,大学内部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道德取向的影响远大于知识的传授。上述的利益交换,从根本上说,正是当下中国大学管理中急功近利以及技术化、职业化倾向的一个缩影。

大学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成人教育,大学管理也应该是成人式的管理。可是,现在能见到的大学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总是居高临下的,大人对小孩的管理。事无巨细、父母般地包办似乎是一种对工作的负责,但从长远看,大多数学生的成年期再次被推迟。因为他们无法获得自我塑造、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也不可能独自应付困难,真正走向成熟。学生心理上的幼年期从中学延续到了大学,大学管理因而也沿用着中学模式。这里看不到一个管理理念和手段上的飞跃,而是彼此相拥艰难地走过一座桥以后,仍在另一座同样的桥上顾盼。

现在,有些大学已经把“大学精神”之类的词汇写入正式的文件之中,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则应该把大学之理念与人的精神因素落实到具体的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便从“心”所欲,这样才可能使大学的管理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

***********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真抓实干,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青春梦托起中国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二、工作要求

⑴在深入上下功夫,加强内涵建设,促进服务模式的转变,加大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的力度,切实把工作做精做细,努力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

⑵在求实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求真务实与质量意识,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⑶在特色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组织工作要出精品、树品牌、创特色、争一流,打造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与强项。

⑷在创新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改革进取意识,不断更新学生工作观念,总结学生工作新经验,探索学生工作新办法,开辟学生工作新途径,创造学生工作新业绩。

三、工作重点

(一)以学生学习成才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风建设。

1、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以学业规划为重点,以班风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党建、团建、文明宿舍建设为抓手,加强规范建设和目标引导,大力开展以建设学习氛围、文明氛围、创新氛围为主要内容的学风建设主题活动;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成才意识。要认真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先进评比表彰、规章制度教育等环节,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坚持以学习成长成才为中心。

2、强化学风管理,以管理促进学风

以狠抓学习纪律为切入点,加大学风检查力度,重点纠正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以管理促进学风,以环境养育学风,以典型推动学风。

3、坚持因人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育和分类教育,强化个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努力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一年级学生重点抓好入学适应教育与养成教育;对中间阶段学生,围绕专业学习,重点抓好考证引导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班学生,重点抓好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帮助他们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艺术和工作效率。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当帮助他们查找原因,激发学习的内动力,改进学习的方法。对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除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之外,应当注意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信、自强意识,培养提高自立、自理、自强的能力。对于有缺点、出问题的学生,应当开展个别谈心活动,及时批评指正,帮助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有特殊情况或特殊问题的学生,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心。

4、健全激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和措施,激励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加强优良学风建设的自觉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挖掘学生身边的鲜活资源,充分利用身边典型、身边课堂、身边载体来教育大学生,在青年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积极营造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努力成才、报效祖国的校园风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典型的感召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注重内涵,努力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1、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培养,提高专业技能,鼓励辅导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优秀辅导员代表、学务助理进行业务辅导;举办“学工论坛”,拓展有关内容,促进学习交流;适时组织辅导员外出参加校外有关培训或学习考察。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在辅导员职称评定、岗位待遇、个人发展等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和必要保障。

2、学生工作干部要坚持以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要从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主动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思想、心理、学业、职业等方面的辅导,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全面成才服务;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考核评估,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考核机制;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将学工队伍建设成一支“政治强、纪律严、作风正”的生力军。

3、认真抓好学生工作网站建设

本着服务院系、服务学生的原则和宗旨,充分利用网站资源,使学生工作处网站真正成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促进招生、就业、宣传工作的良好载体,及时传输学生工作信息的通畅渠道。

4、完善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规范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程序、职责和信息报告等要素,提高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水平,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5、加强学生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新经验,对我校学生工作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修订完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加强日常教育管理,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教育管理绩效

1、坚持依法治校,自觉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要严格执行学生违纪处理、处分标准和程序。对学生的处理要重教育、重态度、重事实、重后果,切实防止出现处分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切实保护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

2、以“点面结合、强化规范”为原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重点坚持和完善六项工作制度、四个结合、建设四个教育载体的运作机制,积极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六项工作制度即: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制度、新生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制度、心理咨询及网络咨询制度、重点对象重点关注制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度。

实行四个结合,即:在编心理咨询教师与编外心理咨询专家相结合;面谈咨询与电话、网络、信函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辅导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专业心理咨询队伍与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学生心理社团相结合。

建设四个健康教育载体,即: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3、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建立贫困生及各类弱势群体信息库。各系要切实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建立健全院系贫困生及弱势群体信息库。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和各类奖助学金的发放工作,同时借助我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广泛引进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我校的助学工作。

4、认真抓好2013级新生各项的教育,做好2013级新生军训、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教育、帮助学生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5、加强宿舍管理,完善阵地建设。要以宿舍为阵地,抓学生的基础文明,抓学生的学习风气,抓学生的生活习惯,抓学生的安全教

育,规范学生在宿舍的行为,力争在宿舍精神文明建设有较大突破;要加强学生骨干在宿舍建设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学生宿舍“党员工作站”工作,并将学生宿舍建设情况与学生干部考核、党员考核、学生评先评优挂钩;要认真执行学生工作干部下宿舍的制度。

(四)、寓教于乐,组织开展多形式的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多形式的特色活动既是课堂教育的补充,也是独立的教育过程。特别在大学教育这个过程中,“第二课堂”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1、要通过宣传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报告会、讲座、社会实践、党团日活动等全方位的工作,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管理情绪、自我激励、关系处理、认知他人、组织协调等诸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培育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过硬的素质。

2、开展特色校园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院系要结合自身实际,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立足学院,面向社会,卓有成效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展示学生的风采。

附: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工作日程安排:

八月份:

1、配合招生办做好招生具体工作;

2、做好暑假期间校园的安全稳定和值班工作;

3、组织辅导员参加岗前培训;

4、团委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

5、做好开学和迎新的准备工作。九月份:

1、做好学生返校注册统计;

2、召开我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工作大会;

3、召开我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风动员大会;

4、做好2013级新生宿舍的入住安排;

5、做好2013级新生入学教育、体检、军训和开学典礼等工作;

6、做好新生家庭情况摸底调查,开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7、做好评选2012-2013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良学风班集体、自强自立和专业奖学金的评定工作;

8、做好2013级新生心理测试工作;

9、做好2013年国庆节期间的安全值班及学生宿舍巡查安排;

10、做好2013级新生档案接管登记工作;

11、做好新进辅导员培训工作;

12、迎新文艺活动。

十月份:

1、做好国家“三金”的评审工作;

2、各系召开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座谈会,做好预警工作;

3、举办心理咨询工作研讨会;

4、组织召开师生恳谈会;

5、各系部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

6、组织开展“学工论坛”; 7、2014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8、社团招新招干工作; 十一月份:

1、协助体育教研室组织召开校运会;

2、配合保卫处召开应征入伍大学生座谈会;

3、做好国家助学贷款材料审核及国家助学贷款还本还息工作;

4、做好催缴学生欠费工作;

5、召开学风建设总结表彰暨考风考纪动员大会; 十二月份:

1、各系做好期末考风考纪教育并召开诚信教育主题班会;

2、做好国家“三项奖学金”的发放工作;

4、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工作;

5、组织各类学生技能竞赛活动;

6、组织辅导员技能竞赛活动。(2014年)一月份:

1、做好本学期学生工作总结和考核工作;

2、召开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工作总结大会;

3、制定下学期学生处工作计划,包括团委以及各中心工作计划;

4、做好寒假学生离校安全教育;

5、各系制定下学期学生工作计划。二月份:

1、做好下学期开学前的有关准备工作;

2、提交2014年学生管理工作计划。

学生处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下载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摘要: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将受教育者塑造成为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在于开发个体智力、智能、为国家培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

    辅导员工作计划 本学期,根据领导工作安排,结合我部学生的特点,继续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以学习为中心,以成才为目标,以管理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的学生工作方针,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不......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略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实现学生工作目标和内容、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工作评......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现就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出......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法制化 现实意义 现实问题实践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本文阐述......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着......

    2018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

    2018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年度工作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2019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2019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2019》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过去的一年里,在系党委的领导下,在全系师生的支持配合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