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vb中模块与窗体有何区别与联系 - 系统宅的个人空间 - 编程街
VB中模块与窗体有何区别与联系。
编程街
VB中模块与窗体有何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VB的代码存储在模块中。在VB中提供了三种类型的模块:窗体模块、标准模块和类模块。简单的应用程序可以只有一个窗体,所用的程序都驻留在窗体模块中,而当应用程序庞大复杂时,就要另外附加窗体。最终可能有几个窗体中有一些共同都要执行的代码,为了在两个窗体中不产生重复代码,可创建一个独立的模块,用它实现代码公用。该独立模块即是标准模块。此外还可以建立包含共享代码与数据的类模块。每个标准模块、类模块和窗体模块可包含: 声明。可将常数、类型、变量和动态链接库(DLL)过程的声明放在窗体、类或标准模块的声明部分。每个模块只有一个声明部分 过程。每个模块可有多个过程,过程是划分VB代码的最小单元,每个过程是一个可执行的代码片段。VB中主要有子过程、函数过程或者属性过程等。
各种模块类型:
1.窗体模块 由于VB是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所以应用程序的代码结构就是该程序在屏幕上表示的对应模型。根据定交,对象包含数据和代码。应用程序中的每个窗体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窗体模块(文件扩展名为.frm)窗体模块是VB应用程序的基础。窗体模块可以包含处理事件的过程、通用过程以及变量、常数、自定义类型和外部过程的窗体级声明。写入窗体模块的代码是该窗体所属的具体应用程序专用的;也可以引用该程序内的其它窗体和对象
每个窗体模块都包含事件过程,在事件过程中有为响应该事件而执行的程序段。
窗体可包含控件。在窗体模块中,对窗体上的每个控件都有一个对应的事件过程集。除了事件过程,窗体模块还可包含通用过程,它对来自该窗体中任何事件过程的调用都作出响应。
2.标准模块 标准模块是程序中的一个独立容器,包含全局变量、Function(函数)过程和Sub过程(子过程)。可将那些与特定窗体或控件无关的代码放入标准模块中。标准模块中包含应用程序内的允许其它模块访问的过程和声明。它们可以包含变量、常数、类型、外部过程和全局声明或模块级声明。写入标准模块的代码不必固定在特定的应用程序上;
(1)使用标准模块 在编写程序时,很可能会遇到一些使用相同变量和例程的窗体和事件过程。在缺省状态下,变量对于事件过程来说是局部的,就是说仅能在创建这些变量的事件过程中读取或者修改变量。与之相似,事件过程对于创建它们的窗体来说也是局部。为了在工程中的所有窗体和事件中共享变量和过程,需要在该工程的一个或多个标准模块中对它们进行声明和定义。标准模块或代码模块是具有文件扩展名.bas,并包含能够在程序任何地方使用的变量和过程的特殊文件。正如窗体一样,标准模块被单 独列在Project(工程)窗口内,并可通过使用File(文件)菜单中的Save Modulel As菜单项存盘。但是,与窗体不同,标准模块不包含对象或属性设置而只包含可在代码窗口中显示和编辑的代码。
(2)创建标准模块 如要在程序中创建新 的标准模块,那么单击工具条Add Form(添加窗体)按钮上的下箭头并单击Mode(模块),或者单 击Project(工程)菜单中的Add Module(添加模块)菜单项。在工程中创建一个空的标准模块的步骤如下: S1:启动VB,打开一个新的标准工程,单击工程 菜单中的Add Module菜单项,单击Open 按钮。VB在工程中增加一个名为Module的标准模块。该 模块对应的代码窗口被打开,对象和过程列表框的内容表明该 标准模块的通用声明已被打开。在此所声明的变量与过程 在整个程序都可以使用。S2:双击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的标题条,以便能看到整个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S3:在File(文件)菜单中,单 击Save Modulel As S4:如果D:VB6sbsless10文件夹未被选择时,选择该文件夹,键入MyTestMod.bas,然后按回车。该标准模块作为MyTestMod.bas文件保存到磁盘,并且可以通过Project(工程)的Add File菜单项可将此文件通过其文件名加载到另一个工程中。S5:双击Project(属性)窗口标题条。由于模块不包含对象,因此它惟一的属性就是Name S6:将Name属性改为modVariables,然后按ENTER键。
3.类模块 在VB中类模块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基础。可以在类模块中编写代码建立新对象。这些新对象可以包含自定义的属性和方法。实际上,窗体正是这样一种类模块,在其上可安放控件,可显示窗体窗口 用类模块创建对象,这些对象可被应用程序内的过程调用。标准模块只包含代码,而类模块包含代码又包含数据,可视为没有物理表示的控件。回复:哈哈,跟我当初一样,三者之间难分难解,真让人头痛.窗体可以看做是一个主体,一个可视化的命令窗口.[结构化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序的产物]其实程序的主体就是模块,C语言就是典型的代表,结构化的语言.新手可以简单理解为编写过程的地方,以便我们调用.如在模块中:public sub DelFile()Kill “C:1.txt” '删除C:1.txtend sub写了过程之后,我们就可以调用了.例如在窗体的按钮Command1中:Private sub command_Click()DelFile '//调用模块里的DelFile过程,实现删除 C:1.txtend sub再说说类模块。类模块简称类,跟模块相似,不同的是类是不可视的控件.Usercontrol[控件]其实就是类,只不过他是可视的.按钮,文本框也是类,都是可视化的类.这些概念等真正对VB有够深的了解,就能迎刃而解了.表达不大清楚,见谅.
第二篇:标准、规范、规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标准、规范、规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工程建设领域,标准、规范、规程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也是人们感到最难理解的三个基本术语。标准的概念前已述及,按照《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3935.1)的规定,规范一般是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做的一系列规定;规程是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做的统一规定。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基础标准时,一般采用“标准”,如《土工试验方法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道路工程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当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通用的技术事项做出规定时,一般采用“规范”,如:《混凝土设计规范》、《建设设计防火规范》、《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等;当针对操作、工艺、管理等专用技术要求时,一般采用“规程”,如:《钢筋气压焊接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工艺及操作规程》、《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由于各主管部门在使用这三个术语时掌握的尺度、习惯不同,使用的随意性比较大,这是造成人们最难理解这三个术语的根本原因。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标准、规范、规程在使用上都逐步在发生着变化。例如: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把一些涉及技术规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统一冠名为“技术规范”或“规范”,以区别与自愿用或推荐性的标准等。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目前尚没有要求进一步规范这三个术语的使用。
标准、规范、规程的概念:工程建设标准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建设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规范是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做的一系列规定;规程是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做的统一规定。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时,一般采用标准;当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技术事项所做的规定时,通常采用规范;当针对操作、工艺、管理等技术要求时,一般采用规程。
同等条件下 标准>规范>规程。
第三篇: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有何区别与联系
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有何区别与联系?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数字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种并非个体性因素造成的优越,已越来越得到认同,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根据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
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首要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研究表明,在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社会,学生达到能够自主学习的重要的前提还取决于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让学生直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无疑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大好机会,也是检验其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之一。
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
首先,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角色观念必须有新的认识和定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制于条件,教学大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是线性的,以教师的单向传播为主,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学习的自主性难以体现。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取向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均对教学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话语力。应该说,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里,传统的单向传播式(也称广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称得上是最佳选择,并在人类的教育史和文明史上起过并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以往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是单一的,不仅有纸媒文化,还有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和资源,都对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战。网络和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信息条件,面对同样的信息资源,这无疑给教师提出新课题。学生在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所表现出的优越性,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和视而不见,更应给予鼓励和激发,“弟子不必不如师”,教育的本质重在超越,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性的目的和诉求。
其次,面对数字化时代教学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面对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条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数字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重点定位在学科和课程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上,在教学中适度加入自己通过研究分析归纳,对学科与课程的重点问题做出自己的整理、评价和前瞻,并将本学科中出现的前沿性问题加以介绍讲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敏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其未来的发展也提供了知识系统的延伸和引导,益于专业素质的培养。
此外,教学内容重点还应锚定在知识的深度性方面,即教学必须向深度开掘。在教学中加强内容的深度性不仅是信息时代使然,更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应尽可能的提供有见地的,有科研含量的个人见解,这也是学生异常欢迎的和希望听到的。这无疑会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形成良性的链接与互动,真正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的良好局面,这无疑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理想境界。
第四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何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何区别?
刘义忠
我从上世纪80年代接触到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一直都很关注。当年的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同志说,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但是,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依然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在实践中落实不好也就不足为奇了。正确认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关系,必须首先搞清他们的概念。
教育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其社会职能是传递人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而促进个体发展,推动社会前进。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形成最佳的素质结构为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以升学为目的的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
其次,素质教育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而应试教育以考试的分数为出发点,考考考,分分分,只看分数,忽视其他;
再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进步,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能、才能和闪光点;而应试教育只顾少数所谓“尖子”“精英”“升学对象”,主张严格筛选淘汰,提高升学率;
第四,素质教育认为学习是一种艰苦而愉快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治、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自觉地排除心理压力,激发内驱力,生动活泼的学习;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兴趣、才能、个性的发挥,强调大量作业,频繁考试,以标准答案为准绳,反复训练,学生学得被动,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压抑,以致厌学;
第五、素质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有些是线性的,而大量是非线的,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地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应试教育则认为教学过程只是线性的,填鸭式、灌输式,即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反复模仿、改错、校对,以获取高分,靠加班加点,复习补课、不断重复,猜题押题,甚至碰运气,不惜舞弊;
第六,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只要他们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和控制,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应试教育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或加工的对象,按照考试的标准答案进行雕塑,通过外部压力与诱因迫使他们就范;
第七,素质教育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即理想、信念、动机、意志、毅力、耐心、专注等心理素质和品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而应试教育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除了读书就是考试、做作业,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八,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服务,为学生今后做人成才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前提下,提高应试能力;而应试教育单纯为了考试,分数万岁,忽视做人和成才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忽视全面素质。
当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不能用这种教育模式去套哪所学校和哪位教师,硬说某校是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硬说某老师是在搞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而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耐心引导,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和做法。也不能借素质教育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实,我国教育有许多传统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加科学化。
第五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何区别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何区别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金融危机会不会演化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最初由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