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十字会的发展[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6:1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红十字会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红十字会的发展》。

第一篇:论红十字会的发展

论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

中国十字会已有百年历史,而韩城市红十字会从成立到今天,只有八年时间。这八年中,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开拓和创新,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发挥它的人道 博爱 奉献精神,已经成为了政府人道领域中的好帮手。

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救助团体,其主要工作是动员和汇集人道力量、组织志愿、救济运动,为弱势群体提供人道服务,要实现这一崇高而伟大的理想,必须突出红十字宣传与传播这一基础工作,大力弘扬红十字精神。在全社会树立人道主义思想,招募会员及志愿者。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及群众了解红十字组织及其人道主张,才能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红十字事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和参与,才能为红十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挖掘出不竭的力量源泉。自2004年成立以来,我市红十字会始终把宣传工作与红十字只是传播放在工作要点上,有突发事件或救灾事件,会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对在各个事件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乐善好捐者给予通报表扬,对每次募捐的款项逐一公布,以让各大捐款人放心,使捐款透明。在各项红十字卫生知识培训中,把“红十字运动及其精神”这一讲座,一定要贯穿进去,放在第一堂课上。使更多的人了解红十字运动及其精神,并志愿加入进来。

通过一系列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及开拓了红十字宣传的新局面,吸收了大量的志愿者及会员,也有力地促进了红十字组织发展,募捐救助等工作。使群众不再会把“红十字=医院”的理念更正,社会影响也逐步扩大,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好评。通过近几年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红十字宣传与传播史决定红十字事业其它项目干好干坏的关键,只有抓好宣传才能使社会各界更清楚的认识红十字事业的核心,才会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红十字事业,发挥它更多更好的作用。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也突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的重视解决,将会制约红十字宣传工作的发展:

一、组织体系招募,志愿者概念界模糊,志愿服务体系缺乏有效的控制及协调能力,使志愿者发挥不了完全的作用,经常是有力使不上劲;

二、组织体系及志愿者管理方式模糊,没有统一的服饰,标识和证书;

三、资金缺乏,也体现在无法制定统一的标识及服饰和组织有关志愿服务活动;

四、会员及志愿者形式主义倾向,一活动多、服务少,二是宣传多、实效少三是数量大、骨干少;

五、宣传活动创新不足;

六、培训会员、志愿者措施匮乏,对红十字宣传工作起重中之重的会员及志愿者缺乏系统的培训,没有规范的培训教材、严重影响了红十字运动传播的发展 对策及建议

红十字事业在当今事业蓬勃发展,对红十字运动的传播和对志愿者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我们必须主动学习吸收其它各市地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市红十字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局面。

一、明确发展概念,加强工作指导力度;

二、整合志愿者自愿及培训,使志愿者发挥更好作用;

三、建立统一规范分类指导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机制,统一标识服装、证书;

四、进一步拓宽发展宣传领域开展多形式的宣传。

第二篇:论企业文化发展

论企业文化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可见文化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不仅为全社会今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的文化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品牌要靠文化来宣传,企业信誉要靠文化来传播,企业的形像要靠文化来塑造。

一、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长存发展的重要基石。现在许多企业文化意识薄弱,部分只做表面文章,整体削弱了企业文化意识。此外,绝大部分企业文化缺乏人文精神,不能以人为本,只注重事物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把人力资源和培养人才放在了最底层,这样企业就失去了后备力量和永葆生机的持续力。

二、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现状,加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及相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必然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将涉及到文化、人文情怀、企业发展战略、创新等领域。

1、传统优良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创新文化的和谐共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的变化,传统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创新企业文化及外国文化出现了脱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思想和现代创新文化的冲突,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同时在嫁接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对两者进行较好的融合,两者和谐共生。

2、人文情怀和生态观念的良好结合。

企业文化离不开人和环境对其进行的塑造和磨练,而人这个要素更多的在人文情怀方面得以体现,环境要素则暗指生态观念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和意义,这两者的良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契合。企业文化不仅要注入了人文情怀也要考虑自然生态因素,两者的良好结合会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这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过程。

3、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的较好适应。

面对激烈的国际环境带来的风险性和挑战性,企业必须改变或提出新发展战略目标。故正确处理好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这两者的关系,使其较好的适

1应和磨合,从实际出发,加强企业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使原有企业文化得到补充和发展。

4、与时俱进与创新思维的永久链接。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来获得与时代及整个文化的链接,只用拓展企业创新思维及提高学习能力,并使其较好的连接,企业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凝聚力

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不仅要打品牌,更要尊重人才,激活人本文化氛围,培育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决策层必须负起责任

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决策者是企业的核心,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起主要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领导的模范行为对员工起着示范作用,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断增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3、加大企业党建,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必须依靠党组织,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总结

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企业应结合自身历史及现有企业文化理念,从实际出发并沿着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走下去,能够从容应对企业文化中出现的突发现状和问题,这将对构建整个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对某县红十字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实 践 课 题 对某县红十字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对某县红十字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5月 调查地点:某县红十字会

调查内容:县级红十字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方式:走访座谈为主

红十字会是一个秉着“爱的奉献”的精神,“将救济款和物资尽快发放给那些需要的人”的一个慈善组织机构。据调查显示,红十字会作为中国的一大慈善机构,在受访的人当中,高达75%的人对红十字会有所了解。由此可见,红十字会对中国国人有巨大的影响力,且将“爱的奉献”精神传达得很深入,这种无偿奉献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厚的脚印。

一、县级红十字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中,“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表述被放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前。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在发展问题上提到四个“更加注重”,其中两个与民生直接相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报最后还对去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表达了关注,这又与民生直接相关:“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这些精神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民生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我党执政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未来五年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民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红十字会作为专业的社会人道救助团体,肩负着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助手的重要使命。红十字会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如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他们通过各级红十字组织的工作得到实惠。

首先,红十字会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了解群众愿望、顺应群众要求、关心群众疾苦,并积极争取、善于谋划,顺势而为,才能使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真正成为 “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人道工程”。

其次,红十字会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人民群

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求,按照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在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实力和活力上下功夫,最终实现红十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县级红十字事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坚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努力开展救灾备灾、博爱进万家、卫生救护培训、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及防艾宣传等公益活动,为灾民和特困群体提供救助服务。开展汶川大地震、抗旱救灾、玉树地震等募捐活动,募集款物;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发放物资;协助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白血病的贫困儿童家庭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申请了医疗资助;组织红十字志愿志愿服务活;组织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可以说,县级红十字会作为县委政府的人道工作助手,县里的民生保障、城市文明、社会和谐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县级红十字工作离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及原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宣传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红十字会工作面相当广泛,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社会普遍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募捐救灾,其实还涉及到救济、救助等人道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人道主义精神、禁毒防艾、卫生救护等知识技能的传播,还包括“三救”、青少年健康服务、义务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等组织工作以及日常的备灾工作。尽管每年县红十字会都作了很多宣传工作,仍有很多群众甚至是机关干部对红十字会缺乏了解。主要原因是缺乏工作经费,县红十字会每年的工作经费只有1-2万元,连正常运转都难于保证,宣传力度自然无法加大。

二是备灾、救灾、救助能力亟待加强。县红十字会无力建设自己的办公地点,更不具备应有的备灾救灾设施,平日大多只能靠上级拨付的物资开展部分工作。基础设施的薄弱也极大地制约了县红十字会工作的发展。

三是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按照要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应该进入卫生、学校、厂矿、社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但到目前为止,县仅有红十字团体会员单位、团体会员较少,且都集中在卫生系统,服务宗旨无法得到保障。

四是专职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素质有待提高。尽管大家充分发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但县级红十字会人员配备较少。加之新进人员对红十字会工作了解不多,又缺少到上级学习提升的机会和经费,只能靠日常学习提升政治业务素质,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缺人、缺经费是制约县级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县级红十字会工作的发展思路

尽管红十字事业任重道远、困难重重,但人道工作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县级红十字会必须紧密围绕中心发展思路,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切实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

红十字精神,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做好红十字会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红十字精神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联系协调,开展中国红十字会法的普法宣传和执法监督检查。努力采取多种形式展开红十字的宣传工作,积极协调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红十字工作的宣传,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红十字会的无形资产和社会资源,寻求社会各界的合作,组织策划有影响的大型主题公益活动,增强红十字精神的感染力,扩大宣传效果,以进一步提升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事业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是持续抓好红十字会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除了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增编增人外,要切实加强现有专职工作人员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技能,努力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救灾备灾工作的开展。

三是切实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积极争取,多方协调工作经费,认真组织开展会员活动,增强红十字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加强红十字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有号召和社会影响力、受群众欢迎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进红十字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工作;节省开支,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及有关规定,尽快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是广开筹资募捐渠道,继续增强救助实力。依法加大募捐筹资力度,克服困难,广开渠道,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坚持以社会募捐筹资为主,争取政府配套为辅,结合实际,针对群众需求的热点、政府关心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造福更多的弱势人群。

五是深入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严格按照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四统一”的要求,确保培训质量,继续深入推进卫生救护培训工作。力争每年培训红十字救护员3000名以上,救护及防病知识宣传普及3500人次,“十二五”期间卫生救护培训1.5万人以上,救护及避灾知识宣传普及30000人以上。

六是继续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组织工作。大力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社会意义,积极做好组织和发动工作,积极配合卫生部门,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积极参与“禁毒防艾”工作。

总之,县级红十字事业困难重重,但形势严峻,县级红十字会必须克服困难、多方协调,使有限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才能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服务。

第四篇:论道德与发展

论道德与发展

受父亲的影响,十岁我便开始涉猎一些武侠小说,通常是父亲看完一本,我便接着他看。小说里面的行侠仗义,救死扶伤,劫富济贫等等,都在我小小的脑海里根植下了所谓的“侠义”精神。总认为那些侠士便是生活中值得我学习的道德楷模,是正义与光明的化身。如果说,我身上有着一点点地正义感与责任感,和那份同情心,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那些“侠士”赐予我的。在以后几年的成长史中,我始终幻想着自己成为救世的侠女。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逐渐认识到自己当初的狂热信仰也许就是一种道德崇拜吧!而这种崇拜在我的性格发展和道德建设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自己社会阅历的增多,我越来越寻不着那一丝丝的“侠义”之风。自己的那份正义与责任心,在小小的校园竟都寻不到生存之处,我不敢想象在社会上又会如何?在现实面前,我越来越困惑,迷茫:我到底应不应该再坚持下去?当道德在性格中的存在都成了一种非大众化的个性,且这种个性被生活,被社会打磨得失去棱角后,我们该如何自处,生活该如何继续,社会该如何运行?我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生的发展,性格的塑造中,道德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1】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以它特殊的社会功能,调节着人的行为,进而调节社会关系。人们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随着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逐渐掌握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学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并处理事物。道德不是一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产物,中国的道德文明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春秋时期的《大学》里有这样一段经典语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道德在历史的发展与传承中,并没有没落于文化尘埃之中,反而在岁月的洗礼下,愈见其枝繁叶茂,并一步步地紧密融合于现代化社会之中。也许,也只有历史才有这样的能力,将道德推进社会发展的洪流,却不被其所湮灭,反而在社会转型的时刻实现了它完美的转身,与现代化真正契合。

道德这个词广义而空泛,但它的内涵却是极其之丰富的。为了进一步挖掘道德文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将可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2】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会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一个人在各个时期各个场合下的一系列行为的综合表现,为他人对他的道德品质评判提供了依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般将道德外化成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我们应该具备这样一些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尊师重教,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公正无私,孝敬父母等等。

【3】人类现在正处在一个道德时代,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命运日益与道德相结合,整个人类的道德活动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体系,整个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成为道德问题。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道德问题却层出不穷,道德的弘扬与延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德却在经济大迈步时,停滞不前甚至是愈见落后。道德的缺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自然的生态平衡。如今,市场上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三聚氰胺”、“地沟油”、“催生剂”、“毒奶粉”等等热点话题带入了每个人的交谈词典,老百姓人人自危,惶惶恐恐。道德文明关乎社会民生。富士康职工连连发生跳楼自杀事件,无论是职工本身意志薄弱,公司高层残酷剥削,还是社会制度欠缺的原因,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是解决问题关键。官场的贪污腐败现象,煤矿坍塌,动车、地铁事故等等屡见不鲜,试问,若是在一个人人推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国家,这些现象会如此频繁发生吗?责任心缺失造成的事故还少吗?一度的私自开发自然资源,高成本,低利用率,每年解决环境问题花费的人力物力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难道不发人深思吗?我们的所做所为又有哪些真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呢?美国经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信贷危机不也是因为诚信道德的淡化吗?明明是在这样一个道德化时代,我们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机却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但这并不表示道德在中国已经沦丧,也并不说明了我们的道德无法再重建。

我们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一个特殊而庞大的团体,在道德建设上举足轻重。我们并不能为现状所吓倒,更不能被社会上某些道德缺失的人事所同化,我们也要看到光明的一面,对未来社会的道德建设充满希望。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互相扶持的场面;在中国举办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国人的振奋、骄傲和他们付出的努力;面对西藏藏独运动,他们的愤怒。尤记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4】“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多少人瞬间作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抉择,多少老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威胁,多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地奋战在第一线。”“在抗震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全国各族人民忧心如焚、戮力同心、生死与共。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最强音。”“多少人自发从天南地北赶赴灾区做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多少人自发前往遍布全国的献血点争先恐后无偿献血,多少人自发为灾区慷慨解囊,多少共产党员自发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是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足以证明我们国人的道德精神力量是我们整个名族的精神支柱,尽管社会上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道德败坏案例在发生,但我们可以坚信道德精神依旧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在我们的努力建设下,中国的明天必是一个道德社会。但我们也需明白自身在道德体系中的特殊现状,才能更好的为创建道德文明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簿力。

大学生作为道德生活的特殊体也决定了矛盾的双重性。【5】(1)、革,希望通过自己的道德参与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利。但我们情绪起伏大,一旦行为受挫,便容易对道德生活持消极和冷漠的态度。(概述)

【5】(2)、青年学生具有思想道德前倾趋向与现实社会难以接受的的参加社会道德生活。但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参与受阻、舆论导向片面的情况下,青年学生的道德情绪便特别强烈,表现为情绪化的道德思想和情绪化的道德行为。(概述)【5】(3)、青年学生具德热情极为可贵,但这种热情一旦形成,狂热就有可能盲目冲动,或受人利用,干出一些蠢事。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有传播思想新文化的优势,但他们鉴别力差,也有可能为错误的社会道德思潮推波助澜。(概述)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在正确认识自我,学习真善美的基础上,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自身道德提高与个人发展。【6】“道德人格是使一个人成为权利主体的充足条件,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充分的享受自己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才能对道德文明建设做出更多的奉献,进而完成自我人生价值的提升,最终达到自身健康发展的目的。

【1】《道德与修养》主编 尤建国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7 第180页

【2】《道德与修养》主编 尤建国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7 第186页

【3】《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彭希林 冯惠先 著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4 第55页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 新华社北京 2008年10月8日电

【5】《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彭希林 冯惠先 著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4 第72至74页

【6】《个体化社会》 [英]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版 第160页

第五篇:论发展两岸社会关系

论发展两岸社会关系

--------兼论中国大陆民众在两岸交流中的政治言行

作者:肖永国

所谓“社会关系”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更准确地说,“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彼此间所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所以,“两岸社会关系”就是两岸民众在两岸关系存续、发展及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关系的总称,包括两岸民众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一、两岸社会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之所以强调“发展两岸社会关系”,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两岸自2008年开始恢复协商以来,台湾主张“独立”的政治势力不甘心丧失政权的失败,持续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对台湾民众散播不真实的两岸信息,对中国大陆极尽污蔑、侮辱、丑化和嘲讽之能事。最典型的就是:李登辉与陈水扁近20年的执政,已经不再把中国当作祖国,中国反而更像是一个不相干的亚洲国家。尽管依据台湾的“宪法”,“台湾与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现在几乎全部的台湾媒体,包括“中时”、“联合”以及台湾官方的媒体都直接称呼中国大陆为“中国”。

至于支持“台独”的新闻媒体就更不用说了。在台湾主张“台湾独立”的新闻媒体只要谈到中国大陆就必然秉持所谓的“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原则”。凡是呈现中国大陆面貌的具体的描绘都会是中国大陆产品就是“劣假产品”、“随时毒死人、害死人”;中国大陆民众在台湾的社会形象就是“偷渡客”或“假结婚”,来台的目的不是“打工抢饭碗”或就是来“做鸡的”;中国大陆对台官员一出口就是“脏话”、一动手就是“打压”。凡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新闻,绝对不说;凡不利于中国大陆的信息,一定大书特书。在新闻采编中,凡是“中国大陆”的前面,一定会加上诸如“恶霸”、“不民主”、“不自由”、“反人权”、“残忍”、“封建”、“没知识”等诋毁性质的政治形容词。

诸如此类的政治评论或社会形象在台湾各媒体中广泛存在,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两岸社会之间制造一堵阻碍两岸社会交流、交往与融合的政治屏障。

中国大陆在推进两岸全方位沟通、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台湾执政当局刻意制造的两岸社会屏障。因为在制造和扩大两岸交流、交往的社会屏障的社会群体中,不全然是目不识丁的个别台湾民众或极度狂热的“台独”分子,相反,更多的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头衔或较高的社会地位及较大的政治影响。这些人也不是没有来过中国大陆,更不是不了解中国大陆的发展。但是,他们之所以肆意歪曲和污蔑,就是为了延续两岸社会的隔绝、仇视或对立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越是在两岸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大陆越是要在发展两岸社会关系上精心筹划,做好长期发展和转化的工作。

二、设置两岸社会屏障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危害;

台湾岛内外“台独”政治势力在两岸之间制造的社会屏障对推进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具有极大的政治危害。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主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人进行政治污蔑。

“台独”政治势力诬蔑主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抹红”或“卖台”。即便是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都对这种政治污蔑“退避三舍”,更不用说普通台湾政治人物会怎样应对了。此类事情层出不穷。这也是主张统一的台湾民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台湾坚持统一的民众或政党,除了极少部分的台湾民众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两岸外,绝大多数坚持两岸统一台湾民众仍然认同“中华民国”。台湾坚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民众,无论坚持何种统一的模式,但是至少都认同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愿意参与未来“自由、民主、均富、统一的新中国”。这样的台湾民众在台湾被归纳成“统派”,在历次民调中“统派”大约有20-25%。其他75-80%基本上是希望两岸维持现状,或是渐渐在走向独立。

需要特别提醒中国大陆民众的是:台湾主张统一的“统派”,都可以大致统称为“民主统派”,因为他们相信“民主”是中国统一的大前提。或者说,未来统一的中国,“民主”是不可缺少的政治和社会机制。台湾的“民主统派”通常会对大陆民众发表的一些讥讽台湾民主的言论感到不快。事实上,大陆民众讥讽“台湾民主”的缺陷并不能增加台湾民众的统一认同,只会增加两岸的政治隔阂或对立。因为台湾的“民主缺陷”毕竟不是台湾人民所期待的,毕竟台湾人民也是台湾“民主缺陷”的受害者。更何况,任何一种政治和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建立、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中国大陆民众希望世界公平、公正地对待中国大陆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更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客观的认知或评论台湾民众选择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另外,能与中国大陆民众争论“中华民国”的台湾民众,几乎都算是台湾的“统派”或“偏统”的中间人士。因为台湾的“独派”始终认为“中华民国”已经灭亡了。所以,台湾的“独派”不会与中国大陆的民众争论“中华民国”的问题,台湾的“独派”坚持的是“台湾国”。

顺便说一句,在当前主导两岸交流与交往的“一个中国原则”具有强大的政治包容性。并非坚持“中华民国统一中国”的台湾民众就是“台独”或“独台”份子,也不是说台湾主张统一的台湾民众必须政治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准确地说,在两岸交流与交往中,中国大陆对台湾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台湾对中国大陆凸显“中华民国”,都是违背两岸达成的“搁置争议”的政治准则的言行。但是,两岸在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共同倡导和认同“中国”、“中国人”及“中华民族”,这是符合两岸各自的宪政体制的基本政治责任和政治义务。

所以,中国大陆民众,无论是在网络论坛中还是在现实生活里,善待愿意平等交流和交往的台湾民众就是为两岸统一“尽一份心力”最好的政治方式。中国大陆民众不要在两岸社会交流和交往中动辄对从属于言论自由范畴的不同观点扣“政治帽子”或随意加“政治标签”。因为这种“亲痛仇快”的行为完全背离两岸的实际,实在令人齿寒,会让更多的台湾民众对两岸统一心灰意冷。

2、在主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台湾政治人物之间制造政治流言或政治矛盾。

在台湾非常流行所谓的“放话文化”。一些政治势力借用台湾地域狭小但媒体发达的特点,故意曲解或放大某些政治言行,以达到制造主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台湾政治人物之间的政治流言或政治矛盾的目的。加之台湾政治派系林立,存在彼此沟通不畅的问题,这些“不甚高明”的“政治流箭”很容易让从事两岸交流与交往的台湾政治人物防不胜防。“放话”或散布政治流言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可是两岸却必须为此付出沉重的发展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政治代价。

3、在两岸之间制造政治摩擦或破坏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

两岸在交流和交往的早期,由于历史形成的政治敌视和对立的政治思维,难免会出现沟通不畅的特殊时期。一些政治势力借助于貌似为一方着想的方式向另一方发布或“披露”某某政治人物所谓的“政治私密”,又冠之以“冠冕堂皇”的政治理由传播出去,达到混淆政治视听、破坏政治互信的目的。

4、制造两岸的政治误解;

若论制造两岸政治误解的这些手段,无论是水平或层次,的确都不高明。无非是在“信源”、“信宿”、“信

道”的其中之一进行刻意歪曲或人为放大,但是在两岸存在社会或政治障碍的环境下,在“三人成虎”或“偏听偏信”的舆论环境中,很难让两岸保持清醒和理智的政治和社会判断。

5、增加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政治和社会成本;

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只要对人民有利,都愿意在发展两岸交流与交往中做出政治或社会的付出。但是,如果存在两岸较强与较硬的政治或社会屏障,两岸必须要准备更大、更强的政治或社会付出,以至于短期内会失去两岸开展交流和交往的价值,造成两岸的“零和模式”的局面。

中国大陆农村有一句名言“要致富先修路”,其实,在两岸建立正常的经贸文化和政治关系时,同样存在开辟两岸政治和社会“通途”的问题。这就是发展两岸社会关系最大的政治意义和价值了。

由此可见,发展两岸正常的经贸文化关系或正常的政治关系,最重要的首先是突破两岸的社会或政治屏障。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率先形成两岸正常的社会关系,两岸努力建设的正常的经贸文化关系或政治关系,存在“付诸东流”、“裹足不前”或“难以为继”的政治风险。因此,越是在两岸深化经贸文化关系或政治关系之前,越是要首先打通两岸之间的社会或政治通道。

三、发展两岸社会关系的政治目标;

两岸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交往,就是希望两岸民众的相互接近,能够形成彼此更加客观的态度、认识和往来,创造更有价值的两岸融合、统一与繁荣的社会。开展两岸不同形式的交流与交往,至少有以下几个层次的目标:

(一)初级目标:帮助台湾民众树立正确的中国大陆的社会形象;

中国大陆自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来,历经持续的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也经过了政治和社会的波折,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喜悦,也品尝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带来的悲苦。中国大陆经受的风风雨雨,本质上与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曲折发展没有什么两样。正因为如此,中国大陆的党和政府始终抱着积极、客观的政治态度接受人民、历史与时代的检验。特别是1979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党和政府凭借无畏的政治勇气和自我修正的政治机制,果断地终结了背离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政策和历史,以改革开放的政治胸襟开创了中国大陆的新纪元。

所以,认识中国大陆,需要客观的认识中国大陆完整的发展历史。无需将中国大陆的波折扩大化,也不必突出中国大陆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更没有必要主观放大中国大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切以人民“答应不答应”、“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对中国大陆最好的政治评价。

除此之外,中国大陆的党和政府还总结了客观评判正误和是非曲直的标准,即: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任何偏见都是基于缺乏客观标准。中国大陆倡导的“三个有利于”的政治标准,如果抛开意识形态的政治差异,既是认知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客观标准,也是适合对所有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判断的标准。中国大陆发展的60年是不断接受人民、历史与时代检阅的60年,这其中也包括2300万台湾人民。在中国大陆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大陆的党和政府会越来越自觉的接受全方位的政治和社会考验。

(二)中级目标:消除两岸社会的仇视或对立;

通过两岸沟通、交流与交往,除了帮助台湾民众客观认识中国大陆,在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树立正确的政治和社会形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两岸民众密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的途径,正确的认识当代中国大陆的发展与现状。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大陆的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也包括不同地区或地理的人文历史,更要包括处于不同层次和环境条件下人民的生活。

两岸民众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但是不能允许存在对彼此的歧视;两岸民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是正常的,但不应该对彼此的贬低或诬蔑;两岸民众生活的环境、水平或条件有高低之分是正常的,但是两岸民众的生存和发展的选择权利决不能有贵贱之别。无论是生活在中国大陆的民众,还是生活在台湾地区的民众,两岸生活的共性必然是超越两岸生活的“差异”、“不同”或“高低”的。因为这才是两岸交流和交往的主流。也唯有如此,这些“差异”、“不同”或“高低”才会成为两岸交流与交往的“特色”或“风格”。

换句话说,人类生活在一起,无论地域或地区有怎样的不同、发展的历史或条件有如何的差异,但是生活的本质都是一样。因为那是做为人的共同属性的一部分。更何况两岸民众具有同文、同种、同源的民族特性,只要两岸人民愿意在交流、交往的实践中形成积极、客观对彼此或对岸的认知,两岸历史遗留的政治或社会的仇视或对立就一定能消除。反之,一旦两岸民众被蓄意的假象所蒙蔽,而又不愿意在两岸交流、交往的实践中认知彼此或对岸,那么只可能延续历史遗留的政治或社会的仇视或对立的思维、观念。所谓“上善若水”、“境由心生”,就是要求两岸民众不仅要学会用“双眼”观察和认知彼此或对岸,更要学会用“心眼”思考和理解彼此或对岸,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三)高级目标:促进两岸社会的正常往来;

两岸社会的正常往来是基于两岸民众之间的“客观认知”和“积极实践”,更重要的还在于两岸民众开展正常的社会交往、经贸往来及思想交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两岸不同政治或社会层次和不同社会界别的不间断的往来。

中国有句名言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用时间来检验彼此、用生活来考验对方、用变化来验证认知。事实上,两岸社会的正常往来也是如此。在台湾的历史上,固然因为历史的变迁而导致两岸政治的隔离,但是并没有隔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与联系。因为在两岸政治势力主导的两岸历史条件下,政治和社会隔绝的历史不是两岸人民可以选择的。更重要的,做为历史中的人,历史的悲苦只能成为两岸交流与交往的理由,而不应该成为阻断或隔绝的借口。我们无力改变过往的历史,只能把握今天的机缘,让历史的悲剧不在我们手中重演。这才是两岸人民开展正常往来的共同历史责任。

所以,开展两岸社会的正常交往,就是把两岸执政党、两岸政府和两岸民众置于接受历史变迁、时代变化和人民检验的环境和条件下,让两岸“相互扶持”、“荣辱与共”、“血肉相连”、“同享尊严”的人民的意志得到全面的贯彻和体现,就是发展两岸社会正常交往最好的标准和境界。

(四)终极目标:两岸共同主导台湾社会的发展;

无论中国大陆的执政党或政府,还是台湾地区的执政党或政府,自2008年以来都在倡导“人民最大”、“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是两岸历史最可喜可贺的政治变化。

“两岸向何处去”,这原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两岸共同的历史和民族发展都做出了准确的回答。但是,两岸当前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台湾在遭受长达20年的“去中国化”的政治和社会逆流后,这个原本简单的答案就变得“讳莫如深”、“扑朔迷离”,以至于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界”。

这种所谓的“玄妙”,本质上就是两岸人民的意志无法得到贯彻和体现的标志。把任何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无非是台湾政治势力愚弄台湾民众的“政治把戏”罢了。中国人常说“人命关天”,就是比喻没有什么事情比“人命”的事情更重要的。其实,这句话的推论就是:两岸人民的现实生活是超越任何政治和社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一切与两岸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享受更高品质的自由”、“拥有更高层次的尊严”相违背的政治和社会的体制、制度、规范或言行,都是对人民意志的违背。

由此可见,两岸任何政治和社会的问题,一旦置于两岸人民的生活中,一切是非曲直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发展两岸社会关系的主要措施;

本质上,两岸政治和社会的走向不可能成为问题,因为两岸的历史仅仅是两岸人民生活很小的一部分。两岸真正的问题是:两岸共同主导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能否与两岸人民生活的目标相一致而已。这既是两岸的问题,更是两岸的答案。

因此,发展两岸社会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深化两岸各层次人员往来,特别是要加强两岸青少年社会群体的往来。两岸民间层次的往来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要学会正确认知彼此和对岸,更要学会欣赏彼此和对岸的异与同;

2、确立台湾主流媒体积极、客观的报导准则,增强对台湾公众认知彼此和对岸的主导能力。对待蓄意制造两岸政治或社会屏障的政治势力“断财路”、“绝生路”、“留出路”是基本的斗争准则;

3、大力发展对台湾不同阶段的教育合作,从两岸共同的台湾历史、两岸历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出发,除了培养两岸民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培养立足台湾、胸怀中国、放眼世界的气度和格局;

4、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两岸民众交流、交往。两岸社会交流“贵在坚持”、“贵在有序”、“贵在有效”。总结两岸60年政治或社会交往的历史,“做好自己”是发展两岸社会关系的第一准则;

5、拓宽两岸民众互动渠道和途径。开展两岸民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首先要有两岸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其次是要激发两岸民众积极参与热情,最后是要讲求两岸民众热衷互动的回报。两岸政治要服务于两岸社会,更要服务于两岸民众的生活,否则两岸互动就不会长久发展;

6、扩大两岸民众之间的社会互助。“如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两岸民众开展种类多样的政治、社会、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与互助,让两岸民众融入彼此或对岸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是最好的发展两岸社会关系的方式。其中,选拔符合条件台湾民众在中国大陆政府、科研院所或经济组织中担任职务或赋予职权,就是最直接的促进两岸社会关系的方式之一;

7、加强两岸民间组织之间的社会合作。两岸最终的政治和社会走向,本质上取决于两岸人民生活的方向。在台湾社会,民间组织强大是台湾的基本特征。两岸通过民间组织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或“社会合作”等模式,在“扎根台湾社会”、“服务台湾人民”和“引导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两岸人民生活的转向,就是最好的转变台湾政治和社会方向的方法;

至于其他的,只要两岸坚持不懈,在两岸人民的生活中,一定能找到更好的问题和更优秀的答案。

下载论红十字会的发展[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红十字会的发展[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医院发展发言稿

    谈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管理是发展之基、特色是发展之源、人才是 发展之本、文化是发展之力”的理解 在新病房大楼庆典之际,我院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管理是发展之基、特......

    论贵州旅游业发展

    论贵州省旅游业经济政策——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背景资料简介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贵州旅游业......

    论建筑工程物流发展

    课程名称:《物流管理》院系:管理科学系班级:工商企业管理1002班组员名称:论建筑工程物流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流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动脉和基础.作为国民......

    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摘 要:随着对文化产业发展特别重视的“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论生态旅游发展[最终版]

    论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又维护了生态平衡,对......

    论国民经济如何又快又好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

    人生发展论纲

    人生发展论纲 多察 多思 多问 多学 多练 能创想 能实现 能乐享 ;不自欺 不自弃 不迁怒 有大才 会小技 人可以通过把自然世界转化为一个人为世界,从而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得......

    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利用十年时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