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6:0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第一篇: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www.xiexiebang.com © 2005-7-4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傅祥军

安徽无为县农业委员会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农业标准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今后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县域经济;对策

农业标准化是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理,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引用执行相应的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等一系列标准,实施生产、加工和管理,形成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方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为中心,以获取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运行体系。立足县情,树立农业标准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意识

1.1 发展农业标准化是扩张农业外向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国际化日趋明显,农产品、农业技术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交换越来越频繁,竞争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我国农产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农产品生产技术、企业加工、产品质量和市场行为管理规则上与国际接轨,农业标准化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我县地处皖江黄金水道北岸,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31个乡镇,605个行政村,面积2413平方公里,耕地8.6万公顷,人口138万,其中乡村人口104万,农业从业人员41.2万人,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3万公顷,其中粮食6.66万公顷,油菜4万公顷,棉花4万公顷,蔬菜2万公顷,畜禽年饲养量3000万只(头)左右,水产品产量6.2万吨以上。农产品资源丰富,是一个以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8.5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52.59亿元的35.3%,农民人均纯收入2356元,60%以上来自农产品生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迅速提升农业这一基础产业。今后,如何变农产品产量优势为效益优势,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将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安全性。目前,我县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水平较低,粮、油、蔬菜等农产品中的高毒、有机磷农药残留超标,畜禽、水产品存在着重金属污染、抗生素残留和违禁添加剂等现象。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出口总额每年仅十几万美元。2003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550.7万美元,其中农副产品出口总额仅16.6万美元。农产品出口额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迅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我县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2发展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将是当前乃至今后农村经济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按国内外有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逐步建立ISO质量保证、HACCP环保质量监控、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等管理体系,使农产品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轨道。因此,发展农业标准化,对促进农业产业化至关重要。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尚处在起步摸索阶段,全县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40余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3家,市级只有13家,龙头企业常年订单生产2.3万公顷。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不到5万户,仅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不到六分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远不能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需求,从而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3 发展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革命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本身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层次,同时,农业标准化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因此,发展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近年来,全县各地围绕“提升特色化、推进产业化、发展标准化、扩张外向化”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初步形成了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六大主导产业营、标准化示范、外向化带动格局,但是仍然存在特色水平不高、产业区域化生产、产业化经化进程不快、标准化推动不力、外向化带动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以发展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加快推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4 发展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农业又一次绿色革命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尽快与国内外市场需求接轨,这将大大拓展我县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是今后我县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牢固树立标准化意识,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发展史上又一次绿色革命。首先,要树立市场农业意识,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目前,农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的质量安全门槛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我县有70%的农产品主要靠外销,不仅受到国外市场实行严格的“绿色壁垒”制约,而且也受到国内大中城市开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的限制,如果不赶快取得农业标准化这张“绿卡”,就没有资格参与竞争,赢得发展。其次,树立精品农业意识,把推其进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突破口。通过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解决农业产业结构深层次的问题,改造传统农业,开发品牌产品,提升结构层次,迅速把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三,树立现代农业意识,把推进农业标准化变为广大农民的积极要求。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让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未来农业必将是安全、优质、品牌农业,真正体会到现代农业生产,必须逐步从粗放耕作转向规范操作,并从生产实践中真正感悟到高标准高效益、低标准低效益的价值规律,使农业标准化生产成为广大农民的积极要求和自觉行动。分析现状,正视农业标准化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县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特别是通过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配套制订了一批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本着“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原则,根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展要求,全县制订并发布了粮、棉、油、乳(黄)瓜、蒌蒿、大蒜、马铃署、荸荠、席草、肉鹅、螃蟹等33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同时,收集归纳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企业生产加工、卫生质量标准,汇编成技术手册2000余本,指导各地推行标准化生产。

二是初步建成了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根据全省建设17个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建设要求,全县采取上下联动,分年实施的形成,抽派技术人员驻点抓片,以典型示范引路。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以生产无公害和优质名牌产品为目标的种植业基地2.93万公顷,其中,水稻1万公顷、油菜0.8万公顷、棉花0.3万公顷、席草0.3万公顷、荸荠0.2万公顷、蔬菜0.33万公顷,畜禽无公害养殖292万只(头),其中肉鹅200万只、肉鸭30万只、肉鸡60万只、商品猪2万头,螃蟹、青虾、珍珠等水产品无公害养殖基地0.66万公顷。

三是培育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和龙头企业。2002年以来,全县农产品龙头企业对传统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2002年,全县有8个产品评为省名牌,有10个产品评为市名牌,1个产品评为市特色农产品品牌;2004年,全县又有7个农产品被评为省名牌,8个产品被评为市名牌,3个产品评为市特色产品品牌;有9个产品获省并转换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分别有3家和13家企业被评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四是初步建立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保障体系。围绕蔬菜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抽检、自检等多层次检测网络建设目标,我县已购置了5台258B型农药残留速测仪,分别在隆兴超市、二坝镇生产基地和县农委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台(室),目前县农委正在实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华康露仙等蔬菜加工企业均建立了产品质量自检体系。

但是,必须清醒看到,由于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才刚刚起步,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发展新阶段相比,目前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突出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过去长期短缺经济以追求产量为主的生产方式,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面对入世新形势,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问题更加突显。但问题更为严重的却是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还未被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普遍认识,以致全县农业标准化工作仅仅局限于示范点片上,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种少,认定的面积小,与市场消费要求差距极大。目前,我国被认证的安全农产品约占农产品总量的3%,我省被认证的安全农产品约占全省农产品总量的5%,我县被认证的安全农产品不到全县农产品总量的1%。

2.2 农业标准不规范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制定存在着时间滞后和标准不全的问题,标准不配套、不统一,一个产品多重标准,全国实施统一标志认证产品数量不多。我国已制定国家标准450余项,行业标准1450项,地方标准17000余项。但是,我国正式发布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涉及的农产品不到200个,上市农产品有近80%没有标准,特别是农药、兽药残留等安全限量标准,更是严重缺乏。我县对国家、行业等农业标准不仅引用数量少,而且应用范围也小,地方、企业标准不统一、不规范问题十分突出。

2.3 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在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和动植物防疫上已有一套法律法规。但就总体而言,现行国家出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未能涵盖农产品及其直接加工品和初加工品,农业标准化生产执法主体、市场准入与检验检测等环节尚存在着法律法规不配套,查处依据不足、依法监管不力、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目前,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是空白状态,尤其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管理、产品质量监控和市场准入等主要环节,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急待启动。

2.4 检验手段不完善

我国目前建有14个省级检测中心、200个县级检测站,有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配置了速测仪。我县目前虽正在筹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但仍以定性速测为主要手段,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多数未建检测网点,检验、检测手段缺乏,不适应标准化生产发展需要。

2.5 技术服务不配套

由于长期围绕产量农业的科技服务方式,使得目前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设施、手段都不能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需要。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我县广大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很难捕捉农业标准化产品市场供求信息,还很难掌握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的技术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县农技推广服务面临的县乡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农技推广服务难以做到宏观有效调控、微观精心指导,农业标准化技术难以迅速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县已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但尚存在很多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要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必须着力解决以上突出问题。理清思路,探求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对策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基础,是推进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加快发展,应分析县情、研究现状、理清思路,着力把握三大关键,推进六大体系建设。

3.1 明确发展方向,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工和品牌化营销为主线,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的主攻方向上,要紧紧围绕“壮大一个龙头、创新两个机制、实施三项工程、健全六大体系”的发展方向上,即要以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为龙头,创新体现产品优质优价的动力机制和市场检测准入的约束机制,实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市场三大标准化工程,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生产示范、加工转化、营销网络、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的长远规划上,要围绕我县主导和特色农产品,按80%资源总量实现标准化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目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全县最终实现种植业标准化生产13.3万公顷,其中,水稻4万公顷、棉花3万公顷、油菜3万公顷、蔬菜1.3万公顷、席草、荸荠、莲藕等“三水”作物1万公顷,其它特色产品1万公顷;水产品标准化养殖1.33万公顷,其中,河蟹0.8万公顷、虾类0.33万公顷、珍珠0.2万公顷;白鹅等畜禽标准化养殖2000万只(头)。通过5-10年努力,逐步建成蔬菜、畜禽、水产、粮、棉、油和“三水” 作物、“五早”农业八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按照国家、行业、地方有关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加工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并以现有农产品知名品牌为基础,制定年度申报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规划目标任务。

3.2 把握工作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六大体系建设

3.2.1 抓标准应用,推进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原则,根据市场准入要求,对出口创汇企业和外销产品,要引进出口国和国际先进标准作为执行标准;对目标市场在国内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要引进发达地区质量标准作为执行标准;对一般产品则普遍采用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对目前尚未制定标准的产品,要严格按照质量保证要求,制定企业和地方自己的执行标准;对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要因地制宜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技术配套,做到有标可依、有规可循。通过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在全县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以及外贸、内销等多层次、多序列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3.2.2 抓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建设

推进农业标准化,要坚持优势项目率先突破的原则,从品种、品牌入手,建设标准体化生产示范基地。一是围绕名牌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化建设基地,目前我县可先行从已经认证的名牌和无公害农产品先行突破,建好核心示范基地,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建设基地,我县要围绕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六大主导产业和“三水”(席草、荸荠、莲藕)、“五早”(早花生、毛豆、玉米、薯类、瓜类)等特色农产品,逐步建立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围绕出口创汇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基地,重点围绕华康、露仙等出口创汇加工的蔬菜、水产品建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不断推进以政府、企业、市场、农民多元化架构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建设。

3.2.3 抓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产品加工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重点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企业产品加工,全面推行企业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ISO14000环保质量监控、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质量认证和GMP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管理体系认证,使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轨道,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加工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3.2.4

抓检验检测,推进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基地、企业、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县级要建立检测中心,完善检验手段,着重对产品进行常规分析和定性速测,产地乡、村要建立检测站(室),企业市场要建立各自的检测网点,开展定性速测自检,不断完善自我监控机制,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加销各环节质量检测监控体系建设。

3.2.5 抓产销衔接,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逐步推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标识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把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有机联结起来,不断拓宽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做到以销订产、以产促销、优质优价,加快推进安全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3.2.6抓技术服务,推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各级和基地、企业、市场多方位、多层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现有县乡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尽快扭转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不顺、渠道不畅、手段不强、经费不足、服务滞后的局面,调整管理机制、疏理推广渠道、充实技术力量、改善服务手段、强化信息指导,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3 创新调控机制,保障农业标准化健康发展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是农业发展史上又一次绿色革命,是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与支持。在宏观调控上,必须要加快创新保障农业标准化健康发展的各种调控机制:一要创新体现优质优价的动力机制,以品牌占市场,以质量求效益,实现标准化产品的优质优价;二要创新市场准入的约束机制,通过加强检测和无公害绿色品牌标识,实行市场准入管理;三要创新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标准化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作为主体运作;四要创新投入机制,坚持政府重点给予向导性扶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加大投入,实行社会多元化投入;五要创新管理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配套制订相应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地方性管理法规和办法,完善管理手段,推进法制化进程,同时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给予重视和支持,加强舆论导向,形成共识氛围,要层层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做到省、市、县有专门工作机构,乡、村、组有专门班子负责实施,基地、企业、市场有专人分工负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保障农业标准化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业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新的飞跃。

第二篇:农业标准化与经济

浅谈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竞争力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是实现粗放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途径。为了加快推进喀什地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对喀什地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现状

(一)、示范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建立了麦盖提棉花,伽师瓜,疏附石榴,莎车叶尔美鸽,英吉沙色买提杏,喀什市绿色蔬菜,喀什市乳制品生产1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泽普水稻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若干各地区,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将分散经营,粗放型生产的农户,养殖户,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把农产品产业确立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格局。

(二)、农产品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大

现代农业是以科技、农业机械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农业。地区在快速扩大示范区农产业规模的同时,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育种和高效生产,物种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畜牧水产品良好繁育技术标准,农作物栽培,饲养健康养殖,疫病防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和奶业。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机制,着力促进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主要采取内联外引、示范园区带动的方式解决技术到位率的问题。首先是市、县、镇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强化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同时,深入、广泛开展培训,主要围绕主产区示范园区示范户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到位和经济效益优势展开,以此带动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从产业面上提升技术水平。其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不少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来喀什地区投资办厂区,积极支持对喀什地区农业与农民家庭经营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引导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2004年以来,南达集团在畜牧业上投资5000余万元,购买了900余头纯种荷斯坦奶牛,建成了集畜牧饲养、圈舍、贮藏、防疫等为一体的现代良种牛繁育基地,南达畜牧业初步实现了由落后传统的经营方式向科技化、现代化运营方式的转变。围绕基地的原料需求,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由农户向养殖基地提供饲草饲料和劳动力,让农民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基地化建设,使基地周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与基地的建设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推动周边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初步形成了由基地推动周边农牧民致力于各类饲草料的规模化种植产业。

(三)、农产品标准化发展不断加强和完善

健全的标准化体系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技术基础。为达到我区特色农产品都要具有相应的生产技术规模和质量标准,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标准,现代实施农业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的目标,地区监督系统收集,整理,制定了19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建立了伽师瓜,石榴,色买提杏,叶尔美鸽,水稻,巴达木等6种农产品质量体系,逐步形成了涉及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框架。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提升力喀什地区区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加快了个县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强有力的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优势产区和优势农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产品十分畅销,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一体

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有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应该看到,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区农业标准化各环节工作不配套,标准化基础工作还不扎实,还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产品产量,质量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影响着农们增收和个农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标准化农产品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表现为信息、技术、流通设施等配套不够健全,服务功能不够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较低,品牌带动能力不够,市场开拓份额不够大,流通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产品流通组织和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总体上是产业基地扩展与流通发展不够均衡,生产发展速度快,流通体系建设进展慢。

2.农民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和企业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3.标准的质量不高,实施力度不够。在已经制订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前、产后标准少,与国际、国内标准接轨不够。发达国家农产品粗加工率为90%,深加工率为60%-80%,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2.4:1,农产品分级包装率更是达到100%。我区农产品加工率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很小。我区农产品加工和分级包装与全自治区水平相当,分级包装率较低,直接影响我区农产品的声誉和价格、影响农民增收。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技术标准传递渠道不畅,落实还未能够完全到位。

4.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对标准实施的监管还不能满足社会迫切的需求,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追制度还没有建立。

5.市场机制不健全。专业合作社发展群体大,但服务滞后、衔接松散,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尽管我市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但都是刚起步、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真正捆绑起来、形成合力运行的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合作社少,从事农产品包装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更少,没有真正形成外引内联、稳定活跃的营销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今后蔬菜销售的问题。同时,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难以进入大城市高端批发零售市场,“优质优价”效果难以体现,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三、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标准化生产是近年来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全区各级党政组织要牢固树立现代农业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组织农业、技术监督、工商、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尽快形成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工作机制和工作体制

(二)、建立和完善蔬菜标准化体系

完善标准化信息网络,确保标准信息的畅通。主要围绕我区农业产业,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行业已有的标准以及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结合全区农产品生产的实际特点,制定自己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农业标准,指导全区个农产品由经验种植向标准化种植转变。同时,在保证按标准生产的前提下,对农产品要制定适宜的采收标准、分级标准、加工标准、包装标准、贮运标准,在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形成全区、全国认可的、完整的技术标准。

(三)、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农产品生产,还涉及社会生产、流通、信息

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根据我区农业产业生产实际情况。结合生产实际,抓好名、特、优产品的标准化。在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标准化上,产前应普遍抓好各产品的种,类等标准的制定实施,有些农产品要按照“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管理技术,统一收购产品”的要求,重点抓好产地环境的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有规模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产中应主要抓好病虫害防治和施肥标准化,杜绝在农产品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综合防治措施;制定施肥标准,合理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产后要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分等定级标准。兼顾加工包装、储运标准,推行市场准入制,提高农产品的的商品率,确保优质优价,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龙头企业可以与农户签订合同,采取公司十标准+农户”的方式,统一供种,提供技术,收购产品,合同管理。这样可以使标准化技术的推广环环相扣,形成体系,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四)、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标准监督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检测工作法规,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网络和监督体系,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在各批发和流通市场设有检测点,与工商、农业部门相互配合,严格质量监控,全面检测指导,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同时,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认定工作,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创造自治区内、国内、国际的知名品牌,开展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农产品原产地域产品的标识注册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质量认证工作,取得进入市场的合法身份,不断提高全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水平。

(五)、强化市场监督

认真贯彻国家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进入我区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力度,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检测工作。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经检验不符合标准的外地产品禁止进入我区,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本地产品,不准在市外进行流通。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好全区农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动我区农业标准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安全质量,以提高我区的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篇: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

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

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商贸服务业,着力强化社区建设和居民文明素质提升,使全镇经济社会出现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市委提出“对接**,比学**,建设**东特大城市”的战略思想鼓舞人心,县委提出“内赶**,外比**,砥砺奋进全省20强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结合兴国镇的实际,如何赶超跨越,提速发展,我认为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加大强工兴镇力度。兴国镇将承接县工业园着力打造石震工业集中区,目前已经落户的企业有7家,在建项目2个,今年新签一个投资5.5亿元的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项目。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树立”产业第一、服务至上“理念,加大招商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项目,为**”一主二副“培土壮力,添砖加瓦。目前,我们县四大园区及各乡镇的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在此,我建议市里有好的招商项目可以优先考虑落户到**。

二、加大强商活镇力度。兴国镇是城区所在地,必须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工厂林立的优势,搞好服务,兴办适合大众特点的餐饮服务业,引进名牌超市进兴国,引进大型物流业来县城。为迎接”新市民工程“打基础,使返乡创业人员在城区安居,在园区乐业。**县城近年来的形象和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贸、物流、服务的发展环境得天独厚,建议**要舍得,让一些要到**的国内外知名名牌优先推荐入驻**城区。

三、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兴国镇有胜利万亩油茶基地,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湖万亩湖蒿基地,石震千亩杨梅基地,还有近3万亩水面,生态农业和水产养殖业资源丰富,青山绿水,湖**色,全力将**、胜利等城郊村打造成”**后花园“。进一步依托城郊优势,大力推行”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议把兴国建成农副产品主产区,在城区建一个大型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快蔬菜、水产品等贸易交流。

四、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古八景都在兴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人文景观开发。

五、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兴国镇跨越发展,潜力在山,优势在水,资源在城,关键在人,关键之关键在于各级组织的”带头人“。我们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加强市民法制建设,全力提升兴国干部群众的精神区位,构建精神高地,提升”精神气",为砥砺奋进,跨越赶超提供组织保证和凝聚精神力量。

第四篇:农业标准化发展调研材料

农业标准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的实施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标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切实提高我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就农业标准化工作谈谈个人

认识。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运用标准化技术和管理规范,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为农产品的深加工、规模化和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立足于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属起步,基础还很薄弱,农业标准的制订跟不上农业的发展,主要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标准不全、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品牌产品少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技术指标远远落后于国际通行水平,质量检测和产品质量评价工作滞后,专业人才缺乏,推广实施力度不大,部分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严重,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依然时有发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农业标准

化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面临农产品生产和卖方市场的不断变化,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性。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为我县特色农产品出口提供新的机遇,但要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还面临诸多挑战,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产品质量的挑战。因为农产品绝大部分缺少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农产品标准化要求无法衔接。面临国内外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而我县农产品却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甚至在国内大市场都难以立足。迫在眉睫的工作就是实现农业标准化,通过实现标准化,为我县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构筑发展平台。因此,推进农业标准化,时不我待,必须加快步伐。

二、进一步明确当前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发展“紫皮大蒜、啤酒大麦、苹果梨、中药材、双低杂交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标准为龙头,创新为动力,效益为目的,建立具有地方特色,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并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初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检测监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管理规则比较规范,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振兴工程,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优质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积极引导帮助农户和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同时根据我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检测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示范区管理规范,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标准体系。至“十一五”期末,深加工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初级农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

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

(四)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要有重点培育示范村、示范基地、示范户,做到县有示范镇、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至“十一五”期末,全县争取建立3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5个农业标准化先进乡镇,培育一支由技术人员与农民骨干参与,既具有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又具有丰

富标准化知识的技术骨干队伍。

(五)建立和完善农业检测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检测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为重点,建立包括农副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检测在内的项目齐全、分工明确、贴紧农村、贴紧市场,能就近就地进行快速检测的社会化检测服务网络。农业、质监、环保等部门的各有关检测机构要统筹兼顾、合理分工、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县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要进一步完善对紫皮大蒜、啤酒大麦、马铃薯、苹果梨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开展就近就地农药化肥等残留量快速检测。农业检测部门要完善和加强对土壤、灌溉水、病虫害、疫情种子、种苗的检测。环保检测部门

加强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监测。

(六)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强化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强化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对生产技术规范,企业标制、修订工作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现状,从2007年起加强农产品质量执法检查,重点跟踪监测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和粮食、食用油等大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以及化肥、农药、饲料、种子等农资的质量问题。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销企业依法处理并公开曝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得

进入市场销售。

(七)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质量评价体系。鼓励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评定标准和程序,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龙头企业质量体系的认证和评价,重点要求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ISO9000或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的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创建和名牌农产品创建工作,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要予以保护,对违法使用上述标识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培育3个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5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无公害农产品。探索3-5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ISO9000的认证。

三、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质监、农林、工商、财政、计划、商检、卫生、环保、科技、法制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全县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质监部门要牵头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计划,并对农业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农林部门要组织起草各类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各乡镇政府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明确专职人员管理,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对农业标准实施情况、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其它各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开展工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保障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农业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基础薄弱,各级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要把农业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实施经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费,检测体系建设经费,监督检查经费,农业标准化人员的培训经费等所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农业标准化的发展逐年予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要向农业标准化方面倾斜。各部门要积极对上争取农业标准化项目资金。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动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私营个体企业增加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业企业为主体,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新的工作,要切实搞好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使各有关部门、农业企业经营人员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了解农业标准化,参与农业标准化工作。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的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加强对从事农业标准化人员的培训,提高基础农业标准化人员的业务和技术水平,造就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提升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四)强化法制手段。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家有关农产品安全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等,要依法治理外来污染,防止农作物灌溉水源、动物饮用水源以及大气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要加大打假力度,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抓好生产资料的监督检查,打击坑农行为,保护企业消费者和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市质监局: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 夯实农业发

展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农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重大命题。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正是提升产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强农业抵抗外部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威海质监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研究当前形势下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新方法,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组织水平,用现代经营形势发展农业,较好的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亮点,促农民增收取得新突破

通过不断摸索研究,围绕“稳粮、增收、重基础、强民心”为中心,以推动威海市特色农产品、海产养殖、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坚持科学分析、布局合理的原则,继续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农户”等示范区建设模式,同时,创新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专家只在示范区项目结束时才到示范区进行验收,前置到建设过程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使示范区的建设少走弯路,快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月21日,经区泊于镇国家级无花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时间比预计提前了一年。这也是我市第10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8年2月,经区泊于镇无花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市质监系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协调多方力量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有效地推动了示范区建设。经区无花果深加工产品达到10种,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无花果生产加工基地,成功地帮助周围百姓解决就业、养老等问题。

加大农业标准制修订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结合威海市本地特色,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到国家、行业、地方农业标准的制修订活动中,创造条件争取《无花果》国家标准制定的立项。围绕威海农业主导产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生产有规程、加工有规范、产品有质量)、与第二三产业相衔接,协调城乡发展,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粮油作物等位重点,抓农产品质量等级、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良好操作规范等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威海市农业地方规范标准的制修订,目前,共制定威海市农业地方规范66个,为积极指导我市农业开展高效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保障和技术支持。

规范农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试点建设,并起草完善了《威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上报政府,力争早日颁布实施。深入调研、筛选,积极推荐、培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试点建设单位总结经验并进行广泛推广,形成了以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区域经济发展为主,以示范基地为基础、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为重点的国家、地方联动的综合示范体系,有效的带动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农产品供求出现结构性、阶段性过剩,质量安全问题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非常突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新技术、新机制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山东等地农业标准工作的成功实践表明,农业标准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已经把“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做好新阶段农业标准化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的一件实事”。因此,围绕满足市场需求,保障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产品生产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改造传统农业,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标准化对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心和重视,对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数量和分散、粗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有些生产者使用违禁农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威胁消费安全,而且破坏生态环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合理用药、用肥的能力和自觉性,用标准规范农业生产、加工行为。同时,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的推广,也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了标准支撑,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明确、环节清晰、依据充分,提高了监管效能。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农业标准化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以食用安全和市场需求为目标制定农业标准,通过实施农业标准,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普及推广新品种,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向优质高效品种调整,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提高农业效益奠定了基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将全面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内在和外观质量,成为品牌、名牌产品的质量保证,是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实施以标准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和日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做好优势农产品能“打出去”、受冲击农产品能“守得住”两篇大文章,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下大力气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大力气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技术保护水平。

(四)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桥梁。农业标准化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过程,就是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过程,是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过程,是新阶段农技推广的重要手段。

(五)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新时期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一条推广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的新路子,它适应了新时期各级政府科学指导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服务市场农业转变。农业标准化融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于一体,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战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标准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农业标准化将改变传统农业经营理念,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将逐步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质量意识,人们对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将更加注重其标准和规格。近几年来,传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国家逐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也由产品生产逐步转变为商品生产,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将彻底转变,代之以工业化商品生产的经营理念。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快了农业商品化生产的进程,促进了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生产经营者将更加重视生产的规范化、包装的规格化、流通的有序化和物流效率,更加依赖市场需求信息调整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消费者也将改变单纯对农产品的数量满足,而代之依据标准衡量其质量、卫生指标以及营养状况,依据产品生产来源记录进行质量鉴别和质量追溯。

(二)农业标准化将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性。没有农业的标准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推进农业标准化,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和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用现代组织方式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快速应用推广,反过来将刺激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开展,形成研发、推广的良性循环。

(三)农业标准化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体系,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单元。市场经济体制迫使广大生产、经营者必须以标准化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生产、经营者将不得不按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要求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形成规模化、组织化生产经营联合体,这些联合体表现为协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市场流通组织等多种组织形态。因此,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推进,实际上也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

(四)农业标准化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首先是优化农产品结构。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将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例,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保证数量、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优质高效型农业发展,以标准化组织生产、加工的优质产品将逐步改变目前粗放型大路农产品主宰市场的割据,在品种和品质结构上更符合市场需求。第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标准化将促进区域优势产品的升级,使之规模化程度、规范化生产水平更高、产业化经营能力更强,农产品区域布局在依托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加依赖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第三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业标准化的生产经营,将促进农业产业的内部分化,由于标准化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产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将逐步趋向专业化,并分化为多个子产业,如产前农资专供、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专业化加工、专业化流通以及专业化信息服务等。第四是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和流通,链条清晰、环节专业,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分工,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部各子产业的就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将有效缓解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山东省农业厅 薛来)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杭州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调研报告

潘荣琨 王仙桃 2004-03-25

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应对国外绿色壁垒,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最近,我们就杭州市农业标准化发展状况专题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加快传统、分散、粗放的自然农业向以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型进行了初步探讨。我们认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杭州市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状况

杭州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于1998年初,“蔬菜种子包装标签”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农业标准化进入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新阶段。六年多来,全市共制定各类农业标准261项,其中:市级标准96项、上升为省级标准27项、县级标准138项,并已形成24个系列标准,基本涵盖了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主要农产品;还建立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工作象一朵奇葩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农业标准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六年多来,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以标准为纽带,维系千万农户,整合生产规模;另一方面,以标准为桥梁,连接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形成产供销的产业链,并逐步摸索出了“龙头企业+农户+标准”、“行业协会+生产基地+标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标准”等不同的模式或载体;同时,用标准统一种子种苗、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包装销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资源向现代新型农业产业汇聚,提升了产业结构层次。如:余杭的本牌中华鳖,原先基本是养殖户各自为阵,由99个农户组成养殖协会后,通过推行统一的标准,产值逐年翻番,成为余杭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再如:桐庐的蜂业原来一直难成大器,通过以“天地保健品有限公司”为骨干,成立由700多家养蜂户参加的蜂业合作社,制订推广蜜蜂放养、蜂蜜加工等产品质量系列标准,并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该企业在省内蜂业界异军突起,并一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蜂蜜生产加工、销售大户和利税大户,蜂业也因此成为该县的农业主导产业。

2.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由关注温饱问题转而重视农产品食用质量安全。因此,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也由起初的制定单项农业标准,发展为对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尤其对直接食用的奶制品、豆制品、茶叶、水果等均制订了安全质量标准;对8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对蔬菜、水产等食用农产品,严格控制农药、重金属等涉及人体生命健康的残留量标准。目前,生鲜牛奶质量稳定,多数奶牛场达到了无抗生素生产条件,上市蔬菜农药残留量大幅度下降,比1997年下降了七成多,基本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遵循WTO有关规则,我们还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扩大出口创汇。如:余杭大麓茶业有限公司参照国际同类产品中标准最高的欧盟标准检验确认茶叶安全质量,使产品在日、韩及东南亚市场享有较高声誉,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出口创汇率。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我市出口的3000多万美元各类蔬菜,几乎均出自于实施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可靠的各类行业协会、合作社组织或龙头企业,成为仅次于羽绒制品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3.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产品品牌效应的集聚。我市农产品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地方名优特色,但由于资源分散、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具有强大市场冲击力的品牌效应。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几年来,我们通过大力推广标准,聚集资源、扶优扶强、扩大规模、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比较成功的有茶叶和水产两大类,涌现了径山茶、千岛银针、千岛玉叶、雪水云绿等品牌的茶叶和本牌甲鱼、中得甲鱼、罗氏沼虾、千岛湖有机鲢鳙鱼等品牌的水产。如:余杭径山茶虽有着上千年历史,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区域内打径山茶招牌的茶叶就有5种之多,其品牌杂乱、混淆视听,加之品质良莠不齐,致使原本在我国茶文化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径山茶长期“藏在深山人未识”。1998年3月,该区质监分局协同有关部门指导成立了“径山茶业管理协会”,并帮助制订了“径山茶商品系列标准”,实施种植、施肥、灭虫、加工制作、检测等“五统一”,集中力量打“径山”和“古钟”两个品牌。仅一年时间,该产品即荣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其生产基地从230亩扩大到7310亩,产量从3000公斤增长到5万多公斤,销售收入从100万元猛增到1100万元,充分体现了品牌效应。截止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农业名牌产品22种;有832个农产品先后在农博会、农展会等质量评比中获金银奖或名优奖,其中获国家级奖达54项。

4.农业标准化加速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标准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效益,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如:桐庐县质监局于1998年制订了桐江蜜梨生产标准,虽然实施时仅村支书一人响应,但其当年翻番的经济效益使农民看到了标准化生产带来的希望。第二年,全村集体推广蜜梨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再以富阳“鹳山”牌本鸡为例,未实施农业标准化前,一般每户农民一年仅饲养几十只鸡,其经济收入仅聊以弥补日常油盐酱醋的开销,2001年,该市质监局作为扶贫项目,在湖源乡新三村发起成立了由13户农民参加的养鸡合作社,并统一命名、注册了“鹳山”牌本鸡商标,实行种苗、饲料、喂养技术、包装、销售“五统一”。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商标,同样一只鸡,价格却从原来的7、8元上涨到现在的近20元。仅去年,该合作社就吸纳农户100多家,放养本鸡80余万只,年产值1千余万元,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据初步估算,一般以非主要劳动力为主从事“鹳山”牌本鸡养殖的农户,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万元。农民从实施推广标准化中尝到了甜头,纷纷自愿要求加入养殖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吸纳400多家农户,养鸡近200万只,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5000万元;产品也打入杭州、上海等地的宾馆、饭店和超市,山区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

二、杭州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早,成效也比较明显,但从发展都市农业和应对WTO的要求看,当前农业标准化推广运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从目前我市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看,尽管市、县(区)两级政府和领导对这项工作相当重视,但个别地区和部门特别是部分乡镇、村干部对推广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足,思想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客观上讲,农业标准化工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工作,有的部门和领导对这项工作还比较陌生,因此,思想上不够重视,也就没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更谈不上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领导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二是认识上存有偏差。农业标准化工作效益显现周期长、过程慢,不象抓工业那样见效快、影响广、政绩大,因而,一些部门和领导不能从惠泽继任、造福子孙的长远出发,不愿意扑下身子做难以“立竿见影”的事。三是工作上有畏难情绪。由于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农民客观存在的散漫、放任、难以组织等陋习,加之理解接受科技知识能力所限,组织实施工作难度大;同时,农业标准化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从标准制订、实施监管到开拓市场,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因此,一些部门和领导对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

2.规划不完整。由于农业标准化工作尚处在一个摸索、发展的过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局限在跟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走的水平上,特别是涉及农药残留限量方面的质量安全标准更是滞后,有不少已在生产领域广为使用的农药却没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规定的允许残留限量。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市制定的261项农业标准看,虽有24项系列标准,但绝大多数是单项的、注重产品结果的一般性标准,没有形成覆盖种子种苗、种养技术、制作加工、市场销售“一条龙”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标准规范。再就是标准水平低,不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低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3.机制不健全。实施推广农业标准化,在现阶段还是一项政府行为,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步调一致,齐抓共管。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虽然各级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但有的形同虚设,职能意识淡薄,工作不落实,尤其是各区、县(市)标准化推广体系不健全,还仅仅处在自发阶段。二是在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推进等问题上,尽管有国家、省级部门职能不明晰的因素,但受部门利益掣肘,实际工作中质监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协调合作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缺陷。三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各区、县(市)还缺乏一批在农业一线指导推广标准化工作的骨干力量,质监部门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员紧缺,多数是兼职人员,难当重任;同时,有的区、县(市)长期没有农业标准化经费,有的区、县(市)领导虽然明确表示给予财政支持,但由于财政管理体系因素长久不能落实到位,影响了职能发挥。

4.队伍不适应。从标准化工作实施的主体看,目前客观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质监部门的人员懂标准,但不熟悉农业,缺乏工作的前瞻性和及时性;农业部门的人员懂农业,但不熟悉标准及其作用,缺乏运用标准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主动性,影响了标准的实施力度。从我部门自身看,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其知识素质和业务水平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因此,质监部门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导部门,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也显得尤为迫切;同时,也离不开农业部门的通力合作。

三、大力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技术支撑和必由之路;也是应对WTO,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更是关注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下一步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制定前瞻性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根据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战略,制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步骤具体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不仅可以引领农业标准化工作前进的方向,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而且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农业转变。前瞻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目标明确。围绕我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发挥标准化的根本作用为前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定“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标准,健全完善都市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到2006年,制定和完善100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基地和重点加工企业全部达标并按安全标准生产,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农产品执行准入标准;建成覆盖全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农产品的检测网络,形成生产、加工、流通相衔接的检测网,实现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控。二是以顺应国际农业未来发展食物生产产业和新兴农产业的潮流为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标准为抓手,促使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01年的59%提高到2006年的70%左右,形成优势产品强、初级产品优、加工产品精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三是以加快与国际接轨为支撑,增强农业企业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到2006年,力争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产业”中70%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达到国外先进标准,并培育100个市级以上的名牌产品,100万亩主要农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100个优质名牌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部分农产品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

第二,体系完备。所谓体系完备,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符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充分体现比较优势,集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以及市、县(区)标准和协会、合作社标准规范于一体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二是配套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标准等。三是保障体系。有推广体系、监管体系、安全检测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格评定标准、认证体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局就构筑“三大体系”问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查论证和课题研究,目前,由我局主持编制的“三大体系”虽已通过市科委课题鉴定和评审,但仅是个开头,还需做大量工作不断补充完善和提升。

第三,层次清楚。所谓层次清楚,就是要在全面梳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源头上做好技术基础工作,区分层次,量体裁衣,对不同的产业或农业龙头企业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奠定基础。对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产业”,应当明确要求其放眼国际市场,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对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五大特色产业”,应当鼓励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积蓄力量,成为“六大优势产业”冲击国际市场的预备队;对其他产业,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大力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地方标准。与此同时,各区、县(市)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远、中、近目标明确,高、中、低层次清楚的标准化工作发展规划。

2.建立梯度式的农业标准化推进模式。当前,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是真正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推进、企业自律”三位一体,互动互促的推进模式,从根本上加大实施推广力度。

——政府主导。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标准化的推进仍需政府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实施,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原有基础上,定人定位,明确责任,从各级政府领导到具体部门,确保标准实施推广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二是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不仅是质监部门的事,而且是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的职责,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抓好落实。如:质监部门在加快制订完善标准的同时,抓好标准在“点”上的示范和运用示范成果指导带动“面”上的发展;农口部门要指导生产基地和形成产业的块状农业生产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销售活动中的各种卫生检验和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等等。政府各部门只有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标准“从田头到餐桌”的有效执行。三是抓好标准的普及工作。结合农业技术教育,利用农村科技网络和广播、电视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使广大农业生产者充分认识标准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的自觉性。

——行业推进。实施推广农业标准化,行业既是对象也是连接政府和企业(农户)的桥梁和纽带。目前,行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协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从我市这几年的实践看,凡是以行业集体推广标准化的,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认为,行业协会是最佳形式,它在实施推广标准化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引导、沟通协调、技术辅导和监督落实等作用。以余杭苦竹为例:中泰乡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苦竹生长基地,连片面积达2万7千亩,但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农民的习惯思维认为“竹子越多可用之材也越多”。去年以来,区质监分局着手制定了苦竹标准,并指导苦竹协会统一实施推广,对苦竹的出笋期、种形生长期、竹鞭生长期、笋芽分化期实施科学管理,尤其对立竹密度进行科学控制,变“长多少算多少”为每亩立竹4000根,立竹密度小了,但可用之材反而增加了30—50倍,经济效益陡增百分之三百。这一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以行业协会牵头,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行业整体推进,不仅可以克服标准执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齐头并进,快速发展。

——企业自律。企业(包括农户),是实施标准化的主体,要使他们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跳出来,把实施标准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的自觉行动,必须引导他们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向质量要效益、靠诚信求发展的理念。这就要求企业和农户必须摒弃狭隘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本着从大局出发、对品牌负责的原则和态度,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把好标准实施的第一关。任何的变通或走样,最终只能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

3.完善高效能的农业标准化保证机制。确保农业标准化良性、有序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机制保障。

首先,要加强监督管理。我市五年来制订的各类农业标准为数不少,但有些标准并未得以真正贯彻执行,有些标准实施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市场的角度来认识标准是产品竞争的基础手段和重要保证,缺乏对标准实施的监控。因此,要建立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监控机制,加大执行力度,象抓工业消灭无标生产那样,对农业企业列出“时间表”,从源头抓起,逐个企业“过”,反复抓落实,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形成产业的农业真正实现标准化生产。

其次,要加快检测体系建设。近几年,各级政府重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投入了一定的经费,加快了检测机构建设,但从目前情况看,质监部门与农口部门,市级机构与县、市(区)之间,普遍存在着资源分散、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检测水平低等问题。因此,从提高杭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出发,亟需建立一个资源配置合理、覆盖主导产业、高中档次配套的农产品检测中心,并力争成为国家农产品检测中心。这既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市、区技术机构的协调一致,又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以添置高精尖检测设备,保证部分检测项目与国际接轨。

再次,要建立激励机制。一方面,应设立农业标准化研究与技术开发基金。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开展对农产品生产环境中的土壤、水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添加剂等使用情况的研究;同时,从目前的检测需要情况看,还必须加速研究开发农药、兽药残留等安全因子的快速分检方法和适用于生产现场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因此,对农业标准的制订、实施、监管、检测以及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政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要推行若干奖励政策,积极支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凡采用国际标准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支持经费或奖励经费。

另外,还要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紧密结合。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是互为依存、互相作用、互为提升的一对“孪生”关系。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离不开农业标准化支撑和规范;而农业标准化其本身就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凝结,同时,又通过农业科技成果来体现和反映。因此,结合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进农业标准化,才能更大地彰显其应有的功效,也是实现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根据政协工作计划,3月中、下旬,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调研走访了质监局、农业局、水产局、林牧业局和海南镇、戴南镇,召开了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稳步推进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以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安全、优质、高效的目的。近年来,我市围绕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制订修订农业地方标准42个,其中省级地方标准18个。已经通过验收的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总面积22.3万亩;待验收和正在组织实施的标准化示范区各两个,合计面积9.8万亩。“三品”认证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至2008年底,我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3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食品9个。名牌战略实施有了新突破,兴化香葱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大地蓝蚕丝被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红膏大闸蟹、板桥牌大米、冠宇牌小麦粉、欣晖牌脱水蔬菜等一批农产品先后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提升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亟待重视

虽然我市近年来在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观地说,这项工作目前尚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标准化宣传普及滞后,社会认识程度低。由于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年来各级对农业标准化的相关知识宣传普及不够。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农业标准化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调查发现,不仅普通农民不了解,就连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甚至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对此也知之甚少。农村干部群众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十分普遍。基层干部习惯于按传统思维和老经验抓农业经济,农民“不问标准不标准,只问产量高不高。”

二是我市农业标准化推广水平与农业大县的地位不相称。总体上看,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目前主要还停留在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业务工作层面,尚未落实到镇、村和农户。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例,虽然我市已建成和正在实施的标准化示范区已有7个,但有些还仅仅体现在形式上,对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监管、推广跟不上,示范区的功能并未真正发挥。面积达12万亩的国家级香葱标准化示范区2004年初就通过了验收,但近年来,脱水香葱加工企业却不止一次地发生出口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退货甚至就地销毁的事件。相比之下,周边一些县市在农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已走在了我们前面,如东台、江都已成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高邮2008年创建国家标准化示范县。

三是工作主体力量弱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各级农技推广队伍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多种原因,原先的市、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趋于模糊,队伍不稳定,有的整日忙于农资经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更是日趋萎缩,难以在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未能建立起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调联动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管理权限分散交叉,缺少一个统一高效的牵头机构。如“三品”认证,省里是农林厅统一负责受理,但我市却分别由多个部门受理,遇到问题协调难度大。由于监管职能交叉重叠,我市农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城乡经营农资的网点达1000多个,有的副食品商店也卖农药,加剧了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

四是过度分散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成为制约农业标准化进程的突出因素。调研中接触的人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前提。但由于我市农业人口多,户均耕地少,连片种植、养殖的面积小,一家一户零散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品种繁杂,混种混收,标准难以统一,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内在一致性,不适应农产品深加工的要求。由于土地流转难,规模化程度低,目前在一些乡镇试点的专业化统防统治也面临诸多问题,推广难度大。

五是政策支撑乏力,行政推动不到位。当前,在引导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各级政府出台的主要是一些原则性指导方针,缺少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实施农业标准化,离不开基本的技术装备和检测手段,但目前地方政府限于财力,对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缺少必要的投入。同时,行政推动力度不够,没有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对乡镇和相关部门目标考核体系,缺少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相应的考核推进机制,因而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很难进一步深入。

三、对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我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重大战略举措,予以大力推进。为此建议:

1、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干部群众农业标准化意识。当前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之所以推进不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全市上下对农业标准化缺少了解,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当前要把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摆上工作位子。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农业标准化知识,将其作为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运用各种宣传工具,以现场观摩会、电视专题片、送科技下乡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尤其要注意通过宣传推介一些地方和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种植、养殖所带来的实际效益,让广大农民真切了解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好处,从而自觉投身到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去。

2、形成管理合力,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化程度。要落实农业标准化工作牵头部门,明确界定农业主管部门、标准化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的工作职责,并围绕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制定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实行考核奖惩,改变过去以标准制定代替标准贯彻的局面。要理顺部门之间涉及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职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建议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将我市“三品”认证工作统一到一个部门或系统受理。政府要积极构建农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组织有关部门协同做好上争工作,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如统一建设,分别挂牌),加快建立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本地化、快速化。要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职责,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创造条件发展农资专业市场,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要务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着重在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上下功夫。

3、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破农业标准化的制度瓶颈。基层同志说得好,“农业标准化离不开土地规模化。”据了解,目前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含各类农场)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达32%,其中,通过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面积占家庭经营面积的15.8%。苏南地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土地规模经营比例更高,如无锡市已达66%。而我市以上两个比重分别为11.8%和13.2%,差距较大。因此,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建议市政府在组织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市农村农业的特点,制订修订更具可操作性的土地流转实施办法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规划,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奖励力度,引导农村土地加快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创造必要的条件。现阶段重点是要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等平台,推动我市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适度集中。从长远看,则还是要加快发展非农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来促进土地流转。

4、把握发展的阶段性,在局部领域寻求农业标准化的率先突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鉴于目前大宗农产品和常规农业领域推广农业标准化尚不具备条件,应坚持先易后难、先高效农业后常规农业的工作思路,选择高效农业和部分特色农产品作为现阶段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突破口,紧紧围绕我市的高效农业“3246”工程的实施,推行农业标准化,做到以标准指导生产、以标准规范产业、以标准保证安全、以标准提升质量,总之,以标准化推动我市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要大力推广陈堡、周庄、临城等乡镇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放大典型示范效应。要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建设统一起来,把农业标准化实施与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相互配合,联动推进,以提高工作成效。

5、注重载体建设,培养农业标准化建设带头人。农业标准化的最终主体是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关键。但就当前来看,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要靠一定的组织或载体带动。因此。现阶段要以各类龙头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及专业种养大户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载体建设,依托这些载体灌输标准化理念,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标准化管理,从而将农业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要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办法,对乡镇分管领导、村干部、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组织成员以及种养大户等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农业标准化建设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先导示范效应,带动全市面上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

6、政策支持与专业化服务并举,营造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外部环境。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一项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工作。政府要把支持农业标准化建设纳入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范畴,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尤其是要在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搭建农业标准化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实施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深化农口事业单位改革,适当整合现有农口基层站所,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乡镇公益性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承担包括农业标准化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推广指导任务。建议成立市、乡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担负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收集发布以及农地确权、登记、领证等工作。要鼓励多种主体兴办各类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丹棱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总体安排,我们对丹棱县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04年以来,丹棱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通过全县各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农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枇杷、脐橙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立。已建立了“丹棱无公害枇杷”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丹棱镇无公害脐橙”、“石桥乡无公害枇杷”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在建“张场镇无公害茶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

(二)农业地方标准制定。现已制定了《丹棱无公害枇杷》和《丹棱无公害脐橙》两个丹棱地方标准体系,其中制定了涉及种子种苗、种植技术规程、产品质量、贮存等方面6项丹棱地方标准,收集了相关标准32项。

(三)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共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班25期,参加人数5000余人次,印发有关农业标准资料20000多份,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和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农业标准化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年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标准化工作涉及面窄。现在我们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只涉及到水果产品的一部分,畜禽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还未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二)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只建立《丹棱无公害枇杷》和《丹棱无公害脐橙》两个丹棱地方标准体系,还有很多丹棱具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大宗农产品没有建立标准体系。

(三)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薄弱。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首先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目前,我县还相当缺乏既有农业标准化知识,又懂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

(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缓慢。虽然我县发展了很多农产品粗加工销售企业,但至今,还没有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致使农产品的副加值不高。

(五)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县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措施,相关部门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难度大。

三、发展建议

做好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紧紧围绕我县主要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外向型农产品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一)拓展农业标准化建设领域。进一步调整农业标准化工作思路、拓宽领域,将标准化生产运用到茶叶、藤椒、不知火、蚕桑、生猪、肉兔等其他农产品上,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建立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县级地方标准相配套,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全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

(三)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督长效机制。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增加技术力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加强对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规范农资使用;加大对无公害水果的抽查力度;加强对种植基地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搞好市场营销,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建立无公害水果专业市场,大力培育营销龙头企业,打响丹棱品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走标准化生产道路。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农业技术及标准化推广体系,积极发展和培育以企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实施和推广,通过专业人才指导和基地示范生产来带动广大农户自觉按标准组织生产。

(六)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带动示范基地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扶持一批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相关的企业,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做长农产品产业链,在解决农产品销售后顾之忧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副加值。

(七)提供必要的项目经费保障。县财政应每年给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一定的专项经费补助,主要用于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宣贯、标准制定、资料的收集编印、人员技术培训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保障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汉源县农业标准化基本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湖北援建挂职干部 王应轩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加强农业标准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促进农村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真实、客观反映汉源县农业状况,我对全县标准化工作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汉源县标准化工作基本状况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正式颁布实施,汉源县标准化工作进入依法管理阶段,199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结合我省实布了《四川省标准化监督管理条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四川省标准化监督管理条例》实施,汉源县标准化工作重要进展。全县执行国家标准110余个,执行行业标准4个,执行企业标准30余个。现有四川名牌产品1个。目前,正在重点培育汉九黎红食品有限公司争创中国名牌产品。

二、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效

汉源县九襄镇的金花梨、樱桃项目,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为四川省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建设项目(川质监办函 [2002)《关于增补省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项目的通知》。2005年4月22日,汉源县人民政府向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汉源花椒国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汉府[2005]18号),同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年来,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建设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首先,在组织管理方面,成立了汉源县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建设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金花梨、樱桃、汉源花椒技术指导组;二是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对苗种、化药、农膜等实现统一供应,组织加工销售,依靠龙头企业,为农民生产的产品销售服务;三是按示范内容项目制修订相关标准,同时准技术培训,主要制订了以下标准:生产技术规程,金花梨、樱桃生产技术规程,汉源花椒生产技术规程。这些标准制定出来后,组准宣贯,举办标准培训、讲座,培训人员4000多人次,通过培训,农民对质量标准认识得到提高;四是通过标准化示范乡项目的实施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示范8年来(2002-2009年),金花梨、樱桃示范面积增加到24000亩,无公害花椒种植规模达到1,每亩产值2469元,累计增加1400万元,人均424元左右,无公害花椒年产量2000吨,年销售收入1.76亿元。由于实施了农业标作,农民认识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产品销售状况良好,农民收入增加社会效益明显,这一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化发展进程,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汉源县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农业标准示范乡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开展农准化工作,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开相关会议,负责组织监督检查,落实示范乡镇工作,进行工作总结和奖惩兑现等工作。

2、成立技术指导组,成立金花梨、樱桃、花椒技术指导组,具体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贯彻实施进行标准化技术指导和,收集相关数据、整理资料,指导督促检查农民实施标准,协调解决相关技术问题,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完成其他工作。

3、举办标准培训讲座,使农民标准化、质量意识得到提高。广大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短期趋利性倾向较强,生产方式属传统生经验办事,缺乏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效益较差。而通过举办标准培训讲座,可以让广大农民学习科理模式,增加亩产,提高纯收入。

4、加强农资市场的质量监督检查。质监局配合相关部门,每年开展农资质量监督检查三次,有利地打击了无证经营化肥、农药、种违法行为,保证供应的农资产品手续齐备质量合格,杜绝了坑农害农的发生。

4、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化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应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水平,推动中小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5、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在已建立的国家和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将标准化工作由点开展起来,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6、抓好标准化示范区产品分等工作。产品的分等分级有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及产品质量,下一步我局将加强全县金花梨、汉源花椒、的分等分级工作。

7、抓龙头,提高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加大金花梨、汉源花椒、樱桃生产加工企业技改力度,建立生产基地,走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做强第二车间。用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精神,鼓励、教育、引导群众,增强他们的品牌意识、信用意识、市场意识。

8、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力量,吸纳生产企业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知识业技能及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标准化知识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骨干队伍,以适应汉源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9、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宣传力度,增进全社会和企业对标准化的了解,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加快建立化技术创新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将标准化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力求标准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持。

10、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质监部门作为标准化主管部门要做好标准信息的收集工作,包括国内国际技术标准先进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编制农业标准计划提供依据。同时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思想,及时与企业沟通交流,为农民化企业及时提供适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方面的信息,并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检验检测情况的信息。

11、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县委、政府一定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时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农业标准化领域,开创农业标准化投入的多元化局面。

12、加强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农业标准化工作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既可推动农业标准的深入开展,又可增强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效果,也可在落实农业标准化项目时优先考虑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的标准化,在实施农业科时注重应用标准化手段,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汉源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型生产经营为主综合素质较低、经营品种多样、生产方式落后、市场一,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公司+农户”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条短,没有形成连片与规模效应,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流象普便存在,对汉源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造成现实困难。二是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少,根本无法满足标准化管理和进行标准核工作,农业标准化方面的人员欠缺,造成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及咨询服务与农业标准相互脱节、农业随意性生产经营的现业标准贯彻实施难度加大。三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广大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短期趋利性倾向较强,这就需要利用一定的费,制定各项先进、可行的农业地方标准,开展相关贯标技术培训,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植、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实际成效宣传示范,同时配合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和深入开展。四是对农产品标准执行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不产品监督检测机构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农业标准化发展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基层测机构仅有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而与农产品安全质量密切相关的农兽药残留、激素残留、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再生有毒物质因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自有检测手段建设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标准实施和产业化经营的需要。路交通制约汉源农业标准化发展,汉源多为山区,道路交通十分不便,很多标准化示范区的农产品在采摘下来后,无法及时运出,造品大量积压,影响广大农户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我们将在汉源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合理规划,精心组织,开拓创新,克难奋进开创汉源农业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昆明市农业标准化调研报告

昆明市农业局专家顾问组

一、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法律依据

(一)标准、标准化和农业标准化的内涵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标准化是指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标准化可分为国际或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和产业部门或企业范围内的标准化。而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业生产环境(土壤、水和大气等),农业投入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加工、包装、保鲜、储存、运输全过程及相关技术文件的符号与代号等加以统一规定,并予以实施的一项技术措施。农业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无条件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户自愿采用。

(二)农业标准的制定范围与原则

1、制定范围

根据“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1991年2月26日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19号)第四条的要求,对作为商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例如,种子(包括种子、种苗、种畜、种禽、鱼苗等)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和安全、卫生要求;农产品、种子的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和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农业方面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应当制定相关农业标准。

2、制定原则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第七条指出,农业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如下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有利于按质论价,兼顾农、工、商和消费者利益;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有利于相关标准协调、配套,标准样品和文字标准相一致;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标准体系和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

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要求。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这个目标,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要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起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五)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

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近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其承担起扩大出口、调节进口的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六)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和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要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农业。

三、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成效和主要问题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无公害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目前标准的范围发展到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二是农业标准实施的步伐加快。目前,昆明市人民政府蔬菜办公室,呈贡、官渡、安宁等县区农业局和晨农、神农等公司,相继制定了本行政区域或本企业内的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用于指导当前生产。三是农业标准化队伍开始形成,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人员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制修订人才队伍。四是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加强。近年来,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我市每年安排5—6大类20—30个品种的蔬菜,对其农药残留状况实施定点监测,与此同时还组织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进行速测抽查。五是农业标准化宣传工作已全面展开,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然而,由于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目前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国家正式发布的农业国家标准已达450余项、行业标准1450项,地方标准17000余项,但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却相对滞后。以昆明市为例,虽然近年也制定了一批农作物和畜禽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但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的仅有官渡区一家。全市80%的上市农产品没有标准,特别是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安全限量标准,更是严重缺乏。二是标准不配套、不统一,一个产品多重标准,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三是标准技术内容陈旧,不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四是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到位,生产者的标准意识淡薄,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五是标准研究工作滞后,致使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

四、我市农业标准化的目标和任务

建议到2010年,全市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符合规范、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的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组织体系,以加强农业标准实施推广的力度,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使我市农业标准体系做到基本满足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需要,基本满足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基本满足支撑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具体任务如下:

首先要遵循“建立、巩固、健全、提高”的方针,尽快建立、健全既有昆明特色,又符合国家和国际规范的农业标准体系。以蔬菜生产为例,从田间到餐桌是一个从产品到商品的连续转化过程:例如,采前优良品种的选育、田间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治、分期无伤采收等)、采后预冷和储藏、上市前的商品化处理(包括清洗、分级、贴标、包装等)以及运输和上市销售,有些品种还需做催熟处理,所有的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对应于蔬菜产销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彼此间相互衔接呼应,形成从采前到市场的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然后,要建立以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基本内容,以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基本手段,并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当前重点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食品安全和出口创汇密切相关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实施体系)。其次,要建立以法规为龙头,以技术标准为基础,通过例行检验检测和认证,实现有效监督管理的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最后,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面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的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以此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应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标准数量与标准质量的关系。应在弥补我市标准数量不足的同时,注意现有标准的及时清理和修订,努力避免重复。要以蔬菜、花卉为重点,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整体提高我市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二是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标准制订的关系。切实改变重制定,轻研究的倾向,加强标准的技术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使标准的制定修定工作和相关技术内容,能够及时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三是处理好全面普及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应把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宗农产品、“菜篮子”产品、出口创汇产品以及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上。同时,加强面向千家万户的培训、普及工作。

四是处理好标准推广与标准实施监督的关系。应下大力气解决标准推广和监督两个薄弱环节,把标准的宣传贯彻与农业执法监管有机结合起来,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

五是处理好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的关系。应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组织农户、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共同参与,重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带动作用。

五、我市农业标准化的重点领域

(一)粮食

播种面积约370万亩,总产110万吨左右,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1、水稻:以提高稻米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在宜良、富民等地建立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稻米加工,创立名优品牌。

2、玉米:以生产优质饲用玉米为目标,制定并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玉米生产技术规程,为养猪业、乳畜业、养禽业提供安全、放心的饲料。

(二)蔬菜

播种面积约80万亩,总产量170万吨左右,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外销农产品。

1、绿叶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大宗产品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2、西兰花、生菜、西芹、荷兰豆、甜脆豌豆等外销产品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不同层次农业标准体系,例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以及输出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标准,并要强化产后处理,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鲜销蚕豆、高山娃娃菜、邹叶欧芹、藜蒿、茭白等是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但存在栽培技术粗放,单产水平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缺乏自有品牌等问题。当前应抓紧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争取尽快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标志使用权。与此同时,向相关部门履行商标注册手续,使各种特色蔬菜有自己的专有品牌,以利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加速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花卉

种植面积约9万亩,年产鲜切花30亿支左右,花卉园艺产值约13亿元。目前国内花卉消费正在由集团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向家居日常消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花卉贸易额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世界花卉生产格局正在由发达国家向资源较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我国花卉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作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我市花卉产业已具雏形,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质资源保护不够,缺乏专利品种,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等,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鲜切花行业标准。

(四)温带水果

种植面积约32万亩,总产量9万吨左右,产值近2亿元。其中,宝珠梨、红富士、红梨、大树杨梅、甜柿等属于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同时存在着品种退化,品质下降,品种及熟期不合理,上市过于集中,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目前要优化特色果品结构,加强果品采收技术研发,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培育特色果品著名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五)马铃薯

种植面积约37万亩,总产量50万吨左右,产值近3亿元。目前全市有4户马铃薯薯片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线11条;有3户马铃薯淀粉、全粉加工企业,年加工鲜薯能力15万吨以上,加工产值近3亿元,产品畅销省内外。但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栽培管理粗放,符合加工要求的原料薯供不应求,需要扶持相关龙头企业进行新品种开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推进马铃薯生产标准化。

(六)特色杂粮

我市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适宜种植芸豆、荞麦、啤酒大麦等具有营养保健功能和综合利用价值的特色杂粮,在国际市场上,品质优势与价格优势明显。但是,目前特色杂粮存在种植粗放、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加工开发不足,出口市场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目前应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推广保优节本高产栽培技术,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特色杂粮相关的质量、技术和环境标准及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七)洋蓟

昆明是洋蓟最适宜生产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全市种植面积约1.3万亩平均亩产值近1000元。目前洋蓟生产上最大的问题是花球产量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与其他经济作物比较,单位面积收益低,种植农户增收有限。建议加强洋蓟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繁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并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和深加工技术研究,为建立和完善洋蓟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产品收购与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八)生猪

年存栏100余万头,出栏300余万头,肉类产量25万吨左右,产值近20亿元,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和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杂乱,缺乏系统选育,品质参差不齐,生产模式落后,缺乏综合防疫设施,滥用和盲目用药现象严重,生产规模偏小,加工产品开发不足。目前要积极推广以滇撒配套系为主的优质三元杂交猪,重点实施原产地保护,进行特色品种的保种与提纯,改进养殖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提高疫病监控水平。

(九)禽蛋

禽蛋产量约6万吨,禽肉产量约5万吨,年产值近7亿元。目前应以种禽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积极发展生态饲养和深加工。富民、官渡、嵩明、晋宁、呈贡、禄劝以肉鸡、蛋鸡,安宁、东川以肉鸡、肉鹅,宜良、晋宁以肉鸭生产为主,按照绿色生产、环境友好的要求,重点建设保种、繁育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挖掘精深加工潜力,提高滇麻鸭、禄劝土鸡等特色禽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十)肉牛羊

牛羊肉产量约3万吨,产值4.5亿元左右。我市北部山区草山及饲草、饲料资源相对丰富,当地农民历来有放牧牛羊的传统习惯,石林圭山羊和东川黑山羊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畅销省内外。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草食动物备受青睐,牛羊肉的消费需求增长迅速。建议在寻甸、嵩明、禄劝、石林等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按照生产有机农产品的要求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严格遵循标准化放牧与饲养的要求,建立有机肉牛羊生产基地,注册相关商标,申请原产地保护,争创有机农产品著名品牌。

六、提高我市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

为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简称“三品”)在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示范作用,建议尽快组织编制《昆明市 “十一五”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规划》,争取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布局比较合理的“三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体系和昆明市名优农产品标准及符合昆明实际的“三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三品”认证体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培育起优质优价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三品”总量在全市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中的比重达到35%左右(现为20%)。

根据中央部署,通过全面推进“农产品标识计划”(即“农产品身份证计划”),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我市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标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所销售的农产品普遍贴标上市,出口农产品标识管理基本与国际接轨。

(二)抓好产地认定,推行标准化生产

根据《昆明市“十一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暨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突出重点产业、围绕重点区域,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此外,还要抓好一般地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创建“三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发挥辐射带动和效益放大作用。

(三)围绕优势产业,加快相关标准制

建议围绕各地优势产业,制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质量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重点产业(产品)有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大白菜、高山娃娃菜、甘蓝、番茄、黄瓜、西芹、青花菜、生菜、荷兰豆、藜蒿、茭白、鲜销蚕豆、皱叶欧芹、食用玫瑰、芸豆、荞麦、啤酒大麦、马铃薯、红梨、宝珠梨、富士苹果、甜柿、大树杨梅、雪莲果、洋蓟、月季、百合、康乃馨、生猪、肉牛羊、肉鸭、肉鸡、蛋鸡等。

(四)狠抓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公信力

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公共媒体的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三品”生产和消费的良好氛围,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进一步提高认证监管和服务能力,提高认证产品质量水平。通过“三品”引导消费、促进流通、拉动生产,推动整个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

(五)加强执法监督,严把产品质量关

各县市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将“三品”监管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范围。要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努力实现“三品”监管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确保“三品”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当前要以依法实施包装标志管理为切入点,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高认证监管水平,全面加强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扎实推进 “三品”标准化生产,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六)增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建议充分利用本行政区域内中央和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社会团体等的研发资源,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和技术方法的研发,加快农业标准化方面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种子和植保技术、畜禽良种引进和饲养技术等的推广服务,作为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有关农业标准化的服务指导工作。

(七)保证资金投入,充实监管队伍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专项经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抓紧制定本地区农业标准化的工作规划和计划,争取公共财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建议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标准化事业,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基础设施、监督网络、检验检测、信息手段、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增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保障能力。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落实编制和机构,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和人员。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的管理,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管工作队伍,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八年一月二十日

第五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是琅岐经济腾飞的战略选择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是琅岐经济腾飞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协会

作者:游向阳 谢传龙

(福州绿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0)

摘 要 本文在分别阐述台湾与大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升级的新模式。接着,文章分析了琅岐岛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主要设想。

关键词 琅岐岛 观光休闲农业 发展设想

“海峡西岸”正式写进中央文件,给福建经济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也给琅岐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琅岐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七万余人。2000年单独成立琅岐经济区以来,经济得以较快发展,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1.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5120元,比福州市农民人均收入多718元。但是,琅岐作为全省生态示范岛,是个传统农业区,没有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琅岐如何发挥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是琅岐经济腾飞的现实和战略选择。

1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升级的新模式

1.1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近二十年来世界上开始流行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以田园园林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庭院经济、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游客休闲,增进游客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的,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区域。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带动了农业的新一轮创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改体。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迎合了新时期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1.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台湾农业开始快速萎缩,整个产业结构逐渐由农业转型为制造业服务业,至九十年代中期,农业从业人口跌破10%,仍继续探底,使得台湾农业面临生存危机,加

上加入WTO的冲击,逼迫农业部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后来,迅速发展的台湾休闲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以岛内各地的自然、文史资源,以独特的乡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了观光、休闲的好去处。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台湾休闲农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郑健雄(2005)年初步统计,全台休闲农场1102家、民宿1466家,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00家、观光果园385场、教育农园141场、市民农园66处、国家森林游乐区17处,仅休闲农场部分吸引820万人次游客,全年营业收入超过新台币45亿元。

1.3中国大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市人均收入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八十年代后期开放较早的城市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这就是中国大陆最早的观光休闲农业的雏形。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部分省市积极从世界和台湾等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引进新技术和经验,到了2004年底,大陆的休闲农业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观光农业园、民俗文化旅游、农村休闲度假村、农家乐旅游等四种主要模式的观光休闲农业。据统计1998年全国观光农业的人数超过一亿人次,保守估计到2005年底全国观光农业旅游人数将突破五亿人次。

1.4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首先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较其他产业而言,效益较低,导致对农业投入不足,农民积极性不高。观光休闲农业可以打破产业界限,使第一、二、三产业融洽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其次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我国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观光休闲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产品的商品率,还能够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间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第三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观光休闲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观光休闲农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就可能产生更多的间接就业机会,从某种角度来讲,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这种产业转移。同时,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诸如水、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工程,这些投资建设逐渐规模化、规范化、合理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向城镇化方向转变,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从而带动当地的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当地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2琅岐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2.1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琅岐岛位于闽江入海口,东经119。33’,北纬26,4’,为闽江口冲积平原。全岛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7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五大岛,土地平坦肥沃,有效养分含量丰富,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岛内无工业废水、废气污染,是一块无公害的净土,具备发展绿色食品的生态条件。地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9.3℃,无霜期360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00mm。琅岐岛属大陆岛,土壤质地好,淡水充足,岛上有小型水库4座,蓄水量达8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琅岐还有远近闻名的文蛤、缢蛏、花跳鱼、鲟等四大特产,是发展养渔业的宝贵资源。

2.2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

琅岐岛三面环江,东临大海,南面有琅岐大桥与长乐市相连,距长乐国际机场26公里,距福厦高速公路25 公里,距松下港口35公里,距福州中心48公里;西面有三艘80吨的轮渡对开,紧临104国道,距福州经济开发区及马尾港20公里,距福州市中心40公里,隔海距马祖岛18海里,距基隆港146海里,交通十分便捷,对发展海西经济区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2.3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琅岐岛具有融山、海、滩、礁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如龙鼓山度假村、古刹天竺寺、白云寺、天安寺、南山寺等气势宏伟,肃穆壮观,令人流连忘返,闽江口“双龟把口”、“五虎守门”、“金鸡振晓”、“白猴镇江”等大自然造化风景,与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相映成趣,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极具潜力。龙鼓度假村位于琅岐岛东部。这里依山靠海,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沙滩平坦。总规划面积9000 亩,现已开发900亩。内有福建夏威夷四季度假中心(三星级度假酒店),国元大酒店、海威大酒店、各类培训中心,度假中心及私家休闲度假别墅,总建设面积达76000平方米,客房1000多间,床位2000多个。这里还有200多年历史的、面积达200亩的朴树林奇观。有白云山绝顶荚蓉峰、八仙岩、仙脚印景观、白云现日台、海滨岩礁奇观、龙鼓石、金鸡礁、白猴屿、海堤观潮、砚池湖等自然景观。琅岐各姓氏宗祠也是琅岐的旅游特色景点之一。全岛大小宗祠10余座,各具特色,有最早始建于南宋时期的金砂陈氏宗祠,最晚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庐江何氏宗祠,有全岛规模最大,装饰最美始建于明嘉靖初年(约1522 年)的琅岐董氏宗祠。

2.4琅岐观光休闲农业有良好的开发基础

199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琅岐确定为现代化蔬菜副食品基地和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1997年7月,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和国家台办正式批准设立福州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并选定琅岐作为实验区的蔬菜副食品生产示范区。经几年来的建设,己建成蔬菜基地1万亩、水产基地l万亩、蔬菜科研场lOO亩、良种鱼苗场lOO亩、年出栏40万只肉鸭场、年出栏100万只种鸭良种场、年出栏1万头商品猪场、年出栏5万只瘦肉型种猪场、凤翔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场各一个、存栏5万只蛋鸭综合场两个,引资建设了绿丰农业综合开发观光休闲园、万叶生态园、金泰盛果园和龙鼓休闲渔业基地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绿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琅岐最早落户的、也是面积最大的农业生态园区,从1996年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兼顾公司员工和农民利益的方针,走“种养结合、农科教”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战略,大力投资农业基本建设,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生产量多质优农副产品服务城乡市场为己任。公司成立伊始,就响应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号召,加入到琅岐岛开发建设的热潮中。公司在琅岐建立了一千多亩的农业综合开发园,致力农业综合开发活动,至今已投资3000多万元。公司根据经营土地土壤、气候资源、社会市场和人力资源特点,拟定四个开发项目,沿主干道由东向西布局设置,其中园艺花卉区15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区350亩、四季水果生产区350亩、水产养殖区250亩,余下75亩土地作为美化绿化的林路、排灌沟渠用地,使经营土地资源利用朝着田园式观光旅游农业方向发展。

2.5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巨大市场潜力

当今世界,为重建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回归自然”亦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迫切愿望。亲近自然、走入自然、溶入农家生活已经成为时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产业和日益增长的消费趋势之一。改革开放已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福州市城市人均收入大幅度的提高,私家汽车数量剧增,外出旅游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这些都有助于发展郊外旅游度假,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据福州2004年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到2003年底福州市区居民212万人。有高校和中专136所,学生22.8万人;中学143所,学生19.2万人;小学311所,学生15.9万人;人均GPD38494元。另一方面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双休制和每年的三个长假制度,使公共假期和双休日增加到114天,也就是说上班族的公休时间接近全年的时间的三分之一。有大量的人口资源作保障,有一定支付能力的群体作支撑,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这些人都是琅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潜在客源。为琅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保障。

3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战略意义和设想

3.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琅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始终要把握的重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但是,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不能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发展高污染的工业,而破坏福州市唯一没有污染的风水宝地。发展现代园林和休闲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建设富有观光休闲价值的精细农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3.2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2004年6月福州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目前正在努力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由于福州城市的东扩南进,鼓山镇和建新镇万亩的绿化花木生产土地上盖了工厂、高楼,福州市建设大园林所需的绿地苗木和花卉生产基地必须向外转移。琅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现代园林苗木生产正是适应了这个产业转移的需要。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极端模式化: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狭小空间进里,天天面对大同小异的人造景观,逐渐失去了与自然和谐相依;蓝天、绿地正在被高大的建筑、各色各样的垃圾,肮脏的污水所吞噬,人口集聚、交通拥挤,住宅匮乏的“城市综合症”让人头痛和无奈,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在环境安全、山川秀丽的琅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为220万福州市区居民提供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农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纯朴的民风场所是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

3.3两岸农业合作新平台

琅岐作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作为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平台,大力加强两岸的合作。台湾的休闲农业起步早,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培养了一批经营人才,但市场容量有限。而大陆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管理经验和经营人才匮乏,但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双方在这方面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在合作中把台湾优势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与琅岐的传统农业生产要素有效的结合,形成稳定的区域竞争力。应用嫁接、扦插、克隆、转基因、组织培养、杂交育种等高科技和大棚栽种、无水栽培、立体种植、工厂化养殖等新种养方式,改造琅岐传统的蔬菜、果树、花木、畜禽、水产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光休闲农业,将成为琅岐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转移的手段之一。发展休闲农业除了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外还可以带动传统旅游业、现代园林业、交通业、建筑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科普教育、餐饮业、金融业、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琅岐岛是一个传统旅游区,具有融山、海、滩、礁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和自然奇观。岛边有大片湿地,生物群落多样,鸟类资源丰富是青少年认识和体验大自然的一块难得宝地。附近又有“郑和下西洋纪念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由于缺乏品牌的带动和资源的有效整合,琅岐传统旅游业并不景气,除夏季外,游客人数很少,饭店入住率低,以至有的饭店改办学校。以休闲农业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把观赏自然景观、观赏精细农作物(花、果、水产等),品尝绿色食品、体验田园生活、购买土特产、疗养、休闲结合起来,让旅游者体验不同游览经历,度过轻松愉快,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这不仅是振兴琅岐旅游业一条重要出路,也适应全球旅游者从热闹拥挤的旅游胜地疏散引导涌向农村的趋势。琅岐岛滩涂水域的水质特好,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种类繁多,水产资源丰富,尤以“红鲟”、芦虾等久负盛名。岛上栽种的葡萄、枇杷、芒果、西瓜等,纯正味甜。琅岐建有万亩的蔬菜副食品基地和商品鱼基地,可为开发有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创造条件。同时还必然会有力带动交通、园林、建筑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3.4琅岐发展休闲农业的初步设想

首先要着手规划和建设一个都市农业型的农业观光园,把农业的生产功能、景观功能、生态功能、科技示范功能结合在一起,既为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又为城市居民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旅游、观赏、休闲场所。其次,进一步整合全岛旅游资源,开辟农业文化旅游、农业保健旅游和农业度假旅游。除开辟传统观光旅游市场外,还要开辟城市白领度假旅游市场、体验田园生活的学生市场和怀旧的老人市场。在游客休闲住宿上,除酒店客房外,还要开辟农户民居、农村小木屋、野外帐篷等,以满足不同生活水平游客的需要。第三,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休闲农业度假区引入分时度假机制。分时出售度假区房间的使用权,可分5年、10年期,旅游者每年有若干天免费入住权利,其余时间由度假区管理公司经营。这不仅符合休闲农业度假距离短、重游率高,客源市场稳定的产品特征,也减少了消费者购买风险和使用风险。第四,在农业度假区内兴建退休新居。目前福州市区65岁以上老人有15万之多,城里的离退休人员想在乡下找一个世外桃源,幸福地度过自己的晚年。而现在福州的老年公寓难于满足这个需要。可以在度假区内建一些不同标准的退休新居,购买退休新居的人,平时父母住在这里,假日、周末带孩子住到这里团聚,享受清新空气,使身心得到放松。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单有经营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政府的辅导和扶持。根据起步较早的台湾经验,政府要制定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辅导意见和相关的政策规定,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并协调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展初期还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从琅岐的实际出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监督力度,建设相应的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确保秀丽的琅岐岛不受污染,使琅岐永远保持环境安全、山川秀美,经济发展,人民安康。

作者简介:游向阳,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协会常务理事、高级农艺师,谢传龙,农艺师。

下载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阜新市细河区以沟域经济助推都市农业发展

    阜新市细河区以沟域经济助推都市农业发展 2013年,细河区将全力发展以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为亮点的沟域经济,推进都市农业快速发展。规划将围绕松涛湖为中心,辐射黄家沟和太平沟......

    发展镇域经济,路在何方(最终5篇)

    发展镇域经济,路在何方?中共XX总支委员会书记 XXX镇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镇域经济中,镇域专业经济已占有一定比重,现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什么是调研报告_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五篇模版)

    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实施一年多来,乌敦套海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把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循环经济—— 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 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实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

    实施标准化战略 推动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实施标准化战略 推动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6期 标准是指导生产、规范贸易和服务、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

    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

    打造绿色矿山助推域经济绿色发展

    打造“绿色矿山” 助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桂林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发言材料 兴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黄 钦 2017年11月1日 尊敬的彭代元副市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

    镇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

    乡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 **乡党委书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