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桥头堡建设用地

时间:2019-05-14 06:1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桥头堡建设用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桥头堡建设用地》。

第一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桥头堡建设用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桥头堡”建设用地

西双版纳州国土资源局 2011年7月13日

根据州委办公室《关于举行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1年第二次集中学习和全州第二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暨上半年务虚会的预通知的补充通知》(西办发电[2011]60号)精神,州国土资源局对外加快西双版纳州“桥头堡”建设作如下书面汇报:

一、我州“桥头堡”建设面临的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州“桥头堡”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积极推进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包括多条通向中国内地和通向周边国家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建设,其中包括纵贯西双版纳的玉溪-磨憨铁路建设。第二,抓好磨憨等重点边贸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第三,积极支持具有我州特色和面向东盟具有市场优势产业的发展,包括电力、化工、生物资源加工等。

二、我州建设用地面临的严峻形式

根据省政府批准的《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调控指标,到2020年,全州城乡建设用地总控制在24万亩以内,这是个刚性指标。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和两年多来扩内需、保增长用地需求,上述指标远不够用。2009年度,全州建设用地规模已超过34.98万亩,已透支了10余万亩用地指标。而我省“两强一堡”(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桥头堡”建设)战略必须抓紧实施。在建设用地剧增,土地供需矛盾凸显的严峻形式下,如何破解土地供需难题,确保我州“桥头堡”建设顺利推进,是我们国土系统不能回避、必须切实解决的课题。

三、国土管理部门在“桥头堡”建设中要做好的工作

(一)切实抓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从今年起,到2015年,我州要在5年间投资11.5亿元完成省政府下达的41.74万亩农田整治任务。2010年我州正在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项目8个,建设规模7.45万亩,投资1.68亿元,预计新增耕地3716亩。分别是:勐海县4个,48921.3亩;景洪市3个,22562.7亩;勐腊县1个,3015.9亩。到5月底止,共完成土地平整38400亩,占54.5%;完成沟渠92条,45.3公里。今年,我州又申报“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项目11个,建设规模11.8万亩。计划投资2.93亿元。力争今年10月开工建设,2012年上半年完工。2015年,西双版纳州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41.74万亩“兴地睦边”农田整治任务后,2020年前,再完成2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实现上述规划,全州高标准农田将达到126万亩,可新增耕地24000余亩,粮食总产量次超过50万吨。此举为“桥头堡”建设提供用地空间24000亩。

(二)补充耕地。西双版纳州耕地后备资源极为有限,根据调查统计,我州耕地后备资源仅20多万亩,在近期内补充耕地没有问题。为保障“桥头堡”建设用地,我们规划,从今年起,每年通过耕地开发,净增耕地至少3000亩,为“桥头堡”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三)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耕地先补后占。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度,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先补后占”的政策;加大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力度,坚强项目的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确保开垦费的安全运行,做到项目费专款专用。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集约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是基本国策,为真正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我们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特别是优化景洪市允景洪社区、勐海县象山镇、勐腊县勐腊镇以及其他重点镇、旅游小镇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挖掘内部用地潜力,充分发挥现有土地的作用,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五)加大执法力度,清理闲置土地。由于土地存在升值空间,部分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受利益的驱使,有意囤地和闲置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地供需关系的紧张。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规定,依法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认真清理装置土地,及时依法处置。维护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保障土地及时有效利用。加强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督促建设用地单位按合同约定规范建设。

(六)落实“旅游强州”战略,保障旅游建设用地。按照我州旅游产业土地利用与专项规划的要求,及时保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是我们国土部门的职责。旅游产业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用地选择上要坚守耕地红线,绝不占基本农田,尽量使用芳草地、荒坡地、滩涂地等未利用地。我们一定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西双版纳自然资源、主文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双重资源结合的“三大资源”,认真落实旅游产业用地发展战略,保障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州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北方避寒过冬的好地方,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好地方,国内外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的好地方”这一总体目标,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人游东盟各国、及海外游客游云南、游中国的中外旅游集散地;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健身、商务会展为一体的国际旅游胜地。

(七)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长期以来,我州农村居民点设置和建议,一直处于无规划、无计划、无审批、无规范的“四无”状态,普遍存在乱占乱建的现象。2009年,我州农村65.44万人口村庄用地24.66万亩,其中宅基地用地占80%以上。村庄人均用地251平方米,超过国家户均占地标准101平方米。2010年,我局草拟了《西双版纳州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初步提出户均宅基地用地标准250平方米,高于国家标准100平方米。如果实施这个办法,全州将为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桥头堡”建设提供用地保障,缓解建设用地压力。

(八)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社会意识。加强“桥头堡”建设,是造福全州各族人民的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通过宣传,帮助全州各族人民树立“桥头堡”意识和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仅使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国策落在实处,也为动员全州各族人民参与“桥头堡”建设扫清思想障碍,提供强大物质力量。

第二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转变城乡用地方式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转变城乡用地方式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1年第三次集中学习交流发言

国土资源局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

按照这次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要求,我就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县“十二五”规划目标,做好全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处理好用地保障与耕地保护关系,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谈几点体会和意见,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近年来,县国土资源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保增长、保红线”这一核心,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用活政策,千方百计争取用地指标,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实现。一是耕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县一直保持着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全县九个乡(镇)111个村(居)民委员会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按规定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基本农田面积逐地块得到落实,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农用地转用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规定,有效控制了耕地面积的减少。县人民政府与市人民政府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2006年至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960825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661500亩,至201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956580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661500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70%,二调实际全县耕地面积831512.1亩,第一次详查为976831亩,相差部分145318.9亩,现在责任目标空抬125067.9亩。二是积极申报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两年来我县共实施了国家、省级土地开发和整理项目4个,投入资金4063.38万元,实现新增耕地4216.25亩,按板镇和者东镇2个县级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立项审批和初步设计,按板镇占补平衡项目已于9月14日完成招投标,者东镇占补平衡项目也将在近期完成招投标,两个项目总投资1837.24万元,实施后预计新增耕地3623.55亩,可暂时缓解全县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占补平衡”指标。

二、建设用地管理逐步规范,监管水平有所提高。在建设用地管理中,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断加大管理力度。

一是对居民住宅用地,严格按照“不占用耕地和面积标准”的原则进行把关,落实预审会审制度,强化基层国土所的申核工作,制止骗取批准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现象,坚决杜绝占用基本农田用于宅基地建设。在加强农村住房用

挂牌和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32宗,出让总面积152.70亩,签订合同出让金额11293.23万元。

三、土地管理面临的形势严峻,保障用地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用三个“最严格”强调了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即“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调要坚持各类建设用地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述讲话精神充分传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用地方式,转变管理制度,在实际行动中坚持和完善三个“最严格”制度,切实以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

二是秦光荣书记提出了“多用荒地、少批耕地;多找矿、少采矿;多跑北京,少出问题”的“三多三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原则,省人民政府于8月30日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

设施用地等)20870.7亩。上述数据只是二调成果,最终如何划定坝区面积和确定永久保护基本农田面积,以年内规划调整完省政府批准面积执行。但县城所在地恩乐坝已列入二调坝区面积统计,按照原市级下达的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至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总量9472.7亩,新增建设占用农田用地8100亩,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5850亩,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6105亩,人均城镇及工矿用地110平方米。年均全县可消耗建设用地1000亩左右。

上述政策背景和全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决定了今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全县推进城镇化进程和项目用地保障非常困难。

四、措施和建议

一是按照省国土厅布置明确时间要求,尽快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工作部门要尽快制定三个规划调整完善实施方案,抽调专门人员尽快开展调整完善工作,按程序报批实施,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完成三个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

二是加强规划衔接,科学编制,全面收集有关数据,摸清情况,认真分析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坝区耕地保护的实际情况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衔接情况,科学分析加强耕地保护和保障发展用地的现实需要,聘请水平高、实力强的专业队伍,认真研究土地利

第三篇:桥头堡 建设

深入 建设桥头堡 积极实施大战略

(作者 王学仁 云南省政协主席)原载《社会主义论坛》2010年第4期

转载请说明出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升沿边开放水平”,这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一个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云南要充分发挥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部署,是实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大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今后云南科学发展的奋斗目标。

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为了实现今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我国更需要加大力度,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陆上边境对外开放,使沿边开放与沿海开放共同推进、相得益彰,尽快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不仅是实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大战略的着力点,而且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云南紧邻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外接缅甸、老挝、越南,内连西藏、贵州、四川、广西,通达沿海地区便捷。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必将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形成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推动我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西南地区的大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性的资源争夺更趋激烈。把云南建设成为我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我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以及西亚和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非洲东部等广大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使我国与这些拥有重要矿产资源、市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和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宽发展的外部空间、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供给。

三是有利于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云南具有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优势。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对内对外交往的条件,扩大与深化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有益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全面合作。

四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和平稳定。云南与东南亚等国家具有江河同源、民族同宗、文化同流的亲缘关系。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能够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全方位交流,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消除疑虑、扩大共识、增强互信。

五是有利于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战略的深入推进。云南是我国毗邻国家多、国境线长、面临市场广阔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运输通道及信息网络骨架已经基本形成。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条件较好、影响较广、收效较快,不仅能够直接带动西部地区的沿边开放,而且通过云南的实践,可以开展试点、探索路子,为全国沿边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经验。

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基本构想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不仅是中央对云南加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新举措。对于如何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尽快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根据云南省政协进行的初步研究,我认为,我国向西南开放,主要是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就是要立足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总体格局,充分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大通道,我国参与南亚次大陆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增进国际友谊的重要窗口。

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应主要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快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根据区域合作的需要,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航空为先导、水运为补充、信息通讯网络为枢纽,抓住中缅油气管道建设的契机,打通我国从陆上直达印度洋的国际通道,建成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综合、高效、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加快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先行在云南的河口、磨憨、瑞丽三个口岸进行跨境经济合作区试点,探索有利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政策措施,逐步在中越、中老、中缅之间建成一批“两(多)国一区、分别管理、统筹协调、境内关外、一区多园、封闭运行、政策优惠”的跨境经济合作区。

三是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以国内和东南亚、南亚的资源为依托,国内和东南亚、南亚的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继续巩固烟草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有色、冶金、化工等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加大生物、光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尽快培育形成一批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相结合的特色优势骨干产业。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进一步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积极从源头上保障东南亚国家的水环境安全,努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五是加强国际化的服务体系建设。立足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更大范围进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需要,不断提升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口岸检验、检疫管理模式,提高出入境人员和货物的通关速度。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人民币境外结算试点,尽快把云南建成服务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现代金融服务基地。

六是加强对外交往、确保边疆安宁。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高层交流互访,扩大民间友好往来,增加了解、增强互信、增进友谊,合作打击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毒品走私等犯罪活动,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努力为桥头堡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推动沿边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既需要云南等沿边省份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国的力量,中央和地方合力推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对建设桥头堡的战略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建议由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家有关部委,集中相关力量,汇聚各方智慧,对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实施沿边开放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内涵、理清思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便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设立建设桥头堡的领导协调机构。桥头堡建设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所用时间较长,需要高层次的机构进行组织和协调。建议成立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和云南省政府参加,具体负责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三是将建设桥头堡的战略构想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央有关部委在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把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作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对外合作、重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将近期能够实施的重大项目列入规划。

第四篇:桥头堡建设

“桥头堡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心得体会

隆阳区瓦房乡党校

寸嘉喜 解放思想的中心,我的体会就是“改革创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当然,解放思想不是看几篇文章,听几次报告就能做到的,人的思想往往受旧思维、旧观念的束缚,满足于经验,满足于现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安于现状实质上就是倒退,成为历史潮流的拌脚石。

解放思想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形势下,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思想的进步,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在桥头堡建设中瓦房怎么办”讨论活动,是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桥头堡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际需要。

要解放思想,首先重在学习,深入领会党中央关于“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决策,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识到解放思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打破旧思维,树立新观念,把自己的思想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到实际中,以改革创新的思想认 识,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联系本人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没有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可能有新的举措;没有新的举措,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效。通过在全乡开展 “桥头堡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的认真学习,联系本单位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心中有很大的感慨,感触良多,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要不断加强学习,促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的党校教员。

这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要求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思想、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更新。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把新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去学习,不会学习,人的思想就会僵化,知识就无法更新。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不但要学xxx省、市、区有关文件、会议、领导讲话精神,还要学习其它各类知识。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关注国家关于“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真正使自身成为一个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的党校教员。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工作观念,从而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时期“桥头堡”建设工作的需要。

二、要勤奋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适应“桥头堡”建设要求的合格教员。

作为一名党校教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多动脑、勤动手,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做到环环相扣,确保工作不脱接;做到顾全大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言谈举止注意场合,接待来人来访讲究方法,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坚持内强素质,外素形象,办实事、说实话、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对认准的路子要一走到底,不解决问题决不放手、不见到实效决不收兵,切实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做到脑 勤,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及抓住问题的本质;手勤,多动手,善动手,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字能力,做好各项活动的文字保障;嘴勤,多请示、多汇报,避免错误理解领导意图;脚勤,多深入调查,随时掌握基层和群众的工作动态,以便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详细情况。

三、要善于思考,做到在解放思想中促进“桥头堡”建设工作的开展,在“桥头堡”建设工作中促进思想解放。“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扬弃”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在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把本单位的工作中心、本部门的重要工作、领导关注的重要事情作为个人思考的核心,在为领导当参谋时力求参得准,谋得着。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在具体工作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要紧紧围绕乡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部门主要工作。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市、区关于“桥头堡”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准确、全面地反映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抓出实效、抓出实绩。以“桥头堡”建设为锲机,彻底解放思想,为瓦房乡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2011年9月21日

第五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法治引领和保障

郜风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法治引领和保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治保障”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http:///article/jgzn/bld/gft/xgwz/201010/20101000326728.shtml

来源:法制办主站 发布时间:2010-10-26 10:1

5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 郜风涛

(2010年9月27日)

同志们: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今天,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政府法制专业委员会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治保障”为主题,组织召开这次研讨会,来自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们踊跃参加,并将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研讨,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也代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政府法制专业委员会,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有关地方政府法制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法制机构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得到贵州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谢庆生副省长亲临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贵州省政府法制办为这次研讨会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工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与会同志,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为什么要召开这次研讨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反映了破解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客观需要。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或者途径加以推进。其中,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严格依法行政,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保障。这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不是价格,也不是技术,而是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新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安排,并确保其得到有效实施,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发挥法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中一些具有重大、长远作用的措施,已经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修改法律、国务院制定修改行政法规,转化为法律制度。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了个人所得税法,国务院修改了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等。各地区、各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振兴、推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鼓励科技创新的规章和政策。这些法律制度和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引领、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障碍,制度建设也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有关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有效实施机制还不健全,法治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研讨会,就是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不同学科、多个角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法律问题,探索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障碍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法治保障的对策建议。希望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凝聚共识,为充分发挥法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保障作用建言献策。

二、这次研讨会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为了开好这次研讨会,会前,我们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治保障问题,提出了24个参考题目印发给大家,同志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交了37篇会议论文和发言材料。为了便于集中交流和讨论,建议这次研讨会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展研讨:

(一)关于如何着力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从我们前期调研一些地方、部门的反映来看,当前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过高,缺乏产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导向。二是企业投资自主权未得到真正落实,企业融资难;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税种和税率设计不尽合理,企业税收负担过重;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自主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且保护不力。三是政府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干预过多,资源产品的价格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还过多,程序不够简便,行政管理方式落后。四是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负担较重,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动力不足。五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等。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为此,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下有关体制机制方面的几个问题:一是有哪些阻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如何通过加强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破除旧的体制机制的束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如何完善投资管理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四是如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五是如何推进税制改革,更

好地发挥税收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调节收入分配上的作用;六是如何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破除妨碍市场形成价格的制度障碍,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七是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切实解决部分社会成员之间以及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八是如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和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九是如何完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关于如何以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既是对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大考验,也对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还存在着诸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很多领域还习惯于简单运用行政审批、价格管制、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传统的管理方式;行政执法体制不完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一些领域的经济秩序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有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法律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能力不高,办事不讲规则、不讲程序;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不科学,片面追求GDP指标,等等。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此,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三是如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行政许可设定,减少行政审批,充分运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管理方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四是如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消除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推诿扯皮和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进一步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五是如何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等等。

(三)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政府法制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问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政府体制、社会领域、市场规则和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诸方面的问题,与以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较,它在制度提供上覆盖面更宽,制度安排上目标追求更高,制度设计上更为复杂。这些都有赖于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形成更高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并保障这些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这就对政府法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相比,政府法制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比如,政府立法工作重点还不突出,一些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立法还没有出台,一些已经出台的法律规定也不能准确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规律,一些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还没有得到及时清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

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央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等等。

政府法制工作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所作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就必须注意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中心工作,重点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突出政府立法工作重点,及时把党和国家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法律制度,增强政府立法的针对性;二是如何创新政府立法工作机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规律,有效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反映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不断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三是如何加强法规清理工作,及时修改和废止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有关规定,消除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障碍;四是如何进一步强化备案审查,坚决纠正违反法律规定、不符合国家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五是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和争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纠纷中的作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六是如何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大决策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等等。

三、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法治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

如前所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那么,如何确保法治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和保障呢?我们有以下几点初步思考,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处理政府自觉推动与市场自发渐进的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可能是自发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可能是政府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们的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仍处于发育和完善阶段。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上,既不能继续走以往政府主导的强制性推进的路径,也不能走放弃政府引导而完全靠市场自发渐进的路径,而是要适应中国国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发挥政府引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优势,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从制度建设上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巩固改革成果。

(二)坚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统一。

活力是发展的动力,有序是发展的前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弊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没有秩序的发展就会破坏市场的统一,侵害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高度统一。在制度建设中,要按照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公平正义、规范权力运行的要求,充分保证市场主体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依法设定各项管理制度和程序,注重对公民和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放宽管制、简化程序、提高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对侵犯国家、组织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三)公平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利益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战略任务,其难点和关键在于调整利益格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已进入攻坚阶段,引发利益冲突的风险也在增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合理诉求,公平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防范和化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把握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开拓创新。任何改革都是进行制度创新而导致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并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一些现有的制度多脱胎于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之下,仍带有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痕迹,表现在制度设计上,更多的是注重经济总量而忽视人的发展和经济质量,特别是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影响下,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的约束力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关体现公平的法律制度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必须摆脱旧的思维模式和理念的禁锢,把握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及时调整维护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法律制度,通过推进制度创新和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消除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的法治保障。

(五)正确处理法制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和法律规定的重要职责。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也不得以本地区、本部门的特殊性为借口,而突破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前,要特别警惕以改革创新为名、随意突破法律禁区、不严格依法行政等问题,一切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以切实维护法律权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地方在中央政策和法律框架内,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及时出台有利于本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规规章

和政策措施。在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中,也应当考虑地区的差异性,为地方灵活采取措施留有余地。

最后,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下载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桥头堡建设用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桥头堡建设用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推荐五篇)

    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中国公选领导考试网、中国领导干部学习网(http://) 2009年10月31日转载8月18日,美国《福布斯》商业杂志发......

    集中力量建设桥头堡

    集中力量建设桥头堡 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无论是重大事件的处置,还是改革开放重大发展,靠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桥头堡建设也是一个大战略,是一项长......

    云南桥头堡建设

    云南桥头堡建设 今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意见》提出了5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定位,旨在更好地利用云南......

    桥头堡建设规划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提出了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这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中国对外开放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云南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

    依法管地集约用地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金塔县国土资源局迎接省厅 巡视检查工作汇报材料之二 依法管地集约用地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土地供应政策和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重点、保民生”,促进经......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及制度保障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及制度保障 李爱民 谢来位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从地......

    参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治保障”研讨会

    中央财经大学马金华副教授参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治保障”研讨会 9月27日至28日,国务院法制办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治保障”研讨会。来自国务院......

    转变发展方式范文合集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田建荣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这位地球母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