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dma2000 1x ev-do速率问题
EVDO(EV-DO)实际上是三个单词的缩写:Evolution(演进)、Data Only。
其全称为:CDMA2000 1xEV-DO,是CDMA2000 1x演进(3G)的一条路径的一个阶段。这一路径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叫1xEV-DO,即“Data Only”,它可以使运营商利用一个与IS-95或CDMA2000相同频宽的CDMA载频就可实现高达2.4Mbps的前向数据传输速率,目前已被国际电联ITU接纳为国际3G标准, 并已具备商用化条件。第二阶段叫1xEV-DV。1xEV-DV意为“Data and Voice”,它可以在一个CDMA载频上同时支持话音和数据。2001年10月 3GPP2决定以朗讯、高通等公司为主提出的L3NQS标准为框架,同时吸收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提出的1xTREME标准的部分特点,来制定1xEV-DV标准。2002年6月,该标准最终确定下来,其可提供6Mbps甚至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CDMA2000 1xEV-DO技术分析
1xEV-DO是一种针对分组数据业务进行优化的、高频谱利用率的CDMA无线通信技术,可在1.25MHz带宽内提供峰值速率达2.4Mbps的高速数据传输服务。这一速率甚至高于WCDMA 5MHz带宽内所能提供的数据速率。为了在不影响现有网络话音通信的前提下支持高速数据业务,1xEV-DO 采用了将语音信道和数据信道分离的方法。这是因为数据和语音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延时,数据速率对实时性要求低于语音业务;误码率,数据业务对误比特率的要求高于语音业务;前反向非对称,一般而言,前向数据业务(基站到移动台)的速率需求较反向高出数倍。而语音业务则为严格的对称业务。
1xEV-DO与现有 IS-95 和 CDMA2000 1x网络兼容,从而很好地保护了IS-95 及 CDMA2000 1x运营商的现有投资。其中,1xEV-DO的码片速率、功率需求、信道带宽与 IS-95及 CDMA2000 1X相同;1xEV-DO可沿用现有网络规划及射频部件,基站可与IS-95或 CDMA2000 1x合一,成本低廉。1xEV-DO的功率控制与软切换的方式与 IS-95 及CDMA2000 1x不同,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动态控制数据速率而非功率,使每个用户以可能得到的最高速率通信。前向链路使用可变时隙的方式时分复用。在 1xEV-DO中,接入点总以最高功率发送,使处于有利位置的用户得到非常高的速率。前向信道上, 1xEV-DO采用虚拟软切换机制,移动台在同一时刻只接收来自同一接入点的数据。根据实时的DRC(动态速率控制)信息,基站可快速地相互切换。同时,基站测量载干比(C/I)并在DRC信道向移动台指示最佳接入点;移动台不断测量导频强度,并不断要求一个与当前信道条件相符合的数据速率。接入点按当时移动台所能支持的最大速率进行编码。当用户需求改变及信道条件改变时,动态地确定优化的数据速率。在反向,1xEV-DO用与 IS-95,CDMA2000 1X相同的软切换技术,移动台发送的信息被多个接入点接收;还有,支持高速分组数据突发。1xEV-DO采用 Turbo 编码技术,反向具有连续的导频。使解调性能得到改善。此外,CDMA2000 1xEV-DO采用增强的无线链路协议(RLP),与TCP协议共同减少误帧率。其强大的空中链路鉴权与加密算法保证了用户的安全。
CDMA2000是由IS-95A/B演进而来的,主要由高通公司倡导。cdma2000 1x可以提供双倍于IS-95的语音容量以及153.6 k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尤其是针对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3GPP2提出了cdma2000 1x的演进技术EV-DO。该技术着重实现对数据业务的增强,并能后向兼容cdma2000 1x技术。EV-DO的演进又可以进一步分为Rel.0、Rev.A、Rev.B以及Rev.C/D等不同阶段。
2006年5月,3GPP2发布了EV-DO Rev.B空中接口协议,即多载波EV-DO。EV-DO Rev.B具有如下优势:进一步提升前向及反向传输速率;后向兼容cdma2000 1x和1x EV-DO网络及终端设备;从峰值速率和QoS等方面增强用户体验;降低单比特开销(这对运营商而言意味着更低的成本)。
与EV-DO Rev.A协议结构相比,EV-DO Rev.B协议栈整体并没有太大的改动,只是在连接层、MAC层和物理层分别增加了一些与多载波相关的协议,如图2所示。其中,连接层增加了快速空闲协议 和多载波路由更新协议,用于提供移动台或接入网之间建立程序或者传递消息,使网络能够了解移动台的大概位置,当移动台移动到覆盖范围的其他扇区时仍能同网 络保持无线连接。MAC层增加了针对多载波的前向和反向业务信道MAC协议;物理层在原有的Subtype1和Subtype2物理层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Subtype3物理层协议。
Subtype3物理层协议规定的前向及反向物理信道结构如图3所示。前向信道主要包括导频信道、MAC信道、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其中,MAC信道可 以分为反向激活比特(RA)、速率控制锁定(DRCLock)、反向功率控制(RPC)以及自动清求重传(ARQ)4个子信道。这与EV-DO Rev.A的前向物理信道结构基本相同。但是EV-DO Rev.B前向业务信道增加了6 144、7 168和8 192 Bit三种较大的包,并增加了16QAM调制方式,MACIndex扩展至384个,前向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采用128阶的Walsh码。
反向信道包括接入信道和反向业务信道。接入信道包括一个导频信道和一个数据信道。反向业务信道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导频信道,一个或更多的RRI、ACK、DSC、DRC和数据信道。反向业务信道也可能包括一个或更多的副导频信道。在反向物理信道中,将DRC信道、ACK信道和DSC信道归于前向反 馈信道,用于反向链路对前向信道的反馈。根据反向对前向多载波的不同反馈信道复用方式,可以将复用模式分为无反馈复用模式、基本反馈复用模式和增强反馈复 用模式三种:在无反馈复用模式下,反向业务信道由一个或多个使用惟一用户长码的反向CDMA信道组成,路由更新协议的公共参数定义了分配的反向CDMA信 道,每个反向CDMA信道承载最多一个子激活集的前向信道的反馈信道;在基本反馈复用模式下,反向信道由一个或多个反向CDMA信道组成,不同的前向 CDMA信道对应的DRC信道、ACK信道和DSC信道复用到一个反向CDMA信道,这个反向CDMA信道使用惟一的用户长码传输;在增强反馈复用模式 下,至少有一个使用某个长码的反向CDMA信道承载了4个不同子激活集的前向CDMA信道的反馈,一个反向CDMA信道最多使用4个长码,因此一个反向载 波最多可以承载16个前向CDMA信道的反馈。
54afd5a4f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增强技术
功率控制
与EV-DO Rev.A不同的是,EV-DO Rev.B是多载波系统,前向和反向可能同时存在多个载波,不同载波间功率如何分配成为EV-DO Rev.B中需重要解决的问题。移动台能够为每个反向激活CDMA信道提供两种独立的功率控制手段:一是由移动台完成的开环估计;二是由移动台和接入网共 同参加的闭环修正。fd知1fkj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知1fkjhf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对于某个给定的AT,它相邻两个载波的发送功率值的差别不能超过一个最大值差值门限(MaxRLTxPwrDiff)。对于任意两个相邻的反向CDMA信道对,即使增加其中某载波的功率值,移动台也应该保证两载波之间的功率差别不超过该 功率的差值门限。当更新MaxRLTxPwrDiff值后,新的MaxRLTxPwrDiff值只能应用在这个包已经达到最大传输次数后的子帧时刻或者这 个包提前终止的那个时刻。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包传输完毕,才能更新MaxRLTxPwrDiff。$#(*$#蔏: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集合管理 4afd5a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s4fads13东o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单载波系统使用导频信道的PN偏置来区分不同的导频。而在多载波系统中,由于同一个基站可能配备多个载波,单纯依靠PN偏置是不够的,因此采用【PN码 偏置,CDMA信道(即载波号)】这样的二维向量来区分不同的导频。具有相同PN码偏置的导频归属于同一个导频组,这样可以避免移动台向属于同一基站的多 个导频重复发送报告,导频组中的一个导频就可以代表整个导频组。在激活集、候选集和相邻集中,移动台只报告每个集合中单个导频的强度。激活集中可以有多个 来自同一个导频组的导频。但是从激活集中退出的导频不一定就加入候选集,由于导频组的存在,若该导频想加入候选集,则要求该导频所在的导频组不能存在于激 活集之内。也就是说,属于激活集的以及导频组中的所有导频不能再出现在候选集和相邻集中。1fads不21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fd5a4f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调制方式 4*$#(*)#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么$*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反向数据信道的CDMA信道的调制方式有BPSK、QPSK和8PSK三种,以及4阶Walsh码和2阶Walsh码调制。因此,调制方式有Q4、Q2、Q4Q2、E4E2和E2等节种,这与EV-DO Rev.A是相同的。与EV-DO Rev.A相比,在原有QPSK、8PSK和16QAM的基础上,前向物理层包的调制方式增加了64QAM,前向MAC信道的MACIndex扩展至 384个。
多载波RLP ?1f3dsaf12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我)$#@32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在多载波系统中,原本属于一个数据流的多个数据包应如何在多个载波上进行 传输与合并,是由多载波无线链路协议(RLP)完成的。多链路RLP的主要功能是把分流在不同载波上的数据在接收端按照发送时设置的序号重新组合在一起。为了避免错误地检测分组丢失,多载波RLP在RLP序号的基础上,增加了链路序号。终端使用链路序号在每个单独的链路上检测该链路上是否存在分组缺失,然 后再使用RLP序号重组不同链路上接收到的分组。链路序号在分组重传时无需使用,并且链路序号的长度应充分大,以避免在某个链路上出现链路序号的循环重叠。?1f3dsaf12z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负载均衡 fd5a4f8e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负载均衡的目的是保证网络负载均匀地分配在载波上。负载均衡可以分为静态均衡和自适 应均衡两大类。静态负载均衡是通过把每个新接入终端分配到某些载波上实现。但是由于应用层数据流的变化和数据源的突发性,静态负载均衡不能在短的时间刻度 上达到均衡负载,而自适应负载均衡可以通过在接入网和移动台之间协作实现。道h$#$#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3ds也f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可以在连接建立阶段分配载波,由网络根据终端的流请求、可用功率余量和终端的功能等为终端分配载波。除此之外,网络可以根据需要在连接中再分配和解除载波。载波的分配和解除可以由网络或者终端发起,但大多数情况下均由网络决定最终的分配方案。ds13东oitre4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cvmmvckjlur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载波部署
1fkjhf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EV-DO Rev.B系统支持灵活的载波部署方案。有两种部署方案:一种为重叠方式,即在当前EV-DO Rev.A单载波系统的基础上增加载波;另一种为混合频率复用方式,即不同的载波使用不同的频率复用系数,所有反向链路载波的复用系数均为1,并在前向链 路载波复用系数为1的基础上,增加频率复用系数为3的载波。道h$#$#&)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混合频率复用方式使得EV-DO Rev.B系统可以利用非对称或者零散频带,以提高系统频带配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urewio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EV-DO Rev.B系统的优势 jouierpoej道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多载波EV-DO系统作为EV-DO Rev.A的演进技术,将数据速率由前向3.1 Mbit/s/反向1.8 Mbit/s提升到了前向73.5 Mbit/s/反向27 Mbit/s,进一步提高了频带利用率、降低了单比特的成本,还具有灵活的带宽分配方式、更好的QoS保证以及增强的用户体验。afd5a4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作为多载波系统,EV-DO Rev.B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除了可以获得时域内的多用户分集增益外,还可获得频域内的分集增益,因此能达到较高的频谱效率。信道的频率选择性和自适应 负载均衡,使得前向性能得到增强。混合自动请求重传使传输提前终止,再加上精确的速率控制算法,使得反向峰值速率获得极大的提升。rewio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也f12dsfds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EV-DO Rev.B技术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我)$#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后向兼容现有系统。d知1fkjhfjou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更高的前向和反向峰值速率。
●较低的时延,提高对QoS的支持。*(*($(哦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通过不同载波间的频率选择性衰落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
●在不同载波之间达到自适应负载均衡。
●灵活的双工及频带配置。f8e342是434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蔏: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5、EV-DO系统的未来演进路线(*)#$@&%#*(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目前,cdma2000 1x EV-DO Rel.0及Rev.A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商用,EV-DO Rev.B的规范也已公布,并有望于2007年实现商用部署。
%#(么K:JFD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EV-DO Rev.B技术作为AIE TEM确定的EV-DO演进第一阶段目前已展现出来。EV-DO未来演进还包括EV-DO Rev.C和EV-DO Rev.D标准。EV-DO Rev.C中要引入OFDM、MIMO、SDMA以及干扰消除技术,从而使下行链路的峰值传输速率提高到200 Mbit/s,以提高扇区吞吐量。3GPP2在2006年6月收集了针对EV-DO Rev.C系统的建议和反馈意见。而EV-DO Rev.D很有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4G技术。3ds也f12ds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3s1fd知1fkK:JFD()$#_本文来自移动通信网www.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
第二篇:化学反应速率
一堂化学公开课的评课实录及其思考........熊言林 黄 萍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熊言林 黄 萍 时间:2009-2-19 21:51:36 点击次数:3504
摘要 记录了一堂化学公开课的评课情况。这次评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科学探究,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彰显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这次评课,促进了化学老师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有利于新课改相关措施的落实。
关键词 化学公开课 授课过程 评课实录 思考
安徽省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隆重召开,应邀的有清华大学化学系80高龄的宋心琦教授、安徽教科所的化学教研员、全省各地市的化学教研员和一线的优秀化学教师,约150人,可谓人才济济。在会议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堂化学公开课,也称为观摩课。值得关注的是,参加这次公开课的评委是上述的150多名化学专家、教研员和一线老师,通过他们的精彩评课,使我们获得了许多启示,也给我省的化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借鉴作用。这堂公开课的授课过程
这是一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主题是关于“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公开课。由省示范性高中芜湖市一中的某老师为高一学生上课,听课学生则由芜湖市田家炳中学的高一某班学生组成。那天下午由授课老师、学生和上面提到的评委老师齐聚在安徽师范大学的一个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课。因本文重点是关于这堂公开课的评课情况方面的,所以在这里就不对这堂课的授课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对授课内容也不一一展开。下面只重点介绍一下这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这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及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1] 开始上课,老师同学相互问候,老师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就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因为师生原本不熟悉),老师首先用PPT展示了授课题目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刚开始老师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讨论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们跑步快慢的情况,思考与速率是否有关联,如果有关联,表现在什么方面。最后老师通过听取学生的讨论,和学生共同总结了速率的作用,然后导入本节课内容,即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环节2] 教师用PPT展示了一个例题,给同学2分钟思考时间。接下来,授课老师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做该题。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大家对该题进行讨论。随即老师重点强调了反应速率的单位,引导同学对该单位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学环节3] 讨论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分别从浓度、温度和催化剂方面来做实验并讨论总结。老师先让学生看书思考,然后根据课本内容及他们自己对实验的理解,两两合作,选取预先放在课桌边的实验药品及实验用品,开始实验,最后学生通过实验,对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及得出的实验结论进行全班讨论,老师最后用PPT呈现了事先做好的一些实验结论,让学生思考和交流。在整个课堂实验中,授
课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环节4] 老师总结这次课所学习的内容,并用PPT展示了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习题,让学生集体回答,最后老师在结束本次课的同时给同学留下一个问题进行课后思考。随即老师在同学的热情洋溢的欢笑声中结束了本次课的学习。(本次课大约用时50分钟)专家老师评课的具体情况
本次公开课结束后,大家开始评课。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各位专家和一线的高中优秀化学教师对本次课的评课情况。
首先,由安徽省教科院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夏建华老师上台作了评课。他给予了本次课充分的肯定,他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他赞扬了本次课很好的体现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学生既很好地掌握了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又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收获,而且在老师的热情关心和谆谆教导下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他介绍了授课老师在同学做以温度为反应条件的实验时,给同学倒热水进行加热反应时是面带微笑的,让同学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之情。第二,他认为授课老师是在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机械地教教科书,体现了新课程的新观念。第三,他赞扬了授课老师对教材进行了较大的创新,让生活走进课堂。而不是单纯地按书本上的来讲课,给我们的教学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带来了新的视野。第四,他认为授课老师很好地把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多做实验,从实验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让科学探究的精神融入同学的学习中来。另外,他还给我们一个启迪,那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让我们大家思考。最后他强调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性。教师要根据知识的重点和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有机联系的问题组,安排好设疑的层次与梯度,不断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愿望。但同时也对本次课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在上课时没有问题。这一点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给以后的教学提出了建议,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其后是一位来自合肥市的特级教师谈了自己的观点。第一点是作为一个老师,上过这一次课之后,如果回去再上一次,怎样使课上得更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他提出在做反应速率与浓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放得更开,自己找2种反应物来反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二就是老师在讲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题时语言要严谨,化学用语要用得正确和恰当。正确地使用化学用语,也是化学教师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最后他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教案上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的结束。有时我们上到快下课时还没有上完所计划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是否有必要非得延长时间把最后的内容讲完呢?还是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省去一些内容呢?
接下来发言的是一位一线的高中化学老师。他首先提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设计教学内容,又要对学生进行设计。比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要从实验等多角度来考虑,同时要考虑心理学上提出的“三序”问题,即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及知识的逻辑顺序,争取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块提供更多的方法,开拓出新的思路。还有一点,他觉得我们在课堂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利用书本上的图片,以及我们自己从网上、各类杂志中搜索的相关有用的图片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本内容。比如,在刚才的讲课中,我们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看爆炸、金属腐蚀、溶洞的形成等等,让学生对化学反应快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这位老师上课时可能就忽略了这一点。可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在讲课时只是叫学生自己看图,并没有给学生讲明从图片中能认识到什么问题,或者对图片不重视,上课根本就没有提及课本上的图片,导致有些学生并不知道书本的图片和上课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会让老师和学生忽视图片的重要作用,这样讲是给老师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能很好地重视图片的作用。他说授课老师通过举有关跑步情况的例子,讨论和速率的关系,这样不是很贴切。这位老师还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举恰当而有用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及理解课本内容。他回忆了当他在给学生上这堂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课时,在讲到同一个化学反应,各物质反应的快慢是由它们的化学特性决定的,但整个化学反应是保持一致的。他当时考虑到有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时,就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如一辆汽车,它有大小不一的车轮,大小车轮转动速度不一样,这就好比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有快慢,但汽车是整体运行的,各个车轮总的运行路程是一样的,就联系同一个反应整体是一致的,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本内容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这样就不难理解这一知识难点了。所以他启发在场的老师以后在给学生上课时,可以尝试举出有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恰当的例子,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茅塞顿开,比反复讲解有效。这位老师的发言博得了在场的老师、同学的鼓掌和赞扬。
最后请了本次年会的特邀嘉宾宋心琦教授给我们作了评课。他首先赞扬了该授课老师时刻关注联系新课程的观念,然后他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他建议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化学是一门什么科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他提到了做定性实验时,一定要有参比性。如果没有参照物对比进行实验,那么这个实验就可能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实验这一块,他建议老师要尝试改变实验的观察方法,不仅仅是用眼睛观察,还可以发挥我们其他的感官器官,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观察实验,以便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这样也符合科学探究的精神,让科学探究的精神融入同学的学习中来。最后,宋教授还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一堂课设计是希望发现哪些方面有特质的学生。比如在刚才的课中,授课老师在观察学生做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现了一些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了以前并没有发现的优点,进而鼓励学生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特长。
以上是几位老师和专家给予的精彩评课,在场的老师和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都很认真地聆听,现场气氛也特别好,大家感觉受益匪浅,觉得能有这样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感到特别高兴,同时也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对此次评课的几点思考
听了授课老师的上课和其他老师给予的精彩评课,很受启发。我们觉得,对于一堂课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评课,比如这堂课设计的怎么样、教学媒体运用是否恰当、课堂语言表述是否正确、学生听课表情是否阳光、师生互动情况是否融洽等等。只要是对这堂课中觉得它优点方面的,或者不足的,以及从此联想到的方面,都可以发表意见和建议,供大家交流和学习。在授课老师上完这堂化学课时,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做探究实验时,老师事先一定要探究。因为如果学生做探究实验时,多数学生实验不能成功,势必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倘若多次探究实验难以成功,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所以老师必须先前操作一遍,对上课所需要做的实验有一个很好地了解,对成功率低的或者实验难度较大的,要改变操作方法,或者对实验进行改进,同时,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指导性探究代替开放性探究。
其实我们进行公开课评课的目的还是在于促进化学老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怎样把我们的课上得更好,让学生受益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在此也希望,通过这次课的点评,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像一位老师说的,通过老师的评课交流,可以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同时在新课程开始实施还不很长时间里,多进行这样的交流合作,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为我们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促进和交流的平台。而且,这样的观摩与交流也有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三篇: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第3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第一课时,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在选修4中会对它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为今后更好的研究化学反应打好理论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学了一年多化学,但是作为普通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直接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能力比较薄弱,只有通过对比学习以及形象的实验事实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再通过具体的数据练习巩固理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2.学会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通过类比学习,由旧知转为新知,学会举一反三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反应快慢的探讨对化学联系生活有切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设计思路:
1.列举生活实例,从生活中的现象思考化学反应快慢。2.类比于物理中的速度问题学习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概念,再通过简单的计算练习加深对速率的理解。
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形成的快慢,思考这些现象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快慢。意在通过使学生从生活中联系化学,走进课堂,对本节课将要上的内容有一定的意识,提出教学目标。
导入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思考“如何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通过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意在与物理概念对比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通过讲解分析练习,单独的表示化学反应中每个物质的速率。通过各个物质之间的速率关系探究同一反应中各个物质反应速率的联系。意在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定义的理解和应用。进行课堂练习,学生自己讨论联系,进一步掌握本节内容。课堂小结:知识点梳理。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伴随着化学反应的发生,只是反应进行的时间长短不同。例如,食物变质需要多久?(几天,夏天一天就坏了);冬天食物放几天就坏了。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化学反应。【教师设疑】以上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化学反应有的快有的慢
【教师总结】化学反应有的快有的慢,也就是说化学反应是有快慢之分的。【教师引导】我们如何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学生回答】反应速率
【教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我们要掌握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看课本P47,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回答】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教师总结】定义:化学反应速率就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所表示的一个物理量。
【提问】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说明化学反应速率是一个时间段内物质浓度的变化量。也就是说,对于反应物来说,反应速率怎么表示? 【学生回答】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 【提问】那么生成物的反应速率怎么表示? 【学生回答】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
【教师】也就是说,在一个化学反应中,不管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反应速率都可以用一段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也就是说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某一个物质浓度变化与时间变化的比值,即反应速率体现的是一段时间的平均值,不是瞬时值。(记)【思考】化学反应速率能不能是负值? 【学生回答】不能,正值。
【教师点评】对。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是浓度变化与时间变化的比值。一般取正值。
【教师】用v表示反应速率,具体某种物质的反应速率用公式怎么表示?
【教师提示】前面学过浓度用C表示,时间用t表示,则浓度变化量表示为△C,时间变化量表示为△t。
【学生回答】
v=△C/△t 【教师总结】对,速率就等于单位时间内某指定物质浓度的变化量,即vB=△CB/△t 【教师提示】前面我们学习的体积也用V表示,由于大写V和小写v写不好的话就混淆了,所以我们这里把速率的v稍微往进弯一点,写成这样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 【教师提问】试根据上面的计算公式推导速率的单位。
【教师提示】浓度C的单位为mol/L,时间t的单位为h、min、s 【学生回答】反应速率的单位为mol/(L·h),mol/(L·min),mol/(L·s)【教师总结】速率是浓度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单位也就是浓度的单位与时间的单位的比值。即单位:mol/(L·h),mol/(L·min),mol/(L·s)(强调:L·h;L·min;L•s用括号括起来一起做分母)
【师生互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道例题: 例1:(概念的理解)
在3H2 + N2 = 2NH3中,2min内H2的浓度由0.8mol·L-1降到0.2mol·L-1;N2的浓度降低了0.2mol·L-1;NH3的浓度则增加了0.4mol·L-1,分别用 H2、N2、NH3的浓度变化量来表示反应速率,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使指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它是时间段内的平均值。因此,我们找出每个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和反应时间,便可求取其反应速率。【学生练习】
由题可知:反应时间即△t=2min H2的浓度由0.8mol·L-1降到0.2mol·L-1,所以△C(H2)=0.8-0.1=0.2 mol·L-1 v(H2)=△C(H2)/△t=0.6/2=0.3 mol/(L·min)△C(N2)= 0.2mol·L-1
v(N2)=△C(N2)/△t=0.2/2=0.1 mol/(L·min)△C(NH3)= 0.4 mol·L-1
v(NH3)=△C(NH3)/△t=0.4/2=0.2 mol/(L·min)【教师点评总结】以上,我们根据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定义,分别表示出了2min内H2、N2、NH3的平均反应速率,说明相同条件下,同一化学反应可用不同物质表示它的反应速率,且每个数值不同,但它们表示的反应快慢是相同的。例如:5个人10只手,它们的数值不一样,但都说的是5个人,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笔记】同一化学反应可用不同物质表示它的反应速率,且每个数值不同,但它们是等效的。
【强调】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要注明是哪种物质。【教师提问】计算一下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v(H2): v(N2):v(NH3)=3:1:2 【教师总结】v(H2): v(N2):v(NH3)=3:1:2,刚好与它们的计量系数之比相同。这里直接告诉浓度变化,根据定义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就可以表示各个物质的速率。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题: 例2:(概念的应用)
反应3A(g)+B(g)== 2C(g)+2D(g)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进行,10秒后,C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2mol,此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用C来表示为多少?
【提示】已知体积,物质的量变化,由C=n/V计算出C浓度的变化,根据反应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算出C的平均反应速率。自己计算一下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多少? 【学生练习】
【教师点评】△C(C)= △n/V=0.2/2=0.1 mol·L-1
v(C)=△C(C)/△t=0.1/10=0.01 mol/(L·s)【问题】若用B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该如何表示?
【师生互动】我们前面学习的物质的量之比=计量系数之比,我们现在一起表示一下B的反应速率。
由于物质的量之比=计量系数之比,所以△n(B): △n(C)=?
1:2 所以△n(B)=△n(C)/2 =0.2/2=0.1mol
△C(B)=△n(B)/V=0.1/2=0.05mol/L v(B)= △C(B)/△t= 0.05/10=0.005mol/(L·s)【教师总结】通过上面练习我们可以看出速率公式中隐含了一个公式,由C=n/V,体积V不变,△C=△n/V,所以有vB=△nB/(V*△t),这个公式从单位mol/(L·s)也可以看出,所以只要求出物质的量的变化同样可以求出速率。
(这里要区分开那个是速率哪个是体积)【练习】用同样的方法,试着表示出A和D的反应速率。v(A)=0.015mol/(L·s);
v(D)=0.01mol/(L·s)【教师提问】这几个物质的反应速率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v(A):v(S):v(C):v(D)=3:1:2:2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两道例题可以看出: 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它可以用多种物质来表示它的平均反应速率,且各物质表示反应速率的数值不同。而且,各个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中计量系数之比。
【教师讲解】理论上我们也可以推导出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中计量系数之比。前面我们知道,一个确定的反应中:物质的量之比=计量系数之比,从这些计算公式(vB=ΔCB/Δt =△nB/(V*△t))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确定的反应,当反应体积和反应时间一定时,浓度的变化之比=物质的量变化之比,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变化之比,从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变化之比=浓度变化之比=计量系数率之比。
【学生笔记】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变化之比=浓度变化之比=计量系数率之比。【教师提问】知道这个结论之后,我们以后计算还需要一个一个物质去找浓度变化来表示每个物质的反应速率? 【学生回答】不需要,用比值计算就可以了 【教师总结】对,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各个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变化之比=浓度变化之比=计量系数之比,我们只需表示出一个物质的反应速率,就可以表示出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来。而且,知道这里面任意一组物理量的比例就可以算出其它的数值。【思考】对于有固体参与的反应,能不能用固体物质来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固体的浓度不变)
【教师讲解】对,不能用固体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同理,纯液体的浓度也是不变的,不能用于表示反应速率。
【学生记笔记】不能用固体或者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只能用气体或者液体表示。【课堂总结】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要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的一个物理量,可用公式vB=ΔCB/Δt来表示,根据浓度和时间的单位具体确定反应速率的单位。【教师引导总结】这节课我们要注意的几点是:①反应速率是一个平均值,而且不能是负值;②同一化学反应可用不同物质表示它的反应速率,且每个数值不同,但等效;③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变化之比=浓度变化之比=计量系数率之比;④固体或者纯液体不能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只能用气体或者液体表示。
【课后思考】大家下去思考,前面我们说反应快慢是相对的,如何比较反应的快慢?我们下节课来处理这个问题。
【作业】课时练P39自主小测典题(写出解题过程)
板书:
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 2.数学表达式: vB=ΔCB/Δt =△nB/(V*△t)3.单位:mol•(L•min)-1 或mol•(L•s)-1 4.注意
①速率是一个平均值,且速率不能是负值
②同一化学反应可用不同物质表示它的反应速率,且每个数值不同,但等效 ③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之比=计量系数率之比
④固体或纯液体不能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只能用气体或者液体表
课堂检测
(1)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来表示。
A、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增加
B、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增加 C、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减少
D、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可用某时刻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来表示
B.在同一反应中,用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是相同
C.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进行的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D.可用单位时间内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NaOH和H2SO4 反应速率
(3)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将1.0 mol•L-1的N2与3.0 mol•L-1H2合成氨,反应到2s时测得NH3的浓度为0.8mol•L-1,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时,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A.0.2 mol•(L•s)-1 B.0.4 mol•(L•s)-1 C.0.6mol•(L•s)-1 D.0.2 mol•(L•s)-1
第四篇:LTE学习总结-速率问题定位(前台)
速率不达标问题分析(前台)
测试中问题定位
测试时发现下载速率不达标需关注项:
1、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在LTE中表示接收信号强度,测试时一般要求达到-75dBm.如达不到需重新找点,则要求RSRP尽量大于-85dBm。找点时最好在天线主打方向无阻挡位置。
主要用来衡量下行参考信号的功率,和WCDMA中CPICH的RSCP作用类似,可以用来衡量下行的覆盖。区别在于协议规定RSRP指的是每RE的能量,这点和RSCP指的是全带宽能量有些差别。
2、SINR(信干噪比)
表示LTE中的信号质量,好点要求大于22。是对速率影响最大的因素。
若RSRP大于-85dBm而SINR不达标,则看邻区列表内邻区信息,看是否有较强邻区信号干扰,若有的话,可以通知后台闭塞邻区或本站其他小区后测试。
3、Transmission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现在用的有TM2(发射分集)、TM3(开环空间复用)、TM7(单流波束赋形)、TM8(双流波束赋形)。一般测试时好点都为TM3.如果在TM2可能为无线环境不好,在TM7或TM8可能虽然RSRP和SINR都好但不在天线主打方向(站下小区背后或小区副瓣方向)。
4、PDCCH ULDL Grant Count(上下调度次数)
LTE每秒调度次数,由于调度周期为1MS,所以调度次数为每秒1000次,正常情况下单用户调度次数都要在900以上。
5、BLER(误码率)
正常情况下为10%以下,如果RSRP大于80dBm并且SINR大于22情况下BLER大于10%,则很有可能是外部干扰,可以让后台看一下底噪和上下行干扰。
6、Rank Indication(秩指示)
正常情况下好点都应该为Rank2(双流)状态。如果RSRP大于80dBm并且SINR大于22还在Rank1(单流)状态,有可能是天线问题(天线不支持双流)或传输问题。
7、PDSCHPUSCH RB Number(下上行可用RB数)
8、Antenna Measurement(天线端口测量)
9、MCS(调制阶数)
9、MIMO(多发多收)
第五篇:《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说课内容是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全新的知识,这节课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作综合归纳和提升,为以后继续学习化学平衡的学习提供知识和方法的铺垫。本节内容以生活现象为背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使知识与背景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强化了知识的应用。
2、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二期课改的化学学科提出,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学科中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
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注重科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统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我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探索活动更条理化、系统化;第二要符合研究性学力的培养要求,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具体的处理方法是:以生活常识及图片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整个课堂教学的大背景。意在突出知识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这种意图,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讨、对具体题目作总结性回顾,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3、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分析,同时这也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化学
反应速率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但又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的重点,但对学生来说抽象的知识在认知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困难,故它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所在。
4、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上述的总体分析和二期课改思想的指导下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性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原因
[技能性学习目标]:
(1)学会控制某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2)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1、总体的教学构想及构想依据
总的教学构想是:第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序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力为暗线,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研究性学力的培养。第二,以探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明线,将探索分为三个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2、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导入设计:利用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首先深切体会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安排也恰如其分的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针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现象,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验的探究,大胆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点评,让教师的认知结构迅速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同时强调团队精神。
教学结束设计:利用一道综合讨论题,让学生充分应用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教育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反应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实验等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合乎掌握。
2、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巩固训练
本节课的巩固训练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短期作业选用课本及习题册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布置给学生完成。二是让学生做一项长期工作,即平时留意以下生活中那些现象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如发现做好相应的记录,应该说学生乐于这种全新的自主学习活动。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二章第二节,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就全章内容来看,既是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延伸,也是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研究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处理:
○1为了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一改教材边实验边理论的方式,采用先理论猜想后实验验证的科学发现的次序,使实验的开放性更强,方案均由学生设计。
○2为了使现象对比更明显,增加caco3和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
○1必修2中,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
○2在本册绪言中学习了碰撞理论相关知识。
2、已具备的能力:
○1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2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可能遇到困难:
○1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困惑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尤其是压强对速率的影响;
○2对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运用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2通过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自评互评,掌握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定性实验方案选择原则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联系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压强及催化剂对化学速率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具法、视频动画法
学习方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对比评价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动画导入-讨论猜想-学生拼图-深入讲解-实验探究-自评互评-应用思考
在任务驱使下,经过讨论,学生拼图思维容量很大,能带给学生一次认知飞跃,而实验验证将迎来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自评互评则把整堂课推向高潮,现实应用则使学生产生言犹未尽的感觉,把进一步探究留到了课后。整个过程重现了“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
【导入】通过动画演示,复习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旧知识,思考讨论:
化学反应速率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总数、活化分子百分数、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次数之间的逻辑关系?
【任务一】碰撞理论。
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拼图。
进而思考: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碰撞几率、内能、反应路径、搅拌、接触面积、浓度、压强、电弧、温度、超声波、放射线、光辐射、强磁场、催化剂)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讨论并通过完成拼图展示讨论成果。
教学中预先准备好一些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动画讲解,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因素,有选择地进行动画演示。例如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催化剂的影响不是太清楚,就播放了动画。又针对压强影响的多样性,我播放了压强的的影响,并借助图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启发学生得出压强对速率
影响的关键所在。
【任务二】实验探究
任务:用实验法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如何影响反应速率。
试剂:大理石,1mol/L盐酸,/LKmno4,热水,冰水,/LH2c2o4,/LH2c2o4,/L盐酸,/LNa2s2o3,5%H2o2,/Lcuso4,/Lfecl3溶液,mno2粉末
分组实验:组织各小组“明确任务—了解试剂—设计方案—小组分工—进行探究—交流汇报(强调从所控制的变量、方案、依据的现象、结论、微观解释五个方面进行汇报)-自评互评”。如此开放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往往能得到多种设计方案,教师再加以恰当引导,引发认知冲突,为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提供了平台。
例如:探究浓度影响时,有小组提出用硫代硫酸钠和盐酸反应,先后用/L的盐酸和1mol/L的盐酸,对比生成沉淀所需的时间。
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两组同时操作,更省时间,对比性也更强。
这时我对同时操作予以了肯定,并启发学生思考:两只试管现象差异大吗?对比真的很明显吗?从节约时间和现象对比考虑,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案?
这时有人提出,他们小组选择用大理石和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控制的变量也是盐酸的浓度。
又有小组又提出质疑:变量唯一吗?如何控制两组实验大理石颗粒大小一致?应该选用Kmno4和H2c2o4……
有小组反驳:Kmno4和H2c2o4反应速率太慢,浪费时间,现象对比也不如大理石和盐酸的明显……
这样,学生在争辩中,掌握了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和定性实验方案选择等科学方法。
【练习】设置目的:第一题针对实验结论,第二题针对碰撞理论,第三题节选自今年新课标高考题,检验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结课】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
以当地景观本溪水洞结课,有关人士建议限制日游客数量的原因何在?速率的影响因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那些重要应用?作为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3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节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
四.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1.本节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安排在 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总结之后,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通过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铺设了心理桥梁
(3)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逐步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体现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4)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
(5)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没有从原理、定义的高度予以重点讨论,体现了大众教育的思想,并为选修教材的学习留有充足的空间.
2.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观点,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过程是:
3.教材处理(基于以上设想,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引入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认识并相信可逆反应的存在。
(2)通过动画模拟,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可逆反应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3)以学生实验为媒介,通过对溶解平衡状态的分析讨论,类比导入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
(4)将科学史话放到本节最后,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在知识拓展部分,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部分知识的积极性,为选修教材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
(6)通过阶梯式的习题设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梳理知识脉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前面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学习和探究为本节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本节知识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在此之前缺乏类似的学习经验和探究经历
三.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2)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n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n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和外部特征。
n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思考与交流。
n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探索问题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是否能真正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
若以CaCl2与Na2SO4的反应为例,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表格。培养其动手能力,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自主发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激起其进一步探究的意识。
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4ml 1mol/L CaCl2溶液,然后滴加1mol/L Na2SO4溶液5~10ml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置于另一只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1mol/L Na2CO3溶液
实验现象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列出你对问题的 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题目
那么什么是可逆反应呢?学生可轻而易举地给出概念。为加深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我在此处加入了动画模拟。接着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内化其对可逆反应的认识。
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新的探究题目: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可逆反应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逆反应的四个特征。
(三)问题引导 、类比分析、合作探究
由实验可知Ca2+与SO42-反应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时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时,溶液处于何种状态?该状态有何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此条件下溶解量达到了溶解限度,CaSO4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此时及时提出问题:那么化学反应中是否也同样存在化学反应限度和平衡状态呢?
通过这样的类比,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思考空间。
接着,趁热打铁,以学生较熟悉的可逆反应氮气与氢气合成氨为例,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
(1)当反应刚开始时,是反应物浓度大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大?
(2)当反应刚开始时,是正反应速率大还是逆反应速率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4)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5)反应进行到什么时间会“停止”?
(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
(7)给这个状态命名?
(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通过以上8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步步推进,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随着揭开层层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图像、联系生活
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呢?你能否用时间——速率图象表示其建立过程?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后。
我用大屏幕播放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时间——速率图象,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过程的理解。
接着继续引导: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动态平衡实例?你能举出一些吗?
然后以对“水槽中的进出流水”的生活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入浅出,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此时再提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五个特征。
此时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科学史话”。
并提出问题:高炉高度增加,为什么CO的浓度、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我在此增加了演示实验:NO2平衡混合气在冷热水中的颜色改变
并在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外界条件以后,强调指出:有兴趣的同学可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学习。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延伸。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 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
(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
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
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
3、
(1)、演示实验:
/LNa2S2O3
/LH2SO4
/LNa2S2O3
/LH2SO4
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
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2)、演示实验:
//LNa2S2O3
//LH2SO4
水浴加热后混合反应不加热混合反应
经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混合物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并且我还会讲到当温度升高10°C,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在以后的实验课中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3)、根据PV=nRT,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所受到的压强成反比,即与浓度成正比。
得出结论: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强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对于固体、液体或溶液反应,压强改变,反应速率不变。
(4)、演示实验:
%H2O2,加少量%H2O2,不加MnO2
得出结论:a产生大量气泡,b产生少量气泡。可见适当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问题:除以上四点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等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改变反应速率解决具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5、课后作业:
六、说板书
1、主板书: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副板书:演示实验内容及反应现象。简略其他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速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2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化学反应,使学生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问题时,体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节内容将进一步理解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是对必修二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延伸和总结,同时进一步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打下了基础,对后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回顾完物理现象速率的示方法后,进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规律。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高中化学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掌握本节知识难度不大。
(2)学生“生活现象”的分析:本节内容重在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生活现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有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量的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描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重视实验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思维品质,体验化学实验的喜悦,培养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3、通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化
学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体现“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课本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化学,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开展知识活动,运用实验,层层导入,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
运用讲授、引导、探究、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展示几幅运动的图片,以物理现象速率的表示方法,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结合高中化学必修二所学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展示,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