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对外政策的 宗旨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迎接挑战?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105页内容或看老师PPT上面的内容图片(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71年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对外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1997年和1999年我国政府分别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祖国的统一大业取得了新进展。
3、我国同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
4、截止2007年,我国已同世界上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思考其中的探究性问题(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由于我们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外交活动的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含义: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向同学举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的事例。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上世纪90年代末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钓鱼岛事件,反对他国利用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
2、学习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和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6页内容,是同学们先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和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教材并思考。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相关知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根据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等等。这些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向学生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相关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建立国际新秩序也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
三、学习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7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毛泽东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2)1953~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
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4)成熟、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5)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四、综合探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9—110页内容,思考讨论:中国为什么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之路?(或什么因素决定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之苦,中国人民最 希望和平,我国进行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建立起巩固的国防决定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二篇:美国对外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背景:苏联势力的一度的大肆扩张。
第三篇:对外政策分析
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赵洋 学号:05222077
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前的欧洲外交分析
绥靖(appeasement)政策由于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所起到的反作用而声明狼籍,也为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所声讨。但绥靖政策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而它的失败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多组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变量包括当时欧洲的国际局势,英法和德国各自的国内局势以及各国领导人的特质等。因此,对于一种外交政策,不应当简单地判断它是“好”或“坏”,而应当判断它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如果绥靖政策不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而是出现在历史上其它某个特定的时期,也许它就会成为一项成功的外交政策。而绥靖政策的可悲之处也在于它出现在了最不该出现的时代,以至于为后世的人们所诟病。
1二战前的欧洲国际形势
当代的学者已经将绥靖政策定义为“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
1外交政策。”因此绥靖在现代已经成为对法西斯侵略者妥协退让的代名词。其实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一种以妥协为主的政策,但是在二战前的特殊条件下,这种妥协政策失败了,并且加速了战争的爆发。但是在外交实践中,妥协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应当采取妥协而不是对抗的政策,但是二战前的国际环境决定了这种妥协是不合时宜的。
作为国际体系层次的变量可以包括两个内容:结构和过程。所谓的结构就是体系中的权力配置,即国家依其国力在国际系统中相对位置的排列;而过程则是指单位(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互动方式。2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到了凡尔赛和约的严重束缚。凡尔赛和约对于德国而言是一个极为苛刻的,带有严重的掠夺性的条约;凡尔赛和约不仅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掠夺,限制德国的军备,分割德国的领土,而且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道义上的责任完全归罪于德国,而后者则更加难以令德国接受。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德国问题,相反还使得这个问题更加激化。《凡尔赛和约》一方面太苛刻,激起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另一方面又太宽容,让德国拥有对抗该条约的能力。3作为一个带有严重不平等条款的和约,凡尔赛和约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来确保和约的条款得以执行。和约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因为即使是一战的战胜国也认识到这个和约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心理上便失去了维持该和约的信心,从而导致和约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但任何一个国际条约都必须有相应的约束机制,无论其条款是苛刻或者是宽容,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因此,凡尔赛和约的毁灭可以说是缔造和约的战胜国们所一手造成的。正如基辛格所言,“拿破仑战争的战胜国定下了宽大为怀的和约,但也不忘组织四国同盟,以示保护此约的决心不容质疑。一次大战的胜利者定下惩罚性的和约,继而自行创造出修约最大的诱因,最后又同心协力将自己的杰作加以摧毁。”4凡尔赛和约的“先天不足”导致了这是一个不可能维持下去的条约,因此它的崩溃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款极大的刺激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发展,而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则更加速了这种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本是国内层次上的因素,但它也是由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导致的,这一点在一战后的德国体现得尤为明显。民族主义的本意是“热爱国家”,然而一战后德国出现了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Hypernationalism),即认为其他1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第20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第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第148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4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第304页,海南出版社,2001的国家和民族都是低劣的和危险的。1正是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导致了希特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上台。希特勒大肆攻击以史特瑞斯曼为代表的魏玛共和国的“软弱”的政策,向饱受凡尔赛和约中所规定的赔偿义务之苦的德国中下层人民宣传纳粹主义的思想。希特勒在这一时期的成功与当时欧洲的国际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凡尔赛和约直接促成了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产生。
20实际30年代的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也明显有利于德国,而不利于英法。尽管在一战后初期德国的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但它在30年代之后迅速地恢复,其经济实力超过了除苏联之外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20世纪30年代主要大国的经济力量对比可如下图所示: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到1938年为止,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仅仅落后于美国和苏联;而此时这两个国家依旧游离于欧洲的均势体系之外,并没有加入到 欧洲国家之间的争端之中。因此,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明显有利于德国,而不利于英法。
当时的国际体系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国际体系的过程缺乏缓和性。3德国是一个力图改变现状的国家,而不是传统的维持现状的国家。但是当时的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他们惧怕共产主义苏联的情绪甚于惧怕法西斯主义的情绪,从而导致他们不肯与苏联合作。然而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已经可以看出,没有苏联,单独凭借英法的力量已经很难遏制德国的扩张。由于英法和苏联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彼此之间的互动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英法和苏联各自为自身的狭隘利益行事的局面,没有遏制德国的侵略扩张,而这种缺乏有效互动的最终结果就是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以及1941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生效。,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倾向于将国家看成是一个“黑匣子”,即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因素只在于国际体系的层次,而国内层次的因素则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不用将这个“黑匣子”打开。但是在研究一项外交政策产生的原因的时候,国内层次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对外政策是内政和外交结合的产物,任何一项对外政策都是有其国内的背景的。约瑟夫.奈认为有三个国内层次的原因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西方民主国家由于阶级分化和意识形态分野而四分五裂,几乎无法通过协商一致来制定对外政策;第二,20世纪30年代1 John Mearsheimer Why We Will Soon Miss The Cold War,The Atlantic Monthly ,August,1990 数据参见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第322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第148——149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23的大萧条导致的经济崩溃;第三,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1绥靖政策的产生可以说是这几个国内层次的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最为重要的则是西方民主国家内部的危机以及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即使是战胜国的英法等国的民众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导致了一种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产生绥靖政策的第一个社会背景就是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2在英国,随着国力的衰弱,昔日“日不落帝国”的风光早已不在,从而导致了民众对战争的厌倦和失望;而法国对战争的惨痛教训更是记忆犹新,由于法国在大战中遭受的损失在战胜国中是最大的,又有诸如“马恩河战役”一类的经历,所以从官方到民众对于战争都有一种畏惧之感。另一方面,法国自知自己的国力较弱,无法独自抗衡德国,只有求助于集体安全政策。但是巴黎和会上美国对法国的安全保障由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而告吹,使法国在维护自身安全方面又面临严重的挑战。为了获得暂时的安全,法国甚至放弃了黎塞留的传统,它不再求自保,只盼望获得德国的善意回应,以解除本身的危机。3其实法国在此时面临着与黎塞留时代类似的局面——四邻可能都是敌对的国家。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政府不及这位伟大的前辈,他们惊慌失措,无法判定是所面临的危险还是接触危险的手段更令人害怕。4对战争的惧怕导致了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并且产生了一种希望避免战争,力图实现和平的“乌托邦”主义的思想。然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权力政治并没有过时,因此爱德华.卡尔在《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序言中说,“本书旨在反击1919——1939年间英语国家国际政治思想中明显危险的错误,即,几乎完全无视权力因素。无
5论学界还是民间,几乎所有的思想中都存在这种错误。”一战后的二十年和平时间的确是充
满危机的二十年,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最深刻的根源就是和平主义的乌托邦思想。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态度也是绥靖政策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罗斯福总统在他的第一个任期之内,集中精力于国内的经济恢复问题,在国内推行“新政”,因而较少关注欧洲正在发生的危机。从1935年,美国推出了《中立法》,之后又多次修改。《中立法》的目的是让美国置身于欧洲的争夺之外,但这也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的情绪。1938年,罗斯福总统发表了《防疫隔离》的演说,提出在一个安全和秩序已经被破坏的世界中,美国无法保证自身的安全。罗斯福总统的“隔离”演说是一个最初的信号,表明他将对独裁国家采取经济制裁。6但是此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仍然很强大,而罗斯福总统也在不断地同孤立主义思潮进行斗争;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才彻底摆脱孤立主义。3 决策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第三个层次的分析变量是决策者个人层次的因素。推行绥靖政策的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归结为张伯伦和达拉第等人的个人因素,但他们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英法领导人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也在于他们对战争的恐惧,他们害怕战争甚于担心均势出现不平衡,7同时,他们也错误地估计了希特勒的意图。由于从心理上对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感到内疚,因此英法的领导人认为德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也是情有可源的,于是对此采取了妥协和让步的政策。战胜国领导人的错误在于,他们相信做出微小得到让步就会满足希特勒的要求,从而对希特勒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而且他们在起初还相信希特勒的行为是出于维护自我安全的考虑,因而没有对希特勒的扩充军备和1同上,第149—150页。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32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第297页,海南出版社,2001同上,第298页。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轮》,秦亚青译,序言第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6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第323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7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第284页,海南出版社,2001
冲破凡尔赛和约的行为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但结果适得其反。决策者相信对方的行为是出于自我安全的考虑,就会认为没有必要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对待对方的军备和敌意。1英法领导人的心理弱点被希特勒恰当地利用,从而使德国能够逐步冲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但是希特勒的目标正在于发动战争,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战胜国领导人的微小的让步,而战胜国的领导人直到慕尼黑协定时都没认识到这一点。
从希特勒的角度而言,也有两个错误是显著的。第一个就是他对自己的称霸世界的野心,从而打断了之前的魏玛政府所推行的渐进式的政策。在希特勒之前的史特瑞斯曼时期,德国所采取得是一种“顺应”政策,即德国主动履行凡尔赛和约中的赔款规定,借以促使盟国主动解除凡尔赛和约中最苛刻的政治与军事条款。2这种一种现实主义的渐进式的政策,它符合政治上的妥协和理性原则。这种政策已经显著上取得了成功,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但是这种渐进式的政策被纳粹的激进式的政策所打断。希特勒所采取的是一种与史特瑞斯曼完全不同的政策,这主要取决于希特勒个人的特质。在希特勒的推动下,德国迫不及待地走上了重新武装的道路,而这于战胜国的妥协政策相结合,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之前的讹诈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利用了战胜国在心理上对于德国的愧疚感,而在慕尼黑会议之后,希特勒的继续扩张则冲破了战胜国的道德底线,因此在慕尼黑会议之后战胜国没有继续对希特勒的讹诈采取绥靖的政策。
希特勒的另外的一个固有的缺陷则更是致命的,那就是他的种族主义情绪。这种所谓的“理论”将人类的种族分为文化的建设者,文化的维持者和文化的毁灭者三类,而雅利安人是唯一可以代表文化建设者的民族。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德意志帝国,以此来征服和消灭劣等的民族。3他的种族主义思想的另一个表现是所谓的“生存空间”的学说,希特勒认为德国的生存空间太狭小,德意志民族面临着生存危机要摆脱危机,使德意志民族永远成为统治民族,必须扩展德国的生存空间。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成长,在永恒的和平中毁灭,德国必须通过战争和流血来获得“生存空间”。这是一种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的生物学式的现实主义,也是一种荒谬的理论。但希特勒正是以这种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内蛊惑民众,对外对战胜国采取步步紧逼的态势,而这种态势再和战胜国领导人对战争的惧怕和对德国在心理上的愧疚相结合,于是产生了绥靖政策。
4小结:绥靖政策的是与非
如上所述,二战前的绥靖政策是在各个层次上的变量相互作用的复杂条件下所产生的互动的结果。随着慕尼黑协定的签署,绥靖政策从此也成为了妥协和退让的代名词。慕尼黑协定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使后代的政治家们认识到,绥靖政策是不可取的。正如罗伯特.杰维斯所说,一个人从国际关系史的重大事件中学到的东西是决定他的认识的重要因素,这种认识又影响到他对所接收到的信息的解读。4作为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慕尼黑协定对于后代的政治家们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视,从此在国际关系中再难以见到绥靖政策的踪影。
但是绥靖政策的失败只能说明它不符合二战前特定的国际环境,而不能证明这种政策本身就是错误的。事实上,即使二战前的战胜国对德国采取强硬的政策,也并不能避免战争的爆发;因为希特勒的真正意图就在于发动战争,因此他不可能被战胜国所威慑。但是后世的政治家们从慕尼黑事件中得出的结论却是绥靖政策是不可取的,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后来所采取的政策。如果二战后的政治家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绥靖政策,那么冷战有可能会被避免,或者美苏之间的对抗不会那样严重。这种“慕尼黑阴影”的影响包括:以一种先知先1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第8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第260页,海南出版社,2001王福春,张学斌《西方外交思想史》,第18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第22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觉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事雾并将国际对抗人格化和妖魔化的强烈偏好;外交政策分析变成了不断寻找新的希特勒的过程;以及国际道义沦为仅仅发现邪恶并与直斗争。1二战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乔治.凯南的遏制政策以及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理论都是这种影响的体现,于是苏联和斯大林也就成为了第二个希特勒。如果杜鲁门和乔治.凯南之类的西方政治家能够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可取之处,那么二战后紧张的东西方关系是有可能避免的;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原因就在于二战前历史的惨痛教训。
作为一种外交政策,绥靖政策本没有对与错,而关键在于要在恰当的时机实行这种政策。由于在二战前这个错误的时期采取了绥靖政策,使得这种政策从此被世界所遗弃;但是冷战的历史又恰恰证明绥靖政策是有可取之处的。因此,这种不应当简单地对这种外交政策下定义为“错误的”而将它彻底抛弃。在外交实践中,妥协和让步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也要客观和历史地来评判绥靖政策,肯定这种政策的合理之处。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在恰当的时候采取绥靖政策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第四篇: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篇一:9.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导学案
第3课时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方向标
1.知识目标:(1)把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2)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3)结合我国的外交实践,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重大时政热点分析我国是如何运用外交政策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我国的外交政策,培养和平观念,热爱和平,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信念。
路线图
【自主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含义:指① 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决定因素:我国的② 和③ 决定了我国奉行④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⑤。
(2)基本目标:⑥。
(3)基本立场:⑦。
(4)基本准则:⑧。它包括互相尊重⑨、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三原
则: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地位:我国对外关系的。
(2)提出:1953~1954年 系统阐述。
(3)成就标志: 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 访华,签署联合公报。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策略的调整
(1)依据: 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
(2)成就标志: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 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我的疑问】
1、我国外交政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易错易混知识点】
1.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有力量。(提醒: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提醒:都是由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3.弱国无外交,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提醒: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标。(提醒:这只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还有对外目标即“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提醒: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6.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发生了变化。(提醒: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不会发生变化。)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提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8.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提醒: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9.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应该是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合作探究】
过去10年,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外交事业将国家的主权安全放在首位,积极为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正当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我国还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的友好合作,开创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更加显著。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已日益成为解决国际和区域问题的建设性参与者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1)请你结合材料,说明过去10年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2)请你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展示点拨】
◆学生展示
◆归纳梳理
【应用拓展】
1.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外交活动是政府的中心工作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结盟关系 D.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
2.中国坚决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这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A.维护世界和平B.坚持独立自主
C.要与发展中国家结盟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努力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全面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大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2012年安徽卷)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这说明()。
①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正在从冲突对立走向趋同一致 ②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我国始终不渝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50年来,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妥善处理涉及对方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中法两国()。
①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②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③共同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④把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华民族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在有关我国外交政策的阐释中,最能体现“黄金法则”的是()。
A.外交政策的宗旨 B.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C.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D.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2014年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目前,中俄关系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中俄共同发展
“将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正能量”。中俄两国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评价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
【思维导图构建】
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检测站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年1月,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记者专访中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这是因为()
①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 ③我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2.在2013年7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不少欧美国家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一些担忧,他们提出希望中国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以此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对此,中国代表楼继伟表示:“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长如果按GDP算,没有去年高。但是我们新增的就业比去年还多。所以这次会上,其他的财长们都很担心,也很期望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能增长得再快一点。我告诉他们,你们别想。我们觉得我们的就业很好就非常舒服了。你们自己的功课要自己去完成。”楼继伟的讲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
A.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B.我国可以脱离他国独立地发展本国经济
C.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D.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我国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列能体现这一政策的有()①对于一切国际事务,要根据事情本身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决策 ②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 ③在台湾问题上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4.长期以来,中国所坚持的国防政策是和平的,是防御性的,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保卫自己,而不是为了威胁其他国家。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对维护亚洲地区的安全、和平是有贡献的。这一论断表明()
①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②强化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③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5.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完全是出于和平目的,也是对人类科学与和平事业的重要贡献。这说明我国()
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 ②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④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要作用
A.①④ B.②④C.①③ D.②③
6.2013年11月13日,中国政府公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是中国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的必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国际空域飞行安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中国政府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篇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学设计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九课第三框的教学内容。本框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框,是学习有关国际社会知识的落脚点。在了解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政治生活,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无论从知识、能力的角度还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角度看,都是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分析最近中越局势,知道外交政策的含义、依据,理解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 能力目标:①学生在上网查询或查阅相关书籍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材料进行筛选和整理;②学生能根据教师或其他同学所举事例,归纳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③学生在分析中越关系的活动中,能够用自己的评议唤起同伴的参与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验”——学生在收集、筛选、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感受我国的外交政策。②“认同”——学生能够认同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③“期待”——学生希望中国更加繁荣富强,期待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知之不深,因此,可结合本课内容,教育学生准确的把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搜集近年来我国外交成就的资料。
2、搜集、整理体现近期在中越关系上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的材料。
3、搜集、整理我国外交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观看中国外交新风采的图片,唤起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动。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迄今为止,我国已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已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近几年中国外交活动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可以有哪些词汇?
教师将学生所说内容写在黑板上,并从中找出关键词语引出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最近中越关系来探讨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观看视频,了解外交政策的含义,依据,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观看新闻视频《中越水炮对射事件》,了解中越关系褪去含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利益博弈的峥嵘面目。越南反华情绪高涨,中方阻止一切暴力事件的发生。探究活动一:这些行为和现象背后,主要包含着哪些要素在起作用呢?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也不同。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PPT显示: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中越关系,中方所采取的方式,态度来深入学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请同学先看书本106页,自主学习一分钟时间,阅读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二环节:通过中越关系,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呈现材料一:15日,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表示,这些年来中国保持了极大克制,我们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是一些国家擅自在这一区域打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方最近在西沙群岛中建岛开始进行钻井勘探。
探究活动二:中国为什么要保持克制,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呢? 学生合作回答。
教师归纳: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呈现材料二:房峰辉指出,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主要的责任不在中方。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维护自己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上是坚定不移的,“在这个方面,我们说得到,做得到。老祖宗留下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
探究活动三:中方在主权、安全和领土方面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学生合作回答。
教师归纳: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思考:我国为什么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之一?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① 中国曾饱受战乱、贫困之苦,中国的悲惨遭遇使我们认识到和平的珍贵,这必然使我们的外交追求和平与发展。② 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③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合作和谐的
国际环境。④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呈现材料三:就在中越对峙之际,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拉塞尔在河内访问,而他在2月份曾要求中国就“九段线”作出解释。显然,美国的介入为越南提供了依靠,而越南也希望拉美国制衡中国,两者一拍即合。
探究活动四:对于美国的介入,中方是否会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而做出让步?为什么?
学生合作回答。
教师归纳:不会屈服,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请学生看书理解独立自主的主要表现)
呈现材料五:网上有网友留言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对于这种挑衅的小国,不仅要捍卫我国的固有领土,连他们的领土也要夺过来。
探究活动五:对于这种说法,大家怎么看?
学生合作回答。
教师归纳:要遵循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呈现材料完毕,小结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PPT显示我国外交政策基本内容: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
做题巩固知识
PPT显示材料: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韩国总统朴槿惠。双方就朝鲜半岛局势坦诚、深入地交换了看法。李克强强调,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我们重视韩方和其他国家进行的联合调查及各方的反应。中方将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决定立场。中方一贯主张并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反对和谴责任何破坏半岛和平稳定的行为。
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第三环节:新旧外交政策的对比,总结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过渡: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我国外交活动的指南,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怎么样的呢? 呈现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并请学生阅读107页,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PPT显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毛泽东(三条外交原则)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进行重大调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成熟和完善,取得辉煌成就
思考:结合历史知识和我国现在的外交,我国在外交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经济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正确的外交政策等
ppt呈现2013年我国外交取得的辉煌成就
2013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密集出访了22个国家,接待了65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同300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会见交流,与各国达成了约800项合作协议。
一年来,我们有力地维护了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推进了与主要大国的关系,提出了“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在叙利亚、伊朗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我们还首次派出了成建制的安全部队赴马里维和,首次在实战状态下派军舰为叙利亚化学武器的运送提供护航。
2013年的中国外交展示出更宽阔视野、更积极作为,不仅是成功的开局之年,也是创新之年、丰收之年。
思考:我们的外交成就说明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几十年来,中国在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发展了自己,可以说“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同时,我们更可以骄傲地说“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九:板书设计:略
十: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反思
一、贴近生活,以学定教
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当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统一的课程模块”。
实际生活中,我校学生对于国际社会总体了解不多,学生整体对国际政治关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提高。在学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时选择了近期比较热的中越关系,根据材料能够比较明确的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宗旨,基本目标和基本准则。并且学生学业行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给了我较大启发。有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中越关系加深了了解,关注国际社会的程度相应提高;而那些早有关注的同学抓住了深度探究的机会,成就了自己也影响了同伴。因此,我们应当看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并且趁热打铁以一道较典型的材料题加以巩固知识,突破本课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由于了解到学生在历史课中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发展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不再作为详解内容。而许多新发生的国际大事,教材又没能反映。因此,对教材的逻辑关系我进行了如下调整:用教师熟悉的且典型的外交活动唤起学生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动作为导入;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在头脑中搜索词汇,确定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导入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讲完本课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这块难点之后。简单回顾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发展,及展示13年我国外交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且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二、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教育功能。
新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是在教学中如何确立和实现目标,绝不是简单地写在白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追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当学生被教学内容和教师丰富的思想情感所吸引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美的境界中,体验着美的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师生在情感交融中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接受教育。在本课教学中,师生共同选取了8张体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和歌曲《中国大舞台》。并唤起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动;到创设情境让学生概括出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从对学生互动内容的解读到视以及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原因的分析。所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呈现,并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为最高追求。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元素,他们不仅是教的对象,而且是教学中最活的教育资源。因为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好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更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利于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合作小组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并与就中越关系情境材料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同学、把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大家分享,在互动中唤起大家关注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我追求实现课程目标和教育元素相统一的教学,以期更好地促进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篇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导学案及答案
一、预习目标:预习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能初步知道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预习内容:
(一).中国外交硕果累累(阅读材料回答探究与共享)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含义:是指对外活动的及所采取的。
2、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 和。
(2)宗旨:。
(3)基本内容
①基本目标:。
②基本立场:。
③基本原则:,包括、、、、。
3、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1)举例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
(2)实践说明的问题:中国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
和,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对世界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
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外交政策的含义
2、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
3、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
1、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
2、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
探究二: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相同吗?
探究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一样吗?
探究四: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准则分别是什么?
三、反思总结
我国的外交政策
同步练习
1、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
①国家利益②国家性质③国家力量④国际形势
A、①②B、①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
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②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④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它只适用于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它只适用于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C、它只适用于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D、它只适用于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4.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
A.我国的国家职能决定的B.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C.我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D.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5.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伊朗及朝鲜半岛局势中,积极推动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凸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
①符合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利益 ②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重要目标 ③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是由各国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6.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不渝谋求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政府这样做()
①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②是由综合国力决定的 ③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④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7.中华民族崇尚亲邦善邻,主张和而不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在有关我国外交政策的阐释中,最能体现“黄金法则”的是()
A.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B.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D.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知识拓展
1.中国防务的主张是:各国应增加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地区安全合作的政治基础;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携手应对地区安全的现实课题;构建合理的安全机制,筑牢地区安全合作的平台;稳步推进务实合作,把握地区安全合作的方向。这四项主张体现了()①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③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④我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坚定力量
A.①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
2.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外交活动是政府的中心工作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结盟关系 D.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
3.我国主张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各方应从维护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多做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的事情。我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态度和主张()
①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②表明我国在主权问题上可以适当让步 ③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④表明我国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③
4.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
①符合联合国的宗旨 ②表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③表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表明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5.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盘根错节的国际大棋局中,如何“协和万邦”成为中国外交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应对挑战需要我国()
①既维护自身利益,又要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②把维护各国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目的 ③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6.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区域外的国家中,中国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表明
()
①中国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 ②中国与东盟之间用战略伙伴关系取代了竞争关系 ③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自身利益 ④中国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务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50年来,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妥善处理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中法两国()
①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②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③共同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④把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8.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指出,中方愿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并愿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
①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 ②符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反映了中国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造福非洲人民的主导力量 ④表明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拓展中非共同利益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近年来,我国的外交事业不断有新的突破,同许多国家在众多领域加强了密切合作,在世界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取得诸多外交成就是因为()
①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举世公认的良好形象 ②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③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④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中方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历来主张并积极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赞成半岛无核化,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朝鲜半岛的扩散。这不仅是本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需要,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时,我们认为,朝鲜的安全必须得到切实的保证。只有通过有关各方建设性的对话、磋商和真诚合作,才是最终解决朝核问题唯一正确和有效的途径。中国与国际社会一样十分关注近来围绕朝核问题出现的一些情况,真诚地希望有关各方能保持克制,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努力寻求以和平外交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政府的上述立场表明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外交政策?
(2)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说我国政府的上述立场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内容的。
1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五篇:对外担保政策问题解答
对外担保外汇管理新政策问题解答
2010年7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39号,以下简称《通知》)。现就《通知》中涉及的部分政策问题作以下解释。
一、对外担保的外汇管理范围有多大?
担保是指担保人在信用基础上或通过设定物权抵押、质押等方式,向受益人承诺,当被担保人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向受益人履行某项义务时,由担保人代为履行相关义务。担保项下义务通常是按照约定方式计算的现金付款义务,其性质通常是支付交易对价或进行赔偿,但也可能是某种不属于现金付款的履约行为。这样宽泛的概念导致很多承诺行为均可纳入担保的范畴,除保证、抵押、质押、留臵、定金这些常见担保形式外,根据各国法律规定、业内产品创新和行业监管分工等原因,担保还可能以其他形式或名目出现,如财产负担、债账担保、风险参与(分担)、信用违约调期(Credit Default Swap)、赔偿承诺、信用保险、信用证、承兑、背书、共同监管等。
从资本项目管制角度看,外汇局主要关注可能引起国际收支交易、担保项下责任可折算为现金付款义务的那些跨境担保行为,有市场需求的跨境、跨币种担保交易,目前可以归纳出十四1 种之多。对外担保只是跨境、跨币种担保业务众多类型中的一种。在有较多资本项目管制的条件下,除非相关领域已经存在较为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如银行开立的各类信用证),外汇局通常会出于国际收支调节考虑,将实际具有跨境担保性质的各类交易纳入担保的管理范围,无论其形式或名称。对外担保只是跨境担保行为的一种,也是迄今为止跨境担保交易中规范最为详尽的一个类型。只要担保人注册地在境内,而担保的另外两个(或一个)当事人至少有一方在境外的,均须纳入对外担保的管理范围。
二、对外担保与其他资本项目交易是什么关系?
境内机构对外担保与外债、对外放款和境外直接投资在特定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担保合同签约生效后,在债务人发生违约前,担保人对债权人存在或有债务,对债务人存在或有债权;如债务人发生违约,在担保人进行担保履约前,担保人对债权人承担直接债务,对债务人享有债权;担保履约后,对债务人享有直接债权;若担保人为境外被担保人的股东,则为股东贷款,与跨境直接或股权投资的效果类似。因此,从政策的宽严角度看,对外担保的监管力度需要与其他领域的资本项目管制政策相适应。
跨境担保交易的结构和定价相对复杂,各国关于担保的法律规定存在较大差异,担保与其他资本项目交易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当前条件下由监管部门出台十分详细、明确的跨境担保规范性文件,将存在很大困难。从目前的立法状况看,在跨境担保领域,2 政策相对明确的主要是对外担保(或内保外贷)和外保内贷这两项。凡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均应理解为不能做或外汇局有明确答复口径后再做。
三、《通知》与《办法》、《细则》之间是什么关系? 现行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框架主要由1996年发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1997年发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以及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的通知》([汇发(2005)61号],以下简称61号文)等文件组成。
从法规之间形式上的关系看,此次《通知》取代了61号文和部分规范性文件,与办法、细则同时有效;但从具体法规条文的内容看,凡《通知》中相关规定与《办法》、《细则》相关条款有冲突的,应以《通知》为准。《通知》发布之前已经签约的对外担保合同,登记(备案)、履约、清收等手续,均按照《通知》规定的方法执行。
四、改革后的对外担保外汇管理方式有哪些主要内容? 外汇局按照担保人类型确定了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类型的担保人在提供对外担保时,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
1、规模管理方式:(1)银行融资性担保实行余额管理,有数量限制;非融资性担保有“中国背景”限制,但无数量限制。(2)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以逐笔审批为主、余额管理为辅,3 均存在数量限制;确定管理方式时,不区分融资性和非融资性担保。
2、确定对外担保余额上限的依据:(1)法人形式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本外币合并的实收资本的一半为指标上限;非法人形式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本外币合并营运资金的一半或外汇净资产为指标上限。(2)企业以净资产的一半为上限。
3、被担保人资格限制:银行没有限制,其他机构有股权关联限制。
4、担保履约管理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可自行办理,其他机构实行逐笔核准。
5、担保登记备案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实行定期备案,其他机构实行逐笔登记。
除上述管理框架外,《通知》还针对过去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新增了部分适用于所有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的管理原则,如取消外汇收入限制和按比例提供担保、限制担保项下资金调入境内、消除境内中外资企业政策差异等。
五、总局采用什么方法首次集中核定对外担保余额指标? 2010年8月,总局根据各分局报送的指标核定申请,按照《通知》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担保指标进行了首次集中核定。为了维持指标核定方法的一致性和各银行之间的大致公平,确定了以下指标核定方式:
1、按照合理方式确定指标上限,即法人制银行类金融机构4 按照实收资本的一半确定指标上限,非法人银行类金融机构选择营运资金的一半或外汇净资产中较大的数额,作为确定指标上限的依据。根据2009年底和2010年6月底的对外融资性担保实际余额的较大值,确定该银行当前担保实际余额。
2、对于单家银行,按照其担保实际余额的2倍核定指标,但实际核定指标最低取上限的50%,最高取上限。如担保实际余额超过上限,则按担保实际余额核定指标;银行实际申请指标低于上述核定标准的,从其申请。
六、对外担保交易中主要涉及哪些风险?
与对外担保交易相关的风险主要有三类,一是境内担保人的偿付(履约)风险,这类风险引起的大额对外支付将对境内担保人的偿付能力构成较大压力(能够获得全额现金反担保的情形除外)。二是担保交易中的合规风险,这类风险来源于未能妥善遵守与担保交易各环节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范性文件以及临时性行政干预措施而引发的行政处罚风险。由于国内担保法规空白较多,担保涉及的境外投资、外债、对外放款、债券发行、衍生交易等领域的管理法规过多或者不清晰,这些因素导致对外担保交易的合规性风险比较突出。三是由对外担保引起国际收支风险,即因对外担保履约而引起的我国外汇资金流出压力。
在逐笔审批的管理方式下,审批部门需要承担上述三类风险的大部分责任;此次对外担保管理政策调整后,对于银行作为担保人的情形,外汇局只需要通过指标核定重点关注银行对外担保5 可能引发的国际收支风险,而偿付风险以及合规风险则主要转由银行来承担。
七、银行在提供对外担保时应当关注哪些合规风险? 在取消与股权关系、净资产比例和盈利状况等资格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银行在对担保进行内部风险审核时,需要关注以下合规风险:
(一)资格条件规定不清晰引发的风险。现行规定对于担保的形式及标的类型等规定得不是十分清晰,银行在合规方面应当采取相对保守的审核标准:
1、关于对于担保形式,应采取从严原则进行界定,无论对外承诺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凡是具有担保性质且可能纳入对外担保管理范围的承诺,除监管部门明确表示不纳入对外担保管理外,均主动视同对外担保进行管理。
2、关于对外担保标的,应尽量局限在传统的形式范围内,如综合授信、普通贷款、债券等,或质量、招投标、完工、贸易信贷等。对于目标交易可能涉及其他领域的限制性规定(如跨境衍生产品下付款义务),以及可能引发合规性争论的那些交易,应当避免参与。
3、对于被担保人资格,境外投资企业有直接股东在境内的,应当经过境外直接投资审批程序审查或登记;境内机构通过境外机构在境外进行项目收购的,特别是涉及到资源、能源行业且单笔金额较大的项目,即使目标企业的直接收购方未在境内注册,6 也应当经过境外投资主管部门的审查;由境内自然人在境外设立的企业,即使在外汇局办理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由于目前外汇局认可的其唯一功能是进行返程投资,且由于担保项下资金不能通过股权或债权形式调回境内,因此一般情况下这类公司不能成为对外担保的被担保人。
4、关于担保项下资金用途,按照规定,担保项下资金不得以借贷、股权投资或证券投资等形式直接或通过第三方间接调回境内使用。由于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担保人必须证明已在前期评估中做到尽职审查,并善尽了事中与事后必要的监督义务。另外,在没有明文规定允许之前,银行应当将下述情形纳入禁止提供对外担保的范围:担保项下资金用于归还境外企业过去的贷款,而原贷款资金的用途是以股权或债权形式调回了境内;贷款资金用于境外企业向另外一家企业购买在境内企业的股权,而原股东已在过去完成了对境内企业的出资义务等。
(二)履约率过高的风险。在有境内反担保人全额现金抵押的情况下,尽管银行自身没有明显的偿付风险,但由于使用自有资金或者客户资金办理对外担保履约都将纳入银行监管部门和外汇局的相关业务考核指标,银行在前期审核中应当尽量发现那些有明显违约意向(境外被担保人)或有明显反担保履约意图的境内机构,并避免为这类项目提供担保。
(三)指标不足的风险。监管部门可能将对外担保余额指标作为对银行授信业务或整体国际收支平衡的一种调控手段,这7 意味着监管部门可能不会将银行的业务发展需要作为核定对外担保余额指标的唯一参考因素。在指标可能存在稀缺的情形下,银行应当综合考虑,尽量选择有长远价值的客户办理担保业务。
八、对外担保发生要素变更后,是否需要重新核准和登记? 经外汇局逐笔核准的对外担保,相关要素发生实质性变更的,如担保当事人之一发生变化,或担保项下主债务金额增加等,须按照规定重新履行核准手续,并办理对外担保(变更)登记手续。相关要素变化为非实质性变更,如担保项下债务进行展期、担保项下主债务金额减少、展期时被担保人财务指标发生不利变化等,担保人不需再次履行核准手续,但应当办理对外担保(变更)登记手续。
九、如何处理多层担保(保函转开)业务中涉及的外汇管理问题?
在担保交易中,如果最终受益人(放款人)认可的担保人(第一层担保人、直接担保人)与愿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担保人(第二层担保人、间接担保人)不是同一家机构,且第一层担保人愿意接受第二层担保人提供的担保,则会出现多层担保(间接担保或反担保,但非共同担保)的情况。第一层担保人也是第二层担保行为的受益人。
1、如果第一、二层担保人至少有一方在境内,而债务人或受益人至少有一方在境外的,则纳入对外担保管理范围进行规范:(1)如果第一、二层担保人均在境内,则将第一层担保人作8 为管理对象;(2)如果第一、二层担保人只有一方在境内的,则将在境内的那层担保人作为管理对象。(如果第二层担保人在境外,则包含了外保外贷的因素。)
2、如果第一、二层担保人至少有一方在境外,而债务人和受益人均在境内的,因交易结构包含外保内贷的内容,而外保内贷政策目前限制较多,原则上不允许办理此类业务。
十、为信用证加具保兑是否纳入对外担保管理?
银行对外开立的信用证,在承兑后属于不可撤销、见索即付的付款义务。外汇管理上,即期信用证被视为特殊的贸易结算方式,未从资本项目管制角度进行数量限制;远期信用证则视为短期外债,需要办理外债登记并按一定要求(目前为90天以上)纳入规模管理。由于认定“融资性担保”的标准为“按照当前外汇管理规定担保项下付款义务是否被认定为跨境融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保兑行为另一家银行开立的即期信用证、90天(含)以下远期信用证加具保兑,应视为保兑行的非融资性担保,为90天(不含)以上远期信用证加具保兑应视为如融资性担保,并纳入指标控制。
(资本项目司外债处,201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