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中当好先锋
筑强桥头堡 建设当先锋
杨茂臣 吴喜庆
二连边防检查站,依法行使口岸管理和入出境边防检查的职能。历经57年风雨历程,由最初的5人检查小组,发展到如今几百人组建的队伍;由最初单一的孔道检查发展到今天集公路客货运、铁路客货运、国际空港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口岸;查验方式由过去原始的眼看手模到比较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边防检查由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出入境人数由90年代初的1万人增至2013年的210万人次,交通运输工具由90年代初的不到6000辆(列)次增至2013年的50万辆(列)次。
进入新世纪,我站继承光荣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在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口岸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服务发展这一主题,积极顺应口岸大通关、人员大出入、物资大流通、运力大提升的发展形势,创造性履行边防检查工作职能,主动服务口岸经济建设、促进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实施,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忠诚奉献 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二连口岸作为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口岸,是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和首都的“护城河”。我站牢固树立“口岸平安就是首都平安,局部稳定就是全国稳定”的理念,严密口岸管控、积极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创造了安定有序的口岸发展环境。筑牢北疆屏障。在出入境查验把关上,建立起勤务组织科学系统、检查程序成熟规范、执法环节严密高效、执勤行为精准细致的有效防控机制;在口岸通道和限定区域管理上,投入600多万元,安装近200个监控探头,完善口岸执勤现场监控设备,实现了口岸和限定区域全天候、全方位防控,视频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了100%;在对内、对外协作联动上,建立了军警结合、联检协作、中蒙互动的联勤处突机制,实行联编、联训、联管、联建、联战,实现情报交流与资源共享,形成了维护边境口岸安全稳定的合力。同时,推出了一线正常执勤、二线堵截劝阻、三线防暴处置的三层防控机制,管控维稳能力经受住了一系列安保任务及应急处突事件的检验。特别是针对新世纪以来口岸偷渡案件高发的实际,我站完善了核查护照“五核对”工作机制,在重要节点,对行李物品开包率达50%、机动车辆监装监卸率达30%、无铅封或铅封破损车辆100%开启检查,有效遏制了走私偷渡活动的多发势头。2006年以来,我站共抓获偷渡人员百余人次,查获各种违法违规两千余人次,特别是重点人员查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现役站前列,达到全区边检站查获量的70%以上。今年以来,我们先后查获“2·28”跨国走私武器弹药案4起,有力震慑了涉枪涉爆违法活动,维护了口岸通关的安全通畅。
锻造忠诚队伍。面对驻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繁重的执勤任务和境内外敌对分子“策反、渗透”的复杂局面,我站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官兵的忠诚意识,先后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做为民务实清廉忠诚卫士”等主题教育,积极开展国门宣誓,火线入党、立功,文明使者评选,授章授衔等仪式活动,使广大官兵始终做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金钱所动,不被非法利益所惑,保持了昂扬的精神、旺盛的斗志和国门卫士的浩然正气。通过营造红色的政治环境、多元的文化娱乐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和谐的外部环境来坚定官兵信仰,增强官兵戍边卫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利用国门、界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爱国奉献意识,官兵们始终保持“国门似铁,宾至如归”的职业理想、“尊重旅客,公平公正”的职业操守和“和谐沟通世界,亲情不分国界”的职业境界,形成了“自信开放,亲和体恤”的职业文化。先后涌现出郭爱成、弓艳红、杜团等一批先进典型。10年来,我站官兵共拒贿3000余次,人民币100余万元,连续15年未发生重大违纪和等级事故案件。
改革创新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口岸繁荣
作为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陆路口岸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近年来,二连浩特口岸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边检工作也面临着服务对象需求多样化、提高服务水平标准越来越高以及警力不足、检查员超负荷工作等多重压力。面对挑战,我们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勤务组织模式、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加强警务联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初步构建起以综合指挥体系、情报搜集体系、专业检查体系、诚信通关体系、警务联动体系为支撑的边检勤务“二连模式”。
创新服务举措。紧紧围绕“以服务为中心,坚持顺畅通关、坚持严密管控”的新时期边检工作指导方针,以“缩短查验时间、简化通关程序、加快通关速度”为目标,积极探索边检管理创新。通过主动 走访和开门纳谏,我们主动征求驻地党委政府、联检联运单位、进出口企业、出入境旅客的意见建议,以提高旅客满意率为首要工作目标,在公路货运口岸推行“担保预检”制度,初步改变了每车必检的边检管理惯例;在铁路货运口岸,采取人工查验与高科技监控设备相结合的查验模式,使查验效率提高了近30%;在公路客运现场,实行旅游团预检预录、开启绿色救助通道、组织“学雷锋服务小分队”等服务举措;在铁路客运现场,打破封闭检查模式,对从蒙古国始发至二连口岸的入境国际列车采取“通道式验证”新式勤务组织方法,通过一系列扎实努力,我站在各执勤现场整体通关速率提高25%的同时,服务对象满意率连续7年保持在99.8%以上。
提速口岸通关。为了进一步贯彻2012年全国边检工作会议关于深化边检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我站迅速掀起了深入实践调研、讨论的热潮。在依托口岸发展实际和总结前期勤务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了以“综合指挥体系、情报导侦体系、专业检查体系、诚信通关体系和警务联动体系”为主要构成要素的陆路口岸边防检查的“二连模式”。一是构建实时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自主研发综合查询系统和海量数据筛选软件,安装电子哨兵周界防控系统,实现了对重点人员、车辆信息的全面掌控,在提升管控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释放了警力资源。二是构建灵敏广泛的情报信息体系。按照“情报信息服务边防现实斗争”的工作理念,在各现场建立情报信息采集点,积极与公安、国保、安全、海关缉私及口岸联检单位构建情报互通机制,形成覆盖口岸内外的大情报网络体系,有效降低了查验用警成本,实现了边检管控效能的整体提升。三是构建灵活精干的专业检查体系。抽调士官骨干成立专业检查队,装备移动警务车、车辆破拆工具、电子内窥镜等技术设备,并携警犬参与执勤,打造了一支精干的边检一线“救火队”。四是构建分级量化的诚信通关体系。主动放权,简化非必要、非关键的环节,通关诚信管理变普检为抽检,引导服务对象自觉自愿加强自我管理,推动边检预检工作良性发展。五是构建协作有力的警务联动体系。主动联合国际、国内的执法力量,创新建立“效益型、灵活型”的警务联动体系,创新推出“边检搭台、政府出资、地方受益”的新型协作模式,主动协调驻地政府为对应的蒙古国扎门乌德边检站援建了价值100余万元的口岸基础查验设施,帮助实现了查验模式从人工查验到人机结合的转变,实现了口岸通关的双向提速。
守望相助 打造民族团结文明和谐口岸
二连边检站始终发扬拥政爱民优良传统,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将维护民族团结贯穿于边检工作全过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和服务口岸经济发展,真情帮助草原牧民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不断形成警政警民携手维护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在部队内部开展民族教育,提高官兵开展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立足出入境口岸优势,把执勤现场作为文明执勤、热情服务的窗口,积极组织周边少数民族开展警营那达慕,定期组织演艺小分队到牧区演出。把学习、应用蒙古语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我站90%的检查员都能用蒙古语工作交流,2012年,被自 治区政府授予我站“全区使用蒙古语文先进集体”殊荣。
倾情帮贫扶困。坚持把驻地牧民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帮扶工作重点,主动担负起辖区失学儿童的救助责任。在执勤现场,倾情打造“三声四快”、“快乐工作”、“微笑服务”等口岸窗口服务品牌。针对各类遇险、病重旅客,与蒙古国边检部门建立起24小时跨境紧急救助机制,与“绿色通关”、“爱心通道”、“帮扶档案”等服务举措一起,努力创建和谐文明口岸。几年来,我站联合蒙古国扎门乌德边检站先后为我国350个政府代表团、经贸考察团和国际大型活动提供了优先通关等服务,联合开展“边检服务调查”活动5次,举办中蒙企业座谈交流会7场,并启用跨境紧急救助协作机制为1200名蒙古籍受伤病重旅客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关服务,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满意度。今年6月份,我们在口岸开通绿色救助通道救助受伤同胞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并受到蒙古国领事馆寄来的感谢信。2006年以来,我站启用绿色通道为各民族旅客解困500余次,启动中蒙跨境救助机制解救受困人员300余人。
近年来,我站先后获得“全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区文明口岸共建先进单位、自治区青年文明号、自治区文明标兵单位、公安部、公安部边防局“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突出单位”等殊荣,刚不久,我们又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北疆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
(作者系分别内蒙古边防总队二连边防检查站 政委 站长)
第二篇:在桥头堡建设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在桥头堡建设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吴 莹
http://www.xiexiebang.com 发布时间:2012-01-30 13:25:39 2011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确定了云南桥头堡建设的5大发展定位,其中一项是要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云南是一个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和欠发达的省份。云南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分布广、种类多。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有16个跨国境而居,还有7个人口较少民族。云南也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有8个民族自治洲、29个民族自治县,还有197个民族乡。
各民族大团结为桥头堡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的特殊省情,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持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边疆稳定、社会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十一五”期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经济实力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卫生事业有效改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关键期,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正在凸显出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发展和自身发展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社会利益和人民诉求的多样性使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桥头堡建设是关系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是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共同心愿。在桥头堡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妥善解决,切实贯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
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一,探索有云南特色的民族地区发展路子。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和方向迈进,是民族地区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当前,云南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地区要求发展的迫切愿望和发展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持续稳定,探索有云南特点的民族地区发展路子。
第二,着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才能更加坚定各族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在桥头堡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一批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重大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消除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加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育旅游文化、生物资源开发、矿电、畜牧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带动面广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商品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以开放带动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繁荣当地经济,加快脱贫致富,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第三,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相比,云南省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改善民生的任务更为艰巨。要把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深入实施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边境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散居民族地区扶持发展工程和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六大工程,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切实解决好民族教育中存在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的投入扶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和体育事业,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第四,着力维护民族地区平安和谐。在桥头堡建设中,保持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是前提和基础。要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加强民族立法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符合省情的地方性民族法规体系,推进民族工作依法行政,在边境地区普及法律法规常识,提高各族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管理边境。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选用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使少数民族党政、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扎实抓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认真开展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筑牢保持稳定的社会基础。
第五,着力为民族地区繁荣进步提供有力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地区的大政方针,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为此,要加强党对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的位臵,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能力,建立完善的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自2007年4月起,云南省在25个边境县市和迪庆藏族自治州3个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启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作。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抓村、突出抓创、以点带面、讲求实效”的思路,深入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扎实工作,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增强。在桥头堡建设中,要继续巩固和发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使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维护边境安宁的重要力量。
作者 吴 莹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副所长
原载2011年第9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关注”
黄毅: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
作者: | 来源:云南网 |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16日
深入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 黄毅
省第九次党代会是在深入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立足云南、放眼全国、着眼全球、面向未来,以宏大的气魄、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谋划云南改革发展大局,提出了在新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的主题,明确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发展方略、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并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作了部署,为推进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明确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是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9月29日,省委书记秦光荣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刻阐述了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作出了明确指示,强调要在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干部人才培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作出示范。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部署,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关键是深刻领会、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示范区建设统领全省民族工作的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精神、部署上来,树立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倡导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切实把推进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桥头堡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典型和窗口,为党和国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探索和积累经验。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和把握省第九次党代会对示范区建设的新要求
省第九次党代会号召全省各族人民在新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在这个云南发展的指导思想中,新起点是总要求、是新高度,科学发展是主题,和谐发展是保障,跨越发展是关键,而桥头堡建设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
在新的高度上深刻领会和把握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路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抓住扩大对外开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进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睦邻友好,提升我国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新的高度上深刻领会和把握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定位。通过示范区这个重要载体和抓手,坚持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保发展,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中,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工作作出示范、探索经验。
在新的高度上深刻理解和把握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任务。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把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民族工作举措,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坚定信念,充分认识云南建设示范区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成分、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是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缩影。多年来,云南民族工作高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旗臶,创造了“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为坚定信念,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浓厚的民族工作氛围。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省委书记秦光荣在调研示范区建设时指出: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重视民族工作已成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的自觉行动。从省到县层层建立了民族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适时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建立了研究民族工作、检查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工作决策的机制。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体制和思想保证。
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省委、省政府始终立足多民族边疆省情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与云南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了加强民族团结、加大民族地区扶持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民族立法,颁布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办法及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尤其是近年来我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举措等方面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政策、法制保障。
快速的发展基础支撑。通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努力,以交通、铁路、航空、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形成规模,广大民族地区农村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针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和散居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战略目标,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散居民族、特困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使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近10年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要经济指标以两位数增长。为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实的民族团结基础。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使讲民族团结光荣、做民族团结模范成为风尚;广泛动员各族群众、社会力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边疆民族地区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在城市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在民族问题“热点”、“难点”地区创建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探索和完善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妥善、及时处理涉及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纠纷,全省多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示范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抓住关键,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牢牢抓住跨越发展这个关键,进一步完善思路,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努力在五个方面取得新成效、新进展、新突破。
第一,把发展作为示范区建设的第一要务,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抓住桥头堡建设大开放、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个翻番”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倍增”为目标,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有效缓解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群众增收、拉动社会就业、扩大财税来源的重要途径,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加速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族群众向城镇转移。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散居民族、深度特困民族发展工程,推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快发展,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第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富民为先。统筹城乡、区域和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从帮助解决各族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看病难、读书难、看戏难、学科技难等问题入手,显著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产业技术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落实城镇、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帮困、扶贫体系,使各族群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把繁荣民族文化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内生动力,着力壮大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多民族文化交融交汇、和谐共荣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优势和独特的宝贵资源,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坚持各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针,以保护促发展、促开发,加大各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语言文字、文物博物、图书出版、体育竞技工作,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特别要创新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载体,深入挖掘各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热爱祖国、维护统一、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兼收并蓄、包容和谐的精神文化内涵,增强各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在扩大交往交流中增进共识、互信,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使示范区建设的过程成为培育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的过程。
第四,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维护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伤害民族感情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形式内容,巩固和发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基础,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和多民族聚居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点,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建设,大力弘扬维护民族团结光荣的主旋律,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各民族互助、互帮、互学,深化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时代主题。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及时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关系的矛盾纠纷。努力把云南建设成安定边疆、和谐边疆、繁荣边疆。
第五,把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制度保障,着力构建示范区建设的长效机制。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适时研究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支持政府搞好规划、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引导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整合资源、协调配合、突出重点、关键突破的思路,以民族关系复杂、民族工作重点难点地区为突破口,加大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确保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要建立健全跟踪督查机制,就示范区建设进展、成效进行总结,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三篇: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下)本文由ynwsgct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下)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童志云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
二、目前形成的观点、思想和内容(三)省内的一些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云南的同志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记得当时白书记从八个方面提出了思考,省里 面做了部署。罗副省长也提出一系列思想,但是我觉得对桥头堡建设最大的贡献是秦省长,秦省长确实 是非常敏锐,不仅仅是这个事在秦省长的直接领导和带头之下,他亲自协调中财办协调相关部委的同志 来调研,形成了一系列的思路。桥头堡建设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我配合他工 作的过程中,我觉得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对目前桥头堡建设确实是有现实意义而且又有战略意义。(1)第一个思想就是桥头堡怎么理解。通过秦省长的演绎,最后把这个事确定为大通道、大基地、大前沿,这样就把桥头堡由一个军事术语淡化成一个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的专门用语,这个是秦省长的 一大贡献。以前大家都在讨论到底用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来表达这个意思。当时我们遇到的一个很困惑的 局面,不用总书记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思想,就不容易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不太容易得到中央的 重视。用总书记的话来概括,就容易引起大家的歧义和误解,特别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省里面的也 好、北京的也好,大放厥词,下来乱说,说这个提法不对。经过秦省长的演绎,把这个思想归纳到大家 都能接受的范畴。(2)第二个贡献,就是他对中国向西南开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组织了社科院几个部门的 同志做了很认真的分析,最后明确了中国西南指的就是“一洋四片”,这既是对我们传统说的东南亚、南亚意义的丰富,同时也是对桥头堡国家战略的具体理解和深化。一洋就是印度洋,如果桥头堡如果只 是讲东南亚,那没有多少意义,从广西能够到东南亚,从太平洋、香港都能够到达东南亚。必须要到印 度洋,其他地方到不了印度洋,我们中国的力量到达印度洋,那对我们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就是重大的 影响,所以这个核心关键就是到达印度洋。“四片”就是四个区域,一片是东南亚传统的中南半岛,东 南亚十国;第二片是南亚,南亚七国;第三片是西亚,以前他们表述成中东,后来做了纠正,不要用中 东这个提法,中东是西方国家以欧洲为中心提出来的远东、中东、近东是带有殖民主义和西方霸权的提 法,地理学名词就是西亚,西亚的这些阿拉伯国家,我们的进口石油 50%来自于西亚,如果我们的对 外开放桥头堡 的势力范围,不把这块区域包括在里面,那这个桥头堡建设的意义就不能充分的体现;第 四块区域是非洲的东部,非洲靠近印度洋的这一边,有十几个国家,把非洲东部纳入以后有什么意义呢? 直接把中国的力量可以从海上一直扩展到非洲。我们以前中国到了非洲,传统上只能是通过空中,如果 1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我们把桥头堡建好了,可以通过我们在印度洋的影响直接联系到非洲,这样对于非洲就具有直接的意义,这个区域一共有 50 多个国家,有 26 亿人口。这个区域产生的有 260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这个区域是一个很复杂的区域,土地面积占全世 界土地面积的 17.8%,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 40%,但是 GDP 的总量只有 5.4 万亿,占全世界 GDP 总量 的 7%。这样的话,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东南亚、南亚扩展到了印度洋的广大的区域——“一洋四片” 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所涵盖的区域,桥头堡的利益战略格局就是这么“一洋四片” 这是通过研究以后提出的很重要的思想。(3)第三个贡献,对桥头堡建设的内容做了精炼的概括。当时大家都提出了很多思想,桥头堡到底要建设成什么东西?这个内容既能够符合国家利益,更能 够符合云南的战略利益,同时也能够符合东南亚、南亚国家、印度洋国家的战略利益,集聚各个方面的 力量共同来推进桥头堡。后来秦省长用四个词、八个字来概括桥头堡建设的内容: 第一个是桥头堡要建设成 “通道” 中国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有连接印度洋的通道,就是后来说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一直存在了几 千年,后来演化成茶马古道。100 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到了中国与亚洲的一些交通 体系,专门提到了从广州出发,经过广西、云南到达印度的通道,当时作为孙中山先生设想的亚洲交通 体系的一个重要连接线。抗日战争时期,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也是从云南连接印度和印度洋地区的国家。实际上改革开放 初期,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迹象。上个世纪 80 年代云南的德宏搞边境贸易,我们去那边调研,就发现 德宏的街上卖小商品的有巴基斯坦的人、有印度的人,非常的火爆,说明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在印度 洋沿岸的国家已经与云南有很多直接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种联系就被中 断了。中断了以后,缅甸人就在靠近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搞小商品市场,而且还是江浙人在那边搞的,卖的全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个通道十多年前,云南就提出来建设第三座欧亚大陆桥,建设国际大通道,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但是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推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推进的不是很快。所以现在 桥头堡建设的基础,首先交通要通,所以提出来要建设国际大通道,这是桥头堡建设的首要内容。第一 就是国际大通道,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还有油气管道、信息通道六个方面的通道全面推进,构 建中国通过云南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紧密联系的基础设施体系。第二个内容,要在云南建设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合作“平台”。合作平台包括合作机制、合作的活动,合作相关的制度安排和一些产品的建设。既包括官方交流的平台,也包括民间的和经济合作的平台。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怎么样把昆交会进一步办好,怎么样办中 国南亚博览会,怎么样办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其他的一系列经济贸易活动,以后就是要形成中国跟印度 洋沿岸的国家发展经济贸易活动和人文交往都能够以云南为中心。这个是平台的意思,我们提出来建设 2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信息平台、金融平台、商务平台、人才平台等等一系列的平台体系,把这个事做好,经济有通道不行,要做起生意,经济才活的起来。第三个内容,建设基地,建设中国与印度洋领域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合作的“基地”。云南要加大承接东部产业的力度,加大引进外部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本的力度,在云南构建一批强大 的,能够辐射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市场的一些生产能力。仅仅是做生意还不行,我们要拿的 出产品来,必须用我们的产品占领这些国家的市场,最后我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所以提出来建设这 个基地,一个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一个是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生产基地。像玉溪很多农产品 也是出口到周边国家,云南的花卉出口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有很多生产基地的雏形出来了,我们要 把基地进一步建设好,必须有了产业基地,有了产业能力我们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劳动就业也 好、地方的财政收入也好,才有了保障。第四个内容,建设中国跟印度洋沿岸国家交流合作的“窗口”。建设成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展示多民族团结、和谐,展示中华民族美德的一个窗口,促进与这些国 家的友好往来。云南作为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一直是具有团结和谐友好的这么一种传统,具有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一些现代文化交流的一些价值体系,只有把桥头堡建好了,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 民族团结、和谐、和平、善良的价值观,有利于增进印
度洋沿岸国家对我们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因为这个地区实际上合作潜力非常大,人口有 26 亿人,26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 5.4 万亿 的 GDP,但是实际这个地区也是世界上比较复杂、比较敏感、比较危险的一个地区。中东就不用说了 号称是火药桶;南亚也是非常敏感,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一直是没有协调好;东南亚也有很多敏感的 问题,非洲东部也有很多敏感的问题,不仅仅是当今国际安全中一些敏感地区,而且也是世界上民族、宗教、文化纷呈复杂的地区,仅仅这个地方的语言就有 500 多种语言,民族有好几百个,而且好多民族 和文化还有很多的摩擦,所以我们在与这样地区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说的比较多。我们在跟这个地 方打交道的过程中,建设桥头堡的过程中,必须把文化交流、民族的和谐作为重要内容来推进。所以秦省长的第三个贡献就是提出了桥头堡建设的具体内容,就是这么四个词八个字 “通道、基地、平台、窗口”。我觉得省长从云南的发展,从国家战略的客观需要,从云南发展的客观需要,把桥头堡 概括的非常精炼也非常的透彻。这四个内容从国家层面上说是需要的,从云南层面上更是需要的。刚才 说的平台也好、窗口也好、基地也好,如果不搞这些事,仅仅是做一个通道也是不行的,但是没有通道,其他的也是不行的。后来国家发改委在这个基础上讲了一个“屏障”,说是中国西南生态安全的屏障。我们国家在建设 过程中,对于西南地区提出来一个中国西南生态屏障的概念,所以国家发改委的同志在最后的指导意见 中提出了第五个词就是“屏障”。这就是桥头堡建设的主要内容。3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一个方面报告了国家中财办、中央领导提出的一系列建议。第二个方面报告了全国政协提出的一 些建议;第三个方面,省里面的一些思考和研究,主要是给大家报告了秦省长对桥头堡建设提出的一系 列思想和一系列重要的考虑。
(四)指导意见的一些主要内容
从去年 7 月份开始,国家发改委杜鹰同志带领 46 个部门、160 多人来云南调研以后,开展了国务 院指导桥头堡建设意见的起草工作。经过他们精心细致的工作和长期努力,已经有一个指导意见,这个 指导意见已经上报到了国务院,准备近期上国务院常务会,上报的指导意见总共有 38 条,提出了七个 方面的内容。第一、提出了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总体要求 这个总体要求包括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战略定位提出了新的五 个新战略定位: 第一、我国面向
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第二、我国沿边开放开发合作的试验区和施行“走出去” 战略的先行区;第三,我国外向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第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 范区;第五、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西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桥头堡建设,促使云南经济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使我国内陆、沿边开放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云南服务全国的能力和作用得到极大的提升。今后十年内,使云南的经济总量年均 增长 11%以上,到 2020 年生产总值要在 2010 年的基础上增加 3 倍,财政的收入较 2010 年翻两番。第二、提出了依托重点城市和对外通道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对发展的布局提出了一些思想,提出了“1167”的生产力布局的结构,一个是提出来发挥滇中城市经 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好滇中经济区、滇中城市群或者滇中城市圈,把昆明、玉溪、曲靖、楚雄一 体化进程向前推进一大步,把滇中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西南区域性经济中心,我国 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陆路核心交通枢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 基地,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化工以及生物、商贸、物流、生态产业基地。这是对滇中的六个定位。同时提出来大力推进对外经济走廊建设,四条走廊: 昆河走廊、昆曼走廊、昆明到皎漂的经济走廊,昆明到加尔各答的经济走廊。还提出了沿边开放的窗口建设,就是沿边的边境经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瑞丽开放开发试验区等 等。还提出了对内的经济带的建设,对内的几个经济带:一个是昆明、文山连通北部湾到珠三角的经济 带。桥头堡建设不仅对外要有密切的联系,对内也要有畅通的、密切的联系。第二个是建设昆明经昭通、成渝连接长三角形成经济带;第三个建设昆明、西藏东部地区的经济带;沿着现在的滇藏公路,下一步 的滇藏铁路,形成了以交通为纽带的经济带。第三、提出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的问题 4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就是对内对外国际大通道的建设,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问题,还有水利工程建设,能源保障,信息枢纽、城乡基础设施。第四、提出了完善对内对外开放的格局,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的问题 怎么样促进对内对外开放,怎么样发展与巩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提升对外经贸合作的水平,推进对外开放的平台建设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还有推进对内的区域经济合就是怎么发展一些产业,特色农业、优势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产业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 高等等。第六、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繁荣稳定的边疆 提出了民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扶贫、兴边富民等等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提出了龙头企 业改革发展的问题。云南有 30 万农垦大军,农垦有 3 部分的同志组成,一部分是解放初期的部队成建 制的转下来,有的一个团、一个营开到一个地方驻扎下来,就建立一个农场。第二个部分是从内地招聘 了一些当地的年轻人支边的;第三部分是知识青年,下乡的有一部分到农垦后来留下来,农垦发展非常 落后。农垦刚刚下来的时候,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保卫边疆,发展边境经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这几十年,农垦体制机制一直没有得到改革。前年我们组织了一次对农垦的调研,看到那种情况触 目惊心,我们的同志看到都流泪,为什么呢?农垦发展到现在,那些农场的工人生活条件远远低于附近的农村,你说那些都是国家干部,当时都是营长、团长、连长转下来的,到现在有很多离休的老同志 690 多个医药费都报不了帐,总共 30 多万人中有 7 万多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还有到 45 岁的待业青年,就是一直到 45 岁就没有参加过工作,因为农垦系统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岗位,有些从学校毕业就一 直待业到 45 岁,这样的人还不少,将近有 2 万多人,这个问题非常大。当时我们力促省里面下决心推 进改革,所以推进了农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杜鹰同志年轻的时候在德宏农场当过知青,这次来的时候他就到那个农场里面老连长、老排长座谈,他说他在流泪,住的房子还是 50、60 年代建的红砖房子,有些家庭用的电视机还是 14 寸、18 寸的那 种电视机,沙发好多都有洞了,都用麻布盖着,生活水平相当差,好多老同志干了一辈子,医药费都报 销不了,小孩没有工作,这样的社会问题非常多。所以杜鹰同志说在桥头堡建设中,一定要把农垦作为 一个问题列进去,专门提出来农垦的发展问题,这 30 万的农垦大军都在边境地区,确实对于桥头堡建 设、对于开放都有重要的意义。第七、提出了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是高原湖泊的保护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等等。第八、提出了政策支持,落实保障措施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价格政策、生态补 5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偿政策等等,还提出了人才支持、体制性的改革,组织引导等等。我诚恳的希望最近讲了之后,国务院的常务会能够把文件通过了,这样云南的今后十年的发展就会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了。国家发改委总体上形成的稿子就提出了这些思想,主要的思想观点在前面 三个思想体系基础上又有新的延伸和升华,比如说任务从四个扩大到了五个,加了一个生态的问题,而 且更加重视民生保障的问题,更加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更加重视边境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对内 开放。这个是桥头堡建设的一些主要思想,我只能把过程做一个汇报,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列的 非常权威的东西,所以基本的过程是这四个方面的思想,涉及到桥头堡内容向大家做一个报告。在桥头堡的实施过程中,一年多来,在省的层面上主要是做一些协调工作,协调中央层面给予支持,协调一些政策和规划,所以现在在省里面和国家层面形成两个误解:一个误解是,有些地方的同志认为 桥头堡建设主要是边境地区的事,我们 16 个州市有 8 个是在边境,有的认为是边境地区的事,说内地 省区没有多少作用,这个桥头堡的整体思路和构想理解不深造成的,这个误解下一步要调整过来,桥头 堡建设肯定是云南全省的事,不会只是边境几个地州,当然目前边境几个地州比较活跃,特别是德宏非 常的活跃。国家十一号文件去年在西部开发的文件中提出了在瑞丽建设一个开放、开发试验区的问题,德宏州委、州政府行动非常快,一直大力推进这个事,现在对外开放的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影响 也比较大,所以好多人认为说桥头堡建设就是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主要是提的边境地州,不是这么回 事。另外一个误解,有些人认为桥头堡建设只是云南的事。桥头堡建设肯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而且需 要中国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全力来推进。中央的指导文件中也明确的提出来,建设经济走廊和经济 带,从长三角,顺着长江上游一直到四川成都、重庆,从昭通进入云南,从昆明到达印度洋,形成一个 经济走廊。同时也提出来从珠三角,经过两广、海南,通过云南的文山到达昆明,到周边国家形成一个 经济带。中央的指导文件中甚至还提出来,从西藏进入云南,当然这条经济带现在有争议,有些人认为 西藏不会有多少经济贸易活动,但是我们理解从国家层面上,这个经济带还是重要的,这个是维护西藏 的团结和稳定的一个战略需要。我们现在理解国家对西藏的政策上、基础设施上,青藏铁路修通以后,加紧从云南往西藏修高速公路和修铁路,在近几年内,如果从云南到拉萨的铁路修通,那就从交通体系 上就把青藏高原紧紧的捆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了。在这个指导意见中,在国家层面上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动员中国各个省的力量,特别是东南、华南 的力量一起共同参与桥头堡建设,从加强和印度洋的合作中,有一些利益的想法和构想。这个是我要给大家报告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报告了整个过程,第二个方面报告了目前 形成的观点、思想和内容。6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省内做的一些工作
(一)云南省的提点
云南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位置非常独特,在中国和亚洲的地理结构上云南处于一 个很特殊的位置。另外其他的特点比如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脆弱性。多样性就是云南好象什么都 有,所以云南又叫做“七彩云南”,地理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地理特征都有,生态的多样性,各种各样 的生物特征云南都有,文化的多样性,25 个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不仅有民族文化还有历史文化,还 有宗教文化,各种各样的宗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伊斯兰教、儒教、佛教在云南都有很明显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旅游发展就依托这个多样性,不会让游客产生疲劳,每个地方都有很独特的东西。独特性,还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中国和世界没有的或者少有的。脆弱性,很容易遭到破坏,破坏了就很难恢复。
(二)云南省的战略目标 1.十年前的目标 对于我们的省情认识,对于我们的区位,对我们的文化一直都有一些比较清楚的认识,多年来一直 在推进发挥我们优势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实际上在十年前,97、98 年的时候,当时是令 狐安是云南省委书记,李嘉廷是云南省长,当时就对云南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定位,当时进行了很多 研究,一直进行了很激烈的争论。当时提出了一个“大强道战略”又叫做“三大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当时就提出来云南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应该是有潜力 的,有基础的。第二个目标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我们的民族文化非常独特,也非常丰富,也非常有优势,把文化 发展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动力,以文化作为发展的灵魂和支撑,所以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第三个目标是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这是十多年前提出来的,当时提出的时候我全程参加了相关的工作,我觉得过了十多年看的话,我 们这些思路在全国甚至可以说是有所超前的,现在来看也还不落后。当时大家对省情的认识都已经是很 清醒了,认识到我们发展的一些方向,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只是说这几年可能是李
嘉廷出事了、亚洲金 融危机造成我们发展中的一些波折,这个三大目标中当时就包括对外开放的目标确立为中国连接东南 亚、南亚的大通道,这说明当时对我们的区位优势、开放都已经有一些认识,而且这三个目标后面形成 了几大本子,到底怎么干、应该怎么干,都有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当时讲绿色经济的时候,还闹了很多笑话,当时提出来绿色能源,人家说能源怎么会是绿色的呢? 电怎么会是绿色的呢?还说是什么绿色矿冶,好多人说矿冶就是矿冶,哪里有什么颜色。经过了很多的 争论,当时改革开放以后,长期推进对外开放,这块工作一直没有放松。7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2.两强一堡战略 这个是从省的层面来讲的,在总书记提出了桥头堡以后,省里面在 98 年的战略思路上坚持了已有 的思想,同时进行了升华,现在提出来新的三大目标“两强一堡”,强强保障。去年的全会明确今后云南 发展的三大目标: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整个思路可以说是一脉 相承的,跟十多年前的思路,绿色经济强省这个提法没有改变,原来叫民族文化大省现在改成民族文化 强省,这个从思想上进一步升华了,经济大而不强是不管用的,所以提出来民族文化强省。大通道升华为桥头堡,这既是贯彻总书记知识的一个需要,也是云南发展的一个现实需要。在指导 思想上、在发展战略目标上这十多年一直是把对外开放作为一个重大的工作来推进部署的。同时结合桥 头堡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做了一系列的部署,一个是推进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推进 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提出了公路、铁路、航空发展一系列的思路,有的都有具体的线路。
(三)采取的工作措施
1.大通道(1)目前建成的昆曼大通道 1800 公里,只有在老挝境内有一座桥没有彻底修好,在泰国境内和云 南境内都实现了高等级化,这条路目前有两个问题,基础性的障碍是几个国家的交通运输协定没有签,中国跟老挝签了,但是与泰国没有签,三个国家共同的没有签,路通了,但是车开不过来。另外一个基 础性的小障碍是泰国的车辆开的方向跟中国的不一样,中国车方向是在左边,泰国的车是在右边,这个 也是基础性的障碍。从昆明经过河口到达越南的河内,这条公路也是通的,现在的问题一个是越南那边的交通路面稍差 一些,一个是双方的交通运输协定没有签署,车开不过去。我专门从河口开车开到了河内,我也专门从 昆明开车到西双版纳,一直开到了曼谷,顺着这个昆曼大通道全部走了一次
。至少这两条路是通的。第三条路从昆明经过保山到腾冲到密支那向西延伸到雷多的公路,特别是从腾冲到密支那现在已经 修了二级汽车专用线,非常好的路段,从密支那向西路面比较差,好象是二战以后的路基都没有经过认 真的加工和改造,但是路是通的,经过 390 公里就可以连接上印度。其他的路段从瑞丽向缅甸延伸的路段也是通的。(2)这是这几年一直在推动交通体系建设,开车大部分能走的,现在一个是两个国家的交通运输 协定没有签署,另外就是有些境外的路面稍差一些。我们到越南的铁路一直是通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他几个地方的铁路也在推进之中,这些年,省里面例如从昆明到玉溪,玉溪向南铁路的推进工作,昆 明到大理,大理向西推进的工作都在下大的力气,准备近十年内投入 3500 亿,在铁道部的全力支持下,准备把云南境内的 13 条铁路全部修好,这个工作也在全力的推进。(3)航空,昆明新机场修的非常漂亮,将会是世界和中国都有影响力的一个机场,现代化水平非 8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常高,通达能够非常强的一个机场,它的定位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连接欧亚的门户枢纽机场。现 在省里面已经推进了从昆明到中亚的航线,目前正在跟东航衔接,促成东航开通从昆明到达泰国的航线。我们的想法在十二五期间,从昆明的飞机至少要把欧洲和非洲覆盖了,先到开罗,然后从开罗到意大利、西班牙方向延伸。我估计到开罗的航线到今年就能开通,前段时间还在跟东航具体的商量这件事。(4)油气管道问题,昆明的炼油厂已经动工,省里面秦省长亲自协调,在缅甸西北部中国租下了 一个港口皎漂港,大概 5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云南在那边的一个产业经济园区,建设一些配套的服务 港口的设施以及服务云南的一些服务设施,目前也组织了一批企业在具体的推进相关的工作。2.在推进跟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方面 这些年省里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省里面每年都组织党政代表团到周边国家访问,去年白书 记、秦省长分别带队去了一次,前年也去了,大前年也去了,与周边国家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如果是 排除两个国家之间的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障碍,应该说云南跟周边国家目前的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我们周边国家很多领导人休假、疗养、打高尔夫、看病、检查身体都跑到昆明来,包括印度的一些党政 领导人,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的领导人都主动的到云南访问,寻求与云南的合作。老挝的一个副总理一 年来云南有十几次,讲普通话比云南人的普通话 下页 上页 讲的还好,他可以自己到螺蛳湾买东西可以跟人家讲价 钱,可以晚上在昆明街上小摊子上吃烧烤,我们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他是外国人,其他的一些领导人也 是经常来,我们跟他们有非常好的关系,经常支持他们的发展。我记得上次陪同省长到东南亚五个国家,每个国家都送了点东西,原来是每个国家送十辆生产型的农用车,柬埔寨和缅甸几个国家都很高兴的接 受了,但是老挝不接受,老挝的领导人说他们不要农用车,让云南送他们一点轿车,后来省里面下决心 买了 7、8 辆的奥迪送给他们的中央,现在老挝的政治局常委坐的奥迪车全是我们云南人送的,后来政 治局开了一个会,说以后主要的项目都要与云南寻求合作。现在我们在国家商务部支持下,帮助老挝北部几个省,他们几个省的规划是我们帮助他们做的,现 在他们提出来老挝中部省份的规划,要求云南帮他们做。一做规划它的战略资源全部就暴露在我们的面 前,我们掌握的老挝的战略资源的材料比老挝人自己掌握的还充分,老挝国家的地图是我们云南省测绘 局帮他们测的,有一次秦省长送给他们的礼物就是老挝的地图,每年都有些政府的互访、经济贸易的往 来、文化交流的活动,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在对外合作方面,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3.在开放的基地建设方面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云南这个地方气候不错、环境不错,但是产业发展不行,经济发展的冲动不 够,普通老百姓、少数民族唱唱歌、跳舞可以通宵的玩,但是你让他发展产业、搞经济活动就没有这个 意识和这个素质。所以整个经济发展存在很多的不足,省里面这几年,特别是秦省长当省长以后,在这 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采取了很大的措施,培育了一大批企业,以大企业带动大发展,大项目带动大发 9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展,大项目搞一些大的企业,搞一些重要的产品。我们现在产值上百亿的国有企业在西部省区算是比较 多的,这几年特别是有色、矿产、烟草等企业都下决心做大做强,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下决心对 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引进投资人,也做了一些工作,去年提出了引进央企入滇,后来我们觉得还不过 瘾,本来要引进央企是对的,但是仅仅有央企还不够,所以今年在央企入滇的基础上,继续引进民企入 滇,引进在全国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到云南来发展。同时还要引进外企入滇,把世界一些 500 强的大企业 引到云南来发展,给他们量身订作一些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还提出了一些目标,每个州市至少每年要 引进一家。4.在经济发
展的活力和产业竞争的方面 省委、省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了很多的工作。这几年,目前说的上的,烟草企业不用说的,第二个方面是有色矿产企业,比如云铜、云铝、云天化、云锡这些有色矿产的企业也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目前有两个方面的弱项发展不够的,一个是旅游方面的企业,云南去年是 1.25 亿的游客,去年的 旅游总收入 1060 亿,旅游方面在全国能够谈的上的,能够有实力的,地方带动力比较强的,在国内外 影响力比较强的企业在这方面是弱项,就是有大产业没有大企业。另外一个方面少的是生物资源开发企 业,云南生物资源有优势,食品也好、药品也好其他的食品都有很多的优势,但是没有出现大的企业。例如花卉,去年鲜切花 40 多亿支,全国 60%的鲜切花都是云南生产的,全国所有的鲜花大棚生产都被 云南左右了,但是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的鲜花企业。其他的也是这样,生物资源开发 方面有大产业缺乏大企业。这两方面都是缺少大项目支撑,有些缺憾。现在省里面开了一个生物产业发 展大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果这两个方面企业跟不上,产品跟不上,持续发展的能力肯定就要受 影响。支持企业走出去、5.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开放方面 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在东南亚国家的很多项目都是云南帮助他们援建的或者是云南在施工 的。东南亚国家每年有一个运动会,在老挝具有的东南亚运动会的场馆,是云南建工集团帮助建设的,还有一个号称是柬埔寨的皇宫也是云南帮助建设的。例如我们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电站、道路建设大量都是云南的企业在周边的国家帮助他们建设。6.对外开放的环境上 省委省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工作,这几年怎么样打造一个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去年省委省政府对口岸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调研,提出了推进口岸建设的一系列措施。为了把这个事搞好,专门跟海关、检验检疫局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省里 面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怎么样创造一个好的开放的环境,在软件、硬件、政策体系方面采取一些措施,这几年也都有一些新的动作。10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7.在一些对外开放的窗口建设、教育文化合作方面 在一些对外开放的窗口建设、教育文化合作方面 合作 也有一系列措施。例如我们在吸引周边国家留学生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去年他们统计,云南吸引 的东南亚、南亚的学生在云南学习的有 1 万多人,覆盖了从小 学到博士所有的学历阶段,说是小学生都 有,当时我们不相信怎么可能小学生跑到云南来学。后来他们提供了一个材料,在瑞丽的姐告有一个叫 国门小学,这个小孩早上排着队从缅甸进来到我们的小学里面上课,下午放学了又出境回家去了,从小 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都有在云南学习的。说是越南的一些高官,送小孩读书的第一选择是欧 美国家,第二选择是中国,在中国首选是北京的学校,然后就是云南的学校。省里面拿出了一些钱采取 了一些措施,扩大了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的规模,同时我们还把我们的教材送给周边国家的一些访问学 校,有一年我们跟省长到柬埔寨的一个学校,就发现那个华文学校用的教材是台湾的,他们带我去看一 个华侨办的学校,像一个庙宇一样,进去一看还用汉语给我们表演了一个节目,一看教材是台湾的,后 来省里面说我们送给他们教材,现在每年送几百万块钱的教材,送给周边国家的华文学校。还有帮助他 们培训教师,帮助周边国家搞一些科技活动,例如在柬埔寨搞了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等,有一些具体 的合作项目和内容。总之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我们一直都没有怠慢,一直都在推进,每年都有一些动作,桥头堡建设为 云南的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有人说是历史性的机遇。省里面对这个问题认识非常 清晰,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把云南的发展向前推进一大步,甚至推进几大步。就像这个指导意见提的,我们经济发展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一个大台阶,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开放水平上一个大台阶。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云南的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这几年的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是比起全 国的水平来,确实是惭愧,错失了很多机遇。我们今年全国的 GDP 是 39.7 万亿,接近人均 GDP4000 美元,我们的 7220 亿,人均 GDP 才有 2200 多美元,我们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差 1700 多美元,我们要 实现大发展,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必须达到 10%以上,加上 3%的物价上涨率 11%以上的话能够翻番,我们可能会在 2013 年、2014 年我们的人均 GDP 可以达到 4000 美元,比全国水平差了 4 年左右。好多 人就说云南有这么好的条件,怎么也不应该差这么多?我们云南人也这么认为,我们自己认为不应该差 那么多,当然过去的事总有历史的原因,但是近几年来,省里面的思想非常统一,整个十一五期间我们 的经济增长 11.6%,去年的经济增长是 12.1%,我们觉得大家都知耻而后勇,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个机遇,把云南的事好好的办好,争取在 2013 年我们的人均 GDP 能够达
到 4000 美元,2015 年的时候能够跟上 全国的平均水平,在 2020 年时候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各方面都能够上一个大的台阶。这个是我作为省政府的工作人员掌握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汇报。11
第四篇:在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中税收问题的思考
在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中税收问题的思考
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既是中央高屋建瓴的重大战略,也是云南加快发展的紧迫现实需要。税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导资本流向、加速贸易扩张,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我们从立足部门实际,服务全省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了构建区域税收合作创新试验区的思考。
构建区域税收合作创新试验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打造3个平台、建立4个合作机制,争取9个方面的税收政策在云南先行先试,抓好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打造3个平台
即举办由国内税收专家和东南亚、南亚有关国家税务部门代表参加的高层次税收合作论坛;打造桥头堡建设税收信息交流服务网站;打造东南亚、南亚税收政策研究基地。
二、建立4个合作机制
即建立税收管理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建立税收政策公开透明机制;建立避免双重征税和涉税争端协调机制;建立税务人员交流和培训合作机制。
三、争取9个方面的税收政策在云南先行先试
1、争取将卷烟消费税由中央税调整为中央、地方共享税。我省卷烟消费税收入多年全国排名第一,如果将卷烟消费税按增值税25%分享比例执行或者按25%比例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返还,云南每年可直接增加近百亿的地方财政收入。
2、争取云南水电享受“即征即退”政策。争取参照三峡电站实行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8%的部分“即征即退”的政策,所退税款部分用于企业的技术改进和投资,部分留给地方政府解决移民安置及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进一步促进云南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3、争取对云南境内生产企业出口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的产品(除国家限制的“两高一资”产品外)实行国内增值税按适用税率全额退税的政策。同时,建议对这些国家从云南口岸进口的产品给予鼓励政策,扩大进口执行免除关税和增值税范围,大力扶持进出口企业发展。
4、争取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争取建立中越、中缅、中老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时,对跨境经济合作区内的企业比照执行我国境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货物“国外货物进区保税,国内货物进区退税,区内货物向国内销售征税,区内交易不征税”的政策。
5、争取国家对云南口岸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形成制度规定全额返还云南,用于云南边境口岸建设。
6、争取云南省执行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企业所得税减免管理权,在全省范围内执行民族自治地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并对民族自治地区需要鼓励扶持发展的产业,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包括中央分享60%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做到中央、地方共同扶持这些产业发展。
7、争取将云南特色优势产业纳入国家鼓励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鼓励类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必须占企业总收入的70%
以上降为50%以上,降低政策门槛,扩大优惠政策覆盖面,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投资者到云南投资。
8、争取云南到东南亚、南亚国家投资经营的企业取得的境外所得,在一定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更多的企业能够“走出去”发展壮大。
9、争取云南藏区享受国家藏区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这对于促进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藏区安全稳定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以上9个方面政策支撑的权限均属于中央,因此建议省政府纳入桥头堡建设总体框架中积极向中央争取。
四、国税部门要重点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升税收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行信息管税,实现所有涉税事项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全覆盖。建设“网上办税服务厅”,实现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发售、出口退税、纳税咨询、申请优惠政策等涉税事项均可在网上办理。实施标准化管理,优化办税流程,清理简并涉税资料,降低办税成本,营造公开、透明、高效的办税环境。二是强力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税收优惠政策及具体操作规定的宣传和辅导,大力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帮助政府和企业充分用好、用足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主动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相关税收问题。三是支持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在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中遇到的税收问题,简化办税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接壤国家税收征管互助合作,为促进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四是支持
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和发展。落实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监管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结合云南实际,针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中存在的税收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争取配套税收政策和措施,确保特殊监管区功能真正落实到位。五是支持云南深加工产业发展。在支持云南烟草、电力、机电、有色金属冶炼、磷化工、盐化工、医药、高新技术、花卉、蔬菜、茶林果木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新兴加工产业积极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支持优势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六是支持云南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促进云南通道、基地、平台和窗口建设,支持物流业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走出去”、“引进来”企业提供国内外相关税收政策及境外投资税收咨询服务。在消除双重征税、落实无差别待遇以及启动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指导帮助。七是加强税收数据的监控分析和预警。提高税收数据运用水平,加强税收数据与经济运行、企业发展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及预警,提高税收数据社会综合效益,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八是提升税法遵从度,维护良好税收秩序。对优秀信用等级企业给予奖励或扶持,引导企业守法自律。加大假发票查处力度,打击偷骗税行为,强化反避税工作。积极采纳纳税人合法、合理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为桥头堡建设打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和秩序。
总之,构建区域税收合作创新试验区是云南国税立足于国情、省情以及相关国际惯例,支持服务桥头堡建设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税
收工作如何更好地支持我国沿边开放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次大胆设想,但此项工作涉及中央驻滇及省政府多个部门,需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共识,积极汇报争取。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广大干部群众一定不会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必将在红土高原上谱写一曲建设桥头堡、加快沿边开放、实现繁荣富强的新篇章。
第五篇:“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民生统筹协调机制研究
“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民生统筹协调机制研究
2011年“两会”,民生成为热议和最重要的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工作报告中也表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两会后,面对干部管理、食品安全、反腐倡廉、住房保障、三农等重大民生关切,中央高层召开会议、密集调研,研究群众利益,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着重解决群众困难,切实把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协调好、维护好、实现好。从中央领导审慎的论断,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和严肃的措施中,我们不难感觉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民生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公正与和谐,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变,各项工作均取得重大胜利。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云南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一机遇面前,考验我们的不仅是提升沿边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型经济内外联动新途径所必需的对外拓展能力,同时,还要求我们具备夯实基础,聚集民意,发展共享的对内提升能力。民生问题对于桥头堡建设,是关乎如何聚集民意,建立稳定、和谐的有力支撑,以及保障发展内生动力的基础问题,是为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的需要。
桥头堡建设是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改善民生是桥头堡建设的根本目的。桥头堡建设及大地丰富了云南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利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着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云南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必然要求。由于云南是一个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不高,各级政府掌握的财力十分有限,基本只是一种“吃饭财政”,因而改善民生力度不大,各种欠账较多。对此,云南省委、省政府有清醒认识。白恩培书记在省委八届五次全委会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满足群众需要、不断改善民生上。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全面把握和妥善解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逐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户籍管理、义务教育,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保障各方面权益,促进各地区、各阶层的共同富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各族群众”。桥头堡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广大的地区、广大的群众进入到改革开放的进程,让更广大的地区、广大的群众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桥头堡建设能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对外经济联系,广聚各方资源,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开辟多元经营门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平等、公正、合理的分配,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只有民生得到保障的开放才是可持续的,只有民生得到改善的社会才是和谐的。
一、民生基本问题与云南民生政策运行状况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理念的落实,多以治理或是政策的形式来表达。特别是民生这一政策的提出,是一个带有倾向性和扶持性的政府行为,“生”也由原来的生计,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其内涵是指各级政府有责任解决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问题。一般讨论民生问题多采微观方式,例如:就房屋谈房屋,就医疗谈医疗,就教育谈教育,概括起来,不外“食、衣、住、行、育、乐、医、安”八个重点。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当前政府的核心任务,民生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公正与和谐,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了保障和完善民生的基本要求,把民生问题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指出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近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在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和谐云南,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同时还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认真履行承诺,下大力气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贫有所助、安有所保、境有所宜”,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以解决。根据民生基本内容的层次,可以对与民生相关政策及政府履行的状况分三个层面作初步分析。
第一层面是生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具体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基础性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工作有了较大的推进,全省社保的覆盖面正在逐步扩大。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9年全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有效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27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得到了生活费补助。不过整体而言,保障水平仍较低,截至2010年底,我省还有贫困人口52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还有160万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特别是完善像农村农民这样的弱势地域和群体的救助体系,对保证云南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第二个是发展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社会在满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要考虑其基本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具体内容包括: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等。以就业为例,近年,我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4.21%。省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但这些优惠政策,在落实阶段由于牵涉多家部门,缺乏系统的制度规范和统一的监督管理部门,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第三个是生存质量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成员免费享有较高质量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尊重和保护等等。这些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就教育方面来讲,目前云南省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教育事业取得较大进展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教学设施水平得到很大增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建立起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与其他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不均衡、不公正的问题仍然突出。
二、云南民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转型不到位,民生公共服务机制短缺。2011年“两会”,从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到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表态,让世人看到我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的决心。然而,从以往的经验看,如果政府角色没有摆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果就不应有太多的乐观。我国政府要从建设型(发展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实现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公共服务职能。目前云南省部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之所以不能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缘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在动力不足,这与政府对于自身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的职责认识尚不充分有关。当前考核官员主要依据GDP等经济增长指标,不太重视将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弱势人群的民生责任意识弱化,导致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我省当前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整体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
2.公共政策的监督和评估不到位,民生利益表达机制缺失。监督和评价事关公共政策的价值成效,在公共性的民生政策中,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公共政策的监督不到位。以农村为例,当前各级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完善的监督体制,同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以至于出现了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官员侵害百姓的利益,而百姓又难以申诉的现象。二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通过社会治理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由于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和传统体制的影响,我们的决策机制尚未改变自上而下的主导路径,公共决策脱离草根民意的弊端很大。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对于关乎到他们切身利益方面的政策缺乏话语权,缺乏利益诉求渠道。当前,我省在公众的利益表达中,利益群体以经济利益的诉求较多,以政治和社会利益的诉求较少,缺乏明确、统一的群体利益诉求目标。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诉求力度极为薄弱。
3.社会事业欠账多,民生投入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我省省惠及民生政策越出越多,财政投入惠及民生方面资金量越来越大。2009年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286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6%;2010年,全省财政民生投入达1570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9%。这些资金中,用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种粮农民综合直补、大中专学生生活补助等直接补贴个人的资金高达241.1亿元。虽然政府投入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与发达省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在机制建设方面,一是民生投入不足。主要是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需要支出的速度,在有限的政府财政中,用于改善民生的比例偏低,“以钱养事”的措施面临较大困难,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还经常有公共服务机构的经费被挪用的现象。同时,整个过程信息公开不够,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二是在民生工程资金不宽裕的状况下,其管理也不容乐观。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部门都高度重视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民生工程建设,但由于部门各自为政,职能交叉,一些民生投入缺乏统筹性和集中性,致使资金易被分散、截流、浪费。如社区建设,建设、卫生、劳动、财政、宣传、组织等部门都掌握有一部分资金,如此分散到这么多的单位,难以形成合力,项目实施各有侧重,意见难以一致,效果自然不佳。最为突出的是,在财政民生投入总体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将财力投向市政建设、大型体育文化设施等形象民生方面,导致教育、公共卫生等一些基本民设岗财政投入偏低。一些部门在制定政策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并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或者挪作他用,或者虚报数据套取资金,等等,寻租现象严重,投资效率亟待提高。
4.“应急策略”普遍存在,民生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当前,不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缺少长时间酝酿和缜密论证,难免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导致许多制度间的矛盾与冲突。目前,我们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统筹城乡、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尤其在以下两个方面缺位明显:一是社会保障理念尚未准确定位。二是社会保障责任划分模糊。政府责任与市场责任不明晰,既影响了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又妨碍了市场发挥相应的作用。
5.二元体制性障碍突出,城乡统筹机制不合理。在实行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制度下,我国公共服务如环境、秩序和安全等方面的供给存在着城乡以及不同地区的重大差别,广大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平等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我国的户籍制度也为农村富余劳力自由迁徙设置了制度性障碍,城乡居民的身份待遇不一样,基本保障权利也不一样,这些都造成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保障范围窄,城乡差距拉大;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农民收入与城市相比差距过大,再分配上,税收、社会保障与转移支付在城乡之间差距更大。云南省目前还沿袭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二元管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在这种体制下,城乡居民无论是经济权利还是政治权利,都存在着体制化的差别,二元体制已成为严重影响云南省民生问题的体制性障碍。例如尚未妥善解决农民流动就业参保等社会保障项目,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与物价变动和经济增长相挂钩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偏低。
6.中央与地方责任划分不清,民生法制化进程落后。我国目前的政府体系层级较多,但由于没有通过立法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加以明确划分,使事权和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长期层层下移,中央和省级政府集中了过多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支出份额,而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这类区域性外溢效应较强的公共产品过多地由基层政府承担。现行分税制下,财权过于集中在中央,事权过于下放到地方,地方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去完成大量的公共事务。其结果不仅影响到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水平和稳定性,而且导致各地公共服务水平不一,制约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再者,民生方面的立法滞后,各项民生基本法律还有待完善,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等立法处于缺位状态,严重影响了相关领域的民生改善。另外,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从目前云南省社会保障立法的状况来看,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立法层次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级无序。
7.从云南自身的民生工程建设看,由于经济欠发达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民生工程在具体层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由于各个阶层、各种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相互交织,使得政府在选择民生项目、制定民生政策等方面难以取舍,稍不注意,就会相互攀比,反而引发新的矛盾。同时,已经实施的民生工程,在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方面,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主要矛盾及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养老保险方面,存在覆盖面较窄、缴费门槛偏高、省级调剂能力弱、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分布不均衡等;医疗保障方面,保障水平低、统筹层次低、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等;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廉租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及农村危房改造,由于需求多、要求高、投入大,与地方各级政府有限的筹资能力形成矛盾;收入分配同样存在着不公的现象,所有者回报畸形偏高、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偏低,再分配中的公共财政构架尚未完成等。
三、云南改善民生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对策及建议
任何政府要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不外两个手段,一双是“看不见的手”即市场经济,一双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职能。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食衣住行育乐医安,全由政府包办打点,既是公有制,又是计划经济,民生问题中的头两个:食与衣,很快获得解决。1979年之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得到发展。食与衣之外的另六个民生问题,就不是单靠市场经济能基本解决的了,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得靠政府职能的介入。因为它们不是“私有产品”,是“准公共产品”,即介乎于私有产品及公共产品之间。它不能全靠百姓自己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要有政府职能的介入。但为了顾及“效率”,政府职能介入的程度与方式又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多又不能过少。这就要求政府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各个向度、各个层面,使之形成有机的政策系统,建立和完善民生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云南在桥头堡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民生公共服务、利益表达、民生投入、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等方面,构建改善民生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这对促进云南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规范政府职能、优化服务体系。一是优化政府职能和权力配置:要进一步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改革研究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得到强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从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法律手段与依法行政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效能,改进公共服务质量。三是健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健全应急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环境治理和公共安全的目标、责任、程序、范围、监督考核办法等,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在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等方面,健全均等化的基本标准和保障措施。
2.推进制度和法律建设,完善民生建设的保障机制。制度带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和全局性。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有法律制度作保障。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是立了法的,因而推行起来就比较顺利。有了法律制度,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就不会被轻易改变,不会因为政府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民众所感受到的受教育机会、健康机会、迁徙机会、进入市场的机会等“机会不公平”,均与现有的法律规设、制度安排不健全不完善有直接关系。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拥向城市,他们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着强烈期待,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难以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健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尤其要出台各种政策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采取措施减小各类差距,并力争使之法律化,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跨越式发展中部分民众可能产生的强烈被剥夺感。
3.健全民生政绩的考核机制,树立民生政绩观。从本质上来说,民生政绩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的体现。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政绩观,就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优化民生政策,把改善民生当做“第一要义”和最大“政绩”。在具体操作上,要进一步加强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估制度的建设,将民生工程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明确第一责任人,切实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级级对人民负责;建立全面而正确的绩效评估指标,注重公民的“满意”指标;要扩大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多采取政府内部评估,上级评价下级,很少采取外部评估、社会评估。因此,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应扩大评估主体,引进社会评估,公民参与评估,使绩效评估成为政府和公众交流的方式。
4.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民生协调机制。民生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政府既要从整体民生利益出发,通过发展追求整体民生利益最大化,又要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强调多数人利益、整体利益至上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兼顾少数人的利益,由局部利益推动整体利益,合理兼顾农民与市民这两大部类的利益,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云南是个农业大省,民生工作要实现新突破、新跨越,重点、难点和潜力都在农村,各级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城乡民生工作布局,在继续为城市居民多办实事的同时,更多地在民生领域造福广大农村农民,加快推进城乡保障的全面接轨。
5.加强组织协调,形成民生工程的联动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强化“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财政具体协调、部门牵头落实、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在实施民生工程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作为组织实施单位,要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民主性,广泛收集和听取社会各种力量的意见,做到立足民情,决策结果要反映民心、符合民意;要全面推进民生工作的公开透明,实现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运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民生工程更透明、更公正、更高效;要以为民、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落实、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多方协同、逐级落实、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云南目前的财力仍十分薄弱,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在实施民生工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不搞高标准、高要求,不吊高群众胃口,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使民生工程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6.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表达机制。一方面,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利,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事关人民群众基本民生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决策听证制度,保障公众的参与权;通过公开政务信息,让老百姓及时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让不同利益主体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平等机会。
7.大力培育公民社会,鼓励和引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公众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培育公民社会,说穿了就是是要把社会还给社会。而要把社会还给社会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如今政府确有转变职能的强烈愿望,可是苦于转不出去,没人接受。没有受体,如何转变? 没有受体而转变,岂不是等于甩包袱!这受体是谁?应当是社会组织。现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增大了,随之而来要做的就是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因为社会组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民间,最了解民生的深浅、冷暖。当前,政府要逐步从主要依靠政府管理转向政府治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除了重大事项,政府应当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政府着重发挥好监管者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将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杨军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的河南民生统筹协调机制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0(3)
[2]陈家付、刘相: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理论学习》2010(5)
[3]孙芳兰,高婷婷:江西省民生工程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求实》2010(6)
[4]《民生问题在云南》,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云南出版集团有效责任公司,2010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