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谎言从何而来 论文
谎言从何而来——对违背实事求是现象的调查和反思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崇尚谎言,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美丽的谎言比尖锐的实话更能得到别人的需要,而坚持揭露事实的人却被认为是不懂社会生存之道而遭到大众的指责与嘲笑,并且在社会现实中不会编制谎言的人总是会处处碰壁,遭人刁难。与此同时我们的大众媒体也大肆宣传谎言所能带来的利益,用舆论建造一个以谎言为基石的社会。那么如何利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来改善这一不良风气?重建我们与他人的信任?我们当代大学生又能做些什么?
关键词:实事求是
谎言
信任危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不应该说谎,因为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说谎的话,那么就没有人相信别人的话,那么因此也就无所谓说谎与否,因而这反而取消了说谎,所以这是不合理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别人说一个谎言是简单的,可是如果想要再重新得到别人的信任却是无比困难。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可是在中国说谎之风依旧盛行,从民间到官方,从学校到社会,越开越多的谎言开始折射出社会体系中的“信任危机”。
如今的社会因为谎言而导致的信任危机问题层出不穷,似乎人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质疑的社会,质疑政府的说辞,质疑朋友的关心,质疑同事的问候。而近几年因为一个谎言而引发的影响最广泛,后果最严重的事件应该就是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了。2011年6月21日一条一个年轻女孩开始豪车背着名牌包的的照片的微博,一个红十字商会总经理的微博身份认证将中国红十字会,和郭美美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件事一经曝光,引起了民众哗然,无数网友称被中国红十字会欺骗。他们认为中国红十字会似乎利用一个用善意,爱心包裹的谎言戏耍人民,并且中饱私囊。同时很多人开始疑惑自己的捐款到底去了哪里?中国红十字协会是否是一个真正的慈善组织?当年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表示,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6%。如今备受关注的“郭美美事件”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其对各级红十字会造成的信任危机阴影,似乎才刚刚显现———佛山市红十字会公布了去年6月至今年6月红十字会医院学校的资金收支情况。一年来,该校共收到捐款88.6万元,但是在“郭美美事件”后,再未收到任何捐款。虽然今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大量播放郭美美回应中国红十字会事件的视频,可是似乎还是有不少人表示不再信任中国红十字会。因为要编造一个谎言很容易,可是要让别人重新信任你则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类似影响恶劣的事件还有至今都冲击着中国乳品行业的三鹿奶粉事件。当年电视台上播放的所谓三鹿奶粉经过了1100道质量检验的故事,国家有关官员说的所谓我们食品质量的合格率达到了99%三鹿出事以后,人们不光怀疑三鹿,还怀疑到电视台,怀疑到我们官方的检测方式,进而怀疑到其它产品。如今因为谎言而造成的恐慌和怀疑的情绪还在蔓延。人们宁愿直接给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捐助而不通过官方渠道捐款,多少人专门去香港,美国专门购买奶粉?可是却还有受捐者携款逃跑,洋奶粉也曝出质量不合格,涨价等事件。不得不提的还有去年引发全民热烈讨论的“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一个网站的调查显示,仅仅有40%的网民愿意不计后果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些事情让我们不仅茫然的问到“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如今谎言似乎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生存在一个充斥着谎言的社会中,谎言主导了我们的教育、商场甚至官场现在讲真话越来越难,当讲谎话成为一种时尚,真话便成为一种最稀缺的资源。放眼望去,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是由谎言在主导着。在这种充斥这谎言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反思并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一种公正无私的高尚情怀。实事求是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是一种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而一个人要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这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首先,锻炼坚持实事求是的道德意志。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会经常遇到来自周围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干扰,因此必须以顽强的意志去排除内外各种干扰和阻力,始终坚持正确的理想和方向;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自己头脑中各种私心杂念的阻挠,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动机逐渐战胜错误的思想动机,自觉地抵御各种诱惑、抗拒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以锻练坚持实事求是的顽强意志力。其次,要培养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必须进入作风、习惯、内在需要的境界。只有这样,这种道德品质才算是真正树立起来、巩固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从当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无论认识和处理任何问题,都一丝不苟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地坚持下去,就会习惯成自然
我们的社会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对事物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发言。社会正在走向一个充满着怀疑和谎言的地方。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来解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会改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事实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用事实说话。没有科学理论功底,不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就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容易陷于盲目性、片面性、被动性,也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牢牢掌握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思想武器。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借鉴历史经验和总结新鲜经验。
随着今年反腐力度的加大,一个个“大老虎”纷纷下马。让我们看到到我国的官场竟然如此腐败。可是昔日那些“大老虎”却冠冕堂皇的说着“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当一个个谎言被揭穿,我们才发现我国的领导干部们才最应该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我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讲实情,就是讲事物的本来面貌,讲真话、讲真理。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因为它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当今社会,只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让我们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们的社会也就会建设的更好,更和谐!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篇:历史巨变从何而来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
这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很不平凡的40年。中国的发展在短短40年内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所走的路,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历史性巨变又是多么不易。
4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严峻的困境中。那时候,&该怎么办?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严肃而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自信、有智慧、有能力,从容应对,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前进,走出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这就是:果断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划时代决策,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端正思想路线着手
实行这样一场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改革,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应该从哪里着手?俗话说:牵牛要抓住牛鼻子。中共中央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下决心抓住端正思想路线这个“牛鼻子”,作为打开改革和发展新局面的突破口。
为什么把端正思想路线作为突破口?因为人的行动都是以思想为指导的。如果仍习惯地受着过时的乃至错误的思想束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甚至把新事物当作异端,那就谈不上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如果让各种错误思想自由泛滥、得不到遏制,或者让各种不同意见长时间争论不休、议而不决,那就会陷入“空谈误国”,不可能万众一心地“实干兴邦”,也就谈不上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甚至会误入歧途。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教训有过不少。环视宇内,类似的事也不少见。
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时就指出:“‘两个凡是’不行。”“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全国范围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由于它同“两个凡是”相对立,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这场讨论万众瞩目。这场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和政治准备。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际上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
“解放思想”,当然绝不是随心所欲地胡思乱想,它同“实事求是”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因为错误的思想,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还有陈旧过时的思想,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只有从那些不符合实际的错误或陈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思想认识回到实际上来,做到实事求是,也才敢于从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研究新情况,大胆地开创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次讲话中提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从而吹响了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前进号角。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带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处热气腾腾,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但如果亿万民众没有形成这样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局面,如果不能把蕴藏在人民之中的无穷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就无法想象中国能在以后40年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高举旗帜和深化改革
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新路后,应该举着怎样的旗帜前进?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什么?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总回答。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面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大旗就这样高高地举起来了。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的含义十分明确:第一,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其他什么社会。后来,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第二,中国的事情一定要按照中国的实际国情来办。别国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无论是苏联的还是西方国家的,只要是有益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都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但决不能照抄照搬。中国的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认识也有个发展过程,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善于对问题进行分析,不断进行合乎实际的大胆创新,这样才能使思想认识保持发展活力而不僵化,使指导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措施保持科学性和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十分鲜明的旗帜,它不是任何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高举这面旗帜,就使中国人民在前进中有了共同的明确方向,有了共同的判断是非的明确标准。
实现这个目标,自然不可能一步就达到。中国共产党不是只限于应对面前的种种具体问题,而是以战略眼光和宏伟气魄,高瞻远瞩地立足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全国人民随时都清楚中国是在怎样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正处在怎样的历史方位,明天会迎来怎样的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强烈信心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因为大家在实际生活中看到中国发展的大局势确实如中国共产党所指出的那样一步步向前发展。而这种亿万人的强烈自信反过来又化为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迅猛发展。
为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能够在不长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从改革一开始就把改革的对象、目的和意义说得很清楚。他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这段话很重要,也很明确。也就是说,要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刻变革,从而为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实现繁荣和社会继续进步开辟广阔道路。
进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只能到实践中去探索,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及时改正,做得不够的就加以补充,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加紧研究,如此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改革从农村起步,然后发展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多方面改革。改革初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边实践边摸索而逐步提出的几项重大方针政策,对于打开改革局面以及保证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关键性意义。一是提出停止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是提出打破生产上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先富裕起来,通过“先发”带“后发”、“先富”带“未富”,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是提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下,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四是提出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而稳妥地利用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外国经营管理的有益经验。
以后,十三大强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过去实行多年的高度集中而忽视市场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十五大又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并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此等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事实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一直是在通过总结新的经验、采取新的措施而不断推进和深化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直是在通过确立新的体制机制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和举世瞩目成就最重要的政治和制度保证。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实行改革开放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又坚持从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出发,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防止“左”、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警惕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正确方向和既定目标万众一心地持续奋进。这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在40年这样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奥秘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八大一结束,习近平同志就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同志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中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将在为期不远的“两个一百年”到来之时分阶段地变为现实。这是庄严的使命,既气势宏伟,又实实在在,没有丝毫夸张。
习近平同志又提醒大家八个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而深刻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敏锐而科学地分析世界大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亲身经历并深切感受到的。
事实表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隆重举行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响亮地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到来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密联系。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剧变。
面对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到既坚持又发展,既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又致力于推动世界的进步。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初心”,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使命”,在新时代来说,就是要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推动世界人民形成命运共同体。
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不仅深情缅怀为今天的前进奠下坚实基石的前人,又深感可以告慰前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40年走来不易。以往在国际国内异常复杂的环境中,我们不知遇到过多少困难和挑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些问题总是一个又一个得到解决,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会遇到种种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问题必将同样得到解决。
发展永无止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好,坚持改革开放也好,都是长期的日日新、又日新的伟大事业,永远在路上,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国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思想宣传
第三篇:公务员的忠诚从何而来(范文模版)
公务员的忠诚从何而来
今年5月底,国内媒体纷纷披露了一条消息,就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宋寒松关于“渎职个案平均损失是贪污的17倍”这个惊人结论。他们把贪污贿赂的犯罪和渎职侵权的犯罪做了一个比较,把所有办案涉及的金额除以案件数量,把每个案件造成的损失都统计了出来,结果,贪污犯罪个案平均损失是15万元,渎职
侵权犯罪个案平均损失是258万元,是贪污犯罪个案平均损失的17倍。这个结果一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大家在惊叹渎职侵权这种“不揣腰包的腐败”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时,有教授指出,这种现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因,就是一些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度还不理想。
何谓公务员的忠诚度?我以为应当是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的程度。因为公务员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理所当然地要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这是公务员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和职业情怀。应该肯定,我们公务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对国家和人民赤胆忠心者是大多数,但也确有不少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有甚者,渎职侵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都说明,公务员的忠诚问题确实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公务员是否履行法定义务、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大事。因此,培养公务员的忠诚精神,在今天是非常具有其现实意义的。
公务员的忠诚当从何而来呢?窃以为,应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对法律法规和纪律的敬畏。遵纪守法是公务员的法定义务,公务员坚持法律至上,使权力服从于法律,实际上就是坚持人民意志至上,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渎职侵权、贪赃枉法,就会给人民、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公务员只有对法律和纪律心存敬畏,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履职,才会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二是来自对人民的热爱。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充满对人民的热爱,才会满腔热情地为人民工作,积极主动地为民排忧解难,为民造福谋利。三是来自对职业的崇敬。公务员职业是崇高的,为国家管理事务,为人民履职,能够较好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人生价值,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追求。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讲,公务员不但有稳定可靠的收入,而且还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公务员只有首先崇敬自己的职业,才谈得上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四是来自有序的竞争机制。就是要适度打破公务员“铁饭碗”终身制,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增强公务员的职业危机意识,“逼”着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尽忠”。这种公务员忠诚精神的培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也是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的有效选择。
当然,公务员忠诚度的高低,也与其道德自律紧密相联。正如刻在德国哲学家康德墓碑上的那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心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如果每个公务员都能坦然地仰视心空,心底无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谨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就算得上是真正的忠诚了。
谈谈公务员的忠诚度问题
2008-01-09 | 访问次数:473 | 编辑:enablesite | 【大 中 小】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制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华晓晨
Dzj
8222986
最近,有学者提出了“公务员忠诚度”的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一新概念,笔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就教于有识之士。
我们知道,“忠诚”这个词的基本涵义就是对人或者对事尽心尽力;“度” 这个词的基本涵义则是计量长短或者表明程度。这两个词组合起来,就有了衡量人的态度和行为标尺的涵义。实际上,对人的态度和人的行为给以准确恰当的度量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将“忠诚”和“度”两个概念组合起来用,赋予其评价标尺的作用。譬如。这个人忠诚度很高。这个企业的职工有很高的忠诚度等。所以,“忠诚度”概念的提出既有现实生活的基础也有一定的实践评价意义,但这种评价只能是一种定性的评价尺度。
公务员的忠诚度,我同意必须与其职务责任联系起来,通过公务员履行职责来体现的观点。在我国,公务员是掌握国家机器的特殊人群,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依靠,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他们理应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认为,我国“公务员忠诚度”的概念应当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在本质上说,主要有理想信念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职业操守与责任心问题、学识品德修养和能力水平问题等。具体说:首先,公务员必须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强信念。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公务员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导,贯彻中国共产党制订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勤勉工作。理想信念问题是个根本立场和根本态度问题,是公务员忠诚度的根本内容。无数的革命先辈之所以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就因为他们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矢志不渝的坚强信念,而发生渎职、侵权、受贿、贪污等犯罪行为的公务员无一不是共产主义理想发生动摇,信念出现问题。其次,公务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也是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公务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公务员应当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民谋利益,统一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能否牢记和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公务员忠诚度的核心内容。第三,公务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由于公务员的职业具有特殊性,即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并依据这种权力支配公共资源,因此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操守大都由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提出并固化。这些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的范畴,如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有“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的义务。但是,文件无论规定的多么细,终归不能涵盖公务员所有的履职行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公务员能否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则直接影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可以说,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责任心和荣辱观都展现着公务员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忠诚程度。因此,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责任心和荣辱观是公务员忠诚度的重要内容。第四,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十分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公务员的学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决定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关乎实现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些公务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足、依法行政意识不强都会导致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损害,甚至陷入职务犯罪的泥潭。从最高检察院公布的去年渎职犯罪的案件和数据分析看,有些公务员对渎职侵权犯罪认知度不高,有的竟存在“只要钱没有揣进自己腰包,做什么都不算犯罪”的糊涂认识。可见,公务员的学识修养和能力水平应当成为公务员忠诚度的必要内容。
笔者认为,“公务员忠诚度”概念的提出,既是公务员管理理论发展问题,又是公务员建设的具体实践问题。对公务员忠诚度的内涵作上述理解,对公务员忠诚度的辩识和维护可以提供较为可行的理论和实践的手段。
过去,我们党虽然没有使用过“公务员忠诚度”或者“干部忠诚度”的概念,但就其概念所蕴涵的内容而言。帮助广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革命信念、教育广大干部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革命和建设的本领,要求广大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甘当人民公仆,不断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则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所谓公务员忠诚度的本质内容都融会于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政策和革命实践之中。对广大干部、公务员进行革命理想、革命理论、革命宗旨、革命操守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体现最充分的是党对广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一方面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提高干部,一方面开办了十几所培训干部的学校。著名的有1931年创办的瑞金苏维埃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抗战时期,党中央更加重视干部的培训与学习,在延安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和行政学院等一大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194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如果不把干部教育工作看得特别重要,把它放到全党教育工作的第一等地位,就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并且规定,干部教育的范围应以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理论教育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一百余万干部受到不同类型的培训教育,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了各类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仅1955年全国就有近140万干部参加了各类学校的正规培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于1982年10月颁发了“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的意见”。1984年12月批转了中组部、中宣部“关于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报告”。2004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机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此期间,中央先后制订了三个全国干部培训五年规划,并先后成立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这些学院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共同构成了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06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要按照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的原则,大规模培训干部,通过教育培训,达到“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进一步弘扬,广大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领显著增强”的目的。总之,党在不同时期的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在维系广大干部、公务员持久地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事业,遵守党纪国法,保持高尚操守,勤勉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做好所谓“公务员忠诚度”的维系工作,任务相当繁重。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第一、要抓好公务员法的全面落实。公务员法是我国五十多年来机关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这部法律规定了公务员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公务员的管理,加强了对公务员的依法监督,保障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公务员潜能开发和发挥才干的法制环境,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善于治国理政公务员队伍的制度保证。第二、要抓好中共中央颁发的《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培训的任务、内容、形式、目标和要求,有利于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第三、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特别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贯彻民主集中制,决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有效防止官僚主义的发生,切实做到党要管党。
第四、要认真抓好监督机制建设,将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置于群众监督、媒体监督行政监督和党组织监督之下,有效防止应作为而不作为或者渎职侵权等违法乱纪乃至犯罪情事的发生。
第五、要抓好执法制度建设,坚决做到执纪必严,违法必纠。对个别公务员违纪违法行为及时惩处,有利于警醒和戒止广大公务员不良行为的发生。
当然,维系和提升公务员忠诚度的有效措施还有很多,决不止于上述工作。但是,上述五条在相当程度上融会了我们党几十年管理干部的经验和教训,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笔者在这里给以特别强调。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公务员忠诚度就个体而言永远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性,无论我们的法制建设多么完备,管理措施多么有力,总会有个别腐败分子产生,瑕不掩玉,我国公务员队伍对党、国家、人民的事业与利益的忠诚度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110页)共产主义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私人感情,也不是专靠闭门修炼可以确立起来的,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只有在思想上理论上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认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值得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才能在行动上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为人民无私奉献,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在现阶段,这样的忠诚集中体现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脚踏实地、忠心耿耿地工作。因此,年轻干部要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倾注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刻苦学习,不断改造世界观。现在,有些人也讲忠诚,但那是一种离开正确的思想和政治原则而将对某个人的忠诚凌驾于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之上的“忠诚”。有的年轻干部为了寻求“靠山”、“保护伞”,攀附权势,俯首听命于某个领导干部个人。有的领导干部用人也看“忠诚”,但主要是看其对“我”忠诚与否,顺“我”者为忠,不顺“我”者为不忠,这样就形成对个人“忠诚”的怪圈。而放弃原则的“忠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言,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
第四篇:蝴蝶的美丽从何而来?
蝴蝶的美丽从何而来?
大家都知道,一到了花开的季节,花丛中那些翩翩起舞的蝴蝶总能吸引很多人的眼球,因为它们的翅膀上的花纹变化多端、绚烂美好。那么蝴蝶令人眼花缭乱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美丽从何而来?其实蝴蝶翅膀上的纳米结构是 “色彩工厂”,这是它们美丽的真正原因。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17000多种蝴蝶,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有与众不同的翅膀,有的似精美的刺绣,有的如闪烁的彩屏,十分美丽。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的翅膀是由鳞片构成的,排列成两层,上面一层鳞片像微小的屋瓦一样交替,而下一层则比较光滑,两层加起来也仅有三四微米厚。蝴蝶翅膀这种井然有序的安排就形成了所谓的光子晶体,也就是纳米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蝴蝶翅膀能捕捉光线,仅让某种波长的光线透过,它们就像圣诞树上小小的彩灯,在光线的照耀下能折射出斑斓的色彩,“彩色工厂”由此而来。
其实,蝴蝶美丽的翅膀也是它身份的一种标志。在形色万千的蝴蝶中,一只蝴蝶可以根据不同颜色的翅膀很快识别出同伴,甚至还可以辨别出雄雌。原因就在于蝴蝶雄雌个体之间,色素构成有着细微的区别,雌性蝴蝶缺少一种特殊的色素颗粒,而这种色素颗粒是利于吸收紫外线的。由于这一缺失,雌性蝴蝶翅膀上的纳米结构反映出的色彩就会有差异。
万花丛中一蝴蝶可令人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赏心悦目。在中国,蝴蝶因为其美丽的翅膀而被人们所喜爱,被历代咏诵,“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是人们对它最好的诠释,蝴蝶是幸福、爱情的象征,表现了对至善至美的追求。
第五篇:教师教科研能力从何而来
教师教科研能力从何而来?
王超
洛阳高级中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便在同一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教科研水平也各不相同:部分学校的教科研整体上搞得很好,部分学校尽管可能有突出的个体却没有齐头并进的整体,部分学校教科研可能近乎停滞。原因何在?
这首先取决于学校观念和环境营造。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发展的方向。很多学校拥有大批的经验型教师,却很少科研型教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思维所致。新课程下,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全民素质,“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很多学校并不注重这些,造成了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只重结果的倾向。很多学校的教师评价功利化,不注重过程评估,只看考分和成绩等,从而造成了教师之间的单方面过度化竞争,以及心理上的不安全,极大限制了其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可能性和能力。
其次,教师缺乏引领,以及积极性。教科研如果想得到持久深入的发展,必须要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引领,需要“请进来”“送出去”,让专家进入学校进行指导,更要让教师走出校园多方学习,不断深化理解、拓宽知识面。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教科研机构,充分挖掘一线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系统管理,并适时适度给予针对性、导向性的激励,从而不断促进教师重视研究过程,多出科研成果。
再次,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教科研长处,研究熟悉的内容。不少教师有一种偏见,认为教科研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和自己无关,甚至偏执地认为中小学教师搞教科研就是“你抄我的,我抄他的”。在新课程实施这么多年、校本研究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仍然抱着这种观念的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不然将很快面临淘汰的危险。教育科研,对处于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应是分内之事:相较于高校等科研机构,我们可能理论更浅显一些、研究更片面一些,但是我们对具体的教学最有发言权,而教研最终要回到教学实践。所以,一线教师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就能对自身、同伴等的教学,对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具有更为深入更为具体也更为准确的认识、分析和理解——这是科研人员无法相比的。
一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从何而来?其实,在区域、学校的大背景下,更多的还是依赖于教师的“内动力”,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和钻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