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数理逻辑想起周易中的思维形式-论文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
由数理逻辑想起周易中的思维形式
由数理逻辑想起周易中的思维形式
摘要:在西方,数理逻辑是现代一切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最突出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西方善于思辨,概念分析,二元对立;中国感性,尚象思维,跳跃式的,天人合一。当数理逻辑遇上《易经》,当思辨遇上意象,不是“棋逢对手”而是“将遇良才”,当西方科学遇到困境时,转向必然发生,而周易便是把握未来的一把钥匙。
关键字:数理逻辑 易经
一.数理逻辑的思维
数理逻辑是一门新兴学科,迄今为止,仅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近百年来,它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现代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以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部门中都有广泛应用。逻辑学是公认的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也是人们认识真理和证明真理的一种工具。传统逻辑发展到后来需要改革,同时数学等科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演绎理论的研究。从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数开始逐渐创建数理逻辑。数理逻辑,简单的说,就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用特制符号和数学方法来研究、处理演绎方法的逻辑学,用符号来表达思维的逻辑结构和规律,从而把对思维的研究转变为符号的研究,包括各种逻辑演算(经典的和非经典的)和“四论”(证明论、集合论、模型论和递归论)。
逻辑学有很长的历史,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中就有把思维归于计算的思想。其后的伊壁鸠鲁派的一名哲学家曾明确谈到逻辑与计算的同一性。到了欧洲的中世纪期间,还有一名西班牙的逻辑学家鲁而开始用字母即数学符号来表达概念,用+(加)、-(减)、×(乘)等来表达对概念的运算,试图得到一种逻辑演算。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变量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数理逻辑也开始萌芽。数理逻辑是传统形式逻辑的必然发展,二者不是两门学问,而是同一门科学的两个发展阶段。数理逻辑对思维有训练作用,更主要的它是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传统逻辑无法对思维和逻辑结构及其规律作精确地、纯形式的研究,因此催生了逻辑学的发展。莱布尼兹首先提出了改造逻辑,并建立一种表意的普遍符号语言以及思维推理演算的构想。这一构想改变了逻辑学的传统发展方向。19世纪中叶,德摩根提出一些关系逻辑的思想,他与米尔顿对传统逻辑中的宾语和主项进行了量化和质化的工作。布尔成功地建立了一个逻辑演算系统,被视为数理逻辑的第二创始人。布尔宣称:凡传统逻辑所能处理的问题,用他所发展的代数都能处理。1879年,弗雷格构造了一个谓词逻辑演算系统。20世纪初,罗素和怀特海完成了一个初步自足的二值逻辑演算系统,二人合著的《数学原理》可谓是数理逻辑成果的总结,是传统逻辑向现代数理逻辑发展的起点。至此,数理逻辑的基础基本形成。
二.周易所内涵的思维形式
《易经》起源于占卜活动,所以给现代人造成它是原始思维的误解,过去我们称其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然而《易经》作为一种占筮记录,不仅仅是占筮之书,而且包含了理性因素。朱伯崑所著的四卷本《易学哲学史》有一个核心,就是揭示传统易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在朱先生看来,“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而《周易》的理论思维形式,内容丰富,“有形式逻辑思维,如演绎思维,类推思维,形式化思维;有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变易思维,阴阳互补思维,和谐与均衡思维;有直观思维,如模拟思维,功能思维;有形象思维加意象合一,象数合一等”。他还讲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唯有易学与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任何划时代的科技进步,都是同它所依据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特色,更要研究易学思维的特征。总之,探讨易学与科技相结合的问题,是当前易学研究的一人课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门的开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价值,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振兴中华”,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迫使人们回归“元典时代”,重温中华文化的原始生命力。而早在此之前,一些对现代科学面临的困境充满忧患的西方科学家,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神秘主义,他们尤其钟情于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企图从中找到通往柳暗花明之境的出路,这也成为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
思维从感性直观开始,又到感性直观结束。感性的现实生活才是刺激人类进行思想的源泉。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把概念和感性结合起来,创立了象思维。《易传·系辞下》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给人的表面印象是“直观的”、“感觉的”,通过大量的宇宙自然和人事生活之“象”表达它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之“意”,这就是《易经》所开创的象思维。
这种象的思维与整体思维紧密联系,“立象以尽意”的前提就是承认宇宙是个整体,是最抽象的阴阳二爻合在一起才能描述宇宙一体,单独举出阴爻或阳爻都只能是对宇宙的部分描述,“万物抱阴而负阳”,阴与阳就好比矛盾体一样,相互依存,相生相随,所谓“孤阳不长,孤阴不生”。《易传·系辞上》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古圣先贤在没有文字甚至可能语言系统还未完善之前,通过八卦之象来法天地万物,指导先民的生产生活,通过象来表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直至后来以书契来结束“结绳而治”,“百官以查,万民以治”,后世先人在卦下系上卦辞,每个爻下系上爻辞,孔子及其弟子为《周易》附上翅膀即《易传》“十翼”来解释《易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详细的阐述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烤,别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六十四卦也是从不同方面对宇宙道理的摹拟,虽然具体的“象”对形而上之“意”的呈现是不完整的,然而作为部分之象却是达到整体的途径。《易传·系辞上》曰:“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通过“象”,形而上之整体才得以呈现。
三.周易中的数理逻辑思维 《易经》所运用的象思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阴阳的辩证关系来表达。《易经》之道,看起来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其实它不过是由最简单的两个元素,按严格的数理规则组合成的一个试图用六十四个不同的数学关系模式来表达万事万物的符号世界。而这六十四个模式,又是仅由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即 “阴”和“阳”构成的。如《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乃是对《易经》最简要的解释。这两个最简单的元素“阴”和“阳”的表达符号为“—”(称阳爻)和“――”(称阴爻)。阴阳有很多表现出的象,如阴为女,阳为男;阴为水,阳为火;阴为柔,阳为刚;阴为静,阳为动等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划为一阴一阳两个基本元素或基本粒子或基本范畴。《易经》中六十四个组合模式亦即通常称的六十四卦,就是由一阳一阴两基本元素按严格数理原理组合成的六十四种阴阳爻结构方式。当仅有一阳一阴时,事物就只有两种存在的可能状态;阳和阴,此称“两仪”,即所谓“太极生两仪”。太极指阴阳统一的整体世界或整体事物;所谓“两仪生四象”是当有两阳两阴元素时,可组合成的四种状态:阳阳、阴阴、阴阳、阳阴,这分别称“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也称 “四象”。易经中的所谓“八卦”是当有三阳三阴共6元素时,便可组成八种不同形态: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被用以分别指代宇宙万物存在的八种基本状态或八种物态,如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或用以代表家庭人口关系,即父亲(乾)、母亲(坤)、长男(震)、长女(巽)、中男(坎)、中女(离)、少男(艮)、少女(兑)等。爱因斯坦曾提出,西方科学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即欧氏几何的逻辑体系和文艺复兴后出现的以实验来寻求事实中的因果联系的方法。他说:“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即在古代中国,在既缺乏演绎逻辑体系又缺乏实验方法的条件下,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没有在概念的逻辑演绎方面有大的发挥。西方哲学惯于概念分析,而概念实际是有所指的,即概念既有内涵亦有外延,若概念只有内涵而无外延,那概念只能是空洞的。思维从感性直观开始,经过抽象概括才形成概念。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概念还要回到感性直观,回到它所抽象概括的对象上去。而《易经》的象思维方式在各科学领域有其相当广泛的适用性,许多现代科学家都非常重视《易经》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明确声称他的数学二进制的发明深受《易经》八卦阴阳论的启发;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易经》和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二者的平等关系,声称他的“并协原理”的创建,得益于阴阳相抱的周易太极论的开导,并把太极图作为自己家庭族徽,还把太极图印在了自己的衣袖上,以示对《易经》的崇拜;物理学家弗·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指出并解释说现代物理学和《易经》最重要的共同特征都是变化和变革。
《易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和谐系统,也是一个有严谨数理逻辑的精细的分析系统,它显示了人类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从整体走向分析,从分析再走向整体的不断往复前进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必然,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经典表达。
参考文献:
【1】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第1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 毕富生,数理逻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鹤丹,《易经》是否属于原始思维[J],《周易研究》,2007.(2)【4】 [宋]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5】 林振武,周易简单性原则初探[J],《齐鲁学刊》,2004,(4)【6】 杨庆中,中国易学研究在21世纪,《中国哲学史》,2001,(4)【7】 赵伶俐,《易经》:人类科学思维和审美思维方式的精典阐释,《心理科学》,1999,(22)
第二篇:企业中工业设计人思维论文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学习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为企业服务,而却得不到企业的承认,谁之过?
归结原因有几点:
1、历史原因:中国工业设计才只有几十年发展时间——七十年代引入这个概念,相较有百年历史的国外工业设计,自然存在一定差距。
2、教育原因: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到现在都没能形成一种很统一和有效的教育模式。
3、企业的原因:企业自身对工业设计的特性、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熟悉不够清楚,不能很好的治理工业设计,使它能够和其它传统的各部门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只是把它建立起来,仍然按照传统的治理和运用资源的方式来对待工业设计,自然效果无法达到理想境界。
4、设计师的原因:工业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偏颇,无法和企业大的发展战略协调同步,自觉的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是自顾自我目标的实现,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5、其它原因:其它还有一些来自硬件条件的原因,如技术、工艺、设备、资金等,受这些限制,很多优秀的设计无法得到实现。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做介绍。而我要说得也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企业原因和设计师的原因。这么做的目的,希望可以让更多人来了解工业设计,让设计师了解字的角色。为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设计师自身发展明确方向。
二:企业
前面我们提到过,工业设计在中国发展只有几十年的历程,而真正为大多数企业接受和认同也许只有几年时间。造成目前很多企业的现状就是——需要工业设计,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工业设计的熟悉不够全面,不知道如何很有效的治理工业设计,使之有效运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工业设计是什么?
早在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TCSID)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上就对工业设计做出了很全面合理的定义,大意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练习、技术条件、工艺手段、视觉、心理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等新内容,使之具有新的品质和规格和价值,这叫工业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当工业设计师对产品包装、宣传、展示、市场研究和开发与猜测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的能力时,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宏观方面对一系列问题所包含的解决途径和方式。也让我们看到在微观方面作为工业设计从业者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之复杂程度。他们要把工业设计所要面对的和研究的对象——产品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素养、具有感染力的造型语言等相关因素对新产品研发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具有真正价值的新的组合、排列、融合等处理,使之形成一个既具有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合理的功能方面的体现;又具有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高层次精神审美方面的考虑,可以符合人的在满足简单使用外的高级需要。
第三篇:平面设计中民族化思维方法论文
【摘要】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近几年得到充分发展,为了提高其文化内涵,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会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本文主要是从加强与历史文化的衔接、加强对文化结构的充分依托、加强象形框架和序列的构建、准确排序版式和元素、有效结合传统文化和现实主题五个方面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了平面设计中民族化表现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思维方法
一、加强与历史文化的衔接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们态度、生活、信仰以及理念的产物,因此在设计中如果想更好应用传统文化,最关键的就是要深度剖析它,加强设计作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太极八卦图”,其中的文化内涵较为深厚,图形符号仅仅作为一种载体,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利用其中的古典哲学理念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如果设计者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出原型,就需要加强对民族品格、地域文化的关注,将受众关注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1]在构思中,设计者需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含义,并把握作品内在的情感,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在表现手法中还可以加强与当地民族文化的有效衔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有效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对解决方案进行整合。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时代因素的思考,融合历史文化和相关要素,找出共通点,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系列平面作品。
二、加强对文化结构的充分依托
在定位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局限于设计主题或历史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还需要将眼光投入到整体的文化格局当中。比如在视觉中国中有关“鱼”的作品,设计者并没有就鱼的形象进行单一、生硬的设计,而是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鲤鱼跃龙门”的文化典故,在这一文化典故中,鲤鱼作为一种象征物,在逆流而上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一旦跃过龙门,就能够变为龙。在古代,人们将其看作是升官发财的象征,而现代人将其看作是一种好兆头,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为显著。[2]这样一来,相关文化结构就需要加强对这一理念的充分应用,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三、加强象形框架和序列的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自身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平面设计中,如果想有效应用民族化素材,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将各物质之间所具有的从属关系找出来,然后利用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将平面设计作品内涵优化,以文化设计理念为基础,充分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民族文化元素,然后设计成相应的图形符号,赋予图形符号新的含义。其中,在民族元素选取过程中,设计者需要站在美学审判的角度,对相应的图文符号进行有效评价。设计者还需要加强对作品结构的构建,为民族符号树立具体的形象,按照“层级次序”的原则,对各元素进行排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四、准确排序版式和元素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精神需求也处于快速变化当中,平面设计作品只有具备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题后,才有可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在平面设计中加强对民族化元素的应用,能够将民族文化的内涵充分彰显出来。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受到人们欢迎和喜爱的平面设计作品大多数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设计过程中就民族文化作为主要切入点,进而最终得到的设计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设计民族化作品的时候,还加强对意象化的重视,通过现代技术制作出作品模型,然后将意象化的内涵灌输到模型当中,最终民族化的艺术效果得到有效呈现。[3]总的来说,元素排列顺序的不同,对作品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需要注重排版的创新性,打造出更好的创作格局。
五、有效结合传统文化和现实主题
当设计者在明确作品表达内涵和设计主题之后,就需要加强考虑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融入民族文化,提高主题的鲜明性。只有在设计作品中融入民族化元素,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作品的价值。比如设计者在确定好设计主题之后,就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文化内涵用传统文化代替,融合传统文化和平面设计作品的节奏、素材等要素,突出中心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受众能够更好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设计者实现情感共鸣。[4]总之,在传统文化中充分展现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哲学理念,是通过实践得出的有价值的结论,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同时也将人类自身所独有的人生观以及精神面貌充分展现出来。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利用民族化元素,能够大大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有效触动受众的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源甜.现代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探讨[J].大众文艺,2017,(14):51.[2]乔婷.论现代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J].包装工程,2017,38(06):233-235.[3]苗甜,关梦盼.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116.[4]李雅萌.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J].中国包装工业,2015,(Z2):49.
第四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之我见论文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全班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班主任的素养至关重要。但是,现在许多班主任都有同感:如今的学生难教育。的确如今的独生子女特多、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侨乡的出国热、新的读书无用论的风起、应试教育的顽疾依旧、还有社会上教育公平意识的增强、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等,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挑战。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既可以使学生积累多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可以进行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能力的训练。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诸多训练中是最为重要的训练之一。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很多学生为什么对学语文没有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没有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特别是在阅读文章时,有许多学生往往懒于思考,只是满足于把文章读完便了事,或者只是在于搜奇猎艳,对文章不愿作深层次的探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跟语文这一学科特点有关,也跟教师的长期教学习惯有关。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在理科的学习中,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例如算一道数学难题,当学生们经过冥思苦想后,找到了答案,这时,他们的心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快感,这是一种经过艰辛劳动,获得成功后的快感,是一种美感心理,从美学理论上而言,是因为他们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感性形式体现出来的愉悦,正因为有这种美感心理,许多学生才对数学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语文则不然,同一个问题,往往答案多种多样,学生在思考中,无法明确判断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无法获得成功后的美感享受,语文教师要明确这点。老师若在教学中,只在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只知道向老师要问题、要答案而已,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引导他们去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再去彰显一言堂的威风,在学生面前装出自己学识渊博的样子,要多留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并且不要过于在乎他们的意见的正确与否,只要是他们的思维成果,就应给予肯定。课外作业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作业讲解时,应少给死定的答案,鼓励课外多阅读,多做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不管是课内课外,都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意见是有存在价值的,而不应让老师或少数高才生的意见占“统治”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思考,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艰辛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否则他们会对思考失去信心,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就懒于思考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思考的质量,就应该讲究一定的思考方法。寻求好的思考方法的过程,就是“利其器”过程。
文章虽然千差万别,问题虽然多种多样,但在思考中,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联系生活思考
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新课标就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把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在阅读教学时,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想到他们在读某篇作品时会想到些什么生活。这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个体,他们来自各方,我们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常生活在他们中间,时刻注意时代的变化,而不只是在讲台上与学生见面,下了讲台,便踪影全无。其次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生活经验,怎么联系生活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作品在三十岁以下的人是不宜看的。为什么不宜看?他指的就是生活经验不丰富的人不宜看。现今很多学生为了中考、高考而整天忙于书本之中,对于读书以外的其他生活漠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窄。这样下去,很不利于他们继续学习,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引导他们多参加学校、家庭、社会中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便于他们对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
二、联系作品背景思考
在教学一篇具体的作品时,老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在阅读思考时有更广阔的联系空间。文章都是时代的产物,要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思考也才更加接近作者原来的写作意义,思考才更有价值。
三、把前后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文章的各个语句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上下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读了上句下句、上段下段,要把上下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明确其关系。一般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中心句和非中心句、过渡、伏笔、照应、总分、设疑与解疑等。文体不同,段、句间的关系亦有所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分类指导。
四、跨学科思考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社会自然、古今中外,它都可包容。学习语文,应要求学生善于把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思考。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们不仅要联系书本的知识,还应把学习语文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以便顺应时代潮流,拓宽学生们的思维领域。
五、善于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
在思维训练中,应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用文字表达的过程,也是整理思维、加深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我们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要使学生只满足课内做了多少笔记。我们教的目的应着眼于课外,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够独立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第五篇:职校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论文
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以教师灌输知识技能为主,往往缺乏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因此,学生解决问题习惯于正向思维,但新课程背景下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额体系,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就被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智力探索形成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我们更要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例如:在教学《二项式定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一开始就写出2(a+b),这时候学生们都会写出它的展开式,然后教师提出n(a+b)中这个n不管是多少我都可以知道它的展开式多少项,分别是多少。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老师这么快就可以算出来呢,是不是有什么秘诀?这样很自然的就引入了课题。
2注重教学概念、定义的逆向性
定义是对一个名词进行说明,从而使得数学概念和语言紧密联系起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模式,是构成判断、推理的要素。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常规应用以外,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拓展,最终形成推理能力和计算的技能技巧。例如:在教学《奇函数定义及图像》时,首先讲解奇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中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针对这个定义要求学生们理解:如果函数满足f(x)=f(x),则函数为奇函数,且函数图像关于x轴对称,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时关于x轴对称,则可说明这个函数是奇函数f(x)=f(x)这就是从定义、概念的反方向思考问题。3.3注重教学公式、运算法则的逆向性数学中的公式及运算法则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最基本的部分,是解决其它数学问题的桥梁。因此,在讲授公式及运算法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逆用公式、运算法则的基本动。讲完后,要通过一些公式逆用的例子,以此加深学生们对公式、运算法则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
3注重教学中定理的逆向性
定理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是非、逻辑推理的依据,是进一步解决数学问题的锐利武器,只有熟练掌握定理的成立条件与内容,才能产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和形成简洁的解题技巧。要想熟练掌握定理,就必须从正反两个方向去理解定理,虽然每个定理都有逆命题,但并不是每个逆定理都是成立的,经过证明是成立的逆命题就成为逆定理。重视逆定理的运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的数学思想品质。例如:对于《勾股定理》大家都很熟悉定理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边长满足222a+b=c。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的边长满足222a+b=c,则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通过证明我们发现这个命题是成立的,那么这个命题就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4结语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及深刻,使学生在遇到难题时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新的解决途径。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实际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最终使得整个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