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6:3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环保领域信息化应用是生态环保领域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信息化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也必然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而生态文明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必然在信息化的覆盖范围之内。本文就甘肃省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提出一些探讨和思考。关

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信息化

工程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对于信息化的强烈需求。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了“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的战略,中国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高效益、深层次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是人类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反思的结果,综观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不难发现,生态文明绝不是环保领域或是企业生产方面的简单行为,其具有丰富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个层面、多个领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建构进程。环保信息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国家环境信息化顾问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也说明了信息化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主要涉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业务板块。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信息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

一、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信息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将经历从助力、支撑、保障,到融合创新,最终引领发展的提升过程。只有信息化才能把生态文明框架体系中的各项内容保障联系起来、覆盖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人们借助其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设施、手段和周期等方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便利,让生态危机管理更加智慧,让生态危机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从而为减缓生态危机提供便捷的信息平台。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发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不断发展的信息科技为支撑,从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智慧的决策,带动现代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信息化推动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一)信息化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发展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资源,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大量消耗会造成生态破坏,而信息却不会。信息革命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使其成为人类其应对生态危机的最重要工具和手段,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必将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推动生态物质文明发展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发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绿色节能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速发展,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将显著提高,制造业将通过进一步的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整个大农业也将向生态化转变,从而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各项大产业:如信息通信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物流、旅游产业等服务业,采矿、农业产业等智慧基础工农业,而这些都依靠不断发展的信息科技支撑,从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智慧的决策,带动现代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信息化推动生态意识文明发展

正在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革命带来的信息文化也正在取代工业社会带来的工业文化,把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生产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生态文明时代多种文化现象,使人们能够随时便利地获取信息,并参与制造信息,大大改变了传统媒介方式,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对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领略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四)信息化推动生态行为文明发展

生态文明的实现同样需要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形成智慧、绿色、低碳、健康、便捷的新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催生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活模式:智慧化的衣食住行,智慧化的医疗,智慧化的商务消费,智慧化的电子政务工作,以及新型的人际交往网络参与方式。可以想像未来将是智能社会,是最理想、最科学、最美好的生态文明社会。

(五)信息化推动生态制度文明发展

生态政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强调健全生态法治体系,突出强制性生态法律法规的地位和作用。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将冲破信息封锁,将一切公开化、透明化,使相应的不合理制度难以维持,从而促进生态制度健全,协助建立完善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智慧政务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监管能力。全面交互的博客、微博、各类服务平台和移动通信等各种各样的交流和民主参与的机会,使得公共制度和决策更为透明和开放。

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技术力量,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三、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信息化现状

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与信息化建设”会议上环保部周建副部长指出,目前环保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形势仍然严峻,任务艰巨。环境信息化的目标应准确定位在:“一是为发展服务、为管理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二是立足于资源开发和产品应用;三是着力于理念、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四是增强素质、能力、质量和效率”。他还提出:“环境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体制不顺、队伍不强、反应不灵、信息不畅、投入不足,服务社会和群众意识尚需加强,技术支撑、产业支撑能力需增强”。甘肃省环境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基本到位,搭建了全省环保系统网络基础平台、省、市(州)政府环保网站、环保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环境信息广域网和视频会议系统。但是环境信息化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基础工作还很薄弱。机构体质建设相对也有一定滞后。环保信息和数据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如传输能以满足环境数据传输的实际需要;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无法满足资源整合的客观要求;业务应用系统不能满足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数据不能全面、深刻反映整体环境状况;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一定程度缺乏,现有环境信息基础网络覆盖面不够,基础环境业务应用平台数据中心建设滞后。环境信息化管理机构能力不健全,基层环保部门环境信息执行能力还不足;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机制不顺,尚未形成完备的环境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缺乏统筹规划、统一规范和统一标准。

总的来说,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信息化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资源再生等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滞后,短板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发挥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信息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重点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传感网、遥感等先进技术,围绕土壤、森林、湿地、荒漠、海洋、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等方面,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强对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二是建设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有效增强对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三是建设工业污染监管信息系统,主要是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动态汇集工业企业污染监测信息,加强工业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和监测能力建设,有效遏制工业污染。

五、结束语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阶段。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国家重视,逐步成为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发展信息化环保,促进环保工作全面走向信息化,将是满足环保工作新要求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相信在国家、企业、民众的共同推动下,信息化智慧化的环保将得到快速发展,必将为民众带来更为便捷和先进的环保服务,真正使科技服务环保、科技服务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科技服务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王剑

参考文献:

[1]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 陈家刚 新华文摘,2008:117-119 [2]中国环境问题的急迫课题; 邓聿明,2007:64-70 [3]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2008 [4]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刘磊 祁国炜)

第二篇: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战略思考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战略思考

王新程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改变生态环境到实现生态文明,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顶层设计,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在源头上健全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防止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进行确权登记,对自然生态空间包括土地、森林、山岭、水流、草原、荒地、滩涂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其次,明确产权关系,明确国土空间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使用者、监管者及其权责利关系,形成归属明晰、权责明确、监管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第三,对用途进行管制,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及矿产资源按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梯级利用。第四,严格准入制度,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资源节约管理,强化规划,严格审查,禁止不符合用途管制和节约标准的开发活动。

在发展和开发过程中,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建立一套制度约束地方和企业行为的制度,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首先,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形成以青藏高原—川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护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大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重点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其次,建立主体功能适应性评价制度,编制的区域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制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的活动准入清单,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产业负面清单。第三,科学设定资源消耗上限,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质量优劣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土地、煤炭、水的消费最高限度,实行碳强度、能耗强度的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用水效率控制及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第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围绕绿色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严格自然空间征占用管理,设定森林、湿地、草原、海洋、沙区植被、物种等生态保护红线,让透支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为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第五,严格守住环境质量底线,将大幅改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将达标排放作为排污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对违法和不达标排放行为“零容忍”。第六,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调整主体功能定位,实行限制性措施,将各种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在事后管控上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

首先,加强资源环境监管,整合自然资源及环境保护的监管资源,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公众监督,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和惩罚力度;加强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的执法监察,建立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统一且独立开展行政执法的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其次,实行最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对于污染破坏环境的任何企业或个人,处以巨额环境损害赔偿罚款,让违法者付出沉痛的代价,使其不能为、不敢为。最后,制定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办法,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把间接财产损害和环境健康损害等因素考虑进去,具有可操作性和威慑力。

二、完善体制,全方位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合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社会方方面面,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及公众,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根据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特点,按照党委决策、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各方配合、形成合力的思路,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辖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建立高效有力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

成立由各级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建立对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制度。

加强部门(区域)联动。

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环保、国土、农业、水利、住建、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策合力。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由上级政府牵头成立跨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构,解决区域内突出的环境问题。建立以流域为单元防止水污染的体制和工作机构,统筹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整合调整资源环境监管分割、规则不

一、效率低下的问题,对所有污染物排放进行统一监管,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执法资源整合的部门联动机制。

强化环保部门的职责和能力。

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举报制度;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加强环保机构能力建设,成立乡镇环保机构,落实编制、人员和工作经费;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提高环保执法装备水平,开展环保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环保系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低碳绿色环保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

规范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环境等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的环境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强化公众生态环境知情权,保护公众的环境利益。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建立公众否决建设项目的管理规定。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听证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建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培育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各类现代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NG0等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

三、建立机制,激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强劲动力

市场机制能够在制度框架内鼓励企业、社会非盈利组织和个人参与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生态建设所产生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生态产品公平分配的原则进行配置、定价和交易,激励市场主体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别,以及生态环境损害成本与修复效益。

首先,完善差别化的电价政策。实行分业施策,对不同的高耗能产业,依据其行业特性和产能过剩程度,制定针对性的电价政策;实行差别电价,对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以同质单位产品的电耗标准为依据,电耗水平不同,加价标准不同,单位产品电耗越高,加价标准越高。其次,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以“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选取计价基准点和可替代能源品种,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调整的机制;以计价基准点价格为基础,综合考虑天然气主体流向和管输费用,确定天然气门站价格并实行动态调整;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再次,深化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并对油品质量进行升级,推动油品质量从国四标准再升到国五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最后,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合理确定不同级别的水量基数及其比价关系,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首先,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的权利义务,出台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实绩进行补偿的办法,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建设或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其次,以国家购买方式,对禁止、限制开发区因改善和恢复本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给予补偿,按照计算出的生态产品价值或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支付其报酬,使生态建设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增产增值的关键手段。第三,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对口支援、产业转移、共建园区、人才培养等方式实施横向补偿。第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现有生态补偿渠道,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要通过转移支付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最后,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机制。

完善交易机制,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深化交易试点,完善第三方审核,形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发展碳金融。推进排污权交易,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成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鼓励地方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在进一步落实明确初始水权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并规范跨区域、跨行业、多用户间的水权交易实践,加快完善水权交易规则与定价机制;借鉴土地“招拍挂”市场的建立与运行管理模式,探索缴纳水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选择试点地区逐步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建设。

建立和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节能环保产业。

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增长、以完善政策机制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的应用,大力发展节能汽车,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完善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切实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加强预警调控,调整发布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名单,建立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的严禁核准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禁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制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和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探索取消建设项目核准、审批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四、开启众智,形成全社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共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生态文化理念,传承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化道德养成,要按从点到面、从意识到行动、从区域到企业全方位推进的思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的社会环境建设。

加快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树立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首先,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人教育体系和各级各类教学培养计划,引导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其次,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培育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形成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环境道德和价值观。再次,将生态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作品,满足社会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后,充分发挥媒体在宣传生态文明和引导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提高公众节约环保意识。

积极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新生活活动。

首先,制定并实施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消费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重点,开展生态文明单位建设活动,落实各项节能环保措施。其次,采取政府采购服务等政策措施,推动消费方式变革,实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树立环保诚信。规范绿色产品生产,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最后,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以及不合理消费。推广绿色环保产品,倡导绿色出行,开展“餐桌文明大行动”,推行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和家庭废旧物回收利用,使绿色生活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和生活时尚。

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促进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快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对企业的环境信用实行等级评价制度,其等级评定结果与企业信贷、融资直接挂钩。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荣”的道德风尚,对企业家进行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教育。

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等条件,选择一批地区、区域开展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鼓励各示范区大胆探索,力争在重大制度创新上得到突破,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树立先进典型,凝练推广模式,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效应,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同步推进文明城区、卫生城区、绿化单位、园林城市等建设活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

五、多措并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制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要强化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要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落实责任,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新理念和新的立法手段,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加快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一是清理法律法规,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审查,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对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衔接。二是制定法律法规,研究制定节能评估审查、节水、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急需制定能源法、环境保护税法、生态补偿条例、国家土地督察条例、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三是修订法律法规,急需修订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土地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森林法、草原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四是衔接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环境立法之间、环境立法与安全生产立法之间、环境立法与资源立法之间、环境立法与财产立法之间的衔接,使不同机构之间执法机制的规定一致,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风险。五是加强地方立法,地方生态环境的立法要突出重点,超前立法,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

完善标准体系,发挥标准作为监管依据、界定法与非法的作用,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要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抗灾能力;要强化环境市场的准入标准,强化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土地的标准;要加快制订和修订能源耗费、物质耗费、水资源耗费、土地耗费、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对于现有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应适当进行修订,使环境标准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能够做到相互衔接。鼓励出台地方标准,对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实施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

健全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扶持力度。

首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强化政府投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其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其次,统筹相关资金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制定实施专项治理行动计划,明确治理目标和时限,对重点工程、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绿色产品消费、示范区建设及能力建设等给予支持,建立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制度。第三,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对污染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第四,要深化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生态环保投融资平台,推广绿色信贷,支持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等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对排污权实行抵押融资。第五,探索实行合同环境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发电调度、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第六,发展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发挥考核机制“指挥棒”作用,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首先,把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离任审计,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的考核权重,不以CDP增长论英雄,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将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评价干部政绩、评定考核等级、实行奖惩和干部晋升提拔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建立一套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制定科学、针对性强、可操作、不繁琐的考核办法,实行差别化考核制度。对国家限制发展项目产生的GDP计入“红色GDP”,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以及其它生态脆弱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再次,完善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考核,把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调整为利益最大化,加大环保等社会责任考核权重。最后,加强生态环境实绩考核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由上级财政给予转移支付,对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性。

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和责任范围,解决“谁负责”的问题。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及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严格的终身追究,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由干部部门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及时诫勉谈话;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对履行职责不力、监督管理不严、失职渎职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监督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J], 环境保护, 2013,(19): 10-12.[2]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N], 人民日报,2014-02-07.[3]夏光.再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 [J].环境保护, 2012(23): 19-22.(作者系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研究员,《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环境教育文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第三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14 11:04: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也是我们的后代的。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三、认真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必须加紧落实,务求取得成效。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即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总的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软肋,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并存,地下水过度超采,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济形态,必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5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如,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要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作者:杨伟民 来源:《人民日报》

第四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提法解读】

①建设生态文明。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②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命题点全搜索】 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2.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和谐社会。

5.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全角度命题】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什么?(1)我国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我国资源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2)我国的环境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履行大国责任的表现。

3.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④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⑥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方面: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②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④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青少年: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②落实环保行动,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④积极参与各种节能环保的公益活动,善于同各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4.描绘2020年的“美丽中国”。

经济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技术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

5.为配合十八大的宣传,请为建设“美丽中国”拟定几条宣传标语。①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②美丽中国人人共建,中国美丽人人共享。③和谐文明享太平,安定团结绘蓝图。

6•请你为学校设计几个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活动形式。并说说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活动: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活动。②开展废旧物品创意大赛活动。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改送电子贺卡。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增强节约意识。⑥学校采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

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②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③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二】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命题点全搜索】

1.了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国策。2.树立循环经济意识。

3.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角度命题】

1.请结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1)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5)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理念,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2.“美好家园,你我共建;节能减排。人人有责”。说说你能做到哪些? 少用电吹风、空调;出行方式尽可能选择步行或少乘坐私家车;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等。

3.你知道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节约能源的举措?请你再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举措:夏天写字楼、商场的温度应不低于26度;提倡使用中水灌溉公共绿地;颁布限塑令等。

(2)建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节能意识;加快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研发可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4.材料一: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关乎着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未来工作的中心。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使二者协调发展。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觉得可以为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 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培养创新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5、“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这段改编的诗句说明了什么?

北京面临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你认为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汽车尾气的排放;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除的废气和粉尘;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企业因素);建筑工地的扬尘(企业因素)。

为防治雾霾,国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对空气质量的检测。

雾霾天气要注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在家少开窗户。

6、关注我国(我省)水污染、水环境)情况。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城市污染源,我国(我省)水环境不容乐观。

如何避免水污染?

国家(政府)要制定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开发无废水或节水的生产工艺;减少“三废’的排放;合理处理和利用污水;公民(中学生)要树立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不乱倒生活污水。

7、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8、请设计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语,向公众宣传节能减排的观念。答、①全民动员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②科学节能,大有技巧,人人减排,贡献不小。③落实节能减排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答:①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②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河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0、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答: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变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11、面对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请为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答:国家: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个人: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自觉肩负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12、多种预测表明,我国人口的峰值可能在本世纪30年代到来,峰值大约在14.8亿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人口仍然要增长30年,估计净增值将近2亿人口。一般而言,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将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答:根本出路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完善社保制度,建立共享型的养老保障体制;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发展医

疗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要积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13、各国应该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各国要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也应尽最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1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继续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

15、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倡导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族”。如使用节能灯、少吃日香糖、使用环保袋、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

第五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生态观念转变,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高起点建设生态城镇。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不断提高集镇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负荷率和达标率,试点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规划为引领,加大镇区河道的改造提升及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路通、景美的江南水景风貌。广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生态文明村镇、“两型社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场所和参与平台。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对各村生态环保指标考核,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高标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城乡生产力布局。完善集镇规划。完成**镇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推动形成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实施清洁生产。继续加强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高能耗设备的淘汰,确保实现单位GDP能耗控制指标。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在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导向作用和强大推力,从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上把好关,进一步助推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例,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高要求推进污染防治。深化水环境污染防治。继续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河长制”工作,确保**运河、*山河、**河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规定的标准。深化民生环保行动。继续开展化工、电镀、重金属、污水处理厂等行业专项整治,完善在线监控,狠抓达标排放,不断提高污染控制能力和水平,全力做好环境信访压降工作,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污染企业实施提标升级,保障人民群众权利。深化农村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各类扬尘治理,控制各类工艺废气、恶臭气体排放,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力落实秸秆禁烧目标任务,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商品化综合利用,秸秆禁烧率达到100%,形成秸秆还田和多元利用格局。

下载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13-09-05 10:30:50 星期四来源:云南网 勐腊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两强一堡”的战略机遇,提出“生态保护立县”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实施森林增长工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森林增长工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省林业厅厅长 程中才 党的十八大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我们党对自......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对全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激励。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全新的文明,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自身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力的同时,电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最终定稿]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作业(2012-02013学年第一学期) 班级:物流1103姓名:冯妍瑶学号:4号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

    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