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论文的论现代文明视野中的的党建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范文论现代文明视野中的的党建工作论文
论文导读:新时期党既要根据时代要求依法实施对自组织的领导,也要注意发挥自组织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自组织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与改善党对社会的领导,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为达此目的,需更新观念,根据自组织特点来思考自组织党建问题,探索自组织党建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方式。
关键词:自组织的基本特点,政党组织关系,解决方案
一、当代中国自组织的基本特点与功能
由于国家-社会关系不同,对自组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中西方也有所不同。在西方,公民社会发育比较成熟,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国家社会、“公与私”都有明确的分野,这与西方“个人本位”的文化传统、发达的市场经济等因素有关。因此,西方的自组织一般是按照自主、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府对公民社会、自组织的干预较少。在我国,从历史与现实来看,由于受计划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社会在改革开放后才现端倪,真正的自组织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传统的政治组织、社团组织等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组织,因为从其成立登记条件与实际运作看,它们以一定的行政权力或政治权力作依托,具有“官民二重性”等显著特点。这一点,从我国以前的社团登记条件中可见一斑。我国在1998年9月通过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规定:申请成立社会团体,首先需要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然后才能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正式登记的非政府组织或社会组织,许多都是党和政府从市场领域、社会领域逐渐撤离的结果,以特定的政治或行政权力为依托:一方面,其成立来自政府间接管理需要,是党和政府在市场和社会领域的代理与中介机构,与原有的党政组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至今仍保留着“事业编”,因而具有一定的官方性或行政性;另一方面,它们适应了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成员自助、互益和自我管理等新特点,因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民间色彩。
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形成动因与驱力看,人类组织可分为他组织与自组织两种类型:前者是在外力驱动下或遵照外在指令而建立与发展的,其运作明显受外力的制约与影响;后者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不是靠外力或外部指令,而是按照默契的原则、规则或共同制定的契约自然形成,其组织运作主要依靠内驱力。自组织现象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自组织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产生于物理学领域,但政治或社会学意义上的自组织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系统自组织有所不同,它主要是与政府组织、权力组织相对而言的,如公民社会就是指一个通过创造自治与自愿的非政府组织而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社会,这些非政府组织包括自助团体、私营经济组织、宗教组织、文化组织、行业协会、志愿者联合会、独立的媒体以及一般的社会团体,不包括政党等政治色彩或权力意志显著的政治组织。
比较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自组织与传统的经济社会组织有所不同,与我国既有的有行政依托的政治与社团组织也有所不同:(1)从成立条件看,它们不像传统的政治与社团组织那样通过政府、政党、国有企业等的引导成立,基本上都是自主自愿自发地形成与成立的,无特定的行政或政治权力为依托。(2)从成员构成看,新社会组织大多属于“青年自组织”,其成员多为青年人。(3)从组织类型与组织属性看,除了新经济组织外,新社会组织涉及各式各样的运动协会、交友协会以及社区、职业、休闲、网络、公益等自组织,其中大多数为生活型而“非政治型”的。(4)从运作模式与方式看,它们与党政部门、传统的群众团体的组织系统、管理体制有明显不同,不是通过文件、会议、通知等传统方式开展活动,而是主要依靠手机、互联网等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组织活动。(5)从组织特点看,它们不像传统的社团组织那样带有明显的行政性、区域性、职业性、纪律性,而是相对松散、比较开放、突破地域与单位限制,具有民间性、自发性等特点。鉴于此,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等称之为自组织。之所以如此命名,因为一方面,自组织是一个具有历史传统、被广泛认可、难以产生歧义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比较明确,而且,自组织能够涵盖“两新组织”乃至以后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组织的内涵。另一方面,尽管自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概念比较接近,但又不完全等同:如“第三部门”是指从事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的组织,以“非政府性、非市场性、非营利性”等为主要特征。而自组织不仅包括私人领域的一些社会组织,也包括市场领域的一些经济组织如私营企业。由此可见,自组织概念的外延比第三部门广泛,它基本上类似于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尽管与自组织密切关联,但在我国语言习惯中,广义政府之外的组织如政党、工、青、妇、企业组织、行业协会等都属于非政府组织,但它们并不属于严格的自组织。另外,有人把自组织命名为“无行政权力依托组织”,这一概念比较拗口、难以理解,而且具有“以事物特点指代事物名称”的缺憾。总之,在我国,用非政府组织、无行政权力依托组织等概念来指代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或者概念外延过大过小,或者容易误读、引发歧异。
值得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出现的这些新经济与新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是在党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政策允许、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新经济与社会组织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其存在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它们是一股积极的社会力量。其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社会民主的一种表现。其大量存在,可以减轻党和政府的负担,使党和政府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分内大事。有经验表明:对转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言,市民社会和管理性公共领域对现有政权的稳定并不构成直接威胁;开明的政党国家甚至鼓励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以此来分担不堪重负的政府的部分功能;相反,政治社会与公共政治领域可以对威权政体或政治独裁构成直接挑战。
二、现代文明视野中的“政党-自组织”关系
厘清政党与自组织的关系,是加强自组织党建的理论与逻辑前提。用传统的“控制思维”还是用现代民主思维来认识政党与自组织的关系,其结论迥异。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只有用现代民主思维来分析政党与自组织关系,才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文明的政党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依法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与国家民主。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党与自组织的关系,不能墨守成规。从政党文明与民主政治看,在当今政党政治世界,政党、社会、国家共同构成现代政治生活的三大主体力量,现代民主政治就是政党、国家和社会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政治体系、政治运作方式和政治过程。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形成了政党政治的基本关系,即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有厘清现代政党-国家-社会关系,才能清晰把握政党与社会、社会组织与社会、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而把握政党与自组织的关系。具体而言,从现代意义上看,社会、政党、国家分属于不同的三个领域,即公民社会领域、公共领域、国家领域。首先,就公民社会而言,这是一个为人熟知,却争议很大的概念。在西方,法国学者布隆代尔指出:“我们在为‘社会’寻找定义时,发现所有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只是指出(公民)社会不是什么东西,至于不是什么东西,则又众说纷纭:国家、政党、市场、个人。”
在我国,学界对“公民社会”也有不同理解。借鉴中外相关研究,我们把公民社会界定为“自组织社会”,即一个通过创造自治与自愿的非政府组织而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社会,这些非政府组织包括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组织、行业协会、独立的媒体以及一般的政治团体。其中,它又可细分为两部分:一是市民社会,包括各种自治的社会、经济、文化组织。二是政治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民间社会的存在并不意味政治社会的存在。只有自组织参与社会运动、影响国家决策或分享国家权力时,政治社会才会出现。公共领域是一个与公民社会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是人们公共集会、讨论共同关心的普遍利益的公共论坛。即公共领域可看作存在于公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中介领域,但公共领域并非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被动领域,而是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其意志与行为既可影响公民社会,又可影响国家权力。从理论上看,尽管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都可独立存在,但现实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公共领域,就没有一个供社会各方论辩、使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平台,公民社会就会因没有制度化的表达渠道而对公共事务、公共权力无能为力;没有一个聚合型的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将会被乌合之众所主导,个人将无法直接与社会组织联系,只能任各路政治精英所鼓动、所操纵。只有个体通过公民社会组成有力的整体,公共领域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与公民社会的细分相应,公共领域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与市民社会相对的管理性公共领域,二是与政治社会相对的政治性公共领域。前者是一个物质性公共领域,主要关注私人及其自组织等讨论与规定集体产品、服务如何分配问题,后者主要关注国家权力问题。再者,国家领域即国家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公共领域有明显不同,其主要包括与国家权力相关的各种组织如政府、内阁、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那么,现代政党属于国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以往人们常以“国家-社会”二分法来分析政党,其结论只能是“要么政党属于社会、要么属于国家”。
实际上,“国家-社会”二分法是一种西式的、传统的分析范式,对西方早期政党作“体制内”与“体制外”分析比较适用,体制内政党产生于既有宪政与选举体制内,或者说最初产生于国家之内。“体制外”政党产生于既有宪政体制外,或者说来自于社会。但随着现代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社团、行业协会、利益集团等公共组织大量出现,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衍生出一个公共领域。随着政党政治的历史发展,原初意义上的“体制内”与“体制外”政党都已发展成为现代大众性政党或“全方位党”,如西方学者柯什海默在20世纪60年代所言:整个西方社会存在着一个从个人代表型的中产阶级政党到代表一定阶层利益的大众型政党,最后到争取尽可能多选民支持的“全方位党”的发展过程。人们一般视政党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组织,属于公共领域之公共政治领域。正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定义的:政党是将国家机构与公民社会机构联系起来的机制,政党运行于正式政治体制的正式部分和非正式部分之间的交界上。在我国,有学者也指出:“政党一端连着民众,因为只有得到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支持,政党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端连着国家、政府、权力,因为只有掌握权力,或对政府的运作施加影响,政党才有存在的价值。政党不同于民众,因为它是民众的组织化;政党也不同于政府,因为它代表民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控制。”然而,当代政党并非公民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被动领域,而是具有独立权力意志的政治组织:一方面,政党需要民众支持与认同,以获得政治合法性与执政地位,又希望“控制”民众与社会;社会大众既需要通过政党来表达民意、实施政治参与、间接实现人民民主,又希望监督政党、避免政党假民意而营一党之私。另一方面,政党既希望执掌政权,但也不希望因行政化、官僚化而失去民众支持。国家也想控制政党,希望把政党纳入既有体制内,实现政党法制。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党政不分、政党与社会不分现象比较严重,每个人都是“单位人”而非“社会人”,政治干预“私领域”或私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明显意识到政党-国家-社会之间是有区别的,政治已不再干预人们的私生活,这是巨大的政治与社会进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党与政府的关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党与社会、与群众的关系,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实施对社会、人民群众的领导与政治影响。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党的领导与执政的政治合法性。今天之所以强调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之所以强调“两新组织党建”这一命题,本身就是建立在“政党、国家、社会有所区别”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在政党-国家-社会关系、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领域关系视阈中,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自组织自然属于公民社会领域。其中,新经济组织明显属于公民社会中的民间社会。新社会组织一般属于民间社会,只有其具有了参与社会运动的特征时才属于政治社会,进一步说,只有它们关注国家权力、试图影响国家决策、谋取政治地位与政治权力时,才能跻身于公共政治领域。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自组织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政党与社会关系、党群关系,反映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自组织党建问题,实际上是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依法实施对自组织的政治领导、扩大在自组织中的政治影响、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
三、当代中国自组织党建:基本问题与对策思路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党,也是唯一执政党,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理所当然,这是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时代要求。但是,新时期如何实施党对自组织的影响、正确处理自组织党建的“全覆盖与有效性”之关系,首先要解决观念与思路问题。是直接实施党对自组织的领导与政治影响,还是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来实现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结合呢?我们认为,应按照后一种思路来思考自组织党建问题:从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相统一的高度,立足现实、顺应潮流,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相结合、法治方式与德治方式相结合、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相结合、依法实施党的作用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党对自组织的政治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组织党建的基本问题。
(一)正确认识党对自组织的领导方式与影响
渠道的多样性新时期,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民主法治是时代特色。在这种背景下,党对自组织的领导方式与途径是多样的:(1)通过依法治国间接实施党对自组织的领导,通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向国家机关举荐干部、改革与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等,借助国家政权、国家法律可以有效地间接实施党对自组织的领导,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2)通过党的政策来直接实施对自组织的影响。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方式。列宁曾经指出:“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如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就能够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就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广泛认同。(3)通过统一战线来实施党对自组织的影响。“统一战线始终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统一战线与人民政协,可以协调各方(包括自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社会广泛的团结,从而实施与扩大党的影响。(4)通过党对工、青、妇的政治领导间接实现对自组织的影响。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除了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对社会团体进行领导和行政管理外,还可以通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来间接实现党对自组织的领导。这是因为,在我国,工会、共青团、妇联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直接接受党的领导的群众性组织,它们是党联系群众、联系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其成员覆盖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人,自组织成员难免其外。(5)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吸引自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之一。“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可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进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能够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6)通过组织吸纳、扩大党的基层组织的覆盖面直接影响自组织及其成员。广大人民群众加入党领导下的各种政治组织尤其是党组织,可以获得政治上的认同感和政治归属感。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总之,党对社会领导的方式是多样的,是间接的权力领导方式与直接的非权力领导方式的统一。吸纳新社会阶层中的符合条件的积极分子入党,在自组织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只是实现党对自组织影响的一个方面、一条直接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
(二)正确认识自组织党建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要加强自组织党建,“全覆盖”固然重要,但“全覆盖”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发挥党对自组织的影响力。因此,对自组织而言,关键不是党组织覆盖、党员覆盖,而是党的作用力与影响力覆盖。切实解决自组织党建的“全覆盖与有效性”,必须克服传统的党建思维与党建模式,大胆进行思维创新与党建模式创新,认真解决好以下基本问题:
第一,要对“自组织党组织”有切实可行的功能定位。新时期,是把自组织党组织建成“党务型”的,还是建成“服务型”的呢?一般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政治核心,具有战斗堡垒、宣传教育、组织学习、组织发展、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但现实社会中,由于行业性质与特点差异,党的基层组织在不同行业、不同基层单位的功能与作用也有所差异。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功能有不同的定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因此,要根据自组织特点,克服把“两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传统的“党务型”的思想倾向。要进行思维创新,把“两新基层党组织”定位在“学习型”、“引领型”、“服务型”上,既要强调其政治作用,更要强调其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学习、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使“两新”基层党组织围绕“服务单位科学发展、服务员工全面发展、服务党员岗位成才”,有效发挥“引领单位价值取向、引领单位道德风尚、引领员工的素质建设”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代表与集结民意、组织动员、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信息沟通、利益协调、发展稳定方面的功能,实现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
第二,要对自组织的党员功能恰当定位。党章对党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生活、精神、道德、组织纪律等有明确规定,要求党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风尚、高尚的精神品格、严明的组织纪律性、良好的作风素养、鲜明的党性观念和党的意识、发挥行为示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然对不同行业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有所区别,那么,对不同行业、不同基层组织中的党员的功能与作用是否也有应所区别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际上,若对自组织中的党员与对国家机关中的党员一样要求,在实践中难以办到。如自组织中的党员能否对自组织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揭露、对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方面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呢?如果揭露和举报,这些党员有可能丢掉工作、失去生活保障,为此他们能否得到党和国家的救济呢?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自组织的违法行为应主要由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来承担,这是其应尽责任。若自组织中的党员能够按照党员的基本要求去做,自身发挥了行为示范、道德示范、密切联系群众等作用,就应该算合格党员。因此,自组织党员功能应定位为服务单位发展、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以先进模范作用引领群众、以良好思想道德品格引领群众,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借此来吸引、影响、感染广大群众。
第三,要正确分析我国自组织的现状与形势,明确哪些自组织内适宜建立党组织,哪些目前还不适宜或无条件建立党组织。资料显示,当前全国自组织的数量与人员庞大,但从自组织党建看,到底有多少自组织可成为党建考虑对象,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概括说,自组织内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起码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该自组织是固定的、职业性的,而非松散的、临时性的;二是该自组织内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且正式党员不是兼职的,无其他正式单位依托;三是这些自组织及其内部党员有建立党组织的愿望,起码不强烈反对。只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这些自组织内部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开展活动。
第四,关于自组织党建“自建、联建还是区域化建设”问题。是按照传统的基层党建模式在一个自组织内独立建设一个支部,还是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几个单位联建或区域化“合建”?一般说,在一个条件成熟的自组织内独立建设一个党支部,这比较理想,也符合传统党建模式,但对目前无条件在单一自组织内建立党组织的,应创造性地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与活动的模式,改变以工作地点、工作单位为依托、以职业划分为特点建立党支部的传统观念,努力探索几个自组织联合建立党支部,或直接探索“区域化建党”模式,在这些自组织所在区域,以区域为单位建立一个联合党组织,如在自组织密集或流动人员居住密集区,以区域或社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党员工作站等,使其成为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学习、社交相统一的场所。
第五,自组织党建是沿袭传统的“封闭式”模式还是“开放式”模式?一般而言,传统党建模式基本上是“封闭式”的,只有党员才能参加党内活动。但党组织不是自转的,党组织活动不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应该是服务群众、影响群众的。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根据自组织及其成员特点,变传统的“封闭式”模式为“开放式”模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鼓励有意愿参加相关活动的入党积极分子乃至普通群众参加,以扩大对群众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总之,新时期党既要根据时代要求依法实施对自组织的领导,也要注意发挥自组织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自组织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与改善党对社会的领导,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为达此目的,需更新观念,根据自组织特点来思考自组织党建问题,探索自组织党建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方式。
第二篇:党建工作论文[定稿]
以创新精神推进学校党建工作
合江县人民小学:万玉梅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所在、动力之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学校的党建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夯实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努力培育学校党建工作新亮点,开创学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笔者就学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创新党建工作,保持学校党组织的先进性,浅谈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当前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极少数学校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对先进性教育还不够深入,忽视了党组织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学校党员、教职工的政治学习,班子成员及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了管理。
(二)个别学校党支部由于经费问题,致使支部阵地建设不够健全,没有单独的支部活动室,造成支部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三)部分党员教师缺乏加强自身政治学习的观念,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宗旨观念上认识模糊,不能有效发挥其先进性。
(四)部分学校党组织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设置。原因在于:一是学校党员人数较多,队伍较庞大,开展活动困难,不便于教育和管理;二是少数农村学校党员人数较少,没有单独设置支部,也没有单独建立党小组,给党员教师开展组织生活等带来诸多不便。
二、创新学校党建工作的思路
(一)优化班子结构,突出组织建设。
学校党支部要注重选拔思想作风好,创新意识强,科研头脑灵,人文素质较高的年轻党员进入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同时,重视培养进取心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积极分子入党。有一个讲政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集体,学校党建工作才不会“想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
学校党组织是否有战斗力,有没有作为,关键在于党务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因此,要把抓好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要 1
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同时要通过建立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对党务工作人员的党务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立足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党组织必须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各项活动。找准党的工作和教育教学及各项工作的结合点,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立足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这是衡量正确处理党建工作和学校教学工作关系的基本标准,也是学校党组织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党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争当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工作中,要勇挑重担,要敢为人先,锐意改革,这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本职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学校党组织要协助行政领导指导教学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谋划策。在教师中发展党员和考评党员要重视其业务表现,同时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三)大兴学习之风,突出思想建设。
因多种教育因素影响和环境制约,多数学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员学习显得效率不高,大部分停留在学文件、读报刊这一层面上,致使不少党员淡漠学习。为此,党建工作要加大学习的力度,广泛收集信息,大至时事动态、国家发展形势、教育新政策,小至学校发展决策等方面,要通过报刊、网络、简报、会议等方式有效地传达下去。
组织党员学习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笔者认为,除集中静态学习、个体自觉学习外,还应增加动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例如,每年精心组织几次活动。不过,活动对象的选择应改变一些思路,譬如参观先进单位固然可感知先进、自省不足,但现在更多的是缺乏朴素观、感恩观的教育,可以说,现在教师群体中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譬如抱怨待遇过低、违规有偿家教、懈怠本质工作等都与这些可贵的情感因素缺失有关。所以,组织学习应倡导去贫困地区走访,了解落后地区现状,体验那些地方环境的艰苦、教育的不易,从而激发教师珍惜幸福生活、感恩时代进步,重拾朴素生活观,唤醒对教育的社会责任感,进而自觉地端正教育思想,修正教育行为。
(四)以活动为载体,创新学校党建工作。
1、开展关爱师生活动。
关心教师是学校党组织的职责。为此,校党支部应该从关心教师入手,开展新颖而有“人情味”的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关心教师,除了关心教师思想政治上的、业务上的工作外,学校党建工作还要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如:生日祝贺、生病探视等。通过真挚的关怀,无形中就在校园内部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融洽、密切的文化氛围。
关心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关注身边的困难学生,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温暖。采取党员联系困难学生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交流沟通,走进学生家庭,这样让师生的心贴得更紧,同时也加强了家校联系。
2、开展岗位竞赛活动。
学校党支部可制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计划,在教师中开展“技能大赛”,包括说课、板书、课件制作等比赛。特别是让党员教师踊跃充当“课改的先锋、教学的骨干、教师的榜样、学生的朋友”。鼓励党员教师开展岗位评比活动,比学政治理论,比学新理念,比学现代教学技术,比实干、比奉献、比业绩,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促进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3、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
学校党支部可以组织教师开展一系列生动而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全校教职工外出活动、教工运动会、联谊篮球赛、歌咏比赛„„这些颇具学校特色的活动都会得到了教职工的热烈欢迎,让大家在忙碌中显得充实而开心。
通过活动,增强学校党组织在老师中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转化成为老师饱满的工作热情,就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机勃勃,健康发展。
总之,把学校的党建工作开展得有生气、有活力,实际上就是要求学校党支部努力以新思想、新思路去积极营造学校党建工作的氛围,以开拓创新的工作方法将看似简单的工作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2008年9月
第三篇:党建工作论文
党建工作论文
抓好“三个学习”,深入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我们必须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针对不同层次,精心组织,分类指导,尽快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一是个人自学要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每名党员要坚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思路、新理念、新要求,认真研读,深刻领会,把握核心要义。在学习贯彻中注意做到“九个准确把握”,即: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深刻领会“四个着眼于”的立足点;准确把握当前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刻理解“四大考验”的重大判断;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指导原则,务必做到“六个坚持”;准确把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全面落实“四项要求”;准确把握“一个方向”:大力推进党内民主政治建设;准确把握“一个关键”: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准确把握“一个重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准确把握作风建设新要求,大兴“四种作风”;准确把握“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决反对腐败。二是支部集中学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各党支部在活动安排中要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专门安排时间,进行专题文秘杂烩网学习讨论。同时,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好党员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讨论,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精读细研,学深学 透。及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跟踪报道各党支部学习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宣传学习氛围。
三是领导带学要突出发挥示范作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先学一步、学深一些。采取党委中心组带头学、党日活动集中学、党员论坛交流学、开展研讨深入学、党员干部自发学等多种形式,形成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具体做到“三带头”,一是带头学习。领导带头深入学习、加深理解,做到先学、先知、先掌握,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好表率。二是带头宣讲。领导深入联系党支部、村、企业,结合工作实际,宣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解惑释疑,统一思想。三是带头落实。领导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领衔负责包干当前重点工作难题,用工作实效来检验学习成效。
二、深化“四个建设”,认真探索基层党建经验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是切实深化思想建设。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新思想、新经验、新论断、新要求,努力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争做学习型党员、学习型领导干部、学习型领导班子,为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二是切实深化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 结合的制度,落实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制和重大问题票决制,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积极推进各党支部工作创新,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三是切实深化制度建设。重点是完善干部竞争上岗机制,使干部在新的挑战和环境中迸发新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完善培养锻炼机制,把镇、村干部派到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培养锻炼,提高能力,加快成长;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用公正的评价和严格的约束激励干部创业。四是切实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六治七律”活动,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更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
三、落实“五大载体”,不断创新工作实践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关键要反映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发展成效上。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集中时间,集中攻坚,确保全面或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全力抓好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对照年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和指标,认真进行梳理,找出薄弱点,找准突破口,集中主要精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要更加重视和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等方面的关系,保持各项事业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二是认真搞好巩固试点成果和“回头看”活动。目前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党支部要以这次试点工作或第二批“回头看”活动为新的起点和强大动力,坚持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更加奋发进取的精神,更加创新务实的作风,更加努力扎实的工作,加快发展步伐,再创科学发展新的辉煌。
三是扎实开展“六治七律”活动。我区的“五治七律”活动已经进入集中整改阶段。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五治七律”活动集中整改阶段安排意见,结合各自实际,虚心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认认真真做好自查自纠。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问题集中、矛盾突出、整改效果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的单位和个人,要采取重点督导的办法促其整改,真正使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继续坚持领导包案制度,扎实组织开展好“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和干部“大宣讲、大调研、大走访”活动,集中排查矛盾纠纷,全力解决各类问题,千方百计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巩固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大生产、交通、防火及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力度,及时消除隐患,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坚持正确宣传和引导,抓好甲型流感防控工作。
五是及早谋划明年重点工作。在做好今年工作收尾的同时,还要提前动手,精心谋划,认真思考明年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为明年 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明年要抓的工作提前做出安排,对明年要干的大事、实事要及时做准备,对明年的发展指标既要积极稳妥,又要适当超前。
第四篇:【法律资料】城管执法论文城市管理执法论文论城管执法(共10页)
城管执法论文城市管理执法论文:论城管执法
[摘要]城管,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产物,其执法的方式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当前,城管执法的困境是综合执法权缺乏法律依据,城管的组织缺乏法律定位。要解决城管与小商贩的矛盾,就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位城市的属性,即城市的归属。如果承认城里人作为城市既得利益者是城市唯一的主人,那么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工具,就必须充当城里人利益的保卫者。如果城市所有权归属于城市现存的人,那么城管就必须变成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者。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后者,需要的是和谐的综合执法。
[关键词]城管;执法;矛盾根源
现实当中城管与无证商贩之间就如同猫鼠关系。在笔者调查的多起典型案例中,不论是城管还是无证商贩都出现了伤亡。按照波斯纳的新经济法学方法分析,这样战斗对社会来说非常不划算。因为即便城管打赢了,国家很可能按照国家赔偿法来救济相对人;而相对人打赢了,国家可能要按照公务员法及其相关法律规定为城管队员定为公伤。不管怎么样都要这些纳税人来为这个结果埋单。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城管执法难道就是两种方式———要么打人,要么被打,要理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冲突双方分别进行利益分析。
一、城市小商贩存在的意义与问题
城管执法的主要对象是小商贩。其经营项目主要是蔬菜、水果、简单日用品以及其他简单的手工业等,例如:工作族的早餐、网虫的夜宵、价廉的农副产品等。这些生活必需品极大的方便了城市人民生活,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依然少不了小商贩的足迹。所以说城市小商贩的顽强生命力本身就说明了其符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小商贩这个群体主要由下岗职工、城市无生活保障人、进城农民等构成。他们基本上都是不能支付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而又必须在城市寻找出路的弱势群体。有些商贩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经常会做一些缺斤短两、掺杂掺假、占道经营、乱抛垃圾等等违法行为。农药超标的蔬菜、药物催熟的水果、注水的猪肉基本上都是从这些流动商贩送到居民餐桌上的。狭隘的利益观、较低的文化水平、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很多人根本无视公共利益。我们经常能看到人行天桥上,三米宽的路上,两排商贩各占一米,有时候中间还要放上一个招徕顾客的音响;一些卖瓜果的商贩溜进小区,用高音喇叭不分时段的叫卖,并且随手乱抛果皮废弃物;还有一些拾荒者在住宅区内乱翻垃圾桶,在拿走想要的东西之后,扔下一片狼藉扬长而去等等,这样案例数不胜数。如果不对其加以约束,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永远也赶不上他们破坏的速度。
二、城管的概况
(一)城管的发展历史及作用
追根溯源,城管的前身其实属于环卫部门。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曾经将临安(今杭州)称誉为“世界最富丽华贵的城市”。而那个时候,古临安因为城市人口聚居而产生大量的垃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府就开始招募专人进行清除;清末,警察机关负责对城市清洁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清理街道、收运垃圾、整顿厕所等。近代(1929年前后),当时的各地政府还颁布了有关清洁卫生的管理条例,并开始设立专门的城市环卫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各城市即建立环卫管理机构。此后,环卫部门的隶属发生频繁变动,分别归属过公安、卫生、供销等部门。1980年起,城市的环境工作改由城市建设系统管理。改革开放之后,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城市公用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但当时的政府相关部门执法权力重叠,职责边界不清,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处罚与执法疲软的弊病。要尽快扭转“一群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的局面,还市民一个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就必须设置一个及时高效的新职能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规定消除了达成这个目标的法律障碍。1997年5月北京市宣武区最早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试点。之后,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相继成立城管部门。
我们必须客观的承认,由于执法力量的集中,增强了执法威力,市民投诉和媒体关注的很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可见,从发展历史和工作成果上看,城管存在也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为什么善花有时会结出恶果?两个必要的城市发展主体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冲突?要解开这个迷,必须从矛盾关系上进行分析。
(二)城管执法的困境 1.综合执法权缺乏法律依据
城管经常要与综合执法联系在一起,但我国法律一直没有正式界定综合执法权。综合执法的权限到底有多大,通过对各个地方情况的统计,大致可以锁定以下七方面:一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二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依法处罚破坏园林设施即苗木行为;三是公安交通管理方面,依法处罚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外的违法占道行为;四是市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违法占道行为;五是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与处罚未经规划部门许可的违法建设行为;六是工商行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占用道路的无照经营行为或未在指定地点经营并影响市容等违法行为;七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权。可见,综合执法权涉及环保、公安、交通、城建、工商等各个工作部门,基本上集中了一个地方政府所有主要的执法权。
但是,由于综合执法权不但范围大而且还没有相关的程序法规定,这样就导致综合执法变成城管部门的“自留地”。在处罚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城管的自由裁量成为主流,而在做出处罚决定之后,又缺乏有力的救济途径,立法的真空是恣意行为的罪魁祸首。试想一下,没有约束的庞大权力,就相当于一个没有方向盘的重型卡车在市区中高速横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市城管部门的一辆执法车,突然被深圳市某街道的城管执法车卡死。两名市执法队员当场亮出执法证,对方称他们假冒。言语不和之间,后者对前者拳打脚踢。事发后相关领导赶到派出所协调处理,连连声称:“这完全是一场误会”。如此的嚣张,城管连自己人都打,那么还有谁来管城管。
2.城管的组织缺乏法律定位
既然城管集中行使的职权是多元的,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实务的问题———行政主体在实施职权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目前我国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根本没有对城管部门的地位加以确认。因此,各地方城管的组织模式十分混乱,通常为以下几种:一是由地方政府直属领导的独立工作部门;二是由市容环卫管理部门领导和协调的独立执法主体;三是与环卫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同属市和区两级政府领导。
实际上全国范围的城管组织方式远不止这些。例如从决定主体上看,省级政府、甚至市或县级政府都可以自行设立城管;在级别上看,乡、县、区、市都有自己的城管建制(但中央政府则没有);从身份上看,有的城管组织有行政主体资格,但有的则属于地方政府工作机构。组织上的混乱导致监管和救济方面的困难,自然会滋生暴力性的执法方式。
二、城管执法背后的矛盾分析
表面风光,可实际城管的日子并不好过。对于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领导指示必须要搞好,那么城管就必须要执行到位,否则就要失业;城市居民说要搞好,也必须搞好,否则被人家曝光会被人家骂。可是,城管的管理对象多数都是城市生活边缘人,在城里活下去是其底线,对他们进行处罚或强制,不但“执法效益”差而且人身危险性高。同时,因为其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只要小商贩问城管一句:“哪条法律规定你可以罚我”,这就足以对城管构成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按照公法的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立法缺失导致城管处在这样一个理不直气不壮的尴尬状况。一旦遇到阻力怎么办?那就只能诉诸暴力。在全国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上,执行会长、秘书长罗亚蒙说“全国几十万城管人员大体分为两派”。一边是崇拜权力威力的鹰派,一边是强调温和执法的“鸽派”。“鹰派”往往认为:相对人不老实,对批评教育不是态度蛮横就是阳奉阴违,不用强硬手段无法执法。为了强化执法威力,鹰派不但提高“硬件”采购———开始装备有盔甲、盾牌、防割手套等装备,还从“软件”上进行升级。一本真名为《城管执法操作实务》的“城管秘籍”就是典型代表。作为某些城市城管执法的培训教材,此书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其中列举了怎样巧用、妙用暴力来对付抗法者。例如“要使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鸽派则认为,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激化矛盾,要从人心入手,要尽一切可能要非暴力的方式执法。例如,在四川省遂宁市一位女城管劝告乱停车的人,不料这人从车上下来后就给了女城管一记耳光。女城管队员始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实际上鹰派也好鸽派也罢,这种单纯的执法方式区分只是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矛盾。“打人、掀摊、罚款、没收”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2008年昆明市西山区城管清理占道经营,发现一名中年女贩占道经营,立即没收了其全部用具。该妇女立刻倒在机动车道上,不说不动长达一小时,城管人员见状只好送还三轮车。可在烈日下,该妇女还是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城管人员只好撑伞为她遮阳。可见,暴力执法的后果不是激起相对人的“硬”反抗就是向这位大姐一样的“软”反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也不能解决问题。重庆市出现所谓的妈妈城管,即聘用一些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对违法商贩苦劝。她们顶风冒雨,挨骂甚至挨打是家常便饭。结果怎样?不但执法效果并不明显,反倒是执法队员由几十个人变成一个。这样的执法,尊严何在?实践结果说明,仅从执法方式上变化,不论是妈妈城管抑或女子城管都是隔靴搔痒。暴力执法的根本问题不是在于执法手段,而是法律的缺位。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没有城管也一样可以保证整洁城市环境。它们的诀窍就是依靠健全的法制。日本于1958年专门制订了《轻犯罪法》,并于1983年修正,其中规定了34项轻犯罪行为,例如公共场所对人动粗和恶语相向,破坏公共照明灯,妨碍水上交通,丢弃对人有危险的动物,插队,妨碍安静,暴露身体,学位、职务、资格等弄虚作假,乞讨,偷窥,吐痰和随地大小便,随便丢弃鸟兽死尸和污染物,妨碍别人通行等,以上触犯者可被拘留并被处以罚款。既然是犯罪行为自然由警察处理。日本警察根本不会暴力执法,因为相关的行政法律足以约束其行为。一旦升格为犯罪行为,就意味一旦受到处罚就要留有案底,违法的成本徒增。最令我们头疼城市“牛皮癣”也曾经在日本泛滥。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围剿游击队方式,而是,一方面通过《轻犯罪法》绝对禁止乱贴乱画,另一方面定期通过免费公告粘贴牌和小广告装订成印刷品的方式在社区发布。这么做既满足小业主的需求、也保护了城市环境、还保证了资源集中回收,可以说一举三得。可见,不文明行为本来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通过令人信服的法律强制,加上人性化的疏导,“一手硬,一手软”让日本国民的素质堪称楷模。
既然立法能够实现执法主体地位明确、职责清晰、监督有力、救济有效,那么我国法律为什么不对综合执法权和城管地位加以规制呢?其原因在于各方主体间存在巨大的利益鸿沟。这种矛盾与其说是小商贩与城管间的矛盾不如说是城市外来人与城市居民间的矛盾,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生存权与发展权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小商贩为代表的城市边缘人要活命;一方面是以城管所代表的城市要向更发达阶段前进;一方面,是外来人要生存,一方面是城市人要面子。
当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城乡发展差距会不断拉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于是两种利益诉求发生了更加激烈的碰撞。要解决城管与小商贩的矛盾,就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位城市的属性,即城市的归属。如果承认城里人作为城市既得利益者是城市唯一的主人,那么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工具,就必须充当城里人利益的保卫者。如果城市所有权归属于城市现存的人,那么城管就必须变成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者。从法理与宪法上分析,答案很明显,生存权当然是优位的,一个人不论来自哪里都是中华人共和国公民,城市不可能是某一些利益阶层的专有物,外来人当然可以堂堂正正的在城市生活。但问题是城乡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有限的城市资源不可能为每个外来人都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例如,建立免收摊位费的农贸市场完全能够缓解城管执法压力。但同一个城市地块,如果建设大写字楼、大饭店、大商场等能够提升城市硬件设施,从而改善城市人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增加税收。反之,如果我们真的建立免费农贸市场还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即城市周边的农村人口甚至临近城市周边的农村人口会大量涌入这个城市(因为很显然城里的生活要比农村优越)。到那时,有多少城市地块能够满足这么多外来人口?正是这种生存和发展尖锐的冲突直接影响了立法。立法机关迟迟不对城管进行法律定位,实际上也就是默许了城市的优先发展策略。所以,从根本上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不单单是城管一个部门的过错,各级人大、各级政府、外来人、城里人都有责任。
和谐的综合执法,需要的是城市当中两种利益的代表坐下来,寻找双赢的方法,然后通过权力机关将这种利益划分进行法定化。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换做哪一个部门行使综合执法权,其表现也会如同城管一样。至于执法环节,不论是城管还其他执法机关,都应该是“软硬”兼施。所谓“硬”,即执法的目标是刚性的,不能随意妥协或更改。同时,针对小商贩的不同行为区别对待:对于严重违法、屡教不改的要依据相关法律从严处罚决不姑息;所谓“软”,即对于初次违法、轻微违法的相对人要批评教育为主财产处罚为辅。执法的“软”与“硬”要相辅相承,“软”以“硬”为前提,“硬”以“软”为表现,才能达到行政目的和手段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周叶谦.新宪政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04 [3]李正想.上海市综合执法管理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4 [4][澳]约翰·S·德雷泽克/丁开杰.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法律的具体定义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2、法律的其他解释
基本的法律:
一般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实际作用与宪法实际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并权宜之针,在没有实施宪法下达到有法维持宪政秩序之效果。
这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法律,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属于“基本法律”的层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宪法》第67条)。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出的决议和决定,如果其内容属于规范性规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类的文件,也视为狭义的法律。它一般包括宪法,民事法,行政法,经济法等。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狭义的法律)。
3、相关法律名词
法系
法系是指对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体系的分类标准。根据各国法律的渊源,存在样式和运作方式,法系可以分成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两种。两者主要区别在法律渊源,法官权限,诉讼程序方面。
法律制度
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独立的法院、代议议会、责任内阁、军警系统、官僚系统、法律专业和公民社会本身。约翰·洛克在其《政府论》里,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种权力,其后的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对其进行了完善,主张将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种权力必须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约。他们的原则是不应该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国家的所有权力,和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内的独裁理论相对。近代,有马克斯·韦伯等人重塑有关在行政控制下的国家的模型。现代军事、政治与官僚的力量对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了许多特别的问题,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鸩等作家所不可预见的。法律专业的惯例和实例是让人民接触公平正义的重要部分;而公民社会则是一个用来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础的社会组织、社群和团伙等。
第五篇:企业党建及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交流材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迫切。”企业作为党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主体,企业党建同样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只有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创新,才能稳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建中的思想政治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朗青公司作为交通设计类企业,由于企业环境、企业规模、发展历程、员工素质等等各方面存在的特殊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既有新的机遇,也有新的挑战,如何将我公司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做出成绩,做出特色,一直以来都是朗青公司党支部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高度重视、多管齐下,从思想、组织、制度建设上不断深化党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方向。公司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组织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朗青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并立足朗青实际,突出朗青特色,对朗青党建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和要求。同时,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对党建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党建与公司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广大党员、团员青年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2、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党支部的教育和引导下,公司年轻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增强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公司党支部积极发展先进团员青年,使他们在思想上、作风上逐步靠近党员的要求。
为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公司党支部积极选拔优秀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负责公司各个层面的工作,形成“一体多翼”的立体工作模式。“一体”即是公司党支部,“多翼”即选拔优秀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选拔优秀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部门经理、选拔优秀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公司骨干等。
3、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
第一,建立党建工作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健全公司党支部例会制度,公司党支部定期召开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例会;建立健全公司工作月报制度,对党建及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总结情况,党支部定期以简报形式印发给上级主管领导以及各部门,保持党建信息的畅通交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设立了意见建议箱,定期召开员工座谈会。
第二,建立健全部门经理制度。公司制定实施了《朗青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工作条例》、《朗青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部门经理例会制度》、《员工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了专项评优制度,坚持定期评比表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部门和个人,定期召开部门经理暨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会,针对员工管理、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作深入地讨论,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第三,建立公司领导联系部门制度。公司领导多次深入到所联系部门的办公室、宿舍与员工们谈心交流,并参加部门多形式的活动,及时了解员工们的所思所想,拉近了与员工之间的距离。
第四、严格入党推优制度。加大“推优入党”和“推优荐才”工作力度,严格入党推荐程序,并指导督促各部门按“推优入党”有关规定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教育工作,注重思想入党,组织入党,绝不强拉硬派。
4、完善工作保障措施,优化工作条件。公司党支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切实保证各部门必要的工作条件,对部门的专项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给部门的活动提供场所,配备相应的活动器材、学习资料等等。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扎实推进“四五六工程”,坚持五个结合,大力深化党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司党支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以思想政治建设为中心任务,突出党员联系广大青年的模范作用,坚持五个结合,全面推进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
1、扎实推进“四五六工程”,加强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
明确“四五六工程”的要义并付诸实践。“四五六”是指:“四好”班子(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五好”党支部(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活动开展好、制度建设好、作用发挥好)、“六先”党员(品德先修、理念先知、政策先导、效能先倡、为民先行、廉政先锋)。
重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公司党员来自于员工中间,深知员工思想状况,与青年员工联系最密切。公司党支部充分考虑这一条件,通过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影响身边的其他员工,达到以一带多的目的。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突出五个结合。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公司党支部利用主题学习、主题活动和党组织生活等有效形式,积极组织公司员工学习新《党章》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注意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同公司的改革与发展,同员工的发展成长等相结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加强公司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主题活动结合。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朗青同发展”以及“阳光下做人,风雨中做事”、“抗震救灾,我们在行动”等主题活动为主线,以部门特色活动为支点,以部门风采展演大赛为激励方式,全面加强公司青年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荣辱观意识,全面激活各部门的工作能力,培养青年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广大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拓展结合。充分利用公司的机构设置,扩大覆盖面,通过“新年团拜会”、“学习雷锋日”、“清明时节话真情”、“世界艾滋病宣传日”等重大节庆活动,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党员青年参观博物馆等,以了解历史,鼓励自我;借参观校史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之机,把丰富的人文思想教育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渗透到员工头脑中,培养员工爱国主义情感。
公司积极开展从业技能大赛、演讲赛、“庆五一”篮球赛、“迎中秋”排球赛、户外拓展、运动会以及与兄弟企业联谊等活动,丰富企业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坚定信念、涵养德性、开阔胸襟、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功能,同时拓宽新形势下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把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活动,丰富了教育形式,提高了教育质量。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一是以新进员工辅导员制度为依托,以谈心和培训为主要方式,以党团知识、公司业务、工作生活、公司相关条例为主要内容,做好新进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员工管理和服务工作,满足青年员工的合理要求。公司从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对于员工所反映的一系列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协调解决。三是以人为本,切实让员工体会到归属感。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生日聚会等等,公司始终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解决物质需要的前提下,把心理需求同样摆在一定高度。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公司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心理健康教育,邀请相关专家医生做心理健康报告;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在部门添设两名心理委员;针对不同员工的思想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
三、夯实基础,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努力开创党建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1、党建及思想政治建设,成果喜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XX年以来,公司党支部在设计院党委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公司先后取得了甘肃省技术贸易证书、软件产品登记证书、qc获奖证书、甘肃省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资质、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等,并在设计院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中取得“优秀组织奖”等殊荣。
2、党建及思想政治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员工的工作更加出色,同时也促进了党的自身建设。广大党员、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公司风气进一步改进,公司各项活动开展更加有效合理、公司业绩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党组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宽阔的胸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抓好了青年人才队伍、团干部队伍、团员队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营造了尊重青年人才、理解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对朗青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党建及思想政治建设,任重道远。几年来,朗青的各项工作在巩固中提高,在开拓中前进,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为今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总结过去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下,扎实推进党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着力点要放在解决新问题上。公司在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同时,要继续总结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党建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2010年朗青公司党支部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将继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设计院党委的工作部署,坚持“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基本思路,抓好“五个突出”。一是突出抓好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二是突出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三是突出抓好党员责任活动。四是突出抓好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工作。五是突出抓好对工会、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确保“一个落实”,即确保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为朗青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