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时间:2019-05-14 06:2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第一篇: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 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 1ml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

实验步骤

白细胞分类

1.血片制作:

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

1)呈头、体、尾舌形 2)血膜厚薄适宜 3)两边留有空隙

(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 1)血滴大小

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 3)推片速度

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

(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

(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根据所见到的100个白细胞,记录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数。

4、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嗜中性白粒细胞:圆形,胞浆淡红色,胞浆内有多量紫红色细小颗粒(染色不佳时则看不清楚)。核为蓝紫色。

嗜酸性白细胞:大小、形态与中性白细胞大体相似,唯胞浆内含有粗大的鲜红色颗粒。核多数为两叶。

嗜碱性白细胞:大小、形态与中性白细胞大体相似,但胞浆内含有粗大的深蓝色,常遮盖在核上。核分叶不明显

淋巴细胞:分大小两种,小淋巴细胞圆形,核染成深紫色,圆形或肾形,胞浆很少,常呈一小片月牙状,染成蓝色。大淋巴细胞,核圆形或肾形,胞浆相对较多,染成天蓝色,在胞浆与核之间有淡染带。有时内含少数紫红色大颗粒。

单核细胞: 核染成紫色,其染色质疏松,核形不规则。胞浆较多,染成浅灰蓝色 白细胞计数

加稀释液 用吸管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

吸取血液 用微量吸管吸取新鲜全血或末梢血20u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白细胞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白细胞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

混匀 冲池 将试管中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细胞悬液完全变为棕褐色

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用滴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充入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计数池中,室温静置2-3min,待白细胞完全下沉。

计数 在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计算

白细胞总数 =4大格白细胞数(N)/4×10 ×20 ×10^6

= N÷ 20 ×10^9/L

注:计数板上下各一个计数池计数区域分为9个大方格,四角的大方格各划分为16个中方格,中央大方格划分为25个中方格。四角的大方格为白细胞计数区,大方格四边压线细胞计左不数右,计上不数下

实验结果

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35+42+39+37)/20*10^9=7.65*10^9/L 中性粒细胞65个,占65%

单核细胞5个,占5% 淋巴细胞:27个,占27%

嗜酸性粒细胞3个,占2% 嗜碱性粒细胞1个,占1%

注意事项

1、.采血时针刺深度必须适当,不能过度挤压,防止组织液渗入或采血时间太长引起血液凝固。

2、白细胞总数在参考范围内,大方格间的细胞数不得相差10个以上,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

3、按一定顺序移动视野。

4、染色时切勿使染液干涸,否则发生不易去掉的沉淀。

5、水冲洗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脱色。

6、血涂片不可过厚 思考题

1.白细胞核不着色可能是因为操作中那种误差引起的?

第二篇: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血常规检验工作的分析,总结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工作重要性。结果: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医师参考使用。结论: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检验科

【中图分类号】R8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68-02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常规检验项目[1]。随着基础医学及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血液学检验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新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以其自动化程度高、检测参数多等优势而不断充斥市场,这对减轻检验人员劳动强度和提高检测速度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将我院检验科进年来总结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仪器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日本产尼康显微镜。试剂:原装进口配套试剂。标本来源:我院近3年经过血常规检查的1988例我院住院患者。

1.2 方法:仪器法采取患者静脉标本2 ml注入EDTA―K:真空抗凝管中,在25℃室温下3 h内检测完毕。手工镜检法:将经过仪器检测完毕的患者抗凝标本制作成薄厚适宜的血片,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用瑞氏一姬姆萨染液染色后,选择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检验人员在油镜下计数分类200个白细胞,并求出各系所占比例的平均值。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医师参考使用。讨论

人体血液中非细胞成分包括血清或血浆,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末梢血液中,根据白细胞胞浆中有无颗粒,分为粒性白细胞和非粒性白细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中性粒细胞(又分杆状核及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人体内游戈,可以吞噬和消化进入人体内的细胞等微生物,还能吞噬人体坏死的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它们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以及分类的改变,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1 嗜中性粒细胞(N):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两类。

3.1.1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2]。在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暂时性增高。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时不增高)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3.1.2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4×10??9/L称白细胞减少。当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主要见于:感染[3]。血液系统疾病。理化损伤。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2 嗜酸性粒细胞(E)

3.2.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②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肺吸生病、蛔虫病、钩虫病等。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⑤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肿瘤治疗有效往往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改善。⑥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时反而增多。

3.2.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3.3 嗜碱性粒细胞(B)

3.3.1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结肠炎、药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②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纤维化等。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④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

3.3.2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3.4 淋巴细胞:

3.4.1 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及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此外,某些杆菌,如百日咳鲍特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及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③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等。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炎症、GVHR或GVHD等[4]。

3.4.2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5 单核细胞:

3.5.1 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5.2 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定期观察疾病过程中白细胞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演变。通常在感染的急性期,主要表现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5]。如中性粒细胞仅为轻度增加,未成熟者极少,常表示轻度感染;如白细胞增加明显或反而减少,且未成熟者明显,常表示严重感染。但老年人患感染性疾病后白细胞并不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 李筱梅,杨玉宝,李承文,等.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J].检验医学,2004,19(2):100-103

[2]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l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09

[3] 吴茅,王海英,陈秉宇,等.血细胞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标本指标被忽视及其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47-48

[4] 孙芾,王厚芳,于俊峰,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55-157

[5] 朱庚伯.漫话白细胞分类计数.家庭医学2007(11):38

作者单位:271200 新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第三篇:白细胞检查习题及答案

白细胞检验练习题及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下列哪种红细胞

A.正常红细胞

B.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2.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5×109/L,分类中性中幼粒细胞0.005,晚幼粒细胞0.06,杆状A核细胞0.25,分叶核细胞0.55,此血象表示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类白血病反应

C.退化性左移 D.退化性右移

3.某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50×l09/L,但分类100个白细胞时遇到有核红事细胞20个,经校正后此患者白细胞数应报告为

A.1.80×109/L B.1.35×109/L C.1.25×109/L D.1.20×109/L 4.检查红斑狼疮细胞(LEC)的几种方法中,何者阳性率最高

A.血块法

B.末梢血法

C.滴血法

D.去纤维法 5.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先含有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

A.中幼粒细胞 B.晚幼粒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杆状核粒细胞

6.下列现象何者与白细胞无关

A.Auer小体

B.Döhle体

C.中毒颗粒

D.Howell-Jolly小体 7.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化规律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B.安静松弛时较低,进食后比进食前高

C.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时显著增多

D.妊娠期常轻度增加

8.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有意义的是

A.贫血

B.白细胞减少

C.LE细胞 D.类风湿因子

9.伴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最好鉴别方法是

A.瑞氏染色后两者颗粒不同

B.瑞氏染色后两者细胞核形态不一

C.可用pH6.4缓冲液进行瑞氏染色

D.可用pH5.4缓冲液进行姬姆萨染色 10.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是

A.伤寒

B.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11.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增多的是

A.伤寒

B.过敏性休克

C.心肌梗塞 D.疤疾

12.中性粒细胞的几种毒性变化,何种表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

A.中毒颗粒

B.Döhle体 C.空泡

D.退行性变

13.关于几种白细胞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同中性粒细胞的颗粒一样大

B.单核细胞是只有一个核的圆形细胞,通常是过氧化物酶阴性

C.嗜碱性粒细胞一般约占全部自细胞的5%~8% D.淋巴细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致密 14.下列哪项与中性粒细胞退行性变无关

A.胞体肿大

B.核固缩

C.核棘突

D.核溶解

15.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核分叶多的细胞增多说明造血功能衰退

B.五叶核以上粒细胞超过0.03称核右移

C.核左移常为预后不良之兆 D.疾病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16.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减少的是

A.脾功能亢进 B.尿毒症

C.急性溶血

D.肺吸虫病

17.下列结果哪项不符合典型的严重感染患者

A.白细胞总数常增加

B.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及退行性病变

C.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D.嗜酸性粒细胞常轻度增加

18.血液标本检查红斑狼疮细胞(LEC),除了严格掌握时间.温度及制作涂片要求外,试验关键还在于

A.血凝后马上捣散血块,低速离心后孵育

B.采血后立即放入水浴箱内

C.让血清尽早析出

D.尽早分离出白细胞层

19.关于白细胞核象左移,哪项较为确切

A.粒细胞杆状核以上阶段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 B.外周血片中出现幼稚细胞称核左移

C.未成熟的粒细胞出现在外周血中称核左移

D.分类中发现许多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称核左移

20.正常情况下,血涂片经染色后中性粒细胞核象哪项最多见

A.杆状核

B.二叶核

C.三叶核 D.四叶核

21.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总数超过20.0×109/L时,一般应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

B.当血涂片上发现幼稚红细胞时,应列入白细胞分类总数中并报告百分率

C.快速染色法无法确定的细胞,应用瑞-姬氏染色复查

D.要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移动

22.从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到中幼粒细胞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这类粒细胞应属于

A.分裂池 B.成熟池

C.贮存池

D.循环池

23.在疾病进行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

A.预后不良 B.预后良好

C.机体抵抗力强

D.骨髓造血机能旺盛

24.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如血液稀释20倍,计数9个大方格数得嗜酸性粒细胞21个,则此标本嗜酸性粒细胞应报告为

A.0.466×109/L B.0.932×109/L C.0.420×109/L D.1.050×109/L 2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中仅有中性粒细胞具有运动功能 B.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成常需中性粒细胞参与

C.嗜酸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比中性粒细胞差

D.嗜碱性粒细胞含有组织胺样和肝素样物质

26.取静脉血20μl加至0.78ml白细胞稀释液内,混匀,滴入计数盘,计数五个大方格中白细胞数为625个,则应报告白细胞计数结果为

A.500×109/L B.25.0×109/L C.50.0×109/L D.62.5×I09/L 27.下列不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是

A.嗜碱性粒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28.剧烈运动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暂时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神经兴奋

B.血管收缩

C.骨髓刺激

D.体内白细胞重新分布

29.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减少的是

A.化脓性炎症

B.疤疾

C.大叶性肺炎

D.尿毒症

30.Pelger-Hüet畸型的特点是

A.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B.中性粒细胞中含包涵体

C.中性粒细胞分叶增多,常为5~9叶

D.通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缺陷

31.几种白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其胞浆内颗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细小均匀的颗粒被染成紫红色

B.嗜酸性粒细胞胞浆内有粗大.均匀的桔红色颗粒

C.单核细胞胞浆内有细小尘土样紫红色颗粒

D.淋巴细胞胞浆内有粗大.大小不均的较多的嗜天青颗粒

32.关于白细胞寿命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A.从原始细胞到在组织中破坏死亡共10~15天

B.粒细胞在骨髓内发育成熟后释放入血,再进入组织4天内破坏死亡

C.T淋巴细胞寿命项达100天以上

D.B淋巴细胞寿命为30天左右

33.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小儿白细胞变化曲线中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两次交叉时间分别为

A.1~2天,1-2岁

B.2~3天,2~3岁

C.6~9天,4~5岁

D.8~10天,8~10岁

34.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

B.中毒

C.急性出血

D.恶性肿瘤,35.如果血片厚薄均匀,染色良好,每高倍镜下可见4~6个白细胞,则可粗略估计此患者白细胞总数为

A.(4~7)×109/L B.(7~9)×109/L C.(10~12)×109/L D.(13~18)×109/L 36.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A.能见到多个核仁的细胞,可考虑为幼稚或异常细胞 B.细胞越成熟,核在细胞中所占面积比(N/C)越是增大

C.嗜天青颗粒仅见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D.核左移为杆状核粒细胞减少的状态

37.伤寒病人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主要原因是哪部分的白细胞增多所致

A.成熟池.B.分裂池

C.循环池

D.边缘池

38.关于不同年龄白细胞的生理变化,哪项是错误的, A.新生儿白细胞一般在15.0×109/L左右

B.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 C.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0.70

D.4~5岁儿童,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基本相等

39.日常白细胞计数仅反映了下列哪部分中的白细胞数

A.分裂池

B.边缘池

C.循环池

D.成熟池

40.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Alder-Reilly畸型的形态特点是

A.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

B.中性粒细胞中有数个直径2~5μm的包涵体

C.中性粒细胞常为杆状或分两叶

D.中性粒细胞含有淡蓝色大而圆的包涵体

41.下列几秒异常白细胞何者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

A.Alder-Reilly畸型

B.Pelger-Hüet畸型

C.chedialk-Higashi畸型

D.May--Hegglin畸型

42.Dohle氏体主要由下述何种物质组成

A.RNA B.变性脂蛋白

C.变性珠蛋白

D.铁蛋白

43.溶血标本不会影响以下检验结果的是

A.红细胞计数 B.白细胞计数 C.血涂片 D.血清钾浓度 E.转氨酶 44.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

A.核残余物 B.脂蛋白变性 C.色素沉着 D.血红蛋白聚集 E.胞质发育异常 45.血涂片计数100个白细胞见25个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值为10X109/L,则白细胞计数的真实值为

A.4X109/L B.8X109/L C.10X109/L D.12.5X109/L E.15X109/L 46.不影响血液成分的生理因素是

A.吸烟 B.进食

C.采血方法

D.运动

E.情绪激动

四、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 2.杜勒体 3.核左移 4.核右移 5.异型淋巴细胞 6.类白血病反应

五、简答题

1.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2.根据粒细胞发育阶段及分布特点人为划分那些部分? 3.中性粒细胞常见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4.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六、论述题

1.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2.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有哪些改变?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5A 6C 7D 8D 9D 10D 11D 12A 13B 14C 15B 16C 17C 18D 19B 20B 21C 22D 23C 24D 25B 26A 27D 28B 29B 30A 31C 32B 33D 34D 35C 36C 37B 38D 39B 40D 41B 42A 43D 44A 45B 46D 47B 48A 49D 50A 51B 52C 53A 54D 55B 56C 57B 58A 59D 60D 61D 62D 63B 64A 65A 66B 67B 68D 69A 70B 71B 72D 73D 74D 75A 76D 77C 78B 79C 80B 81D 82C 83D 84D 85B 86A 87C 88C 89C 90D 91B 92C 93D 94C 95D 96B 97C 98C 99D 100D 101B 102A 103D 104C 105C 106B 107C 108B 109A 110B 111B 112A 113A 114C 115A 116C 117C 118D 119A 120D 121A 122C 123B 124D 125D 126C 127C 128B 129D 130C 131C 132A 133D 134A 135A 136A 137D 138C 139C 140B 141A 142A 143A 144A 145B 146C 147D 148D 149C 150D 151C 152A 153D 154B 155C 156A 157D 158D 159C 160A 161B 162A 163D 164B 165D 166C 167A 168B 169A 170D 171A 172C 173E 174B 175B 176A 177C 178B 179C 180B 181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DE 3AB 4ABC

三、填空题

1、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3、左手中指 无名指指端 大指 足底内外侧缘部

4、肘部静脉

5厚薄适宜 头体尾分明 边缘整齐 两侧应留有空隙

6、化学的亲和作用 物理的吸附作用

7、白细胞特异性颗粒 细胞核 寄生虫

8、采血位臵选择不当 稀释倍数不准 充液不当 血液发生凝集 误认 仪器不准 混合细胞悬液时产生大量气泡

9、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10、(4~10)×109/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100~300)×109/L 11、9.375×109

12、分裂池 成熟池 储备池 循环池 边缘池

13、急性感染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急性内出血 急性中毒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14、嗜酸性粒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

16、单核细胞

17、严重化脓菌感染 败血症 恶性肿瘤 急性中毒 大面积烧伤

18、核左移

19、核右移

20、空泡型 不规则型 幼稚型

21、促红细胞生成素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22、Nacl、Na2SO4 Hgcl 蒸馏水

23、HbA HbF

24、SHb 540nm

25、试剂无毒性 26、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27、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造血原料缺乏 红细胞破坏增加 红细胞丢失过多

28、淡红色圆盘状 6.7~7.7微米 浅染 苍白区

29、染色质小体 卡-波环 碱性点彩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30、血小板生成障碍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血小板分布异常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

31、晚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煌焦油蓝 32、0.5%~1.5% 2%~6%(24~84)×109/L

33、增多 减少 34、40%~50% 37%~47%

35、fl(10-15L)Pg(10-12g)(g/L)36、82~92 27~31 320~360

37、<

38、重金属中毒 嗜碱性物质变性

粗细不等的蓝黑色颗粒

39、伤寒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0、各种蛋白质成分比例 总蛋白的浓度

41、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的形态 红细胞的聚集状态 42、0~15mm/h 0~20mm/h

43、枸橼酸钠

4:1

44、病人血清中存在LE因子

受损或退变的细胞核

具有吞噬活性的白细胞

45、电阻抗法

46、小细胞区 中间细胞区 大细胞区

47、WBC RBC Hb HCT MCH MCV MCHC PLT 白细胞比率 大型白细胞计数

48、红细胞体积大小异常性

变异系数

49、双峰改变

50、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提供参数越来越多 精密度越来越高 速度越来越快 越来越注重环保 质量功能得到加强 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四、名词解释

1、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2、抗凝剂:指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

3、瑞氏染液:由酸性染料伊红核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4、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

5、杜勒体: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6、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

7、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8、异性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

9、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0、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因为某些重金属中毒,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变性沉淀而形成的

11、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12、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细胞分析仪测量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体积后,计算求得的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异常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来表示

13、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4、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的下限,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是一种症状,某些类型的贫血红细胞形态会产生特殊的变化

五、简答题

1、血液的功能有哪些(1)运输功能(2)协调功能

(3)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4)防御功能

2、毛细血管采血法注意事项?(1)采取末梢血以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为宜,婴幼儿选用大趾及足底内外缘部采血

(2)严重烧伤患者,选取皮肤完整处采血

(3)采血器材选用一次性“专用采血针”(4)穿刺深度约为3mm(5)切忌用力挤压,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导致血液凝固

3、临床检验项目常用的抗凝剂有哪些?抗凝原理分别是什么?

(1)枸橼酸钠抗凝剂,枸橼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血栓与止血检验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测定

(2)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以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血小板计数。

(3)草酸钠,草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从而阻止血液凝固。主要用于血栓与止血检查。

(4)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钾可以使血细胞体积缩小,草酸铵可以使血细胞体积胀大,二者适合比例可以保持红细胞形态和体积。常用于血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RET计数等。

(5)肝素,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阻止凝血酶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

4、血涂片制备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取血标本一滴臵载玻片的一端,一边缘平滑的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平面夹角,平稳的将血向前推进。涂片的厚薄与血滴的大小、推片与载玻片的夹角、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5、瑞氏染色细胞着色原理?

细胞的染色既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又有物理的吸附作用。不同的细胞对染料的亲和力不相同。

1、细胞中的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

2、细胞中的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成蓝色

3、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为中性物质

4、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的胞质和细胞核的核仁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与美蓝结合力强,故染成蓝色

6、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1、急性感染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3、急性内出血

4、急性中毒

5、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7、根据粒细胞发育阶段及分布特点人为划分那些部分?

1、分裂池

2、成熟池

3、储备池

4、循环池

5、边缘池

8、中性粒细胞常见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毒性变化有

1、大小不均

2、中毒颗粒

3、空泡

4、杜勒体

5、核变性

9、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的检测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再与试剂中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光谱吸收曲线。

10、红细胞结构异常通常有哪些?

红细胞结构异常通常有

1、染色质小体

2、卡-波环

3、碱性点彩红细胞

4、有核红细胞

1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1、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2、造血原料缺乏

3、红细胞破坏增加

4、红细胞丢失过多

1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参考值:成人:0.5%~1.5% 新生儿:2%~6% 临床意义:

1、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3、作为观察病情的指标

13、血细胞比容测定的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②原发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③新生儿

2、降低见于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但减少的程度并不一定与红细胞计数相一致。②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和输液过多等稀释血症

3、可用作真行红细胞增多症、临床输血及输液治疗疗效观察的一项指标。

4、可用作计算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基础数据。

14、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1、过敏性反应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某些皮肤病

4、血液病

5、某些恶性肿瘤

6、某些传染病

7、某些内分泌疾病

1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血浆因素:聚集的红细胞团块与血液接触的总面积缩小,受到血浆的阻逆力减弱而使血沉增快,相反,如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减少,而清蛋白增加时,血沉减慢

2、红细胞因素①红细胞的数量②红细胞的形态③红细胞的聚集状态

3、其它因素①血沉管的位臵②温度

16、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①各种炎症②阻止损伤及坏死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

2、一般临床意义较小。在红细胞

数量增多,如真性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致血液浓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血沉会减慢

17、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的检测原理?

W.H.Coulter根据血细胞是相对不良导体,当血细胞悬浮电解质溶液中,将小孔管插入细胞悬液,使其管内充满稀释液,而管内安有一个内电极,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电极。当电流接通后,位于小孔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的电流。当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由于细胞的导电性质比电解质溶液要低,电路中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加,于是瞬间引起电压变化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大小,振幅高低随细胞体积大小产生变化。即细胞体积增大,引起脉冲越大,产生脉冲振幅越高,这种方法称为电阻抗法。

18、白细胞分类计数电阻抗法的分群原则?

经溶血处理白细胞根据体积大小初步分为三群:第一群为小细胞区;第二群为中间细胞区也称单个核细胞区;第三群为大细胞区

六、论述题

1、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①一天之内不同时间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可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②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等使白细胞增多③新生儿白细胞总数增高④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①急性感染②严重的阻止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③急性内出血④急性中毒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3、中性粒细胞减少①某些感染②某些血液病③慢性理化损伤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脾功能亢进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③过敏性疾病④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

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增多①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指的传染病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也可见于淋巴细胞增多,但白细胞总数正常,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增多明显,且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②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以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

6、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增高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7、单核细胞增多①某些感染②某些血液病

2、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有哪些改变?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①大小不均②空泡③杜勒体④核变性⑤中毒颗粒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①核左移②核右移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①异常淋巴细胞②具有卫星核

4、其它异常白细胞①巨多核中性粒细胞②棒状小体③Pelger-Huter畸形④Chediak-Huet畸形⑤Alder-Reilly畸形⑥May-Heilly畸形

3、外周血中异常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1、大小异常①小红细胞②大红细胞③巨红细胞④红细胞大小不均

2、形态异常①球行红细胞②椭圆形红细胞③镰行红细胞④靶形红细胞⑤口形红细胞⑥棘形红细胞⑦裂片红细胞⑧红细胞形态不齐

3、染色异常①低色素性②高色素性③嗜多色性

4、结构异常①染色质小体②卡-波环③碱性点彩红细胞④有核红细胞

4、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有哪些,分别进行阐述?

原理:

1、电阻抗原理:W.H.Coulter根据血细胞是相对不良导体,当血细胞悬浮电解质溶液中,将小孔管插入细胞悬液,使其管内充满稀释液,而管内安有一个内电极,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电极。当电流接通后,位于小孔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的电流。当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由于细胞的导电性质比电解质溶液要

低,电路中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加,于是瞬间引起电压变化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大小,振幅高低随细胞体积大小产生变化。即细胞体积增大,引起脉冲越大,产生脉冲振幅越高,这种方法称为电阻抗法。

2、流式细胞术加光学检测原理:利用流式细胞数使单个细胞随着流体动力聚集的鞘流液在通过激光照射的检测区时,是光束发生折射、衍射核散射,散射光由光检测器接受后产生脉冲,脉冲大小与被照细胞的大小成正比,脉冲数量代表了被照细胞的数量

第四篇:白细胞五分类技术

20世纪时发现了电阻抗原理,由于血细胞是一种不良导体,将血液标本稀释、溶血后制成白细胞悬液,在负压的作用下,悬液流经一个带有微孔的恒压电路时,每个细胞会产生一个电阻脉冲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微机的放大、甄别、整形等处理,最后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白细胞数。

这种方法最初只能进行细胞计数,美国科学家库尔特采用电子阻率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了世界第一台电阻抗三分群血液细胞分析仪,第一次将白细胞分为了大细胞群、中间细胞群、小细胞群,并应用于临床,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三分类的方法中大细胞相当于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相当月嗜酸、嗜碱及单核细胞,小细胞相当于淋巴细胞。这种技术只起到了筛选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三分群血细胞分析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局限日益明显,因此,对血液白细胞进行五分类的仪器开始出现。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的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是第一部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同时代的日本日立公司推出的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8200型,仅仅可以完成白细胞血片分类并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1990年前后,欧洲和题本许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

目前已有的白细胞分类技术仪器按原理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物理法,第二类是物理——化学法,第三类是图像分析法。1.物理法 1.1 VCS法

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将电学与光学结合,该方法称为体积、电导、激光散射血细胞分析法(VCS)。V是利用电阻抗法测定细胞体积;C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根据各种细胞核浆的电导性不同测理细胞内部结构、核浆比例;S是利用光散射原理测量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密度等结构特性。计算机根据3种技术得到的资料综合分析,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一一分开,以白细胞分类散点图显示这些细胞,并提示异常淋巴细胞、幼稚细胞、有核细胞、抗溶血红细胞等信息。1.2 多角度偏振光激光散射技术

美国ABBOTT推出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采用了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技术(MAPSS)。MAPSS原理:血标本在特殊鞘液的作用下,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游离出细胞外,红细胞变得透明,而白细胞的内部结构和膜结构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当细胞悬液的鞘流经过检测器时,仪器从4个不同的角度得到每个细胞的光信号,这4个角度分别为0°前向角光散射测定细胞的大小;7°~10°狭角光散射测定细胞内部结构及其复杂特征;90°垂直光散射测定细胞内部颗粒和胞浆成分;90°消偏振光散射利用嗜酸性细胞内颗粒特有的消偏振特性,将嗜酸性细胞直接分离。计算机综合4个角度的光信号,将白细胞分类,并提供提示信息和相关图谱。2.物理——化学法

2.1 流式细胞法、激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相结合技术

日本Sysmex公司全系列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均采用此技术,这也是现在国内应用最广泛的仪器。这种方法通过连续流动的系统,将待测细胞经处理或染色后压入流动室,不含细胞的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被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通过光电效应将电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经处理,可分析出血细胞中白细胞总数,各分类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细胞体积大小和内部信息,并且显示在屏幕上。2.2 激光散射和过氧化物酶染色相结合技术

西门子公司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了这种技术。血标本进入仪器,在一系列的预处理液和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后流经检测器。每个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各类细胞因过氧化物酶含量不同,具有不同的光吸收信号;根据每个细胞的前向角大小可以得到细胞的体积数据,同时仪器有单独的嗜碱性细胞直接计数通道,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细胞分类结果。2.3 双鞘流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法

ABX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采用了双鞘流(DHSS)分析法。标本首先在第一鞘流液中经过电阻抗测定分析,得到细胞体积测定结果.然后通过第二鞘流引导再行光吸收率分析.对细胞内容物进行测定,最终将细胞测定信息在散射图相应的位置表现出来。2.4 迈瑞激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深圳迈瑞(Mindray)公司是国内最早生产五分类血细胞仪的厂家,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配合改良的流式分析装置对白细胞进行精确的五分类分析。激光散射分析技术是五分类法常用的分析技术。由于细胞的物理特性,当激光照射到细胞时,会有不同角度的散射光出现。低角度(1°~5°)散射光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信息;中高角度(10°~20°)。散射光可反映细胞颗粒的复杂性信息。综合这两个角度散射光的信息.结合其他特殊技术来完成自细胞的五分类测定。3.图像分析法

近年来,瑞典CellaVision AB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自动影像血细胞分析系统。国内南昌百特公司也已经研制出了新一代同类数字化血细胞形态分析仪。其工作原理模仿人“脑——眼”系统的智能识别过程,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将从显微镜与摄像机得到的数字化细胞图像进行自动处理分析和分类。这种仪器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图像处理分析技术提取细胞形态,色彩,纹理等方面的多种特征信息,并用模式识别技术进行细胞分类。

虽然这些细胞分类技术都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检验结果,但是却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Sysmex全系列仪器由于使用先进的激光散射和核酸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对正常白细胞分类准确无误,而且其散点图对异常细胞的提示非常具有参考价值。Cellavision AB公司自动影像血细胞形态分析系统只能作为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器的后处理,进行白细胞的形态学观察,虽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但由于数据库容量不足,识别精度不够高等原因,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工镜检。

第五篇:细胞计数(推荐)

细胞计数

注意事项:

1.最大的计数量程是107,如果超过量程考虑十倍稀释后计算

2.焦距的调节对于计数的影响较大,需要反复调节不同的小窗口来确定。

3.如果焦距不精确,可能增加死细胞的数量。

下载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人计数案例doc(大全)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初......

    《古人计数》教案

    《古人计数》教案 教学内容 古人计数(教材7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

    古人计数教案

    古人计数(11~20 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题: 古人计数(11~20 各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数学北师大一年级上 P74---P7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 11~20 的物体个数,会准确认、......

    古人计数教案

    《古人计数》教案 2014年秋季 瑞鹊小学 钟小云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4-76页“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会认、读、写......

    计数原理教案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2007~2008学年度 考评课教案授课人:邹强 2008年5月 1 §10.1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授课人:邹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

    古人计数教案

    古人计数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棒和计数器,让学生认、读、写、拨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十位”、“个位“,了解进制,知道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

    科学计数法

    鲁教版 六年级数学 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科学计数法 科学计数法(第一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计......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能根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一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