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司法鉴定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司法鉴定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实践与思考
7月16-17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司法部部长张军出席并讲话。会议提出
要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标准,确定一批律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法律援助中心等实体法律服务机构入场作为服务提供主体。
司法部的决策,终结了多年来司法鉴定能否进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争论,将会进一步推进司法鉴定行业新发展。
浙江省司法鉴定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工作有实践,有思考,更需不断完善制度,并积极推进。现将今年初完成的一篇调研报告与大家分享:一 浙江省司法鉴定进驻中心的实践
早在2012年浙江省就在湖州、嘉兴试点司法鉴定进驻中心,之后衢州、绍兴等地也陆续推进此项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已在全省推广实施,也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司法鉴定进驻中心的管理抓手。2013年起,我厅陆续出台《关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浙司〔2013〕92号)和《关于县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浙司〔2016〕54号),对司法鉴定机构进驻中心工作作出部署,2016年我厅将司法鉴定进驻中心纳入地市考核。截止2016年底,已有10个地市陆续出台13个相关文件,湖州市司法局出台《关于推进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司法鉴定服务窗口建设的意见》等两个文件,对司法鉴定进驻中心模式和监管提出具体操作方案;衢州市司法局先后出台《关于司法鉴定机构进驻法律服务中心的通知》等三个文件,将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工作纳入县(市、区)司法局考核,并对司法鉴定机构如何通过中心为县级法院提供服务作出相关规定;湖州市长兴县司法局自2015年先后建立《司法鉴定服务窗口监督管理办法》《司法鉴定窗口工作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司法鉴定窗口管理,是省内首个出台司法鉴定服务窗口管理规定的县级司法局。
二是提供司法鉴定服务,方便群众及时办理司法鉴定业务。目前全省有69家县(市、区)中心有司法鉴定机构进驻,占总数的76.7 %,其中仅提供司法鉴定咨询的50家,可提供简单司法鉴定检查的19家。2016年提供司法鉴定咨询服务8740件,司法鉴定检查服务5053件,为群众办理司法鉴定业务提供方便。嘉兴、湖州、衢州司法鉴定进驻中心提供司法鉴定服务开展较为成熟,以嘉兴为例,司法鉴定已在所有7家县(市、区)中心设立窗口,5年来共提供司法鉴定咨询超过2.3万次,受理案件13356件。
三是发挥挤出效应,减少“黄牛”对司法鉴定秩序的影响。2016年长兴县服务点提供司法鉴定服务470件,占当地司法鉴定需求的6成多,中心在提供司法鉴定服务中发挥主渠道作用,有效减少群众依赖“黄牛”获取司法鉴定服务的情况。江山县司法局介绍,“黄牛”慑于中心的权威性,一般不敢到中心招揽业务,县域内居民了解到中心能够提供司法鉴定简单检查等服务后,也减少对“黄牛”的委托,直接选择到中心办理相关业务。据衢州市保险协会统计,2015年衢州市保险公司提出重新鉴定60件,同比减少24件,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对“黄牛”影响鉴定意见的遏制作用初显。
四是整合职能资源,为中心提供大量人气。中心具有提供医患纠纷调解、交通事故调解、劳动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律师公证等多种法律服务的功能,司法鉴定与这些功能模块密切相关,通过中心平台可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产生规模效应。从嘉兴、湖州、衢州、绍兴等可提供从司法鉴定咨询、司法鉴定检查、司法鉴定意见书领取、纠纷调解、保险理赔等一条龙服务的中心来看,它们带动了全省中心中82.5%的司法鉴定咨询服务,给中心带来了大量的人气,可见群众倾向于在一个地点将整个交通事故或医患纠纷完整解决。据嘉兴市局统计,2016年来嘉兴各中心寻求司法鉴定服务的群众占中心来访人员的25%-30%,提升了中心的影响力。2016年,桐乡县中心办理劳动争议调解83例、交通事故调解1300例,合计1383件,其中由司法鉴定机构通过中心提供司法鉴定服务513件,占37.71%。二 当前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中心可否提供有偿服务认识不一。司法部和我厅已出台的相关文件虽将司法鉴定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也提出要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但对公益性和法律服务市场化的矛盾未提出明确解决方案,对司法鉴定进驻中心提供有偿服务产生一定影响。
二是中心对司法鉴定监管缺乏制度依据。县(市、区)司法局担心依据现有职权分配,对司法鉴定进驻中心缺少监管依据,容易造成执法被动。县域内司法鉴定业务总量也有一定的差异,如何选择优质司法鉴定机构进驻,做好司法鉴定机构进驻中心区域的有效划分,是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面临的问题。还有部分地市受地方保护影响,不愿引进高资质高水平司法鉴定机构进驻。
三是各地推进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工作不平衡。各地对司法鉴定进驻中心推进程度不一,有的地区已实现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全覆盖,有的仅有个别县(市、区)实现司法鉴定中心进驻。这既有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司法鉴定资源分配差异等方面的合理性因素,也有部分司法行政管理干部认为司法鉴定的有偿服务与中心公益性相违背,害怕司法鉴定的矛盾纠纷会对中心产生负面影响,不愿推进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工作的问题。三 司法鉴定进驻中心模式的思考
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属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新生事物,司法部和我厅相关文件对进驻模式的规定并不明确,各地对这项工作的推进也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我们对是否能够在中心提供有偿司法鉴定服务这一焦点问题进行分析:
一是公共服务特性不排斥有偿性。根据当前国内外主流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公共服务发展理论,公共服务可分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力量投入的其他公共服务两部分。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绝大多数是无偿的,例如法律援助,但也有部分是有偿的,例如公安机关办理身份证时也收取相应的工本费。而社会力量投入的其他公共服务大多是收费的,例如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公交公司承担有偿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而司法鉴定正是属于社会力量投入的其他公共法律服务。司法鉴定进驻中心是将有偿与无偿的公共法律服务相融合,共同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
二是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均等化。我省早在2008年就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其中提出的均等化是指群众享受和参与公共服务的机会和效果均等,而不是简单的无差异化或平均化。因此,中心最主要职能应该是为群众获取公共法律服务提供无偿的、机会均等的选择平台,而并非提供一种简单的、无差异化的无偿服务,适应群众对中心提供有偿司法鉴定服务的需求也是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取向。
三是公共法律服务目的是满足群众需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只有能给公众带来可视收益的改善,才能获得其对新制度最大诚意的支持和拥护。司法鉴定具有较强的科技属性,需要大量仪器设备的投入,因此不可能在每个县(市、区)进行设立。通过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开展简单检查等活动,可以让大多数需要司法鉴定服务的群众在县域内获得相应的服务,缩减其时间和经济成本,让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地区群众享受到方便高效的司法鉴定公共法律服务;同时也为中心带来较大的效益,实践证明提供有偿公证和司法鉴定服务的中心人气较旺、知名度也较高。
四是现有公共服务制度和实践是多元供给的模式。公共服务也不意味着政府大包大揽提供所有服务,从国家层面相关文件规定来看,《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指出,要“建立多元供给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面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领域”。同样,在司法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司发〔2014〕5号)指出,要“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既然公共服务可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就必然涉及社会资本收益。目前在我国教育、就业、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均表明,只有将政府与市场、国有与民营、无偿与有偿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司法鉴定进驻中心提供有偿检查是符合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导向的。
因此从上述分析来看,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开展有偿简单检查等服务是具有法律依据和实践可行性的,且与中心的公益属性并不矛盾。四 进一步推进司法鉴定进驻中心的建议
一是积极统一思想,提高对司法鉴定进驻中心重要性认识。总书记提出:“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既然司法鉴定进驻中心提供有偿服务符合国家法规和其他公共服务行业发展实践,有利于实现中心相关业务的整合,有利于遏制“黄牛”的影响,也为群众提供切实的方便,司法行政部门就应当勇于探索推进,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鉴定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二是完善管理方式,抓好司法鉴定进驻中心的日常管理。各地要落实我厅《关于县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司法鉴定进驻中心工作,总结现行有效经验,通过与入驻司法鉴定机构签订责任书、引入保险公司等第三方监督机制等方式,完善司法鉴定进驻中心日常监督管理措施。我厅要及时出台《司法鉴定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指导方案》,对进驻中心开展的司法鉴定服务模式进行原则性规定。其一,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进驻方式,将司法鉴定进驻中心的重点放在偏远地区,对于市区或临近县(市、区)、县域内已有司法鉴定机构的,不搞一刀切的进驻。其二,在进驻的模式和司法鉴定机构选择上,可采取先开展咨询,再引入检查服务,先选择本地机构,再引入其他机构的推进模式。其三,对于中心内场地有限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在中心附近选择地点设置简单检查场所。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中心和司法鉴定机构的积极性。一方面利用司法鉴定服务提升中心影响力,整合调解、法律援助、律师公证等优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一条龙式服务,提高中心的人气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做好司法鉴定机构进驻中心的区域分配,对司法鉴定机构均想进驻的案源较多区域,可借鉴衢州等地做法,采取公开报名、择优选择的方式进行合理分配; 对案源较少的区域可借鉴温州做法,采取不定期进驻的方式。
四是发挥基层作用,加强对司法鉴定进驻中心的宣传。各地市要依托县司法局与各乡镇、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人民调解部门的沟通管道,加强对司法鉴定的宣传,提升中心司法鉴定服务的知晓率。通过在中心设置司法鉴定专门宣传栏,印发司法鉴定机构宣传手册、提供司法鉴定流程指引及司法鉴定机构信息等方式,服务群众的司法鉴定需求。浙江司法鉴定原创发布点击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第二篇:价格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热点。作为政府组成部分的价格主管部门,结合自身职能,按照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积极进行价格公共服务实践,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理论指导和实践提升。本文拟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对照“价格服务进万家”工作实际,分析当前价格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达到改进价格公共服务、推进价格主管部门服务型机关建设的目的。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视野下的价格公共服务
从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轨迹看,人类社会行政史的演进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发展历程。公共行政学理论也从最初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到强调公平观念、注重回应公民要求的“新公共行政理论”,再到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的“新公共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则产生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
服务型政府理论是吸收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等行政学理论,而提出的一系列政府治理理念。服务型政府,一般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担负起服务公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服务型政府坚持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政府只有有效地提供了公共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让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在服务型政府理论视野下,价格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支撑,立足自身职能,以公民和组织为服务对象,发挥价格的杠杆文秘杂烩网和导向等基本功能,通过一定的载体和组织方式,为满足公民和组织在生活、生产、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价格公共服务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二、价格公共服务的实践—— “价格服务进万家”
为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价格环境,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价格服务进万家”工作。“价格服务进万家”作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建设服务型机关开展公共服务的有益探索,是价格公共服务的具体实践,贯彻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方向。
“价格服务进万家”上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在工作范围上,“价格服务进万家”包括价格服务进社区、进农户、进校园、进医院、进企业、进景区、进商场等;在区域上不仅涵盖了城市和农村,也涵盖了公民生活、发展及企业经济活动等领域。在服务内容上,“价格服务进万家”包括:维权服务,保障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投诉权;自律服务,帮助经营者提高价格自律意识,规范价格行为;政策服务,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节利益分配,促进服务对象发展;信息服务,帮助服务对象规避风险,提高效益;协调服务,化解上下游企业之间、产供销各环节之间的价格矛盾;综合服务,统筹价格主管部门内部职能作用,为服务对象提供综合服务,促进公平竞争。在工作方法上,通过出台有利于增收减负的价格和收费政策,为服务对象提供价格政策服务;通过开展价格和收费公示、畅通价格举报投诉渠道、专项检查、价格听证等方式维护服务对象的价格权益;通过建立内部考核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格服务进万家”工作的开展。
三、当前价格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照服务型政府理论与价格公共服务实践可以发现,实践工作与理论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
1、服务定位的附属化问题。当前政府的职能定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价格杠杆是进行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市场价格监管是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管理是社会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上述三项职能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得到了较好发挥,而作为公共服务重要方面的价格公共服务,则是当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一个“短板”。由于职能定位上的模糊,导致价格公共服务被作为开展价格管理、价格监管的一个附属品,有的甚至是被当作应付上级检查的“应景之作”,并且这种被附属化
第三篇:浅谈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政府直接供给公共服务的模式已呈现诸多弊端,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尝试把公共服务外包给社会组织。南京市鼓楼区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推动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提升了财政使用效率,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较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公众对服务“质”与“量”的需求。但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只有建立适度可操作化的监管机制、更多培育社会组织、建立三方评估机制、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合理划分公共服务外包领域、构建一种有管制的公共服务外包模式,才可以有效避免其不足。关键词:公共服务外包;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实践
公共服务外包是指政府将原来由其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这是一种“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的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着财政负担重、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共服务外包成为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制度创新,并在西方公共部门中广泛运用。中国政府正从经济建设型向社会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北京、深圳、南京等城市部分公共服务事业外包工作已在迅速推进中。
本文是在对南京市鼓楼区部分政府部门及相关社会组织如“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金康老年护理中心”等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基础上,综合整理分析完成的。
一、南京市鼓楼区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
近年来,南京市鼓楼区从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出发,以“有限政府、无限服务”为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契约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向社会组织购买部分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外包。在贴近民生的民政、市容、环卫等领域,通过创建居家养老服务网、道路机械化清扫外包、农贸市场门前物业化管理和打造96180热线综合服务平台等,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推行社会化养老服务。2009年鼓楼区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9.3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5%,养老事业任务繁重。为破解养老难题,早在2003年11月,鼓楼区就率先创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网,通过购买民间组织“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为鼓楼区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每月免费提供20个小时的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网服务对象达5500多人,基本实现了辖区内70岁以,上孤寡、独居老人免费服务全覆盖。此外,在2005年,鼓楼区就把“筑巢引凤”变为“租巢引凤”,出台了《鼓楼区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实施办法》,成功运作了民营“金康老年护理中心”(以下简称“金康”)租房项目,区政府每年为“金康”支付150万元的房租,同时还支付各类床位、护理等补贴,推进了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2.推动农贸市场管理市场化。2008年8月;鼓楼区确定了农贸市场门前实行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的新思路,转变政府服务方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推行服务外包。先期在6家农贸市场进行试点,将这些农贸市场门前及周边地区管理委托给物业管理公司,赋予物业 1
管理公司管理市场外环境的权力,同时,明确将门前及周边的管理责任与农贸市场捆绑在一起,推进了市场化运作。
3.推进城市环卫体制改革。鼓楼区以推进机械化清扫为切入点,将追加的投入以服务外包的方式运作,在全市率先创新机制,建立起“养事不养人”的公共服务新模式。2009年3月,确定18条主干道试行机扫,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向社会公开发布招投标信息。由于仅有一家单位应标,不符合开标程序,后通过谈判的方式确定南京环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承包单位。
4.开通96180生活服务求助热线。2004年6月,96180生活服务求助热线在鼓楼区正式开通。鼓楼区政府前期投入一百多万元进行基础建设,此后每年投入八十余万元维护正常运转,免费为市民群众提供生活信息服务,并向加盟企业免费介绍市民群众生活求助信息。加盟企业无需缴纳任何管理费或会费。96180生活服务求助热线以低价有偿的方式提供服务,服务项目价格一般比市场价格下浮10%-20%,并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二、南京市鼓楼区公共服务外包的成效
(一)从社会效益层面来看
1.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购买服务能使资源配置打破部门界限,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更具有效益的服务项目与措施上,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边际效用。另外,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下,需求方目标导向更为明确。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来为社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买单,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了社会福利。
2.拓展了再就业途径。当前鼓楼区“心贴心”近300名员工中,40岁以上的女性占90%,单亲家庭员工占35%,解决了许多“4050”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而96180生活服务求助热线的加盟企业每年就为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技术维修、保洁、钟点工、保姆等工作岗位8000余人次。
(二)从政府层面来看
1.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公共服务外包将促进政府科学界定自身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南京市鼓楼区在推进环卫体制改革中,18条主次干道外包全年共需运作资金570多万元,由区财政承担。车辆购置、养车、养人等费用全部由承接公司承担,全区机扫率由15%提高到59%,保洁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环卫所将逐步把节省下来的人员分流到小区院落,用于加强小区院落保洁,提升了全区的整体保洁水平。鼓楼区逐步改变了“养人办事、人浮于事”的低效运行状况,建立了“费随事转”和“养事不养人”的公共服务新模式,有效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2.提升了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使政府不再参与服务过程的具体管理与成本核定,各类服务成本取决于市场平均成本,服务直接提供方为了长期获得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会自觉摒弃成本昂贵的方案,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以2008年的实际情况为例,鼓楼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财政支出200万元为2000名老年人解决了养老难题,相当于建起一个没有围墙的、2000张床位的养老福利机,构,若按当前长三角地区的市场行情,在南京建设福利机构。每个床位造价约25万元,以此推算需总造价约5亿元。而把这5亿元用于购买服务,支付每年200万元居家养老服务费用,至少可用250年。鼓楼区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整合双方优势和职能,取得了“低 成本、高效益”的成效。
(三)从社会组织层面来看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与环境。采取公共服务外包模式,政府从生产领域淡出,可以为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让出空间,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场地、政策等支持,使许多社会组织能够维持并拓展其常规的服务。以鼓楼区农贸市场门前市场化运作为例,区市容局对中标组织进行了全方位的业务培训,有利于企业走上正轨。到2010年8月,全区已纳入物业化管理的农贸市场达到15家。近几年,鼓楼区还相继通过政府提供场地和补贴,建起二十多个托老所和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提供各类生活服务。在养老福利机构数量和床位数统计中,民营养老机构均占全区90%以上,已成为鼓楼区养老福利事业的主阵地。区内所有养老福利机构床位使用率长期稳定在80%~90%,促进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四)从居民层面来看
1.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量”的需求。政府实施公共服务外包,社会组织可以更加敏感地发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各种需求并能及时做出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所需的服务政府无法提供,而政府提供的服务又非公众所需这一矛盾。鼓楼区购买的“心贴心”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包括家庭保洁、日间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陪医取药、代办事务等等,较好地满足了老人们的需求。96180生活服务求助热线截至2009年2月,就有来自全市有效拨打的求助电话15.77万个,其中服务类求助4.99万个,咨询类求助10.73万个,多方位满足了居民的服务需求。
2.满足了公众对公共服务“质”的需求。社会组织为了使政府能够持续购买自己提供的服务,必须建立独立的服务团队,其服务质量必须能通过质量评估。这必然会促进社会组织在服务质量上精益求精。如“心贴心”的所有服务人员均要经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专业家政培训,95%的人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其中30%的人还拥有中级证书。6180的服务部对接受过该热线服务的市民抽样回访显示,“满意”和“很满意”的居民占到回访总数的99.8%。
三、南京市鼓楼区公共服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模式,具有旧模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起步阶段由于其发展尚不完善,难以避免新问题的产生。
(一)区政府的监管方式有待合理化、可操作化
目前鼓楼区对公共服务外包的监管还存在一定问题。以“心贴心”和“金康”为例,政府向“心贴心”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要求“心贴心”每周将服务情况向所在社区的社区主任汇报,每月向所在街道汇报,与此同时,区政府还聘请了康汇通公司进行督导。“心贴心”的员工在提供服务之前之后均需向康汇通公司电话汇报有关服务的情况,常造成电话汇报拥堵现象。区政府每年向“金康”提供几百万元的房租以及床位补贴,但是对“金康”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其监管主要通过领导考察等方式进行,未形成长效机制。同时这一监管方式不仅增加了社会组织的工作量(如接待工作),而且监管效果并不明显。
(二)非竞争性外包模式易造成垄断、产生腐败
鼓楼区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社会组织主要采取直接指定而非公开招标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社会组织的发展不成熟,有能力承接服务的机构严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指定方式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就处于垄断地位,这不利于社会组织自身公共服务
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容易导致官员腐败。尽管公共服务外包不必然带来腐败,但政府与民间机构合作的过程会增加腐败的机会。
(三)公共服务外包缺乏专业化的评估体系
鼓楼区政府未形成一套完备的专业化的评估体系。由于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在与社会组织契约式合作的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工作汇报、领导视察、查看运营资料等形式,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有无重大责任事故、床位使用情况、服务的时间等方面,缺少对服务质量、服务成效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的专业化评估,也缺乏可以承接评估任务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
(四)服务人员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比例偏低
金康老年护理中心的社会工作部建设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然而,其社工部五位员工中也仅有一二人取得了社会工作资格证书。“心贴心”的情况也大体类似,其社工部的主力员工多是取得护理方面资格证书的人员。其三四百位员工中只有社工十人,且大多没有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书。从全国来看,大多数社会组织都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人员,影响了公共服务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比例偏低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还很不理想,学校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薪资待遇偏低等。因而最终导致了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又多不从事社会工作职业这样一种局面。
四、对公共服务外包的理论认识
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模式,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该模式的运用和推广在西方社会已较为成熟,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从公共物品多元供给理论来看,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可以是同一个单位或机构,亦可以分离。公共物品生产者可能是公共部门,也可以是社会非营利性机构。某种公共物品到底应由谁来生产,取决于谁在组织生产这种公共产品时更有效率。公共服务外包实质上是在公立和私营提供者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是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相分离。从公共选择理论来看,政府行政机构是公共服务的最大垄断者。由于政府行政机构往往受到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的影响,很难真实地反映和表达公众的实际需求,并且由于缺乏竞争,政府提供服务的成本高且办事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创造一种竞争的环境促使其参加竞争,从而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提高效率。而公共服务外包正满足了这一要求。从制度分析理论来看,该理论倡导在一定领域内的多中心治理,认为建立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管理在内的多元治理是解决单一主体治理不足的最好途径,主张下放社会管理的权力给地方政府和社会自治组织,建立包括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管理在内的多元治理结构。政府购买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方式,是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政府购买服务,优势互补,从而满足更多人的基本需求。现代政府应该是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社会组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正是政府本位的淡化和社会本位的回归,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本位的理念才能全面贯彻,才能真正体现“人本、责任、服务”与“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
五、公共服务外包的改进路径(一)在确保公共责任基础上建立适度可操作化的监管机制
公共服务外包并不意味着否定原有公共服务机制的作用。“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向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此领域的责任让渡。在确保公共责任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要保持适度的管理和监控。监管过度容易导致社会组织丧失其独立性和主动性,成为准政府化组织;监管不力容易导致供给、公共责任的缺失。从根本上来说,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监管的力度不能破坏这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另外,还要建立监管部门,明确其在正式制度制定和市场监管中的职能,进一步鼓励和推动社会组织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监管主要是从宏观层面调控监督,使社会组织不偏离公共利益的准则。
(二)建立竞争性独立关系外包模式,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
鼓楼区的公共服务外包基本都是非竞争性的,由政府选择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的社会组织来承接。要建立竞争性独立关系外包模式,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和其他方面培育和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为社会组织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竞争性独立关系外包模式有利于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标准、数量、质量以及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歧视性行为和投机、行贿行为等进行规制,有利于本着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原则,将外包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以维护社会和公众的福利。
(三)建立公共服务外包的三方评估机制
对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三方评估——专业机构的评估、监管部门的评估以及接受服务居民的评估。这种评估不能仅限于是否提供了服务,而是要将评估指标量化,把社会组织的运作管理、经费的使用、服务的成效、服务对象的回馈等均纳入社会组织评估体系。评估获得通过,政府继续购买其服务;评估没有通过,政府则可以购买其他社会组织的服务,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高质量的服务。鉴于目前可承接服务评估的专业评估机构还比较缺乏,其培育从起步到发展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过渡期间可以考虑购买高校相关专业团队的专业评估服务。
(四)建立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人才吸纳和培养机制
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扩大社会工作人才比例,才能促进公共服务外包的专业化、职业化。政府要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实现培养模式从理论型人才向理论与实务兼备型人才转变;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如通过设定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比例,来推动社会组织加快吸纳和培养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组织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吸纳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利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实务能力来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组织发展。
(五)推动公共服务外包多元形式的发展
公共服务外包要避免单一化,外包的形式也应多元化。如有些服务项目可以通过发行服务券给有需要并符合条件的个人,由个人选择需要服务的项目和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凭服务券去相关部门领取服务费用;还可以按人头进行补贴,服务组织每服务一个人由政府补贴一定的金额。实际上,不同的购买和补贴形式已经在部分公共服务部门、部分地区开始实践。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公共服务外包也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六)合理划分公共服务外包领域,实行有限外包
公共服务的范围很广,那么是否所有的公共服务都适合采用外包的方式呢?具体来讲,公共服务包括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包括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行政管理
以及涉及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等,由政府承担其供给义务。纯公共服务影响广泛,以国家权力作为后盾,并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应,不适合成为公共服务外包的对象。准公共服务由于既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又在不同程度上具备私人服务的某些特性,因此,完全由政府包办与其非公共性不兼容,完全由市场提供,则与其公共性相悖,这就需要寻求一种可以协调公共性与非公共性这两种特性的兼容模式。公共服务外包模式既保持了公共性,又引入了私人服务所运用的市场机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公共服务外包主要适用于准公共服务,要合理划分公共服务外包领域,实行有限外包,避免全盘外包。综上所述,针对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路径,我国应该构建一个有管制的公共服务外包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公共服务外包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新路径,将服务外包给社会组织,利用市场化运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较之传统的政府直接供给模式,这一新模式的实施呈现出一定的成效,但该模式在实施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障碍,因此需要立足于国情和地方实际,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与评估体系,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明确划分公共服务外包领域,最终建立一种适合国情的公共服务外包新模式。
第四篇: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思考
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思考
摘 要 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就要靠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工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应性,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凝聚职工队伍,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 中心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TE357.7 文献标识码:A
1从“经营战略”角度,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经营人心”的管理者,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活围绕一人一事抓好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工作。目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就是从围绕服务于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努力做到创新工作方法,扎实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管理、基层建设、群众工作和稳定工作等等。因此,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实现屠洪刚的长远发展等各项工作中去,实现管人、管事、管思想的三者统一,做到教育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三者结合,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2从“经营思想”出发,坚持不懈的开展政治理论宣传和形势任务数育
要结合思想作风建设,抓好党支部建设,按照正规程序开展组织生活,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紧密把握政策形势,抓好民主管理、综合治理等基?A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形势任务教育宣传材料,突出重点,深入宣传企业的改革发展形势和具体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实现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优势和潜力,引导大家树立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促使干部职工摒弃思想杂念,凝心聚智搞好生产建设。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才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不单纯是支部书记一人去做的工作,而是支部班子成员以及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去做好的工作。如干部安排生产,就要首先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因此,要发挥组织优势,利用职工大会、班前会和谈心会等形式,在职工中认真做好目标任务和各项管理政策的宣传,及时理顺大家的思想认识,实现职工在工作意识上的转变,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解疑、释惑、凝心、聚智的作用,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从“经营人心”做起把教育引导,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容不得浮躁和粗暴。因此,要本着“职工利益无小事”思想,积极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千方百计的体察职工的意愿和呼声,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做到“五必访”、“六必谈”。“五必访”即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家庭有了纠纷必访,天灾人祸必访,婚丧嫁娶必访,遇到生活困难必访;“六必谈”即职工岗位变动必谈,工作生活遇到重大挫折必谈,职工有违章操作行为必谈,受到批评、处理必谈,思想反常、情绪低落必谈,与同事发生纠纷必谈。并努力发挥工会组织职能,落实队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做好“送温暖”、“走基层、访万家”工作,切实了解职工家庭实际困难,认真帮助解决具体困难。2017年以来,结合工作实际,为职工更新了热水器、饮水机,解决了员工洗澡难和饮水健康问题,坚持做好职工健康体检和女职工妇检,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走访慰问生病、困难职工家庭,积极为困难职工申请困难救助,温暖了人心,也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单位生产经营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4从“经营廉洁”方面,使干部清清白白,让职工明明白白
“公生明,廉生威”。思想政治工作做的不如意往往是职工对领导干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意见,更多的时候则往往集中在一个“利”字上。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带头行动,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围绕“抓源头、促清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组织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要推进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加强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深入推进各监督体系的制度融合,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督机制。要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在抓好教育的同时,党员干部要认真参与思想作风建设,把自己置身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做好问题的整改,强化廉洁从业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心支部严格落实支委会制度和“三重一大”议事制度,不断完善“一岗双责”制,在重要人事调整、设备选购、资金使用、评先选模及其它涉及职工利益的事项等方面,做到集体讨论决定。
5从政工和生产两轨合一的交汇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助推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企业的生产经营而独立存在。油田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促使干部职工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增多,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解惑释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强职工对企业改革的适应能力,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立足本岗、创新创效,积极投身到保佑上产的经营任务中来。因此,做思想工作必须先做好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文章,克服两张皮、两条线的现象,把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新举措,融入职工的教育引导之中。
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要体现生产经营的变化、需求和目的性。在方法上要体现生产经营管理的多样性。在目标上要体现生产经营管理的量化性。通过量化认识到现行工作的成效和不足,为下一步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
6结束语
总之,要从“经营人心”的角度,抓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实现队伍建设、班子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三项基础工作”的同步提高。做到始终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公司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思想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提高单位生产经营运行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实力,全面完成生产服务保障任务,努力推动各项文明建设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宝.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J].商业文化杂志,2011(3X).[2] 鲁道峰.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于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9(09).
第五篇: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思考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思考
[摘要]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福利政策的工具,虽然不是整体政策的制定者,但却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对地方政府的认识。国家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也直接源于地方政府的执行情况。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落脚点,是社会公众认可和拥护地方政府最主要的判别标准,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提供最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着眼于最基本的民生,造福百姓。
[关键词]地方政府 基本公共服务 满意度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金华市本级范围选择了周敏等5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大体上说是可以的,但是,在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上其满意度存在较大问题。
一、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状况的总体评价
通过对体育设施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和体育活动服务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总体的满意度不高。
(二)对体育设施服务的评价
近年来本地区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进展不错,但是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化与供给的单一性仍存在着较大的冲突,现在体育场地设施与居民理想的体育健身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及服务的满意度较低。
目前,本地区89.2%的社区都拥有健身路径,不少社区设有简易的篮球场地或者乒乓球台,个别社区还有健身的场地,除此之外,其他的体育场地设施很少,甚至
是没有的。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涵盖了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兴趣各异,需求多样化,社区里现有的单一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根本无法满足个类人群的需求;同时,虽然多数社区都安置了健身器材,但缺乏管理,很多老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由于风吹日晒、无人维护。因此有效利用有限体育场地设施,促使场地设施的循环利用,经常检查、维修设施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体育指导服务的评价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群众体育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是群众体育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促进群众体育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接受指导的程度来看,74.2%的社区居民没有接受过专业指导或者只接受过热心人的指导,经常接受专业人士指导的只有9.2%;82.5%的社区居民掌握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自学或者跟着朋友学习,只有10.8%的居民是接受社区专业人士的技能培训,而且主要是为了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另有少部分具备经济能力的居民去收费的俱乐部学习。由此可见,社区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存在严重缺陷,人员队伍在年龄、专业、时间保障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指导的需求。
(四)对体育信息服务的评价
体育公共服务应提高宣传层次,扩大宣传范围,特别要加强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宣传和引导,为市民提供体育健身的情报及咨询服务,建立包括互联网、电话热线、市民信箱、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与大众传播媒体的密切配合,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制作出更多的为居民所喜闻乐见的有关健康知识的电视节目和报刊栏目,并注重引导居民利用大众传媒和网络获取健康、健身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对体育活动服务的评价
体育活动服务包括每周的次数安排、标准化程度、项目开展的数量等几方面。体育活动服务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应该提倡在广泛开展具 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基础上,积极开展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着较好健身作用的新型体育项目,在引进阶段,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行资助。定期开展居民集体活动,举办有特色的运动竞赛,使人们正确认识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有效地将健康知识转化到实际健身锻炼之中。
此外,浙江省城市居民体育项目的技能水平较低,竞赛交流机会少,除门球、乒乓球和节日长跑等项目已形成比赛制度以外,其余绝大部分项目处于自娱自乐状态。广泛地开展社区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竞赛不但能激起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还能调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因此,为了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浙江省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体育组织服务质量的提高。不仅要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办体育,增加体育健身站点的密度,而且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改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浙江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原因分析从形成上述满意度现状的原因来看,有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居民本身的因素。
(一)地方政府的因素 第一;场地体育设施单一,且缺乏管理,检查维修不到位,经风吹日晒雨淋,有些设施损坏严重。第二;体育人才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有待增加,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指导和咨询服务有待加强。第三;宣传工作不到位,信息服务相对缺失。第四;体育活动单一,规模相对较小,居民参与程度不高,涉及的人群不是很广泛,很多活动难以很好的开展。
(二)居民本身的因素
第一年龄因素。调查表明,各年龄段的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存在差异,其中总体满意度较高是20—39岁年龄段的居民,其次是20岁以下年龄段的居民,总体满意度最低的为40岁以上年龄段的居民。这一结果表现出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形态。这可能是20岁以下的居民是身体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更希望得到较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而20—39岁年龄段的居民身体处于成熟阶段,体力、精力是人生最好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承受各种压力较大的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有可能忽视了体育锻炼,对现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也就不是很在意;但该年龄段的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漠却为今后的健康长寿埋下了祸根。40岁以上年龄段的居民身体处于逐渐衰退阶段,各种疾病渐渐袭来,健身意识有所增强,很多人已经投身到健身实践中去了。也正因如此,他们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要求较高,特别是离退休人员的群体逐渐增大,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更大。第二文化程度因素。调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有差异,并且随着学历的提高,总体满意度呈现降低的趋势。究其原因,首先是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更高,他们认为政府提供的体育指导服务和体育信息服务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尤其是高学历、高文化水平的城市居民,他们需要更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更高质量的体育咨询服务,更快捷的体育赛事传播和体育活动的宣传,更高的体育活动服务水平。其次,体育信息服务的获取需要一定的接受能力和体育知识储备,尤其是体育信息的传递需要具备一定的学历基础和体育锻炼经验。不同学历的居民拥有不同的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和能力。高学历居民对安全知识、赛事传播、促进健康知识宣传等信息需求比较强,迫切需要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体育动态,因此高学历居 民对体育信息服务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为了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府首先应该根据居民的文化程度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增加体育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加强体育安全知识和体育活动的宣传力
度,使得不同文化水平的居民接受和获得相应的体育信息服务。其次,还应该对文化水平低的居民进行体育知识培训,逐步提高其体育知识水平和体育健身意识和能力。
三、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的对策
笔者认为如果要提高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可从下述几方面进行。
(一)完善设施管理,加强设施建设,改善体育活动条件 体育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进行体育健身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政府应该将居民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使体育设施、场馆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向公众开放各类体育场馆,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应该加大体育设施管理资金投入,及时对体育设施进行维修。其次,还应更新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理念,发挥政府对体育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强调科学发展,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弱化居民体育活动的计划与行政色彩,树立服务观念,规范管理。
(二)提高体育指导服务的质量,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机制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要从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结构、丰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结构、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课程结构和培训制度几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社会体育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应坚持有偿开发的原则,同时应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还应坚持开放性开发。
(三)加强社区体育信息的宣传,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
社区利用自身平台进行体育信息宣传,举办一些平民化、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同时利用晨、晚练和节假多组织大家参与一些集体性质的体育锻炼,以利于居民的相互交流,在体育健身知识方面宣传讲座,还可以举办讲座培训、社区墙报、等活动。
(四)加强体育组织服务管理,逐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体育活动服务管理,注重不同年龄与文化程度居民体育需求的差异性,特别是针对老龄化、高龄化社会的特点,大力开展多种多样、适合不同人群参加的全民健身活动,为城市居民提供较为充足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状况。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国人民改善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有效地支持全国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满足全国人民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使全国人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同时也认识到了加强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有效地将健康知识转化到实际健身锻炼之中。
参考文献
[l]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体育科研,2008年第2期.[2]刘艳丽,苗大培.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EJ3.体育学刊,2005,12:126-128
[3]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版.[4]刘鹏.促进体育改革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J].体育科学,20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