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期末大题

时间:2019-05-14 06:0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消费心理学期末大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消费心理学期末大题》。

第一篇:消费心理学期末大题

消费心理学作业

班级:网络经济1401

姓名:李娜

第一次作业

研究消费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处理与消费有关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即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需求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营销人员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他们希望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并力图寻找到解决市场问题的更强大的工具和撬动市场真正杠杆,或找到打开营销困惑的“金钥匙”。营销的真正基础是理解消费者,赢得市场的“金钥匙”就是要准确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在营销管理的专业修炼中,消费者行为学是核心修炼课程;在营销实战中,只有能摸准市场脉搏并理解消费者心理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我们相信,“理解消费者行为”是当前引领营销深入发展的新的驱动力,是创新营销的基本功。

消费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往往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每时每刻都在消费,而且每一次的消费行为看上去似乎都是那么简单、平淡;陌 生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又非常复杂,有时候一种心理或行为反应发生之后,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弄懂自己。消费者购买产品决策的过程是:环境影响/问题认知/信息搜集/购买评价/店铺选择/客户满意度或忠诚度。企业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着眼于消费者建立和发展长期的交换关系。通过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研究,企业可以提供合适的产品和传递合适的产品信息来激发或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交换关系,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次作业

怎样降低觉察到的知觉风险?

如何降低知觉知觉风险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做出有重要影响,将会使消费者推迟、更改购买决策,在消费者决策的不同阶段,消费者的知觉风险不同,企业应该通过在各购买阶段有针对性的沟通,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有效沟通、口碑相传等方式降低消费者的知觉风险。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做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行为,其中包括社会、个体、心理等很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注无疑会给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知觉风险因素在消费者决策中的作用开始越来越凸现。

一、消费者知觉风险日益加大

消费者有可能会产生某种紧张感,消费者自身有缓解紧张的机能,会通过某些行为消除紧张感。因此,消费者有可能会增加信息搜集行为从而延迟、更改购买决策;或者索性因为担心知觉风险而放弃购买行为,这些无疑对企业来讲都是十分不利的。企业必须在分析消费者知觉风险的基础上,降低消费者知觉风险,促成消费者购买行为。

二、知觉风险大小的影响因素

知觉风险的大小因不同的商品、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境而有差异,具体说来,知觉风险的影响因素有:(1)产品特征。技术领先的新产品或功能属性较复杂的产品消费者一般了解较少,这类产品的购买往往有较高的知觉风险;同时与消费者身体或者健康紧密相关的商品消费者也容易有较高的知觉风险。(2)产品价格。价格较高的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对其是否物有所值心存疑虑,此类商品知觉风险较高。(3)消费者的购买经验。消费者在购买从未有过购买经验的产品时知觉风险较高。(4)特殊购买目的。消费者的购买有特殊用意,如作为礼品、招待客人之用时往往知觉风险较高。(5)消费者的个体特征。购买经历较少、遇事较为谨慎小心、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往往对购买不自信,因此在购买决策中往往有较高的知觉风险。

三、知觉风险的后果及消费者降低知觉风险的努力

知觉风险的存在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方面,风险的暗示会使消费者推迟购买行为。为了尽量减少购买风险,消费者往往拓宽自己的外部信息渠道,从而延长决策时间、推迟购买行为;另一方面,当感知的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消费者甚至于通过暂时取消购买行为而缓解感知风险的压力;同时,风险的感知会使消费者期望提高。当消费者预知一件商品的购买可能存在风险时,即使立即购买了该商品,也会在产品的使用中因为某种心理暗示而格外关注该商品的使用效果,从而一旦商品存在某些问题,消费者会夸大该问题,从而更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为了降低知觉风险,消费者往往采取如下策略:(1)购买前多搜集信息。信息搜集越多,消费者对各品牌的功能、属性了解也越多,相应的消费者知觉到的风险也会适当降低。(2)从众购买。模仿和跟随其他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种消费者常使用的降低知觉风险的方法,尤其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跟风购买似乎总让消费者有一种不会出错的安慰心理。(3)忠诚购买。基于第一种缓解知觉风险的方法要求消费者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搜集信息,而第二种方法又无法体现自身的品位和个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某些品牌形成忠诚购买以节省购买时间。

.第三次作业

如何增强广告信息的可信度?

1第三方.研究和测试

由第三方独立调查公司发起的研究或者民意测试可以很好地说服消费者,促使他们购买某种产品。

2.将使用过产品并感到满意的顾客的声音传递给公众 3.满愈的保障 如思高对其多用途盒式录像带提供了终身保修服务,并保证一且其产品出现故障,可以免费更新。这一招使它立刻占领了市场。4.官方组织的认证书

拥有一张由外部消费者组织、教育机构、商会或者政府部门颁发的证书,是赢得顾客青睐的一大绝招。5.奖状和奖牌

仔细记录下产品所获得的奖杯和奖赏。在普通人看来,那些获得过荣誉的产品质量,一般要更好些。

在一个饱和的市场中,比如汽车市场,许多公司都是依靠一些独立媒体机构来提高信誉度的。通用汽车公司精选出的庞蒂亚克车型就曾出现在《汽车周刊》上,并被称为“国内最好的私人轿车”;同样的,切诺基吉普的精品车型也曾上过《四驱与越野》杂志,两种车型的销量都因此获得了增长。6.消费者数量

对产品满意的消费者数最越多,那么潜在消费者被说服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就是麦当劳要对外宜称自面市以来其汉堡包的销量已达700亿个的原因。国内的加多宝在其宣传的广告宣称“全国每10罐凉茶,有7罐是加多宝!“ 7.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评价

雷明顿、克莱斯勒、史利曼、裴顿农场、亨利&理查德布洛克、中信保诚集团和凯玛特这些公司都曾邀请过公司高层发言人来宜传自己的产品,以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和销量。最近格力空调的老总董明珠,也全自己的品牌代言,还请来万达的老总王健林助阵。

第四次作业

革新消费者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1.追求时尚,表现个性

革新消费者思维活跃,富于幻想,勇于创新,渴求新知,积极向上。这些心里特征反印在消费者心理方面追求新颖与时尚,力图站在时代前列,领导消费新潮流,体现时代特征。他们总是对新产品有极大的兴趣,喜欢更换品牌,体验不同的感受。革新消费者往往是新产品或新的消费方式的尝试着、追求者和推广者。2.突出个性,表现自我

他们追求个性独立,希望形成完善的自我形象。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表现自我个性与追求,非常喜欢个性化的产品,有时还往往吧所购买的产品同自己的理想、职业、爱好和时代特征,甚至自己所崇拜的明星或名人联系在一起,并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3.追求实用,表现成熟

革新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于从不稳定向稳定过度,因而在追求时尚、表现自我的同时,也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追求产品经济实用,货真价实。

4.注重情感,冲动行强

革新消费者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感情变化剧烈,经常发生冲动型的购买行为。同时,直观选择产品的习惯使他们往往忽略了综合选择的必要,款式、颜色、形状、和价格都能单独成为革新消费者的购买理由,这也是冲动购买的一种表现。

第五次作业 小论文 电子稿 即大作业 记三次作业

论述社会阶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均处于一定的社会阶层,同一阶层的消费者在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具有同质性,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研究社会阶层对于深入了解消费者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阶层概述

(一)社会阶层概述

产生社会阶层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差别。所谓社会资源,是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导致社会阶层的终极原因是社会分工和财产的个人所有。社会分工,形成了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并且在同一行业和职业内形成领导和被领导、管理和被管理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当这类关系与个人的所得声望和权力联系起来时,就会在社会水平分化的基础上形成垂直分化,从而造成社会分层。

二、社会阶层研究的意义

(一)消费对于消费者的意义

消费者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为选择、付款、获取和购买、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和心理活动。消费行为对于消费者有几个方面影响:

1、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需要消费者对于各种物质或精神的消费品存在着获取他们的要求和欲望,从而会产生一种匮乏感,当这种感觉被满足后,消费者会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例如家庭和个人对于衣食住行类别的基本生活需求跑的购买满足了人们生存的需要。

2、促成了某种意义的实现

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非因为其能做什么,而是因为它意味着什么。满足基本层次上的生理需要之后,消费者会以消费来表现其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奢侈消费品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高端人士意图将自己与其他阶层的人区分的需求。

3、消费动机激发个人努力 消费者为了满足个人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努力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资本、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消费成为很多消费者的生活目标和奋斗方向。比如笔者每次坐在经济舱看着位于前端的头等舱,就会激发起更加努力工作的斗志。二)研究社会阶层对企业的意义 对于某些产品,社会阶层提供了一种合适的细分依据或细分基础。依据社会阶层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是决定企业的产品及其消费过程在哪些方面受社会地位的影响,然后将相关的地位变量与产品消费联系起来。为此,除了运用相关变量对社会分层以外,还要搜集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购买动机、产品的社会含义等方面的数据。第二步是确定应以哪一社会阶层的消费者为目标市场。这既要考虑不同社会阶层作为市场的吸引力,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第三步是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与特点,为产品定位。最后是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以达成定位目的。

三、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差异

(一)支出模式上的差异

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所选择和使用的产品是存在差异的。有的产品如股票、到国外度假更多地被上层消费者购买,而另外一些产品如廉价服装与葡萄酒则更多地被下层消费者购买。科曼发现,特别富裕的中层美国人将其大部分支出用于购买摩托艇、野营器具、大马力割草机、雪橇、后院游泳池、临湖住宅、豪华汽车或跑车等产品上;而收入水平与之差不多的上层美国人则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于私人俱乐部、孩子的独特教育、古董、字画和各种文化事件与活动上。在住宅、服装和家俱等能显示地位与身份的产品的购买上,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差别比较明显。例如,在美国,上层消费者的住宅区环境优雅,室内装修豪华,购买的家俱和服装档次和品味都很高。中层消费者一般有很多存款,住宅也相当的好,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对内部装修不是特别讲究,服装、家俱不少但高档的不多。下层消费者住宅周围环境较差,衣服与家俱上投资较少。与人们的预料相反,下层消费者中的一些人员对生产食品、日常用品和某些耐用品的企业仍是颇有吸引力的。研究发现,这一阶层的很多家庭是大屏幕彩电、新款汽车、高档炊具的购买者。虽然这一阶层的收入比中等偏下阶层(劳动阶层)平均要低三分之一左右,但他们所拥有的汽车、彩电和基本家庭器具的价值比后者平均高20%。下层消费者的支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带有“补偿”性质。一方面,由于缺乏自信和对未来并不乐观,他们十分看重眼前的消费;另一方面,低的教育水平使他们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

(二)休闲活动上的差异

社会阶层从很多方面影响个体的休闲活动。一个人所偏爱的休闲活动通常是同一阶层或临近阶层的其他个体所从事的某类活动,他采用新的休闲活动往往也是受到同一阶层或较高阶层成员的影响。虽然在不同阶层之间,用于休闲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相差无几,但休闲活动的类型却差别颇大。马球、壁球和欣赏歌剧是上层社会的活动;桥牌、网球、羽毛球在中层到上层社会的成员中均颇为流行;玩老虎机、拳击、职业摔跤是下层社会的活动。

上层社会成员所从事的职业,一般很少身体活动,作为补偿,多会从事要求臂、腿快速移动的运动如慢跑、游泳、打网球等等。同时,这类活动较下层社会成员所喜欢的活动如钓鱼、打猎、划船等较少耗费时间,因此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下层社会成员倾向从事团体或团队性体育活动,而上层社会成员多喜欢个人性或双人性活动。中层消费者是商业性休闲和诸如公共游泳池、公园、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主要使用者,因为上层消费者一般自己拥有这一类设施,而低层消费者又没有兴趣或无经济能力来从事这类消费。

(三)信息接收和处理上的差异

信息搜集的类型和数量也随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处于最底层的消费者通常信息来源有限,对误导和欺骗性信息缺乏甄别力。出于补偿的目的,他们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赖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中层消费者比较多地从媒体上获得各种信息,而且会更主动地从事外部信息搜集。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会日益增多。不仅如此,特定媒体和信息对不同阶层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越是高层的消费者,看电视的时间越少,因此电视媒体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相反,高层消费者订阅的报纸、杂志远较低层消费者多,所以,印刷媒体信息更容易到达高层消费者。

(四)购物方式上的差异

人们的购物行为会因社会阶层而异。一般而言,人们会形成哪些商店适合哪些阶层消费者惠顾的看法,并倾向于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一致的商店购物。研究表明,消费者所处社会阶层与他想像的某商店典型惠顾者的社会阶层相去越远,他光顾该商店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较高阶层的消费者较少光顾主要是较低阶层去的商店,相对而言,较低阶层的消费者则较多地去主要是较高阶层消费者惠顾的商店。另一项研究发现,“客观”对“感知”的社会阶层也会导致消费者在店铺惠顾上的差异。客观上属中层而自认为上层的消费者,较实际为上层但自认为中层的消费者更多地去专卖店和百货店购物。与一直是劳动阶层的消费者相比,从更高层次跌落到劳动阶层的消费者会更多地去百货店购物。同时,中层消费者较上层消费者去折扣店购物的次数频繁得多。上层消费者购物时比较自信,喜欢单独购物,他们虽然对服务有很高的要求,但对于销售人员过于热情的讲解、介绍反而感到不自在。通常,他们特别青睐那些购物环境优雅、品质和服务上乘的商店,而且乐于接受新的购物方式。中层消费者比较谨慎,对购物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但他们也经常在折扣店购物。对这一阶层的很多消费者,购物本身就是一种消遣。下层消费者由于受资源限制,对价格特别敏感,多在中、低档商店购物,而且喜欢成群结队逛商店。

了解社会阶层的划分,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特征,对于处于激烈变革期的中国社会而言非常重要,企业在自身现有领域或者准备进行进入新领域时,以及对产品的设计定位和产品定价必须深入理解和运用社会阶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保证企业营销活动的成功。而对于销售者应该更加注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变化过程,从而用不同的应对策略赢得客户。

第二篇:消费心理学期末复习(范文)

《消费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四个因素是哪些?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

《消费心理学》的萌芽阶段和诞生标志。知觉有哪些特点?消费者知觉风险有哪些? 人的感觉有哪些特性? 注意的类型? 记忆的心理过程?

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记忆的材料在人脑中保留的时间分别是多久?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特点是怎样的?

思维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上有哪些步骤? 一般能力包括有哪些? 关于情绪的状态有哪几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消费需要有哪些基本特征(或特点)消费者性格的基本划分?

性格的特征或构成因素有哪几种? 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

兴趣对促进消费者的购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消费流行有哪些特点?

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消费心理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市场的消费者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影响消费习俗的因素有哪些? 家庭消费周期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消费特点? 新产品的定价方法是怎样的?

商品降价和商品提价的心理反应和心理策略 商品价格的自我意识比拟功能 一般产品定价的心理技巧? 产品包装有哪些功能? 产品质量的知觉线索? 参与购买活动的角色有哪些? 女性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有哪些?

根据青年消费心理特点,分析一下针对青年消费心理的主要营销对策是怎样? 影响定价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影响定价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什么? 撇脂定价法的优缺点分别有哪些? 多品牌策略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呢? 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心理策略。橱窗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心理效应是什么? 购买决策的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要考虑? 广告媒体的种类?

增强广告效应的方法有哪些? 店内软环境设施有哪些范围? 目前内部消费环境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第三篇:毛概期末大题

名词解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2分)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5分)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3分)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2分)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1分)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1分)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3分)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2分)辨析题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本命题错误。(1分)(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2分)(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容,因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1分)(3)与时俱进,是思想路线的内涵,而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贯彻实事求是路线的要求,并非实事求是路线的实质核心。(1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这种说法错误。(1分)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3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2分)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此观点不正确(1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既完全是中国的,又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完全是中国的。(4分)在全面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是重点。本命题错误。(2分)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3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本命题错误。(1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活动要有法律来保障。(2分)但是法律无法解决经济活动中的一切问题,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遵循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也要受道德规范。(2分)简答题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新的科学水平;(2分)(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分)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3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2分)简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的,(2分)具体表述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分)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分)即:①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分)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2分)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分)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但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分)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1分)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3分)3)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分)4)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程线做出明确概括:(2分)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2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2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分)

简述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3分)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4分)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分)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分)社会主义荣辱观。(1分)论述题

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3分):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每方面3分)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5分)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分)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5分)十八大中提出了哪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5分)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5分)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5分)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5分)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4分)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4分)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 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4分)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分)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4分)

除民主法治之外,我国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哪些科学涵义?试举两例说明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科学内涵还有公平正义(2分),诚信友爱(2分),充满活力(2分),安定有序(2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减免农业税,农业补贴,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城市棚户区改造,新医改,国企大量招聘大学生缓解就业难,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等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结合上述论断,试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分),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2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2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2分)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分),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试论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要义是发展(1分),核心是以人为本(2分),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2分),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分)。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3分)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分)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分)

第四篇:期末毛概大题参考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章 思考习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同时,中国工人阶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工人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工人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六章 思考习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八章 思考习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

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7.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第一,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

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三,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第十一章思考习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分别反映了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坚强领导核心。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主要大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大题复习总结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

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②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 英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4.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答: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义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 的理论基础。中国 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

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主义中国的 特 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6.用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变革。

答: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 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解读那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因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但同时,我们要准备好走曲折道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答: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区别: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论,把人的认识堪称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并且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集成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下,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且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解释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查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查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时间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使它成为检验整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9.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决定这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政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0.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答:规律: 生产力 与 生产关系 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亦称 生产 力与生产 关系的 矛盾运动规律。一方面,生产力的 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 生产力的 状况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注意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11.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答: 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意义: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就必须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1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答: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有其自身的能动性和特有的发展形势及规律。3.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 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 具有能动性 的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作用、形成、实质?

答:形式: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已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

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体质,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哥各个环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形成。

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极其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证券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本阶级总理已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答:①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既是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极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本质,阐明了资本积极与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物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

15.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答: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砖和和发展过程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上课资料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 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下载消费心理学期末大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消费心理学期末大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版毛概期末大题

    ·一、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政策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毛概上学期期末大题精选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

    2012年期末复习大题6!!!

    手搬来地砖,石台,一点一点的铺设,用两个月时间开辟出一条“爱心路”,方便附近居民出行。老人说:“把这2012年超银中学九年级思品期末复习大题(六)[交流题] 一、案例分析(本题满分8分......

    消费心理学复习资料

    消费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接近联想 2、主导动机 3、主观价格 4、消费者权益 5、注意: 6、商标: 7、取脂定价: 8、主导动机: 二、单项选择题 1、《消费心理学》主要研......

    消费心理学答案

    论述1.试述撇取定价策略的概念、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撇取定价法是企业在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初期,利用消费者求新、猎奇的心理,将这类刚投放市场的新产品价格定的高一些,以便获得......

    消费心理学学习心得

    消费心理学学习心得 消费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一般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今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程度,它主要研究消费者在市场活动......

    消费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单选 10(2)填空10(2)明解5(3)简答3(5)论述2(10)案例1(10) 观察法:观察法是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优点:简单易行,不易被消费者察觉,活动较为自然,长期的、系统的、细致地进......

    消费心理学答案

    消费心理学测试题 1. 谈论绝对感觉阈限和最小差别感觉阈限的区别。哪一个对市场营销人员更为重要?为什么? 答:我们把能够引起感觉持续到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成为“感觉阈限”,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