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地区农田水利发展现状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Word格式)
台湾地区农田水利发展现状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摘自:灌排中心《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对比研究(参阅报告)》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Index/Display.asp?NewsID=19656
1.1 台湾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1.1.1 自然条件
台湾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且成片面积小;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河川地形险峻,河流短小,坡陡流急,水量充沛。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000mm,但时空分布不均,旱涝频繁,降雨主要集中在6至9月份。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台湾人均水资源量约2970立方米(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简介,2001年)。
台湾耕地面积约87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37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1.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台湾当局实施土地改革,实行“以农养工,以工哺农” 的政策。上世纪60至80年代是台湾快速工业化时期,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力,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7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工业反哺农业,城乡
差距逐渐缩小。
台湾人口约23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400多万,占17%,城市人口占83%。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农业就业人口64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6.1%。台湾2012年人均GDP为20364美元(是中国大陆3倍多)。农业产值占GDP的1.6%。
1.1.3 社会管理体制
根据台湾当局的有关规定,在行政区划上分为:一级行政区划为“省”(实际已虚化)、“直辖市”;二级行政区划为县、市;三级行政区划为乡、镇、县辖市、区;四级行政区划为村、里,村、里是台湾最基层的地方选举单位。村、里之下又划分为邻。
台湾当局实行“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分为行政、立法、监察、考试和司法5个部门。“行政院”是台湾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台湾当局最高立法机关,“监察院”为台湾当局最高监察机关,“考试院”是台湾当局最高考试人事机构,“司法院”是台湾当局的最高司法机关。
1.1.4 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1)土地经营方式
台湾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农户约79万户,耕地面积87万公顷,户均耕地1.1公顷,兼职农户较多,每个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约1.3公顷。台湾实行土地私有制,土改后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权利,只是农地农用的权利,土地转变用途必须严格按照土地规划执行。
(2)农业及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生产资源向城市和工业集中,台湾的农业生产能力呈现衰退趋势,粮食自给率从逐步下滑,2007年一度跌至30.5%。2011年,粮食自给率提高到32%。台湾当局的目标是2020年粮食自给率达到40%。
水稻是台湾最主要的农作物和粮食。近些年,台湾的饮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稻米还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口粮。1981年,台湾每人每年消耗98公斤米,2011年降到48公斤;每人每年的面粉消耗量,则从23公斤增加到36公斤。
由于台湾岛内稻谷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02年加入WTO后,进口稻谷对本地稻谷产量造成冲击,损害了农民利益。为此,台湾政府采取对农民进行补贴,鼓励土地休耕。2008年之前,岛内休耕农地高达22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4),近年略有减少。同时,对稻谷品种和品质进行改良,发展绿色、有机和休闲农业。随着国际谷物价格高涨,全球粮食供应趋紧,台湾当局将粮食问题提到战略高度的最高安全层级。
台湾实行按保护价(一般高于市场价格)定量收购公粮和按指导价收购余粮政策。保护价是按正常年份农民种植稻谷的生产成本加20%的利润确定。公粮实行非强制性收购,农民可以向政府出售公粮,也可以将全部粮食卖给粮商。
(3)农村社会经济组织
台湾的社会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农业上有农田水利会、农会、渔会等三大社团组织。
农田水利会是台湾唯一具有公法人资格的财团法人, 主要职责是水利事业的兴办、农业灾害防治,以及其他农业政策或土地开发等事务。农田水利会在台湾建设现代农业、协调工农关系以及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农民组织之一。
台湾的农民几乎都加入了农会组织,农会机构完善,自治性强,运行体制健全,主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保护农民的权益和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同时,农会还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问题。农会是农民利益最可靠的代表,也是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1.2 台湾地区农田水利发展状况 1.2.1 农田水利发展概况
(1)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情况
台湾从日据时期开始就有计划地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1958年开始,台湾推行农地重新规划,重划地块均有灌溉排水系统及机耕道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促进乡村地区发展。近年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台湾农田水利工程已基本配套完善,灌溉面积基本维持稳定。近些年新建工程极少,主要任务是做好已有工程的维护和更新改造。
台湾农田灌溉以水稻为主,旱地作物除甘蔗、蔬菜、水果等
及少数作物外很少灌溉。目前台湾灌溉面积约为4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55%,其中水田灌溉面积43万公顷、旱地灌溉面积5万公顷。其中,农田水利会辖区的灌溉面积约38万公顷,其余10万公顷由农场或农民自行灌溉。台湾全省17个农田水利会共有各类灌溉排水渠道近10万条,总长约7万公里,灌溉渠道衬砌率约为60%。
台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结合的综合功能,特别注重生态理念、景观建设和文化传承。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水环境建设的相结合,带动农村环境改善,为农村社区提供了休闲游憩空间,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居民自律和管理维护意识。
(2)农业灌溉用水状况
台湾农业用水实施总量控制。根据台湾“行政院”2000年核定的“农业用水量化目标及总量清查报告”,最低灌溉用水量106.32亿立方米(休耕13%,缺水率8%),一般138.09亿立方米(缺水率8%),最高131.86亿立方米(正常灌溉)。2002-2010年间,台湾平均年用水总量180.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14.7亿立方米,约占总用水量的64%,灌溉用水中地表水占95%以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交流材料.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2013.3.8)。
台湾在工业化时期灌溉用水量总量和占比都呈下降趋势,直至后工业化时期基本稳定。1971-1990年,灌溉用水量平均约13
3亿立方米;1991~2006年平均约107.2亿立方米,现已基本稳定。台湾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因时空分布不均,或向工业城市用水转移,农业用水也时常面临缺水的问题,有时不得不休耕弃灌,如2010年,苗栗、嘉南两个水利会有2.2万公顷耕地停灌。
(3)灌溉水质监测
台湾非常重视对灌溉水质的管理,将灌溉水质监测和管理作为建立“安全农业体系”和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台湾“农委会”农田水利处将“灌溉水质监测”作为农田水利六大工作领域中的其中一个(农田水利六大领域:水库管理维护、灌区工程改造、灌区工程维护、引水灌溉、农田排水、灌溉水质监测)。
2006年,为使灌溉水质监视行政作业标准化,“农业委员会”建立了水质监测网,并出台了《农田水利会灌溉水质监视作业规范》,作为各农田水利会遵循的基本依据。该规范对水利会水质监视站网责任分工划分如下:(1)监视总站:以水利会本会为监视总站,会长为总站负责人,并指派主办人一名,协办人员若干名。(2)地方监视总站:以水利会各管理处为地方监视总站,主任为地方监视总站负责人,并指派处主办人一名。(3)地方监视站:以各水利会工作站为地方监视站,站长为地方监视站负责人,并指派站主办人一名,各责任区段管理员为地方监视员。(4)辅助监视员:以水利会之水利小组人员为辅助监视员,协助地方监视站之水质监视工作。
目前台湾省17个农田水利会已建立水质监测网站。全省目前共设置17个监视总站,13个地方监视总站及263个地方监视站,在灌溉系统共建立3000个灌溉水质监测点(农田水利联合会,http://www.tjia.gov.tw/)。
为监视其他非农业单位排放污水对灌溉水质的影响,各水利会建立了3600个单位的排放资料,定期检验其排放水质。
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每年制定灌溉水质监测计划,主要目标是强化灌溉水质监测网的技术能力,加强辅导各农田水利会推动灌溉水质监测及管理业务,并逐步辅导农田水利会成为环保署认证实验室,以改善农业水资源污染情形,避免农田土壤遭受污染,保障农产品卫生安全,以维护农业生产环境。联合会所属的17个水利会根据各自的灌溉水质情况,在联合会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
1.2.2 农田水利管理体制
台湾农田水利管理体制采取政府与民间合理分工的形式。政府主要负责农田水利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和指导。民间组织——农田水利会的主要职责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建后运行管理。
(1)农田水利行政管理体系
台湾的水资源开发和使用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与农田水利有关的部门和组织主要有三个。一是“行政院”经济部(2013年改为环境资源部)水利署,主要负责河川治理、水资源开发和
管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及水利标准规划制定等。二是“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是台湾农田水利行政主管机关,除了负责与农业生产直接关联的农田水利事业,如农业水土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外,还负责农地重划、农业用水污染调查和督导等。农田水利处在各地设立派出机构——水利基金会及农业工程研究中心,指导当地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另外,还有民间农田水利管理组织——农田水利会,主要负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经营管理。
(2)台湾农田水利会基本情况 ①农田水利会性质及主要职能
台湾省《水利法》第12条规定,“主管机关得视地方区域之需要,核准设立农田水利会,秉承政府推行农田灌溉事业。”,并规定农田水利会为公法人。《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规定,“灌溉事业,除多目标或具有特殊目标之设施,由政府设立或指定机构管理外,其余灌溉事业,由兴办灌溉事业人呈准主管机关设置管理机构管理之。前项灌溉事业人包括农田水利会(以下简称水利会)及其他公私法人及自然人。”,明确授予农田水利会兴办灌溉事业的权利。
水利会源自日据时期的民间农业组织“水利组合”,与日本现有的“土地改良区”基本同源。台湾除了各地设有区域性的水利会,也有全国性的“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田水利会依据台湾地区有关法律和《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成立,主要工作是水
利事业的兴办、农业灾害防治,以及土地开发等经营活动。农田水利会因其基层组织健全,近年经常承担行政部门委托的工作,如代办农地重划,代管省及县市供水排水业务等(王娟丽等,2012年)。农田水利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组织体系和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农田水利会已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农民组织之一,也被视为政党势力的延伸。
②农田水利会设立程序及组织机构
农田水利会在行政上受“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指导,农田水利处对会务委员会进行指导,并对水利会的预算、决算有最终核定权。同时,农田水利会在技术业务上也接受“行政院”经济部水利署指导。《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规定,农田水利会由事业区域内具有会员资格者五十人以上共同发起;呈报主管机关,根据地理环境及经济利益需要,予以核准设立,为地方灌溉自治团体。为履行管理农田水利公共事业的职责,政府赋予农田水利会公法人地位,给予必要的公权力。因此,农田水利会具有独特的属性,即非营利性、公益性,一定的公用事务管理职能,不缴纳税费等。
依据《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及《台湾省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规定,农田水利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会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构,下设会长、总干事及执行机构。会务委员会一般设委员15~33人,由主管机关依照农田水利会事业区域内灌溉排水面积大小予以核定名额。会务委员为非专职人员,任期4
年,可连选连任,会务委员的2/3要求具有会员资格,由民主选举产生,其余由行政官员和专家组成。自2002年起,会长由全体会员直接选举产生。
水利会一般设总干事一名,由会长选派,帮助会长处理水利会事宜。另有主任工程师一名,秘书、专员若干,以协助会长处理会务。组织机构上设有总务、财务、管理、工务4个组及主计、人事、辅导、资讯4个室,分别办理各项相关职能事务。农田水利会在管理区内设有若干个派出机构——水利工作站,一般管理面积1000~4000公顷,每个工作站5~6人。工作站以下,以埤圳(一个小的灌溉区域)为单位设水利小组,管理面积50~150公顷,水利小组由区域内会员组成,为水利会基层组织。水利小组长由农民会员选举产生,小组按灌溉小区编班,小组长与班长均为义务服务。
可以认为,台湾各地的农田水利会是个区域性的、农民充分参与的、既有民间属性又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水利管理机构,近似于我国大陆地区的灌区管理委员会;而基层组织——水利小组,相当于大陆地区的用水户协会。
③农田水利会发展现状
台湾现有17个农田水利会,由农田水利处根据地理位置、水系(流域)分布和经济环境分别设立。农田水利会的灌溉辖区是台湾耕地中耕作条件最好的农田,也是主要粮食和农产品产地。据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统计,2011年参加农田水利会的农民会员有
约158.2万人,管理灌溉面积38万公顷(占48万公顷灌溉面积的80%),共有员工2745人,遍布289个水利工作站,3476个水利小组(农田水利联合会,http://www.tjia.gov.tw/)。
1.2.3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台湾当局不断加强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已经成为台湾农田水利的投资主体,其投资方式主要有代缴会费、财政补助、水利工程建设、机械化灌溉工程建设、已建工程的更新改造及日常维护等。
(1)新建工程投入机制
目前,台湾新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全部由政府无偿承担。在农田水利田间工程建设投入方面,随着台湾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好转,政府补助比例逐步提高。机械化灌溉设施等田间灌溉工程的建设费用由政府补助49%,另外51%由受益农户自筹;建成后的灌溉设施所有权归农民。农民负担的资金如果筹集有困难,可以由农田水利会代表农户统一向“土地银行”(专门扶持农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申请低息长期贷款。田间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原则上由农户自己承担。
(2)已建工程更新改造投入机制
政府部门每年单独列出农田水利工程更新改造专项经费,视各水利会的灌溉需要和财政状况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各地区水利会每年按照项目申报改造计划;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全部利用政府补助资金进行工程更新改造;经济发达地区会由当地水利会
自筹部分资金(很多水利会拥有资产,经济实力较强),不向农民收费。工程建设和更新改造由农田水利会组织实施。
1.2.4 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经费保障
(1)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运行管理责任
农田水利会管辖范围内的水利设施产权都属于农田水利会所有(包括水库、灌渠、水池、堰坝、部分土地等,甚至包括建于水利设施上的建筑),水利会可以对土地和水利建筑物等采取多元化经营以弥补水利会运营经费的不足。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由农田水利会负责。
(2)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保障
农田水利会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维护费用通过政府补贴、向会员收取会费(政府代缴)及多元化经营收入解决。农田水利会运营经费收入依《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规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会费收入(相当于农业水费)。曾经是保证水利会正常营运的最主要经费来源。②政府补助收入。③事业经营收入。包括建筑物使用费、余水使用转让费等。台湾规定农业供水不得私自转移用途,使用农田水利建筑物向城市或工业供水不能收取水费,因此水利会只能收取建筑物使用费。④财务收入。包括利用土地及房地产收入等,已成为农田水利会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形式。⑤捐款及赠予收入。⑥其他合法收入。以上各项收入免征营业税及所得税,并委托土地银行管理。
农田水利会作为一种以从事农田水利服务为主的非营利性
团体组织,依照《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规定向受益农民收取会费(相当于农业水费),以保证水利会正常运营,会费以稻谷为计算单位并折合现金征收,具体标准取决于土地种类、产量、灌溉成本、受益程度等,会费一般为水稻产值的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块土地的农业经营愈来愈难盈利,加之农田作业劳动条件差,工作辛苦,农民对种水稻逐渐失去积极性。为保障粮食和基本农产品的一定自给率,减轻农民负担,维持社会稳定,自1989年起,政府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纳农田水利会会费的70%;从1991年起,则代交92.2%;从1994年起,农田水利会会费由政府全额代交,代交标准是每年每公顷300kg稻谷。政府代农民缴纳的农田水利会会费每年约20多亿台币(冯广志等,2001年)。
1.3 台湾农田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1.3.1 农田水利的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台湾的自然条件、政治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稻米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台湾地区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在气候、地形、人口密度等条件较为相似,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要高一些。另外,台湾在世界贸易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与大陆东南沿海各省作为中国市场的组成部分不同,东南沿海各省粮食自给率虽低,但可以通过国内“北粮南运”进行调配,而台湾只能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自给率是台湾当局发展农业的主要目标。台湾当局提出2020
粮食自给率要提高到40%(2011年为32%)。
1.3.2 农田水利发展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台湾农田水利发展模式与其自然条件、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很大关系
一是不利的自然条件和提高粮食自给率的政策迫使当局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台湾地区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原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037公顷,只有中国大陆地区的1/3,人均水田面积不到0.02公顷。虽然近些年饮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稻米还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口粮。另外,台湾地区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多。为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必须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二是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农业种植结构决定其农田水利发展模式。台湾耕地中约有一半是水田,耕地灌溉率达到55%,灌溉面积中绝大部分是水田。旱地灌溉率不到20%,这是因为台湾降雨丰富,雨养农业发达,而且旱地灌溉主要以管道和喷微灌为主,用于瓜果蔬菜的灌溉。
三是较小的农业经营规模和较高的生产成本,促使当局对农业和农田水利的扶持。台湾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户均约1.1公顷,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为1.3公顷,虽是中国大陆的两倍,却仅为日本的1/
2、美国的1/40。台湾多山丘少平原,地块面积小,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产成本较高。
(2)工业化后期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和农村、农业的弱化,农田水利特点、重点和发展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更注重农田水利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综合功能
一是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发生较大变迁,如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耕地弃耕等,进一步促使当局对农业和农田水利的大力扶持。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台湾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后继无人严重困扰台湾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中,65岁以上占40%,45岁以上占88%。另外,耕地弃耕比例高,达到22万公顷,几乎占可耕地面积的1/4。
二是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和城市发展迫使农业用水量下降,工业化后期农业用水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台湾在工业化发展时期灌溉用水量总量和占比都下降,直至后工业化时期基本稳定。1971-1990年,灌溉用水量平均约133亿立方米;1991~2006年灌溉用水量平均约107.2亿立方米,仅为前20年的80%。
三是台湾实现工业化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完成,农田水利发展理念和重点随之变化。台湾的农田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基本配套完,近些年新建工程极少,主要任务是做好已有工程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改造。台湾农田水利建设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综合功能,特别是与生态环境景观相结合。台湾重视灌溉水质监测,将其作为保障农业安全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1.3.3 农田水利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建立在传统和法律基础上的官民合作办农田水利的管理体制较为完善;农田水利会覆盖面广,运行机制健全,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大,体现了高水平的农民用水自治
首先台湾的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明清时期,农田水利工程以私人组织建设和经营为主;日据时期先后建立公共埤圳、官设埤圳、水利组合;台湾光复后改组为农田水利协会。台湾当局实施农村土改后,原本没有土地所有权的佃农也成为自耕农,农田水利协会的组成人员更广泛了。也就是说,农民参与公共用水管理的传统具有连续性,农民用水自治的基本理念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其次,台湾农田水利会的性质、责权和运行管理制度等由法律体系来规范、完善和提供保障。台湾省《水利法》第12条明确规定,政府应核准设立农田水利会,并在政府指导下推行农田灌溉事业,并规定农田水利会为公法人。在《水利法》基础上制定的《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明确授予农田水利会兴办灌溉事业的权利。在法律基础上,在政府指导下,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颁布了《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等内部制度,明确了水利会的运行管理制度。
(2)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清晰,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明确。土地和水利设施的产权为农田水利会提供了强大的财力资源,保障了水利会的可持续运营
一般农田水利设施包括水库、灌渠、水池、堰坝、部分土地等,甚至包括建于水利设施上的建筑,通过产权登记,明确归属农田水利会所有,水利会也因此可以对土地和水利建筑物等的采取多元化经营,以弥补水利会运营经费的不足。田间灌溉设施(包括政府提供补助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受益农民所有。
1.3.4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及成本回收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农田水利公益色彩浓厚,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投入以政府为主,农田水利会为辅,农民基本不承担费用。体现了台湾地区实现工业化以后“以工补农”力度的加大。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造和维修基本上由政府无偿投入
台湾新建农田水利骨干工程投资全部由政府无偿承担。对于已建工程的更新改造及维修,行政部门视各水利会的灌溉需要和财政状况给予不同的财政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全部利用行政部门补助资金进行工程更新改造;经济发达地区会由当地水利会自筹部分资金,不单独向农民收费。
田间灌溉工程的建设政府补助49%,建成后所有权归农民。农民可以由农田水利会向“土地银行”申请低息贷款,田间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原则上由农户自己承担。
(2)农民基本不承担农业水费,而是由政府或水利会承担 以前,农田水利会向受益农民收取会费(水费),以保证水
利会正常营运,会费以稻谷折合现金征收,一般为水稻生产成本的1~5%。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行政部门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农田水利会部分会费,并逐渐提高代缴比例,从1994年起,农田水利会会费由政府全额代交,会费用于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不足部分由水利会资产经营等渠道解决,农民基本上不用缴纳费用。
台湾农民之所以能享受如此优惠的政策,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在经济上一是由于水利会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二是因为政府给予补助。1994年台湾农民免交农田水利会会费,当年台湾人均GDP为11982美元;我国大陆地区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6100美元,相当于台湾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水平。单从GDP角度考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已达到了台湾地区90年代初的发展水平,从经济上具备了加大“以工补农”力度的条件。
第二篇: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05-10-17 10:38)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全省现有18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 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2004年底全省总人口9717万。河南 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中经济大 省。全省经济总量、利税总额、财政收入、存贷款余额、发电量 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中西部地区首位。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 8815亿元,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6.4%,人均生产 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50%, 工业增加值达到3862亿元,居全国第6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2652亿元,居全国第8位。今年上半年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强劲的 增长势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863亿元,同比增长143%,为 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夏粮产量26092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前8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5%,居全国第3位;城镇固定资产同比增长46.8%,居全国第2位;社会消费零售总 额增长14.6%,居全国第5位;外贸出口增长37.4%,居中西部 首位。总体上看,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区位优势非常突出。河南地处 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 北,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国产业布局由东向西的梯度 转移和西部大开发中,河南既是梯级发展的重要承接带,又是西部地区向中东部地区开放的跳板和桥头堡。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 通枢纽,已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互为补充的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o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河南地处全国铁路网中 心,京广、陇海、焦枝、京
九、宁西等14条干支线铁路在境内交汇,与地方铁路共同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截止 2004年底,国家铁路通车里程达3410公里,地方铁路正线里程 达1204公里。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郑州至北京、至武 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也将在“十一五”期间投入使用,届时郑州 至北京、西安、武汉等地的时间仅需3个小时左右。去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58公里,居全国第4位。到今年底将达到 2500公里以上,2007年将超过4000公里。目前,河南已开辟航 线76条,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线9条,国内航线67条。郑州新郑 机场可起降波音747飞机,年发送旅客250万人。现在正在进行改造扩建,到“十一五”末可形成发送旅客500万人。河南的公 用电信网在全国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截止目前,省内已形成四 纵四横的信息高速框架,公用电信网光缆长度为19万公里,居全 国第4位。郑州铁路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已经开通,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准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二是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河南地处 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 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饲养,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河南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4000万吨以 上,小麦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烟叶、禽蛋、奶类等产量也位居全 国前列。全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54种,在已 探明储量的81种矿产资源中,铝、天然碱、水泥用粘土等8种居 全国首位。石油、煤炭、天然气、玻璃用凝灰岩、锐、鸽、组、铝土矿等71种居前10位。河南横跨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 大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
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2004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达到16%,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7028万人。河南城乡从业人员 总数达到5550万人,居全国首位,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50万人, 职工年平均工资1295美元。可以说,河南省具有近乎无限供给的、比全国平均成本低得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四是市场潜力巨大。河南人口接近1个亿,本身就是一个庞 大的市场。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08亿元,占全国 的55%左右。随着人民生活从基本实现小康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社 会迈进,巨大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目前,河 南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0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 的商品交易市场138个,大型零售市场已超过100个。郑州商品 交易所形成的“郑州价格”是中国粮油市场的重要指导价格,也 是世界粮油市场的重要参考价格。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流 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家支持河南加快郑州现代物
流中心的建 设,到“十一五”末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面向中西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
五是发展环境良好。一是基础设施 日趋完备。2004年全省煤 炭产量达到1.44亿吨,居全国第3位。电力装机总容量2423万 千瓦,居全国第6位,今年还将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河南将继续抓好电源建设,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 的火电基地。二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科技创新 能力逐步增强,已建立了一批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 点实验室。橡塑模具、优质小麦品种等应用型研究水平居国内领 先地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三是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大增强,政府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国有 大中型企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已达到44.8%左右,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显著增强。
六是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河南是中 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 一。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 河南占居一半,包括:商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 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河南 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全省风景名胜区3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6个。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中岳篱山、焦作云台山、济 源王屋山、信阳鸡公山等均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河南按照建设文化旅游大省的目标,对郑、沐、洛沿黄“三点一 线”等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推 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 达到72%,正在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是工业体系比较齐全。河南工业 已形成了以丰富的矿产资 源和农副产品为依托,以能源、机械、冶金、建材、化工、食品、轻工、纺织和烟草等产业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工 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在煤炭工业、电力工业、装备制造工业、信息产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铝工业等方面, 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肉制品、速冻食品、彩色玻壳、帘 子布、玻璃、拖拉机、公路客车、.电力保护装备、氧化铝、电解 铝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整体竞争力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河南省将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 农业现代化为基本途径,努力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和 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全国重要的先进 制造业基地、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 大省,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 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道路,进一步提高整体竞争力。
第三篇: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县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地处县城北端,距县府50公里,离乡政府37公里。西与该乡山前村委会毗邻,南与该乡鲁支村委会接壤,北与元谋县羊街乡高山峻岭相交错,东与武定县猫街乡隔河而居,整个村委会淹没在三个县的大山环绕之中,海拔1900米,是一个彝族、苗族、汉族杂居的高寒山区行政村。目前,整个村委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寻求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问题一直是该村党支部及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头等大事。
一、峨山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村有1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长住户273户,长住人口1128人。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水田2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村委会经济落后:XX年,人均粮食产量359公斤,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2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63位。交通不便:全村委会仅有一条乡村公路延伸至辖区境内,是一个单线的“死角”,且山高坡陡路难行,畅通率低,晴通雨阻。受教育程度较底:据中村乡党委有关人士调查,解放初期至今,现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仅4人,许多通过“两基”教育“脱盲”的人口又“返盲”已成为落后地区难以解开的“结”。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社会状况依然存在。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支部为发展地方经济劳苦奔波、呕心沥血,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收效不尽人意。整个村委会还是处于在外地人眼中“谈虎色变”的尴尬境地,要想加快推进该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比皆是。
二、该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历史的原因与区位的弊端,造成拥有田地不均衡
由于山高箐深和偏远落后,政策的贯彻落实难免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分田地的主要依据还是延续了旧社会的惯例,旧社会生活富裕的农户家庭,占据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时优先占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拥有田地严重不均。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头后,近年来结婚的许多年轻夫妇甚至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会长住人口从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减少41人,无形中加剧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时,多年来,该村几乎从未调整过田地,所以,人均占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过剩者视其为“鸡肋”,不足者也只好随遇而安,致使整个村委会精耕细作程度低,粮食总产量难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停滞不前。
(二)粮经比例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科学技术传播少,群众科技意识落后,全村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对农业科技知识了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沿袭过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劳作科技含量低,难以提高生产力。信息闭塞,缺乏商品意识。农村群众一直以来饱受饥寒问题的困扰,“温饱即安”。种植经济作物只视为一种附属品,生产不看市场,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无计划、盲目生产,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经济价值的豆类、薯类难以形成一种经济支撑点。再则,气候寒冷,地势陡峭,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就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三)人地两居,交通不便,既误时又误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区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都很难彻底解决人地两居的现状。该村也不例外,由于山高坡陡,气候冷凉,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头箐底,交通不便,人们来回奔波于田地与住所之间,既误时又误工,身心劳累,劳动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调,人口递减增速,导致不和谐因素的滋生
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男女比例失调。通过对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别比为100:115(女性比为100,下同),与全县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若是针对已进入婚龄而还过着单身的男轻年进行统计,其“光棍”的增长速度会使人深感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遗忘,导致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恶化。人口递减过快。根据对全村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13人;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26人。人口减少速度之快,其引发的男轻年婚姻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社会和谐问题,将成为该地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一大障碍。
(五)经济结构单一,现金收入无源,是难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烤烟“双控”,无烤烟种植指标,缺乏经济支柱产业;封山育林,靠山吃山已成历史;粮食产量低,以粮换币不成现实;养殖业,重存栏轻出栏的现状难以改善(XX年期末大牲畜存栏950头,当年出栏仅153头)。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喂养,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因此,现金收入无源,致使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六)稀有鱼类不断减少
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村两条河流里鱼类总体资源量明显下降,其特有的石头鱼等已呈濒危。
(七)红白喜事攀比之风盛行,也是造成当地群众致贫或返贫的一个因素
红白喜事程序繁杂,开支过大。就说取妻所要经过的程序:找谋人、说亲、过礼银钱、订亲、过礼、回门、接连三年中一年两拜年。取妻三日,要准备早点、午饭、晚饭、宵夜,本家户族全到场祝贺,近亲要拉羊放炮送重礼。遇到办丧事,事越急程序越复杂,从事发之日起至所选发送之日止,主人家每天备饭四次,本家户族全到场奔丧,近亲要拉羊吹号外,还要送亡灵饭三天,满月、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大年三十日聚集坟山各献饭一天。这样繁杂的红白喜事程序,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一户一年中只要参与到其中一件事,一年到头粮钱所剩不多。
三、对该村社会经济发展出路的探索
(一)积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适时调整土地,有效解决地多田少产量低,粮食收入差距大的问题
由于人口下降,人均占有田地从1996年的1.24亩增长到XX年的1.75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之大,在全县范围内也唯数不多(XX年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为0.82亩,全国为1.39亩),这还不计算自留地和开荒地,如此庞大的耕地面积,应该算是一种过剩。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人们意识的转变,想退出多余山地的大有人在。加之,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实施,部份人视退底产山地为一种甩包袱,既不需劳心费神,又可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因此,应进行适当调整土地,平衡田地人均占有量,促进粮食单产的同时,也应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项目(国家计划安排XX亿元启动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这样既可使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又可扩大林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
(二)要提高作物经济效益,应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足额供给的前提下转变观念,调整粮经比例
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首要任务是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要把传播农业技术作为地方致富路子,以确保粮食足额供给。就具体而言,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280亩水田只能用于稻谷种植,这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所需大米的根本来源,其余1045亩山地可适当增加种植部份豆类、薯类。其理由是:目前,山地主要种植包谷,所收粮食少部份用作口粮外,主要是喂养生猪及家禽。而喂养过程中,防病治病能力弱,缺乏科学喂养,出栏率极低。XX年,全村生猪期末存栏1029头,当年出栏却才有646头,户均2.4头,扣除自家食用外,户均出售还不到1头;家禽期末存栏4133只,当年出栏也只有3142只。如此之长的喂养时间,所消耗费用与收入仅能达到持平而已。所以要增加群众经济收入,除开办科学养猪、养家禽培训班,提高科学喂养技能外,还要广泛宣传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市场需求,激励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热情,并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和科技人员下基层作指导,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和管理水平。
(三)不断扩修道路,改善运输条件,努力解决人地两居的矛盾和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如要富先修路”这是真理。可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大家都各忙各的,由于无集体经济,小组上难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村委会囊中羞涩,爱莫能助。所以,村委会应该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村小组也要制定乡规民约,每年定期组织劳动力有计划地扩修乡村道路,尽量做到能用马拉的地方不用人背,能用车运输的地方尽可能用车拉。从而改善时空的限制,提高田地耕作效率。同时,各级政府也有必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时改善唯一的一条公路,确保长年畅通,逐步解决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四)男女比例失调,有利于也是有必要引导劳务输出,使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到外地立家创业
地处贫困山区,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具有初中文化的年轻人还是不少,这些人经过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品行端正,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有些还继承了父辈的一技之长,如果通过耐心引导,使他们走出大山,进入劳务输出行列,能在外立家创业者不乏其人。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婚姻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五)无经济来源,可从种植核桃树、中草药、发展刺绣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山林面积广,气候和土壤比较适合于发展核桃种植。七八十年代,成片成林的核桃树是当地居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1992年,听说某地采购大量核桃木板,该村核桃树一夜之间全遭恶运。近年来,由于核桃市场价格连年攀升,以成为该地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XX年,该村优质的泡核桃价居19元以上,且除昆明外,当地难能采购,可已挂果泡核桃树却少之又少。通过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群众对种植核桃树的热情异常高涨,但疏于管理,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其次是可适当栽培中草药。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历来以森林覆盖面积广而著称,其天然生长的中草药历来是当地居民治病养伤的有力保障。许多市场上走俏的当地草药可进行人工培植,只要有人用心去做,打开销路后定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再则,是发展地方少数民族刺绣。各个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最直观的特征在于服饰,也是一个民族个性的彰显。所以服饰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对该民族文化的追溯与开发。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黑彝族服装系列的均多,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这种红彝族装饰必不多见,因此,发展该民族刺绣具有很大潜力。
(六)如能举全乡之力,建成一个干果示范基地,全村委会经济高速发展指日可待
纵观全县,中村乡盛产板梨和核桃。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又以出产核桃为名。据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年末实有核桃面积18478亩,中村乡为11500亩,占全县62.24%,该村委会占全乡66.04%(7594亩);全县核桃树298014棵,中村乡为184443棵,占全县61.9%,该村委会占全乡60%(109650棵);全县产核桃122758公斤,中村乡为46860公斤,占全县38.17%,该村委会占全乡27.95%(13100公斤)。通过对以上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实有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县、全乡第一,种植棵数第一,是种植和发展核桃树首选之地,但产量却所占比例很小。这一方面说明群众种植核桃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说明种植起步晚,实际进入挂果期的核桃树还很少。因此,大量种植核桃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乡政府每年能够安排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借助科技和资金,以扶持产业的认识高度去认真对待,有了上下联动的基础,该村委会以种植核桃树而快速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的成功经验一定会成为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七)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鱼苗繁殖,打造地方品牌
由于自然条件好,环境优越,无污染,在分析致危原因的基础上,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保护水域自然环境。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持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二是合理捕捞。坚持合理捕捞是保持资源不衰,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三是坚持合理引种。四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八)引用“沼气池”,强化封山育林工作,确保野生菌正常生长
山区群众蒸煮熟食所使用的都是“老虎灶”,燃料均为林木,每年每户要消耗上千公斤成才林,长期如此,破坏森林程度不言而喻。亡羊补牢式的植树造林与每户补助资金建“沼气池”何为最佳?几年前,烧“林碳”之风盛行。据了解,一个成年劳动力,烧“林碳”一天可获50元以上收入。不论刮风下雨,农忙或闲时,满山遍野风烟四起曾为一“壮观”。通过强化封山育林,这一现象已得到控制,但看着满山秃岭,使人黯然神伤。生态惨遭破坏,野生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生活于山林间的群众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依托。
(九)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民族风俗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个性化的民族风俗仅有助于旅游景区的开发。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红白喜事攀比之风“蒸蒸日上”,远远超出了群众的收入,这种逢节必有“事”的传统习性至少现在还不适宜。还是要从抓物质文明着手,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后再来追求民族风俗的传承。
(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群众致富能力
吃苦耐劳是山区人的本色,农民群众的诚实守信位居全世界首位,是人所共知。可致富需要的却是技能。因此,对当地适龄学子进行文化教育和对成年人的技能培训,山区地方的经济发展才有推动力。
第四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摘录)
民国八十一年九月十六日行政院(八一)台法字第三一六六六号令订定发布全文五十六条 民国八十三年十月十九日行政院(八三)台法字第三九三四三号令修正发布第四十三条条文 民国八十七年五月六日行政院(八七)台法字第二一四七○号令发布增订第二十五条之一至二十五条之
八、第五十四条之一;删除第十二条、第十六条;并修正第一条、第四条至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至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六条条文
民国九十一年一月三十日行政院(九一)院台秘字第○九一○○八一○一三号令修正发布第三条、第五十六条条文
民国九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行政院院台秘字第○九一○○六三七○○号令修正发布第四条、第五条、第五条之
一、第十九条及第五十条条文
第二十一条
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申请改领一次退休(职、伍)给与人员,应于赴大陆地区定居之三个月前,检具左列文件,向原退休(职、伍)机关或所隶管区提出申请:
一、申请书。
二、支领(或兼领)月退休(职、伍)给与证书。
三、请人全户户籍誊本。
四、经许可赴大陆地区之证明文件。
五、定在大陆地区定居之意愿书。
六、在台湾地区有受扶养人者,经公证之受扶养人同意书。原退休(职、伍)机关或所隶管区受理前项申请后,应详细审核并转报核发各该月退休(职、伍)给与之主管机关于二个月内核定。其经核准者,申请人应于赴大陆地区前一个月内,检具入出境等有关证明文件,送请支给机关审定后办理付款手续。军职退伍人员经核准改支一次退伍之同时,发给退除给与支付证。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依前条规定领取一次退休(职、伍)给与后,未于二个月内赴大陆地区定居者,由原退休(职、伍)机关追回其所领金额。
申请人如有以诈术或其他不正当方法领取一次退休(职、伍)给与者,由原退休(职、伍)机关予以追回并移送法办。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一条申请经各该月退休(职、伍)给与之主管机关核定后,未依规定追回其所领金额者,申请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请求回复支领月退休(职、伍)给与。第二十四条
兼领月退休(职)给与人员,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申请其应领之一次退休(职)给与者,应按其兼领月退休(职)给与之比例计算。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所称受其扶养之人,系指依民法第第二十五条之一第二十五条之二一千一百十四条至第一千一百十八条所定应受其扶养之人。前项受扶养人为无行为能力人者,其同意由申请人以外之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为行使;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者,应经申请人以外之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之允许。
大陆地区人民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规定请领保险死亡给付、一次抚卹金、余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者,应先以书面并检附相关文件向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申请,经初核后函转主管(办)机关核定,再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通知申请人,据以申请进入台湾地区领受各该给付。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核转通知。
前项公教及公营事业机关(构)人员之各项给付,应依死亡当时适用之保险、退休(职)、抚卹法令规定办理。各项给付之总额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二项规定,不得逾新台币二百万元。本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之遗产继承总额不包括在内。
第一项之各项给付请领人以大陆地区自然人为限。应受理申请之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已裁撤或合并者,应由其上级机关(构)或承受其业务或合并后之机关(构)、学校办理。
死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之证明,应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或国防部依据死亡人员在台湾地区之全户户籍誊本、公务人员履历表或军职人员兵籍资料等相关资料出具。如无法查明者,应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或国防部登载公报或新闻纸后,经六个月无人承认,即可出具。
大陆地区法定受益人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保险死亡给付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付请领书。
二、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三、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法定受益人证明。
四、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法定
受益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及亲属关系证明书。
第二十五条之三 大陆地区遗族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一次抚卹金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卹事实表或一次抚卹金申请书。
二、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因公
死亡人员应另检具因公死亡证明书及足资证明因公死亡之相关证明文件。
三、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证明。
四、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查证属实之历任职
务证明文件。
五、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大陆
地区遗族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及抚卹遗族亲属关系证明书。
前项依公务人员抚卹法或学校教职员抚卹条例核给之一次抚卹金之计算,按公务人员退休法或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一次退休金之标准办理。
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三项规定请领经依法保留之一次抚卹金者,除应检具第一项规定之相关文件外,其一次抚卹金之计算,依左列规定办理:
一、民国三十八年以后六十年六月五日以前死亡之公务人
员,依公务员抚卹法第七条规定办理;民国六十年六月六日以后死亡之公务人员,按公务人员退休法一次退休金之标准办理。
二、国三十八年以后六十一年四月二日以前死亡之学校教职
员,依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日修正公布之学校教职员抚卹条例第七条规定办理;民国六十一年四月三日以后死亡之学校教职员,按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一次退休金之标准办理。
前项一次抚卹金,均依死亡人员最后在职时经主管机关审定之本俸(薪)额为标准计算。但民国三十八年以后五十六年六月以前死亡人员,依其最后在职时经主管机关审定之俸(薪)级,按民国五十六年七月在职同等级人员之本俸(薪)或年功俸(薪)额为标准计算。第二十五条之四 大陆地区遗族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余额第二十五条之五 第二十五条之六 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申请书。
二、亡人员支(兼)领月退休金证书。
三、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四、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或合法遗嘱指定人证明。
五、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大陆
地区遗族或合法遗嘱指定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及亲属关系证明书。
六、嘱指定人应缴交死亡人员之遗嘱。
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规定得申请领受各项给付之申请人有数人时,应协议委托其中一人代表申请,受托人申请时应缴交委托书。
申请人如无法取得死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时,得函请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协助向主管机关查证或依主管权责出具。
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出具。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三项规定请领依法核定保留之各项给付,应依第二十五条之一至前条之规定办理。但非请领公教及公营事业机关(构)人员之一次抚卹金者,得免检附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在大陆地区制作之委托书、死亡证明书、死亡证明文件或遗嘱等,应经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受理各项给付申请时,应查明得发给死亡人员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之给付项目。各项给付由主管(办)机关核定并通知支给机关核实签发支票函送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于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签具领据及查验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经许可进入台湾地区之证明文件及遗族或法定受益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后转发。
各项给付总额逾新台币二百万元者,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应按各项给付金额所占给付总额之比例核实发给,并函知各该给付之支给机关备查。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应将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签章具领之领据及余
额分别缴回各项给付之支给机关。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转发及控管。
遗族或法定受益人如有冒领或溢领情事,其本人及相关人员应负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之七 大陆地区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第二十五条之八 规定申请军职人员之各项给付者,应依左列标准计算:
一、险死亡给付:
(一)民国三十九年六月一日以后五十九年二月十三日以前
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核定保留专户储存计息之金额发给。
(二)民国五十九年二月十四日以后死亡之军职人员,依申
领当时标准发给。但依法保留保险给付者,均以八十六年七月一日之标准发给。
二、次抚卹金:
(一)民国三十八年以后至五十六年五月十三日以前死亡之
军职人员,依法保留抚卹权利者,均按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之给与标准计算。
(二)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以后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法
保留抚卹权利者,依死亡当时之给与标准计算。
三、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依死亡人员死亡当时之退除给
与标准计算。
有关请领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各项给付之申请书表格及作业规定,由铨叙部、教育部、国防部及其他主管机关另定之。
第五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摘录)
民国八十一年九月十六日行政院(八一)台法字第三一六六六号令订定发布全文五十六条 民国八十三年十月十九日行政院(八三)台法字第三九三四三号令修正发布第四十三条条文 民国八十七年五月六日行政院(八七)台法字第二一四七○号令发布增订第二十五条之一至二十五条之
八、第五十四条之一;删除第十二条、第十六条;并修正第一条、第四条至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至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六条条文
民国九十一年一月三十日行政院(九一)院台秘字第○九一○○八一○一三号令修正发布第三条、第五十六条条文
民国九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行政院院台秘字第○九一○○六三七○○号令修正发布第四条、第五条、第五条之
一、第十九条及第五十条条文
第二十一条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申请改领一次退休(职、伍)
给与人员,应于赴大陆地区定居之三个月前,检具左列文件,向原退休(职、伍)机关或所隶管区提出申请:
一、申请书。
二、支领(或兼领)月退休(职、伍)给与证书。
三、请人全户户籍誊本。
四、经许可赴大陆地区之证明文件。
五、定在大陆地区定居之意愿书。
六、在台湾地区有受扶养人者,经公证之受扶养人同意书。
原退休(职、伍)机关或所隶管区受理前项申请后,应详细
审核并转报核发各该月退休(职、伍)给与之主管机关于二
个月内核定。其经核准者,申请人应于赴大陆地区前一个月
内,检具入出境等有关证明文件,送请支给机关审定后办理
付款手续。军职退伍人员经核准改支一次退伍之同时,发给
退除给与支付证。
第二十二条申请人依前条规定领取一次退休(职、伍)给与后,未于二
个月内赴大陆地区定居者,由原退休(职、伍)机关追回其
所领金额。
申请人如有以诈术或其他不正当方法领取一次退休(职、伍)
给与者,由原退休(职、伍)机关予以追回并移送法办。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一条申请经各该月退休(职、伍)给与之主管机关核
定后,未依规定追回其所领金额者,申请人不得以任何理由
请求回复支领月退休(职、伍)给与。
第二十四条兼领月退休(职)给与人员,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
定申请其应领之一次退休(职)给与者,应按其兼领月退休
(职)给与之比例计算。
第二十五条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所称受其扶养之人,系指依民法第第二十五条之一
第二十五条之二一千一百十四条至第一千一百十八条所定应受其扶养之人。前项受扶养人为无行为能力人者,其同意由申请人以外之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为行使;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者,应经申请人以外之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之允许。大陆地区人民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规定请领保险死亡给付、一次抚卹金、余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者,应先以书面并检附相关文件向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申请,经初核后函转主管(办)机关核定,再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通知申请人,据以申请进入台湾地区领受各该给付。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核转通知。前项公教及公营事业机关(构)人员之各项给付,应依死亡当时适用之保险、退休(职)、抚卹法令规定办理。各项给付之总额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二项规定,不得逾新台币二百万元。本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之遗产继承总额不包括在内。第一项之各项给付请领人以大陆地区自然人为限。应受理申请之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已裁撤或合并者,应由其上级机关(构)或承受其业务或合并后之机关(构)、学校办理。死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之证明,应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或国防部依据死亡人员在台湾地区之全户户籍誊本、公务人员履历表或军职人员兵籍资料等相关资料出具。如无法查明者,应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或国防部登载公报或新闻纸后,经六个月无人承认,即可出具。大陆地区法定受益人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
请保险死亡给付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付请领书。
二、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三、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法定受益人证明。
四、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法定
受益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
表)及亲属关系证明书。
第二十五条之三 大陆地区遗族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一次
抚卹金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卹事实表或一次抚卹金申请书。
二、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因公
死亡人员应另检具因公死亡证明书及足资证明因公死亡
之相关证明文件。
三、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证明。
四、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查证属实之历任职
务证明文件。
五、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大陆
地区遗族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
记表)及抚卹遗族亲属关系证明书。
前项依公务人员抚卹法或学校教职员抚卹条例核给之一次抚
卹金之计算,按公务人员退休法或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一次
退休金之标准办理。
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三项规定请领经依法保留之一次
抚卹金者,除应检具第一项规定之相关文件外,其一次抚卹
金之计算,依左列规定办理:
一、民国三十八年以后六十年六月五日以前死亡之公务人
员,依公务员抚卹法第七条规定办理;民国六十年六月
六日以后死亡之公务人员,按公务人员退休法一次退休
金之标准办理。
二、国三十八年以后六十一年四月二日以前死亡之学校教职
员,依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日修正公布之学校教职员抚
卹条例第七条规定办理;民国六十一年四月三日以后死
亡之学校教职员,按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一次退休金之
标准办理。
前项一次抚卹金,均依死亡人员最后在职时经主管机关审定
之本俸(薪)额为标准计算。但民国三十八年以后五十六年
六月以前死亡人员,依其最后在职时经主管机关审定之俸
(薪)级,按民国五十六年七月在职同等级人员之本俸(薪)
或年功俸(薪)额为标准计算。
第二十五条之四 大陆地区遗族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余额第二十五条之五
第二十五条之六 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申请书。
二、亡人员支(兼)领月退休金证书。
三、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四、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或合法遗嘱指定人证明。
五、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大陆地区遗族或合法遗嘱指定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及亲属关系证明书。
六、嘱指定人应缴交死亡人员之遗嘱。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规定得申请领受各项给付之申请人有数人时,应协议委托其中一人代表申请,受托人申请时应缴交委托书。申请人如无法取得死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时,得函请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协助向主管机关查证或依主管权责出具。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出具。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三项规定请领依法核定保留之各项给付,应依第二十五条之一至前条之规定办理。但非请领公教及公营事业机关(构)人员之一次抚卹金者,得免检附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在大陆地区制作之委托书、死亡证明书、死亡证明文件或遗嘱等,应经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受理各项给付申请时,应查明得发给死亡人员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之给付项目。各项
给付由主管(办)机关核定并通知支给机关核实签发支票函
送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于遗族或法定受益
人签具领据及查验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经许可进入台湾地区之
证明文件及遗族或法定受益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
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后转发。
各项给付总额逾新台币二百万元者,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
(构)、学校应按各项给付金额所占给付总额之比例核实发
给,并函知各该给付之支给机关备查。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
关(构)、学校应将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签章具领之领据及余
额分别缴回各项给付之支给机关。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转发
及控管。
遗族或法定受益人如有冒领或溢领情事,其本人及相关人员
应负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之七 大陆地区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第二十五条之八 规定申请军职人员之各项给付者,应依左列标准计算:
一、险死亡给付:
(一)民国三十九年六月一日以后五十九年二月十三日以前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核定保留专户储存计息之金额发给。
(二)民国五十九年二月十四日以后死亡之军职人员,依申领当时标准发给。但依法保留保险给付者,均以八十六年七月一日之标准发给。
二、次抚卹金:
(一)民国三十八年以后至五十六年五月十三日以前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法保留抚卹权利者,均按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之给与标准计算。
(二)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以后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法保留抚卹权利者,依死亡当时之给与标准计算。
三、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依死亡人员死亡当时之退除给与标准计算。有关请领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各项给付之申请书表格及作
业规定,由铨叙部、教育部、国防部及其他主管机关另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