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时间:2019-05-14 06:1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摘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对于准确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问题 主要内容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围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

二、基本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 基本问题,即: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根本任务,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步骤地展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三、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一的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构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阶段,我们党先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他们第一次被统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全面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的精髓和科学原理,又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和实践,再总结国内国际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针,结和当代中国实际,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它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构成了一个科学思想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再次提升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中最具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回答的是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

综上所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参考文献:

黄小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路径【J】.理论研究,2007(06).杨铁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特征、逻辑关系等

虞云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王金城2011110183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有“四问题说”、“三问题说”等不同的说法,我比较支持“三问题说”。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和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

关于“四问题说”、“三问题说”的不同只是把毛泽东思想是否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同看法。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所以我比较赞成“三问题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沦和实际问题。”这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是从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到实践模式创新的思想解放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纲领性,其他基本问题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一以贯之地抓住和体现这个主题。这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共

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关键词。十七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重大问题,并在党的“伟大旗帜”即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的问题上,第一次把新时期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科学地揭示了党在旗帜问题上承前继往的深刻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围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成为中共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六大科学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也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探索和遵循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三大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理论成果。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确立科学发展观,规划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蓝图,提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执政新理念,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该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的解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具有主导性。历史和现实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贯彻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有目标性,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好实践。

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实际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阐明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关于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作为发展观的最新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吸取人类文明史上各种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而且以执政党指导思想的形态存在,直接提升了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生产力是社会历史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利益为发展目标,把经济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

科学发展观在促进经济增长转型的过程中,科学地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增长各种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方式,人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以人为本”包含两层内涵,即最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经济增长的享受主体,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创造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要求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快”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好”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协调发展是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经济社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根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对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探索,创造性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全球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3】万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现实特色及未来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4】吕志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思考[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学报,2008.2

第三篇:预备党员谈话内容,一些基本问题。

基本知识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4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

7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8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对党的认识 ?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人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具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党,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华。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努力,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为这个社会创造应有的财富。在此之中做出的努力却不能盲目,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来指引。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明确的人生方向。

11假如你成为预备党员你会怎么做?

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真正运用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且要多与老党员交流,更深层次的了解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做好党员义务的忠实履行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谈谈你的入党动机?

党是无私奉献的,伟大的,一直梦想成为光荣的党员。自己十分想成为能帮助别人的人,像身边有一些老党员,他们各方面都做得优秀,所以我想加入这个优秀的组织,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他人。与党员标准对比自己还有什么不足,怎样去改进?

对理论学习不够,认为只要跟着组织学习就已足够,没有将加强自我学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学习成绩有待提高。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更多地应该考虑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该为身边的同学老师,为学校、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断地要求自己,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改正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加明确地了解自己,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建党90周年的看法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从从共产党的成立到解放战争,全面建设。再到今天已经有90年的历史,党员由90年前几十人变成现在的几千万

从这些可以看出,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15作为预备党员在生活中怎么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生活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约束好自己,在自己的有限范围之内。可以尽量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得人。作为学生党员,在学习上要带头努力,走在别人前面,作表率。

在生活上,要关心同寝室同学的生活,团结同学。在思想上,要主动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比如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在情操上保持高尚,在境界上保持崇高,在内心保持纯正,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走在同学的前列。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王金城 2011110183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有“四问题说”、“三问题说”等 不同的说法,我比较支持“三问题说”。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 本问题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和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

关于 “四问题说”、“三问题说” 的不同只是把毛泽东思想是否包含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同看法。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 宝贵经验的基础上, 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 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 统称为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所 以我比较赞成“三问题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沦和实际问题。”这 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 穿始终的哲学思想, 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方法论, 这是邓小平理论 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理 论问题, 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 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 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 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 是从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到实践模式创新的 思想解放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纲领性,其他基本问题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 体,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开辟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 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深化了对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共十二 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 大、十五大、十六大都一以贯之地抓住和体现这个主题。这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共

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关键词。十七大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 “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重大问题,并在党的“伟大旗帜”即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的问题上,第一次把新时期近30年来党的理论 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 科学地揭示了党在旗帜问题上 承前继往的深刻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围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是形 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 命题,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此成为中共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 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提

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 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六大科学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也将这 一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 系统回答了 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探索和遵循的客观 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三大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理论成果。中共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确立科学发展观, 规划全 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蓝图,提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生态 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执政新理念,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四位一体,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表明中国共产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 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基本问 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他是对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 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该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 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正确的解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这一重 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 “建设 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具有主导性。历史和现实表明,办好中国的事 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贯彻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着眼于继续解放思 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 任感, 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切实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 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 党执政规律、对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强调 “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 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 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有目标性,关 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好实践。

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实际出发, 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 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阐明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 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关于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是与时俱进的马克 思主义发展观。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提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 对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作为发展观的最新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吸取人类 文明史上各种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以人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 而且以执政党指导思想的形态存在, 直接提升了 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发展” 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 生产力 是社会历史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以人 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发展为了人 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而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利益为发展目标, 把经济建设作为实现这 一目标的必要手段。

科学发展观在促进经济增长转型的过程中, 科学地回答了 “靠谁发展” 的 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增长各种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方式, 人是其中最重 要的要素。“以人为本”包含两层内涵,即最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经济增长的享受 主体, 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创造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 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 标, 要求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 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地回答了 “怎样发展” 的问题。“快” 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牢牢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争取较 快的发展速度;“好”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协调发展是统筹 兼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经济社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 与自然的和谐, 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 发展。

总之, 科学发展观根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 立足于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 对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的关系进行新探索, 创造性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全球性问题, 深化 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 2】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年第 1期

【 3】 万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现实特色及未来发展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1 【 4】吕志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思考[J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学报, 2008.2

第五篇: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

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答: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前提。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其重要条件。③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义: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的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重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简述质、量、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答: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把握度的意义:第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正确的把握

第二、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8.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我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接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②二者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代替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主义中国的测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9.用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变革。

: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解读那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因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但同时,我们要准备好走曲折道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答: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区别: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论,把人的认识堪称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并且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集成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下,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且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解释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1.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已经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地革命的反映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起源过程和规律。认识从实践开始,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的目的。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时间、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

这一人是与党的群众沦陷是一致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是与从实践到认识完全一致的。到群众中去是与从认识到实践完全一致的。(此题没有写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

12.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答: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砖和和发展过程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1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查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查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时间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使它成为检验整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1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15.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答: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②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是否适合生产力。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意义: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

16.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答: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在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意义没有总结)

17.简述人民群众的概念及其历史作用。

答: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重的主题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历史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

补充题: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一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简单商品经济的经济矛盾?

答: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

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②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③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理论:马克思在集成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加成,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是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意义: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起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答: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因此我们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劳动产品。之中劳动过程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在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以后实现的,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其次,由于工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都已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也都归资本家所有。

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任何商品生产过程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根据和意义。

答: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意义: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②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一句。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和全部资本相比。

6.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价值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7.资本的周转速度、实践、次数的关系?

答: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实践,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实践,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在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变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杨爱伦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9.剩余价值和利润关系?

①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②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0.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答:①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既是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极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本质,阐明了资本积极与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物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作用、形成、实质?

答:形式: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已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

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体质,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哥各个环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形成。

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极其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证券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本阶级总理已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答: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后果: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现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也就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结果: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化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1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极其原因和实质?

答: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租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变化从根本撒谎跟你说声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最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客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远离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顽疾.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本问题精选(汇编)

    1、学校周边环境如何? 答:学校的成都校区位于成都高新西区,成都母亲河府南河源头,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距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18公里,紧邻地铁2号线、羊西线(蜀西路)、西华大道(沙西线)......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所回答的基本问题范文

    1、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所回答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简述 邸乘光2008-9-8 13:08:44 来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网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摘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溯源、主要内容、思想内涵、逻辑关系等,对于准确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具有......

    一些复试基本问题[本站推荐]

    自我介绍 Thank you for giving the chance for this interview. My name is F, and my English name is May. I come from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China Youth Univers......

    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讲话内容汇总

    www.xiexiebang.com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讲话内容汇总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 徐京跃 霍小光)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