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探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3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探究》》。

第一篇:论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探究》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探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增长,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入门教育阶段,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的衔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基础上,认为幼小衔接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方法,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整体性、趣味性、形象性,在幼儿园阶段就可以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关键词:

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衔接

Abstract Degree of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student's education stage,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age of the two adjacent the cohesion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this paper,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ummary, think that the core of the little join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education methods of linking to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teresting and vivid, in kindergarten stag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keywor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cohesion

正文

一、研究问题的原因

首先,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相邻教育阶段的衔接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西方发达国家在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问题上十分重视,美国政府的教育目标规划中明确提出:所有儿童入学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国也早在90年代初就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了幼小衔接课题的研究工作。事实证明,升入小学之前接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更能适应小学教育。其次,小幼教育衔接也是一个必然性的问题。有些家长为享受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将未达到学龄的孩子送入小学,因此一些幼儿园迎合家长心理,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妨碍儿童的身心发展。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个现实性的问题,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2】这小学不知道幼儿园干了些什么,初中不知道小学干了些什么,高中不知道初中干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幼儿园不知道小学要干什么,要求幼儿园作好什么准备,这种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能许可的。”因此,完善好学前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外较为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从入学的准备来研究。幼儿入学的准备问题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成为国外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认为,【3】入学准备时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入学过渡的社会的、政治的、组织的、教育的以及个人的资源。美国教育部认为儿童的准备状态包括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等,学校的准备状态主要在于学校环境应该有利于儿童从家庭过渡到学校,重视学校教育与幼儿教育之间的连续性。

第二,关于幼小衔接的一般性研究。首先是幼小衔接的环境研究,例如,瑞士及英国着力研究物质环境对幼小衔接的影响,让儿童在物质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得到发展。在小学教室中布置一些与幼儿园典型的环境布置,减少幼儿进入学校的陌生感。其次是幼儿衔接的时间研究以及课程整合研究。

第三,母语教育的阶段性研究与实践,对于我国而言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教育。很多西方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母语教育,把母语视为一个民族得以构成的重

要基础,美国在母语教育及各阶段的衔接问题上非常重视,提出了母语能力要适合信息时代的发展。日本也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对幼小衔接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研究分别从理论及现状展开讨论。从教学形式上说,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取代了游戏作为主要手段;从教学内容上说,片面追求知识的数量和难度;从日常的教育生活上来说,用小学的制度来规范幼儿园的孩子;从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上来说,课程设置压力太大,对幼儿早期的专业特长过度开发。而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正确的入学理念;加强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水平的共识。研究者朱迪认为,【4】幼儿教育小学 化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伤害,损害孩子的兴趣,伤害孩子的自信,扼杀孩子的潜能,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育,影响孩子的全面平衡发展。

(2)对于幼儿入学准备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内幼儿准备状况进行评估。在对某市5所幼儿园的6个学前班和5个大班的22名教师及11个班级的309名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进行了教师团体评定,结果表明:在入学准备的5个领域中,“学习方式”、“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领域存在问题的儿童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注意力”、“学习主动”性“、”自省能力“方面。”身体和运动发展“领域存在问题的儿童较少。整体上来说,家长及教师相对重视服从权威、父母教育程度、文明礼貌、自我中心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幼儿教师我应该相对重视抗挫折能力、亲子关系、学习态度、自我控制、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三、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创新的理论是本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学前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问题涉及着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例如,幼小衔接真正的理论依据并不完整,仅仅提出过许多类似的问题。所以在理论研究的领域缺乏完整的体系,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现实意义

本研究主要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角度研究学前和小学语文教育衔接存在什么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如前所述,当前的幼小衔接问题,从幼儿园角度研究的较多,比如提出的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既幼儿园过早的开设了与

小学课程有关的课程,造成学生入学后对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导致听讲不认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等所学知识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反而不能适应。应正确对待知识学习的时期性,在幼儿园注重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相连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的社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处于最朦胧、最萌芽的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必须具有独立意识,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独立交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于此同时,幼儿教师更应该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环境创设、专业素养、教学时间等多方面为小学教育做好铺垫。就目前而言,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某些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1)教育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既幼儿园老师角色的关系,而是接受严格的要求、更注重学习的小学教师,这使得孩子接受反差较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学习方式的断层。正式的小学学科课堂与幼儿园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差别较大。(3)行为规范的断层。孩子在升入小学后必须自觉的融入到班级的集体中,而在幼儿园却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要求。(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施加给孩子许多任务,使蜜罐中的孩子无法迅速接受这种反差。(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分科学习、规范学习、系统学习等等。面对这么多断层现象,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晰的认识到这些现象,并且对这些断层现象进行提前训练、引导和疏通,使得幼儿能够更早的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后天的成长。

四、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园本的教研和园本的培训应运而生,我们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链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目前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结果来看,仍然有部分教师持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念,而这样的课程观与真实的时代是不匹配的,并且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当然,幼小衔接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

拢,而是双方要在适应对方的基础上朝共同目标努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的认识依然存在观念陈旧、课程内容较片面、教材依赖性强等等。为了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协调一致,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幼小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特征,充分发挥应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幼小教育的共性问题和衔接共性,使幼小教育衔接充分促进儿童各阶段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

(一)适当调整孩子的学习生物钟。

合理科学的为孩子安排生活,为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安排午休。注意体质较弱的孩子应多增加睡眠,缓解疲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规律。

(二)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兴趣及向往之情。

在进入小学前,孩子们既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而感到兴奋,同时也会害怕入学后老师要求严格,作业负担重而产生恐惧心理。此时的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放大前一种期待,让孩子保持期待的状态进入小学生活。通常来说,年龄在6到七岁的孩子,心理和身体等方面都已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在幼儿园的后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向往小学生的生活。儿童的心理发展因素及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拥有着成为一名小学升的美好心情。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迎合孩子此时的向往心情,让他们以满腔热情来迎接新生活。例如,父母可以一起带孩子去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包、文具等促使孩子的新鲜感形成。再如,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小学的校园,诱导孩子:”小学的校园多整洁,小学同学们相互关系爱护,小学的学习生活多丰富。“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热情。同时,在刚入学时老师也应该注意布置作业的数量,先遵循不留或少留的原则,进而循序渐进的增加。

(三)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

在孩子进入小学以后,许多事情需要他们自己承担,如整理书包,削铅笔,自己穿衣洗漱,值日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劳动,学会自立的上厕所等等。要可以的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会了可以示范教会,针对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进行模拟训练。孩子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各项能力,幼儿园时,几乎所有的生活起居都是家长及幼师代劳,升入

小学后老师基本放手,这会使孩子习惯形成断层。这个断层不仅是需要在幼儿园的后一阶段逐渐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消除,更需要入学教师逐渐放手来让孩子适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错过培养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可见,为了让孩子能适应小学以后的学习生活,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技巧,少走弯路。

(四)家长应全面及时的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孩子入学在校的行为和表现。

首先,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的方式方法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需要体统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初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较为幼稚,具有依赖性,不能很快的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一些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好奇心及上学积极性很强,可是没过多久热情没了,不愿意上学,依然留恋着幼儿园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恋园“现象。此时的家长应该更加关心孩子,耐心的教育和引导,从思想和心理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老师也应该多与孩子交谈,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在心理上做孩子的成长过度老师。

其次,充分的了解孩子是教好孩子的重要前提,不能一入学就把孩子的一切交给老师,应多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表现,与孩子的同学及老师经常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通过孩子的书包及口袋了解孩子的”小秘密"推测他们的兴趣爱好,也要发现他们不愿展现的一面,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多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近小学的孩子们,更多的是面对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必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安全因素。老师家长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教育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应如何求助等等。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

(六)注重培养幼儿的初步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步入了小学生活后,接触了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老师,就要重

新建立人际关系。能否尽快充分的融入集体需要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较为内向、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容易出现问题,处理不当会与同学产生矛盾及冲突,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因此,老师和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教会他们礼让、学会吃亏、不为小事斤斤计较,有利于形成人际关系的良好氛围,以逐步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总之,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良好的衔接可使幼儿顺利地从一个教育阶段过渡到另一个教育阶段,促使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良好衔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为孩子今后的高段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杨小萍等 [J]调查与研究 2004年 【2】《浅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刘冰 [J]当代学前教育 2009年 【3】《幼儿衔接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李岩,桑琳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4】《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分析与促进途径》 盖笑松等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

第二篇:教育论文浅谈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1 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物理难学”似乎成了中学生长期以来的普遍呼声,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颇大的“跨度”,甚至出现“断层”。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良好的教学不能只看到学生现有达到的水平,而应当立足于长远的发展,看到学生的明天。那么,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以帮助中学生在物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的过渡和顺利的衔接呢? 2 新课标对于衔接问题的启示

当前,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并领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更要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和态度。这样一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正是反映了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对原先的物理教育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的同时,无疑对我们所面临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因此,要消除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学习中那样一种“跨度感”,还是应当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审美情操,从而使他们的能力水平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顺利地完成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近年来,笔者先后从事了高、初中的教学工作,深感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的“跨度”和“断层”,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也尝试着立足于初中物理教学这个角度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了一些教改实践和探索,现跟同行们作一交流,以期抛砖引玉。教学中对衔接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3.1实施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致力于向学生展示结构完整、知识完备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养成了依赖、等待的惰性,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教师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不可能安排、呈现好所有的细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追寻、探究其解决方案。可喜的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教材为我们的教学开拓了一条新路,教材突出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历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数据等环节中感受、体验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平时可以针对学生所感受到的疑难点和兴趣点,将科学探究的某些环节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与新课本配套的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热学题:开水倒在地上为什么会发出低沉的“噗噗”声,而冷水倒地发出的声音却比较清脆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刚接触热现象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给与及时的鼓励和诱导,为他们的积极思维和自主探究指明方向。根据一般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猜想与假设入手:“从冷水和开水的不同特性来看,水撞击地面的声音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很多学生提到了“开水和冷水温度不同”,还有学生指出了“开水和冷水中的空气含量不同”,随后大家共同讨论出影响的因素可能是温度和空气含量。“那么,到底和温度有关,或是和空气含量有关,还是和两者都有关呢?如何来研究这个实际问题呢?”这样来进行诱导思维便使学生们打开了思路,不少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可通过实验来探索、研究,在师生共同探讨下还思索了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随后教师设下悬念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课后进行分组实验来寻求答案。在第二天的物理课上,各组学生相互间兴奋地交流了实验结果,并且得到结论:“水与地面的撞击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音调越低。”经进一步讨论得到,水的温度越高,水蒸气就越多,于是使得水与地面之间形成“气垫”,所以音调就变低了。此时,还有学生突发奇想,提到“这就好像鸡蛋落在海绵上发生缓冲„„”正是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最终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初中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些正是他们乐于探索、勇于探索的动力来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新课程的资源,为学生构建探索性学习的平台,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推动其施展出学习潜能,使他们在探索研究的体验中领悟科学思维的方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到高中自主而独立的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3.2 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笔者在高中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最为直接的感受是:高中物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情景复杂,量和量的关系相当隐蔽,难以一下子找到最为关键的联系,而在初中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直接,条件和问题一目了然,因此一般很容易解决。在这一点上,新课标也强调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对具体生活、生产问题的分析来达到对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从中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这就启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有必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呈现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物理现象、状态和过程,引导学生在想象和分析概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

例如,在一次《物体的运动》的习题课上,笔者介绍了有关监控车辆时测速仪的测速原理,并以此为背景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1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 s,第2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 s,两次信号发出的时间间隔是1 s,那么如何从中推算出车速呢?(图1)

这样的问题不同于学生平时所做的练习题,它来源于实际生活,而且汽车在两位置间的路程和时间隐含在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中。经师生共同探讨,大家的着眼点落在测速仪如何“记录”路程、时间的问题上,笔者启发诱导他们将测速仪发收信号的时刻和汽车的运动两个事件联系起来,使之在头脑中呈现出过程图景,并用形象的图示进行标注,力图从中提炼出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确切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想象和分析,后来便将过程图景抽象概括为以下两张图示(图

2、图3)。

图2中反映了车在两位置间的距离,图3中t1、t2之间则反映了车在两位置间的时间间隔,其中p1′、p2′表示第1次发收信号时刻,p1、p2表示第2次发收信号时刻。这样,本来复杂错综的关系通过如此表示就变得一目了然了。在问题解决之余,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思维得以启迪,智能得以发展。

实际上,高中物理中更加注重学生对物理情境的理解、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物理模型的建构。在这些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很多思维方法,诸如类比和迁移、抽象和形象、顺向和逆向、收敛和发散等等。作为物理学习起始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践,把重点放在引导与培养学生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活动及其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

3.3 适当拓宽高、初中知识的边界,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的认知水平完全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初中物理教材内容较少,知识大多简单易懂,有些地方还不能满足部分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需求。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接纳新知识的方式有“同化”和“顺应”两大方式,“同化”是指如果新旧知识相联系,个体可以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如果新旧知识间缺乏联系等,那么就要对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重建。在近年来的新课标教改中,部分省市的中考题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试题,此类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是要到高中课本中才出现,但它是以学生所具有的初中知识为基础,依靠学生自己的“同化”和“顺应”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将这类问题的命题思想迁移到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将会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深化,有助于跟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做好有益的铺垫工作。

例如,初中阶段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只要求学生知道一般“变速运动”的物理意义,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领会匀变速运动的概念,为此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处理:给出的情景是:一辆小车作直线运动,车上装有一个滴水器,滴水器每秒滴一滴水,随着小车的运动,地面上便留下了一系列水滴的痕迹(图4)。

所有学生看到这种痕迹图,很容易就得出这辆小车做的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变速运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要求测量出第1 s、第2 s、第3 s„内小车的路程,并把数据记录下来,从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变速运动有什么特点?将小车经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整理到表格中,并从中分析出路程和时间满足怎样的关系? 很多学生经过认真测量,发现每1 s内的路程是均匀增加的,由此说明每1 s内的速度也是均匀增加的,所以学生不难总结出这辆小车所作运动的特点,进而获得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步认识。对于后面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也便能很快地得到了如表1中的数据。经过简单的数据分析,不少学生还发现,该运动中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从而增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了解。这样的学习,使学生视野得到了开阔,知识结构获得了拓展,进而认识到除了匀速直线运动之外,还有其他更加复杂的运动形式,而且它们的规律也是可探索研究的。对于学生学习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适当地采取这样的教学举措对今后高中的学习当然是不无益处的。

事实上,高中物理知识中有些与初中物理知识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将与初中物理联系较紧密的高中物理知识适时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在学习物理中顺利地实现“同化”和“顺应”过程,从而促使他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扩展。

3.4 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

新课标在强调知识、技能、科学方法的功能和价值之外,也非常注重学生情感与精神的心理体验,学生通过积极美好的物理审美体验发展起对科学本身追求的热情和志向。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那样,“我成功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对物理学的兴趣,对物理世界的美的向往和爱好„„”在初高中衔接问题上,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对物理世界的热爱同样是初中生在面对未来高中学习挑战时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源源动力之所在。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材在编写时也十分注意突出STS思想,在内容选编上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关注科技、融入时代的气息。例如,在学习热现象时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热岛效应”,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温度问题正在影响着人类的居住环境,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中热污染问题的思考。又如,在“透镜及其应用”中给学生介绍“望远镜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技术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从中领略科学家的科学精神。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上已有的资源外,我们在教学时还应设法向学生呈现一个博采多姿的物理世界。例如,神州6号宇宙飞船成功飞行之际,学生们个个都非常兴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适当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物理知识思考“宇宙飞船是如何实现升空和落地的?”、“制造宇宙飞船时应注意选择什么特性的材料?”„„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且紧密结合现代科技,学生们在分析和探讨这些科普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物理科学知识的价值,进而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

正是一幅幅物理世界中激动人心的人和事,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生活现象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在科技发展的脉搏中体验物理学的价值,展望物理学发展的前景,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理想的憧憬,进而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激发起对物理的热爱和追求,这才是推动他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勇往直前的根本力量。

第三篇: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之幼小衔接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之幼小衔接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之幼小衔接

摘要:幼小衔接在幼儿园和家长心目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经过多年带大班幼儿的经验积累,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探讨如何让幼儿顺利的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

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幼小衔接的问题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作为了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成了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太大

幼儿从幼儿园来到小学,体验了各方面的不同,生活环境上的不同,生活内容的不同,师生关系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等等,都让幼儿手足无错。幼儿园美观形象、富有儿童情趣的课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只有桌椅、没有玩具的课室;好玩的语言游戏、体育游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枯燥乏味的拼音、计算;像妈妈一样温柔体贴的老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严格地、比较看重考试成绩的老师;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方法不适用了,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2、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片面性

许多家长在幼儿升上大班之后,只注重幼儿在识字、计算、写字上的学习,不关注幼儿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上的培养,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本班今年刚好大班准备毕业,刚升上来时也有很多家长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每天只知道追着老师问:什么时候教写字?什么时候教拼音?为什么不布置家庭作业?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我更注重在幼儿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1、幼儿园的关键性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人,它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幼儿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品质。幼儿园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因素,可以在大班的活动教学组织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1)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幼儿升上大班之后,教师应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教学时间上可以向小学靠拢,每个教学活动时间延长至30到35分钟,教会幼儿在下课的十分钟休息时间里做好上厕所、喝水等事情。教学方式从游戏、户外活动等,向较为安静的图书阅读、手工绘画等转变,培养幼儿严格遵守上课纪律、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积极思考问题与发言的习惯。培养幼儿自己背书包上教室,不迟到等,同时还会安排值日生打扫卫生,请小班长管纪律,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方式。

(2)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幼小衔接活动能更好的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并对小学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今年我班孩子正好升大班,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幼小衔接计划。从大班第二学期开始,每周都有不同的幼小衔接活动,首先,我对幼儿的坐姿、握笔进行了训练。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可以防止幼儿近视、驼背,同时为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写字活动做好准备。其次,自己收拾书包也是一个重要的培养内容。教会幼儿怎样把课本、作业本叠放整齐,分类装格,准备好第二天要使用的课本等等。

(3)加强幼小教材的连续性,系统性

如果幼小教育内容重复,会使幼儿对所学内容兴趣降低,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反之,如果幼小教学内容出现明显脱节,则易造成儿童对所学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同样也会对所学新知识不感兴趣,丧失学习信心,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组织幼儿园大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对幼小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认真调查研究,作好幼小教学内容衔接工作。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

为了幼儿能适应上学后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大班末期,应从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过渡到幼儿体质的锻炼,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体育竞技的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在孩子早晨入园时带孩子户外运动,进行空气浴,平时多开展体育竞赛游戏等。

(5)组织幼儿参观小学

组织幼儿参观附近小学,逐步熟悉小学环境,观察一年级上课情况。请幼儿进入小学课堂,体验小学生上课的方式和学习环境。还可以通过让幼儿在课堂上模仿小学生上课等组织主题区域游戏,在培养注意力的同时也让幼儿熟悉了解小学教育的情景。

2、幼儿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要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必须重视一个客观因素,即实现幼小之间时间和环境的柔性过渡,这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极其重要。可从以下着手:

(1)初步激发幼儿的入学兴趣

对孩子来说,全新的小学学习环境,不同的老师、同伴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都有可能是孩子学习兴趣低的原因。因此,作为幼儿的教师及家长应在幼儿学前班时期有意识的带孩子参观了解小学,在沟通中给幼儿介绍小学的生活内容,使他们了解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孩子以此来喜欢上小学,以上小学为荣。

(2)营造循序渐进的外部条件

可采用以下做法:第一,遵守作息时间,养成幼儿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按时离园的好习惯。第二,加强幼儿体育锻炼,重视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使之入小学后能坚持小学的紧张生活,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缺乏自理能力,不会自己收拾书包,不会做值日,就容易产生自卑感。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做事要一心一意、多思考、多提问。

(3)了解小学学习内容,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大班后期多数孩子都会对小学里的新内容充满好奇,借此教师及家长可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可以在平时的沟通讨论中有意识的说一些关于“小学里的好本领”之类的话题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他们进入小学打下基础。

(4)培养幼儿意志力

告诉幼儿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侧重讲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以上课为主。上了小学第一学期要学会汉语拼音,认识许多汉字,要考试,小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都要求孩子有一定意志力。(5)做好幼儿毕业离园工作

大班幼儿在幼儿园快乐地度过了自己三年的学前阶段,即将进入小学学习,这是幼儿一生中头一件大事情。幼儿应严肃认真地做好幼儿毕业离园工作,使幼儿对老师、幼儿园产生依恋的感情,这是对幼儿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良好时机。

3、家长的重要性

在儿童从学前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家长起着十分要的作用。家长工作包括端正家长对儿童入学前后要求的认识,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入学过渡的要求和教育措施,了解子女的全面情况,以及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许多家长在儿童入学准备的问题上,往往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如何正确发回家长的作用。

(1)激发幼儿入小学的兴趣。

为让孩子愿意上小学,有成为一名优秀小学生的向往,家长应注重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带孩子去邻居的小学生家做客,了解小学的生活,知道哥哥姐姐上小学后学到了许多本领,这些都是幼儿园所学不到的;或请一年级小学生回园谈学习体验与收获,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欲望;早上送孩子入园,路上看见小学生背着书包去上学,可以对孩子说:“瞧,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

(2)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幼儿园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有些幼儿有迟到、早退、经常请假的情况,家长应从大班下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睡觉、上学的相对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幼儿有时间概念、生活节奏,以适应小学严谨的学习生活。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家长可以通过让幼儿自己单独睡一个房间,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家长还应多和孩子开展阅读图书、手工制作等安静的活动,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和倾听能力,同时还应协助教师培养幼儿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改革,需要家长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幼儿园与家长达成了共识,统一认识,家园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更好的提高幼儿园整体的工作质量,让幼儿更好的渡过幼小衔接这一转折点。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余晓红 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

3、郑立华 周芳纤 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适应性之我见

4、崔雪 贯彻新《纲要》 做好幼小衔接

5、谢广田 幼小衔接:突变·减坡 幼儿教育 2003第二期

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7、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出版社2004年7月

第四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大有不同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大有不同

中央教科所的一位资深教授谈到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时指出: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来看,现在最薄弱的一环是幼小衔接。明确指出幼小衔接对儿童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幼儿园的工作和对小学的调查问访中,搜集了一些相应的资料,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幼小衔接的坡度太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这是幼小衔接存在的原因。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如“奇妙的影子”、“各种各样的车”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看图说话锻炼幼儿观察、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种种不同,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必要的。

同时幼小衔接也是重要的。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幼小衔接工作做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发展。经我们2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得出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以下不良适应表现: 表现方面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性方面厌学、情绪激烈

具体表现身体不适,过度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睡眠不足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同学之间冷淡,不会和谐交往学业失败率高,有攻击性行为,逃课现象严重,恐惧老师 人数比例17%21.3%26.8%15.7%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谷-中国学前网版权所有,采集或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http://www.06edu.net

第五篇: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衔接教育论文

【摘要】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当前,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衔接工作,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素质教育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观,怎样实现教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化,素质教育怎样甄别人才等问题。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甄别人才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步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在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此,文章提出了当前教改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

这个问题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否则就会出现一个人被人打了,想去报复却不知道被谁打该报复谁一样的可笑情景。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1]。“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2]。它是以选拔为宗旨,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为惟一目的,以功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所以说,“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按照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以先天禀赋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天赋,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培养和补偿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3]。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本质上的不同是素质教育是强调学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共性,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其他的道德情感等只能为之让路,其目的是给社会主义选拔“优秀”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虽然“应试教育”曾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新的时代,它却表现出更多的缺陷和弊端。

二、“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有没有好处

要彻底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病,就要从根本上找到“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使问题严重化。有学者研究认为,“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社会往往给了高学历者很好的经济待遇,而人们的就业岗位和升迁机会又是相对有限的,因此,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假如一个技术工人发现了许多加工中的缺点,解决了许多别人不能解决的难题,但就是由于没有高学历,工资就永远不会高于那些硕士、博士、院士的工资,也不管这些硕士、博士、院士有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这就给予“应试教育”了认可,给“应试教育”了发展的温床。现实中尽管许多企业单位早已发现高学历者未必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人才,但出于各种心态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寻觅着,追求着。可以说,这是一种招聘的失衡,是一种教育的失衡,也是一种心态的失衡。只要这种失衡不变,“应试教育”就将永远存在下去。

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它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大学生,并且他们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时至今日,人们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再次,“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 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总之,“应试教育”利大于弊。现在的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时期,我们不能盲目地否定“应试教育”的历史功绩,也不能不问现实情况,照搬“应试教育”原来的模式,而应该是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引领下,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三、素质教育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它承认发展的多样性,提倡因材施教,注重潜能开发。素质教育是要养成学生健康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强健的体魄,要求教育要围着学生跑,而不是要学生围着教育转、围着考试转;要用一百种方法来教育一个学生,而不是用一种方法来教育一百个学生。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变“依靠别人”为“依靠自己”;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变“学会”为“会学”,为他们的终生教育打好基础。素质教育中确立“对人及其生活的关切”的核心理念,内在地实现了个人当下生活与未来发展、个人生活用品与社会要求、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统一[4]。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考取分数教师之间竞争的工具。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学会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不能称之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还要有思想,有智慧,会发现,会创造,并且学会自我发展,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

四、怎样实现教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化

思想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思想的转化需要两个因素的配合,首先是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引导。教师的教育思想指导着他们的教学行动和教育方向,对学生的未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与教师培训学校要开展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引导,强调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素质教育时期与“应试教育”政策和教育观念的不同,本着教育学生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开发他们的潜力,让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是要教师培养出多少“精英”,而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时期不用刻意去培养“精英”,“精英”的出现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其次是教育环境的熏陶。在教育过程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许多犯罪的未成年人多是在不好的家庭背景下长大,同理,教师的教育思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出来的依旧是“应试教育”观。环境的改变需要政策的推动,需要要淡化考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状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才能不再为升学所累,才能静下心来考虑现在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怎样实现素质教育。而淡化考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关键是素质教育中怎样甄别人才的问题。

五、素质教育怎样甄别人才

如果说“应试教育”只有一个优点可以为素质教育所继承的话,那一定是考试制度。考试是甄别人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公认的最公平公正的方法。考试不是“应试教育”所特有的东西,素质教育也可以有考试,这已经是许多专家学者多次论证并得到公认的,关键是素质教育要怎样考试,考什么?会不会由于考试又使素质教育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考试内容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考核,即要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每一方面都很重要,其所占的比例可以是灵活的,每一年都不相同。考试内容不应该是我们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应该是学生学什么我们就要考什么,只要学生能充分显示自己的长处、天赋与特点,考出学生的个性,考出学生的特色。其成绩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其目的不是要对学生进行什么选拔,而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督导和促进。学生不应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应该是将考试当作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不应确定标准答案,对于学生提交的答案,只有不好、好和更好。考试形势要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不仅要看学生写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样回答的,也许学生不能回答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但是他能够提出一些连老师也想不到的合理的问题,这样的学生会得到更高的分数,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然,仅仅几分钟的面试也不能准确看到学生的能力如何,时间应适当长一些,既要看学生的思维品质,又要看学生的回答技艺,还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敏等。学生思想的好与坏,品德的高尚与低劣,智力的高与低只有在与其接触中才能真正体会出来。同时,我们更要注意防止“应该教育”的覆辙,因为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是如此地根深蒂固,我们的教师能力之强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完全可以预测面试老师会问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个个都背下来,从而形成千篇一律、千人一语的奇怪场面。不仅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反而成了“应试教育”的翻版与升级。因此,笔试、面试试题都要不断更新不断改变才能真正挑选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3]彭春园.素质教育之困境[J].求实,2006,Ⅲ.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4]康欣齐.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下载论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探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探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企业海外经营问题与对策探究论文

    中小企业海外经营问题与对策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加入WTO步伐加快,给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我......

    探究 教育教学论文

    探究“导”的艺术 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摘要:实践新课程标准,激发美术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师“|导”的艺术----导趣、导看、导评。执教者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中学生的美术......

    教育论文《浅谈幼小衔接》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

    安顺学院2012届专科生毕业论文 现今几乎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要进入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如何对入园幼儿进行正确的幼儿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本文主要针对目......

    浅谈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

    浅谈幼儿教育的实践性 摘要:我在工作中对幼儿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一、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发现问题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进行课堂教学;三、注意观察......

    论文浅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衔接

    论文浅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衔接 【摘要】:学生如果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所以,新课程改革的......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已经在我国普及开来,其教育小学化持续蔓延,一些幼儿园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均向小学化倾斜。......

    怎样衔接幼儿数学与小学数学教育

    怎样衔接幼儿数学与小学数学教育 祁加萍 【摘要】:正幼儿园大班的各项教学工作要为小学一年级工作做好准备,一年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始,是幼儿园大班学前教育的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