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意识形态“十论”(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6: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意识形态“十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意识形态“十论”》。

第一篇:习近平意识形态“十论”

习近平意识形态“十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现摘录部分要点供广大党员学习。

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2.核心价值观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3.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

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4.48个字界定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5.党媒必须“姓党”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6.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7.网上舆论有“红线”

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

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8.根本标志和重要任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9.真懂真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10.创新、学风、立志“三要”

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第二篇: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第二,意识形态发生分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多样,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因此,不仅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出现了非主流意识形态,而且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日益分化和多元化。这深刻说明了主流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巨大压力及所承负的引领和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社会责任。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被淡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自主、平等、竞争、信用、法制等观念,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不仅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且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去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而且也使人们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甚至被重构的倾向日益突出。

尽管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容否认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本国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面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遭到的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回答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对新现象、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不断推出有理论深度、有社会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真正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提供精神支撑。

第三篇:习近平论依法治国

习近平论依法治国

——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

我们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我们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坚持以纪律建设为核心,着力增强法规制度执行力,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2012年12月5日在会见第二炮兵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代表时的讲话

要不折不扣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培养部队严守纪律、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良好作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

——2012年12月8日一10日在广州战区考察时的讲话

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2013年1月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的指示

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着力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抓好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落实。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部队蔚然成风。要严肃各项纪律,确保政令军令畅通。

——2013年2月4日在视察兰州军区时的讲话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2013年2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2013年11月12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政法工作要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14年1月14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要注重改革举措的配套衔接,注重分类推进,强化任务落实,保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2014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对各类社会矛盾,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2014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都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试点工作要在中央层面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下进行,改革具体步骤和工作措施,鼓励试点地方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中央有关部门要支持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帮助地方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题,确保改革部署落到实处。试点地方的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司法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2014年6月6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项长期任务,解决作风问题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要体现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2014年6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网北京1月8日电(记者杨维汉)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政法工作要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习近平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习近平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政法队伍主流是好的,是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能打硬仗、不怕牺牲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从优待警的政策措施,帮助干警解决实际困难。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习近平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面对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绝不能畏缩不前。要加强纪律教育,健全纪律执行机制,以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要提高干警本领,确保更好履行政法工作各项任务。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习近平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领导、协力推动、务求实效,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做好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部署。他要求,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各项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信息应用、改进政法宣传舆论工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和过硬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

中央政法委、中央政法各单位负责人,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政法委、政法各单位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武警部队负责人参加会议。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清除害群之马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习近平: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习近平: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收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习近平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习近平: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习近平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习近平:要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

习近平: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习近平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

习近平: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面对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习近平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要加强领导、协力推动、务求实效,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做好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了部署。他要求,要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总要求,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信息应用、改进政法宣传舆论工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和过硬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记者温飞)

第四篇:意识形态工作很重要(习近平)

习近平: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宣传工作】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

【宣传方针】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习近平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习近平强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性和人民性】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习近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对外宣传】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习近平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五篇: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难题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难题

季中扬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223001)

内容摘要:

审美意识形态论放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的批判性与列宁意识形态论的阶级斗争性,将审美意识形态解释为反映经济基础的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却又未能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建构系统理论,这就造成审美意识形态论不仅在具体表述上时常出现理路混乱,而且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与理论价值。因此,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放弃的命题,不可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

近年来学界不断有人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提出质疑,如单小曦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1],燕世超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论质疑》[2]等。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文学意识形态论以及文学政治工具论还处于主流话语地位,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具有特定的历史针对性。这也是童庆炳先生与回应单小曦质疑的陈雪虎[3]都曾格外强调的,并以此来回击“质疑”。而我以为,我们固然不应该忘记一个命题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但历史意义并不等于理论的科学性,更不能因此而免于被质疑,也许恰恰因为它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命题本身的一些问题,如内在逻辑性、哲学基础的合理性等,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审美意识形态论在当前不断遭遇质疑,就恰恰说明其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历史合理性已经终结,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命题本身。概而言之,审美意识形态论本身面临着一个根本难题:这个命题一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意识形态论有着剪不断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有意放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的批判性与列宁意识形态论的阶级斗争性,只是强调审美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但是,在具体阐释审美意识形态论时,却又未能以审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性作为理论基础建构系统理论,这就造成审美意识形态论不仅在具体表述时理路混乱,而且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与理论价值。本文将通过剖析这个难题,来说明“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历史合理性已经终结的应该放弃的命题,不可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4]。

据考证,“意识形态”是Ideology一词的汉译,作为术语第一次出现于1797年,由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特拉西(Antoine Destutt de Tracy)所创,字面意思是观念学。特拉西创造这个术语的意图是,建立一门客观研究以感觉经验作为基础的观念的科学,从而为其它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前提。众所周知,意识形态这个原初的、积极的、肯定性的内涵并没有被我国学术界采用,我们姑且不论它。使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广为流传的是马克思及其著作的巨大影响。在马克思著作中,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主要作为贬义的、否定性的、批判性的术语而被使用。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条有关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1)“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5]

(P52)

;(2)统治阶级的思想并非客观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有关自身的幻想,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玄想家出于谋生而编造的幻想[5](P53);(3)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被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如贵族统

(P54)治时期的荣誉、忠诚,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的自由、平等等观念[5]

。概而言之,马克思与恩格斯表达了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自由思想,甚至没有超越统治阶级思想的思想,阶级社会中所有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是统治阶级思想的附庸;统治阶级思想是唯心主义的自我幻想,是一种颠倒的、错误的世界观,它以主观幻想遮蔽着真实的社会关系,主要遮蔽着经济上的以及其它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平等关系,是“虚假意识”[6],而不是科学知识;统治阶级为了使意识形态合法化,往往致力于将意识形态描绘成合乎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带上真理的假面,装扮成科学知识。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观念,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的合理发展,反而有意回避其一些有价值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它的思想批判性。首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论,是揭示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阶级欺骗性的一种思想批判武器,作为一种思想批判武器,它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并不追求理论的客观性;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具有高度概括性与普遍有效性的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理论知识,它主要追求知识之价值中立性,而不是理论的思想批判性。其次,为了揭示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虚幻性与欺骗性,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将意识形态看作是“虚假意识”;而审美意识形态论将审美意识形态描述为经济基础的真实反映,是有待于科学认识的一种社会意识,这无疑放弃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批判利器“虚假意识”思想。第三,就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术语本身而言,说审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不当之处,因为马克思在批判意识形态时,并没有认为自己的理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将历史唯物主义与意识形态相对照,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非意识形态的科学真理,如果审美意识形态论中的关键词“意识形态”居然是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照进而批判的“意识形态”,不妥之处显而易见。

在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同,列宁没有承袭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在他的名著《怎么办?》中表述得非常清楚:“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7](38)这段话中的“思想体系”一词即“意识形态”的另一种汉译。很显然,在列宁笔下,“意识形态”不再是一个否定性、批判性的概念,而成了一个中性术语: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问题不在于人们的思想是否是意识形态,而在于思想的阶级性。简而言之,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想,人们的思想都要反映一定的阶级利益,阶级性成为衡量思想真理性的尺度。

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马克思主义者一般并不使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而是使用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国自然也并不例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并且结合中国国情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8](P390)很显然,毛泽东承袭了列宁的以阶级斗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意识形态理论。[9]在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70、80年代影响较大的一些文学概论教材,只要涉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一般都有意无意地使用了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如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一再重申:“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经济基础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这就使得作为它的上层建筑的文学,也不能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因此在阶级社会的各个时期的文学中,既有统治阶级的文学,也有被统治阶级的文学。”[10](P41-42)

上文已经指出,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以阶级斗争理论作为基础的,这种意识形态理论是为特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斗争服务的,是一支虽然有些简易却富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但在另一种历史情境下,这种理论也有可能成为压制思想发展的武器,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实。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文学理论界以审美意识形态论来置换意识形态论,暗含着对当时以庸俗的文学阶级论与政治工具论为内涵的意识形态论的否定。为了划清界限,审美意识形态论一直有意回避列宁意识形态论的阶级斗争性,但是,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审美意识形态论由于使用了关键词“意识形态”,使得人们有理由认为它是在认可列宁的意识形态论的基础上强调文学的审美性一面,其置换只是一种策略性置换,而非学理性置换。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学术界没能深入清理这个问题,如今,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文学理论家忙于重新界定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内涵,似乎全然忘记了审美意识形态论与列宁意识形态论的历史瓜葛。本文认为,即使在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视文学的阶级倾向性在理论界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我们不应该回避文学的阶级性问题,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在吸收列宁意识形态论的基础上,重新深入阐发文学的阶级性问题。

三 上文已经指出,审美意识形态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与列宁意识形态论合理发展,那么,审美意识形态论如何建构系统理论呢?他们求助于所谓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意识形态理论将意识形态解释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回避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批判性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斗争性。如《汉语大词典》对“意识形态”这个词条的解释是:“哲学名词。即社会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念。”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更为清楚明白:“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现代汉语词典》虽然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倡导者却有意回避了这一点。如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中是这样规定意识形态这个范畴的:“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11](P57)

人们的思想观念究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还是遮蔽现实生活本质关系的主观幻想,这是一个不可能有最终答案的理论难题,这个问题也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其意识形态理论之间难以协调的理论紧张之处,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意识形态理论改造成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看似缓解了这个理论紧张,实质上等于取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试想,如果取消了意识形态这个范畴的思想批判性与阶级斗争性,意识形态只是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等范畴的一个下属子范畴,这个范畴的理论价值又何在呢?如果审美意识形态只是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形态论与审美反映论又有何区别呢?审美意识形态论倡导者往往将二者混同使用,这事实上等于说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个命题并没有独立的理论价值,而在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第二章中却又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反映论并列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即使我们姑且承认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创新命题,要衡量它的理论价值,我们还得看一看它的具体阐释。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在阐释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具体内涵时,并没有以“审美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理论基础来建构系统理论,而是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11]

(P61)

说文学的审美性表现在“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这可以理解,但是,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解释为“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不仅缺乏理论说服力,而且与其前文所主张的意识形态论相矛盾。退一步而言,把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解释为“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即使这个解释可以接受,那么,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论与阐发黑格尔提出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二者在学理上又有何本质区别呢?如果没有本质区别,它的理论创新性何在,可以给人们提供哪些新的理论思考呢?此外,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将文学的本质界定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1]

(P76)

既然认为文学是艺术,就已经强调了文学的审美性,又提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显然有些罗嗦。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一、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但学理价值有限的命题,平心而论,它缺乏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意识形态论的理论深度。随着时过境迁,它不仅不可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而且为了教学方便,应该从教材中删去,因为教材中对其关键词“意识形态”的解释——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恰恰与学术界习惯用法——强调某种思想观念的倾向性互相不一致,这给学习者造成不必要的理解混乱。

二、面对当代社会文化正在制造各种“虚假意识”,理论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复活、发扬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意识形态理论,如法国的阿尔都塞与英国的伊格尔顿等理论家所做的那样,而不是为了非学术、非思想原因,有意无意地帮着制造各种“虚假意识”。

三、文学诚然具有意识形态性或审美意识形态性,但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或审美意识形态性说成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与唯美主义者把文学的审美性说成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一样,不过是出于不同立场的理论偏执,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解释人类的文学活动,事实上,文学具有多种属性,我们很难说哪种属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我相信,本质主义是人类思想的迷误,而不是通往科学与真理的大路。

注释:

[1]单小曦.“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与童庆炳先生商榷[J].文艺争鸣,2003(1).60-63.[2]燕世超.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论质疑——向童庆炳先生请教兼论文学的情感语言艺术本质[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5-10.[3]陈雪虎.如何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答单小曦的质疑[J].文艺争鸣,2003(2).57-60.[4]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学术研究,2000(1).105-112.[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说“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P29)。虽然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使用过“虚假意识”这个概念来指称意识形态,但是恩格斯在写给梅林的一封信中却曾经将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等同起来。[7]列宁.怎么班[A].列宁全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毛泽东选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在此后一些重要文章中,如《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事情正在起变化》(1957年5月)、《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1957年7月),毛泽东又多次在上述意义上使用了“意识形态”一词。

[10]蔡仪.文学概论(第3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On the Confusion of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

Ji Zhongyang

(Chinese Department,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Huai’an Jiangsu223001)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 abandoned the judgment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y by Marx and Engels and the view of class struggle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y by Lenin.It interprets the aesthetic ideology a kind of superstructure reflecting the economy foundation, a specially social consciousness, but, it could not be used as the theory foundation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theory.So, it not only often appears the logical confusion on the aspect of expression, but also results in lacking the necessary theory depth and theory value of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Therefore,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 is a theory that have already completed the historic mission, and should be abandoned , and can't be used a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the literature theory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 the theory of ideology the theory of ideology by Marx and Engels the theory of ideology by Lenin 作者简介:

季中扬,男,1976年生,文学硕士,讲师,现任教于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要研究文艺学。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

邮编:223001 电话:0517——7071382(家)

电子邮箱:sjzy761029@163.com

下载习近平意识形态“十论”(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意识形态“十论”(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

    习近平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提升自身修养,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党建》杂志、党建网微......

    习近平同志论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内涵意义方法制度 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谈谈调查研究习近平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

    习近平论群众路线[5篇]

    《论群众路线》习近平重要论述 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

    习近平论依法治国[合集5篇]

    习近平论依法治国——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 我们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

    论习近平务实思想作风

    一、习近平论党的作风建设 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三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年多来,......

    习近平三心论

    习近平“三心论”点出领导干部“为官之要” 胡军 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围绕“十二五”规划贯彻实施和党的建设,深入阜阳市、合肥市的农村、企业、社区、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研究 ——高校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文献综述习近平总书记......

    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

    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 [摘要]《意志的胜利》作为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眼中迄今最成功、最地道的宣传电影,因其敏感的纳粹题材,独特的艺术性,导演的话题性等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