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

时间:2019-05-13 19: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

第一篇: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

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

[摘要]《意志的胜利》作为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眼中迄今最成功、最地道的宣传电影,因其敏感的纳粹题材,独特的艺术性,导演的话题性等备受学界关注。此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类比索绪尔语言学中的二元对立论,同时结合麦茨的符号学理论,通过对影片组合项与聚合项的分析,来论证片中云层、火把、麦穗、鹰徽等符码所传达的意义,进而阐释其在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蒙太奇效应三个层面的意识形态表意。

[关键词]《意志的胜利》;符码;表意;纳粹

一、“罪”与“美”的同构:法西斯美学的实践者

作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定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名艺术家中唯一的女性,莱妮?里芬斯塔尔从名噪一时的舞蹈家,到高山电影演员,再到希特勒纳粹宣传电影的御用导演,一次次的角色转变都让集荣耀与谩骂于一身的她备受瞩目。《意志的胜利》作为其导演生涯的高峰之作,获得了国家电影奖、威尼斯影展金奖和巴黎世博会最佳电影奖,却最终成为里芬斯塔尔最受后世诟病的政治宣传片。尽管她在各种场合公开宣称自己只是艺术与美的追随者,对政治不感兴趣。“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7个月而否定我的一生”的自传开篇也在彰显其余生之憾。然而在为期六天的党代会的拍摄过程中,她得到了纳粹宣传头目戈培尔最大的支持,数百人的摄制组和多达30~50台摄影机器的调用,纽伦堡甚至为其拍摄抢建桥梁、高塔与旗杆电梯。她远远不是为了某个政治任务被征召而来随后碰上麻烦的那种艺术家,正如她在1935年出版的《德国党代表大会的内幕》中所说,她是从纽伦堡大会的设计阶段进入的,而整个大会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电影场面专门构思的。①

影片《意志的胜利》以全知式的视角,记录了第三帝国时期,纳粹第二次纽伦堡党代会的盛况。全片围绕帝国元首希特勒分为列队欢迎、党代会开幕、检阅各部队、党代会闭幕等部分,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宣教功用的万字符、党旗、煽动性演讲贯穿全片,在一战后德国经济萧条、失业率激增,整个国家心理失衡、易于被操纵的社会背景下,此片通过操纵符号、制造神话的政党策略在大众心中树立起希特勒在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进而升华到整个德国救世主的神话角色。片中各符码所传达出的意义,与苏珊?桑塔格提出的“法西斯美学”:歌颂愚昧、美化死亡的纳粹精神形成呼应。法西斯美学主张对从情境的控制、服从行为和狂热效应的迷恋中建构一种“主宰/奴役”二元维度的美学。②其追求集体性的反个人、反启蒙、反理性的感性魅惑与盛赞屈服,歌颂愚昧无知,美化死亡的论调构成了其基本内核。影片所体现出的高超的艺术技巧与其润物无声的隐形宣传企图使得影片集“罪”与“美”于一体,“只执行元首的命令来证明对元首的忠诚”“胜利万岁、希特勒万岁”“现在以及将来我们依然等待您的指令”等论调与法西斯美学的内涵不谋而合。

二、宣传符码:纳粹的表意利器

表意作为将信息传达给观众的过程,在运动影像的发展中逐渐演变为图像符号表意、指示符号表意及蒙太奇表意三个层级。而一部影片中的所有表意都必须经过符码的传达,才能被观众准确感知。符码作为信息得以传达和理解的逻辑关系,在台湾学者齐隆壬所著《电影符号学》一书中,其总结麦茨《语言与电影》中有关符码与信息区别的陈述,表明符码有一般性符码和特别符码的分野。一般性符码具有普遍性,是所有电影类型都适用的范畴,包含各种技术方面的剪接技巧,如淡入、淡出、叠化、蒙太奇技法等,类似于文学中的标点。而特殊性符码亦可称之为次符码,如美国西部片中的残阳、牛仔;公路片中的沿海公路、旅途伴侣;我国武侠片中的刀枪棍棒、人物服饰及布景等都具有特殊性,放之其他类型的影片中则不能明确指示其意义。齐隆壬的观点与美国学者达德利?安德鲁在《经典电影理论导论》第八章中的分类:只符合电影语言的特殊符码、存在于日常社会文化中且被移植到电影中的泛符码、电影与其他媒体共享共性符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让?米特里在《电影符号的质疑》一书中曾谈道:“电影每次的表意影像都是不同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任何固定不变的联系或特征。”③此观点类比到电影符码中,也可以很好地佐证电影符码所具有的特殊性。

麦茨曾认为表现素材与符码是相对立的,素材与符码的结合才能准确传达出影片的表意,这也足以证明符码在影片表意中的地位。在《意志的胜利》中,一般性符码与特殊性符码均有所体现。笔者发现,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所长期存在的符码在此片中有多处移植,通过这种泛符码的表达,超越原符码的表征,进而引申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宣传符号。在开场解释性文字后第一组画面中所出现的镶有金边的云层与穿梭在云层中的螺旋桨飞机明显超出气象与交通工具的本意,这是纽伦堡民众夹道迎接元首希特勒前的一组画面。云层虚无缥缈的神秘感及其投射的明亮日光,飞机穿梭于云层的主观视角都在直观地向观众展示“大人物”的到来,而高空来客必将化身为德国的“救世主”,这给一战结束后身心俱疲的德国民众带来了心灵寄托。此外,片中呈现频次最高的即为“?e”符码,同时“?e+雄鹰”“ ?e+麦穗”的衍生符码也多次在画面中以特写的形式出现。毫无疑问目前“?e”向左旋转约45°在普通观众的潜意识里已是德国纳粹党派的化身,殊不知“?e”起源于“?d ”,为佛教用语,是取吉祥与公德之意的宗教符号,希特勒认为“?e”象征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这一符码在片中以旗帜、袖章、胸章、雕塑等形式频繁出现,已成为全片最具典型意义的符码,其传递出的是纳粹党人团结一致、纪律森严、好战必胜的意志。雄鹰作为隼形目猛禽类动物,有鹰击长空、桀骜不驯的豪侠气概,麦穗作为农作物有丰收与勤奋的文化意义,这些普遍意义与“?e”结合,通过一系列特写画面的强烈感官刺激,迫使观众抛弃原有符码的文化意义,转而认可纳粹党派所宣扬的好战、胜利的政治宣传符码。正如麦茨所论,在一般的语言符号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相差甚远,可以说是处于分离状态。而在电影语言中,能指所表现的即为画面中的实实在在的指涉物,所以在影片中被再现之物本身就是指涉物,而云层、飞机、“?e+雄鹰”“ ?e+麦穗”即完成了由普遍文化表意向特殊表意的转化,影片赋予符码独特的纳粹话语,使得符码成为表现素材中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表现素材+符码=信息/意义”。而这种隐形的宣传,正是符合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理念,他曾表示:“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④而这种寓宣传于符码中的艺术手段,也在侧面证明纳粹宣传策略的精心谋划。

三、魅惑的渲染:从图像到指示到蒙太奇

提到宣传性影片,除《意志的胜利》外,学界最为关注的当属美国影片《我们为何而战》,而这部战争知识普及与鼓舞军队士气的影片并没有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据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的实验证实,此片只能起到事实认知的作用,其意识形态的宣传功用微乎其微,而究其原因即为理性、客观呈现原则的贯穿。这与《意志的胜利》中情感鼓动、魅惑渲染的制片理念截然相反,纳粹认为“群众对抽象的思想只有一知半解,所以他们的反应较多地表现在情感领域。情感宣传需要摆脱科学和真相的束缚”⑤。因此在受众丧失自我意识的前提下,诉诸感性的宣传电影必定大获成功。感性策略的使用必将借助表意中的图像,指示及蒙太奇三个符号层面,下文结合索绪尔语言学中的二元论来阐述影片的感性符号表意。

瑞士结构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可以分化为共时轴与历时轴,共时轴是一种前后相续且水平、在场的组合段关系,而历时轴则为一种联想、不在场、垂直的聚合段关系。台湾学者齐隆壬曾认为“分镜”在电影摄制中,实为聚合体到组合段的表现。⑥类比其理论,笔者选取了德意志青年军团在片中出场的三个镜头,依次为全景:青年军团露营地;中景:青年洗漱、打闹;特写:青年军团在齐柏林体育场接受希特勒检阅时坚毅的眼神。共时轴中的三个镜头是一种前后出现的水平关系,所有的画面都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在场的表现。而在垂直的历时轴层面,虚线框中可以是观众由组合段之景产生的合理想象,它可以分别是德意志党卫军的露营地的全景,可以是冲锋队员洗漱、打闹的中景,抑或是劳动服务队员接受检阅时的眼神特写。这些都是观众的联想,是不在场的聚合段。共时轴中的三个镜头,其主体均为德意青年军团。根据影片表意的三个层级,青年们的画面形象是图像符号表意的是第一等级;而作为来自于影片连续性元素的指示符号表意,可以做如下解释,首先每一个体青年都指示普通的德国青年,进而到露营地中的洗漱、嬉笑中的青年则开始具有一定的映射性,他们为即将接受元首的检阅而表现出欢欣鼓舞,同时打闹游戏的进展开始使得他们由普通青年到好斗、有组织纪律性青年的转变。而在齐柏林体育场接受检阅的着装统一、队列整齐的青年则成为象征符号,他们的角色已转化为纳粹的后备军,一张张意志坚定的脸象征着纳粹雄厚的人员储备,而对元首狂热的崇拜通过“举手礼森林”似的全景体现配以“希特勒万岁”的雷鸣呼号,能够深深感染到银幕前的观众,使得绝对服从、纳粹必胜的信念在观众心中再一次加强。

对于影片表意的第三等级,蒙太奇效应,只要不是一镜到底的影片,都会有所体现,让?米特里认定蒙太奇表意是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表意等级。在《意志的胜利》中,首先,复现式蒙太奇营造德意志民族安宁、幸福生活的虚幻之感。在影片开篇约14分钟,一组家庭窗口加窗外之景的复现画面配以悠扬的音乐给观众营造出清晨居民推开窗户迎接全新一天的画面美感。每一扇打开的窗户都象征着普通的家庭,使观众联想到历时轴中不在场的千万个德国家庭。窗外的炊烟、和煦的日光、窗台上的鲜花、清澈的河水,所有的符码都为营造氛围服务。第二,隐喻蒙太奇营造元首与士兵并肩作战,没有阶级之分的统一德国假象。在希特勒对其冲锋队及党卫军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后,为了让部队铭记历史与屈辱,他走下高台,走向普通的士兵中去,此刻的希特勒与普通士兵融为一体。他抚摸每一幅印有“?e”的新旗帜。画面中鸣响的礼炮、希特勒、普通士兵、敬礼、握手形成了一个长达约1分50秒的仪式循环。同时剪辑速度不断加快,景别也在由全景到特写形成两极镜头的转化,最终简化为炮筒、行礼、握手的快节奏剪接。此组镜头与希特勒的演讲相呼应,具有深刻的隐喻之意,希特勒走下高台,就足以表现其愿意与普通士兵地位平等,且拍摄希特勒的镜头并没有使用片中一贯的仰拍镜头,而是以一种平视的透视角度,通过希特勒之手与士兵之手紧握的特写,来隐喻元首的亲善。除此之外,大部分时段,影片还是竭力把希特勒塑造为高于群众的角色,如运动镜头下希特勒演讲的仰拍画面与台下屏息凝视的普通民族的对比蒙太奇,从另一面指涉希特勒高尚的救世主形象,银幕前的观众与片中无理性的、歇斯底里的追随者一道也必将陷入元首崇拜、自愿服从、集体无意识的感性魅惑怪圈。

四、结语

有学者指出,电影的表意根基已经被一个大谎言所腐蚀,这个谎言除了不断重复主流的意识形态外,还摧毁了其他所有可能的表意方式。⑦这句话对于《意志的胜利》而言恰到好处,不可否认,从艺术性以及电影的宣传目的而言,片中的符码准确传达了列队狂欢、元首迷恋、信仰崇拜、力量至上所表现出的反个人、反理性的法西斯美学的意识形态表意,煽动了观众的纳粹情结,使得20世纪30年代焦躁与不安的德国社会有了精神寄托。然而片中的阳光不再代表正义,青少年不再可爱,音乐也传递出了火药味,因此,影片蛊惑战争、愚弄民众的现实作用只能让其艺术性黯然失色。

注释:

① [美]苏珊?桑塔格:《迷惑人的法西斯主义》,赵炳权译,《世界电影》,1988年第5期。

② 祁林:《意识形态的图腾抑或失效――关于两部二战宣传电影传播效果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

③ [法]让?米特里:《电影符号学质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20页。

④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页。

⑤ 张雷:《公共关系学派一种广域的视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页。

⑥ 齐隆壬:《电影符号学》,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第44页。

⑦ [美]达德利?安德鲁:《经典电影理论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02页。

[作者简介] 安冬(1990―),男,山东枣庄人,吉林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第二篇:意志的胜利 影评

《意志的胜利》

影评

《意志的胜利》被誉为这世界上最有力量、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但是也有人说,它完成的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巨大胜利。而这份胜利的缔造者就是当代艺术史上的传奇女导演里芬斯塔尔。她是美国TIMES周刊评选20世纪一百位最重要的艺术家中唯一的一名女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在艺术界的地位之高。《意志的胜利》虽使她一战成名,却免却不了她终身被世人诟病其政治形态,不被电影界承认其存在的命运。然而,在意识形态相对开放的今天,斯皮尔伯格等赫赫有名的导演都曾公开表示过对里芬斯塔尔作为同行的敬意。这份敬意不仅仅是对她精湛的艺术技艺和素养的叹服,更是对她给世人留下《意志的胜利》这般优秀的影视作品的衷心感谢。

《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开场地点却不是纽伦堡宏大的会议厅,而是黑云翻滚的天空。那般波涛汹涌的云海正如当时暗无天日的社会背景,“1934年9月5日,世界大战爆发后20年,德国的苦难开始后16年;新生的德国起步之后19个月,阿道夫·希特勒再来纽伦堡,检阅忠实的追随者的队伍”。而那只承载着希特勒的飞机,此时便化作天神的坐骑,穿越层层云海,越过艰难险阻,让天神降落人间,解救失落的德意志

民族,解救在痛苦中的民众。

在影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群众对于这位天神的尊敬和爱戴。欢呼,行礼,鲜花„„一切的元素都在宣扬着天神的伟大及其天神的人民对其的拥护。而检阅的过程和会议现场更像是进行了一场大型的宗教祭祀仪式。齐刷刷的举手礼和震耳欲聋的掌声,整齐划一的行为举止所带来的秩序美感和节奏美感是难以言语的。这让人想到卢因的理论,说服一个集体,要以形式、氛围来说服。正如人们认为媒介是“第四权力”一样,纪录电影可以利用视觉符号捕捉住人们的眼睛来传达一种权力意志。从《意志的胜利》这部作品的效果来看,它们的确行使了某种权力,它们让人们按照导演的意图去行动以及去思考问题。影片中那样狂热躁动的氛围,不仅容易煽动在场的群众,更能煽动荧幕下的观众。让观众也拜倒在希特勒的旗帜下,信服纳粹能够像《出埃及记》里的摩西一样,带领人民到达神所准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这就是希特勒的力量,也是里芬斯塔尔的力量。希特勒正是深知这两种力量的强大,才找到了里芬斯塔尔来为帝国拍摄这么一部纪录片。他给里芬斯塔尔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拍摄条件:无限制的经费,数不清的聚光灯,一百多人的摄制组,16名一流摄影师、30台摄影机所组成的规模庞大的摄影队同时开工,22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全部随时听命于里芬斯塔尔调遣。并和当时最负盛名的实验电影大师Walter Ruttmann合写剧本。而希特勒本人也亲自担任制片人。纽伦堡甚至为拍摄还专门修建了特殊的桥梁、塔和斜坡路,使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能够尽情发挥其

所能。希特勒投下如此血本,为的就是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完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而里芬斯塔尔也没有浪费希特勒所给予的任何资源。里芬斯塔尔指挥着她的摄影大军,在梯子上、斜坡和高塔上进行拍摄,多视角的拍摄成功地渲染了现场气氛。里芬斯塔尔甚至在影片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在希特勒驱车检阅游行队伍的场景中,她打破了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完整构图原则,希特勒的头部在画面中被切去三分之一,这样就使他的背影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显得更加高大,而游行队伍则变得相对渺小,而且仿佛是从希特勒举起的手臂下面鱼贯而过。而在最后的纽伦堡大会上,也有一个镜头让人震惊。镜头从大俯拍始,希特勒一行从画框底边入画,他们向前时摄影机也慢慢抬起头来。最后摄影机摇在希特勒一行的前面,抬头,讲台正中一面大万字旗。这样的镜头流畅而又带强烈的政治意味。而在万字旗下干部的演讲,群众如雷贯耳的掌声,和仰拍镜头下的希特勒3组镜头之间的剪切,也让影片更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可见里芬斯塔尔深知如何运用群众的镜头表现希特勒,表现纳粹。

希特勒也深刻认识到艺术之于群众的作用。关于电影的的宣传功能,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群众有一种惰性,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他们很少翻看或阅读与自己无关或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书面信息。对于表述一定观点的文字,只有那些对这种观点感兴趣的人才会去阅读。传单或海报,由于其简练的风格,可能会吸引一些不同想法的人们的注意。图片,包括电影在内,更易吸引人们的视线。”不得不说,里芬斯塔尔完美的执行了希特勒关于艺术的要求。这部纪录片没有采用画外解说,而是让画面自身和从现场采集来的讲话、声音和音乐来说明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更把文字力量变成一种影像的力量。影片中经常闪过的富有象征意味的纳粹的鹰徽和万字旗就都是在给群众下达一种强烈的暗示。里芬斯塔尔还大量运用隐喻手法,例如影片中出现的大量孩子的镜头。给希特勒献花的小女孩,军营中孩子们的笑脸,游行中争先恐后观看的孩子的目光,儿童军乐中努力表演的孩子„„孩子们对希特勒的爱戴也在像观众表达出一个情绪,我们天神般的崇高的德意志的最高统治者是如此的平易近人。

影片最后在瓦格纳恢宏的史诗音乐里告终。里芬斯塔尔选择瓦格纳不是偶然。瓦格纳作为希特勒最欣赏的音乐家,其音乐必定要加入到影片中。难怪希特勒如此赞赏里芬斯塔尔,她不仅能够掌控全局拍摄大场面大调度的景,还能注意到画面与声音的细枝末节的方面。最终《意志的胜利》能够获得纳粹国家奖,威尼斯电影展金奖和巴黎电影节法国政府大奖等一系列奖项也让人不足为奇了。

但是这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走过的路程太过于艰辛。很多教授电影的学院教授们甚至不敢把《意志的胜利》在课堂上全部放完,他们说:“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担心我的学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会变成真正的纳粹。”我们不能想象当时影片在德国上映时蛊惑了多少德国的青年加入到纳粹的麾下。我们也不知是否该相信里芬斯塔尔的辩词。她曾拒绝承认《意志的胜利》是一部宣传电影,但恰好因为它是“艺术”的,所以才有煽动性,她从不关心政治,所以才会被政治利用。

在这部影片全面开禁的今天,我想我们还是不要过多地注意其政治形态的模样,而好好享受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的艺术方面视听语言的享受吧。

第三篇:论意志的自由

第九章 论意志的自由 一.自由选择者的自由

9.1 上帝造人,把自由赋予人的意志。这意志既不受强迫,不得不行善作恶,也不会因其本质而必然如此去行(太17:12;雅1:14;申30:19;约5:40)。

l

关于预定论,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绝对预定下,我们是否都成了机器人?”如果我们像威斯敏斯德神学家那样理解上帝的预定与护理,那么这个问题就能回答:“在永恒中,上帝就按其至圣至智的旨意,自由不变地预定了将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威斯敏斯德信条》3.1)“ 上帝是万物的伟大创造者,祂维系、引导、管理、统治一切活物、运动和事物,从最大的到最小的”(《威斯敏斯德信条》5.1)。“ 上帝在其护理之中,彰显极大的权能、难测的智慧和无穷的恩慈,甚至及于第一次堕落,以及天使和人的其它所有罪恶。这不只是有上帝的许可”(《威斯敏斯德信条》5.4)。

l

之所以有这个部分,就是因为当初神学家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预先做出了回答:上帝并不强迫人的意志,人受造时也不会因其本质而必然不得不行善作恶。换句话说,绝对预定与护理并没有将我们变成机器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行为--除了行为的善恶,是上帝所预定的,通过上帝的护理来实施的,但是行为的性质、动机或道德性是属于我们的。因此,整体而论,行为是属于作为个别受造物的我们。预定只是远因,它不是像电源信号操纵机器人那样来操纵我们。除非我们患有精神病,否则我们对我们所决定的每一项自由行为都有完全的知觉;是依照我们的认知与情感的状况,我们的欲望与倾向而定的;我们在作决定时,是按照最好的做法而定。即使是有人用抢指着我们,问我们是要钱还是要命,我们也是以当时视为最好的做法而决定的。换个方式说,控制机器人行动的主要因素是机器人的控制器,或操控它的精密程序。机器人没有自己的感觉或意见!但我们行为的主要起因是我们本身的意志--我们有自己的意见。而上帝的预定与护理则是我们行为的远因。

l

这个结论有圣经上的根据,基督教导说:“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太12:34-35)。

二.人在四重状态中意志的自由

9.2 人处于无罪状态时,有自由和能力立志行事,得蒙上帝的悦纳;但人本是可变的,所以他也可以从那状态中堕落(创2:16,17;3:6)。

9.3 因堕落在罪中,要行与得救相关的属灵的善事,人在意志上已经完全丧失了这样的能力(罗5:6;8:7;约15:5);因此,他既是属乎血气的人,心中完全与善为敌(罗3:10,12),死在罪中(弗2:1,5;西2:13),所以,他无法靠他自己的力量归正,也不能预备自己归正(约6:44,65;林前2:14;弗2:2-5;多3:3-5)。

9.4 当上帝使罪人归正,把他迁移到恩典中时,就将他从与生俱来的罪的捆绑中释放出来(西1:13;约8:34,36);又惟独藉着上帝的恩典,使他能够自由地立志并行属灵的善事(腓:2:13;罗6:18,22);然而,因他身上仍有残余的败坏,所以,他既不完全,也不专一立志行善,还会定志行恶(加5:17;罗7:15,18,19,21,23)。

9.5 惟独在得荣的状态中,上帝使人的意志达于完全、不变的自由。那时,人的意志才能完全向善(弗4:13;来12:23;约壹3:2;犹24)。

l

这四个部分讲述人在四重状态中的意志,就是:(1)无罪状态;(2)败坏状态;(3)恩典状态;(4)得荣状态。或换个方式说,意志的自由,现今或堕落之前都是一样的。但是,人的意志是由人心的倾向而定,而既然人心的倾向在四重状态中是不一样的,那意志的自由与能力就受到了影响。

这四种状态概述如下:

状态 自然倾向

本身具有可变性吗? 意志与罪的关系 无罪 只有善 有

能够犯罪 自然 只有恶

无,需要重生才能改变 不能够不犯罪 恩典 有善有恶-能够不犯罪 得荣 只有善 无

不能够犯罪

以下是几项对四种状态的备注:

1.无罪状态(第二部分)比较《威斯敏斯德信条》6章1至2段。人受造时原有原义:“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传7:29)。那么,亚当和夏娃是怎么堕落入罪中的?神学家这么回答:人本是具有可变性的。怎么变?神学家没有尝试回答。亚历山大.贺智这么推测:亚当“易受外在的试探,过度的刺激也会使他动物性的倾向受到诱惑,这些若在适当程度上本来是无罪的”(162页)。

2.败坏状态(第三部分)

比较《威斯敏斯德信条》6章3至4段。“得救相关的属灵的善事”指的是上帝眼中为好,为善的事。罗马天主教教导说,得救是因着信和随同的善行;但改革宗教导说,我们所有的善行在上帝眼里都像污秽的衣服。属乎血气的人是死在罪中的,而不是病在罪中。因此,属乎血气的人不能自己归正,而不是像阿民念派所教导的那样,圣灵呼召罪人,但罪人是否信主关键是靠自己决定。况且,罪人也无法预备自己归正。多数清教徒都教导说,罪人应当寻求得救。既然归正或重生完全是上帝的工作,许多清教徒认为罪人应该等待上帝施恩,使他们归正,这样他们才能说他们已全心信靠基督。但是,他们在等待之余,不应该虚度光阴,因为他们能够读经、听道等等。但是,这些行为本身并无功德:也没有保证说,假如他们这样做,上帝必使他们归正。可是,却有许多人误以为这些行为是绝对必要和有效的,而他们也确实预备罪人领受上帝的恩典。(许多清教徒采用“预备”[prepare],却其实指“寻求”[seek],这可能是导致误会的原因)。当时的牧者们志在纠正这种错误主张,人无法预备自己领受上帝的恩典,因为当人在寻求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正寻求上帝,而是寻求得救的惠益与安慰。这样的寻求是自私的、和罪恶的,虽然如爱德华兹所教导的,比较而言,罪恶较少一些。

人无法自己使自己归正,这是圣经坚决和明确的教导:

a.属乎血气的人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2:1);他们心地昏昧,心里刚硬(弗4:18);他们是罪的奴仆(罗6:16, 20);以及魔鬼俘虏(提后2:26)

b.属乎血气的人不可以改变自己:“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你们这习惯行恶的便能行善了。”(耶13:23)。“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约6:44a)。参看《罗马书》9章16节;《歌林多前书》2章14节。

c.为使人能进入上帝的国度,上帝主权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3:3)。因此,归正又称为受造(弗2:10)和复活(约5:21)。

d.使罪人归正是上帝的工作:“我要使他们有合一的心,也要将新灵放在他们里面,又从他们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他们肉心,使他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上帝”(结11:19-20;36:26-27;耶31:33)。“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上帝。他听见了,主就开导他的心,叫他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徒16:14)。

e.基督徒信心与圣洁的增长是上帝的工作:“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1:6);“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3)。

3.恩典状态(第四部分)

当罪人重生后,他便进入了恩典状态。在重生过程中,有两件事的发生,首先是否定性的,上帝“将他[罪人]从与生俱来的罪的捆绑中释放出来。”重生之人已不再是罪和撒旦的俘虏或奴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8:34,36)。换句话说,现在罪人有能力不再犯罪了。第二是确定性的,上帝“使他能够自由地立志并行属灵的善事”。《威斯敏斯德信条》第10章教导说,圣灵赐给我们一颗肉心,在心灵里灌输新的属灵倾向。

可是,上帝却本着自己的美意,使蒙重生者今生身上仍有残余的败坏,而不是完全地根除。正因为这残余的败坏,重生者不只行善,也犯罪。即使他定意行善,也有罪混在其中。“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加5:17;比较罗7:15-23)。

我们在《威斯敏斯德信条》第13章“论成圣”中会更加详细地说明。

4.得荣状态(第四部分)当我们说到得荣的人不可能犯罪时,不是指他已不是自由选择者了。这是指旧的败坏倾向已完全根除,灵魂也完全地成圣(弗4:13;来13:23)。因此,它有着不变的圣洁意向。这就是得荣的人不可能犯罪的意思。

第四篇: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第二,意识形态发生分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多样,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因此,不仅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出现了非主流意识形态,而且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日益分化和多元化。这深刻说明了主流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巨大压力及所承负的引领和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社会责任。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被淡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自主、平等、竞争、信用、法制等观念,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不仅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且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去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而且也使人们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甚至被重构的倾向日益突出。

尽管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容否认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本国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面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遭到的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回答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对新现象、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不断推出有理论深度、有社会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真正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提供精神支撑。

第五篇: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摘要: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本文初步从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两方面解释自由意志的存在与表现。从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区别来分析自由意志的表现。

关键词:自由意志,意志

人们常常谈论意志,认为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所特有的,人是可以通过意志来控制行动。而关于自由意志的存在却有很多的争议。

心理学中存在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争端,自由意志论假设人类有选择他们的行为的自由,人类在本质上是自我决定的。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行为是没有原因、完全随机地存在,而是认为影响人行为的外界环境和社会道德等境因素能被意志所拒绝。由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人所创导的人本主义是人类自由意志论的最强有力的倡导者,认为我们能够自我选择需要的目标,自由的行动。决定论假设,每一个物理事件都是有原因的,因此,既然人类行为是一个物理事件,它也应由先前的因素引发。决定论强调因果律,而科学的目标便是提示这些规律从而对将来的事情进行预测和控制。心理学中大多数流派都采取了相当严格的人类行为决定论的观点。行为主义主张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其中以华生为代表,他先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的观点夸大了外界的对人的影响。人不是环境的奴隶,人的行为并非全由外界环境决定,也受内部状态的调节。这种调节就有自由意志的表现。

对于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区别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方面,它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控。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一是推动人从事达到目的的行动,二是制止与目的不相干的行为。但在生活中人常会行动的自由感,有时候不受意识的支配。如意志和学习的关系中,对于学习这种繁重而持久的工作是需要意志才能坚持下来。但人学习学习过程中也并不是总能按意志行动,书看久了感到枯燥了,人会做与看书无关的事(看看屋外景色,踢踢球)来缓解这种枯燥感。这就是自由意志的表现。人们也许将这视为学习中的缺乏自觉性和坚持性的表现。所

以我认为自由意志可能与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有一定的关联。就像潜意识常被人的意识所压制一样,自由意志也因人的理性的,环境的压力所排挤,处于边缘化了的心理倾向。

意志与自由意志在行动的过程中看,意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意志的行动是个体经过深思熟虑,对目标目的有了充分认识之后采取的行为。这里特别强调是自觉的目的,不然就就失去了有意识的能动的前提。而自由意志是有偶然的或一时盲目的的行动倾向。一个人在上课时没有一直专注黑板,突然向窗外看去,这一过程是偶然的,但却是人自己选择的行动。意志特征之二是以不随意运动为基础的。随意运动是在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受个体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具有目的性。如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自由意志却不全为随意运动,像冲动行为,是一种不随意的运动形式,常是在情绪激动时产生的,但行动是自己的选择,并且没有因为环境的外界因素而受到控制。意志特征之三就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困难有内部和外部外部,外部的有恶劣环境和挫折等,内部的是来自自身,干扰目的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自由意志是因人外界的困难的反映或本身的内部的需要而选择自己所倾向的行动。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任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由意志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就是人的本能和基本需要的外显和表达。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信念的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自由意志被认为对道德判断因而受到众多宗教组织支持。

自由意志常在西方哲学界得到广泛的探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志的自由,把意志说成是一种独立于客观现实的、纯粹的精神力量,不受任何因果规律的制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鼓吹唯意志论,将意志说成是世界的本体,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和客观化。人类本身也是客观化的意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可以选择自由,这种不受任何条件的决定。他承认人是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选择的,但是条件能否发生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人自己的选择。例如一个抵抗者被关进狱中,环境条件几乎不能让在

做什么事了,然而他依然可以有许多选择。如读书,写文章或绝食。萨特反对一切决定论的因素,如环境、教育。唯心主义的观点过分提高了人意志的作用,人的行动多数是按客观的世界的规律的。人人想得到财富,但都知道要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才可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有一定的意志自由,但人的意志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人的行动也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的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很完善,不能说明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发展的实质。哲学常将自由意志与犯罪联系起来讨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自由意志本质上是善的,因善事对其有好处,而恶事使其深受其害。一个人之所以要作恶,也只是他以为那是善的。只要他知道那是恶的就不会主动去作恶了。因此要向善,关键不在于限制人的自由意志,而在于交给什么是善的。

自由意志的认识与发展问题现在仍然有很多需要解决。人在生活中多数是按意志所行动的,自由意志是在人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有的。应该是内心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反映。却时常被外界的环境(道德与舆论)和内在理性精神所隐藏起来。人也不能没有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意志就失去了人的选择能力,如动物与机器一样按规律行动。

下载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论自由意志》有感(5篇)

    读《论自由意志》有感 这一个多月来,课余时间都沉浸在奥古斯丁的《论自由意志》里。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不足以读完并读懂。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自由意志”这个词并没有多少......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难题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难题 季中扬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223001) 内容摘要: 审美意识形态论放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的批判性与列宁意识形态论的阶级斗争性,将审美意识形......

    影评:从《飞越疯人院》论自由意志

    影评:从《飞越疯人院》看自由意志一、故事情节:飞越疯人院是1975年导演米洛斯.福曼根据肯.西克的小说《飞跃布谷鸟巢》改编而成。故事的主人公叫麦克墨菲,由尼克尔森饰演,由于他......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抗日战争始于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结束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八年,中国军民付出了及其沉重的代价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习近平意识形态“十论”(精选多篇)

    习近平意识形态“十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现摘录部分要点供广大党员学习。 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

    论自由意志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5篇范文

    论自由意志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由意志是支配历史传述的意识模块,它决定着历史传述者以一种何种状态对历史本身进行传述。自由意志在其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做是人思想的附属品,是......

    论自由意志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精)

    论自由意志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由意志是支配历史传述的意识模块,它决定着历史传述者以一种何种状态对历史本身进行传述。自由意志在其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做是人思想的附属品,......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