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利
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利
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 利 2006 年l0 月 第10 期总第152 期 理论学刊 TheoryJournal oct.2OO6 No.10Ser.No.152 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利 孔德生(绍兴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长征途中,毛泽东立党为公,挺身而出,凭借高超的斗争艺术,力促遵义会议 的召开,保证了党的团结 统一,特别是对内挫败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对外赢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 持,胜利完成长征,从而挽救了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充分体现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风采.[关键词]毛泽东;斗争艺术;长征;胜利 [中图分类号]E0;K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6)10-0023-04
长征是中国革命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更是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令毛泽东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代 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凭其高深的马列主义理论 修养,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超凡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特别是立党为公,以其高超的斗争艺术,直接 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确保了红军长征的顺 利进展并取得最后的成功.长征与毛泽东历史地紧 密联系在一起.一 ,毛泽东以团结多数的斗争艺术.直接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 遵义会议前,博古中央的后台是王明,而王明的 后台则是共产国际,具有相当高的权威.博古,李德 等“左”倾领导人占据着党和军队的诸多重要位置, 几乎统治了一切.教条主义束缚了许多同志的思 想,宗派主义压制了党内民主.鉴于“左”倾中央统 治的顽固性,毛泽东深切地认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 量还远远不够,必须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支持者,大家 同心合力,才能有所作为.而在支持者中,如果能争 取到一位反对者,其作用和意义将非同寻常.因此, 毛泽东特别注意与王明路线的主要成员洛甫和王稼 祥接近,以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王稼祥是以六届四中全会代表团成员身份来到 中央苏区的,在实际斗争中,他日益认识到毛泽东路 线的正确,便在1932 年lO 月宁都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开始与“左”倾路线决裂.在苏维埃政府与毛泽 东共事时,与博古早有分歧的洛甫,也开始了新的思 想历程.长征出发时,毛泽东抓住机会,被批准与洛 甫,王稼祥合编在中央纵队担架队之中,一同行军, 以便随时做他们的思想转变工作,将他们争取过来.一 路上,三个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谈,中心内容 是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错误.此时,觉悟较早的王 稼祥更加觉悟了,洛甫也真诚地表示“真理在谁手 里,我就跟谁走”.这样,王稼祥,洛甫终于和毛泽 东走到了一起,三人拧成了一股绳,就形成了以毛泽 东为首的反对李德.,博古领导的“中央队”三人集 团,给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在湘江战役后,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讨论失败 的原因!”“王稼祥最先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认为要 扭转党和红军的危急局面,必须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改变中央领导.张闻天也很快接受了毛泽东的主 张,并且在中央政治局内开始反对李德,秦邦宪军事 指挥错误方面的斗争.”【1】(此时的中央最高“三 人团”虽形式上还存在,但实际上是周恩来一个人在指挥军事了.毛泽东在争取了王稼祥,洛甫之后, 更加注重与周恩来的接近,而湘江战败后苦苦支撑 危局的周恩来也渴望得到毛泽东的扶持.1934 年 12 月12 日,中央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 动方向问题.李德主张红军主力北上湘西与红二, 六军团会合,“毛泽东坚持继续向西进军,进入贵州 内地.这次他不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 还得到了当时就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 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议通过了O”[2](P124)此 次会议是毛泽东自宁都会议以来第一次参与决策, 其意见第一次得到尊重并对中央的战略决策发生影 响,这是毛,周,洛,王联合的第一次胜利.实践证 23 明,周恩来的军事思想同毛泽东基本一致,而同 “左”倾领导者是对立的.因此,在这个危急时刻和 随后召开的黎平会议,遵义会议上,周恩来能同毛泽 东站在一起,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是很自 然的.1935 年1 月15 日,经毛,洛,王研究后由王稼 祥提出,获得周恩来等人支持的遵义会议终于召开 了.会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与会2O 位代表中 除博古,李德,凯丰外所有人的热烈拥护,这是毛泽 东善于团结多数,以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赢得 人心的结果.其中,有三个人的发言最关键,所起的 作用也最大.第一个是洛甫.洛甫在党和军队领导 人博古和周恩来的正副报告作完后,率先站起来,根 据他和毛,王共同草拟的集中反映毛泽东的主张的 提纲作反报告,点名批判博古,李德.第二个是王稼 祥.拖着病体躺在担架上与会的王稼祥在毛泽东发 言后,第一个抢先发言,直截了当地讲了三条:完全 赞同洛甫和毛泽东的发言;红军应该由毛泽东这样 富有实际经验的人来指挥;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 挥权,解散“三人团”.曾为王明路线的骨干成员, 在党和军队担任重要职务的王稼祥的发言,是对毛 泽东的有力支持.对此,毛泽东多次讲过:“遵义会 议是一个关键,--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位同志 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第三个是周恩来.“周恩来在发言中全力推 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他的这一倡 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谁主沉浮已不再是个问题了.显然,周恩来的态度对毛/ 4
泽东的正确主张能取得胜 利,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票.连毛泽东也认为“恩来 同志起了重要作用.”[3](P283)
二,毛泽东以避实击虚,稳扎稳打的斗争艺术, 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进展与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 遵义会议只提军事问题,而闭口不谈政治问题.确实,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只是批判了博古等人在 军事路线上的错误,“其他问题暂时不争论”,“很多人一下子就接受了”.《遵义会议决议》也只批判了“左”倾错误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没有批判他们 在政治上的错误,甚至肯定“一年来反对'围剿,的 困苦斗争,证明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是正确 的”L4“嘟,在扎西会议上被正式通过.可以说,遵 义会议是在非常情况下召开的一次紧急扩大会议, 目的就是要解决错误的军事指挥问题.遵义会议切 实集中全力地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 题,但政治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增选毛泽东为 24 常委,博古等人都仍在原位;组织上也只是在军事指 挥上作了一些调整,取消最高”三人团“,成立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本来 可以乘胜追击,清算博古中央在政治上的错误,但他 有意绕开了两条路线的对立.只提军事问题,形势 使然,人心所向,因此受到批评的人不多,有利于团 结大多数,共同对付当时的危局.不提政治问题,是 由于党内许多除了认识到”左“倾中央军事路线错 误之外尚未认识到其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错误.条件不成熟时,如果贸然讨论政治问题,受到批评的 人必定很多,会议很有可能开崩.在一次政治局扩 大会议上去纠正一次中央全会确立的政治路线,显 然是困难的,组织手续也不健全.只批评李德,博古 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剥夺他们的军事指挥权,同样 达到了否定”左“倾路线的目的.再者,毛泽东相当 清楚军事和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当时军事斗争是 重心,红军的生死存亡问题压倒一切.挑明政治问 题还没到时候,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彻底解决最为紧 迫的军事问题.在军事上有决策权的人在政治上绝 不会没有地位的.谁能把红军带出泥沼,就能赢是 多数的信赖和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抓住了这个主要 矛盾,也就抓住了机遇,由军事领导核心而成党的领 导核心.三,毛泽东以以退为进的斗争艺术,力辞总书记 记,创立”洛毛体制“,奠定了新成立的中央领导集 体团结稳固的坚实根基 毛泽东立党为公,心地无私,不贪功不争权,力 辞一把手,创立”洛毛体制“,取得了”一箭多雕“的 良好成效.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已经成为众望所 归的领袖,但他没有任一把手,而只是去任政治局常 委.直到”鸡鸣三省“政治局常委开始分工时,尽管 周恩来,洛甫一致推举毛泽东接替博古,出任中共中 央总负责,但毛泽东还是坚辞不就,并力荐”应该让 洛甫做一个时期“.毛泽东的眼光是远大的.因为 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按照严 格的组织规定,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更换,必须报经共 产国际批准.毛泽东从未去过苏联,共产国际缺乏对他的直接了解和必要的信任.而洛甫则不同,他 在苏联呆得久,在共产国际的根基很深,共产国际信 得过.就中共党内而言,洛甫既有留苏的经历,又有 很好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在理论上足以与教条派 抗衡,又有从”左“倾营垒中冲杀出来的经历,和实践派的思想感情比较接近,还有在遵义会议上做 ”反报告“的大功劳,容易被各方面的人所接受.事实证明毛泽东的眼力不错.”洛甫这个同志是不争 权的“,在此后洛甫任总负责的八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与毛泽东保持着良好的共事关系:毛泽东真诚地 支持洛甫主持并开展工作,洛甫则相当尊重并全力 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既化解了外在压力,又增强了内 在合力,毛泽东实际上成为党的领导核心.四,毛泽东以既团结又斗争的正确的党内反倾 向方针,挫败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 1935 年6 月12 日,毛泽东和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在红 军战略方针这个关键问题上,党中央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发生了分歧.党中央根据对形势的科 学分析,提出了北上方针,而张国焘认为西进,南下才有出路,团结欢乐的气氛很快被罩上了一层阴云.洛甫,毛泽东等人耐心地与张国焘进行电报往来磋 商,交换意见,希望他权衡利弊,同意中央的战略方针.但是,张国焘拒不执行军委计划,私自率军向川 康退却,并提出要解决所谓红军的”统一指挥“和中央的”组织问题“.张国焘如此这般,根源是权力驱 使.因为他看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刚组建不久, 只有三万多人马,而自己兵强马壮,拥有八万多条人枪.他自恃枪多势众,已不满足于一个中革军委副主席的职位了,开始公然向党争权.为此,他还策动一些人向中央提出改组中革军委和总司令部,要求 由张国焘担任军委主席,给以”独断决行“的大权.中共中央坚决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但为了照顾红军的团结,经过反复商量,最后于7 月18 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军阀主义作崇的张国焘根本不 把党中央放在眼里,妄图篡夺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 权.为打破张国焘擅权红四方面军,红军总部决定把一,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8 月上旬,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召开会议,重申北上的战略方针,较策略地批评了张国焘的”西进“,”南下“
错误 方针,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维护 两个方面军的团结.而张国焘无视中央的劝告,坚 持”乘势南下“的主张.同时,他又背着党中央密电 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用”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方法挟持右路军和党中央随他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 中央.由于叶剑英的机警,毛泽东先于陈昌浩知道了电报内容.在形势处于千钧一发之际的紧急关 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英明决断,为贯彻北上方针, 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 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先行北 上.9 月12 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 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本着”惩前 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会议内容限制在师以上干 部中传达.《决定》指出张国焘坚持向川康退却的 方针是错误的,张国焘同中央的争论实质是由于对 政治形势的分析和敌我力量估量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中央号召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团结在以毛泽东为 首的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作斗争,促其觉醒 北上.一,四方面军分裂后,有人主张开除张国焘党 籍,毛泽东不同意,认为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应 看到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否则的话,争取他统率 着的被蒙蔽着的几万军队过草地就会困难得多,很可能造成红军,造成党的真正分裂.危急时刻,毛泽 东沉着镇定,举重若轻,坚持党内斗争的原则性与策 略性的有机统一,既对其进行善意的规劝与一定程度的让步,又对其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与斗争.”为 什么这样呢?就是要把犯错误的同志团结起来,特 别是在困难的时候.“L5J(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 正是”这种正确处理党内问题的政策,使大家团结 起来,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完成了长征.“J(嘲)1935 年10 月5 日,张国焘错误地认为北上的 党中央人单势弱,已不成气候,个人野心急骤膨胀, 竟公然在卓木碉另立党的”中央“,自封党中央”主 席“,并宣布对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要撤去 现职,并要”开除“党籍予以”通辑“112 月5 日,他 狂妄地要求已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不得再冒用党 中央名义“,只能称北方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 央红军也只能称陕甘政府和北路军,口气是如此咄 咄逼人.中央面临着大分裂!红军面临着大分裂!毛泽东面临着严酷的局面11936 年1 月22 日,党 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 定》,责令张立即取消他所成立的”中央“等非法机构,停止一切反党活动.蛮干的张国焘所部人员折损过半,给养困难,进退无着,南下方针已被实践宣 告彻底破产.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不满情绪高涨,朱德,刘伯承等高级将领的坚决斗争,使张国焘 的权威骤降,愈发难以维持.尤其是刚回到陕北的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他 以共产国际特使的身份,对张国焘进行说服工作.张国焘不服从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但他”表示 一 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J(嘲.于是,迫于内外双重压力,张国焘被迫于1936 年6 月6 日宣布取消 他的第二”中央“.并同意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与 中央会合.1936 年1O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 25 主力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 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在全党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 主义的斗争中明确指出:过去红四方面军所犯错误, 应由张国焘负主要责任,反对把同张国焘分裂主义 的斗争,歪曲为反对红四方面军全体干部的斗争,并 对四方面军干部站在毛泽东革命路线上来给以鼓 励.党中央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不折不扣的批 判,但对其本人还是予以同志式的团结,也用事实教 育了全党全军,”既弄清了是非,又团结了同志,这 是毛主席从团结愿望出发的一贯方针的伟大胜 利.“[7](P219)
五,毛泽东以主动求援的斗争艺术赢得了共产国际的支持.为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的发展及长征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外部保证条件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协 调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及时派代表到莫斯科向共产 国际汇报,以求得理解与支持,从而确保了遵义会议 的成果不失.这位红色使者是陈云,时任中央政治 局常委,早在中央苏区时就认识到了毛泽东路线的 正确,遵义会议上明确支持毛泽东.遵义会议尽管 没有批判”左“倾中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但通 过批判其军事路线,实质上已否定了其领导地位;遵 义会议尽管安排洛甫任党的总负责人,但毛泽东是 第一代领导集体真正的核心.对此,李德和博古耿 耿于怀.他们正在筹划着向共产国际和王明告状, 为自己翻案.历经政治磨难,练就了娴熟的党内斗 争艺术的毛泽东,对此早有准备.为巩固遵义会议 来之不易的成果,当李德等人还在密谋如何采取行 动之时,毛泽东棋高一着,实施了一项果敢而稳妥的方案:派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赴苏向共产国际汇报,主动争得共产国际的支持.作为共产国际属下的一 个支部,中共作出改换领袖,改变路线的重大决定, 无疑需要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否则是不算数的.为了让共产国际了解中国革命的实情,以防李德等人”恶人先告状“坏了中国党和革命的大事,中共中 央及时派陈云赴苏联,于1935 年8 月辗转来到了莫斯科,并带去了《遵义会议决议》,说明了中央和红 军领导机构的变动情况.陈云慢声细语,娓娓而谈, 讲述遵义会议的决议,形象地描述了遵义会议怎样使中国革命发生了极大变化,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怎样指挥红军机动灵活 地与敌军周旋.他的汇报,使共产国际了解了实情, 肯定了遵义会议决
议.王明虽然对遵义会议的结局 不甚满意,但鉴于会议仍肯定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 政治路线正确,他所信任的洛甫替代博古成为中共一把手,路线还在,加之共产国际已经首肯了遵义会 议的结果,王明也便无话可说了.这样,陈云的出使 获得了圆满成功,博古指望”或迟或早会同共产国 际执行委员会恢复联系,并'纠正'现时的政治路 线“的希望落空,李德也失去了”告状“的勇气,毛泽 东的领导地位初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肯定.陈云赴 莫斯科的使命,就是向共产国际详细汇报中国党和 红军领导人的变化及新的路线和策略.尽管遵义会 议是中共中央在与共产国际失去电讯联系的有利条件下,彻底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控制而召开的,并独立 自主地解决了党的组织问题,令共产国际十分震怒.尽管王明攻击遵义会议的”政治,军事和组织路线 是完全错误的“,”其目的是为了反对共产国际的正 确路线“,但共产国际并没有这样看.共产国际对遵义会议及其决议并没有积极地反对,而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其中原因,一是事实已经证明受自己支持的博古”左"倾中央的领导导致了中国革命的 失败,共产国际不得不承认中国党的选择.二是陈云的汇报使共产国际自红军长征后第一次了解到中国革命真相,并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对于中国革命形势和条件的估计同实际情况是有一定距离的.共产 国际的态度,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 位是至关重要的,也为长征胜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 外部条件.参考文献: [1]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 版社.1993.[2][德]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M].北京:现代史料编刊 社.1980.[3]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 版社.1989.[4]李聚奎.遵义会议前后[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5]卢瑞莲.共和国领袖的决策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97.[6]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作者简介:孔德生(1968 一),男,吉林长春人,法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政治系主任,副教授.责任编辑:穆敏
第二篇:长征中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
长征中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txt什么叫乐观派?这个。。。就象茶壶一样,屁股被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生看一个女人是不科学的,容易看出病来。长征中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
《读者》2009年第21期
红军长征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毛泽东高超指挥艺术的胜利。
(一)长征是红军被迫的战略转移。红军要从被动的态势中争取主动,军事指挥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即正确确立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和行动计划。它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红军的存亡和革命的成败。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首先就表现在正确的选择和确立红军长征的战略方针上。
在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长征中,围绕长征战略方针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其中大的斗争就有两次,一次是在长征初期,“左”倾错误领导者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广大红军指战员虽然英勇奋战,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却始终摆脱不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湘江战役之后,红军损失过半,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这时,“左”倾错误领导者仍不顾国民党军在红军前进方向已集中重兵布阵以待的严重情况,坚持向湘西转移的方针。在党和红军面临覆灭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清醒地分析了形势,坚决反对北进湘西,力主西进黔川边界地区。红军按照“西进”的战略方针,进入贵州,攻克黎平,强渡乌江,占领遵义,第一次跳出敌人围追堵截的包围圈,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在湘西消灭红军的计划。另一次是中央红军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毛泽东根据当时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正在高涨的形势和川西北的地理、居民、经济条件不适宜建立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又及时提出了北上川陕甘的方针,不顾张国焘的反对和阻挠,毅然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在前进途中,毛泽东获悉陕北还有相当大的苏区和红军后,便立即决定进军陕北,和当地红军一起巩固与扩大陕北苏区。随后在吴起镇,毛泽东进一步确立了“建立西北的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的战略方针,并以陕甘晋三省为主要发展区域,迅速打开了局面。长征的实践一再证明,毛泽东确定的战略方针,是红军摆脱困境、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方针。
毛泽东不仅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战略方针,而且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果断地改变行动计划,从而在与敌人的对抗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敌我情况的急剧变化,适时作出了渡江北上的行动计划,从而使红军取得了四渡赤水战役的重大胜利。此后,蒋介石亲临贵州督战,重新调集几十万大军在这个地区围追堵截,川军作好了堵截红军的准备,这时继续坚持渡江北上已不可能。毛泽东在对敌人情况作了全面分析后发现,蒋介石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防止红军渡江北上方面,而在南面方向却没有部署多少堵截的兵力。于是,毛泽东抓住蒋介石在战略部署上的漏洞,及时改变了渡江北上向四川发展的计划,乘虚快速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云南前进,指挥红军西渡金沙江,从而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在金沙江以东、以南地区,再次使红军争取了主动。在长征中,每到紧要关头,毛泽东都能审时度势,抓住战机,使红军找到摆脱困境、化险为夷的出路。
(二)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毛泽东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统帅。在长征途中,他不仅善于指挥弱小的红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强敌作战,而且善于指挥和调动敌人,从而在战争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一是以高度的机动作战调动敌人。遵义会议前,“左”倾错误领导者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中央机关携带的大批辎重,成了红军的沉重负担,队伍拥挤,行动缓慢,削弱了部队的机动能力,以致在湘江战役中遭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在作战形式上必须
由阵地战向运动战转变。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纵横驰骋于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广大地区,以高度的机动作战调动敌人,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创造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他善于处理“走”与“打”的关系,既反对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又反对同强敌进行决战的冒险主义;既做到避实就虚,又敢于在必要时打好硬仗,击中敌人要害,以打破强敌堵截,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该走就走,该打则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二是以超人的谋略调动敌人。红军一渡赤水之后,蒋介石调集各路敌军拼命追击,妄图南北夹击,聚歼红军于扎西地区。正当川滇两军从南北两面迫近扎西时,毛泽东利用敌人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的错觉和黔北兵力空虚的弱点,指挥红军出敌不意地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把敌人主力甩在赤水河以西,并取得了连克桐梓、娄山关,重新占领遵义的重大胜利。此举使蒋介石坐立不安,急忙飞到重庆亲自“督剿”,重新调兵遣将,妄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毛泽东洞察其奸,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诱使更多的敌人前来。当敌军逼近时,红军三渡赤水,重入川南;与此同时,以红九军团向叙永、古蔺方向继续前进,虚张声势,伪装主力,造成北渡长江假象。蒋介石再次上当,以为红军又要渡江北上,急调各路大军包围,妄图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而就在敌军包围红军将成之际,毛泽东却指挥红军主力由镇龙山地区秘密北上,然后突然向东,四渡赤水,继而又南渡乌江,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把敌军重兵远远地甩在后面,乌江天险反而成为敌军的行动障碍。为了进一步调动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觉,实现巧渡金沙江的战略目的,毛泽东妙计频出,示形于东而击于西,佯攻贵阳而西出云南,威逼昆明而直袭金沙,硬是借蒋介石之手调出滇军为红军让路,结果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
三是以灵活多样的战法调动敌人。说毛泽东用兵如神,神就神在战法灵活性上。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是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有着不同于一般战役战斗的鲜明特点,既有堂堂之阵,也有随遇交战;既需要大智大勇,又充满千奇百险。红军经常处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红军行动稍一迟缓,敌人即蜂拥而来,随时都有被合围的危险。毛泽东就是在这样险恶的形势下,把战法的灵活性发挥到了应付自如、出神入化的程度。他经常变换作战方向,适时迅速地转用兵力,声东击西,虚实相间,于劣势中造优势,于平势中造险势,于常势中造奇势,忽而穿插迂回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忽而出其不意地集中兵力打击孤立、薄弱的敌人,一招出手,常使敌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四渡赤水的各次渡法都不一样,三渡赤水是公开的,以全军佯动的方式专门做给敌人看;而四渡赤水则是保密的,做到“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结果红军东渡赤水已经三四天了,敌人还蒙在鼓里,甚至与红军相对而行却毫无察觉。
(三)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还表现在他能统筹全局,掌握关节,善于根据战争发展的阶段性,在关节点上取得突破,促成战争形势的转变。直罗镇战役便是成功的一例。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计划的破产。但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再次调集大军对陕甘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企图乘红军主力尚未得到休整和立足未稳之机,一举消灭红军,摧毁陕甘苏区。毛泽东从全局的高度分析了当时情况,清醒地认识到,敌人沟通葫芦河东西封锁线和我打破敌人对葫芦河的封锁已成为双方实现各自目的的战略枢纽。只有抓住这一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并打好战役,方可对转换战局起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他亲自选定位于葫芦河南岸具有良好战场条件的直罗镇进行了战役部署。
由于直罗镇一仗对战略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毛泽东在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之后,又抓住战役枢纽部署战斗。战前,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制订了作战计划,选定战场,并要求彭德怀同志率领团以上干部勘察地形和绘制地形图。战役发起后,毛泽东又亲自指挥红
一军团从北向南打,令彭德怀率领红十五军团由南往北打,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事关战略全局的战役战斗的极大重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久,红军便东渡黄河,痛击阎锡山,后又回师西征,狠揍马鸿逵、马鸿宾,迅速巩固与扩大了陕甘苏区,同时发动群众,争取东北军停止内战、与我联合抗日,在全国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重温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对于我们加深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在今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的指导作用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办法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实施办法
一、成绩评定办法
学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考勤和平时表现占20%、实践环节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50%。
二、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
实践环节从第八周开始,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课程结束时递交调研报告或论文(具体时间由任课老师自主决定并通知学生)。未交或未能及时上交的可以将实践环节得分记为0分,并可酌情扣除平时成绩5——10分。
三、实践教学的组成结构
(一)必选实践项目组成(1)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研报告一篇,要求如下:
A、各小组或个人不得抄袭、雷同和下载。否则按零分处理。
B、开课的班级,学生可到市区、法院、监狱、学校、村镇、企业或其他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调查,可以。根据老师拟定的调研选题,写出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自己选题的方式,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按2-4人一小组(最多4人)开展调查,在组长统一组织下,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调研或写作任务,建议可运用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搜集资料、消化整理等方式,也可几种方式相结合。于本学期结束前提供调研报告一篇不少于2000字,照片、人员分工、访谈记录、调研问卷等原始资料
C、参考题目
1、大学生眼中的社会分层现象
2、某地社会贫富差距现状调查与分析
3、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及生存状况调查
4、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5、民众对马英九的大陆政策认同意识调查
6、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调查
7、江西理工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8、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9、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0、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
12、目前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调查
13、你身边共产党员的素质状况调查。
14、江西赣州村民自治现状调查
15、江西赣州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状况调查
16、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状况调查
17、赣州市文化产业现状调查
18、赣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调查
也可以题目自拟
(二)任选参考实践项目(任选其中一项)
实践项目一:观看视频音像资料
【实践目的】
1.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音像资料,让学生加深对书本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及通过对理论热点问题的解惑释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实践要求】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积极思考,并撰写不少于1500字的观后感。
【实践学时】
【实践时间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组织观看。
实践项目二:听一场专家学者讲座
【实践目的】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实践要求】
学生自行听取金沙湾讲坛或其他专家讲座一次。提供教学期间内的门票一张,并且撰写2000字的听后感一篇。
【实践学时】
【实践时间安排】利用课余时间。
实践项目三:学生自行参观赣州市博物馆
[实践目的]
1.了解赣赣州发展历史,感受赣州历史巨变,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了解客家历史文化,鼓励学生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弘扬客家文化。
[实践要求]
1、以“了解历史,感受巨变”为主题,通过论文、摄影作品、诗歌或散文等表现形式反映赣州历史文化及发展变化。
2、要求以赣州为背景,必须紧扣主题,内容健康,角度新颖,富有感染力,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实践学时]
[实践时间安排]学生自己安排完成。
实践项目四:撰写论文
[实践目的]
1.通过查阅资料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要求]
1、查阅资料,结合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撰写出具有一定新意的学术论文。每篇字数在2500-3000字。
2、论文要有基本的形式,即要有论文标题、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等。
[实践学时]8学时
[实践时间安排]学生自己安排完成。
论文参考选题:
1、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3、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5、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论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7、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8、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中的所做的贡献
9、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0、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11、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2、论邓小平理论创立的主观条件
13、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14、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践性特征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16、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17、“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一国两制”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19、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1、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22、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3、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4、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论文格式: 扬弃与传承
——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 ××××××××××××××××××××××××××××××××××××××××××××××××××××××××××××××××××××××××××××××××××××××××××××××××××××××××××××。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弘扬(下面空一行)
【正文】:
×××××××××××××××××××××××××××××××××××××××××××××××××××××××××××××××××××××××××。
×××××××××××××××××××××××××××××××××××××××××××××××××××××××××××××××××××。
社会调查格式: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报告
——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为例
班级:调查组成员:
【正文】:
×××××××××××××××××××××××××××××××××××××××××××××××××××××××××××××××××××××××××。
×××××××××××××××××××××××××××××××××
××××××××××××××××××××××××××××××××××。注意:在正文中段首空2个字符,段落与段落之间不空行.各位老师:《概论课》实践环节分为必选和任选项,学生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后,社会调查报告和任选项论文分别以班级为单位装订成册,然后统一交思政部白燕老师处,思政部有统一封面,可领取。另,社会调查报告要有目录,目录放在学生调查报告上面然后用统一封面一起装订成册。
第四篇: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毛泽东去世30周年祭奠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毛泽东去世30周年.我觉得我应该写点什么,作为一个不曾忘记历史,热爱历史人的菲薄的纪念.我一直认为长征是伟大的,是人类历史的壮举,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命运,我很赞同崔永元的话,应该把从走长征路作为一个男人的成人礼.铁流两万五千里啊.如果不是自己条件所限我就参加从走长征路.哪个年代英雄们伟大的事业,一步我们民族精神迸发的时代.而毛泽东是我推崇的伟人,虽然我对文革也很深恶痛绝.可是不能否认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的重要地位.长征中是他崛起的道路,遵义会议是GCD的转折点也是他的转折点.毛泽东是诗人,他在长征中流下众多诗篇.就让我用毛泽东长征诗词篇章来纪念长征纪念毛泽东.一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这时候的毛泽东受排挤被剥夺兵权,雪上加霜又病倒了,心情郁闷可以理解.此时的词写在红军反围剿失败,转移的时候心中的意味是很不好受的,文字虽然很乐观可是可以理解诗人当时是在鼓励自己的斗志啊.红军的失败很惨痛,8万红军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回来,建国后兴国是有名的将军县300位将军可是近10万健儿参军,生者几多?
值得注意的是龚楚这个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红军第一叛将’不过活的很长90年代回过家乡.二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我最喜欢的长征诗词,虽然没有长征那首诗豪迈,可是极其简练的几个字就把长征红军在大山中艰难行进的场面刻画出来,脑海中浮现出陆定一写的过大山的情景,形象的描绘感觉像一幅壮观的画卷.其实红军为躲避国民党军的堵截追击,不得不选择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行进,行军艰难坎坷.三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
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我第一首会背的长征词就是这首.下阙豪迈刚健,画面感极强,与王维的”大漠箍烟直,长河落日圆’媲美.此战红三军团长彭德怀鞠躬至伟,作为一代元勋,他的功绩不用多说.毛泽东此时的信心是很强的,文字中的乐观情绪是自然的流露,预示胜利在握.四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用过多说,这首诗是长征的代表,提起长征就想起这首诗.配乐的歌曲唱起来威武雄壮.可以说这首诗是红军长征的总结.经历千辛万苦,牺牲多少将士,长征胜利了.留下了火种,然后燃烧中国大地上.五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过了这里就是陕甘宁边区了胜利了.长征终于到了尽头.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是为全世界人所知道,成了长城的最好的宣传口号,我好遗憾啊我还不是好汉不过很快就是了.苍龙是指的蒋介石,看来老毛听看得起老蒋的.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毛泽东的胸怀宽广,在长征胜利后更是豪情万丈,长征的确可以磨练认得意志,没有长征毛泽东是不会写出这么自信这么豪放的诗歌的.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歌太熟悉了不多说,有人曾说从中看出毛的帝王心态,我觉得这个人是高人,毕竟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出不了华盛顿的.历史是最公正的,没有那么多美好的理想.中国选择了毛泽东,是偶然也是必然.
加一首
山高路远沟深,骑兵任你纵横.
谁敢横刀勒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是直罗镇战役后主席送给彭的,当时看来毛对彭很器重的,可是啊谁想59庐山风云,彭大将军的遭遇,历史就是这样爱开玩笑.
第五篇:毛泽东小时候与长征的故事[定稿]
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一、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
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二、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十六岁时,父亲要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指望儿子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此时的毛泽东的志向并不在于耕地和金钱,他的眼界也不仅局限于小小的韶山冲了。他要继续深造,将来去干大事业。恰在这时,毛泽东从表兄嘴里得知,湘乡县有一所新
式学校,叫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那里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心前去求学。为了说服父亲,毛泽东求助母亲,最后他和母亲邀请舅舅、表兄和同族长辈以及私塾老师来家劝说,终于使父亲改变了主意。1910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自己背着行李,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徒步跋涉,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临行前,毛泽东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挥笔写了一首言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气魄宏大,意蕴深刻,抒发了这个有志少年发愤图强的远大抱负和四海为家的广阔胸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韶山的美好感情和对父老乡亲们的一片赤诚。毛泽东把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就挑着担子上路了。
掌灯时分,毛泽东挑着行李担子来到学校的大门口。他放下行李,轻轻叩响了大门上的铜环。看门人是一位老者。他斯斯文文地走出来,问明了毛泽东来意之后,非常遗憾地叹了口气,摇摇头摊开两手说:“孩子,你来晚了,入学考试已在两天前结束了。”
毛泽东急忙说:“老先生,请你帮个忙想个办法,我是湘潭的,为了投考,走了五十多里路,请你无论如何给想个办法。”
老先生答应回去禀报校长。过了一会儿,他又出,把把毛泽东领进了门房,说:“刚才给校长说了,答应让你补考。”说着又拿出文房四宝和试题,说:“你先看看,考虑考虑,我给你端个灯来。”说着,老先生就扭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端着一盏灯回来,对毛泽东说:“灯端来了,你开始作题吧。”只见毛泽东拱了拱手,很有礼貌地说:“谢谢您!老先生,试题我已作完了。”
老先生一听惊呆了,连忙拿起毛泽东的试卷,不住地赞汉:“奇才,奇才!”转身就直奔校长室去了。校长李元甫接过毛泽东的试卷,只见毛泽东在试题《言志》作答中,以宏伟的气魄和豪迈的语言,阐明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李校长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校里录取了一名建国人才!”在学堂里,毛泽东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学到不少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了教员们的器重和赏识。
东山学堂尽管是所新式学校,但在当时,贫苦农民的孩子有几个能上得起学?学校里的学生大都是富裕人家的子弟。他们穿着很阔气,而毛泽东经常穿着青土布的短褂子和裤子,只有一套比较整齐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再加上口音不一样,于是很多同学都讥笑毛泽东是个“乡巴佬”。但毛泽东对此并未做直接的反抗,因为他有他的志向和抱负,他来这里是为了求学救国,而不是和别人比穿戴、比口音的。他决心更加勤奋学习,发愤图强。为此,他写《咏蛙》一诗表达自己的心境: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东山学堂里,毛泽东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了,对国家大事也更加关心了。每天早上,学校里都要集合点名。校长经常利用这个机会给
学生训话,有时也讲一些时事,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中国日益贫弱、遭受列强欺侮的。毛泽东和同学们听了,都很激愤。学校里有几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员,也经常讲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日益富强和日本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毛泽东听了,更为中国的命运担忧,更加深了对国家大事的思考。
在东山学堂里,毛泽东自学的时间也增多了。他特别喜欢的是中国历史,有时也读外国的历史和地理书籍,通过读这些书,他对古今中外的事情了解得更多了,视野扩大了,思想更深邃(suì)了。对于近代人的作品,他特别喜欢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他读了又读,对其中优秀的文章,差不多都能背出来。他觉得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和着作切中时弊,谈的都是救中国的问题,而且文笔犀利,一针见血,从内容到文体,都让人感到十分新颖,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从这时起,毛泽东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更为深入地考虑国家的政治体制问题。他在读了《新民丛报》第四号。论说部分关于国家问题的文章后,在旁边批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段批注,清楚地反映出毛泽东,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已经具备了明确的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思想。
有一天,毛泽东见到一位同学手里拿着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就非常急迫地借过去看。书中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特琳娜女皇、惠灵顿、格兰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和林肯等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这些世界伟人的历史功绩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他多么盼望中国也能出现这样的伟人,来改变国家的命运,拯救国家的危亡。读着,读着,他禁不住用笔在书上圈画起来。
过了几天,毛泽东找到书的主人,深怀歉意地说:“对不住,我把书弄脏了。”那个同学打开一看,整册书都用笔画了许多圈点,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传记处画得最密。毛泽东读书时的激动心情跃然纸上。看到毛泽东发愤读书、忧国忧民的样子,这位同学还能说什么呢?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道:“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取得胜利,建立了美国„„”
这时候,毛泽东已逐渐确立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于是,他在离开东山前,给自己取了一个言志的笔名--子任。
毛主席在长征中的故事
毛泽东主席的四次眼泪
一代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
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数次流下热泪。
一、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
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
“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二、云贵交界,毛泽东险失妻子贺子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cén),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 7
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
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三、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泽东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没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泽东连忙喊卫生员给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还是留给„„”“昌保,你会好的!”毛泽东哽咽地说。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
胡昌保看着大家,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了毛泽东的怀中。
毛泽东把胡昌保轻轻放下,叫人取来一条毛毯,盖在烈士遗体上。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四、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毛泽东是意志如钢的革命伟人,平时轻易不流泪,当着如此众多的人流泪还从来没有过,而这次,这么多红军干部看到了毛泽东这么伤心地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