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晚年诗词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艺术特色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1965年秋
这是毛泽东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它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毛泽东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蓬间雀就是指前苏联修正主义领导人赫鲁晓夫,而鲲鹏当然象征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因此,显而易见,这首诗是一首政治寓言诗。上阕
全诗上阕,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鲲鹏展翅九万里,上下扶摇翻飞的伟岸情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鲲鹏形象,在此古为今用,另有所指,堪称谙熟古典,而又食而化之的典范。接着诗人借鲲鹏的目光背负着浩瀚的青天往下看,到处是大城连小城的尘世。诗人仿佛这时已变成了那高瞻远瞩的鲲鹏,大气磅礴、吐纳风云,大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不仅有此气势,而且的确世界革命的风云正在漫卷全球,到处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世界在当时正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从1963年到1965年,毛泽东前后共发表了六个支持世界革命人民正义斗争的声明。就在这世界人民在争解放、争自由的硝烟弥漫的斗争中,鲲鹏漫卷长空,背负青天,壮志沉稳;而蓬间雀呢?却吓得要命,连喊着怎么得了呀,急于惊惶逃跑,一副惨相。下阕
下阕开始一句承接蓬间雀的情况,诗人试问:这雀儿究竟要去哪里?然后就展开了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整个下半阕以问答形式贯穿始终。先是雀儿答道:要去蓬莱仙境。诗人在此以讥讽调侃的语气暗示人间哪有这样的幻景。雀儿继续恬不知耻地说,你不知道吗?去年秋天明月当空,我们还订了三家条约。这三家条约指1963年7月至8月苏联与美、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的实质,已被诗人毛泽东看空,它本质上想剥夺其他国家为抗拒少数核大国的核讹诈而进行核试验的权力,并进而维护几个核大国的核垄断地位。
接着诗人又以戏谑的笔调一转,“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对赫鲁晓夫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因为赫鲁晓夫曾于1964年4月1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电机厂演说时,将他所谓的“共产主义”总结为“需要有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这种“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后来在全中国范围内成了一种“苏修”的代名词,也成了国人讽刺“苏修”的口头禅。
全诗最后二行,诗人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雷霆万钧之力对“苏修”当头棒喝。
对于其中“不须放屁”一句,从来就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好,另一些人又认为不好。有论者认为,这一句用得极好。尤其在通读全篇之后,更有此感觉,诗人在这里以一句让人想不到的话对敌人给予了愤怒的痛斥。而且纵贯古今,无一人敢将这四字入诗,只有毛泽东敢,他用词句决不瞻前顾后,忐忑不安,而是君子坦荡荡的心胸。没有他这么大的气魄,谁有胆敢这样写呢?这不仅是一个发明创造,也是塑造人心灵的一个伟大的飞跃,其中意义极为深远。
杂言诗·八连颂
毛泽东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963年8月1日
毛泽东晚年诗词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艺术特色
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毛泽东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我们遍检毛诗,会发现他在前期所写,最多的是为反抗国内阶级压迫,为建立新中国而百折不挠的英勇奋斗,慷慨悲壮的激越的歌唱,这可以《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为代表。但这还只是表现了中国被压迫阶级对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精神,而不足以表现整个中华民族在面临外族入侵时的不屈的民族气节。众所周知,在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忙于指挥对日作战,几乎没有写诗,目前只有约写于1943年3 月的一首《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面对当时国际上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围攻,毛泽东写下了最能显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雄伟史诗,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歌唱的最强音。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中所表现战斗精神,爱国情怀,是几千年来从许穆夫人到屈原,从陆游到秋瑾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这些诗词不仅放在毛泽东全部诗词中是最光彩夺目的,放在整个中国诗史上也是最优秀的,堪称千古绝唱。
其次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元人元好问论诗注重“骨力标格”,常以“风云气少,儿女情多”自警。借用元好问的话来说,毛泽东晚年诗词最突出的审美价值便是“风云气壮”。据毛泽东卫士张仙朋回忆,毛泽东在一次跟他谈话中说:“你看过我的诗词吗?我喜欢有英雄气的。你们应当有雄心大志,要英雄气壮,不要儿女情长。” 毛泽东的反修反霸诗,像《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和《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是何等英雄气壮啊!诗词中所表现出来不信邪、不怕鬼、不向任何敌人低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的英雄气概,应是一个长期处于被压迫现在也还时时面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威胁的民族全体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永远保持并发扬光大,决不能因毛泽东已离开人世而有丝毫动摇甚至抛弃。
第三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人不能没有理想,也不能没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毛泽东是伟人,当然更应该有比常人伟大的理想。毛泽东的理想是什么呢?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也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毛泽东说:“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建设一个人间天堂,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可以说是毛泽东一以贯之从未动摇过的一生追求,而且越到晚年越执着。《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的梅花已经完全成了共产主义战士的化身。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敌对势力多么强大,她都能坚守信仰,坚持斗争,保持革命气节。她没有任何私欲,只有为共产主义在全球实现而奋斗的豪情。任何美好的理想要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艰难险阻,倘若没有蔑视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一遇挫折,那么,“英雄气壮”是很容易变成“英雄气短”的。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首先表现在他的无比自信,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做学生时就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再后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了晚年,他的乐观一是表现在他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极端蔑视:“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二是表现为他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坚信不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常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第四是圣洁的人间真情的歌咏。我曾说过“‘情圣’既然已被梁启超送给了杜甫,而又有人称毛泽东为‘诗雄’,我再给他上个尊号:‘情雄’。‘雄’者,雄视百代也。他既豪情似火万丈,又柔情似水无边。”“从情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诗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抒豪情的,一类是诉柔情的。”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晚年诗词中有两首极为特殊,一是《七律·答友人》(1961年),另一首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对《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解说虽也有分歧,但基本上都还说得过去。而对《七律·答友人》一诗,解说虽多,但几乎都没搔着痒处。据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介绍,1975年,一天,他对在身边给他读书的芦荻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而‘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我们以为,此诗必须从怀念杨开慧角度来解,方是的解。前两句是九嶷山上白云飘飘,帝子——杨开慧离开了“重霄九”居所,凭着天风驾着白云降到了“九嶷山”上,在一枝枝当年曾因洒下娥皇女英泪水而留下斑斑点点的湘妃竹上,还有她不久前听到“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而流下的泪滴,她身穿用万朵红霞织成艳丽夺目的百重衣衫,站在高高的九嶷山上,放眼望去,只见故乡的洞庭湖涌起雪白的波浪欲直上与天连,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正唱着非常动人的欢歌。我(毛泽东)也因为她回到家乡而梦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整个芙蓉国——中国是一片朝霞映红的神奇的世界。竹内实先生说:“这是一首歌颂祖国的爱国诗,像这样内容充实,诗句华丽的赞美祖国的诗,过去任何一位诗人也未曾做过。” 我以为这更是一首无比美丽的爱情诗,也是过去任何一位诗人未曾做过的,是毛泽东一往情深的最美的爱的歌唱。
以上我们分析了毛泽东晚年诗词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下面我们再简要分析一下艺术上的特色。
第一,意象壮阔,意气风发。毛泽东前期诗作艺术上气势磅礴而又含蕴深厚,可说是意与境浑。晚年略有不同,除极少数如《七律·答友人》、《卜算子·咏梅》外,其它大部分不再像前期作品那样情景交融,往往是或以意胜或以气胜。而且借景抒情越来越少,借题发挥越来越多,像《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一首诗中两次用到“天”,还有他特别喜欢用的“万”、“飞”字,可如果你对诗有感觉的话,你会发现它一点不像他自己极力称赞的唐诗,而更像他不大赞成的宋诗。毛泽东写这首诗不是“言志”,不是“抒情”,而是“说话”,是“出气”,你首先不是被它感动像你读他的也是写冬天的《沁园春·雪》那样,而是被他“英雄气壮”所征服,有“说得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早已想说的话”的那种解气的快感。
第二,汪洋恣肆,款坎鞺鞳。毛泽东前期诗词语言,设色浓丽,音韵和谐。到了晚年,他的诗词的语言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诗词如《七律·答友人》和《七律·登庐山》外,其它绝大多数作品的都不是云灿风华,而是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肆口而成,风华绝代。是拿诗词当散曲写,像读报诗,基本上采用赋的铺陈描画法,或者拿诗词当文章写,而且是当杂文写。以口语入诗,以俗语入诗,以对话入诗。例如作于1963年1月9日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和作于1965年秋的《念奴娇·鸟儿问答》特别是作于1963年8月1日的《杂言诗·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诗词的语言真正做到了随意驱遣,纵情挥洒,全不受清规戒律束缚,较之东坡的铁板铜琶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毛
泽东晚年诗词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勤劳勇敢、酷爱自由、不畏强暴、脚踏实地、坚毅不拔的现实奋斗壮志;豪迈奔放、追求理想、脱略俗尘、雄视高翥、慷慨纵横的浪漫求索雄心。
毛泽东晚年诗词全面展示了一代天骄的崇高形象——光辉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从不服输的顽强意志;革命的豪情,乐观的精神,英雄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胆略与气魄。
毛泽东诗词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善于创新的典范。毛泽东晚年诗词中优秀作品更是达到了文成法立,独步当代,雄视千古,比他其它任何时期诗词更为出色的境界。
毛泽东是诗国中当之无愧的诗天子,毛泽东晚年诗词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无人可比的最新的高峰。
100多年来,中国几代人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珍贵的东西——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绝不能被廉价拍卖。中华民族终归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最能表现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毛泽东诗词,必将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流传千秋万万代。2003年7月30日星期三17点
参考资料:
张仙朋《为了人民„„》,见《怀念毛泽东同志》第1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月第一版。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5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汤明珠:《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诗歌从传统向现代转化进程中的独特意义》(“第二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三卷《毛泽东的诗与人生》第28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第二篇: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
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毛泽东的文章雅洁、简明、深刻、生动,既符合传统的文章规范要求,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他的文章中,几乎调动了尽可能多的修辞手段为其表达思想服务,尤其“引语”的大量运用,使他的文章既通俗易懂,又深刻精辟;既幽默风趣,又博雅深赡。毛泽东使用“引语”出神入化,充分体现了他善于提高
语言表达力和感染力的卓越的语言运用能力。
摘 要:毛泽东同志是二十世纪东方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他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和慷慨激昂的感情,其诗词风格的豪迈奔放,主要是依靠用典、夸张和对比为载体,因此,读之使人激动、喜悦和振奋。作者具有广博的史识,能灵活、巧妙地用典,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夸张修辞艺术使作者的感情能跌宕起伏、纵横驰骋,对比鲜活,爱憎分明,动静相生。给中国诗史增添了新鲜血液。
关键词:修辞;用典;夸张;对比
仔细阅读毛泽东同志的近百首诗词,认为这位无产阶级歌手,他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对诗词的风格进行创新,具有政治家的气度,又有革命家的经历所赋予的特殊诗人内质。南宋刘勰说过“经过修辞的‘出言之善,则千里应之’”,我则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诗歌“能千年应之”,其原因是不仅经过修辞,而且经过了好的修辞。就他所有的诗词中所涉猎的修辞艺术看,最普遍的是对偶、排比、比喻,其次是双关、反语、比拟、倒装、反复、叠字等等。但我认为他的诗歌特色,主要是豪迈奔放一路,能够显示这种特色所用的修辞主要是用典、夸张和对比。
一、用典
毛泽东同志的用典特色,不论是化用前人诗句,还是古代名谣;不论是神话,还是寓言;不论是名人故事还是小说,不论是直接引用还是化用;不论是叙事抒情,还是写景状物;不论是议论还是表志向,总能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为我所用,流转圆美,隽永新奇。可见作者具有卓越的史识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如:
(一)体现在叙事方面的有:
“挥于从兹去”《贺新郎•别友》借用唐代李白《送友人》“挥于自兹去”,这是写和爱人杨开会的长沙之别,体现的是革命伴侣和革命友情,这种情谊是革命者战友情谊,体现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超出了一般的惜别之苦情,反映了一个职业革命者对待儿女柔情与革命事业的基本选择。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庆子•逍遥游》中有“鹏起飞时‘水击三千里’”,用此叙述作者少年之时在汹涌澎湃的湘江水中游泳的情景,体现了作者的进取心和斗争精神,塑造了慷慨激昂、心忧天下的热血青年群像。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从《 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化用唐李贺《致洒行》中“雄鸡一唱天下白”,这是化旧句以表新意,意思是比喻中国的解放使得各族人民及作者本人的激动与喜悦,表现出一种壮美的激情和豪放的气概。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花用古代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和“才饮长沙水”相对,传达出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又体现了作者繁忙的行程。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喜闻捷报》借用《汉书》中的“大雁传书之说”,叙述的是自1947年3月,红军撤离延安,离别了延安的乡亲父老,断绝音信的联系,表达了作者对延安乡亲父老的思念、牵挂与关切。
(二)用典以写景的有:
“一年一度秋风动,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2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唐杜牧《山行》中有“霜叶红似二月花”,这里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开阔辽远的秋天景色,使作者的心情轻快明亮而振奋。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话用唐带温庭 词《菩萨蛮》中“雨后却斜阳”句。这里写的大柏地雨后天晴,鲜明亮丽的山村风景。
“飞起玉龙二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化用前人的诗句(战罢玉龙二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句,(原意写的是飞雪),这里写的是昆仑雪山的高与寒,化静为动,境界阔大,雄伟壮观。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虎踞龙盘”——借用三国时诸葛亮“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形容地势优异。这里也是写钟山的地势优异,“今胜昔”表达了南京解放后人民的激动自豪。“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化用唐代杜甫《丹青引》中“英姿飒爽来酣战”句,翻出新意写出了女民兵的豪爽而矫健,奋发向上的尚武精神。
“人山纷赞陈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化用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铁马冰河入梦来”句,意为钱塘江涌潮袭来时,如千军万马杀上阵来的雄师劲旅吼声震天之势。
(三)用典以抒情的有:
《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杨柳轻飏 ○3直上重霄九”、“问寻吴刚何所有”、“寂寞嫦娥舒广袖”等诗句是借用古代神话以传达痛惜、悼念自己的亲人和为推翻了反动派的伟大胜利而欣慰喜悦,表现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高昂笔调。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借用唐代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红如雨”。意思是说桃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作浪,表达了作者为能消灭吸血虫而高兴,仿佛自然界也因为人民改变命运而欢欣,而改变了命运的人民,也意气风发的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帝子乘风下翠微”、“我欲因之梦寥廓”等句《七律•答友人》是借用古代神话“娥黄和女英的凄丽故事,哀怨悱恻的情调”及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句,显示出对爱情的忠贞和思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对故乡未来深深的祝福。成功地把优美动人的神话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状况以及瑰丽如画的梦境熔为一炉,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七律•有所思》化用南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凭阑处潇潇雨歇”句,表明作者在壮怀激烈的心绪下,依然保持理智而有所思,配以“故国人民有所思”,将个人的思绪转到大众情绪之中,从侧面说明了作者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人民大众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七绝•贾谊》化用李商隐《贾生》中“贾生才调更无伦”,表明作者赞同李的评价,认为贾谊确实具有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文学才能。
“千古痛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七律•咏贾谊》这里借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贾谊又对屈原的死颇不以为然,而又暗含贾谊因梁怀王堕马死而忧伤死去的典故,表达的是作者对谗言 臣的痛恨,对贾谊和屈原壮志未酬的悲哀惋
惜。
(四)用典以议论的有:
“子在川上易,逝者如斯夫”直接借用孔子《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放”句。(孔子在沙上说:“流去的象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的不停留。”)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具有深邃的哲理。“艾萧○4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七绝•屈原》“艾萧”“椒兰”也应用在抒情类上,化用屈原《离骚》词语,爱憎分明地表达了对屈原高尚人格的赞美,抗争精神的认同以至以身殉国的悼念。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针对柳亚子“分湖便是子陵滩”而言,化用《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施在安徽濠水桥看水中游鱼或《左传•隐公五年》隐公观雨的典故。委婉劝告柳亚子先生以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不要因为一时意气用事而牢骚太多,对个人、对国家建设不利,暗示柳亚子留下来参政,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
“萧瑟秋风今又是,挽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化用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句,认为曹操其人,文治武功,皆有可观之处,但更为肯定的则是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更有精生白骨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借用,《西游记》第27回说白骨精是从一堆粉骷髅里变出来的,这里喻当时所谓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个派别及他们之间的斗争。表明了与郭沫若同志不同的看法。因为当时郭沫若有“千刀必剐唐僧肉”《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泽东的观点是主张对唐僧式的糊涂人物要加以批评教育,从而孤立敌人,让革命人民如同孙悟空“奋起千钧棒”那样的扫除妖风毒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春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卜算子•咏梅》,借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的观点和陆游在词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孤苦寂寞不同,他认为梅花虽处严酷环境却仍然绽放,能最早为人报春,而又不居功自傲。这俨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开阔的胸怀与谦逊态度。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5撼树谈何易”《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借用唐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的典故,“蚍蜉撼树谈何易”借用唐韩愈《调张籍》中“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句,此表达作者对苏联自以为是的反华敌人的嘲讽与打击。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贺新郎•读史》借用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句:“人世难逢开口笑”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句,表达了人类在奴隶社会和建设会封建社会深受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过着苦难无笑脸的生活,及阶级斗争的特点和结果,流血遍野。
而“盗趾庄屩 ○6流誉后,更陈王○7奋起挥黄钺○8”句是借《荀子•不苟》中人物“盗趾”和《议兵》中人物庄屩,还有陈胜的典故,用以歌颂当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体现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他们要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外侮需人御,将军覆采薇”《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借用先秦《诗•小雅》中《采薇》篇“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士兵历尽艰险,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饿”的典故。表达了对戴安澜将军不辱使命,奔走抗日前线斗战,在撤回本国途中遭日军伏击,不幸牺牲的英雄气概。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化用杜甫《缚鸡行》中(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说明国际间的某些事情象鸡虫得失这么渺小,人们为这些小事而勾心斗角是可悲的。而同学的友谊常在,过去的事不值提,只是一些鸡虫得失的小事。
(五)用典以言志的有: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上句化用唐代李白《宣州谢眺饯别书叔云》“欲上九天揽明月”句,下句典出晋代潘龙《鳖赋》“有东海之巨鳖,乃负山而吞舟”,这是用典与夸张的兼用。表明作者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论前进的征途中还有多少困难,只要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便能战而胜之的豪情壮志。
“六月天兵惩腐恶,万里长缨⑩要把鲲鹏○11缚”《蝶恋花•从汀川向长沙》借用《汉书、终军传》中终军出使南越,请受长缨,说要把南越国王缚住带回来之义和《庄子、逍遥游》中“鲲鹏”之褒义贬用为巨大的恶魔,以表达作者征讨腐朽罪恶的国民党军阀的信心和决心。
“不周山○12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围剿》用《淮南子•天文训》中触倒不周山的贡工来比喻决心打倒反革命统治的工农军和革命群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在手,缚将戎主?”句来表达一定要全副精力捉住蒋介石。“孤鸿铩羽○13悲鸣镝○14,万马齐喑叫一声”《七绝•刘 蕡》引用清代龚自珍“万马齐喑救可哀”句,写中唐 英勇无谓,敢于战斗,主张对宦官虽强必诛而后被贬,客死柳州”的史实,抒发了对 的赞美和深切的同情及对宦官的痛恨。
二、对比
毛泽东诗词中的对比手法,总是非常鲜明。古今英雄人物对比,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的对比,景物明暗对比,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爱憎感情。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以敌人的万千之态、重重包围和我军同仇敌忾、牢不可破、稳如泰山、严阵以待、坚强必胜形成了有力的对比,此属形势的对比。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族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抗。收拾金瓯○15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这是上下阕通过两副迥然相反的现实画面,突出新与旧、痛苦与喜悦的强烈对比。并用“一枕黄粱”的典故在讽刺军阀混战以达到“武力统一”,犹如痴人说梦的同时,含蓄表达了只有正义的人民战争才能创造真正的“桃花园”似的幸福生活。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这是景物明暗的对比,山色如此浑暗,夕阳如此殷红,具有浓丽的色调,又有开阔的境界,配合着作者对娄山关胜仗和遵义胜仗的喜悦,和对一切困难的藐视。
《沁园春•雪》中,上下阕之间分别从“如何样的英雄才配得上如此多娇的江山,把古今英雄进行鲜明的对比,按照朗加纳斯○16的观点,崇高有自然的、有社会领域中人的(《论崇高》),这里的自然景物是崇高的,而配以他的英雄人物也应是崇高的,从而说明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大众,才配做如此多娇的江山的主人。历史上的英雄应随着历史进入到历史的长河里去了。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之鞭”《七律•到韶山》这里说被奴役的农民,扛着红旗,拿起梭标建立农民武装,而蒋介石却用罪恶的魔掌高高地举起了皮鞭。
形成了革命武装与反革命武装的尖锐激烈的对比,而又以“喜看稻淑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来说明革命武装必胜,胜利是人民的这一观点。
“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冷”、“热”的强烈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界各种反华势力轻蔑不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华大地上出现的高涨热情的自豪。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可耕田”《七律•登庐山》作者认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对小农经济的改造,比起陶渊明的“桃花园”更为宏大和辉煌。
“雪压东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吹暖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17。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东云》。针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国家又面对经济困难,苏共的猛烈攻击这样一个严峻局面,似白云压顶花木凋谢般恶劣,然而却有微微吹暖气,梅花独放之新境,暗伏生机,象征革命者并未被困难压倒。敢于驱除虎豹、熊罴。正是正反力量消长的对比,英雄主义人物气概与小人的对比,革命者必胜,反动派必然灭亡对比的乐观英雄主义气概。
《念奴娇•鸟儿问答》中,“鲲鹏”与“蓬间雀”完全不同的态度,歌颂了世界革命运动中大鹏似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博大胸襟和无私无畏的品格,抨击了蓬间雀似的卑琐自私的机会主义者。
三、夸张
夸张的修辞在诗歌中,夸大与缩小相应使用,要么纵横驰骋,要么起伏跌宕,使作者的感情无限延伸,尽情舒展。使生理的满足和心理的畅然在时空中得到有机的契合,更好地表达了作者战天斗地、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十六字令三首》中,“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18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第一首写山高而雄浑,第二首写山多而磅礴,第三首写山高而尖,尖而利。这些山可以理解为对红军长征中所经过诸山典型特征的艺术概括,也是红军驰骋纵横的流动空间,也是敌强我弱形式下红军生存的空间。这是借山之势,喻红军顶天立地的壮伟,不过就咏山而言,实属夸张。
《七律•长征》中,“远征难”,概括了万水(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千山(大庚岭、骑田岭、荫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乌蒙山、岷山)自然之险,还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只等闲”,表现了对长征途中一切困难的藐视。这静景的逶迤、磅礴态和动景的细浪、泥丸态既是鲜明的对比,又是极度的夸张,这一“暖”与“寒”,既是心理与生理的感受,又是本能与意志的通感。这种夸张给人以大如天、细如丝的矛盾统一之效果,真是抑扬得体,赏玩过瘾之效果。
《念奴娇•昆仑》中,作者要用倚天宝剑把莽莽昆仑裁成三截,一截遗○19欧,一截赠美,一截还日本,可谓夸张极致。表达了诗人顶天立地,驱策山河的博大胸怀与宏伟意志。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以动感形式到夸张效果,折射诗人气概,无不为之钦佩之极。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滇,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上阕与下阕形成鲜明的历史画面。中国人民黑暗难熬的日子过去,欣欣喜悦的日子到来,形成的对比强烈而新颖。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在这里三十八年已过去,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而且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句来说明不论前进的路上有多困难,只要有大无畏的抗争精神,便能战而胜之。
综合以上内容,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人格是庄严伟大的,具有卓越崇高的思想。诗词风格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且豪迈奔放,慷慨乐观,雄浑博大,美景满神州,世事跨千年,情系天上人寰,言志凤凰涅磐,得以实现他如此的诗词风格,在修辞艺术方面,主要体现诗词特色的是用典、对比、夸张,当然其他的手法不泛,特别是对偶,但对偶是诗词最普遍用到的,在本文中就不作详谈。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2] 王宝大.文采?语言文字美的多元呈现.北方论丛 1994年2期.[3]涂怀程.试论毛泽东“两行诗”,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 第一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4] 谷翔云.诗歌与浮雕,技巧与思想——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语文教学通讯 1980年1期.
第三篇:诗词创作常识与技巧
诗词创作常识与技巧
要点:
1.诗词作品中的具象、意象及意境
2.形象思维与格律思维
3.意境的营造――赋比兴的运用
4.诗句的语法特点
1.诗词作品中的具象、意象及意境
(一)具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物象。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
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好人”与“坏人”
就是意象。又比如 :“山”和“水”
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烈马” 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了。在一首诗里面,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将军”,那么这首诗在风格上就会显得比较大气,也有利于刻画“将军”高大威武的形象;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牧民,那么这首诗便可能会具有粗犷的风格了;如果配上一个“侏儒”呢,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了。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的,是经过作者经过思考、筛选才用进诗歌里面去的。所以选择恰当的意象进行表达,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诗词界,对于“意象”一词还有另外一种解说,那就是认为“意象”的概念是指作者写作构思时的意中之象。这就是说,一些物体本来根本就不存在的,比如“龙”、“凤凰”、“麒麟”,“神仙”、“阎王”、“孙悟空”等等,还有传说中的其它一些禽兽,把这些东西写进诗里边去了,就成了“意中之象”。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物体是有的,也许是这里原本有的,可是这位诗人去的时候却没见到。为了服务主题、营造意境的需要,诗人将它也写进去了,这也就成了“意中之象”。比如写我们芦溪武功山的诗词,有不少的人都将“白鹤”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原因就是武功山的主峰就叫白鹤峰。就我所知,武功山没有白鹤,至少是当代没有人在武功山见到过白鹤。如果我们读这些诗词时真以为某某诗人在武功山见到白鹤了,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再看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我们都很熟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围绕这首诗中的“乌啼”与“江枫”、“夜半钟声”,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乌鸦日落则寐,夜晚是不会啼的,月落霜起时已近天晓,乌鸦怎么会啼叫呢?有人认为枫树怕湿喜干,河边是不会生长枫树的;还有人认为唐代佛寺没有半夜敲钟的情况存在。其实,这也就涉及到了诗歌的意象问题。诗人做诗词,往往靠联想,他会把一些眼前并不存在的形象写进诗中去,以提高作品的意境。我们假设张继夜泊江中时并没有看到江边有枫树,也并没有听到乌鸦啼叫,而且他也没有听到什么寒山寺的钟声,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创作中将这三样东西“借来”
写进他的《枫桥夜泊》诗里去。乌鸦夜啼会给人带来一种忧愁的情绪和恐怖感,我们民间不是常说“乌鸦啼叫没好事”吗?不是说谁说了不吉祥的话他就是“乌鸦嘴”吗?实际上“乌鸦夜啼”只是诗人渲染客旅愁绪的一个意象而已。至于说枫树不会生长在潮湿的河岸,这种推测是错误的。我们芦溪镇仁里村小街东侧的河边上就生长着一株比较大的枫树,我早几年特意去看过,这株枫树现在也还在。
(三)意境:指抒情诗及其它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诗词如果缺乏这种意境美,便会浅露无味,或者是格调低下。
意境并不玄奥神秘,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生活形象或生活环境)的统一,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用通俗简明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我们写诗,要用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型,又形神兼备、包含着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意”并不是直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境”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
凡是好诗词都讲究意境。这是因为思想感情必须含蕴在具体的形象中。想要写好一首诗词,就不能不写景,而且必须讲究情景的交融统一,而这种统一应该是水乳般的交融。在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词里,这种情景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
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时,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而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它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寄寓著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柳宗元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气节。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就愈宜得这首诗的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则是一首借境达理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充满理趣,说理的技巧十分高超。苏东坡通过在不同地点观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象不同一事,来说明对事物应从多角度去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哲理。当然这也是他游览庐山所获得的感悟。如果当时苏东坡不是通过借境达理来表现这一哲理,那可以肯定他的那首说理诗不会被人常常提起。
2.形象思维与格律思维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也称“艺术思维”,它是一种依附着客观具体的形象所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形象思维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
它所描绘的是能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具体事物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离开了形象的感受,激情便无从产生;离开了形象的捕捉与表达,就难以写出栩栩如生的感人的好诗。形象思维既离不开比、兴,又需要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形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意象性思维,其目的是营造一种情景相融、融情于景的艺术境界。
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诗词创作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形象思维便没有艺术创作,当然也就没有诗。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形象思维的东西,即使它符合格律要求,也不是诗词,因为没有形象思维,作品便不可能有韵味和意境,而没有韵味和意境的韵文作品就不是诗词。现在有不少人津津乐道于写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口号式的所谓“诗词”,充其量只是一些“格律溜”,根本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传统诗词。这与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形象思维、不懂得怎样运用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关系。毛泽东在给陈毅谈诗的信中,曾三次讲到形象思维,明确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有两种表达方法:
1、光写形象,从形象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首诗就是形象的描绘,来说明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事实的。诗中所用的“骝马” “白玉” “鞍” “沙场” “月色” “铁鼓” “金刀” “血”,都是有形象的,是读者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震”有声,可以听见;“寒”是气温,可以感觉到;“跨”是动作,也可以看见。此诗除了“战罢”二字是抽象的叙述以外,是全是用的形象化的语言。诗人赞美唐军奋勇杀敌,保卫祖国的感情,自然也就在诗中表达出来了。
我们现在再来看李白的《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廷观赏牡丹花时命李白写的新乐章。人人都知道杨贵妃是美女,但是,“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史书上记载,杨贵妃“美艳异常”,或曰“其美绝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
“美极了”的意思;可是她究竟是怎么样的美,却没法给人一个明晰的具体的印象。而李白是长期陪侍在唐玄宗和杨贵妃身边的人,他自然也就能深切地感受到杨贵妃美的形象。所以,李白运用他的形象思维之笔,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贵妃的深刻印象。在这三首诗中,诗人把牡丹和美人交互在一起进行描写,花光人面浑融一片了。
第一首:第一句把杨贵妃的衣裳想象为云彩,把她的容貌想象为花;第二句写美丽的牡丹花随春风的恩泽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娇艳。这句中的“春风”,实际上是用以比喻唐玄宗的。第三、四句说,如若不是在西王母所居住的群玉山山头见过,那么也会在天上的瑶台于月下相逢;这又把杨贵妃比作素雅的仙女了。
第二首:首句不得写花的娇美颜色,而且写了花发散出的芳香,以艳丽的花来比喻杨贵妃;第二句用楚襄王梦中会神女而断肠的故事,深化和烘托杨贵妃的感人;第三、四句进一步以身着新妆的汉代皇后赵飞燕来作比。梦中的神女、古代的绝色美人,都不及杨贵妃的天然绝色。
第三首:前两句写名花牡丹与绝色倾国的杨贵妃都很得唐玄宗的欣赏垂青;第三句写鲜花能解释春风之恨、美人能消尽君王之苦思;第四句点明此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唐宫内的沉香亭北。这首总写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阑外名花,美人倚阑,春风带笑,花即是人,人即是花,真是春风拂面,花光满眼,风情无限。
李白在这三首诗中,没有用抽象的、概念化的语句,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概括和提炼出其中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运用形象思维进行一番加工、创造,使这生活现象凸显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诗人通过自己在诗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营造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他对杨贵妃的赞美之情。
又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是用描绘山、水、月、城的情景,来表达凭吊古迹,感叹时代的变迁,寄寓对兴亡变化无限沉思的。
2、既写形象,也写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这首诗前两句写形象,后两句写思想感情。又如我今年元月十六日写的七律 《与诸文友陪同无我弟登武功山白鹤峰》:
啾啾鸟语寂人烟,系缆腾飞我亦仙。
峭壁凌空行栈道,长梯绕谷上云天。
参差绿树生佳意,飘渺方屏结善缘。
今日登临共携手,吟诗重聚盼来年。
这首七律也是前半写景后半部分写思想感情。
一首诗如果没有了形象化的语言,又无高尚的思想和饱满的激情,全是叙事与议论,是很难写出动人的诗句的。
(二)格律思维
在诗词写作中过好格律关,实际上就是要学会在写作时运用格律思维的问题。要写好诗词作品,就要将格律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结合运用好,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会产生既符合传统诗词格律,同时又具有意境的诗词作品。如果在一首作品中同时运用好了这两种思维,再加上作品有了前人所没有过的新意,就可能营造出较好意境的作品来。
格律思维的定义:
就是作者在创作诗词作品时自觉运用诗词格律中的平仄规范、协韵规范、对仗修辞〔有的词牌的词谱中还有“倒装”、“叠字”等规定的修辞要求〕规范及句式〔例如词中的“领字”、断句〕等规范,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艺术构思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本质是一种创作规范性思维。
格律思维的特征
格律思维有约束性、模仿性、习惯性三个方面的特征。
1、约束性是指格律思维的排他性,规定写格律诗词,就只许严格按诗词体裁中相应的格律进行创作,而决不允许出律。
2、模仿性是指诗词作者以大量的古今同类作品的格律思维写作为范例进行写作。
例如,在介绍诗词创作的工具书中,每一种诗律和词谱后面都附有一些典型的作品以资对照,实际上是给学习者提供模仿的范例。
3、习惯性是指当诗词作者学习按格律写作进行到了一定阶段,也就是运用格律思维写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以后,就会根据他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形成一种主动、迅速地按与所选择的体裁相应的格律要求进行写作的思维定势。
到了这个阶段,作者就能够比较自如地驾驭了格律本身,由“自然王国”进入到了“自由王国”。我在来稿中看到,有不少初学诗词创作的朋友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写出来的诗和词也有一定的意境,满像那么一回事;但由于他们缺少将格律思维自觉地运用于创作的训练,或者是嫌按格律写麻烦,所以本来他想写一首律诗或某一名称词牌的词,而最终的结果却弄成了“四不像”。诗不像律绝还勉强可称得上古体诗〔不协韵的除外〕,但词不遵律,决不是词,因为历史上并不存在“古体词”一说。
在诗词作者看来,一个词语不但有它的实质内容(即意义),同时还有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格律属性):
词语的读音――代表其所属韵部
词语的声调――代表其平仄属性
词语的词性――代表其对仗属性
举例来说,比如说“光”这个词,对号入座的话,它的读音表示它属“平水韵”的“阳韵”;它的声调是第一声,表示它属于平声字;它的词性是名词,表示它在诗词对仗中只可以与其它名词对偶。一个单音节的词,它在诗词格律中,必然是在韵部、平仄、对仗组成的“三维空间”内进行定位。所以我们创作诗词在选择某个词语的意义的同时,也要对它的格律属性进行选择,以使它在诗词作品中所处的位置符合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个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格律思维的过程。养成用格律要求进行思维的习惯,与养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一样,是每一个诗词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然,养成这种习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可以操之过急,只能在创作实践中循序前进。
形象思维与格律思维是一首格律诗词作品的两翼,这两翼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翼,这首作品便飞不起来,流传不远。尚若不按形象思维进行创作,写出的诗词作品就味同嚼蜡,缺少诗词作品应有的韵味和意境,没人爱读;尚若不按格律思维进行创作,老是出律,作品便没有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念起来不顺口,人家便不会认同这作品是格律诗词。所以,我们学习诗词创作,应当注重这两种思维的同步运用。3.意境的营造――赋比兴的运用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缅于哲理性的思考。”
但是,如何才能营造出诗词作品的美好意境呢?这就是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掌握和运用的营造意境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所谓“赋”,就是直接叙述、描写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一般是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所谓“兴”,就是即物起兴,即一首诗词想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奔主题,而是首先从别的事物写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写的对象上去。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变抽象为具体、形象,以比兴为上。赋多陷于平板,比兴多流于晦涩,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多为结合起来用。
(一)赋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杜甫诗中的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赋法,如叙事诗《新安吏》、《石壕吏》、《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通过直接的叙述使情景再现;但是赋法并不仅仅用于叙事,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也用了敷陈铺叙的白描手法,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样震撼千古的名句,既叙事,也抒情。
李白的《静夜思》用的也是赋法: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用白描的手法,将那些引起他思乡之情的具体情景直接描述出来。由于月亮能照到他自己也能照到他的故乡,而故乡的亲人也同时能看到这月亮,所以这种情景具有典型性,能够唤起人们相同的体验。他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用的赋法。
我也喜用白描手法来做诗词。如我于2002年4月出席武功山谷雨诗会到尽心桥采风后做的《江城子·采风至尽心桥畔》:
武功山上杜鹃花,艳如霞,任人夸。飞瀑流泉,溪岸有人家。十里莺歌闻牧笛,鸡犬逐,竹篱笆。尽心桥畔树荫遮,绿枝斜,落啼鸦。桥下溪流,水草护鱼虾。三五成群行仄径,憨小子,靓娇娃。
在这首词中,除“艳如霞”一句是用了比喻外,其余各句全用的白描手法。用赋法做诗词,要想使作品不流于平庸,就必须用形象化的语言,或含意深远的句子,以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
(二)比
关于“比”,古人有一些言简意明的定义。如战国时期的惠施就说:“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宋代朱熹则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比,就是对于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或者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于理解;或者借助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某一事物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代修辞学上把比列为比喻比拟两种辞格。比,是诗词创作的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运用得最早、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方法。
古典诗词中的比喻和比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纯乎比体的诗,即全诗所描绘的中心形象只是一种譬喻,不是诗人真正歌咏的对象,而是用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如唐代诗人张籍的《猛虎行》:
山南山北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少年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这首诗刻画了猛虎的形象,描绘猛虎如入无人之境凶残叼取牲畜的图景。但是诗人真正的用意不在写虎,而是借写虎的凶残来比喻和影射无恶不作的土豪和酷吏。像这种以比拟手法咏物言志或托物明志的诗,在古典诗词中并非个别现象,如唐代诗人骆宾王那首有名的《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就是借咏蝉来表明他高洁的心志的。
二是作为修辞手段运用的比喻。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只有用具象来比喻,才会给人以明晰的印象。如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中用了两个比喻,一说愁生白发,白发竟然有三千丈;二是说白发如秋霜,对镜触目惊心,为壮志未酬而人已衰老而无限感叹。又如李商隐的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这首七律,颔联、尾联都用了比喻,颔联的比喻尤其精美,将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但能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而且可以加强抒情的气氛。还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琵琶演奏的声音,非常生动贴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比喻手法可谓炉火纯青。凡是成功的比喻,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喻体。
2、凡是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贴切生动的。
3、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美好的形象用于歌颂,丑恶的形象用于抨击或讽刺。
4、比喻不能总是那么几个固有的形象,要依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准确地选取新的、带有普遍性的喻体,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
(三)兴
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以,兴的意义一是为了引起下文的开始之辞,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所谓引起下文之辞,是说这首句主要是为全诗的押韵定下一个基调,也就是确定全诗的韵脚;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但这种比喻是隐性的,不通过思考是看不出来的那种比喻。古代的兴,有的是没有隐喻的意义在内,这在民歌中尤为显著。唐代始,这种纯粹的兴很少见了,首句的兴多兼隐喻之责。兴,往往是一种发端(即启发、启动)兼隐喻,这对于那些不大懂诗歌理论的读者来说,他读后只可意会却难以明言。但这种创作手法只能放在一首诗歌的最前面,而且让一般人看不出来是用了比喻。所以,比与兴的作用有类似处,但兴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更具意味。兴兼比,可表述为:欲言A事,却先言B事以起兴,但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兴法最早起于民歌,后被文人总结上升为理论。可是当代诗人们已大都不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了,所以很多诗歌显得乏味、概念化和呆板平庸了。
如《诗经》中《国风·关雎》:“关关雎(jū)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前两句就是兴。诗人触景生情,因物起兴,由一对鱼鹰在河洲上相对鸣叫作为诗的开头,引起所要吟咏的下文。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的
“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触发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起点。作为起兴的形象,既可以是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现象。如上面这首《关雎》,诗人看到一对水鸟在河洲上关关和鸣,便想起自己爱慕的姑娘,希望和她结成伴侣,引起深挚的相思之情。这是“兴兼比”(发端兼比喻)。又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人以桃花起兴,用桃花的艳丽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也是“兴兼比”。又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开头几句: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
……
杜甫《新婚别》的开头: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
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兴兼比”。再如下面这首《卜算子·示妻》:
雨霁远山青,溪照双鸿影。曾记春时满涧花,对捧清泉饮。相倚度年年,又踏弯弯径。携手同归笑月华,此趣人难省。
此词前两句“雨霁远山青,溪照双鸿影。”同样是“兴兼比”。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起兴。词中以“远山青”引起下文的“春时满涧花”,以“双鸿影”隐喻热恋时的男女双方。我们再来看下面我做的这首《种禅》诗:
云烟深处有丘田,犁破红尘好种禅。
佛祖拈花迦叶笑,何须拂拭镜台前?
这是一首说禅理的诗,这种说理诗本不易写好,但是由于用了比兴之法,使这诗显得富蕴理趣禅趣而不显得抽象化和概念化。当时我因与几位同事查看林场的山场上了芦溪禅台山,那时候禅台寺的斋堂尚未建,现斋堂的后面是几丘水田。我回家后写作登禅台的诗时,忽然想到可以把农田作为比兴的素材来写一首禅诗,于是便有了上面这首《种禅》。本来农田与“禅”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这也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这首七绝中,首句的作用就是“比兼兴”,以
“农田”比人的“心田”,但这种“比”,是要通过读者的思考才能够悟出的;同时,“田”字又为整首诗的韵脚定了调。次句承上句的“田”,用“犁”这一农耕工具来比喻“禅理”,并将“禅”(佛性)比作一颗种子。这样,就把比较难以把握的“人心向善”的这么一种抽象的思维变成了可感可视的形象。“禅”是一种很深的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当然这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用来作“兴”的事物仅是用于发端时,两者可以没有联系。如毛泽东的古风《送纵宇一郎东行》的开头: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
第一二两句就是借云开山朗、春树繁茂的景象为全诗的起兴,以阔大的气象,来衬托为友人壮行的心境。
“起兴”,是诗人通过客观景观的触发和媒介作用,从而引起联想和想象,进入形象思维的过程。想象总得有个起点,联想也得有个契机,这起点和契机就是“兴”。兴只是诗的开端,它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有的兴与下文意义相联系,有的则与下文没有直接的联系(没有联系的兴主要表现在民歌中)只是起个发端起情和定韵的作用。在诗词创作中,多数的兴是与下文有联系的或是兼有比喻作用的。
我们做诗,就要学会用好起兴,因为它是进入形象思维的起点;一首诗的这个发端起情,是欢快还是忧伤的基调,往往会决定整首诗的情调。它在起兴还可以起定韵的作用,起兴句的韵决定全诗的用韵。每首诗的兴法不尽相同,但必须立意新鲜,寓意深远,而且要使它起得巧妙和自然。
4.诗句的语法特点
由于格律诗词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这就使得诗句与现代汉语中一般散文语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省略、错列和名词性语式三个方面。
(一)省略
省略可以使诗句紧缩、精炼和符合格律的要求,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对语句的省略较常见。
1、省略主语
例如:
(1)向晚(余)意不适,(我)驱车登古原。
(2)平明(我)寻白羽,(白羽)没在石棱中。
2、省略谓语
例如:
(1)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如)挂玉弓。
(2)迟日(照)江山丽,春风(吹得)花草香。
3、省略宾语
例如:
(1)愿君多采撷(红豆),此物最相思。
(2)岐王宅里寻常见(李龟年歌唱),崔九堂前几度闻(他的歌声)。
4、省略介词
例如: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自)九天。
(2)两个黄鹂鸣(于)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省略方位词
例如:
(1)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里)无人见泪痕。
(2)天街(上)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省略定语中心词
例如:
(1)王杨卢骆(的诗文)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2)此夜曲中闻折柳(调),何人不起故园情!
7、省略连词
例如:
(1)(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则)铜雀春深锁二乔。
(2)明朝风起应吹尽,(故)夜惜衰红把火看。
8、省略两个词或两个以上的词
例如: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耸立于)风雨中。
(2)思家步(于)月(下)(在)清宵立,忆弟看云(于)白日眠。
此外,还有省略状语、兼语等成分的,兹不一一列举。
(二)错列
错列是指诗词成分的倒装、交叉等情况而言,这往往是为了押韵、调平仄、对仗和修辞的需要。错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被移到谓语后面
例如: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雨”与“杨柳风,” 是主语或主语部分,“沾”、“吹” 是谓语。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人”是主语,“归”是谓语)。
(3)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白鹭”、“黄鹂”是主语,“飞”与“啭”是谓语。)
2、宾语置谓语之前
例如: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看”是谓语,“草色”是宾语及附加成分。)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有”是谓语,“此曲”是宾语及附加成分。)
(3)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弃”与“疏”是谓语,“不才”与“故人”是宾语。)
3、定语后置
例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晚”是宾语“枫林”的定语,应译为“晚秋枫林”。)
(2)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一片”是主语“征帆”的定语,应为“一片征帆绕蓬壶”。)
4、交叉错列(变换的位置不止一个)
例如: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深树上”是状语,“黄鹂”是兼语,应为:深树上有黄鹂鸣。)
(2)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应为:鱼龙川的水夜落,鸟鼠山在秋天空旷。)
此外还有状语后置、补语前置等情况。
(三)名词性语式
由名词性词组组成的句子,句中没有作为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可,我们将这种句子叫做“名词性语式”。它是由于句子中省略了某些成分或几个句子紧缩而成的古体诗中的特殊语式。它所隐寓的意思,可从题意、词序、或上下句之间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有以下两种情况:
1、前面的名词语不能独立,只是作为后面句子的一个成分而存在的。例如: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
(主语“燕”前面的名词性词组是定语、状语,这上句主要是主语及其附加成分,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
(2)(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可译为:玄都观里的千棵桃树,都是刘郎离开后栽的。上句也是主语及其附加成分,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
2、名词语作为一个句子或作为一个复句的分句而存在。例如:
(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下句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下句也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
(3)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这两个名词语句,均省略了动词,可译为:远离故乡三千里,幽禁深宫二十年。上句从空间着眼,下句从时间着眼,用时空对比的角度入手,以增加诗句的凝炼与意境的深度。)
名词性语式不仅常在绝句中出现,而且常在律诗的颔联或颈联出现,成为名词性语式的对仗句,更使人感到工整优美。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孤村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读者只有对这些诗句反复吟咏、深入体味,才会知道它们的艺术语言的精妙。
第四篇:陕北---毛泽东诗词与文献
1、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2、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3、沁园春.雪
1935年底,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陕甘支队7000余人到达陕北与刘志丹、徐海东会师。蒋介石命张学良的东北军北上围剿,陕北红军在直罗镇大败东北军,击毙敌师长牛元峰,俘敌数千。为团结东北军,红军归还了俘获的人枪,与东北军达成了和平默契。
1936年2月,为巩固陕北根据地,解决䃼给困难。毛、彭率陕北红军东征,途径清涧,夜宿百姓白育才家的窑洞,土坑上一张小木桌,毛泽东彻夜不眠,俯案工作,夜降大雪,天亮大地一片银白,便在这张木桌上写下了“沁园春.雪”。目前,这张小木桌保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
当时的陕北红军不足二万,处在张、杨、马、闫、邓的重围之中,面对数十倍的强敌,高举抗日大旗,东渡黄河,鏖战三晋。如此逆境,却写出大气磅礴的千古诗篇,唯有毛泽东。
4、念奴娇.昆仑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念奴娇·昆仑》词语雄浑,气势磅礴。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而写成。既有现实巍峨、雄伟昆仑山的真实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丰富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理想。
5、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红军抗日先遣队结束了长征,到达陕北保安的吴起镇。红军长征胜利后,蒋介石派5个骑兵团尾随而至。为了防止敌军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彭德怀指挥先遣队在吴起镇附近进行了“切尾巴”战斗。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取得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第一场胜仗。为此,毛泽东特作本诗赠予彭德怀,彭德怀受到诗后,将诗末两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还给毛泽东,题目后加。
6、临江仙.赠丁玲
1936年11月22日,在保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即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毛泽东决定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前线。毛泽东为其作了这首词。不久,毛泽东在给陇东前线聂荣臻将军的电报中,附上了这首词,因丁玲同志一直在前线,未能读到。次年春,丁玲陪同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延安,会见了毛泽东,毛泽东抄录了这首词送给她。
毛泽东在这首质朴、清新、•畅达的诗中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现代新女性形象,体现了毛泽东对丁玲的欢迎、重视、信任和礼赞,同时也绝不限于这一位女作家,而是体现了毛泽东对所有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与鼓励。
7、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8、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民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存在着轻敌思想,过于看重国民党的200万正规军,以为抗战就能够速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
抗战爆发后,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比,在全国抗战的阵营中,有很多人也认识到中国的抗战将会持久地进行,不会很快取得胜利,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人们对持久抗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国民党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基本上就是一种单纯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中国怎样去和日本侵略军进行持久战,怎样才能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等。很多人坚定地拥护抗战,拥护持久抗战,但是他们对于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对于这场战争的能力和发展规律,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来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
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9、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这句话原本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毛泽东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从毛泽东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应当说,这是对革命军队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要求,是对广大革命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为人民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被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10、反对党八股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它发表的大背景是延安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运动。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之所以搞整风运动,主要是因为王明的左右倾错误给中国共产党队伍带来的混乱没有肃清。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反对党八股》目的在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党八股或者洋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因为,主观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他们不肯作调查研究,不肯去学习群众语言,只是坐在屋里臆想和抄书,而党八股搞起来既方便,又能吓唬人、欺骗人。所以反对党八股实际上就是和党内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
11、论联合政府
《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总结了抗日战争八年的历史经验和抗日解放区建设经验,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国家学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总结了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两条不同抗战路线斗争的历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纲领和政策,进一步指明了新、旧民主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在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纲领时,毛泽东说明了废除国民党***,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合政府的必要性与具体步骤。指出,为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的政策的中心环节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论述了发展工业与建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之间的关系。还论述了发展文化教育和建设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性。指出为了建设新中国,需要有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提出了党的新的工作作风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认为这些作风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论联合政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重要时刻,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12、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集的会议上的报告。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报告总结了我党我军同国民党长期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在战略进攻的新形势下党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具体纲领和政策。
在军事方面,制定了人民解放军夺取胜利的十大军事原则,着重提出了“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原则,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等作战方针。
在政治方面,报告进一步阐明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基本政治纲领。
在经济方面,报告着重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在党的建设方面,报告提出“必须整 编党的队伍”。解决党的成份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
这个报告是党在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中国的整个时期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它为争取全国革命胜利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第五篇:毛泽东诗词与中学历史教学
毛泽东诗词与中学历史教学
毛泽东诗词雄健豪放,真实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了作者崇高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如果在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好的运用,就会收到多方面的教学效果。
一、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评价。如毛泽东在1927年曾写过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简明易懂、概括了湘赣这次秋收起义的军队名称,旗号、及起义的时间、原因、过程,而这些正是中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点,在讲授湘赣秋收起义这一课时我曾给学生朗读这首词,以进行小结,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了秋收起义的历史要点。
再比如,我在讲完红军长征这一节内容后,用小黑板出示毛泽东著名的(《七律·长征》,学生从中不但领略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同时还借助形象思维,比较深刻地记住了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豪迈爬雪山等知识点。类似这样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诗词还有渔家傲、第一次反围剿,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等等。
二、能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毛泽东诗词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雄健豪放,许多诗词表达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魄和乐观向上的革命志向,读了以后激人奋进。如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过六盘山后写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课堂教学中好好运用这首词,可以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效果,使学生得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熏陶。
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不但形象的反映了历史,而且很多词句工整对仗、瑰丽而富含哲理。如人们熟知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普遍喜爱和传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引用,会起到引经据典、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如我们在讲到新军阀的混战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时,引用了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词句:“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一个“怨”字就加深了学生对新军阀内战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深切感受。又如在我们讲到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粹敌人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时,我们引用了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给彭总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既加深了学生对彭总的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毛泽东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用之作一堂课的导语,引人入胜;在讲完一事件后,用之做为小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或在授课中适时引用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活泼的气氛。总之,毛泽东诗词是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加以发掘、运用的历史知识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