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谌容《人到中年》内容摘要
谌容《人到中年》内容摘要
一、作家自述
我个人认为《人到中年》不是伤感小说。十年浩劫,伤痕累累,难道就没有伤感?我的确在小说中提出了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关心。但我同时想通过陆文婷的形象探索生活的意义。陆文婷不是高大形象,她是一个极为平凡的人,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正是由这些平凡的人在推动。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星星,组成了我们祖国灿烂的夜空。
摘自马立诚:《静悄悄的星——访女作家谌容》,《中国青年报)1980年7月26日。
我写“马列主义老太太”,是在生活中长期地观察了这样的人物,我熟悉她们和她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她们思想性格形成的过程,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活在我的脑海中。
创作首先是内容创新,不断地发现新的主题,新的性格,其次才是适应内容需要的形式的创新,追求新的结构,新的意境,新的风格等等。我很害怕自己作品的重复。
摘自孙武臣:《‘‘我要好好写,认真写!”——访女作家谌容》,《星火》1982年第11期。
在《人到中年》小说里,主人公陆文婷被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了。有些读者写信给我,说这是强安上去的“光明的尾巴”,“与其让她活下来,不如让她死去,更能显示悲剧的力量”。也有些外国朋友问我:“让陆文婷活下来,是不是反映‘官方意图’?”
我的回答是明确的:“陆文婷没有死,这不是‘光明的尾巴’,也不是‘官方意图’,而是作者的愿望:我不愿意她死。”„„陆文婷是不应该死的,人民需要她;尽管生活给她以那样的重担,但生活毕竟是令人留恋的。陆文婷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还有很多心愿没有偿还,她应该活着。于是,我让她活下来了。
摘自谌容:《从陆文婷到蒋筑英》,《光明日报》1983年2月3日。
二、重要评价观点 我们说,生活中确有阴影,作家当然要加以揭露。问题在于小说中的这层阴影是由什么人构成的呢?作家用含蓄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马列主义老太太”——高级干部焦副部长的夫人秦波,还有那位赵天辉院长,以及在陆文婷病重时不肯派车的干部们。毫无疑问,作家所针砭的这几个人物,也是读者所不喜欢的,尤其是秦波。可是,要说就是他们给陆文婷以及坚持要离开祖国到国外去的姜亚芬夫妇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却难以令人信服。这部小说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然而反映出来的生活却是不准确的,模糊不清的。它的格调是低沉的、感情是哀伤的。
摘自晓晨:《不要给生活蒙上一层阴影——评小说(人到中年)),《文汇报)1980年7月2日。
细细回味小说字里行间饱含着的忧患意识,我们便不难发现,作者最终的意向,还不仅仅限于呼吁人们睁开双眼,正视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作者的用意是比这层显见的社会呼吁要更加深刻得多,她要求我们透过“中年”问题,进一步思考与此有关的另一些更具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譬如,如何调整社会的价值和伦理体系,让人们重新认识什么是真诚,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有意义的付出,什么是无价值的浪费生命;知识分子的问题究竟暴露了中国社会哪些更加可怕的深层隐患?陆文婷,还有傅家杰、姜亚芬、刘学尧们的“疲劳”和“断裂”难道仅仅是身体上的某种病变吗?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到了不惑和知天命的中年,不也同样面临着可怕的疲劳与断裂吗?看了《人到中年》,我们难道仅仅对“马列主义老太太”感到厌恶?秦波那样的人,难道只是激起我们些微的不快,而不触发我们对某种高调话语的怀疑和反思吗?秦波们该不该对我们社会外在和内在的“疲劳”和“断裂”负责呢?在诸如祖国、民族、时代、社会、人民这些宏伟的概念底下,个体、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绝对可靠的价值定位?
所有这些追问,合在一起,构成了《人到中年》深刻而尖锐的主题探寻„„作者着眼的是“中年”问题,但是那时候的小说,甚至整个社会的思想水准,放在80--90年代的历史进程中来看,都不能说已经达到了中年的深刻与成熟,中年的不惑和知天命。所以,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体会这部中篇在当时所达到的深度,或许更为重要。
摘自郜元宝:《{人到中年)摘评》,《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3期。
小说以撼人心弦的笔触,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危害的严重性。陆文婷病倒,姜亚芬出走,表现形式不同,根源却是一个。当然,她们并非心甘情愿,而是情势使然。那么,构成困扰中年知识分子的情势的因素究竟 小说以眼科医生陆文婷的治病过程,作为贯穿全篇的“骨架”,而陆文婷的形象则是作品描写的重心。作品通篇以陆文婷在病榻上朦胧的幻觉作艺术展开,交错地表现了陆文婷艰难坎坷的生活命运和她内心美好而又复杂的情感意绪。小说在陆文婷的意识流程之外,又交错了多种意识流程,通过她的丈夫、好友亚芬、眼科孙主任、医院赵院长等,让他们.触景生情,因情起忆,把深深印在各人脑海中的陆文婷生活片断和他们对陆文婷的情感,在一种无意识的忆念、回想中断续地闪现出来。实际上是从多种心理角度,以多种心灵折光来描绘、透射陆文婷的形象。作者还采用时隐时现、时断时续的方式,在陆文婷意识流动和其他人多种意识流程交错中穿插进一些对人物行动和人物关系的正面描写,像陆文婷替焦部长、王小曼、张老汉三次做手术的过程,就是用正面叙述的办法。它对刻画陆文婷的形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看出作者谌容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塑造陆文婷,一是人物自身的幻觉、自由联想,二是周围人物的多角度心理投射,三是正面叙述描写。摘自陈荚兰:《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三、作品简析
《人到中年》是谌容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收获》1980年第1期。小说一经问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人到中年》的讨论。这场讨论不仅仅是对该小说成败得失如何评价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如何反映新时期的社会矛盾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当1980年以前的大量作品还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谌容却一下子把目光从历史转移到现实中来,真实地描写了现实生活的矛盾,从陆文婷的艰难人生道路看到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形象地概括了成千上万中年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这是独具慧眼之见:陆文婷的“断裂”、傅家杰的未老先衰和姜亚芬夫妇的出国,揭示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在庄严的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和不胜承受的工作重担、生活重担之间的矛盾和困扰。在此基础上,小说进一步把中年问题提升到人生价值这一更具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高度,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想力度,这不仅对当时,即使对现在和未来都具有丰厚的社会意义和高度的审美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人到中年》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它采取多视角的手法,打破以时间为序的传统结构,表现出很大的跳跃性。小说以陆文婷的病状为经,以其20多年的人生经历为纬,立足于病床这个中心,向各个方向辐射,把发生在诊断台、手术台、办公室、托儿所、厨房、病房、餐桌等各个场景的事件连接起来,通过主人公以及周围人物的幻觉、回忆、联想多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渲染悲剧气氛。将陆文婷的奉献、成绩、爱心与她的报酬、地位、生活条件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越大,陆文婷形象的悲剧意味也就越强烈。
四、重要研究论著目录 1.谌容:《写给(人到中年)的读者》,《工人日报》1980年7月7日。
2.谌容:(从陆文婷到蒋筑英》,《光明日报》1983年2月3日。3.朱寨:(留给读者的思考——读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4.晓晨:《不要给生活蒙上一层阴影——评小说{人到中年)》,《文汇报》1980年7月2日。5.田中全:《‘‘马列主义老太太”——谈{人到中年)里秦波的形象》,《人民日报》1980年7月16日。6.王春元:《陆文婷的悲剧与生活的阴影》,《文艺报》1980年第9期。
7.杨忻葆:《探索生活意义的隽永诗篇——谈{人到中年)的结构艺术和典型创造》,《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
8.何火任编式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谌容研究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9.《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谌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郜元宝:《{人到中年}简评》,《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3期。
五、名师导评
《人到中年》的故事情节的主线是,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因超负荷运转而突发心肌与梗塞,与此并行的辅助性情节是,陆文婷的同学、朋友姜亚芬离国出走。40多岁的陆文婷60年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当住院医生,后与从事冶金研究的傅家杰结婚,并有了一对儿女。小说展示了繁忙的家务、狭小的居住空间、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对陆文婷的重压。但是,不管多么疲劳、紧张和困难,只要面对着病人的眼睛,陆文婷就忘记了一切。一天上午,她一连为焦副部长、张老汉、王小嫚作了三个手术,终因劳累、紧张过度而病倒。在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过程中,各种幻想和朦胧的记忆纷纷从陆文婷的意识深处闪现出来: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孤苦的童年、单调而忙碌的大学生活、甜蜜的爱情、丈夫和孩子、朋友姜亚芬的出国晚宴、焦副部长夫人秦波的那令人难堪的不信任眼光„„她以为自己再也起不来了,然而,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终于从死神那里逃脱,在丈夫的搀扶下迎着朝阳和寒风走出了医院。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陆文婷这个中年职业女性的形象。小说在对人物的塑造中,将人物置于角色冲突之中。作为医生,陆文婷对自己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医疗水平为同行公认,医术和医德更是得到病人的交口称赞,然而她始终默默无闻,不事张扬,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感情细腻,体贴温存,珍视家庭。但是繁重的工作使她难以尽好妻子和母亲的职责,为此她常怀内疚和自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和双重压力之下,她心力交瘁、濒临崩溃。作者还将这种角色的冲突与矛盾放在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予以表现,从而揭示出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小说写作的当时,中年,作为人生在事业上的高峰期,对这个年龄段的知识分子来讲,却是不仅要承受不堪重负的家庭重担,而且要面对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面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极其淡薄的社会政治文化氛围。这方面在小说发表后还引起的争论中,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然而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不准确的,模糊不清的。它的格调是低沉的,感情是哀伤的。” “在可敬可爱的陆文婷大夫身上,党的政策的阳光被一层可怕的阴影给遮住了”;与此相反,有论者认为:“这种阴影决不是艺术给生活蒙上的,而是生活反射给艺术的。”小说中写到,丈夫傅家杰不仅支持陆文婷而每每挑起家务的重担,而且自己也有科研任务,可是回到家中连一张写字桌都没有,只好在床铺上写论文。这实际上触及到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待遇及其价值实现问题。尤其是,小说中写到姜亚芬一家因为在生活上的现实问题不能解决,事业上才华不能够施展开来,终于抱恨离开祖国奔赴他国异乡,从侧面突现了上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小说对陆文婷的塑造,因为尖锐地触及到了社会问题而丰富和强化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也有人认为,在陆文婷的塑造中也有颇为浓重的理想化色彩,以致人物主体的确立让位于作者观念的传达,“缺乏作为一个觉醒的主人所应有的自主精神。” 小说的成功还突出体现在对秦波这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典型形象的刻画。小说的叙述用嘲弄的目光打量着秦波的发式、服装、眼神,用讽刺的语调描摹她那一声“我的同志哟”的口头禅。她明明满脑子的封建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却总是用一套革命的词句掩饰自己庸俗的、狭隘的内心世界;她先是居高临下、不屑于陆文婷为她的丈夫做手术,满口“对革命负责,对党负责”的高调,居然可以从党史上轻敌的教训谈到为焦部长成立手术小组研究手术方案的必要。而当手术成功、陆文婷病倒后,她踏进陆文婷的病房,面对刚被抢救过来的危重病人,做出了一系列夸张的动作,开口焦部长闭口时髦套话,滔滔不绝,指责院长对中年医生照顾不力,俨然是政策的体现者和代言人。对秦波这个人物,作者虽然着墨不多,却活画出一个趾高气扬、目中无人、自我感觉良好、妄自尊大、矫揉造作的形象,也因此,“马列主义老太太”这个带着特定年代的历史记忆和话语特征的称谓,成为某一类人的“共名”。
《人到中年》在小说艺术形式上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它以陆文婷的病情突发为经线,以她20年来的生活为纬线,从陆文婷病倒这个断面切入,让人物的生活经历在朦胧的意识中展开,同时不断穿插了他人的回忆和反应,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延伸和拓展,形成了开阔的叙事空间。小说在叙述上对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有所突破,注重以人物的视角来感知和铺排故事,如此更能够开掘人物心理的深层内容,并且通过叙述视角的变化,引入不同的意识,使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而对秦波这个形象的创造,显示出谌容的幽默天性和讽刺才能,这在她后来的小说中得到进一步发扬。这些丰富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手法,使社会问题小说这种传统的小说类型融入了现代因素。
第二篇:人到中年有感.
中年有感
生命像一条河,左岸是我们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们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飞速流淌的是我们年年岁岁淡淡经历的欢悦与感伤。
人到中年才真正品味到淡淡的生活很纯,淡淡的花很鲜,淡淡的天空很高,淡淡的微笑很醇,淡淡的友情很真,淡淡的忧愁很清,淡淡的孤独很美……
扬手是春,落手是秋,在这一扬一落之间,心中突然有种无言的痛,那种难言的的疼是被青春抛弃的无奈,是被岁月洗尽铅华的不舍,在若有若失,若即若离的相似岁月里,不经意间,年轮已悄悄地为你的脸上涂上了淡淡的岁月印迹,增添了流年的风霜。
童年是梦,少年是歌,青年时诗,看着镜中的容颜,留恋着内心的太多不舍,蓦然回首,人已中年,心中盈满了太多的温柔思恋,暖暖的在相似的日月之间共度了人世沧桑,看尽繁华红尘,我们总是认为时间会等我们,容许我们从头再来,弥补人生缺憾,岂不知时光一去不再复返,曾经我们无论倾注了多少真心和热情的日子,最终也只是那么闪亮的一瞬,在生命中留下的只是一缕缕的馨香,数年之间的生活变迁,是平淡的生活,是太一般的小事,却堆积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激活感动着真真实实我们的生命与心灵。
当我们已认不出那些似曾相识得岁月,就好像难以说出那一阵微风曾经轻吻过我们的脸庞,有些事是时间和空间都无法修复的,有些风景其实质适合远看,有时,虚幻的也许更美,人生就是在希望与失望之中,完成了成熟的蜕变。
人到中年,一个“悟”字,浓缩了人生的千言万语明白了高处不胜寒,无力挽狂澜的世事沧桑与无奈,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笑看世事繁华,淡定人生心态,不求不可取,不求不可得,随遇而安,诸事顺其自然,学会感恩,无憾我心的做人,做事,不再奢望浮华之梦,不再渴望美酒,咖啡的浪漫,不再……
当用心触摸真实生活的平淡之时,你就会真实的感觉到只有脚踏实地平平淡淡才是真啊,学会轻轻细细地触摸生之意义,闲闲地写下几段文字给自己或朋友,生活的阅历与历练已打磨出成熟的姿态,在下午茶的氤氲里,风定落花香,享受人生成熟的一种美。
第三篇:《人到中年》读后感
《人到中年》
我愿是激流,是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在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面对一阵阵狂风,我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巢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在俊俏的山崖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是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轻轻的长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头,亲密地攀援而上。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伤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着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的缓缓闪现。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第一次读这首诗大概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并没有多喜欢,觉得只是一首爱情是罢了,不俗不雅,但是读了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我却觉得,我一定要先把这首诗抄写在文章的开头。读到小说结尾 “二十“ 部分时,傅佳杰半跪在文婷窗前,含泪念诗的情景,我竟泪如雨下,从来没觉得诗这么美,或者是有一个人会为你念几十年的诗,在最浪漫的,最美丽的,或最痛苦,最需要鼓励的时候,会是这样的动人了。
关于爱情与婚姻,于我这个年纪该是满脑子美丽愿景的,但总觉得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婚姻与年代亦步亦趋的越来越不靠谱了。婚姻是什么,连我们的父母都常说“婚姻,爱情,不过如此吧”却是,当热恋过后,生活沉淀下的依旧是柴米油盐,谌容笔下的爱情,婚姻亦不过如此。但谌容以一个中年人的口吻,重重地点醒了我,“不过如此”的背后,还有一个叫做亲情的东西,还有一个叫做家的东西。而家,是个甜蜜的负担!属于我们的时代是个浮躁的时代,闪婚,丁克,甚至不婚都变得理所当然,年轻人都说“看开了,看淡了,谁离开谁不能活呢”曾经我也这样想,但又总觉得这话很凄凉,其实不过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得太自我,不敢负担那份责任罢了。时代变了,爱情不再是“清晨,我在你的窗前念一首情诗”了,然而时代变了,“有一个人会为你念一辈子的情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会是永远不变的最浪漫的事。
这篇小说的时代感觉,让我浮想起姥姥年轻时候的生活。姥姥也在医院工作,是护士长,老姥爷是电业局的工程师。也是上了班还时不时的要继续学习。小时候就会时常听到姥姥讲起家里,医院里的事儿。在我看来,女人若做了医生,便必定会是个女强人,这大概是因为医生特有的责任感。姥姥在谈及这些的时候,还时常觉得歉疚,因为太忙而疏忽了对儿女的照顾。或是讲起因为经济条件,一家人是怎样的节衣缩食过日子。姥姥说:“那时候人都可傻了,女同志干起活来丝毫不要比男同志差。其实都是那些钱,也不知为了什么,工作起来就没命似的„„”姥姥姥爷都是很要强的人,他们口中的生活总是苦的,累的,但我总觉得有说不出的快乐幸福在里边。姥姥讲的这种生活似乎正是文婷的生活,或者说文婷的“人到中年”也会是那一代人的“人到中年”吧。
沉淀一段时间,这篇小说我准备再读第三遍。于我的专业,我觉得从写作技巧上还会有很多可以收获的东西。因为两遍读下来,我都几乎是大气不敢喘的状态,也许是面对病人的眼睛,不敢呼吸,生怕出错,也许是面对生死,生死离别,不敢呼吸,生怕一松懈,人就真的去了。总之,我觉得谌容这这篇小说是写进人得身体里的,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第四篇:人到中年有感(诗)
人到中年有感(诗)
《看淡有益》 卢灿勇 人生名利趋繁华,当奋之时追求爬。功成名就应自重,让位年轻接力恰。
上老下小压力大,工作繁复乱序中。理应看淡名和利,自当无关一身轻。
年教师节 2016
第五篇:人到中年读后感
人到中年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到中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到中年读后感1多少人几曾回首感叹人世沧桑,当风华正茂已成往事,那远去的记忆却在脑海中刻画得如此清晰。经历了天真无邪的美好童年,跨越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不知不觉间,我们步入了中年。这是人生的一次飞跃,是境界的一次升迁。正像经过了春天的孱弱,夏天的浮躁,我们迎来了秋天的成熟,在人生的四季里我们欣慰的感受着生命的秋季——中年。走过绚烂的春,走过殷实的夏,我依然会心怀美好的希冀和梦想,坦然从容走进了多彩的秋,还将走过迷人的冬……
人生的每一个季节都很美丽,如歌的生命,如水的人生,如诗的生活。只要我们敞开心扉尽情地拥抱生活,生活一定向你展现她最美丽的容颜!人到中年,人生过半,踩着一路艰辛走来,也将踏着一路辛苦走远;人到中年,苦乐参半,空留许多心疚心痛的遗憾。困惑也好,感叹也罢,脚下的路一直在向前伸延,似乎一切早已注定、该不该出现的都已出现。
人到中年,我们手握着事业的艰辛,肩扛着家庭的琐碎,怀揣着儿女的成长,背负着父辈的苍老。踏着风霜雨雪一路走来的我们,也尽览着一路的流岚虹霓,生活疲惫累着我们的身心,却鲜活了我们的责任,岁月剥蚀着我们的青春,却沉淀着我们的厚重。人到中年的我们,就活在责任里。在父母面前,我们虽然还是孩子,但责任和义务已经颠倒,我们必须去呵护和搀扶父母。我们最大的愿望是祝父母健康长寿。但事实往往适得其反,我们更多的可能是与病魔和悲痛同行,送他们走完人生最后的一程。
人到中年,我们又是为人之父母,我们在教会孩子走路,说话,唱歌之后,还要教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群和自己,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孩子在我们的焦虑期盼中一天天长大,从出生一直被我们呵护到大学,我们的愧疚不是给孩子少吃了什么,而是愧疚孩子在考上大学时,我们拿不出那笔昂贵的学费。在从学校向社会的转型之中,我们还要为孩子找个“铁”饭碗。
人到中年,在丈夫和妻子的角色中,我们必须各饰其一。我们平实的婚姻里,欢乐不再来自含情脉脉的相望,不再来自山盟海誓的语言和柔肠寸断的情歌,而更多的是来自物质和时尚。所以我们必须不停地去奋斗。在家这个圈子里,不可能没有苦恼。但责任和道义让我们必须学会承受,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片幸福,快乐的天空。
人到中年,有时觉得美丽的幻想逐渐破灭了;灿烂的远景,也慢慢被世事所冲淡。每天悲于人情的冷暖,懔于多变的毁誉,惧于生活的得失,忧于无端的谤讥,看够了那恩恩怨怨无法捉摸的.虚情假意。其实,生活并不尽是如此,外在的事物都微不足道,烦恼只是我们内心造成的。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三十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人到中年的今天,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
人到中年,对于名利也有了清醒的认识。能从现实的分析观察,寻找自己适宜的生活空间,宁静的生活。对衣食住行执着于俭朴无华,深深懂得,广厦千间夜眠八尺、粮田万顷日食三升。任何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荣华富贵犹如过眼云烟,生活中很多快乐真的可以与金钱无关。得不到的,再强求、费尽心机亦是枉然。只要是自己一生中值得追求的东西,就要一息尚存,绝不轻言放弃!也懂得只有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享受自己拥有的一切,安心理得地享受每一天生活带来的乐趣!
人到中年,可以从容地笑谈生死,感悟生命,珍惜拥有,珍爱家人。学会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以好奇的眼睛去不断的发现这世间的冷暖不断变化,感悟着生命的美好,学会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由此做到荣辱不惊,静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笑看天上云舒云卷。
人到中年,我们已看透世间沧桑,人情冷暖,却不愤世疾俗,悲天悯人;我们仍怀抱理想,心存梦想,却不贸然行事,鲁莽痴迷;我们依然喜欢风花雪月,欣赏浪漫情怀,却更懂得柴米油盐,一日三餐。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宽容。宽容意味着豁达、大度、明智。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品质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宽容。这是因为我们是中年人了,我们不能再任性,不能尽情发泄,也很少能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们怎么办?只有宽容。宽容并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容忍,而是一种尊重生命的自爱,一种洞察世事的豁达,甚至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宽容别人,也不苛求自己。我们退让,却不颓废,我们舍弃,只为珍惜,我们糊涂,只因明白;我们或许无为,或许无能,但我们尽力,孜孜耕耘,岁月写在脸上,而我们依然拥有童心。
人到中年,我们感谢信息时代,让我们有了网络空间,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下自己的瞬时心情,记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受自己生命的不凡,不需要华丽辞藻,不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只要开心,只要愿意,写天写地写经历,写爱写情写自己,给匆忙的岁月留下点美丽,留下点记忆,留下点痕迹。
人到中年,就应该实实在在、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地做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稳重之中深藏锐气,成熟之中而不骄矜,拿得起放得下,笑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人到中年,让我们一路走好!
人到中年读后感2我愿是激流,是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在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面对一阵阵狂风,我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俊俏的山崖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是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轻轻的长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头,亲密地攀援而上。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伤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着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的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第一次读这首诗大概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并没有多喜欢,觉得只是一首爱情是罢了,不俗不雅,但是读了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我却觉得,我一定要先把这首诗抄写在文章的开头。读到小说结尾“二十“部分时,傅佳杰半跪在文婷窗前,含泪念诗的情景,我竟泪如雨下,从来没觉得诗这么美,或者是有一个人会为你念几十年的诗,在最浪漫的,最美丽的,或最痛苦,最需要鼓励的时候,会是这样的动人了。
关于爱情与婚姻,于我这个年纪该是满脑子美丽愿景的,但总觉得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婚姻与年代亦步亦趋的越来越不靠谱了。婚姻是什么,连我们的父母都常说“婚姻,爱情,不过如此吧”却是,当热恋过后,生活沉淀下的依旧是柴米油盐,谌容笔下的爱情,婚姻亦不过如此。但谌容以一个中年人的口吻,重重地点醒了我,“不过如此”的背后,还有一个叫做亲情的东西,还有一个叫做家的东西。而家,是个甜蜜的负担!属于我们的时代是个浮躁的时代,闪婚,丁克,甚至不婚都变得理所当然,年轻人都说“看开了,看淡了,谁离开谁不能活呢”曾经我也这样想,但又总觉得这话很凄凉,其实不过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得太自我,不敢负担那份责任罢了。时代变了,爱情不再是“清晨,我在你的窗前念一首情诗”了,然而时代变了,“有一个人会为你念一辈子的情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会是永远不变的最浪漫的事。
这篇小说的时代感觉,让我浮想起姥姥年轻时候的生活。姥姥也在医院工作,是护士长,老姥爷是电业局的工程师。也是上了班还时不时的要继续学习。小时候就会时常听到姥姥讲起家里,医院里的事儿。在我看来,女人若做了医生,便必定会是个女强人,这大概是因为医生特有的责任感。姥姥在谈及这些的时候,还时常觉得歉疚,因为太忙而疏忽了对儿女的照顾。或是讲起因为经济条件,一家人是怎样的节衣缩食过日子。姥姥说:“那时候人都可傻了,女同志干起活来丝毫不要比男同志差。其实都是那些钱,也不知为了什么,工作起来就没命似的……”姥姥姥爷都是很要强的人,他们口中的生活总是苦的,累的,但我总觉得有说不出的快乐幸福在里边。姥姥讲的这种生活似乎正是文婷的生活,或者说文婷的“人到中年”也会是那一代人的“人到中年”吧。
沉淀一段时间,这篇小说我准备再读第三遍。于我的专业,我觉得从写作技巧上还会有很多可以收获的东西。因为两遍读下来,我都几乎是大气不敢喘的状态,也许是面对病人的眼睛,不敢呼吸,生怕出错,也许是面对生死,生死离别,不敢呼吸,生怕一松懈,人就真的去了。总之,我觉得谌容这这篇小说是写进人得身体里的,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
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
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在一个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我会去迎接,这人间的圣洁。在这流转的岁月里,有着流转的四季,还有一颗流转的心,亘古不变的心。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