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提案

时间:2019-05-14 06:4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提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提案》。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和谐发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1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分别研究办理

提 案 人:民革中央

主 题 词:农村 发展 法制 司法 提案形式:党派 内 容:

营造良好的农村法制环境既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有序进行的迫切要求。多年来,我国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起了一个以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总体目标,以基层法庭、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农村法律体系。同时,随着多年来普法教育的深入,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已经有了明显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意识和参与农村民主管理的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的效果逐步显现。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中也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法制环境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如:征地拆迁、外出务工人员婚姻家庭纠纷引发的法律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引发的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等等。

二、目前,我国农村的司法资源配置和广大农民的司法需求不相适应。现有法律服务组织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难以满足广大农村的需要,法律专业人才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法律人才稀缺。乡镇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员较少,素质偏低,法律服务质量不高。

三、目前农村地区的基层司法部门在经费、编制、制服、办公条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给基层司法部门的日常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职能的发挥。

四、农村政权组织和执法部门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等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公正力,对农民群众法制心理的培养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五、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一方面,农村人地分离的社会现状与普法教育的属地责任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的法律素质总体不高且不均衡,“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消除,这也是造成越级上访的原因之一。此外,普法宣传形式和方式上的单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以及财政上对于普法投入的经费非常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的效果。

对此,我们建议:

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党政组织都要高度重视农村法制环境建设,配合司法部门做好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工作。要使国家整体法制建设的重心下移,将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纳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把法制建设推进到最基层、最需要的地区,将这项工作与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合理架构农村基层法律组织框架,进一步发挥基层法庭、司法所及农村各类人民调解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基层司法部门在协调做好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应把优化农村法制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前提下,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充分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力争将绝大部分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三、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层司法部门和法律服务部门的经费投入。对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司法部门公用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基层司法部门的建设。乡镇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设置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担负着落实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职能,应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的建设,尽快解决目前乡镇司法所的编制、经费和制服等各项困难。进一步加大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援助站的站点建设,扩大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的覆盖面,建立起完备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网络,为农民提供更加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乡镇人民法庭和司法所的基建欠款,应尽快纳入省市级财政统一解决。

四、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长效的农村法律人才保障机制。法律专业人才是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应制定和实施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法律人才向农村地区输入,加大对人民调解人员、法律服务人员等基层法律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和法律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法律队伍。另外,目前的司法考试门槛较高,在农村法律人才队伍补充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建议继续加强和完善针对贫困地区的放宽学历和放宽分数政策,加大对B证、C证措施的执行力度,做到根据不同地区的人才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法律人才。

五、进一步加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探索普法教育的新形式新模式。既要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也要加强对各级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普法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在普法阵地建设、设备配备、人员培训、宣传资料等方面加大资金保障力度。要将普法与“德治建设”结合起来,利用更多的渠道如广播、影视、互联网来宣传,改变突击式、灌输式、概念式的自上而下的单一普法模式,将普法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力争将普法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让普法内容进入课堂、课本和考场,真正做到普法从娃娃抓起。在民族宗教地区,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积极引导宗教界人士参与法制宣传教育。

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农”方面的法律法规,适时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包括迁徙、劳动就业、教育、财产和社会保障在内的诸多方面对农民的不平等。可以说,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尽管在现行一些法律中已经包含了保护农民权益的制度规范,但现实中农民的权益还是很难得到保障。因此,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更好地保护农民权益,立法必不可少。把农民最需要保护的权益纳入《农民权益保护法》,才能真正体现农民的意愿,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把《农民权益保护法》列入立法规划,并做了大量相关工作,建议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早日出台该项法律,内容应包括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务工农民权益的保护、建立农民社保机制等当前农民权益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来源:中国政协网

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10号

案 由: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分别研究办理 提 案 人:民革中央

主 题 词:农村 发展 法制 司法 提案形式:党派 内 容:

营造良好的农村法制环境既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有序进行的迫切要求。多年来,我国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起了一个以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总体目标,以基层法庭、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农村法律体系。同时,随着多年来普法教育的深入,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已经有了明显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意识和参与农村民主管理的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的效果逐步显现。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中也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法制环境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如:征地拆迁、外出务工人员婚姻家庭纠纷引发的法律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引发的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等等。

二、目前,我国农村的司法资源配置和广大农民的司法需求不相适应。现有法律服务组织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难以满足广大农村的需要,法律专业人才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法律人才稀缺。乡镇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员较少,素质偏低,法律服务质量不高。

三、目前农村地区的基层司法部门在经费、编制、制服、办公条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给基层司法部门的日常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职能的发挥。

四、农村政权组织和执法部门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等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公正力,对农民群众法制心理的培养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五、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一方面,农村人地分离的社会现状与普法教育的属地责任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的法律素质总体不高且不均衡,“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消除,这也是造成越级上访的原因之一。此外,普法宣传形式和方式上的单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以及财政上对于普法投入的经费非常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的效果。

对此,我们建议:

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党政组织都要高度重视农村法制环境建设,配合司法部门做好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工作。要使国家整体法制建设的重心下移,将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纳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把法制建设推进到最基层、最需要的地区,将这项工作与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合理架构农村基层法律组织框架,进一步发挥基层法庭、司法所及农村各类人民调解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基层司法部门在协调做好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应把优化农村法制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前提下,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充分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力争将绝大部分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三、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层司法部门和法律服务部门的经费投入。对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司法部门公用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基层司法部门的建设。乡镇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设置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担负着落实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职能,应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的建设,尽快解决目前乡镇司法所的编制、经费和制服等各项困难。进一步加大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援助站的站点建设,扩大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的覆盖面,建立起完备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网络,为农民提供更加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乡镇人民法庭和司法所的基建欠款,应尽快纳入省市级财政统一解决。

四、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长效的农村法律人才保障机制。法律专业人才是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应制定和实施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法律人才向农村地区输入,加大对人民调解人员、法律服务人员等基层法律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和法律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法律队伍。另外,目前的司法考试门槛较高,在农村法律人才队伍补充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建议继续加强和完善针对贫困地区的放宽学历和放宽分数政策,加大对B证、C证措施的执行力度,做到根据不同地区的人才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法律人才。

五、进一步加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探索普法教育的新形式新模式。既要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也要加强对各级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普法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在普法阵地建设、设备配备、人员培训、宣传资料等方面加大资金保障力度。要将普法与“德治建设”结合起来,利用更多的渠道如广播、影视、互联网来宣传,改变突击式、灌输式、概念式的自上而下的单一普法模式,将普法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力争将普法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让普法内容进入课堂、课本和考场,真正做到普法从娃娃抓起。在民族宗教地区,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积极引导宗教界人士参与法制宣传教育。

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农”方面的法律法规,适时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包括迁徙、劳动就业、教育、财产和社会保障在内的诸多方面对农民的不平等。可以说,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尽管在现行一些法律中已经包含了保护农民权益的制度规范,但现实中农民的权益还是很难得到保障。因此,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更好地保护农民权益,立法必不可少。把农民最需要保护的权益纳入《农民权益保护法》,才能真正体现农民的意愿,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把《农民权益保护法》列入立法规划,并做了大量相关工作,建议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早日出台该项法律,内容应包括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务工农民权益的保护、建立农民社保机制等当前农民权益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来源:中国政协网

注:提案人希望承办单位在办理过程中加强与提案人联系沟通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_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提案

【标题】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提案

【提案者姓名】李积敏

【界别】农工党

【提案日期】2009年10月1 日

【内容】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要论断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我国有60﹪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和谐对全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咸阳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多数,农村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我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向小康水平迈进。但是,由于广大农村有很多属于偏远地区,食品卫生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一些食品过分地使用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还有的把一些过期食品改头换面后低价销往农村,有一些农村的食品加工厂、加工摊点无证经营。鉴于目前农村食品卫生出现的问题,就加强我市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及建议:

一.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小、散、差,业主对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掌握不够,违法行为呈现出流动性、隐蔽性等特点,是我市农村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的主要所在。但一方面小作坊所产的食品在有些地区还是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必要来源,另一方面也是农村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此外,这些小作坊也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对富余劳动力分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质监局应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和“规范、整顿、提高”的要求进行监管,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监管工作:①必须保证最基本的质量安全卫生条件,不够条件要改造,改造之后还不合格就取缔。②必须限定销售区域,只能在本乡镇范围内销售,不得进入商场超市。③以简易包装的形式出厂销售;④符合基本安全卫生条件的必须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向社会公众公示承诺。⑤质监部门对小作坊采取的这些限制措施,要充分考虑了小作坊实际状况的,应在保证基本质量安全、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对质量安全状况不稳定的小作坊切断其更大范围的市场流通,实行分而治之,以便于就地发现就地查处,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隐患。⑥对农村小企业小作坊超量、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查处;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增强业主的质量意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农村特别在农村边远地区的食品卫生安全仍是食品卫生监督的薄弱环节,存在监管难度大,监督力量薄弱,卫生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农村餐饮消费环节及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部门应采取以下监管措施:①按照卫生工作有关要求,深入开展卫生监督进农村活动。要突出强化基层卫生监督工作,将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充实基层卫生监督力量,加强卫生监督基层网络建设,推进卫生监督进农村活动。

在餐饮消费环节重点对农村小型餐馆、小食杂店、饮食摊点、农村食品集市、学校食堂、“小饭桌”、工地食堂、“农家乐”等小型餐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坚持属地化监管、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发证标准,对达不到基本要求的,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处理。②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区履行卫生监管职责的督导、指导工作。对各县、区监督检查情况,每卫生部门要适时组织督导检查,及时推广好的做法,解决存在的问题。③加强部门协调,形成齐抓共管之势。餐饮消费环节处于食品产业链的终端,食品生产、流通上游环节提供的食品原料或制成品如受到污染,可直接影响餐饮食品的卫生质量与安全。卫生部门要严把采购关,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验收制度,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及其原料,及时向质检、工商部门通报,以便追根溯源。④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加大食品卫生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对农村餐饮单位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员及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增强其依法经营的自觉性;通过电视、报纸、黑板报、发放食品卫生知识宣传单(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食品卫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等知识,强化广大农村群众食品卫生安全意识,自觉拒绝不安全食物。⑤依法查处和打击危害群众健康的不法行为,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各级卫生部门要全面履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加大卫生执法监督的力度,对掺杂使假、使用非食品原料制作食品等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严厉打击。

三.确定以农村小型餐馆、小食杂店、饮食摊点、农村食品集市、学校食堂、“小饭桌”、工地食堂、“农家乐”等小型餐饮机构为重点单位,以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农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经营、采购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内容的整治方案。实施整治行动中,卫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对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内容展开了拉网式、地毯式的整治活动,努力扩大卫生监督覆盖面,增加监督检查频次,织密卫生监督网,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视野。同时,在检查中要向被监管单位发放有关资料,以提高从业人员卫生意识与法律意识,耐心细致地指导单位填写进货台帐登记簿,要求餐饮单位完善管理制度与台帐登记,保证使用肉品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对在检查中发现存在问题较轻的单位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落实;对严重违反卫生法规的行为,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对无证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通过整治,要基本实现有关规定的三个“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标,即建立实施原料进货索证制度的单位达100﹪,对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的餐饮单位检查率达100﹪,县城以上无证经营的餐饮单位查处率达100﹪。

四.工商管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管,要积极配合卫生、食品药品、质监等行政部门,将食品安全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作为日常监管重点。要针对农村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状况,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食品进货查验一户多档”、“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实名登记”、“集市熟食制品证明登记”、“裸装散装熟食制品标牌公示”等制度。加大对农村食品质量的监测监控,开展标本兼治的专项整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工商部门应积极地履行职能,主动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应采取以下监管措施:①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严格登记把关,坚决不在食品经营前置审批上“开口子”,从源头上确保农村食品经营主体合法有效。强化日常监管,认真落实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完善食品经营主体“经济户口”,以乡镇以下小食杂店、农村食品集市为重点场所,调整布局监管力量,提高市场巡查频率,有的放矢加强监管。发挥商品质量监测优势,采取委托监测与快速监测相结合,扩大监测覆盖面,提高监测实效性。从着眼长效出发,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制销伪劣食品违法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以创新的视角破解难题,在广大农村探索建立食品销售厂场挂钩,销管联网,问题食品追回等新机制。推进12315维权网络进农村,快速受理处结农村食品消费申诉举报,发布经营警示和消费提示,切实保障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②强化农村食品经营自律建设。利用登记年检、案后回访、培训指导等多种机

会,组织农村食品经营者深入学习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安全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强食品经营者安全观念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积极组织开展“食品规范经营示范店、示范街、示范市场”等创建活动,深入落实食品经营各项制度,督导经营者严把食品进货关,公示从业人员真实身份和无包装食品真实信息,努力杜绝生产领域出现的过分使用添加剂、防腐剂、颜色等伪劣食品进入农村流通市场。③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利用多种传媒,针对农村消费群体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淡薄的实际,大张旗鼓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农村群众的消费维权意识和对伪劣食品的鉴别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合格食品,使问题食品在农村失去市场。适时介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明晰易发生问题的重点食品和领域,公布典型案例和整治成果,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加强全方位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广大农村营造安全消费的良好氛围。④协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以维护全市食品安全大局为重,正确处理“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充分履行好职能范围内的职责,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敦促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工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加大取缔无照经营力度,根据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区别不同情况,配合卫生等职能部门积极稳妥地作出处理。

2009-10-01

第三篇:浅谈发展农业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发展农业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加快解决“三农”的一个难题。多年来,政府通过大力实施“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探索出一条农林牧有机相结合,多路并举推进结构调整,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 新农村 循环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表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之发达地区较为缓慢。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区,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在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农村市场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但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较之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更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必须不断强化农业是基础的意识,以防止对农业领导、农业投资及农业科技的弱化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轨变型,是农业内部产品结构、行业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实现途径是:

(一)市场农业。外部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方向;内部要强化市场核算功能,淘汰在比较成本上的劣势产品和项目。

(二)科技农业。科技农业的内涵是农业活动投入和产出逐步向科技倾斜,提高农业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增大农业科技成果中的科技含量。科技农业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和新技术、新方式的引进和推广。当前,发展科技农业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及其综合生产能力,是认识和确定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第一靠政策,解放生产力,使原有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靠投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问题,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收定购粮资金问题;第三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农业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留、要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要尽力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2、建设资金要保障:黑龙江省农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困难多。因此,要广泛筹措、集中使用、加强管理、跟踪问效。资金实行多渠道筹措: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二是农业重点工程资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贫困农村建设资金等给予倾斜;三是农业贴息贷款;四是各级政府和财政投入;五是主管部门和农民商户自身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为此,一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投资投劳。保持新林区建设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紧密结合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村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林区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和半公共性质项目,农民投资投劳主要用于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建设。五是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银行提供信贷、群众自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在农业经济的推广发展阶段,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应以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经济的技术引进及推广体系的建设

1.加强对农业经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在农村培训一批能够掌握农业经济实用技术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经济的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技能型农业经济致富带头人,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远程教育网,通过广播电视等载体,解决农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困乏等问题。三是要采取集中培训与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广大农民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成熟的、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潜力,将粗放、原始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型、技术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者。

2、要提高行业协会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作用:各级政府要在组织、资金、人员等方面为各行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提供支持,使行业协会能够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实践主体、技术推广主体的作用,依托行业协会做好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并做好相关技术的培训、指导与咨询,将农业经济的技术推广落到实处。

第四篇: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高立国

阿荣旗六合镇东山屯村位于阿荣旗的东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有111国道从境内穿过,交通便利。全村6个村民小组,443户,共1864口人,2005年实绩人均纯收入4300元。近几年,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健全为目标,带领群众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以奶牛业为主,特色产业以鹅、蚕为主,多业并举,多条腿走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一个富裕、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一、夯实经济基础,寻求产业支撑,实现农牧业产业化

东山屯村22083.5亩的耕地上,原来种植的多是大豆等便于田间管理的作物,但产值低、收入低。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分析本村的地理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并把怎么调、调什么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掌握,村干部把精力放在服务上。2003年到赤峰参观学习后,村干部连续两年请来了农业科技人员,宣讲葵花的市场需求、种植技术、良种选择等知识,大大提高了葵花的质量和亩产量,年人均增收600元左右。葵花的种植面积大幅上升。2005年东山屯村葵花的种植比例为30%,玉米为30%,大豆为30%,马铃薯为10%。

村党支部认识到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必须在农牧业产业化上作文章。于是村干部积极与奈伦淀粉、淳江油脂等企业联系发展马铃薯,高油大豆等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产值,建立高油大豆(良种补贴)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种植的高油大豆比普通大豆每公斤多卖0.04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35元,马铃薯订单也获得了农民的广泛认同。

为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东山屯村积极进行低等农田改造,目前已经拥有近1000亩的旱能灌、涝能排的喷灌地,其余仍有5000亩土地可变为喷灌地。发展畜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发展东山屯村目前共有奶牛162头,肉牛500头,羊4600只,猪1400头。从2003年起,东山屯村就确定了发展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村干部带头养牛,2004年成立了奶牛协会,促进了奶牛业的健康发展。为扩大奶牛业发展,村委会与洛娃乳业达成协议,成立规模型奶站,建成奶牛养殖小区,牛奶收购执行厂家价格,仅奶资一项每头牛为农民增加800--1000元收入。全村有养猪厂两个,年出栏500头左右,远销到齐齐哈尔、海拉尔、扎兰屯等地。

依托资源,突出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拓宽致富门路,号召农民积极发展柞蚕、大鹅、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特色产业。全村共有次生林300亩,放养柞蚕30把,每年收入近40万元,柞蚕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左右。二是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村委会建立了600亩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无公害葵花、玉米、马铃薯。目前已能保证本村的自给自足,准备进一步向外发展,形成产业化规模。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及封山禁牧的需要,东山屯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一是养殖户牲畜全部实行舍饲半舍饲,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号召种植青贮饲料,养畜户每户种植青贮玉米2亩,全村共种植160亩。三是草场实行养护,轮流休作,目前,可继续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宜牧草地、荒山面积有1500余亩。

二、发展文教事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东山屯村容整洁,村路成形,街道平坦,农户院墙整齐划一,宅基地审批在按规划实施,房屋成行。村委会每年春、秋两季组织会战,修路、清理边沟、清扫垃圾,使村容整洁。

东山屯村现有学校一所,校舍占地面积390M2,有教室、办公室、文化活动室。学校已开发远程教育,电脑已经应用于教育教学。

村民有文化活动室,备有报刊,科学种养书籍,乐器、棋类等文体活动用品,电教光碟等,每到节日或农闲时节就有村民来此活动。村里也利用大型集会播放种养方面电教光碟组织农民观看。

目前东山屯村卫生条件良好,饮用井水源充足,水质纯净,80%的农户均已用上30--40米深的深井水。村里有卫生所一处,备有常用的治疗器械及常用药品,医学专业村医一名,中专学历,一般的病情可就地处理治疗。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东山屯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中的组织领导作用。一是成立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从2004年4月起相继成立了奶牛协会、农副产品协会、玉米协会、蚕业协会等。协会组织经纪人收购产品,保证价格,农户保证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值,农民得到了实惠。协会为农民寻求致富信息,了解致富途径,村两委为农民争取资金和项目。二是搞科技培训,注重提高农民种养水平和素质。全村劳动力初中学历占70%,中专学历占3%。每年培训率达80%以上,全村6个村民小组均有电教播放点,实现科技入户。培训知识科学实用,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除科技培训外,不定期在种养大户之间搞经验交流会,最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让村民有一个和谐、舒畅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村规民约、村民学法守法。四是确定书记、村主任接待群众来访日,每周的周六、周日书记、村主任在村委会接待来访群众,解决群众提出来的困难和问题。此制度从2002年实行以来,每年为农民解决40--50个(起)问题,全村无一起上访案

件发生。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意识增强。村两委制定了“村民十大满意”标准,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发展方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结合我村实际,确定今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我村建设。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牧业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业,在三、六组建能容纳200户养殖800头奶牛的小区,建挤奶站一座,在四、五组建肉羊养殖基地,一组建规模养猪场。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以提供饲草为主玉米种植达30%,饲草5%,葵花30%,土豆20%,水浇地面积达60%,建设500亩的科技种植小区,建设以马铃薯淀粉粗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小区,荒山林木覆盖达90%,放养柞蚕达80把,人均收入达10000元。

二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搞好村屯规划,路村沟墙一体化,屯内街道标准化、并硬化,两侧院墙整齐划一,边沟石砌,边沟植树带,各组道路形成循环。标准砂石公路、河道架桥、路边植树、达到风雨无阻。

三是是进行改厕,建沼气池使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90%的农户要建设标准厕所,100%的畜牧养户建沼气池,使牲畜粪便再利用,既节省能源,又清洁卫生。四是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文化需求。建100M2 文化活动室、图书室,1000M2群众活动广场。

远看群山环抱的村屯绿树掩映,群山郁郁葱葱,农田水浇高科技含量的农作物茁壮成长,路边工业小区机器鸣唱,养殖小区人畜忙碌的身影,文化广场乐声悠扬,协会办公室讨价声不断,屯内路畅、墙齐、窗明几净、人人笑脸欢唱。

作者通联:内蒙古阿荣旗六合镇政府

第五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既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正面临4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农村公路建设已经由交通行业落实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支农惠农的重要举措,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向交通部门提出的“新要求”。二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是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而现在,农村公路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这是各级交通部门的“新任务”。三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以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为主要特征,而新时期农村公路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养护好,这将开创农村公路建管养并重的“新阶段”。四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主要立足于“通路”,重在基础设施建设,而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要“通路”,而且要“通车”,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这为农村公路建设赋予了“新内涵”。

新的历史起点带给了我们新的历史机遇,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交通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兼顾,着重处理好农村公路建设中4个方面的关系。

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关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坚持规划主导,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凡是已经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的省份,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做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和协调。凡是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的省份,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小城镇和山水林田发展规划,确定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目标和重点。总之,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与乡、镇、村的“接口”留有余地,避免“走弯路”、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

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地方为主、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原则。近年来,交通部调整了公路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逐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中央资金的引导作用。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工作任务和目标,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挖掘筹资潜力,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形成了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要承担起各自应有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不断完善地方政府为主、统筹安排、社会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要处理好鼓励农民参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多年来的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一要做到“一事一议”,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二要合法筹集建设资金,不强行摊派、集资;三要依法征地拆迁,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四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线形和技术标准,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五要尽可能利用已有土源和料场,不乱采乱挖。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决策和行动主体作用,多方筹资,切实减少地方配套资金的缺口,努力解决由于农村公路建设造成的乡村债务、征地拆迁补助偏低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实行以奖代补等办法,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要处理好交通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农村公路

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各地交通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不等、不推、不靠,切实承担起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同时,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在征地拆迁、项目审批、资金筹措、施工建设以及养护管理等各方面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要完善适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建设程序规定,在资金、计划管理上规范执行有关的规定要求,同时争取留有适当的灵活性。

此外,农村公路建设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各地在发展目标、技术标准、前期工作、施工管理等方面,不要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切实做到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出发,从当地公路交通发展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让农村公路成为通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阳光大道,成为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下载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提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提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全)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工作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女山湖地处江淮之间,位于明光市东北部,面积278.7平方公里,辖24个村,人口42517人,东临淮河、南托七里湖、北依女山湖,水上航线三面环......

    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县,农村人口达3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建“特色农业大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服务领域拓展到农村,......

    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建设农村社区促进和谐发展 彭佑明 地处洞庭湖腹地的南县,辖有乡镇12个、行政村304个、社区居委会33个,总人口68万,其中城镇人口14万。县委、县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

    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_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提案(共五篇)

    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提案 【标题】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小康的农村,就没有小康的社会;没有和谐的农村,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篇

    文章标题: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县,农村人口达3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建“特色农业大县......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