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共5则)

时间:2019-05-14 06:3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信息化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信息化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篇:以信息化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以信息化支撑 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信息化 生态文明 节能环保

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良好的生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此,在近日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举行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信息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将支撑、保障乃至引领生态文明发展。

国家电网优化大电网调度,跨区跨省电网消纳水电,统调水电利用率7.83%,节约标准煤49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42.5万吨。

河北开滦集团综合自动化矿井覆盖率达到50%,矿井安全监测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增强了矿山生产的安全性,2012年百万吨死亡率0.095,连续3年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

浙江镇海炼化积极探索采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石化传统产业,提升物料管控水平、生产计划优化能力、流程优化水平,仅原油调合子系统每年就可节省1200万元。北京泰豪亦庄园区示范工程应用了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管理云计算系统,实现对配电网故障的智能诊断及定位和对线路的微机化运作管理,预计每年可节约支出67万元。

以上是记者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最近举行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得知的最新数据,也可以说代表了目前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最高水平。从国家电网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滦集团的矿山生产安全、镇海炼化的减少能耗排放到北京泰豪的需求侧节电管理,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的话来说,都属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中生态文明的范畴,这些企业两化融合实践的成效,也正反映了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那么,生态文明包括哪些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信息化的关系怎样?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信息化推进司特邀专家、北京理工大学两化融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雷教授。生态文明的

八个领域和两项保障

党的十六大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十七大的时候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过去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四位一体。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又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因为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陈雷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巨大,但背后是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经济的确取得了发展,但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良好的生态?这就要靠生态文明建设。陈雷进一步提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这一部分的阐述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陈雷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八个领域、两项保障。八个领域是防灾减灾(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节能降耗(工业、建筑、交通、社会智慧电力、需求侧管理)、减排治污(水、空气、土壤)、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生产安全(煤矿、交通运输、核电安全)、资源再生(物资回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循环经济)、自然保护(三江源、濒危动物、草场、湿地、森林植被)、消费安全(食品安全、食品追溯);两项保障是评价体系和制度建设,这构成了生态文明的体系框架,其中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信息化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也必然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全局。”陈雷对记者说,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而生态文明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必然在信息化的覆盖范围之内。

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陈雷告诉记者,信息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将经历从助力、支撑、保障,到融合创新,最终引领发展的提升过程。陈雷认为,只有信息化才能把生态文明框架体系中的八个领域、两项保障联系起来、覆盖起来。陈雷进一步解释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人类借助其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设施、手段和周期等方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便利,让生态危机管理更加智慧,让生态危机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从而为减缓生态危机提供便捷的信息平台。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发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不断发展的信息科技为支撑,从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智慧的决策,带动现代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

目前,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信息化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资源再生等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滞后,短板突出。陈雷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发挥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信息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消费安全:信息化支撑食品追溯系统

消费安全主要是食品安全。信息化促进食品安全最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管理,建立基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信息的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与流通系统。利用农产品标识,对产品进行跟踪识别,保障食品安全。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广大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典型:江苏雨润率先与国内国外专业院校合作,建立起适应雨润发展的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雨润“21道检验检疫的全流程追溯体系”,真正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所有产品百分之百合格方能出厂。在雨润食品的“追溯机制”中,雨润为每一批产品建立“户口档案”并存档保存。产品档案中记录着从原料检验、杀菌、腌制到包装再到出库等各个环节的原始数据及批次号。防灾减灾:信息化提升空间很大

当前,防灾减灾正面临重大挑战,而在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信息传播水平和时效性等方面,信息化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专门提到“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出要加强自然灾害信息获取立体监测能力和防灾减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子政务网络、人口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空间地理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实现相关部门涉灾业务的协同与资源共享,提升中央和省两级的灾害风险信息与搜救信息获取、分析、研判能力以及救灾减灾的会商和决策能力,有效支撑国家相关部门防灾减灾协作,包括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建设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实现灾情、决策、指挥、物资调运等各类信息的及时发送与传递。要构建灾害损失评估、预案推演信息系统,为灾害应急救助提供科学决策信息。要大幅提升灾害应急救助即时信息高效处理、互联互通与指令信息的快速传达能力。

典型:担负着淮河中游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任务的安徽王家坝水文站,在实现雨情与水位信息自动测报、自动传输后,测流时间减少至两三个小时,数据传输只需几分钟。2010年7月21日,王家坝第一次洪峰水位只用了短短的5分钟,就传输到国家防总、省防指和省水情中心。

自然保护:信息化提升环保管理决策力

环保部有“信息强环保”的战略考虑,年初刚刚成立的国家环境信息化顾问专家委员会也说明了信息化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主要涉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业务板块。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信息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自然地理信息、卫星遥感信息、环境综合监测信息、生态评价信息等为基础的信息大平台,可以提供优质信息技术、产品和数据服务。以3S技术为主体的监测模式,对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化土地、林火、病虫害的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其现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涉及草场、湿地的信息系统建设对水资源及变化、草畜平衡等环境数据、产业信息、人类活动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以确定保护的方案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还有很多生物领域的专家在研究信息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鉴别的课题。

典型: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本溪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的重点林业县之一。该县建设的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选择林区地势较高处,建起了8座远程监控塔,在每座塔上都安装了监控半径可以达到5公里以上的视频监控设备。3年内,这8位“电子护林员”成功地监测到野外用火、火灾隐患20余起,而且与以往人工巡查方式相比,火情预警时间平均缩短了3个小时以上,更有效地避免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节能降耗:没有信息化不行

节能按照1979年世界能源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是“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需求强度。而提高能源效率,最根本的要先清楚地知道能源消耗在哪里,是否存在浪费,从源头上获取能源消耗的真实数据。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信息化不行。

中国的节能从产业结构看主要分为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和社会节能,最主要的是工业,占据70%。从实践看,两化融合确实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信部连续几年都发现了企业在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包括政府主导的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以及具体到企业层面的绿色ICT数据中心建设等。

典型:北京泰豪亦庄园区示范工程应用了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管理云计算系统,实现对配电网故障的智能诊断及定位和对线路的微机化运作管理。可提高配电线路优化运行的调度灵活性,降低线路运行损耗、减小电能浪费;当线路出现故障时可快速有效地选择、查找事故点,快速处理停电事故,减少停电时间,保障园区正常运行。有效解决配电网现行问题,提高配电网现代化管理水平。此项工程通过园区配用电改造和用电优化管理,预计每年可节约支出67万元,其中电费支出约57万元,维护人员工薪成本支出约10万元。减排治污:信息化促进环境监测规范

因排放引发的污染不是短时期内能消除的。空气、水、土壤的数据获得需要科学,信息化可以促进监测的科学规范。近些年来,我国在环保监控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各级环保部门都在集中力量抓污染物减排。高科技监控手段在环保管理中逐步得到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发达国家的环保实践来看,他们在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后,都逐步转向了通过全过程控制即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末端治理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路子。

典型:国家电网通过将信息化与公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实施信息化与公司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通过优化大电网调度,跨区跨省电网消纳水电,国家电网统调水电利用率7.83%,节约标准煤49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42.5万吨。清洁能源:唯一途径就是信息化

清洁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能、风能、水力、可燃气体等可以转化电的一次能源。核能也被认为是很好的清洁能源,但是其安全性和核废料的处理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因此各国意见不一。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如果要大力发展,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实现可管可控,而唯一的途径就是信息化。

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是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和重点,或者说是根本方向。我国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还有一部分石油,占总量的90%以上。到2015年的目标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进行清洁能源的创新集成开发应用必须依靠信息化,两化融合本身提供的就是创新平台。

典型: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已全面实现了流域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电站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单一电站现场操作式生产向流域梯级电站“远方集中控制、统一调度,现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模式转变,通过这一模式转变,有效破解了各电站资源共享、规模效益、减员增效等诸多管理难题。大渡河集控中心2009年正式投运以来,公司所属梯级电站发电量连创新高,年发电量已由2008年的60亿kW·h增长到250亿kW·h,增长十分迅速。以四川龚嘴、铜街子水电站为例,其年发电量已较2008年前提高了10~12亿kW·h,增幅达19%,超过原设计发电水平约1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资源再生:信息化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资源再生应理解为对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按照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定义称为“无废技术”。无废技术是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借助这一方法,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将在原料资源、生产、消费、二次原料资源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不致破坏环境。“将资源节约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列为一项重大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有关的经济优惠措施,鼓励废旧物资的资源化”属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这是一个非常环保的朝阳产业,也有节约能源的巨大潜力。资源再生作为一种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是非常恰当的,但是目前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没有发挥更大作用,一些关键信息市场中不留存、管理者不掌握,仅一个报废汽车拆解行业对信息的把握就漏洞百出,致使报废车再次上路,可能会造成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安全事故。

典型:湖南省同力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利用有限公司截至2011年年底已回收废弃家电超过120万台。从2012年6月启动电子废弃物拆解处理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以来,目前已具备200万台的回收拆解能力,可回收铜1610t/a(吨/每年),可比原铜矿生产节约标煤1334t/a,少排放尾砂21.6万t/a,少排放废气159390万立方米;回收铝1249t(吨),可比原铝生产节约标煤7741t,节水12487t,少用固体材料13735t,少产生二氧化碳999t,二氧化硫749t。生产安全:信息化要融入生产全过程

生产安全是人命关天的事,当然也包括环境、体系或系统的安全。仅从生命安全看交通运输问题最多,但是煤矿安全更令人揪心。对于生产安全,监测系统非常重要,包括水和瓦斯传感器的灵敏度、误报率,可视、可感、可知、可预防能力等。

两化融合是提高工业企业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生产要素和产品总量大大增加。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如此高度复杂的生产系统、如此大的劳动强度,已经不是人的肉眼可以观察到、大脑指挥得了的,也就是人工无法完成。铁路调度系统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系统的运行安全受到破坏后转入手工操作容易引发更悲惨的安全事故。总体说来,生产安全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支持,用信息化把安全要素切实融入到生产的全过程,提供具有预测、预判、预控能力的管理手段,通过管控一体化,实现安全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由程序管理向工序管理的转变。

典型:河北开滦集团综合自动化矿井覆盖率达到50%,矿井安全监测系统覆盖率已经达到100%,两化融合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改善了工作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矿山生产的安全性,2012年百万吨死亡率0.095,连续3年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安全生产保持了较好水平。(2013-04-01,洪黎明)

第二篇: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六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六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时隔5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部局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预示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一步加速这既给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保护区域众多为旅游业发展提了广阔空间。同时旅游业在积极倡导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同时提高保护自然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着天然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一些荒山、荒地、荒坡、沙漠、盐碱地、资源枯竭矿山等得到了综合利用,一座座城市“显山、露水、透绿、通畅”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者的自觉行为。

但也不可否认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地方由于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往往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生态资源、导致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或消失剥夺了子孙后代的自然财富甚至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从这个方面讲旅游业也要努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自觉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并为之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再次发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急动员令要求实现“天蓝、地绿、水净”是时代赋予旅游全行业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勇于担当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或有力支撑。

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旅游发展观。要像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来认识这样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把生态文明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旅游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以环境保护为第一前提注重长远发展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旅游发展模式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勇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要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大生态资源尤其是珍贵资源保护力度。要注意生态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和承载力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减轻生

态环境压力。要避免盲目开发、一哄而上尽可能把发展的空间更多地留给后人。要加强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规划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对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一切以是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是否得到改善作为判明可持续与否的依据。旅游与自然和谐了可持续发展才有坚实基础。要强化培养绿色行为。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实施“三绿工程”即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即旅游开发建设和推出旅游产品的过程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绿色经营应采取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绿色消费体现无污染文明消费突出环境保护。旅游者要树立环境意识和节约观念强化法治思想主动保护资源与环境避免因过度消费而造成浪费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要加强协作严格监管。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推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服务环保、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致力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部局这既给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篇: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来源:《求是》 期号:2012/14 作者:张桃林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前提。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其中2012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六大以来,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连年大幅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十六大以来,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结构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7亿千瓦,是2002年的1.69倍;大中型拖拉机达440万台,是2002年的4.9倍。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增幅相当于前35年的总和。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之快前所未有,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水平从2002年的5%提高到2011年的26%,玉米机收水平从1%提高到34%,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等先进农机化技术迅速推广。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展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4509亿元,农机专业合作社2.78万个。农机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我国跃居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

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引领了耕作制度改良,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八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深刻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历史使命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加速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正深刻引领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这样紧迫。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过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要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支撑作用。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能实现人畜力所不能达到的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能做到定量、定位、适时、保质完成农业生产作业,挖掘稳产增产潜力,有力有序开展抗灾救灾,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能使土水肥药种等投入品实现精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没有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就没有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在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的趋势下,必须加快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确保我国农业不萎缩不凋敝、农业生产力稳定提高。

二要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关键载体作用。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到田靠农机。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离开农业机械光靠传统的人畜力根本无法实现。在农业劳动力整体数量下降的今天,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必然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依靠具有较高技能的农机手或农机合作社成员,否则难以有效推广实施。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耕种管防收全环节统一作业服务,科技入社就意味着科技直接到田,显著缩短了技术应用的传导链条,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质量。通过机械物化农业技术是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意义精耕细作的主要途径。必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应用,使之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核心纽带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促进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必然要求农民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维修。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根据调查,目前活跃在农村的5000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以此为纽带,培养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三、多措并举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保持较快步伐,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化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工业支撑将更加有力,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必将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较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机耕道等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度不高,一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速度不够快,一些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等。

国家提出,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超过60%,2020年达到70%,基本实现机械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主攻点,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落实完善政策,培育发展主体,加强管理指导,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粮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创造环境。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补贴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和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农民购置和鼓励企业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具,加快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实施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支持应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增产效果明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农机化技术。减免农机作业服务税费,鼓励开展农机保险业务和农机信贷业务,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增加安全监管、推广培训、试验鉴定和农村机耕道、机库棚等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在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投入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把握重点,全面发展。继续集中力量尽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继续鼓励农机化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扶持、指导丘陵山区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程度和农业机械操作水平,全面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造就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培育主体,社会服务。围绕提升农机化整体运行效益,引导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倾斜,积极引导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支持鼓励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具备条件的地方,应把合作社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将农机合作社培养为延伸农机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引领农机化发展的龙头,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机制造企业自建品牌营销网络,专业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区域中心市场,方便农民选购农机,提供优质的维修和配件供应等售后服务。

四是强化监管,安全发展。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切实履行好法规明确的各项职责。完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农业机械安全技术强制性国家标准,保障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依法组织开展在用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强化对财政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和质量跟踪调查。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督促企业履行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承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行为,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中介服务、机具租赁服务、旧农机具交易市场。尽快制定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五是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多渠道积极争取投入与深挖现有资源潜力并举,全面加强基层农机管理、鉴定、推广、监理、维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升人员队伍素质,提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立健全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骨干企业及其他部门相关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的整体优势。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机制,选育适宜的品种,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研发经济有效的机具。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推广机构服务指导、农机服务组织、企业参与合作的新型农机推广机制。

(作者:农业部副部长)

第四篇: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班级:20114151 学号:2011415121 姓名:刘小飞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加速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形势喜人,但同时遇到了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的挑战,亟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实践证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农村,是我国农业走出困境、步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恶化;农业农村;

一、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必须看到,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石化产品支撑的“石油农业”路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产品,对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此带来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凸显。

目前,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上限的2倍,农药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左右降到不足1.5%,其中有11%的耕地低于0.6%。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加重,耕地质量退化。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土壤和水体污染。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公布的资料显示,全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2010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半壁江山”,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广大农村,一方面依靠高投入的石油化工产品,消耗了大量矿物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弃之不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加重了面源污染。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过量投入,部分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以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是破解发展不可持续难题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上的飞跃。生态文明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导致的环境危机、发展难以为继的深刻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工业文明,形成了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整体运行规律,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现代文明。其基本理念和观点为: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命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好、和谐、共生存、共繁荣的关系,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前提,不可超出其极限值;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遵循人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的道德准则,不可肆意侵占、掠夺、霸占他人、他国和后代的权益;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小化;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排斥一切“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等等。各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说明,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持续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理念及其行为方式理顺被工业文明扭曲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步入和谐共生、相互依存、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安徽省宿松县春润食品公司是一家集种植、畜禽、水产、加工以及观光旅游业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企业,将农户分散养殖的猪、家禽集中到公司的基地养殖,对畜禽粪便和畜禽加工后的废弃物集中处理利用,形成了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如牛粪养蚯蚓、蚯蚓加工配合饲料直接喂鱼养鸭;猪场建沼气池,沼渣喂鱼、沼液种田种菜等;利用有机肥种植水稻、玉米,水稻收割后放养稻田鸭,并利用冬闲田种草等。目前,公司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6.5万吨/年、饲料5万吨/年,利用沼气发电78.84万度/年,年处理畜禽粪污量51.56万吨。浙江省宁海县建设的10万亩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初步建立起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循环体系,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形成了农林牧渔产业门类齐全,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呈现良性循环态势。示范区内土地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比当地的传统农业高出10倍。贵州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来,累计增加森林面积1740万亩,工程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度由12.4%(不包括农作物)迅速增加到78%,年均每亩减少土壤流失1.53吨,通过林草、林竹、林药、林菜、林茶、林果结合等生态产业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据对100户退耕还林农户3年的跟踪调查显示,年均每户增收3808元。甘肃省实施沃土工程试点,探索出“高茬收割、根茬秸秆还田、沼液沼渣资源化利用、种植绿肥”等沃土技术推广模式,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试验区土壤有机质提高0.06至0.08个百分点,减少化肥施用量5%至6%,亩均增加纯收益213.96元。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封草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制止滥采发菜、建设绿色长廊等生态工程,治理荒漠化,全区天然草场及其可利用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58.25%和50.7%,荒漠化面积由165万公顷减少到125万公顷,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逆转。

事实说明,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1.发展理念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必须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目前,“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因此,要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尤其要把生态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切实转变各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要求的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陈旧习惯。

2.资源循环利用问题。据农业部、环保部提供的数据,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超过8亿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8亿吨(2008年),农村年产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这些废弃物,既是造成面源污染的源头,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养分来源。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没有不可利用的垃圾。通过秸秆还田、生物质发电、发展沼气等,大量废弃物都可以变为有机肥料和生物质能源,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创造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民生价值。应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鼓励运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鼓励废弃物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这些方面各地已有成熟的经验、做法,应当认真总结,积极推广。3.科技创新与应用问题。应集中力量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1)有机肥料生产和使用技术的突破。未来我国农业增产,化肥仍然不可或缺,但要逐渐减少用量。重点围绕全国36.6亿吨有机肥资源(农作物秸秆、绿肥、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和农家肥)的转化利用,组织科研力量攻关,力求在配套技术和设备上有重大突破。(2)良种培育技术的突破。保护地方特有品种,加强对野生资源的驯化和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开发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的新品种。(3)新型肥料的开发。针对不同农作物、不同栽培方式,专门研制叶面肥、微量元素肥料、氨基酸肥料、缓控释肥等各种新型肥料,增产增效,减少污染。(4)生物农药研制技术的突破。随着化学农药的普及,我国传统土农药使用逐渐减少。近年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从几十种治虫植物中筛选出了10余种杀虫活性物质,研制出的“0.25%莨菪烷碱乳剂”,对蚜虫、菜青虫、棉铃虫、黄刺蛾等多种害虫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实际上,土农药采用现代技术开发,不仅灭虫效果好,而且无药害。(5)污染修复技术的突破。为有效根治环境污染,近年来国内外研制了一系列污染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以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工程修复技术,或兼而有之的复合型修复技术。这些技术在一定区域内试验、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气和水体污染,在切断污染源后通过稀释、自净作用,污染问题可逐渐减轻,但土 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治理最难,费时费力,有时要靠化学药剂淋洗、换土等方法才能最终解决。目前还没有一种修复技术可以治理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科技攻关,有针对性地筛选、组合相关技术,进行长期的定位处理和整治。

4.总体布局问题。目前,我国18亿亩耕地的农区承担着几乎全部粮棉油的生产任务,所产粮食的40%又要被用来饲养畜禽,而大片山区、草原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充分,发展草产业、木本粮油产业潜力很大。对此,一些专家学者呼吁“种草养畜,粮草并举,建设大农业”,解决“人畜争粮”矛盾,实现农区、山区、草原平衡协调发展。这一倡议符合我国实际,应当认真研究、规划、实施,由只注重18亿亩农区的“小农业”转变为面向包括山区、牧区、农区在内的100亿亩农用地的“大农业”。

5.政策与法规倾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成就辉煌。相比之下,城市快于农村、工业快于农业,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在整个扶农强农的政策倾斜中,需要重点支持生态化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加快“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特别应当加大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以及面源污染治理的扶持。

6.政绩考核问题。按照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农村要求,修订单纯考核经济指标、忽视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指标的考评标准、办法,加大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社会和谐、民生改善方面的权重,使政绩考核对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起到引领、导向、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姜春云: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DB/OL] [2]新华网--回良玉--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第五篇:生态文明引领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可持续发展

2015-04-22 14:28:00 来源:《时事报告》2015年04期

[打印] [关闭]

孟 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 3月6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表了一系列深刻而精辟的重要讲话。3月24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新时期的奋斗旗帜和奋进目标。我国将会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人民福祉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相一致。要解决牺牲环境求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问题,急需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生态文明理念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未来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是“双百”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小康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新旗帜。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根本宗旨在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为人民服务”又被我党赋予新的内涵与要求,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益严重,成为影响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汇聚点,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更宜居的殷切期望,提高人民福祉具有巨大的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创新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时期,面临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很多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崛起就必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欧美国家的发展道路建立在丰富的全球资源基础上,并把整个世界作为其发展空间,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这一发展道路已经不适合当前全球形势下的中国。独特的文化历史国情,注定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正是我国实现民富国强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党和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与提升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清新朴实的论述,生动诠释了他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深化,也进一步促进党和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与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拓展了民生内涵。习近平2013年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民生的关系,既阐明了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更发展了民生的基本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丰富提升了发展观。习近平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不仅仅是过去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而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同时要求我们在重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同时,也要重视自然资本。长期以来,我们在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过程中,没能很好地考虑到自然资本的作用,将自然资本的作用和贡献纳入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之中,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个理念将我们过去对发展的认识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层面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发展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步伐。总书记执政以来,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机制体制问题正是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机制体制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又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成功与否的指示器。因此,中央成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小组,将经济改革与生态文明改革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在制度层面积极推进改革和法制建设,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治国理念,适时修改环境保护法。同时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积极筹备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等最严格的污染治理标准,响亮提出向环境污染宣战。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从严的责任追究机制。习近平强调,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新考验。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了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惩处措施与追责制度,加大了对企业等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推动各级党政机关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生态执政理念。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护优先,科学划定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污染治理的老思路,由原来以污染治理为重点向以优先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为重点转变,在继续治理严重污染地区的同时,逐步加大对生态良好地区的保护,扶持这些地区走可持续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实施“反降级”的刚性约束,不再允许为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质量,在无法满足要求的地区,有必要将其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在环境质量降级的地区,必须对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部门问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维持其性质不变、功能不降、面积不减,完善生态补偿、政绩考核等配套制度建设,实现生态红线区域的长效管理。

二是坚持法治思维,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乱象造成的。强化生态文明法治保障,应将公民环境权写入宪法,研究制定“生态文明促进法”,确立生态文明的法律地位;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生态化”调整和修订,包括与环境保护法相关的行政法、经济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法律都要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态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生态文明的立法、监督问责职能,政府定期向人大提交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报告,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醉驾入刑”立竿见影的效果为治理有法不依的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扭转环保领域有法不依的乱象,必须立峻法、用重典,让违法的企业或个人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是创新驱动,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大力气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科技专项,通过科技手段找出当前突出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继续大力推进环境基准研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基准和标准体系,制定与我国环境基准相适应的自主环境标准体系,形成以环境标准为核心的环境法规体系,以环境标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强化污染末端治理为契机,加快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政府购买环保服务力度,带动社会风险投资等多元化社会融资,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有效拉动绿色消费需求,使之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四是坚持系统思维,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顶层设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他指出,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顶层设计,需要全面理顺政府生态、资源、环境监管职能,建立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的行政部门,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改革环境保护派出机构职能,探索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的垂直化管理。

五是坚持民众为本,倡导兴起全民生态文明新文化运动。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坚持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倡导兴起全民生态文明新文化运动,培育具有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公民,造就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打造担当公共责任的服务型政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构建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全民共建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建设生态文明有赖于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伦理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倡导兴起全民生态新生活运动,引导企业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探索基层政府环保公众评议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提升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下载以信息化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信息化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2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永宁乡初级中学李红丽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

    时政热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汕头中公教育 shantou.offcn.com 时政热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汕头公务员招聘考试网:汕头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

    以文明引领和谐

    以文明引领和谐、以和谐提升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以信息化建设支撑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全文5篇]

    以信息化建设支撑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 “金财工程”即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FMIS,是以覆盖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大型信息网络为支撑,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

    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3月国家发布《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知识人中国梦以生态文明理论支撑美丽中国

    知识人·中国梦:以生态文明理论支撑美丽中国 编辑:admin 时间:2013-5-10 21:27:00 前些时候,我们学校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院。有人说大喜事,怎么连个鞭炮都没放。2008年,校庆70周......

    生态文明建设(共5篇)

    生态文明建设 辽东学院外语学院专业: 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建设材料[共五篇]

    生态文明建设材料汇编 1、在加强城市管理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的讲话………………………………………..2 2、在全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