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有工程建设
创新管理建四有
统筹城乡惠民生
——对盐城市实施农村“四有”工程的社会实践省思
摘要: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农村民生、惠及基层百姓的重要举措。盐城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以开展实现广大农民“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为目标的“四有”工程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创新实践,得到了农村受益百姓的认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词: 社会保障
四有工程
创新实践
Abstra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measure of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veri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m.Yancheng creates a new social management model to help carry out the Four-guarantee Project to guarantee that the old should be supported, the labor should be paid, the illness should be cured and the learning hearts should be taught among the rural residents.The innovative practice that coordinat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 is approved by the rural residents and has made positive effects.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Four-guarantee Project, Innovative Practice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为了切实将社会保障向农村基层延伸、向广大农民拓展,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五年前,作为江苏省农业人口第一市的盐城市从解决广大农民最期盼、最现实的直接利益问题着手,把围绕民生作决策、办实事、求实效,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急需的领域着手,在农村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以“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 民生”为主线,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实现全市农村581万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为目标的村级农民“四有”工程建设,经过2008年的“十村示范”、2009年的“百村试点”,2010年实施的“千村推广”,2011年实施20家四有示范镇建设,2012年的全市镇镇四有建设工程的创新探索实践。全市村级农民“四有”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其中,以推动广大农民百姓“老有所养”为目标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还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先进单位,盐城市人社局肖汝宏局长在2012年11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受到了温家宝总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充分肯定。盐城市委、市政府还把社会保障村级“四有”工程建设连续列入为民兴办的实事项目之一,作为提高广大农民百姓幸福指数、建设幸福盐城的重要举措来抓。几年来,全市通过“四有”村平台建设,共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57.72万人,转移率达到了95.2%以上,扶持农民创业4.6万人;参加各类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了295.5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总人数达到了528.91万人;共开展技能培训各类人员49.46万人,培训就业率达到了92.5%。截止目前,在全市2108个推广村中,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已经全部建设到位,已实行微机录入并进行动态化管理的村2099个,占推广村总数的99.6%;全市60周岁以上的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已实现应发尽发,全市新农保适龄对象已参保人员达236.90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9.9%,在江苏省面上提前实现省定参保目标,实现了广大农民新农保参保、农村适龄老人基础养老金发放和“四有”村建设全覆盖。今年以来,该市按照“巩固提高达标村、整体推进推广村、全面建成四有镇”的统筹城乡 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全市进一步强化基层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平台服务经办功能,以全面建成全市镇镇“四有”为目标,从而实现全市农民“四有”的全覆盖。
一、明确目标,把握“四有”工程建设要求
开展农民“四有”工程建设是改善农村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举措。做到指导思想明确,规划先行,方案具体。一是明确开展“四有”工程的指导思想。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基层民生建设步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达到努力实现全市基层广大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有所教“四有”目标,通过建设“四有”工程,扎扎实实解决广大农民“就业难、增收难、看病难、养老难”的实际问题。“劳有所得”,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将农村富余劳动学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将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创业政策向农民延伸,帮助农民创业,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老有所养”,就是农民老年生活有保障。重点是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其他农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病有所医”,就是农民医疗有保障。重点是动员村内企业为职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动员进城务工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他农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学有所教”,就是培训农民。重点是组织开展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培训,把农民变成新型农民,实施高效农业;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将农民变成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培训,使具备条件的农民成为创业者。从2008年开始,以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再到示范镇、四有镇,滚动实施“四有”工程建设,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到2012年底全市所有村(居)基本达到“四有”村目标。即“四有”村富余劳动力95%以上实现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基 本脱贫;符合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或新农保条件的村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符合参加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条件的村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其他村民参加新农合;有技能培训需求的村民100%参加实用技能培训。突出制度安排,规划先行;突出农村重点,城乡统筹;突出共济普惠,彰显职能。二是制定“四有”村建设工作规划。2008年5月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全市“四有”示范村建设三年工作规划》,对全市的“四有”示范村建设制订了三年的工作规划,提出了逐年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工程,最终实现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并且明确了每年“四有”的定量目标和任务;三是出台“四有”村建设实施方案。为了对各县(市、区)的“四有”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分别下发了《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2008年全市“四有”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9年全市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四有”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盐政办发[2009]28号),《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四有建设千村推广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盐政办发[2010]24号、《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盐政发[2010]82号)、《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四有示范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盐政办发[2011]63号)、《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镇镇四有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盐政办发[2012]22号)等文件对全市“四有”工程建设进行具体部署。
二、强化领导,保证“四有”工程有序推进
“四有”村建设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努力工作,更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为了保障“四有”工作的有序开展,盐城市将开展农村“四有”工程建设提升到市委、市政府层面进行部署和 安排,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有”村建设工作。盐城市委五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2009、2010年度盐发1号文件分别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村级“四有”工程建设,市政府连续将村级“四有”工程建设工作列为盐城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二是市委、政府坚持重抓四有村推进工作。分别在大丰市、射阳县、建湖县、响水县、亭湖区等地专题召开全市“四有”示范、试点村、推广村建设现场推进会、督查会,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分别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对全市的“四有”村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稳步推进。三是落实条线部门工作责任。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各县(市、区)人社局分别成立了“四有”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 “四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自四有工程建设之日起,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班子成员就专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深入挂钩联系“四有”示范村、试点村、推广村,每季度到村调研至少3次以上,并从全局系统抽调150名科级以上干部,明确每人联系挂钩一个乡镇和一个“四有”推广村,开展“双挂钩”活动,服务“四有”工程建设。去年以来,根据市人社局部署安排,盐城市和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门抽调全系统1000名左右干部挂钩“四有”村,纵深开展“千人、千企、千村”服务行动,到村居、企业、基层具体指导业务开展和服务,从而加快了“四有”村建设进程。
三、健全平台,夯实“四有”工程坚实基础
“四有”村劳动保障站是开展“四有”工作的重要载体,盐城市将建立健全“四有”示范、试点、推广村劳动保障站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了确保将这项工作推进到位,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要求。针对部分乡镇财政困难、村集体经济薄弱、筹措建设资金困难的现状,盐城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财政共拨付安排了18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四有”村平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到“五统一”,从而实现村级平台建设“人到位、物达标、事办成”。一是统一劳动保障站建设标准。村级劳动保障站建设按照“五个一”的标准要求,必须有一名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一间房、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一部电话,鼓励和提倡大学生村官专职或兼职从事村级劳动保障平台服务工作,承担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维护三项工作,行使劳动保障的主要职能,去年20个四有创建示范镇331个行政村村级平台人员配备已全部实行专职化,目前全市有837名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服务工作。二是统一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为使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市县联动对村级协理员进行了业务知识系统培训,达到了每个协理员对服务范围内的村民基本状况“五清”的要求,即家庭情况清、就业要求清、培训愿望清、个人技能清、社保情况清。三是统一规范操作规程。全市建立“八环节”工作法,“四有”示范村和试点村及推广村都按照建立平台、摸清情况、宣传发动、自愿申报、对应衔接、筛选初审、公示确定、跟踪落实“八环节”工作法开展规范化工作。四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制订下发了全市统一的《村(居)劳动保障站管理制度》,明确了村级劳动保障站的组织体系、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考核,所有村级劳动保障站都按照这一制度要求悬挂了统一格式的劳动保障站标识,将管理制度张贴上墙。五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信息台帐。组织乡镇、村劳动保障人员和村组干部对村民家庭情况进行登门逐户摸底调查,建立了详细的村民家庭“四有”情况基础台帐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一开发的“四有”村村民家庭信息库统计 软件,在全市建立了统一的村民家庭“四有”情况电子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实行微机动态化管理。
四、活动引领,加快“四有”工程建设进程
一是召开“四有”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进行具体部署和推动。四年来,先后9次组织召开了全市面上的“四有”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分别组织各县(市、区)常务副县(市、区)长,分管县(市、区)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以及“四有”村主要负责人到先进村进行现场观摩,交流经验做法,指导部署工作。江苏省委、省政府在盐城市召开了全省农民就业创业暨农村“四有”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议,在全省推广盐城市村级“四有”民生工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二是开展目标推进突击月、攻坚月活动,加快工作进程。先后编印了《“双覆盖”百日会战宣传手册》、《盐城市“四有”村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千人千企千村服务行动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和制作拍摄了《建在农民心坎上的幸福工程》等电视宣传专题片,并组织开展了“四有”村建设和新农保“双覆盖”百日会战宣传月、突击月、攻坚月活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工作推进月,劳有所得工作攻坚月等活动,促进了面上“四有”目标的推进。三是强化专题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市人社局和省人社厅、国家人社部农保司共同举办了“四有之声”走进新农村、情系新农保大型文艺会演;在市级盐城电视台开辟劳动保障专栏节目“就业直通车”、在地方党委、政府报刊《盐阜大众报》、《盐城工作》以及中共江苏省委主办刊物《群众》、专业性报刊《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媒体详细宣传报道村级农民“四有”工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和先进典型,引导各地争先创优,不断提升全市各地“四有”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五、督查考核,确保“四有”工程建设成效
一是开展全市“四有”村建设专项督查活动。根据“四有”建设工作需要,组织督查组到各县(市、区)检查“四有”工作进度及目标完成情况,督促各地加大工作力度。二是制定出台专项绩效考核办法。盐城市委、市政府将“四有”工程建设纳入到市委、市政府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工作,对县(市、区)政府进行专项考核,出台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专门出台了“四有”村建设单项工作奖考核办法,并将该工作考核作为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综合先进奖考核的重要部分。县(市、区)政府及人社部门也同样制订了具体的“四有”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三是签订目标任务责任状。为了引起地方党政领导的足够重视,加大乡镇一级领导“四有”工程建设的工作责任,盐城市各县(市、区)还采取了县(市、区)主要领导与乡镇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明确乡镇领导在“四有”民生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责任。四是严格考核评比。年终依据专项绩效考核办法,根据平时检查、上报数据以及抽查的情况,对全市“四有”民生工程建设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比,考出实绩,激励先进。从而确保了村级“四有”工程建设成效,让广大农村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幸福盐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联:江苏省盐城市东进中路88号
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吴旭东 电话:(0)***,05*** 邮编:224005 E-mail:wxdjsyc@163.com 附:个人简介:
吴旭东,男,中共党员,37岁,硕士研究生学历,曾长期在 农村基层一线和经济部门工作,历任乡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党委副书记、镇长、省级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招商局局长等职,现为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四有”办公室主任,承办全市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等改善民生工作。
第二篇:社会保障四有工程调研
以民为本建四有 统筹城乡惠民生
——对盐城市实施农村“四有”工程的调研省思
盐城市位于江苏东部沿海,市域面积1.69万平方公里,下辖两市、两区、五县,是江苏省土地面积第一,农村人口第一的大市。同时,盐城又是一座活力四射的、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盐城沿海开发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摘掉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帽子。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民生工作,通过实施全市农村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农民“四有”工程创新实践,着力加快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在苏北率先实施了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逐步确立了盐城市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和全国的知晓率。本文通过对盐城市创新实施农民“四有”工程的实践调研,拟对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提出启示。
盐城市开展农村“四有”工程改善基层民生的实践探索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盐城市2008年起以行政村为单位,从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急需的领域着手,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实现广大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为目标的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四有”工程建设,注重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创新,进行城乡统筹的大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09、2010、2011年盐城市政府连续将“四有”村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2012年市政府提出以镇为单位,全面实现农民四有建设目标。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引领“四有”工程建设
1、以党的长期执政、社会和谐为目标改善人民生活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大农民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三十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GDP年均增长9.8%,GDP总量已从1978年的3600多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万多亿元,人均GDP已经 1 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经济总量与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及所具规模,已经为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现在国家提倡“反哺农村、回报农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根据调研可知,盐城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2008年初提出了围绕全市广大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四有目标,突出制度安排,规划先行;突出农村重点,城乡统筹;突出共济普惠,彰显职能的工作指导思想,巩固发展城市工作,探索实践农村工作,并在全市开展“四有”示范村建设。“四有”示范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通过促进农民就业、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农民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以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了”为要求保证农民利益 “四有”村建设的目的是让农民真正享有“四有”,因此盐城市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民身上,不仅让农民听得到“四有”工作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亲身感受到“四有”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利益。开展“劳有所得”工作,该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两后生”、“零转移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退伍军人等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便捷地与本地用工企业对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开展“老有所养”工作,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动员企业为进厂务工的农民缴纳养老保险,动员农民参加新型农保,让农民生活得到保障;开展“病有所医”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向农民敞开,让农民看得起病;开展“学有所教”工作,为“两后生”、“零转移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退伍军人等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减免费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迅速实现转移就业。“四有”示范村建设带给农民的利益,每一个都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了”,从而赢得农民的支持和信赖。
3、以“一年一个目标、三年一个周期”为步骤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四有”示范村建设要实现农民“四有”目标,不可能一年建设到位。为此,盐城市结合农村实际,制定了《全市“四有”示范村建设三年工作规划》,每个村用三年的时间初步实现农民“四有”目标。“四有”建设年均目标分别为:村内富余劳动力80%、90%、95%以上实现转移就业;符合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或 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条件的村民参保率分别达60%、80%、95%以上;符合参加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率达到60%、80%、95%以上,其他村民参加新农合;有技能培训需求的村民90%、95%、100%以上参加实用技能培训。第一年还要建立村民“四有”基础台帐,实行信息化管理;第二年、第三年要对基础台帐资料进行更新和动态维护。全市以三年建设为一个周期,滚动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工程,即2008年实施十村示范,2009年实施百村试点,2010年实施千村推广,2011年全面铺开,以点带面,通过六年时间的努力,在2012年基本实现全市以村为单位“四有”建设目标全覆盖。
(二)坚持用切实有效的举措推进“四有”工程建设 调研可知,盐城市在改善基层民生探索实践中的主要做法是:
1、以政府推动为主体,强化组织领导
盐城市委、市政府从2009年起在全市开展“四有”村工程建设,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四有”示范试点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对“四有”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将“四有”建设工程的责任落实给县(市、区)、乡镇两级党委、政府。县(市、区)、乡镇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分别成立工作班子,出台文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为“四有”建设的全面试点提供组织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四有”建设的职能部门,始终竭尽全力推进“四有”工程建设。“四有”示范村建设之初,盐城市、县(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迅速搭建工作班子,分别成立了“四有”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四有”工作进行组织推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班子成员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专门挂钩“四有”村,每两月就带领相关职能处室人员到村调研1次,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不仅到村调研指导,还抽调就业、养老、培训等条线的业务骨干驻村指导,蹲点帮建。各“四有”建设村也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工作班子,由村支书担任组长,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站长为副组长,村组干部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理员,全面开展“四有”建设。
2、以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建设为载体,统一规范基层平台建设 “四有”示范村、试点村、推广村的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是开展“四 3 有”工作的重要载体,该市将建立“四有”示范村、试点村、推广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规范平台建设。一是统一规范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建设的标准。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建设必须配备一名以上的专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员,有一间房、一台电脑、一部传真机、一部电话,承担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维护三项工作,行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主要职能,实现“人到位、物达标、事办成”。二是统一规范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的管理制度。市人社局制订下发了全市统一的《村(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管理制度》,明确了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的组织体系、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考核,要求所有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按照这一制度要求悬挂统一格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标识,将管理制度张贴上墙。三是统一规范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台帐资料的建立和管理。所有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都使用全市统一格式的村民家庭“四有”情况调查了解表,对村民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详细的村民家庭“四有”情况基础台帐资料。全市统一开发“四有”示范试点推广村村民家庭“四有”情况统计软件,将调查信息录入微机,在全市建立统一规范的村民家庭“四有”情况电子信息库。
3、以执行“八环节”工作法为关键,规范工作流程
开展“四有”工程建设,要求按照“八环节”工作法有序组织实施。一是建立平台。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和标准,所有“四有”建设村都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使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的第六级架构,实现体系全覆盖,工作全覆盖,达到“人到位、物达标、事办成”。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并优先选聘大学生村官担任专、兼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协理员,要达到有一间房、一台电脑、一部传真机、一部电话的标准。二是摸清情况。摸清“四有”示范村、试点村、推广村每家每户的情况,做到所有村民的家庭情况清、就业要求清、培训愿望清、个人技能清、社保情况清。由镇(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指导,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负责。三是宣传发动。向示范村、试点村、推广村的村民宣传“四有”示范村、试点村、推广村建设的标准、推进的方法、目的、意义;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作由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负责具体实施。四是自愿申报。由村民根据自身 4 的情况,自愿申报项目,由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指导,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负责组织实施。五是对应衔接。将村民申报的项目与有关单位、企业衔接,由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六是筛选初审。将村民自愿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初审核,由镇、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负责。七是公示确定。村民自愿申报的项目,经过初步筛选审核后,在村组进行公示,确定具体项目,由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负责。八是跟踪落实。就是对村民申请的项目,经过筛选、公示确定后,进行跟踪服务、跟踪落实,衔接到位,由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
4、以沟通协调增加投入为重点,确保人员经费得到保障
由于盐城市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四有”工程建设所需的人、财、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投入。为切实解决“四有”工程建设面临的人、财、物的投入问题,市、县(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协调县(市、区)、乡(镇)政府部门,想方设法筹措经费,为“四有”平台建设提供人力、财力保障。近几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协调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激发“四有”村增加支出,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四有”工程建设。在资金投入上,射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协调县财政、乡镇政府,由县财政安排18.8万专项资金,各乡镇安排7.2万元经费,合计26万元用于19个村的平台基础建设。建湖县财政共投入20万元,平均每个村投入1万元。大丰市政府财政专门安排了14万用于14个试点村“四有”平台建设。阜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自身投入部分资金,激励镇、村自筹资金,实现了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的建设目标。在人员配备上,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组织人事部门,争取大学生村官到村担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员,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解决人员经费问题。我市东台、大丰、盐都、建湖、滨海等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与县(市、区)委组织部门沟通衔接,已安排139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员。截止今年5月底,全市市、县(市、区)、镇(街道)财政部门已经投入资金1860万元用于镇村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平台建设。
5、以强化宣传督查考核为手段,推进“四有”工作到位
一是强化专题宣传。通过盐城电视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栏节目、《盐阜 5 大众报》、《盐城工作》等媒体详细宣传报道“四有”村的具体做法和先进典型,引导各地争先创优,提升“四有”创建的整体水平。各县(市、区)、乡(镇)、村(居)也都分别通过报纸、广播、电台、板报等多种途径开展“四有”工程建设宣传活动,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营造浓厚的氛围。二是组织召开“四有”建设现场推进会。已先后在大丰市西团镇大龙村、建湖县颜单镇任杨村和近湖镇镇北村以及响水县小尖镇郭庄村、张集乡佑东村召开了五次现场推进会,进行现场观摩和工作部署,促进各地推进工作进程。三是开展“四有”目标推进突击月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新农保城居保扩面征缴突击月、学有所教工作突击月、劳有所得工作突击月等活动,促进了面上“四有”目标的推进。四是开展专项督查活动。多次组织督查组到各县(市、区)检查“四有”工作进度及目标完成情况,督促各地加大工作力度。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市委、市政府将“四有”村建设纳入到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工作,对县(市、区)政府进行专项考核,出台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门出台了“四有”村建设单项工作奖考核办法,并将该工作考核作为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综合先进奖考核的重要部分。县(市、区)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分别制订了具体的“四有”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部分县(市、区)还采取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乡镇领导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明确乡镇领导在“四有”建设中的责任。
(三)坚持用工作实践的成果检验“四有”工程建设
1、“四有”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开展“四有”村建设,盐城市坚持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通过五年来的“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四有”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进展很快,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具体表现在:劳有所得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大幅增加。以2008年在10个行政村开展“四有”示范村建设为例,10个示范村总人口近3.1万人,共有劳动力近2万人。到2008年底,1.3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率达68%。到2009年10月,在10个示范村总人口和劳动力无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上升到76%,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2008年底增加了近1000人。148个试点村,总人口36.5万人,劳动力22.5万人,6 到去年10月底,二产、三产新增加就业人数达到了11.2万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由年初的不足50%上升到近80%。很多农村劳动力通过与企业对接,就近实现转移就业。建湖县颜单镇任杨村的一名妇女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村与我年龄差不多的家庭妇女,离土不离乡,都在村里的私营企业上班,一个月下来能拿到千把块钱,这在过去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而且为我们办理了养老保险!”老有所养方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新型农保参保人数大幅增加。10个示范村2008年初企业职工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还不到1万人,2008年底参保人数达到1.39万人,当年底参保率在60%以上,其中参加老农保3300多人,参加新农保6635人,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3997人。到2009年10月,参加企业职工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比08年底净增加1700多人,达到1.6万人,参保率达76.6%。148个试点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由年初的不足10万人上升到13.6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3.2万人,新农保10.4万人,参保率达到了61%。全市2108个推广村参保率已达99.9%。病有所医方面,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10个示范村08年初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不足30%,到08年底,参保率达到60%,参加职工医疗保险2051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624人。到2009年10月,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底净增加4600多人,达1.13万人,参保率80%以上。148个试点村参加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人数由年初的4万多人上升到6.1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医保3.1万人,居民医保3万人,参保率达60%。学有所教方面,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人数大幅增加。10个示范村2008年共对3500名有技能培训需求的村民进行了实用技能培训,培训率达到了90%以上。2009年又有2709名村民提出技能培训需求,目前已培训2590人,培训率为95.6%,培训后转移人数2311人,转移率为89.2%。148个试点村今年共有2.4万名村民提出技能培训需求,目前已培训2.1万人,培训率为88.1%,培训后转移就业1.9万人,转移率为90.4%。
2、“四有”工程建设带来的变化
根据调研可知,经过几年多时间的实践,“四有”工程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进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四有”村已经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抓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上升为盐城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7 区)政府重抓的全局性工作,盐城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盐城市委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改革的1号文件都将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四有”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推进。二是规模范围和影响力发生了变化。从2008年的十村示范扩展到百村试点、千村推广,今年已经进一步扩大规模,实施镇镇四有工程。“四有”示范村建设这项民生工程,其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盐城,已得到了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省委、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三是农民参与度发生了变化。广大农民从“四有”示范村建设启动之初对这项工作不清楚、不了解、不理解,现在是“四有”村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广大农民称赞“这是为我们农民办的一件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了”的大好事、大实事。四是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发生了变化。原先只针对城镇居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开展“四有”建设,一步步向农村延伸,覆盖农民。城乡统筹已经在“四有”示范村、试点村、推广村生根开花。养老保险方面,城乡养老保险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取消城乡界限,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向农民敞开,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新农保或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就业方面,对农村村民实行与城镇同样的就业登记制度,只要符合条件,农村劳动力均可享受相应的就业优惠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延伸到农村,农民可申请办理小额担保贷款;高龄补贴方面,农村80岁以上的农民,可领取老龄人补贴。
3、“四有”工程建设成果的检验
“四有”示范、试点、推广村建设是一项经过实践检验、并已得到广大农民支持信赖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是探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城乡统筹发展刚刚获得丰收的试验田。盐城市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建设力度,继续滚动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四有”建设工程,给广大农民一个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为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盐城市四有工程实践的启示—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成为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门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农村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贵在探索实践、重在创新落实。盐城市在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建设过程中,打破条件限制,创新思维理念,拓展服务范围,积极付诸实践,通过五年来建设农村“四有”工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上符合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下符合广大农民的期盼。可以说,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工作,时机更加成熟,条件更加具备。各级政府和社会保障部门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尽心尽力实施好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工作,才能切实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一)工作理念创新,明确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 按照“巩固发展城镇社会保障,探索实践农村基层社会保障”的思路,统筹兼顾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工作范围上,已从城镇向农村拓展。当前,就全国而言,统筹城乡总体上已基本进入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以点带面的发展阶段。推进的突破性工作主要在农村,解决的突出性问题主要在农民,要将城镇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惠及农民。工作目标上,要从“保民生”向“惠民生”转变。“保”是低水平的,是一种法定的被动的社会保障体系;“惠”是扩大范围,普惠于民,是较高水平的保障,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保障方式。要尽力而为地加快推进转变进程。工作要求上,要从“重城轻乡”向城乡并重转变。城镇社会保障起步较早,制度较为完善,保障水平较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才刚刚起步,各级政府要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城乡并重,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二)工作机制创新,把握建设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原则。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把握好,在保障上既坚持普惠均等又体现重点帮扶,在待遇水平上既坚持权责对等又做到充分保障。坚持“城乡有别、梯次发展、渐进统一”的原则。城乡一体化不是全民统一,更不是一蹴而就;统筹重在协调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做到城乡有别、区域有别、不同群体有别,实施城乡大同小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逐步缩小保障水平的差距。坚持农民自愿参保、自主选择、自由转移的原则。进行深入广泛宣传,让农民知晓统筹城乡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和要求,由农民根据自己意愿决定是否参 9 保;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转换的政策接口,由农民根据自身能力和需求自主选择参保险种;落实并制定各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办法,由农民根据地域的变化转移社保关系。
(三)工作方式创新,拓展建设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内容 注重在加快改革上动脑筋,在土地合理利用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并研究制定将农民变市民、土地换保障等一整套社会保障改革政策,推动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民,增加收入,搞好保障,着力拓展并构建三大体系。一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就业培训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一切工作的核心,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重在农民就业创业,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把农民变成新农民重在培训。逐步建立“政策统一、标准一致、服务均等”的城乡一体统筹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加快建立像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培训扶持政策体系,将国家和省出台的适用于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培训补贴、免费职业介绍、小额贷款担保、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向农村延伸。推动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制度,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务工,将更多的农民变成农民工。三是构建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城乡统筹工作的基础是乡镇、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逐步建立“架构完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功能齐备”的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体系。
在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框架内,将资金、网络、平台、人员、政策等各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优先向农村配置,从而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提供基本保障。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城乡贯通、可转换衔接”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政策,将有条件的农民、农民工、城镇居民,以及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企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施新农保城居保全覆盖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四有”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基层广大农民真正得到”看得到、摸得着、享受得了的实惠,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以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篇:以五大工程扎实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
以五大工程扎实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
——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实施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的要求,冶山镇大力实施六大提升工程,扎实推动村级“四有一责”工作深入开展。
一、工作背景
“四有一责” 建设内容为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和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
冶山镇镇域面积107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辖9个行政村、3个社区。现有23个基层党支部,拥有党员1321人、村干部76名。
集体收入方面: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不稳定,相当部分村还依赖转移支付和其他单位帮扶,集体经济收入基础仍然薄弱。2011年,全镇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有3个。
双强带头人方面:部分村干部双强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双强能力和双强作用发挥不强,村、社区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网络方面: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企业各自为阵,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民政、党建、劳动、农经、农业等部门信息还未实现互联互通,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
活动阵地方面:部分村活动中心面积较小,活动阵地布
局不太合理,功能不够齐全。
二、具体做法
1、大力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增加租赁性收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内联外引的方式,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项目落户生根,重点盘活集体闲臵资产。二是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基础性收入。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特色养殖、观光休闲、农家乐等,每村、社区实现茶叶种植面积100亩。三是开展资本运营,增加经营性收入。四是搞好服务,增加项目性收入。
2、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提升工程。
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托“一村一品”的优势主导产业,因势利导,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基地成立合作社,通过典型示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各村、社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臵,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发现、鼓励、培育和引进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和能人特别是党员在本村、社区兴办更多的农业生产、养殖基地,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合作社的效益,增加集体和农民的收入。
3、大力实施村级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继续完善公推直选选人用人方式,注重从优秀现任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注重把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能干事、会干事、肯干事的同志充实到村、社区干部队伍之中。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村干部培训工作,确保村级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区及区以上的集中培训。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每年组织开展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履职情况报告评议活动,接受党员、群众评议和监督,做好村干部报酬待遇、生活保障等工作。推荐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参加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更好地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4、大力实施农村信息网络覆盖提升工程。
一是进一步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进村入户,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二是整合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便民服务网等资源,发挥远教站点作用。三是按照“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建设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5、大力实施农村社区综合服务提升工程。
一是利用现有的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议事会议,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推动基层民主决策、规范管理和依法行政。二是推进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加强设施功能整合,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完善农村卫生室、村、社区文化阅览室、规划和建设,加快村、社区扁平化管理工作,形成责任单元格,健全管理制度。
三、主要成效
一是村集体收入快速增长。目前,全镇12个村(社区)都形成了以每村100亩“绿色银行”(茶叶)为基础,以每村5000m标房为支撑,以“一村一品”为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增收格局。预计今年全镇12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将首次全面超过5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突破14000元,村级不良债务每年下降10%以上。
二是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镇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土地合作社20家、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1家、农民资金合作社1家,逐步形成了以合作社为纽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资增值”的富民强村之路。
三是信息网络先进适用。目前,全镇各村、社区已实现宽带、有线电视全覆盖,信息网络通达。
四是村、社区干部群众拥护。广大干部通过培训素质进一步提升,在群众中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提升。
五是活动阵地功能齐全。目前,全镇11个村、社区已完成综合服务中心改造,建筑面积均达到600平方米以上,各项基础基础设施配套完备,服务功能健全。各类人员集中办公,工作效率明显提升,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
第四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培育“四有”职工队伍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为排水事业做贡献
首先,我向王建都厂长表示祝贺,祝贺她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她的先进事迹不但为集团赢得了很高的荣誉,而且也为我们年轻一代,特别是年轻的工人同志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王厂长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职业道德,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一流业绩,都深深感动和鼓舞着我们年轻一代。下面我就工人的职业道德方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工人职业道德就是工人从事具体职业生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社会道德在工人职业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之一。工人职业道德是在长期工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彻底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人职业道德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不仅是工业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且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工作职业道德,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具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内容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热爱集体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热爱劳动、各尽所能、发扬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遵守劳动纪律。维护生产秩序,服从生产指挥,爱护生产设备,坚持文明生产;关心集体,关心同志,尊师爱徒,团结互爱;积极参加企业民主管理,讲求工作实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工人职业道德,实质上就是工人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工人职业道德比一般共产主义道德更具体,有较大的适用性,更易于实践。工人职业道德的水平如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整个社会风气影响很大。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内容。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不仅影响到行业、企业、单位的自身形象,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排水集团发展的需要。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集团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了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建设“四有”职工队伍成为了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谆谆教导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同志也深刻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要求学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放眼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排水事业也面临着严重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实力的较量,也是企业职工素质之战。我国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时期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广大职工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按?“四有”的标准,遵循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更好地为排水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作为我们一线职工来说,就是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爱企业、爱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为振兴企业多做贡献。树立艰苦创业、敬业爱厂、开拓创新、遵法守信的精神,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已、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组织本班职工立足本职学文化、学科技、学管理,以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岗位技能和业务能力。
在职业道德方面,王厂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作为生产一线的基层干部,长期以来,扎根基层,刻苦钻研技术,研究改进工艺。在世行贷款项目中,她另外国人惊讶;在她的带领下,沼气发电开创了国内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先河;在他的带领下,首创了国内的脱硫工艺;再她的改革下,不但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还节约了生产成本。这一切都为推动我们排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要向她学习,用忘我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用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求实精神;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在工作中形成学先进、做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用我们良好的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立足化验本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把检测中心建成国际一流的实验室、为排水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建设三宽四有干部队伍
着力建设“三宽四有”干部队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同样,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关系到江苏“两个率先”事业的成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必须着力建设“三宽四有”干部队伍。正确的方针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前,江苏正处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有正气的干部队伍,是带领全省群众开创“两个率先”事业新局面的中流砥柱,是引领全省各地提升科学发展新境界的中坚力量。使“三宽四有”成为新时期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鲜明特质,这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每位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主观追求。着力建设“三宽四有”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要强化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鲜明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健全“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培养链,促进干部多途径、多岗位锻炼成长。
着力建设“三宽四有”干部队伍,必须提倡开明民主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不搞家长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着力建设“三宽四有”干部队伍,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多同普通群众座谈,多同基层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去虚火、不浮躁、不作秀。
着力建设“三宽四有”干部队伍,必须加强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途径,既俯下身来抓工作,又静下心来抓学习,努力提高学识修养,从而以更加宽阔的思维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着力建设“三宽四有”干部队伍,必须从严治官。要更加有效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以政风促民风,以党心赢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