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讲义
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讲义
西峡县食用菌办公室
2018年4月
一、食用菌国内外发展综述
食用菌在国际上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植物性营养食品的顶峰”,一直被国际营养学界所推崇。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常食用还具有抵抗疾强身健体的作用,因而作为健康食品,食用菌产品市场前景持续看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由于食用菌市场前景广阔,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菌物业三大产业之一,在农业总产值中,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大宗农产品,许多地方甚至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全国食用菌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具达98个,超亿元的县有12个。
据国家农业部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突破了千万吨,在国内种植业产值排名中,仅次于粮、棉、油油、菜、果,食用菌产业已跃居第6位,成为种植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据来自国家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有关专家的预测,今后中国食用菌消费量将保持每年10%的增长,既意味着我国食用菌产量每年至少要增加100万吨以上,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正如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顾二熊所说,食用菌在全球流行是“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食用菌的生产,一方面是在现有品种的生产上不断提高品质,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食用菌发掘利用新的品种进行人工生产,充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入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不是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是由于经济之富有,食物之富裕,体力活动之减少而带来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而具有真核的菌类食品,以其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作用,并对人体有保健功能而广受重视,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国际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上升,食用菌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食用菌栽培生产是一项本小利大,无污染、低能耗,市场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其生产原材料主要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副产品资源,变废为宝,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并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思路,以基地建设和规模发展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十农户”的开发经营模式,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品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化经营,采取“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果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方法,不断开发和延伸产业链。
当前我国菌类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数量制约,转变成品种、质量、市场制约为主,必须改变长期以来菌类产品的增长方式和租放的生产经营模式,适时地对菌类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必须突出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竟争力。栽培生产珍稀食用菌,不仅及时占据了了市场,而且会给菇农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因此既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势,又深入分析了当地的特点和优势把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结合了起来,才会形成米坪特色,创出米坪食用菌品牌。
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一)、食用菌标准化的定义 在该规则的约束和指导下,我们在生产之初就要对生产场所及其环境,包括土壤、用水、原辅材料进行监测和选择,在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还要对加入促其生长的营养、病虫害防治所使用的药物等进行严格控制,改种控制至少包括四个含义:及浓度问题、用量问题、肥料及药物的转化及其残留问题,使用的时效与实效问题等;在产品收获后,整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中,任需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总之,标准化是一个系列,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同一辆车的运行,需要合格的机械零部件的合理组合、适宜的燃料、、相相应技术水平的驾驶员以及较好的路况,才能使车子平稳运行,高速前进,这是密不可分的,应当环环相扣,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食用菌标准化是为了适应市场对食用菌食品的安全性,顺应国际食品消费潮流,促进国内食用菌产业化的正常发展而提出的,应是今后各级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工作重点。
(二)、食用菌标准化的作用
1、有效实施科学管理,为现代化生产创造条件: 无标准的生产结果,其后果必然是盲目发展,无序竟争。没有标准的产品必然是规格不一,质量不同,价格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样产品因名称不同而使客商和消费者大受迷感。现代的产业要求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化的贯彻执行,只有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才有可能组织现代化生产。
2、确保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只有为市场提供安全的食用菌产品,才能维护消海费着利益,反过来才能促进消费。
3、合理发展生产,有效调整产品结构:
根据当地物质、地理、技术等情况,确定发展的适宜品种必须在标准化的前提下,才能使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4、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劳动效率: 在标准化生产条件下,资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避免产品规格不质量不同造成的再加工间题,节约了劳力和时间。
5、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应变能力:
只要我们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就可使产品堂堂正正地进入市场,及时甲市场偶有不测,也完全可以去乙市场获丙市场,甚至在市场相对饱和时可以居货待售,而不必担心质量标准问题。
6、消除贸易障碍,提高竟争能力:
目前,尽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没有了过去那种明显的歧视性壁垒,但随之而来的是,各国为保护其本国农业,大都提高了贸易的门槛,亦即“绿色壁垒”(又称“技术壁全”),例如前几年我国出口口到日本的鲜香菇、出口到欧美的双胞菇罐头等遭受了较大损失。如果我们实行了标准化生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竟争能力自然提高,将不再成为出口口的障碍。
(三)、如何实施标准化: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并严格实施。目前,我国现有食用菌标准主要包括平菇、香菇、双胞菇、黑木耳、金针菇等品种,其它品种可参照这些标准进行制定和组织实施。其次,提高生产技术,改变传统操作,树立全局观念。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加工者,起初均会有“不习惯”的感觉,这是一个标准化贯彻的“适应期”,要想使食用菌产品长久占领市场,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必须有全局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坚持标准化生产,才能使效益逐步提高。
最后,要主动接受相关检测和评价。不要怕检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化生产。
4、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一)菌种质量
(二)生产设施
(三)栽培材料
(四)管理措施
(五)病虫防治
(六)采收加工
(七)包装储藏
(八)运输销售
所谓种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菌种的“种性”,及菌种日身的生物学特性,这是菌种的基础。比如,一个在南方表现好的菌种,在北方不一定有好的表现,关键就是菌种的“种性”不应,当然,其中也包含着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二是菌种的制作质量问题,一个原本非非常优良的菌种,在设施设备不配,操作技术不规范等条件下,在埏级转接扩大生产过程中,或者感染病清、病菌,或老化、退化,在生产上就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轻则表现产量低低、品质差,重则表现抗性差、发病率高、甚至不出菇的严重后果。
(1)菌种种源的获取与标记
所谓菌种种源,顺名思思义就是指菌种源头,也可称之为原始种。产生原始种利用的于于实体或孢子、基质或菇木、以及子实体着生的土层土壤等,均统称为种原材料或原始材料。原始菌种般用F0为标记,由F0原始菌种再转接后培育出的试管种用F1标记,以此类推,由下F1原始菌种再转接后培育出的试管种用F2标记。F2~F3}{F3~F4}。从理论上来讲,原始种是可以直繁殖下去的,但是,在实实际生产中随着原始种的转代培育,其菌种活力会逐渐降低,即出现菌种的退化。一般生产上引进的原始种都在F2以后,这还要看从什么单位引进,有的菌种可能是F的无限代了。一般情情况下,F2到F3的菌种都是可用的,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品种F3代后便很难出菇,如北虫草等。
(2)生产用菌种级别划分
菌种级别的划分有三个级别:及一级种(母种)、二级种(原种)、三级种(栽培种或生产种),一般生产上习惯称为母种、原种、我培种。各级菌种的划分及其意义如下:
母种:作为种源形式出现,多以试管为菌种容器,作为种源,在生产上既可以进行多次继代(转管)培养,以几何级数扩大数量,又便于保存、携带、邮寄和运输等。一支母种试管,一般可继代培养转接试管50支左右,在保持其种性的条件下,可继续相同操作的继代培养,以几何级数迅速扩大数量,而且,母种制作较为简单,一般为7天左右,个别品种在20天左右。原种介于母种和栽培种之间的一个级别,多以玻璃瓶或特制的聚丙烯型料瓶为容器,其种源为母种,生产上一般一支母种可转接原种5到6瓶,种源为大型试管时可转接6到8瓶或更多,栽培种:多为袋装,系由原种转扩而来,一般毎瓶原种可转接栽培种1020袋。载培种只可用于栽培播种,不可继续转扩。
母种必须经过原种扩大后才能用于生产,母种不可以直接用于载培种,但原种可以不经过栽培种直接用于生产。
(3)菌种质理要求
菌种必须通过鉴定和质检后才可投入生产使用,菌种质量标准如下:1用统一的或标准的菌种名称和编号。
第二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 1.培养基质准备工艺
1.1 影响搅拌效果的两个关键点
栽培原材料相当广泛,有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米糠、麸皮、玉米粉、石膏、石灰等,但是对不同原材料的配方或原材料的混合物搅拌方式有所不同。搅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实现被搅拌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大量的水分,尤其是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衡量搅拌效果成败的关键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搅拌促使原材料混合物的均一性,不会造成一些死角;另一个是确保在搅拌的过程中不会使原材料酸败。搅拌均一性的实现主要靠搅拌机本身的性能和搅拌时间,这一点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而引起酸败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的季节(温度高于30℃),营养物质倾倒后,微生物快速发酵致使培养基料变酸腐败。1.2 培养料酸败后对出菇及产量的影响
培养料的酸败直接影响出菇结果,酸败后的培养料使菌丝吃料困难,料发黑,发菌时间大大延长,催蕾时料面分泌大量黄水,增加了受杂菌污染的机率,单产水平下降。1.3 采取的工艺
(1)针对不同原材料采取不同的加水方法,对于木屑可以在室外长期日晒雨淋,以促使其提高自身含水量;棉籽壳含有丰富的棉绒纤维可以短期预湿,在搅拌前可以将其浸入水桶中使其充分吸水,从而减少在搅拌锅里搅拌的时间;
(2)玉米芯含有相当多的糖质,加水后不立刻装料容易引起酸败,但可以通过短期预湿的方法使其增加含水量,经过研究证明玉米芯在35℃高温天气下预湿2hr后pH下降不明显;(3)对于营养物质如麸皮、米糠、玉米粉等极易酸败的物质采取的办法是,在装填料前0.5hr将其倒入搅拌,1.5hr内完成装瓶,培养料不会酸败。
(4)高温季节,在搅拌锅的上方安装风扇,把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排除,可减轻料的发热和酸败。
1.4 影响装瓶的五个关键点
装瓶是指将培养料均匀地装入栽培用的容器-塑料瓶中,然后在瓶中央打一个直径1.5~2.0cm的通气孔。主要的原理是通过震动、翻转使培养料漏入栽 1/6页
培瓶中。这当中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装瓶需要装得上紧下松,这样有利于菌丝的两头发菌,使菌丝在最短的时间内吃料完毕;(2)装瓶时必须确保培养料的含水量位于64%%之间,而且瓶肩无空隙;(3)装瓶时850mL塑料瓶必须确保瓶重瓶,1100mL装料重量在770~800g/瓶,不能装得太轻或太重。这样有利于保持瓶内培养基质之间的空隙度,确保瓶内基质间良好的通气性;
(4)装瓶时确保栽培瓶之间的误差在之内,确保菌丝发菌的均一性,从而保证出菇的均一性。
1.5 采取的工艺
(1)装瓶要达到上紧下松的目的,可调节装瓶机的震动频率,使其不致过大,且确保每瓶的平均装料重量位于和770~800g之间(850cc.塑料瓶58mm口径,装瓶重量含瓶与瓶盖重,约78g,1100cc塑料瓶,78mm口径);
(2)含水量的确保及瓶肩无空隙则通过大量的配方试验来验证,实验证明必须提高主料(木屑、棉籽皮、玉米芯等)的蓄水能力,如通过堆制的方法使杂木屑的持水力达到68%%、松木屑持水力达到76%或更高、浸泡过夜的棉籽皮蓄水能力达到76%、预湿3hr的玉米芯蓄水能力也达到70%以上,实验中还发现主料吸水后吸胀的体积各不相同,吸水后膨胀性越大装瓶的效果越好;(3)营养物质一般为麸皮、米糠、玉米粉类,它们的使用量越大,装瓶的难度也越大,但是工厂化瓶栽要想获得高产(在一潮内完成较高的产量),必须使营养物质的含量达到30%以上,营养物质吸水后由于吸胀作用很小,培养料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发菌速度大受影响,所以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进行配方的优化,对主料进行选择与配比;
(4)培养料装得太轻,干物质含量减少,尽管菌丝发菌较快,但是后期的出菇受影响,子实体发育后劲不足,菌盖变薄且容易开伞,菇体细弱无力,容易开伞;装瓶装得太重,培养料之间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影响了菌丝吃料的速度,使发菌变得相当缓慢,使后熟期延长,增加了栽培成本;
(5)确保瓶与瓶之间的重量差别在范围内,这样可使发菌变得相对均匀,使将来出菇的整齐度提高,缩短了采收期,便于栽培参数的设定及更改。2/6页
2.无菌操作工艺 2.1 消毒工艺
原材料的消毒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高温、高压将培养料中的微生物(含孢子)全部杀死,使培养料处于无菌的状态;另一个作用是使培养料经过高温高压后,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进行降解,有利于菌丝的分解与吸收。消毒的效果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培养料配方的改变:如果培养料的配方变化以后,基质之间的空隙可能会变小或变大,消毒程序也要作相应的修改,否则可能会导致污染或能源的浪费;
(2)季节的限制: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培养料酸败很快,所以除了装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外,锅炉的蒸汽供应以较大为好,尤其在消毒前期,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消毒锅内仍达不到100℃,培养料仍然在酸败,消毒后培养料会变黑,pH下降,使将来出菇减产。
(3)灭菌锅内放置数量:灭菌锅内放置数量和密度也影响灭菌的效果,放置数量过大、密度过高,蒸汽穿透力受到影响,灭菌时间要相对延长。(4)空气过滤装置:采用全自动灭菌锅在灭菌结束后都有脱气过程,为了使锅内外压力平衡,在灭菌结束后,外界空气通过过滤装置回流到灭菌锅内,便于锅门打开,所以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十分重要,也影响着灭菌的效果。2.2 冷却工艺
冷却是指将培养料由高温降至接种所需的温度(一般为20~22℃)的过程,由于在冷却的过程中存在冷热空气的交换,这样栽培瓶就可能在冷却室中造成冷空气回流带来的污染。所以对冷却室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1)冷却室必须用无菌的气流彻底清洁,至少保持10000级的净化度;
(2)冷却室中的空调设置为内循环,且功率要求较大,降温迅速,资料证明栽培瓶由100℃降至20℃度,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50%、栽培瓶由80℃降至20℃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30%,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栽培瓶降至合适的温度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交换比率,降低污染的风险。3/6页
2.3接种工艺
接种环节是对清洁度要求最高的环节,因为在此区域涉及到瓶盖的开启,人员的操作,所以也是最容易引起污染的环节。接种室主要对硬件与软件的要求非常苛刻:(1)接种室必须有空调设备,使室内温度保持℃,而且采用齿片散热方式;
(2)接种时由于有栽培种传输至外操作区域,所以室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正压状态,且新风的引入必须经过高效过滤,室内保持10000级,接种机区域保持100级;(3)接种室的地面必须易于清理,最好用环氧树脂材料等无尘材料;
(4)接种室必须安装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对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杀菌,紫外灯安装时注意角度和安装位置;
(5)接种操作前后相关器皿必须用75%的酒精擦洗、浸泡或火焰灼烧;(6)接种操作的过程中人员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3.培养工艺
食用菌的培养必须置于清洁干净、黑暗、恒温、恒湿并且能定时通风的环境中,蟹味菇栽培种在22℃温度下经过天(配方不同天数有所改变)菌丝吃透培养料,然后再经过天的后熟培养,即可搔菌出菇。金针菇在16~18℃温度下培养28天(采用液体菌种可缩短1星期),即可搔菌。而杏鲍菇在22~23℃温度下培养30~35天,即可搔菌。培养期间保持环境的卫生,避免杂菌和虫害的大量发生。4.栽培工艺 4.1搔菌工艺
工厂化食用菌在出菇前必须经过搔菌处理,使菌丝断裂(机械刺激),蟹味菇将培养料表面搔成“馒头型”,而金针菇采用平搔方法,然后再补充一定的水分后出菇。但是,杏鲍菇采用平搔方法,不补充水分。在搔菌的过程中的留意点主要有:(1)及时挑出在培养室中感染的杂菌; 4/6页
(2)将污染的搔菌头及时用酒精或火焰消毒;
(3)搔菌要确保培养料面搔成“馒头型”,保留老的菌种,可缩短现蕾时间,提高出菇整齐度;(4)搔菌头调节适当高度,搔菌后瓶子边缘料面距离瓶口在1.0~1.5cm。4.2催蕾工艺
搔菌后须快速移入催蕾室进行催蕾。催蕾室满足下列工艺要求:
(1)催蕾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之间,催蕾室里的灯光设置必须合理均匀,催蕾室里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催蕾室必须保证较高的湿度,真姬菇催蕾时的湿度近乎100%,所以室内要安置充足的加湿设备,最后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2)催蕾室内必须经常清洗消毒,使其保持清洁;
(3)真姬菇的催蕾最好能覆盖无纺布、纱布等通气性良好的覆盖物,以保湿与通气;在此种环境下(℃、95%%湿度下经过即可现蕾)。4.3子实体品质控制工艺
真姬菇经过近10d的催蕾过程,针头状的菇蕾就会冒出培养料表面(此时揭去覆盖物),即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工艺要求为:
(1)生长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与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之间,栽培房不同床架都要安装层架灯,确保菇蕾能及时地、均匀地得到较强的光照,以促使真姬菇特有的大理石状花纹的分化和菇型的美观,生长后期每天光照不得少于;室内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确保CO2浓度位于之间;湿度保持在%之间;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以促使均匀长菇;
(2)栽培房内必须保持清洁,不要存有烂菇体或培养料残渣等,在每批次结束后对室内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减少杂菌的累积;
(3)栽培 房内是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房间,有子实体浓厚的香味,所以在进排气孔方位均要安装防虫网,以防止一些菌蝇或菌蚊类害虫的入侵。采收包装工艺
5.1采收工艺
真姬菇生长至菌盖大小2cm且菌盖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菌柄长度5-8cm时即可采收,由于其质地脆嫩异常,菇盖容易脱落或破损,在采收时要非常小心,减少破损,研究中发现利用压缩空气进行采收非常方便,速度也非常快,采收速度为株/人.小时。5.2 包装冷藏工艺
瓶栽真姬菇的采收后为一株,一般以托盘盛放,再覆以保鲜膜或塑料袋。包装后的成品及时放入3~5℃的冷库中,保存期为7~10天。
第三篇:食用菌生产技术之食用菌菌种的培育方法
食用菌生产技术之食用菌菌种的培育方法
枣庄食用菌研究所主要产品是平菇、鸡腿菇、双孢菇、木耳、金针菇、香菇、杏鲍菇、白灵菇等食用菌的一、二、三级种(母种、原种、栽培种)及出菇(耳)菌棒的生产销售及食用菌栽培所需的各类原料、设备、药品、肥料等。
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通常也称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其培育方法各异,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母种培育:培养母种是指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得到的菌种。母种培养基的制备通常用土豆洋菜培养基。配制1000毫升培养基,用土豆200克,琼脂(洋菜)18-20克,葡萄糖20克。
做法:先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小片,放1000毫升水中煮沸10分钟,用3-5层沙布过滤,补足损失水分。将琼脂加入溶化后,加进称好的葡萄糖,补充水分至1000毫升。以后分装试管,每管装量1/5-1/4,并加棉塞或海绵硅胶塞、包牛皮纸。在1.2公斤压力下灭菌50分钟,趁热摆成斜面。冷却后置于25-27℃条件下即可接种。一支母种可转管25-30支。在无菌操作下接种的试管置于25℃左右恒温条件下培养,7--1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试管。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除掉杂菌污染的试管。培养好的母种移入冰箱,在4℃条件下保存半年,或室温下保存三个月。
二、原种培养:原种培养原料可用木屑(锯末)或棉籽皮。此处以木屑培养基为例木屑培养基配方:木屑78%,麦麸或米糠20%,糖1%,石膏1%(生、熟石膏均可,但要磨成粉方可应用)。
做法:培养料加水拌合均匀,培养料的湿度以用手紧握料,指缝内见水珠,而滴不下来为宜,一般料水比 1:1.2-1.3(即100斤料加水120-130斤)。然后装瓶,装瓶方法是边装边将瓶轻轻地抖动,使瓶上下部紧密适中,装至瓶肩部将料压平,洗净瓶口内外的培养料,加棉塞包纸捆好放进高压消毒锅内进行灭菌,在1.5 公斤压力下灭菌三小时。冷却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接种。将试管种母种接入瓶中,一支母种可接4-5瓶原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瓶,即为原种。
三、栽培种培养:栽培种的制备实际上就是原种进行一次扩大繁殖。栽培种木屑培养基的配方同原种培养的配方。装袋后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把原种菌种接入栽培种袋内。一瓶750毫升原种可接20--30袋栽培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育一个月左右,长满袋后即可播种使用。在培养原种和栽培种时,接种后每隔3-5天检查一次,直至菌丝长满料面后每周检查一次,拣出有杂菌污染的菌种,并远离培养室处理掉。
第四篇:浅谈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
浅谈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
摘 要:农作物优种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基础保障,在全区大面积推广春青稞优种的大背景下,利用星火计划项目课题研究这一契机,通过开展优质春青稞标准化生产示范,本文探讨了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出了相关技术规程,并就存在问题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春青稞 优种 标准化 技术 背景
1.1 春青稞优种的大面积示范推广
通过不断重复“研究-培育-示范-推广”的模式,以实现春青稞品种更新换代,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在一大批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有了两大春青稞优质新品种——藏青2000、喜马拉22号,并于近几年在我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示范。据2013年统计显示,我日喀则地区示范推广藏青2000共8.05万亩、喜马拉22号3.4万亩,产量均在400公斤左右,收效明显;并适度建设了一、二级优种田,为进一步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2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
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日喀则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技术依托单位的身份,参与实施了“国家星火计划春青稞优种基地建设及青稞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项目”,研究“优质春青稞种子基地建设”这一子课题(研究课题之一),分两实施,起止年限2013年01月-2014年12月。经过两年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成果。
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为春青稞藏青2000、喜马拉22号优种基地建设,核心区规模1000亩、辐射区3000亩,平均亩增产25公斤左右,净增产值14.5万元。与此同时,课题研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水平和科学种田意识、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并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施肥、植保技术保护了农田生态。课题研究取得了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效益。2 春青稞优种主要特征特性
“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是由自治区农科院于2001年育成,2003年之后在区农科院白朗县白雪试验站鉴定和示范试验。2009-2010年参加自治区青稞新品种区域试验。2009-2012年在白朗县巴扎乡和嘎东镇等地继续示范。2012年在全区范围内示范面积达1.2万亩。“藏青2000”属春性、中晚熟,生育期120-127天,株高98-102厘米,穗长7.0-8.0厘米,穗长方型,长齿芒,小穗密度中等。每穗结实50-55粒,籽粒黄色,硬质,千粒重45-48克。灌浆成熟时穗脖自然弯曲下垂,茎干金黄、落黄转色自然。一般亩产310-390千克,多年示范试验和推广中在同等栽培条件和管理水平下比藏青320和喜马拉19号平均增产25公斤/亩以上,示范区域农民普遍反映与藏青320和喜马拉19号比较,该品系具有较抗倒伏、籽粒较白、较抗蚜虫、产草量较高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该品种较藏青320和喜马拉19号晚熟5-7天,因此要早播种5-7天,适宜在海拔4150m以下河谷农区种植,不宜在海拔4150m以上农区种植。另外该品种轻感黑穗病,因此在播种之前必须严格进行种子包衣。
喜马拉22号是日喀则地区农科所1986年以石海1号与喜马拉15号的杂交F1代为母本,以福8-4×昆仑1号与关东二号的F1代作父本杂交育成,1999年通过审定。该品种为中晚熟型品种,四棱、长芒、白颖、白粒,叶色浓绿,茎干弹性好,全生育期125-130天,平均株高102.5厘米左右,穗粒数55.3粒,千粒重45克。产量潜力400-500公斤/亩。抗逆性较强,耐肥水、抗倒伏、耐旱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广。适宜在海拔4100米以下的河谷农区中等以上水肥条件下种植。3 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指标 3.1 供种质量指标
由二级以上春青稞优种田达标种子种统一供种,纯度不低于95%,净度不低于96%,发芽率不低于94%,含水量不高于14%。3.2 大田产量指标
亩产量350公斤以上。4 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 4.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经审定推广的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本项目选择藏青2000、喜玛拉22号作为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示范品种。4.2 种子处理 4.2.1 种子精选
播前要进行种子精选(精选率100%),种子质量要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纯度不低于95%,净度不低于96%,发芽率不低于94%,含水量不高于14%。4.2.2 晒种
种子精选后,晒种1-2天,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2.3 种子包衣
种子精选和晒种后,选用生产上普遍使用的20%卫福,按种子重量的0.3%,兑水1.25公斤(每50公斤种子用药3两);或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0.3%,兑水1.25公斤(每50公斤种子用药2.5两),进行包衣(包衣率100%),阴干后播种,可有效防治春青稞条纹病、锈病、黑穗病等种传病害。
4.3 地块选择与精细整地 4.3.1 地块选择
选择质地疏松,肥力中等或偏上,保墒、保灌条件好,前茬为小麦、豆类、油菜、马铃薯、绿肥等作物的茬口,pH在7左右的中性土壤。4.3.2 精细整地
春青稞根系分布较浅,主要分布在耕层土壤20-25厘米处,且根系发育较弱,吸收水肥能力比小麦低。通过精细整地,创造深厚而疏松的耕层土壤,条件是夺取丰收的重要农艺措施之一。因此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截留秋雨,增加秋墒,通过冬春两季土壤冻融作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此后再到翌年春播之前,深浅结合,先深后浅,多次耕翻,及时耙耱,打碎颗粒,使土地平整,上虚下实。保证播种时土壤含水量15-19%,感官上土壤颜色深暗,手可以捏成团块,手上留有湿印,捏成团的土块抛后可破碎,为土壤最佳的墒情,宜于播种。4.4 土壤处理
4.4.1 土壤“扎纽”(京马孽)处理
在早春农田地面解冻时浇水,待田间湿度适宜时,浅耕细耙,使土壤增湿、疏松、保墒,为土壤中野燕麦等杂草种子的提前萌发创造有利
条件,诱发野燕麦等杂草种子大量出苗,待长到2-3片叶时深耕,将已出苗的杂草翻入土中闷死。“扎纽”一般不少于25天,否则效果较差,达不到灭除杂草的效果。4.4.2 土壤药剂处理 4.4.2.1 地下害虫防治
对有地下害虫发生的田块,亩用3%地虫杀星颗粒剂1.5-2.5公斤,掺拌细砂土10-20公斤,兑水2-4公斤,均匀混合后,撒在地表后耕翻,可有效防治地老虎、蛴螬、金龟子等地下害虫。4.4.2.2 燕麦草剂防治
播前土壤耕翻、整地后,每亩用野麦畏(燕麦畏)0.25-0.3公斤,掺水2.5-4.0公斤,拌细砂土20公斤均匀撒于地表,均匀撒于地表,或采用喷雾器喷洒后,用耙子耙2-3次,深度3-5厘米,使燕麦畏与土壤混匀后进行播种,可有效控制野燕麦草的发生。4.5 施肥 4.5.1 测土配方 4.5.1.1 测土
秋收后(未施肥)在项目实施地点取样。土壤化验结果为:土壤PH值8.39,偏碱性;有机质含量14.85g/kg,缺乏;有效磷9.19mg/kg,较低;速效钾85.63mg/kg,较低;全氮1.07g/kg,缺乏。整体来看,当地的土壤养分状况较低。4.5.1.2 配方
施肥配方为:N:P205:K2O=9.72:3.5:3。亩施农家有机肥1500公斤。亩施化肥31公斤(尿素18公斤、磷酸二铵8公斤、氯化钾5公斤)。
4.6 播种 4.6.1 播期
海拔3950米以下区域播种期不晚于5月15日,海拔4150米区域播期不能晚于4月25日。日喀则地区播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4.6.2 播种方式
统一采用机械播种。4.6.3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为5-7厘米。4.6.4 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栽培技术和产量指标等确定。机播亩播量控制在14-15公斤。4.7 田间管理 4.7.1 查苗补苗
播种后,若土壤干旱,可镇压一次,以利出苗。出苗后如发现缺苗断垄,应及时催芽补种或移栽补苗,保证苗齐苗匀。亩基本苗18-20万株、最高茎蘖数32-43万个、亩穗数20-22万为宜。4.7.2 灌水
重点抓好头水、拔节、灌浆三次水,视土壤墒情灌好分蘖、孕穗和麦黄三次机动水。头水一般在播种后40天左右,即青稞处于四叶一心期为宜。此后根据土壤墒情,每隔15天左右浇一次水。及时灌好分蘖水。灌浆期间,要适时适量浇灌浆水。如后期遇旱要及时浇一次麦黄水。4.7.3 追肥
在四叶一心期,随头水,每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在青稞灌浆前
期,每亩用1-2公斤尿素或磷酸二铵加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以延长叶片寿命,增加粒重。4.7.4 草害防治
我地区草害主要以然巴草、野燕麦、野油菜和灰灰菜为主,要在搞好“扎纽”灭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耕除草、化学灭草等,以消灭草害、提高地力,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4.7.4.1 中耕除草
春青稞在四叶一心期,进行第一次田间中耕松土,灭除田间杂草;在拔节前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在青稞拔节后,组织劳动力拔除野燕麦草、野油菜等大棵杂草。4.7.4.2 化学除草
春青稞五叶期(头水后7天左右),亩用72%的2.4-D丁酯乳油75-80毫升,加水15-20公斤均匀喷雾,灭除野油菜、灰灰菜等双子叶杂草。需在防治时注意风向并远离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以免造成药害而减产。对野燕麦草发生较重的地块,亩用大膘马50-60毫升,兑水25-30公斤,均匀喷雾进行灭除。4.7.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治早、治小、治好”的原则,注重种子包衣处理防治种传病害。对青稞生育后期出现的条纹病、黑穗病等,应及时拔除,掩埋病株,控制病源,严防再度传染。针对有锈病发生的田块,选用20%粉锈宁乳油25-40克进行喷雾防治。
同时,要加强虫害防治。采取轮作倒茬等方式以降低病虫基数进行预防。虫害发生时,亩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20-40毫升,兑水25-50
公斤;或4.5%高效氯氰菊酯(保得)15-25毫升,兑水15-20公斤;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3000-40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可以有效防止蚜虫等地食叶、吸汁害虫的危害。4.8 收获 4.8.1 收获时期
为避免因收获过晚而发生掉穗和籽粒霉烂,影响产量,春青稞可提早至腊熟中后期收获。春青稞腊熟中期子粒由黄绿色变为黄色,含水量急剧下降,为最佳收获时期。4.8.2 收获 4.8.2.1 收割脱粒
割茬高度为15-18厘米。当籽粒含水量下降到18%以下时,应及时拾禾脱粒。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严重的地方脱粒、晒谷。4.8.2.2 精选包装
脱粒后及时晾晒、扬净,当籽粒含水量为13%左右时,可按标准进行精选,并统一包装。4.8.2.3 运输贮藏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分类、分等存放在清洁、避光、干燥、通风、无污染和有防潮设施的地方。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运混存。5 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问题
5.1.1 农民群众文化知识底子薄弱,科技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5.1.2 农民群众对提供物资的依赖心理较强,“等、靠、要”的观念较浓,对技术指导服务的热情不足。
5.1.3 因现有技术资源的限制,技术服务有不到位的现象。5.1.4 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发展要求。5.2 初步建议
5.2.1 进一步扩大良种的推广面积、加大良法的推广力度,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措施,使良种良田良法良态相配套、相适应。
5.2.2 改进技术培训方式方法,增强趣味性、实用性、通俗性,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提高培训工作效率,培养一批善学科技、会用科技、能懂科技的农业科技明白人,提高农民科技接受力和技术执行力,促进群众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激发群众自主发展意识。
5.2.3 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技术服务优化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第五篇:集约化、标准化管理讲义
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管理讲座
一、集约化管理
(一)集约化的来源及概念
《辞海》解释其本义为:“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则是从前苏联“引进”的。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
也就是说,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
所以,集约化的管理就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果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其内涵,就是要求企业在规模适度的条件下,企业通过集中统一配置人、财、物、机,以及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达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组织高效运转的管理方式。其目的就一个:通过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创造更高效益,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使企业持续性地发展。
简单说:“集”就是集中资源和生产要素,并统一配置。
“约”就是以节俭、高效的价值取向,从而降低成本,保持可持续竞争的优势,达到最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
(二)集约化管理模式的适用环境
在集约化的概念中,说道,要求企业在规模适度的条件下,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何为“规模适度呢”?
1、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方式
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
一般来说,粗放型经营管理以企业的外延式的扩张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速度和规模。
集约型经营管理则以企业内涵式的增长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效率和收益。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在企业发展初期,往往会比较注重企业外延式扩张。这对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市场认知度、迅速占有市场、迅速完成原始积累是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应该将经营管理的方式转到注重企业内涵式增长上来,即在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规模的同时,把企业的效率和收益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集约化管理的意义
外延式扩张达到一定规模后,当社会其利润增长已不能支撑扩张需要的资金量,毕竟企业是始终是以效益和价值为中心的,此时只有走集约化管理,追求内涵式利润增长,才能使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长期有效地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三)集约化管理的中心内容
就是对企业的资源、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集中,统一配置。以成本的经济分析为管控手段,以标准化作业为实施手段,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
我们局采取的集约化管理方式:
慨括地说,就是“5化”管理体制,即:组织构建专业化、经营承包责任化、要素管控集中化、劳务建设组织化、基础管理精细化。
具体地说,就是:
1、成立专业公司,发挥专业管理的优势,对物资、施工设备、试验检测仪器等施工生产资源集中管理,统一配置。
2、成立架子队和劳务队,对人力资源集中管理,统一配置。
3、以经济承包责任制为成本管控载体,进行成本控制。
4、通过“5个集中”,即:资金集中、物资集中采购、机械设备集中管理和租赁、劳务资源集中管理、商业保险集中投保等生产要素进行集中管控。
二、标准化管理
(一)标准化管理的概念
标准化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中,针对生产管理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序、每一个岗位,以人为核心,制定详细的、科学的、量化的、标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按照标准进行管理、进行施工生产,各工序和岗位的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此标准来执行,规避各行其事,制止结果五花八门,杜绝质量参差不齐,截断成本质量难以控制的后果。标准化管理可以使企业从上到下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企业形象。
(二)集约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的关系
前面说过,集约化管理是管控手段,标准化管理是实施手段,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最终目的是在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仍然要获取最大的利润,从而使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使企业能长久生存。
(三)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标准化管理也是“5化”建设,组织标准化、流程标准化、质量标准化、作业标准化、制度标准化。
1、组织标准化
组织标准化就是确定“谁来做”,1)成立管理体系,或者说是管理机构,制订部门职责,确定岗
位人员及岗位职责。
2)制订管理体系运行的规章制度。如:制定各部门、各工序的标准化管理手册
3)制订成本控制系统,如:经济承包责任合同,成本控制红线,月经济分析,各部门的考核办法,各部门的奖罚措施等。
4)人员培训制度、计划、目标
2、流程标准化
确定怎么做。
1)组织结构的工作流程
a、纵向管理流程,明确上下级的管理权限
有三个原则:服从指挥的原则、一个上级的原则、逐
级的原则
b、横向管理流程:各部门之间是相互服务和相互制约。
根据以上原则,制定各部门的工作流程。
2)施工工序流程
编制《实施性施组》,确定个工序间的前后施工顺序,施工起讫地点。
3)质量监控流程
4)安全监控流程
5)财务流程
6)经济活动分析流程
7)外部协调工作流程。
8)物资采购、计量、保管工作流程
9)设备租赁、维修、保管工作流程
10)后勤及内务工作流程
3、质量标准化
通俗地说,就是做成什么样子,做到什么程度。
质量标准化包含三个方面:施工成品的品质规划;施工成品的品质管制;施工成品的品质的信息跟踪
1)施工成品的品质规划
包含:质量目标;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流程;施工成品的质量控制标准,施工成品的质量状况记录。
2)施工成品的品质管制
包含:质量管理流程的教导;质量管理流程的实施;质量管理流程的核查。
3)施工成品的品质的信息跟踪
质量管理流程数据的收集;质量管理流程数据的分析;质量管理流程改进。
4、作业标准化
通俗讲,具体怎么做。
作业标准化指以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施工行为的全过程及其要素为主要内容,遵循安全生产及施工规范的要求,选取最经济的施工工艺和方法,从而形成企业的作业程序标准并贯彻、执行该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作业指导书是施工现场作业标准化为核心,是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执行文件。现场每一项作业都是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全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必须明确具体施工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
《作业指导书》中的施工方法必须达到作业程序合理性、规范化;作业动作经济性、标准化;作业过程连续性、顺畅化。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原则
1)体现对现场作业的全过程控制。
2)在施工作业开始前编制,按照施工内容、施工规范、施工要求,量化、细化、标准化每一施工工序。做到作业程序有要求,安全有措施,质量有标准,考核有依据、3)体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编写、审核、批准和执行应签字齐全。
4)围绕安全、质量两条主线,实现安全与质量的综合控制。优化作业方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5)一项作业任务编制一份作业指导书。
6)应规定保证本项作业安全和质量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工序及验收内容。
5、制度标准化
就是做好了或者做坏了怎么办。
当一个项目组建以后,根据公司的相关制度,结合项目具体特点,就要制定适合该项目的管理制度。一般,管理制度包含:项目管理手册;施工生产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工程资料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办公室总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执行包括六个步骤:收集数据编撰、实施、检查、反馈、考核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