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与民众对侵华战争道歉的认识

时间:2019-05-14 06:1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政府与民众对侵华战争道歉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政府与民众对侵华战争道歉的认识》。

第一篇:日本政府与民众对侵华战争道歉的认识

日本政府与民众对侵华战争道歉的认识

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已经度过了30几个春秋。30多年来,中日两国之间总的来说是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特别是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开始到8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里,两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中国热”和“日本热”,这种“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自从1982年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1985年中曾根以首相的身份到供奉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亚洲、双手沾满了亚洲各国人民鲜血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争罪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参拜以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政界的右派势力不顾中国以及亚洲各国的反对,一次又一次地到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修订日本历史教科书,大肆歪曲和篡改历史,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甚至还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给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使中日关系出现倒退。

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归根到底是日本政府对给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的认识问题。到目前为止在日本政府所有的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就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向中国人民道过歉。这也具体反映出日本政府对过去侵略中国这一事实所持的态度。

然而,在日本,不少民众、甚至学者却都认为日本政府已经多次向中国道歉,并且对中国要求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的罪行进行道歉感到不理解甚至反感。

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时,在东京通过电视与日本各界民众进行了一次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引起日本朝野的轰动。当主持人就日本战争道歉问题问道:“中国总是要求日本道歉,这种道歉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朱镕基总理严肃地指出:“我想提醒一点,在日本所有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向中国人民道歉。1995年,当时的村山首相曾笼统地向亚洲人民表示过歉意。因此,不能说中国没完没了地要求日本道歉。道歉不道歉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但是我们希望日本方面考虑这个问题。”(注:朱镕基总理14日晚在东京广播公司演播厅里接受有日本民众参与的电视采访详情请见“人民网”次日专题报道:《东京专电:朱镕基总理与日本民众对话》(http//www.xiexiebang.com/GB/channell/topic1674/),另香港《文汇报》等各大港报亦有相关报道。对于朱镕基总理有关日本战争道歉的讲话,日本共同通讯社16报道竟引述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中秀直的言论,称日本在过去已经以不同的方式道了歉,没有必要再作书面道歉。)

在中国,过去的有关中日关系的研究中曾经提到过这一问题(注:张香山:《中日复交谈判回顾》,《日本学刊》1998年第1期。蒋立峰:《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意义重大》,《日本学刊》1999年第1期。王升:《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日本学刊》1999年第2期。),但都未作深入探讨。有些中国学者则认为日本道歉问题已经解决,不必拘泥于刻板形式(注:参见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在日常的外交事务上我也赞同这种新的思维。但是,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中国人自己还是应该弄清楚的。我认为健康的中日友好关系应该建筑在坦率诚恳的基础之上,有关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敏感问题的学术讨论更应该畅抒己见,而不是闪烁其词。本文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事实,就日本战争道歉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日本民众对战争道歉问题的认识

究竟30多年来日本人是如何对待战争道歉问题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日本一般民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日本,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就过去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已经多次向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了道歉。日本朝日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田原总一郎在2000年3月19日与中国驻日本大使陈健的对谈节目中对陈健大使说:最近在日本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愈来愈少了,原因是中国方面不断地要求日本政府向中国道歉。陈健大使听后当即进行了反驳,并列举日本广岛和长崎当年受到美国原子弹的轰炸,至今日本人每年都要以受害者的身份举行纪念集会,他希望日本人也同样从受害者的立场来理解中国人民的心情。

主持人提出的这种现象正反映了现今的日本民众对过去侵略战争的普遍认识。日本方面不仅认为日本已经道歉够了,而且开始忘却自己过去加害于亚洲各国的所作所为,还反过来以至今世界上惟一的原子弹受害国自居,“受害者”意识在日本人中间日益膨胀。遗憾的是,这不仅仅是一般日本民众的认识,许多日本学者也同样认为日本政府就过去侵略中国已经多次向中国作出了道歉,中国方面不应该再耿耿于怀。

日本专修大学的冈部达味教授在专门杂志《外交论坛》上题为《日中关系的过去与将来》一文中辩护说:197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以下简称《中日联合声明》)中所用措词已经充分表达了日本政府真挚的道歉;1992年9月明仁天皇访华时以日本“国民的象征”这一身份,最大限度地向中国方面吐露了自己的真情;而1995年8月15日村山富市的《总理大臣讲话》更是向亚洲各国表示了衷心的歉意。他认为中国方面对以上事实视而不见,仍然不断要求日本道歉,不仅矮化了中国宽容大度的形象,而且也会影响中日今后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在过去给中国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连声道歉也不愿说的日本方面倒是理直气壮起来,要求其道歉的受害者反而成了不近人情,这实在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正直的、对中国态度友好的学者也怀有类似的看法。横滨市立大学商学部矢吹晋教授在《信浓每日新闻》上撰文,列举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所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村山富市的讲话和1998年11月26日中日双方在东京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以及1992年9月日本明仁天皇访问中国时的讲话,力证日本政府已经多次向中国表示了道歉,认为朱镕基总理关于“在日本所有的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向中国人民道歉过”的说法并不妥当。他认为这是中国方面的误解和曲解,主张中日之间不应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日本的年轻人也普遍持有同样的看法。2001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化基础部的卢德平先生与日本神奈川大学的田畑光永先生分别就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和日本大学生的中国观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共同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您认为日本对这场战争已经谢罪了吗?”准备好的答案有四:(1)已经充分谢罪;(2)谢罪了,但不充分;(3)没有谢罪;(4)不清楚。接受问卷调查的中国大学生在回答中没有一个学生认为日本已经充分谢罪了,认为谢罪了但不充分的也只有26%,近74%的学生认为日本没有谢罪。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学生中回答“不清楚”的学生为0,一个都没有,这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大学生既有主见又旗帜鲜明的性格,也代表了中国年轻人对这个问题所持的态度。同样的问题,日本大学生的回答是:21%的学生认为日本已经充分谢罪,认为谢罪了但不充分的近48%,认为没有谢罪的近15.6%,回答不清楚的有14.7%。这个调查结果直接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大学生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差异。

二、《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联合宣言》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正式文件中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作出的所谓“道歉”。

30多年来,涉及日本过去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问题的日本政府正式文件只有两个:一个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时在北京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另一个是1998年11月26日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时中日双方在东京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签订《中日联合声明》的一些情况。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大平正芳外相、二阶堂进官房氏官一行访问中国,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表示欢迎。田中首相在宴会的致词中表示在过去的战争中日本“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中文的“麻烦”在日语中是“迷惑”两字,读作“MEIWAKU”。这句所谓“添了麻烦”的说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小小的**。

第二天的中日首脑会谈一开始,周恩来总理就指出:田中首相表示对过去不幸事件要深刻反省的认识我们可以接受,但是田中首相的“给中国人民添了麻烦”的说法将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因为在中国说“添了麻烦”只用于很小的事情。田中首相在接下来的讲话中没有对此作出回答。

27日晚,毛泽东主席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田中首相、大平外相及二阶堂官房长官等人,毛泽东主席说中国的年轻人认为“添了麻烦”的说法不够,不能接受,因为在中国“麻烦”这词是在将水泼湿了对方的裙子时使用的。田中解释说:迷惑这词虽说是从中国传来的,但在日本则也用于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听了后笑着说:看来“迷惑”这个词你更会用。

之后的几天,就《中日联合声明》中有关战争道歉等用词,姬鹏飞外交部长和日本大平外相又多次磋商,于1972年9月29日发表了标志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的《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政府在声明中是这样表示的:“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中日联合声明》中的“反省”一词成为以后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表示“道歉”的基调。

1989年4月,日皇明仁会见李鹏总理,在提及中日之间不幸的历史时,只表示了遗憾(日语读作“IKAN”)。1992年9月,日皇明仁访问中国,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日本天皇到访中国,他对日本曾经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的苦难深感悲痛,表示要反省,不可以让这种战争重演。应该说这次表示要反省比1989年的“遗憾”前进了一步,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表示。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作为中国国家元首访问日本,这是20世纪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访日本。中国方面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这样一个良好愿望,希望借此机会与日本政府在总结过去历史的基础上就未来新的世纪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交换意见,使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缺乏政治远见的日本政坛领袖没有抓住这一良好的历史机遇,对日本过去在侵略战争中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历史事实,没有表现出政治家应有的决断,还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不愿正视。

11月26日,江泽民主席与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经过会谈,在东京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在《中日联合宣言》中日本方面表示“遵守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和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的讲话,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这基本上继承了以往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表示要“反省”的基调,没有重大突破。有所不同的是加入了“遵守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的讲话”这一句。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吧。因为当时的日本总理大臣村山富市在为纪念日本战败50年所发表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日本在过去一段时期国策错误走上了战争道路,陷国民于存亡之危机;又因殖民地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的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害与痛苦。为了未来不再重犯错误,我虚心地接受这一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在这里再次表示沉痛的反省之意,并表示由衷的道歉”。其中用了日语表示道歉的“OWABI”一词,日语汉字为“御诧”。这也就是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时所提及的日本首相“曾笼统地向亚洲人民表示过歉意”的由来。

1999年3月,日本自由记者稻垣武和大阪大学名誉教授加地伸行出版了一部名为《日本和中国,永远的误会》的书,畅销日本。作者也认为日本方面已经对中国作出了充分的道歉,中日之间在日本对战争道歉问题上形成对立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中日双方对语言感觉上的不同和文化上的差异。

那么,究竟是否真是属于语言感觉不同或文化上的差异的问题呢?

三、关于日语“反省”、“御诧”和“谢罪”

所谓道歉就是一方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另一方认错、表示歉意,这原本并不复杂难解。日本又是一个多礼节的国家,在日本,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SUMlMASEN(对不起)”“GOMENNASAI(请原谅)”等人们相互表示歉意的话语,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彬彬有礼相互鞠躬的场面。

日语中除了上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道歉用语之外,表示道歉的词语主要还有“OWABI”和“SHAZAI”,日语汉字分别是“御诧”和“谢罪”。这两个日语单词在英语中一般都可以翻译为“apology”或“apologize”。不过,日语中这两个词在道歉的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从下面的有关“从军慰安妇”问题的例子就可以清楚看到,日本政府在使用这两个单词时是何等小心翼翼、斟酌再三。

1996年8月,经过长时间的所谓调查,日本政府对“从军慰安妇”问题总算有了一个结论。日本政府决定通过日本民间组织“专为女性的亚洲和平国民基金”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被逼充当日本从军慰安妇的亚洲妇女发放赔款,同时附上当时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桥本龙太郎的道歉信。国民基金在当年2月给日本首相的信中要求政府在道歉信中写入“谢罪”的汉字词语,而日本政府只愿用“御诧”。日本政府内部对首相的道歉信中是用“御诧”还是用“谢罪”进行了议论。有的官员认为如果使用“谢罪”的话就有可能会被理解为日本政府承认了法律责任而进行国家赔偿,这样一来将会引起其他尚未解决的赔偿问题,对日本政府十分不利。最后,日本政府决定使用“御诧”和“反省”的表达(注:桥本龙太郎是第一位代表日本政府在道歉信上签字的首相。以后每向这些亚洲妇女发放赔款时都会附上由在任日本首相签名的道歉信,小渊惠

三、森喜郎及小泉纯一郎都曾代表日本政府在信上签名。)。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在决定文件中该使用哪个词语,是经过充分讨论和慎重考虑的,并不因为“御诧”和“谢罪”都表示“apology”而随意使用。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政府对过去侵略中国作的所谓“道歉”中使用的措词。

直到2001年日本首相小泉访华,日本政府无论是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上一般都使用“反省”或“遗憾”。“遗憾”和“反省”这两个词,日文汉字与中文汉字相同,日语读音虽为“IKAN”和“HANSEI”,但意思和中文没什么两样。所谓“反省”,在日语中只是表示对自身过去的言行进行回顾或考察,本身并不包含向另一方认错或表示道歉的意思。英语翻译一般都译成“think over”或“reflection”而已。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是倡导做人要时时自我反省,检点一下自己有否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反省的结果可以有两种:或是找出了自己的过错,加以纠正;或是庆幸自己尚未犯错误,勉励今后更加注意。而遗憾的英语意思为“regrettable”。你既可以对自己的言行表示不满,也可以对别人的言行表示惋惜,没有任何表示对自己的过错进行检点的意思,更谈不上什么悔改之意了。你可以对别人的过错以及其他任何负面的事情表示遗憾。譬如:“他今天没能来,我很遗憾。”或者“对日本政府至今都未在正式文件里面就侵略中国向中国人民道歉,我深表遗憾。”

使人难以理解的是,既然日本说“添了麻烦”、“深刻反省”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那为何就不能痛痛快快、明明白白地说句“OWABI”或“SHAZAI”呢?

显而易见,一方表示自己对某事需要进行反省,并未反映其已经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更不代表向另一方表示歉意。当然,日本政府在痛感过去侵略中国的责任之后,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进行深刻反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政府承担战争责任的诚意。但是,相对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之大、损失之巨来说,一手铸成这一灾难的日本顽固执意地不愿意对中国说声“御诧”或“谢罪”,只表示要“反省”,这不能不使人们对其表现出的“诚意”有所怀疑。

那么,当日本自己受到伤害时,日本人又是持怎样一种态度的呢?我们来看一看有关日本渔船“爱媛丸”号被美国核潜艇撞沉的事件。2001年2月10日,美国核潜艇“格林威尔”号撞沉日本爱媛水产高中实习渔船“爱媛丸”号,9名学生失踪,在日美之间引起一场外交**。第二天美国驻日大使就事件表示谢罪(日本共同新闻社在报导此事件上用的都是“谢罪”一词)。1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巡视佐治亚州一个陆军基地时特别为此事件致歉,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还致电日本外相河野洋平转达了布什总统的道歉。17日,美国驻日本神户总领事亲临水产高中所在地谢罪。同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向日本外务副大臣藤征四郎谢罪。26日,美国派遣海军上将法伦为政府特使前往日本就美国核动力潜艇“格林维尔”号撞沉日本渔业实习船“爱媛丸”直接向日本作出道歉。舰长沃德尔还分别向失踪者家属写了13封道歉信。

对于美国方面连日来的道歉和谢罪,日本方面仍然表示非常不满,有的失踪者家属认为舰长沃德尔的道歉信没有诚意,有的甚至要求舰长沃德尔下跪道歉。

结果日本方面的这种姿态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反感。2月2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李察德在专栏撰文说:美国已经道歉够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强逼20万亚洲妇女作为日军的性奴隶,到现在日本政府对一部分人既不赔偿又不谢罪,而对美国核潜艇撞沉日本渔船事件,布什总统、国务卿鲍威尔、美国驻日大使、太平洋舰队司令、舰长沃德尔以及政府特使海军上将法伦皆已相继道歉谢罪,日本方面还是不肯罢休,这将会激起美国人的反感情绪。

日本“爱媛丸”号上9名学生的失踪确实令人痛惜。本文想说明的也只是,以上事件反映了日本在国际间道歉问题上所持的双重标准。如果说日本人真的认为一声“遗憾”、一个“迷惑”、一句“反省”就可抵偿他们过去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就可以抚平千千万万中国受害者心中创伤的话,那么美国众多官员的谢罪早就该平息沉船事件中日本失踪者家属的悲痛之心了。日本人在谈起本民族的思维方法时,总是津津乐道地介绍说日本民族习惯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在战争道歉的问题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战争受害者的立场上来思考一下呢?

四、日本政府第一次道歉

2001年10月8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到中国作为期一天的工作访问,这种形式的访问在30年来的中日两国的交往中是绝无仅有的。当日,小泉首相一下飞机就驱车直达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他在参观纪念馆后发表的谈话中,对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表示了衷心的道歉与哀悼。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就侵略中国使用“OWABI”一词向中国人民表示道歉。至此,日本政府“反省”了整整30年,总算是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开口表示道歉了。不过,那也仍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道歉。

小泉的这次访问有别于以往日本政府首脑的任何一次访华,既没有中国外长到机场迎接,到达中国以后的活动也没有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全程陪同,其名曰“工作访问”。日本首相的这种出乎寻常的访问,至少在目前为止的中日关系史上是未曾有过的。而且给人一种感觉是,参观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参观中,小泉神情严肃,态度诚恳,认真地聆听馆内工作人员的讲解。更难得的是,他终于开口向中国人民“OWABI”了。

然而,同样是他,就在不到两个月前的8月13日还是不顾中国和亚洲各国的强烈反对,坚持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之前还无视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一意孤行允许台湾的李登辉到访日本,更声称日本要修改和平宪法扩充军备,并积极地参与以美国太平洋舰队为首的对中国进行的围堵。这次他突然一反常态低姿态地访问中国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这就是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因为事件以后,美国政府在对中国关系的政策上作出了重大改变。而在外交上唯美国是从的日本政府也就不得不即刻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泉所作的道歉究竟有多少诚意,我们暂且不在此作深究。

尽管如此,对小泉旋风式的到访,中国政府还是表示了欢迎。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都相继在北京会见了他,对他参观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发表谈话给予了一定的评价。江泽民主席在会谈中还特别告诫小泉:由于靖国神社里供奉着甲级战犯的牌位,如果日本领导人进行参拜将会引起不良后果。小泉表示:日本一定正视过去那段历史并进行深刻反省,基于历史教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如其所言,小泉果真对过去日本的侵略行为有悔过之意,愿意正视历史并进行深刻反省了吗?中国有句古语叫作“听其言,观其行”。然而,遗憾的是小泉的信誓旦旦言犹在耳,2002年4月21日,他却又一次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冒雨再次到靖国神社参拜。这也证实了他在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道歉言不由衷。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日本政府从来没有在正式文件里面就日本过去侵略中国道歉过这一事实,也大致可以了解到日本国内自上而下对战争“道歉”问题的普遍认识。

日本政府口口声声说“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但是就其对侵华战争的道歉问题而言,我们感觉不到日本政府的那份“痛感”和“反省”。

或许,应该说日本政府还是很“负责”的。比如教科书问题,他们很“负责”地把“侵略中国”改成了“进出中国”,把“南京大屠杀”改成了“南京事件”,而1997年出版的、由东京大学等高校著名教授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详说日本史》,甚至连“南京事件”的字样也被从正文里删除了。

此外,包括首相在内的日本政府众多高级官僚和议员也非常“负责”地每年必定到靖国神社去参拜那些战争罪犯。日本政府的这些言行也给日本民众传递了一种错误信息,使日本民众对侵华战争的历史产生了模糊认识。

在新世纪中,影响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包括日本历史教科书及参拜靖国神社在内的、日本政府对过去侵华战争的认识问题。从目前来看,未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不容乐观。“言必信,行必果”是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之际周恩来总理给田中角荣首相的赠言,我们依然衷心期待着日本政府今后以史为鉴,恪守自己“信为万事之本”的承诺,为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第二篇: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对 信 息 化 战 争 的 认 识

姓名:龙星

班级:汽营二班

学号:20121102042

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两大推手

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攻歼战„„这是我们常在战争片中看到的战斗场景。在那个烽火年代,我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和经典镜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们的意识中,战场上,无外乎就是机枪大炮加飞机,为争夺阵地而冲杀。

近几年来,美国战争大片开始冲击我们的视野,不仅宏大的战斗场面吸引我们的眼球,其崭新的战争理念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美军围绕“斩首行动”实行联合作战,其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无论是虚幻的战争大片还是真实的伊拉克战争,显然这种作战模式跟我们意识中那些战争模式不一样。

这就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萌发于1980~1983年美国提出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比如卫星、GPS等,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这场战争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打赢高科技战争,并提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就是说,我军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1999年科索沃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它的特点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作战,地面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信息化装备大量应用,最后实现战争零伤亡。其后是阿富汗战争,实现了网络化、互联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队,而是一个个小战斗分队,指挥官在后方通过网络监视大屏幕进行指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战争,实现了战争直播,死伤人数很少,进展速度很快。这三场战争都是信息化战争的初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变革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当前我们指的这场新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目标的一场新的军事变化,这场新军事变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实战验证。美国发动了四场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都是新军事变革创新成果的验证,所以战争验证也是推动军事变革的一大动因。

我个人认为,推动战争形态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因素。先是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对战争形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我们今天讲的信息化战争,是受信息时代推动。二是科学技术的推进。科学技术向来是推动战争样式、战争形态发展和变化的助推器,是原动力。我们都知道,没有核技术就没有核武器,没有核武器也就没有火箭部队和导弹部队,当然也就没有核作战理论。另外一个动因就是军事变革的孕育。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化要求编制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编制体制的改变,也要求军事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要求整个军队进行变化,这样的一切变化我们叫做军事变革。

信息化战争就是要综合集成,技术融合,一体化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信息化战争不是孤立于冷兵器、热兵器之外的,它主要是讲究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我们说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实现新军事变革的方法和措施,就是进行精确控制。什么是精确控制,精确控制就是像水龙头那样,一开哗哗的水流不断,一关就滴水不漏了。什么是综合集成呢?坦克、飞机、航空母舰、卫星、导弹这些都是相互分离的武器装备,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现在的新军事变革,就是要把互不关联的武器装备联成系统,只有形成系统才能综合集成,综合集成的目的就是集成为强大的战斗力。

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历次革命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未来战争中,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会不会越来越小?“人民战争思想”是否过时?

现在进入信息时代,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依然按照人民战争的理论,与时俱进,建设信息化军队,准备和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变化可以赋予人民战争更多新的内涵。未来新的作战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海洋、外空和信息空间。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依然将继续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比如信息战、网络战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这些东西的优势在民间,民用信息技术领先于军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因特网的路由器和宽带技术、手机通信和短信技术、卫星通信和导航技术等等,都是民用技术领先于军用。还有就是网络黑客技术、网络病毒技术等等,就更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作战。

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的机会更多了。今后军队发展的方向是继续大量减少正规军,增大战争动员的潜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通过快速动员体系把战争潜力迅速转变为战争实力,支持和打赢战争。所以人民战争理论不是过时了,而是应该增加新的内涵,使之更加丰富和完整。

还有一点要注意,人民战争不是人海战争。未来战争没有前线后方,所以不存在上不上前线的问题;未来战争很难分清军人和民众,所以不存在直接参战和间接参战的问题。当然,这是一般战略意义上的划分,就直接作战部队而言,未来战争讲究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作战,这些则是在联合作战层面上的问题,联合作战层面要用联合作战的概念去解释,不要与人民战争相混淆,人民战争是指导联合作战的。

我们要和平崛起,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军队就是要忍,韬光养晦,永不称霸、不轻易言战。尤其是年轻人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国外的一些有目的的说法和谣言蛊惑,人家说航母好,我们就跟着炒作航母;人家说你中国要称霸,我们就盲从。实际上,这全是别有用心的人在蛊惑和挑拨中国的国际关系。

纵观中国,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浮。今天,我们面临信息化战争的机遇,这次机遇我们必须要抓住,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百年的沦落史,从1949年建国之后到2050年我们又将经历百年建设史。未来的五十年,我们要实现强国梦。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当前的世界眼光就是新军事变革,战略思维就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运用。把信息化应用到国家的建设,进行电子政务,进行广播电视的网络化,通讯的网络化,对军队来讲就是打赢信息化战争,把信息用在战争准备上。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网络系统,把它融为一体。一体化的核心是什么?综合集成,技术融合。我们武器装备的发展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就是C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平台。

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化军事变革中的国防信息化是依托国家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作为其发展动力的,并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这为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军民一体化的加速实施,中国的国防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我对战争的认识

我知道什么是战争吗

对于我来说,对战争最直接的感知来自于影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战争场面。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这些画面带给我们的冲击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灵上的,仍然强烈而震撼。

到底什么是战争呢?我觉得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定义。如我们在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中看到的,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惨绝人寰的屠杀和欺凌是毫无争议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相反,我国军民奋起反抗,抵抗侵略的战争必然是正义的自卫战争。而从是否使用冷兵器的角度,可以分为冷战和热战。热战是军队的正面交锋,冷战更多的是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最大的受害者永远是无辜的平民百姓。

战争无疑是最残酷的绞肉机,它使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百姓无家可归,国家樯倾楫摧。想起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用的是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石头和木棍打的。多么有讽刺意义的一句话啊!谁一旦热衷于战争,不仅会遍地树敌,更使自己本身倒退甚至毁灭,那还要战争干什么呢?

可总有一些国家不那么想。《辛德勒的名单》中,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其手段之卑劣,灭绝人性的行径令每个人唏嘘不已。欣慰的是,战后德国进行了彻底的反思,扫除军国主义,并向犹太人真诚的道歉。日本在二战中的行径比之有过之而无不足,可在近七十年后的今天,右翼分子仍死性不改,丝毫不顾当初受其侵略的邻国人民的感受。一再挑战我们的忍耐极限,挑衅再三。我们国家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因为我们深知战争的危害。面对这种状况,不要说什么用武力解决的唐突的话语。无论任何性质,任何手段的战争,受伤害最深的永远是无辜的平民百姓。和平才是根本。

第四篇: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一:什么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到运筹帷幄,最给力的要算诸葛亮了,能算到关羽放曹操,能算到魏延要造返。但那毕竟是演义故事。解放战争期间,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毛主席一直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村指挥。他老人家没有亲自上过前线,但能调动千军万马,所向披靡。靠的是什么,除了毛主席卓越的战争指挥才能外,更多的是信息的准确传递。辽沈战役时林彪的部队已过百万人了,战场状况顺息万变,随时要调整部署,但西柏坡的毛主席等都能在千里之外做出准确调动,这充分说明解放军的信息传递是快捷而准确的。反醒我们自己,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电话、传真、手机、网络。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应有尽有。但我们常会因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而导致工作严重失误。同过去只有一部电台而且还要用密码翻译来比,我们真够汗颜的。

二:硬件设备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在中国一个地方进行残酷战争的时候,另外一个地方照样歌舞升平,那些达官贵人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因为没有人相信战争会漫延到自己身边,他们认为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不可能打得赢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送上前。”我小时候就会唱这首歌,也只有今天才真正理解没枪没炮没吃没穿进行战争的艰难。最后,船坚炮利的国军还是被没枪没炮的解放军给打败了。所以,我们不能整天抱怨父母不是富翁,抱怨公司给我们的资源太少。一切皆可自己创造。有条件的要利用条件,没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一切困难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三:干部在队伍中的力量。在长征中,团以上的干部,在战争中出现负伤情况,抬都要给抬走,直到伤好可以重新回到队伍中去。红军将领们把干部当成宝一样看待,每次牺牲一个团以上的干部,周恩来都会很心痛。解放战争期间,一个营一个团常常会被打的只剩下几个人,但兵源会很快被补充起来,又投入战斗。常言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队伍,即使打的只剩几个人了,只要番号还在,干部还在,一拉又是一支有战斗力量的队伍。

四:士气的重要性。战争是残酷的,要流血与牺牲的。为什么战士不怕死地往前冲,一切来源于战争的正义感,来源于战争的利益归属,来源于士兵的士气。美国的军事观察员评论国军将领:“文官贪污,武官怕死。”战争是为四大家族的利益来打的,战争是为蒋介石当总统打的,这样的军队哪来战斗力。当国共双方军队面对面交战时,不管是谁冲到了谁的阵地上,中要共军一亮刺刀进行肉搏战,国军马上就崩溃了。近代军事家研究表明,刺刀在现代军事上已失去其实战意义,但却能给士兵带来心理上的威慑作用。在解放战争的许多战役中,国军兵败如山倒,还没打就逃了,攻坚战变成了追捕战。一个解放军战士大喝一声可以俘虏一个排,甚至许多国军坐在地上等共军来收编。他们士气没了。有个培训老师讲南京大屠杀时说,日本人打一枪装一颗子弹,速度很慢,如果中国人如果一齐上,拿牙咬都打胜了。他是不知道,中国人民那时没了斗志,没了士气,给他们大炮也不会去打了。

五:执行力的作用。在解放战争初期阶段,解放军只有一个打法:“围点打援”,今天说来很老土:先用兵把一个城市的国军给围起来打,然后判断国军从哪个方向来支援,半路设埋伏,把援军吃掉。这一招用了很多次,而且后来是明着用,国军也很清楚这招儿,但解放军次次得手。因为国军的执行力出现了问题:援军计划两天的路程用了六天还没走到,计划支援一个军的,结果只支援一个师,甚至根本就不出动援兵。这样的战争不败才怪。解放军在决策上也会有分歧,但通过内部会议协调,大家很快就会意见一致,朝统一的目标执行下去。而国民党军队,高层会议上意见是统一的,而在执行时却又是各是各的意见,各是各的利益。,执行起来大打折扣。本来应该是一个拳头的力量,最后变成一个手指的力量了。

六: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济南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前线粮食达一亿四千万斤,支前民工五十一万四千人,门板两万两千五百块(难怪解放初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铁锹八千把,麻袋两万条。我们五十一万百姓车拉,人挑,畜驮,灯笼火把,风餐露宿,昼夜奔走在千里的运输线上,将大批弹药,粮草,军需物质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战争是极大的消耗,任何一个战争绝不仅是战场上有生兵力与武器装备的比较,更重要的是各种军需物品,后勤物品的支持与供应速度的对决。

七: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本质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判定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惟一的标准是政治,主要是看这场战争的政治内容、目的是什么,是由哪一个阶级进行的,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战争带来的收益由哪个阶级享有。解放战争是为解放广大无产阶级而发动的战争,是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而发动的,他必定会得到中国最广大的阶层的支持,必定会最终胜利。战争又是残酷的,无数的物质被消耗掉,无数的生命牺牲掉。看了解放战争后,才真正体会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含义。

第五篇:军事理论---心得体会 对战争的一些认识

对战争的一些认识

2014级信息与计算科学班

林***

学号:14100121**** 本学期,我学习了军事理论的若干知识,其中,给我最大感触的是老师所带给我的关于战争的一些新的认识。曾经的我以为,战争是邪恶的,它只会带给人们痛苦。研究战争更是没有任何必要。而现在,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已经经历了差不多三代人的和平。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幸福的。但是世界范围内的局部战争却从未停息。我们热爱和平,更要保卫我们的和平。使战火远离,让和平延续。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研究战争,防范于未然。

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了:“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到了那时,什么战争也没有了,反革命战争没有了,革命战争也没有了,非正义战争也没有了,正义战争也没有了,这就是人类的永久和平的时代。”在我们这个仍然存在战争和冲突的世界里,研究战争的原因不是为了宣扬战争,而是为了避免许多可以避免的战争。而首先我们要了解战争。

国家、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各相互之间直接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政治矛盾、经济利益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意识形态斗争、边界纠纷、争夺战略资源产地、经济危机等等。只有在世界上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才能消灭战争根源。弄清战争起源、根源和原因,是正确认识战争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正确地指导战争的前提。

战争本质,是战争固有的最根本的政治属性。战争是政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战争行动,是阶级的政治通过武装斗争手段的继续。这是战争本质的核心。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从竞争的本质上看,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壮大自己。说穿了,就是为了利益而战。因此,当周围有足够的资源的时候,发生战争的机会很小,只有在争夺有限资源的时候战争才有必要产生。

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是正确地认识战争、指导战争和确立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的前提。战争有其消极作用,它会消耗大量的物资和死亡足够多的人,可是如果你静下心来想想就会发现,其实那些消耗的物资和死去的人不到十年的时间又回到了这个地球上,并且会得到极快的发展,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如果不发生战争,十年是根本不可能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战争,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给世界带去了灾难与痛苦,另一方面,他又给世界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热爱和平,但是我们更要有能力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下载日本政府与民众对侵华战争道歉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政府与民众对侵华战争道歉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设计: 第六课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因受列强瓜分狂潮的强烈刺激,各地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急剧高涨,并与各地反侵略、反瓜分、反压迫的群众斗争汇......

    孙子兵法对战争与政治思想的探究

    孙子兵法对战争与政治思想的探究 班级:软件1213 学号:201221122029 姓名:宋林晨 论文摘要: 《孙子兵法》有云:“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从二战谈对战争的认识111(小编推荐)

    从二战谈对战争的认识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句话是开课初老师说的,起初我还不清楚是什么意思,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明白了它的道理。下面我将从第二次......

    《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

    基于课外资源回归课内历史本真认识的思维探究 ——以《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为教学案例 史地组王恩妹 一、探究背景 “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

    关于民众对G20看法与感受的调查5篇

    关于民众对G20看法与感受的调查 --周新皓、程圣韬 开题报告: 九月的杭州,以它古典而又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界面前。G20来了!各国首脑相继抵达杭州,将在这个现代的人间天堂济济一堂,......

    作为当代大学生,简要谈谈你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模版)

    作为当代大学生,简要谈谈你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答:1、信息化战争的概念:信息化战争是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

    军事理论课程-对战争的看法与感想

    军事理论课程关于战争的看法与感想 通过军事理论课我得到了很好的军事教育,这门课程使我明白了我国的国际环境以及当前我国的国防现状。军事理论的学习,强化了我的爱国热情,增......

    (军事理论论文)对信息化战争的理解与思考

    对信息化战争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