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4:3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

第一篇:《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

基于课外资源回归课内历史本真认识的思维探究

——以《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为教学案例

史地组

王恩妹

一、探究背景

“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通过整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希望通过一节新情境探究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历史的方法与关爱人类命运的情感升华有所帮助!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他们的思维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是“我能学”、“我会学”。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非常必要。

基于以上认识,我找到了这节课的高度与切入点——以海明威为例,探究20世纪人们反战的心路历程。在新情境下探究以下问题:一战前后、二战前后人们对战争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与特点。尽量做到“回归教材,情感渗透与能力提升”。

二、探究过程 【问题引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时间世界的和平、安全与发展正面临哪些问题的严重威胁?

生:(大部分同学答)金融海啸和甲型流感。

师:非常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尽快争取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我们该怎么办?

生:加强合作,共渡难关。

师:很好!为什么要这样呢?历史告诉我们(PPT展示):“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包孕于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但不是所有人在世界灾难面前都有这样深刻、理性的认识。今天,我们就以海明威的代表作为话题,谈谈20世纪以来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重点探究】

1、一战前欧美市民对战争的态度。

师:有谁能说说海明威的主要经历及其代表作吗?

生:(一位同学站起来介绍)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主要代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老人与海》1952年。师:哪些作品体现了反战主题?

生:《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师:在“一战”爆发之初,像海明威这样的高中毕业生为什么要参战?欧美国家一般市民对战争抱着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思 考。

材料一 海明威一代年轻人当时极为崇拜的英雄老罗斯福号召青年:“目前,每个优秀的美国青年都要在不利或不完善的条件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如果他到了打仗的年龄,就应该让他去参加战斗的行列。……身强力壮、心灵健康的青年应当有自己的自由去战斗的行列担任合适工作。”

——转引董衡巽《海明威传》(2003年)

材料二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分钟后)生甲:冲动的个性。

生乙:还有老罗斯福的欺骗宣传。

师:刚才两位同学认为他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冲动的人性与政治家的欺骗宣传,对吧。可见,年轻的海明威与一战前的欧洲市民对战争抱者共同的态度是什么? 生:是渴望的,欢迎的态度。

师:(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生:从两则材料中得知他们都认为战争不仅是爱国的表现,而且有利于摆脱平凡的日常生活,甚至促进个人优秀品德的养成。

2、一战中及战后对战争的认识变化。

师:可是,经历“一战”后的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看法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请阅读材料:

材料三 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被视为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之一。其梗概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 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情。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终于可以置身战争之外,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了。然而凯瑟琳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亡,孩子也胎死腹中。亨利万念俱灰地“离开医院,冒雨走回旅馆”。亨利往何处去?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一点即他与战争永远告别了。但其余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他成了一个失去过去,没有现在,看不到未来的人。整个世界都失去意义,他陷入无边的迷惘中。

——詹志和《海明威》(1998年)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思考:

(1)归纳材料三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试结合一战史实分析其原因(6分)

(2)概括小说梗概中表现出反战的主要思想。(6分)(3)“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性 ?(6分)

师:大家可以直接看试卷上的材料与问题。读材料时一定要动笔划出关键词句,并且尽可能将答案归纳起来写在试卷上。(5分钟后)师: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答案?没关系,有多少,说多少。没写好的,说说思路也可以。生甲:逃避战争。生乙补充:厌恶战争。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大家默不出声)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写板书:避战厌战)请说说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 生丙:材料有。比如:“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 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

师:很不错,铁证如山!如果把主人公看成海明威的缩影,你认为积极参战的海明威式人物为什么在战场上逃避战争、厌恶战争?你可以 结合一战史实回答。

生:战争伤亡很大,很残酷,陷入旷日持久战。另外学生:看不到神圣与光荣。

师:总之,避战厌战是因为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性与持久性、对战争后果和目的的反思等等。那么,这些避战厌战的反战思想在小说里有何表现?请看第二问的分值,满分6分,一般可能有三方面答案。生丁(自高奋勇):老师我来。我认为有三点: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歌颂人性与爱情。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答案怎么样?可以给多少分? 生:高手!满分。

师:真了不起!比参考答案还好。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来这样好的答案的?

生:从“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得出战争的残酷性;从“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情”揭露政治家宣传的欺骗性;从“与护士凯瑟琳相爱”、“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终于可以置身战争之外,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了。”说明主人公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

师:这位同学的答题思路与方法、归纳概括水平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这位主人公可以是一战后反战的典型。这样的反战行为有什么局限性?

生:个人行为,写写小说而已。生补充:看不到希望,很迷惘。师:还有不同声音吗?你请!生:规模没有二战后那么大。

师:现在我们总结三位同学的答案。第一、二位同学的答案主要从哪里得来?与第三位同学的答题思路又有什么不同? 生:从材料中分析得来;与二战后的反战运动相比较得来。师:很好。如果要回答特点、局限性或优点之类的问题,大家一般有两种答题思路:直接从材料中归纳;与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比较而来。过渡:教师简单介绍1929年后到1937年的情况。

3、二战时期人们对战争认识的提高。

师:1940年海明威又写出巨作《丧钟为谁而鸣》,在这小说中,你发现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又有什么变化?对战争的认识有何提高?请阅读材料四、五。

材料四 罗伯特〃乔丹是1940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罗伯特也是一位美国青年,原为蒙大拿州米苏拉大学西班牙语助教,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毅然辞去教职,投身到西班牙反法西斯阵营中。1937年5月的一天,他奉命前往瓜达腊马山区配合一个游击队执行炸桥任务,以阻止法西斯军队增援。在游击队驻地他爱上了西班牙姑娘玛丽娅。在准备炸桥的前夕,乔丹发现自己带的炸药和雷管被胆小怕死的游击队长巴布罗偷走丢掉,因为后者担心一旦炸了桥,游击队的行踪就会暴露,他们也就无法再此安身。乔丹只好设法用手榴弹来代替炸药。乔丹和队员消灭了守桥敌人,完成了炸桥任务。但在撤退途中,游击队受到了敌人的阻击,乔丹的坐骑被击中,跌倒时压断了他的腿。乔丹自知不能突围,便主动要求留下掩护战友。他要求玛丽娅好好地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她活着也就等于他活着。

——詹志和《海明威》(1998年)

材料五 小说中,主人公在等待敌人时,也就是在牺牲之前有一段内心独白: 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我们如果在这儿获胜,在每一个地方获胜。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之奋斗,我多么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啊。……你这样走运,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然而,我希望能有什么办法把我学到的 东西传给后人。天哪,我最后阶段学得好快啊。

——董衡巽《海明威传》(2003年)

依据材料四、五,思考:

(1)从这部小说中,你发现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对 战争的认识有何提高?(6分)

(要求学生运用刚才的文字材料解题方法,5分钟后回答)生:积极参与战争,参与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生:敢于牺牲,不再逃跑。师:还有吗?

生:不再自私,坚信胜利。师:还有吗?

生:没有迷惘,为正义而战,为大局着想。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第一问侧重态度的变化;第二问侧重思想认识的变化。请看参考答案:

变化:由避战厌战到积极为正义而战。

认识:没有迷惘,为正义而战,始终把个人的利益放在战争需要的位置;不仅坚决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还鼓励后来人继续与法西斯做斗争。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能从小说梗概里迅速提取、整理和分析结论。大家的水平很高。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

(2)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被史学家称之为“小二战”。如果请你搜集这观点的证据,你是否会选上这些材料?请说明理由。你认为能证明“小二战”观点还有哪些形式的有力证据?(8分)

(教师解释二战与小二战的含义后,能证明小二战观点的,必须举出体现多种国际力量在西班牙战争中较量的例子)(一片沉思!)师:同意选的请举手?(只有四个同学举手)其他同学都不选,是吗?好。由请!你为什么选?请说明理由。

生:小说里的主人公是美国人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还有游击队与 法西斯较量等,说明多种国际力量插手。

不同意选的一位同学反驳:这是小说,这情节不一定真实。同意选的另一位同学反驳:小说取材于现实,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以参考。

不同意选的另一位同学反驳:小说体现个人观点,是艺术,具有夸张性与典型性。决不能作为历史资料。

师:请大家给双方量分。(同学议论后)我给双方满分。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但一定要注意表达准确,文学作品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等同历史史实。那么大家认为能证明“小二战”观点有哪些形式的有力证据?

生:关于西班牙战争的新闻报道、战争照片。生:记录片、当事人回忆录、历史专著等。

师:出示参考答案:1)选的理由: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以参考。不选的理由:文学作品是艺术,具有夸张性,不等于历史。2)有力证据形式:从新闻报道、战争照片、记录片、当事人回忆录、历史专著等史料价值高的材料资源中选取体现多种国际势力在西班牙战争中较量(法西斯力量;反法西斯力量;国际进步势力等)的例子。

师:(教师简单介绍海明威积极支援反法西斯战争,还报道中国战场)正是他特殊的经历与天才般的写作水平留下了不朽名篇。虽然他于1961年离我们而去,但他作品蕴涵的精神与智慧,永远启迪后人。【总结升华】 师:请大家齐读: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包孕于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扉页(1940年)对战争的认识变化二战一战人类对战争的不断反思理性捍卫觉醒抗争迷惘无助避战厌战盲目乐观人类认识不断理性和平因素不断增加 追求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人类对战争不断反思、不断汲取历史智慧,认识到“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实现长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梦想才能实现。(下课铃响了。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三、案例反思

本课以海明威的作品为载体,以海明威的经历为线索,探究海明威对战争认识变化为个案,将个人与时代,以小见大的探究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历程。本课试图基于课外资源回归课内历史本真认识的思维探究,基本探究模式总结如下:

第一步:如何激发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如何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探究本课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开始二三分钟是人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内容对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课通过时事热点引出历史智慧导入新课,拉近历史与现实,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本课主旨学习探讨做铺垫。上课之初又通过两则材料情境和问题探讨得出“一战”前欧美市民渴望战争的观点与传统(教科书一般观点)认为人们普遍反战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形成思维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步:如何进行主题探究,巧设疑点不断追问是良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即学生有了疑问,他们的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经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师生依据课外材料(小说《永别了,武器》)探究“一战”后的迷惘反战和课文已学知识(“二战”后)理性反战的表现形成对比,并且教师还通过自然追问答案来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字材料解读方法(找关键词句,相关对比,关注分值与空间)等。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探究的证据意识和水道渠成的情感提升。

4、通过探讨课文思考题,回归课文,并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小说的历史价值。希望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史法教育。

5、通过新材料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升华。为达成本课立意的至高点服务。

6、再后展示并要求齐读体现历史智慧的重要段落,不仅呼应开头,而且达成情感体验与升华;将主题引向新的高度:如果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所有人能够携手共进,共渡难关,世界的永久和平与 10 和谐发展就有希望。

可见,本课属于比较典型的以教师的引领、讲述和示范为主,课堂讨论、共同探究为辅的充满质疑的探究型课。由于学识有限,不能很好处理文学鉴赏课、思想哲理课与历史反思课的内在关系。也未能很好将立意由个人到社会、小我到大我的点题升华。在过程与方法上,有些问题设计模糊、有些引导追问不到位。

第二篇: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对 信 息 化 战 争 的 认 识

姓名:龙星

班级:汽营二班

学号:20121102042

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两大推手

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攻歼战„„这是我们常在战争片中看到的战斗场景。在那个烽火年代,我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和经典镜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们的意识中,战场上,无外乎就是机枪大炮加飞机,为争夺阵地而冲杀。

近几年来,美国战争大片开始冲击我们的视野,不仅宏大的战斗场面吸引我们的眼球,其崭新的战争理念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美军围绕“斩首行动”实行联合作战,其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无论是虚幻的战争大片还是真实的伊拉克战争,显然这种作战模式跟我们意识中那些战争模式不一样。

这就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萌发于1980~1983年美国提出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比如卫星、GPS等,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这场战争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打赢高科技战争,并提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就是说,我军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1999年科索沃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它的特点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作战,地面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信息化装备大量应用,最后实现战争零伤亡。其后是阿富汗战争,实现了网络化、互联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队,而是一个个小战斗分队,指挥官在后方通过网络监视大屏幕进行指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战争,实现了战争直播,死伤人数很少,进展速度很快。这三场战争都是信息化战争的初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变革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当前我们指的这场新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目标的一场新的军事变化,这场新军事变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实战验证。美国发动了四场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都是新军事变革创新成果的验证,所以战争验证也是推动军事变革的一大动因。

我个人认为,推动战争形态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因素。先是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对战争形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我们今天讲的信息化战争,是受信息时代推动。二是科学技术的推进。科学技术向来是推动战争样式、战争形态发展和变化的助推器,是原动力。我们都知道,没有核技术就没有核武器,没有核武器也就没有火箭部队和导弹部队,当然也就没有核作战理论。另外一个动因就是军事变革的孕育。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化要求编制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编制体制的改变,也要求军事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要求整个军队进行变化,这样的一切变化我们叫做军事变革。

信息化战争就是要综合集成,技术融合,一体化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信息化战争不是孤立于冷兵器、热兵器之外的,它主要是讲究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我们说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实现新军事变革的方法和措施,就是进行精确控制。什么是精确控制,精确控制就是像水龙头那样,一开哗哗的水流不断,一关就滴水不漏了。什么是综合集成呢?坦克、飞机、航空母舰、卫星、导弹这些都是相互分离的武器装备,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现在的新军事变革,就是要把互不关联的武器装备联成系统,只有形成系统才能综合集成,综合集成的目的就是集成为强大的战斗力。

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历次革命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未来战争中,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会不会越来越小?“人民战争思想”是否过时?

现在进入信息时代,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依然按照人民战争的理论,与时俱进,建设信息化军队,准备和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变化可以赋予人民战争更多新的内涵。未来新的作战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海洋、外空和信息空间。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依然将继续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比如信息战、网络战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这些东西的优势在民间,民用信息技术领先于军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因特网的路由器和宽带技术、手机通信和短信技术、卫星通信和导航技术等等,都是民用技术领先于军用。还有就是网络黑客技术、网络病毒技术等等,就更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作战。

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的机会更多了。今后军队发展的方向是继续大量减少正规军,增大战争动员的潜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通过快速动员体系把战争潜力迅速转变为战争实力,支持和打赢战争。所以人民战争理论不是过时了,而是应该增加新的内涵,使之更加丰富和完整。

还有一点要注意,人民战争不是人海战争。未来战争没有前线后方,所以不存在上不上前线的问题;未来战争很难分清军人和民众,所以不存在直接参战和间接参战的问题。当然,这是一般战略意义上的划分,就直接作战部队而言,未来战争讲究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作战,这些则是在联合作战层面上的问题,联合作战层面要用联合作战的概念去解释,不要与人民战争相混淆,人民战争是指导联合作战的。

我们要和平崛起,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军队就是要忍,韬光养晦,永不称霸、不轻易言战。尤其是年轻人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国外的一些有目的的说法和谣言蛊惑,人家说航母好,我们就跟着炒作航母;人家说你中国要称霸,我们就盲从。实际上,这全是别有用心的人在蛊惑和挑拨中国的国际关系。

纵观中国,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浮。今天,我们面临信息化战争的机遇,这次机遇我们必须要抓住,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百年的沦落史,从1949年建国之后到2050年我们又将经历百年建设史。未来的五十年,我们要实现强国梦。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当前的世界眼光就是新军事变革,战略思维就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运用。把信息化应用到国家的建设,进行电子政务,进行广播电视的网络化,通讯的网络化,对军队来讲就是打赢信息化战争,把信息用在战争准备上。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网络系统,把它融为一体。一体化的核心是什么?综合集成,技术融合。我们武器装备的发展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就是C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平台。

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化军事变革中的国防信息化是依托国家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作为其发展动力的,并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这为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军民一体化的加速实施,中国的国防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回顾20世纪的战争风云》教学设计

北师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

《回顾20世纪的战争风云》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沙湾红基学校 设计者:罗赛英

课型:精读课 教学目标:

1、回顾历史,不忘过去。

2、了解历史上发生的战争对人类的伤害。

3、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热爱和平。

4、了解联合国,了解奥运会,体会奥运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战争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体会奥运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战争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列表填表法、小组研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世界一战、二战的资料以及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历史,不忘过去。

2、了解历史上发生的战争对人类的伤害。

3、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热爱和平。

教学过程:

一、回顾20世纪的战争风云

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学生概述1941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有关情况。试着完成书本第3页的表格。

通过此表格熟悉历史事件,了解过去,了解历史。

二、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

让学生讨论: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哪些伤害?小组内交流并通过 列表的形式记下来。

引导学生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深刻认识到战争带 来的灾难。

三、课外延伸: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原因

让学生结合资料,讨论: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热爱和平。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完成下一课《课前预习学案》

板书设计:

四 永恒的愿望

珍惜 回首20世纪的战争风云 和平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联合国,了解奥运会,体会奥运精神。

教学过程:

一、不忘过去

二、记住英雄人物

三、放飞和平的心愿。

四、小结。

作业布置:(略)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我对战争的认识

我知道什么是战争吗

对于我来说,对战争最直接的感知来自于影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战争场面。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这些画面带给我们的冲击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灵上的,仍然强烈而震撼。

到底什么是战争呢?我觉得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定义。如我们在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中看到的,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惨绝人寰的屠杀和欺凌是毫无争议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相反,我国军民奋起反抗,抵抗侵略的战争必然是正义的自卫战争。而从是否使用冷兵器的角度,可以分为冷战和热战。热战是军队的正面交锋,冷战更多的是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最大的受害者永远是无辜的平民百姓。

战争无疑是最残酷的绞肉机,它使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百姓无家可归,国家樯倾楫摧。想起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用的是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石头和木棍打的。多么有讽刺意义的一句话啊!谁一旦热衷于战争,不仅会遍地树敌,更使自己本身倒退甚至毁灭,那还要战争干什么呢?

可总有一些国家不那么想。《辛德勒的名单》中,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其手段之卑劣,灭绝人性的行径令每个人唏嘘不已。欣慰的是,战后德国进行了彻底的反思,扫除军国主义,并向犹太人真诚的道歉。日本在二战中的行径比之有过之而无不足,可在近七十年后的今天,右翼分子仍死性不改,丝毫不顾当初受其侵略的邻国人民的感受。一再挑战我们的忍耐极限,挑衅再三。我们国家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因为我们深知战争的危害。面对这种状况,不要说什么用武力解决的唐突的话语。无论任何性质,任何手段的战争,受伤害最深的永远是无辜的平民百姓。和平才是根本。

第五篇:改革开放40年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形势与政策

B17050430武曼

改革开放40年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

这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很不平凡的40年。中国的发展在短短40年内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所走的路,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历史性巨变又是多么不易。

随着国家危房改造政策,从前农村土墙房,现在也是逐年减少,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许多乡村都建起了“小洋房”。公路不再是又窄又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土路,水泥路,通往各个乡镇,各个村社,公交车不再是城区的标配i,农村公交车不但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还省去了一部分出行费用,实现了真正的惠民利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彩电到宽屏曲屏液晶电视,从闭路电视到网络电视的全过程,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古董。记得中学时,实行家电下乡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电器在农村的普及使用。

现在,我们能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足不出户就能看遍全世界,不用请家教在家也能一对一辅导学习,远在大洋彼岸的亲戚朋友也能天天见面;出门可以不用带钱包,坐车可以不用公交卡,因为我们有手机、有支付宝、微信;忙碌时可以不用做饭,甚至不用出门吃饭,因为有外卖送货上门。

论衣食,四十年前夕,只能达到温饱水平。全家人的服装都是买价廉的布料去大队缝纫组量身定制,只求合身,无经济实力求高档。而今,服装买现成的,且讲究式样和选择高档一点的衣料。以前,与老伴没穿上几双皮鞋。现在,家中有一个皮鞋专柜。老俩口一年四季的各色皮鞋20多双,柜子塞得满满当当。皮鞋还经常更新。

饮食,以前每日三餐,两稀一干。菜肴以素为主,荤菜难得上桌。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日益改善,每日三餐,逐渐改为两干一稀,荤菜也渐渐多了起来。如今,餐桌上,鸡鸭鱼虾是家常菜,此外,还有各种海鲜。日子富足了,却得了“三高”,只得吃的清淡些,并搭些粗粮。家中各种水果常备不断,为控制“三高”,只得挑选吃些低糖水果。现在虽谈不上锦衣玉食,却已今非昔比,比起四十年前,生活不知上了多少台阶!

以前对旅游,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因为没经济实力,没有亲身经历,仅满足于从家门到校门两点一线的生活。改革开放后,爱人上调当上了农行职员,我俩的收入不断提高。因而有了闲钱,旅游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旅游逐年增加。曾远足俄罗斯、韩国、泰国、越南和缅甸,领略了异国风情。

在国内,游览足迹遍及天南海北。巴马、云南和海南岛,都去过两次。观赏了大连、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的旑旎风光。目睹了黄山之险峻、庐山之秀美。感受了长江三峡江水奔腾不息的壮观。欣赏了首都故宫博物馆的无数珍贵文物和天安门城楼等古建筑的古朴典雅……江浙一带的景区,如同媳妇走娘家,游历不知其数。一次次的游历,既愉悦了心情,又开阔了眼界。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习近平指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29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不推进改革开放,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支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下载《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艾滋病,1981年在......

    认识钟表教学实录[★]

    认识钟表教学实录 开头 师:一(1)班的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李老师今天请大家猜个谜语,同学们听好啦。(出示课件) 师:小闹钟,你们认识吗?哦,都认识呀,那好现在老师带你们到钟表王国去......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实录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堂教学实录 龙南镇第一小学 廖淑芬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70页《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

    认识广告教学实录(★)

    《认 识 广 告》教学实录 何坊街道办事处鲁能惠民县希望小学 李洪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广告在现实中的作用,了解广告的特点。 2、在生活中感知广告的类型,了解广告的多......

    认识百分数教学实录

    《认识百分数》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认识百分数》是百分数这一单元较为重要的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后面......

    认识周长 教学实录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信息窗1《认识周长》 [教材简析] 《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

    21课__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设计

    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