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

时间:2019-05-14 06:2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

第一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

构建科学发展体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

(2010-08-13 10:18:18)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新华社记者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勾勒出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清晰脉络。

8年来,我国文化体制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一幕更加精彩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戏正整装上演„„

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

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2009年则达到45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0年,影片《唐山大地震》上映17天,票房达5.32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从2002年到2010年,站在文化体制改革风口浪尖的电影产业描绘了一条华丽的上升曲线,成为8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的一个缩影。

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1979年,广州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市场力量开始向传统文化领域渗透;1988年,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文化市场的概念得以确立;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 但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3年6月,包括深圳在内的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里程。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阐述,对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随后,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419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同期GDP的2.43%,比2004年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两个月后,拍摄了众多“商业大片”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上市申请获证监会批准通过,成为内地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影视制作公司。虽然这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件寻常事,但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步。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文化事业——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谱写惠及13亿人“文化民生”的新篇章

千余家博物馆免费开放,18亿人次农民免费看电影,农家书屋覆盖一半行政村„„这张收获于2009年的成绩单,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了又一抹亮色。

浇灌出累累硕果的,是党和政府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深刻认识和对实现文化公平的不懈努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等于把“事业”都变成“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年均增幅25.28%。仅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投入总量就达30多亿元。

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444座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国已有2850个公共图书馆、3223个文化馆、38740个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已建成农家书屋24万个,每个书屋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预计到今年底,将有70多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将全面“扫盲”;在城市,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如大剧院、音乐厅等,如今遍布全国各地。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全国形成„„

伴随覆盖面的扩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服务水平也在技术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中不断提升——

在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的出现,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

在云南,从2009年起,农民收到了来自政府的“文化补助”。省级财政每年将按照农民人均5角钱的标准,安排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用于农民的基本文化活动补助;

在浙江,全国首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推出,让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了硬指标;

在贵州,因独特的传统竹管乐器玉屏箫笛而闻名的玉屏侗族自治县,制定出台了贵州省首个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

„„

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发展公共文化的着力点——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1亿多进城务工人员、8亿农民、13亿中国人„„当亿万人民都能享受文化带来的滋养,感受文化独有的魅力,文化的基石才能牢固。也只有亿万人民精神状态与文化生活的改善,才能真切生动地展示出文化中国的活力,文化的繁荣才有保证。

不久前,广东省中山市百万外来务工人员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广东省“爱心电影卡”工程可以让他们免费享受100场电影文化大餐。

同样在这个炎热的暑期,《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绘画书法免费教学活动、精彩的文艺演出、免费看电影„„湖北省文化部门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陪伴广大市民度过酷暑。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惠及13亿人民的“文化民生”。这张常写常新的考卷,将带给我们新的挑战,也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转企改制让一大批文化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产业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的“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如何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成为关键。推进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各项改革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进。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原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基础上自2004年1月转企改制成为股份制现代企业,在新的运行机制下迸发活力。转制当年创收2163万元,其中营业收入1568万元,是转制前的18倍。

继2006年北京儿艺在云南昆明建立全国第一个儿童剧基地后,2008年,他们与江苏无锡广电集团联手,建立了“星辰儿童梦剧场”,开始实施儿童剧演出连锁经营。2010年4月,北京儿艺与吉林省3家演艺企业联合成立的吉林京演儿艺联合剧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作为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先行者的北京儿艺,在跨地区重组、演出院线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才能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不深化改革,就无法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无法推动文化内在活力进一步迸发。

截至2010年上半年,148家中央部门和单位出版社已有102家核销事业编制。地方需要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任务,全国近3000家新华书店已有2900多家转企改制,需转企改制的35家电影制片厂已全部完成任务,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转企改制任务。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总数达228家,仅今年新增数即达106家。

转企改制使文化单位摆脱传统事业体制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转制之后,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成为另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更高目标。

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探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完成规范转制,2006年8月实现重组改制,2007年12月在国内第一家将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整体上市。2009年又变更名称,以区域性大型出版传媒产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的面貌,踏上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上市之后,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对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出版策划人和职业经理人,连同他们的策划团队、签约作者、有效出版资源实施规模性并购,相继成立了万榕(上海)书业、智品(北京)书业、万邦(北京)书业等3家公司。除“外延式扩张”,它还按照行业规律、市场规则,对图书产品结构做出强力调整,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图书产品在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健的“内生性增长”。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作为湖北省出版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全资子公司18家、控股公司8家、参股公司3家,其下属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包括全省各市州县84家分公司。转企改制以来,企业总资产由21.6亿元增长到81.7亿元,销售收入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为国家创造利税13亿元。

业界专家指出,要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必须多拳出击。比如在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传媒业、网络业、影视业、出版发行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选择一批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推动上市融资,做优做大做强。

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体制变革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而金融资本大量涌入,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传播先进文化,突出以文化人——

不断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前不久结束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原创越剧《状元未了情》,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正确的社会导向、精湛的艺术表演受到好评。这部2003年编排的剧目目前已演出300余场,不但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屡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文化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意义重大。对此,正在深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给出了初步答案——

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而作为文化行政部门,采取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大发展大繁荣,是近年来坚持不懈的追求: ——为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不断从制度上作出明确规范,加强引导监管;

——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对部分优秀曲艺艺术实施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

——进一步改进文化产品的各类评奖、资助、奖励机制,鼓励多出力作,创作精品;

——对民营艺术院团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评选表彰、演员职称评定、社会保障、优秀剧目支持等各个方面一视同仁;

„„

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近年来,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努力践行“艺术的生命力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实践标准,在出版发行、电影电视、演艺演出等多行业多领域,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主旋律作品,产生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工作者。

针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文化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规定和措施——

针对一些文化企业眼睛只盯着经济利益、唯利是图、忽视社会责任的问题,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加强了引导和监督;

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封堵非法网络文化产品及其网站;

针对当前呈泛滥之势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文化管理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纷纷出台针对性措施;

„„

发展无止境,探索无终点。一个重视文化改革发展的国家,必定富有活力;一个文化生机勃发的民族,必将充满希望。

毋庸置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记者张宗堂 周玮 赵超 白瀛 黄小希 璩静)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第二篇: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

构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勾勒出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清晰脉络。

8年来,我国文化体制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一幕更加精彩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戏正整装上演……

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

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2009年则达到45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0年,影片《唐山大地震》上映17天,票房达5.32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从2002年到2010年,站在文化体制改革风口浪尖的电影产业描绘了一条华丽的上升曲线,成为8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的一个缩影。

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1979年,广 州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市场力量开始向传统文化领域渗透;1988年,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文化市场的概念得以确立;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

但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3年6月,包括深圳在内的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里程。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阐述,对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 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随后,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419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同期GDP的2.43%,比2004年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两个月后,拍摄了众多“商业大片”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上市申请获证监会批准通过,成为内地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影视制作公司。虽然这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件寻常事,但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步。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文化事业——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谱写惠及13亿人“文化民生”的新篇章

千余家博物馆免费开放,18亿人次农民免费看电影,农家书屋覆盖一半行政村……这张收获于2009年的成绩单,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了又一抹亮色。

浇灌出累累硕果的,是党和政府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深刻认识和对实现文化公平的不懈努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等于把“事业”都变成“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年均增幅25.28%。仅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投入总量就达30多亿元。

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444座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国已有2850个公共图书馆、3223个文化馆、38740个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已建成农家书屋24万个,每个书屋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 程预计到今年底,将有70多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将全面“扫盲”;在城市,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如大剧院、音乐厅等,如今遍布全国各地。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全国形成……

伴随覆盖面的扩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服务水平也在技术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中不断提升——

在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的出现,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

在云南,从2009年起,农民收到了来自政府的“文化补助”。省级财政每年将按照农民人均5角钱的标准,安排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用于农民的基本文化活动补助;

在浙江,全国首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推出,让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了硬指标;

在贵州,因独特的传统竹管乐器玉屏箫笛而闻名的玉屏侗族自治县,制定出台了贵州省首个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

……

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发展公共文化的着力点——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1亿多进城务工人员、8亿农民、13亿中国人……当亿万人民都能享受文化带来的滋养,感受文化独有的魅力,文化的基石才能牢固。也只有亿万人民精神状态与文化生活的改善,才能真切 生动地展示出文化中国的活力,文化的繁荣才有保证。

不久前,广东省中山市百万外来务工人员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广东省“爱心电影卡”工程可以让他们免费享受100场电影文化大餐。

同样在这个炎热的暑期,《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绘画书法免费教学活动、精彩的文艺演出、免费看电影……湖北省文化部门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陪伴广大市民度过酷暑。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惠及13亿人民的“文化民生”。这张常写常新的考卷,将带给我们新的挑战,也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转企改制让一大批文化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产业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的“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如何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成为关键。推进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各项改革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进。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原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基础上自2004年1月转企改制成为股份制现代企业,在新的运行机 制下迸发活力。转制当年创收2163万元,其中营业收入1568万元,是转制前的18倍。

继2006年北京儿艺在云南昆明建立全国第一个儿童剧基地后,2008年,他们与江苏无锡广电集团联手,建立了“星辰儿童梦剧场”,开始实施儿童剧演出连锁经营。2010年4月,北京儿艺与吉林省3家演艺企业联合成立的吉林京演儿艺联合剧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作为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先行者的北京儿艺,在跨地区重组、演出院线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才能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不深化改革,就无法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无法推动文化内在活力进一步迸发。

截至2010年上半年,148家中央部门和单位出版社已有102家核销事业编制。地方需要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任务,全国近3000家新华书店已有2900多家转企改制,需转企改制的35家电影制片厂已全部完成任务,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转企改制任务。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总数达228家,仅今年新增数即达106家。

转企改制使文化单位摆脱传统事业体制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转制之后,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成为另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更高目标。

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探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完成规范转制,2006年 8月实现重组改制,2007年12月在国内第一家将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整体上市。2009年又变更名称,以区域性大型出版传媒产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的面貌,踏上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上市之后,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对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出版策划人和职业经理人,连同他们的策划团队、签约作者、有效出版资源实施规模性并购,相继成立了万榕(上海)书业、智品(北京)书业、万邦(北京)书业等3家公司。除“外延式扩张”,它还按照行业规律、市场规则,对图书产品结构做出强力调整,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图书产品在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健的“内生性增长”。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作为湖北省出版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全资子公司18家、控股公司8家、参股公司3家,其下属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包括全省各市州县84家分公司。转企改制以来,企业总资产由21.6亿元增长到81.7亿元,销售收入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为国家创造利税13亿元。

业界专家指出,要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必须多拳出击。比如在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传媒业、网络业、影视业、出版发行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选择一批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推动上市融资,做优做大做强。

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体制变革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而金融资本大量涌入,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传播先进文化,突出以文化人——

不断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前不久结束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原创越剧《状元未了情》,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正确的社会导向、精湛的艺术表演受到好评。这部2003年编排的剧目目前已演出300余场,不但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屡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文化统一 思想、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意义重大。对此,正在深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给出了初步答案——

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而作为文化行政部门,采取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大发展大繁荣,是近年来坚持不懈的追求: ——为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不断从制度上作出明确规范,加强引导监管;

——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对部分优秀曲艺艺术实施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

——进一步改进文化产品的各类评奖、资助、奖励机制,鼓励多出力作,创作精品;

——对民营艺术院团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评选表彰、演员职称评定、社会保障、优秀剧目支持等各个方面一视同仁;

……

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近年来,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努力践行“艺术的生命力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实践标准,在出版发行、电影电视、演艺演出等多行业多领域,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主旋律作品,产生了一大批德艺双 馨的文化艺术工作者。

针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文化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规定和措施——

针对一些文化企业眼睛只盯着经济利益、唯利是图、忽视社会责任的问题,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加强了引导和监督;

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封堵非法网络文化产品及其网站;

针对当前呈泛滥之势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文化管理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纷纷出台针对性措施;……

发展无止境,探索无终点。一个重视文化改革发展的国家,必定富有活力;一个文化生机勃发的民族,必将充满希望。

毋庸臵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记者 张宗堂 周玮 赵超 白瀛 黄小希 璩静)

柳斌杰:真改革带来真发展真变化

■528家经营性出版单位正在或已完成转制

■2900多家新华书店完成转制

■1069家非时政类报刊登记或转制为企业法人

8月10日下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京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6家中央主要媒体记者联合采访,围绕学习贯彻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近年来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论述。柳斌杰指出,全系统、全行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步伐,为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用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 武装思想统一行动

在谈到新闻出版系统、行业如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柳斌杰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总揽全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新的认识,不仅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进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尤其是强调把文化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论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我们感到很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柳斌杰强调,学习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系统、全行业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用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武装思想。要把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二是统一行动。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全面总结近年来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成就和经验,认真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产业发展。三是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要把讲话精神与新闻出版业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全面的具体方案。四是大力宣传学习领会 讲话精神。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团结统一,要运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宣传好、报道好讲话精神。

四条路径推动新闻出版 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谈到近年来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时,柳斌杰说,总体上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行动早、见效快。早在7年前,新闻出版总署就完全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由此拉开了整个新闻出版行业改革的序幕。2003年,中央确定了35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占了21家。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既定的改革方案,圆满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为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

柳斌杰指出,从2005年开始,总署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四条路径全面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一是打造合格市场主体,围绕转企改制深化改革。把经营性出版单位、新华书店系统以及非时政类报刊作为进入市场的主导行业,从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入手,真正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的改革。目前,已经完成转制的经营性出版单位有435家,正在进行转制的有93家;全国新华书店有2900多家完成转制;有1069家非时政类报刊也已经登记或转制为企业法人。二是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针对一些时政类报刊和公益性出版单位,实行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目的是塑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目前,所有党报、党刊都完成了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三是大力调整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目前,通过改革调整,形成了27家出版集团、49家报业集团、4家期刊集团和24家国有发行集团。包括出版、报业、新媒体、印刷、发行等在内的新闻出版上市企业已达41家。这些骨干企业在市场上发挥着主流媒体和主渠道的作用。四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署先后废除了100多个不再适用的规章制度,下放和取消了60多项审批事项,还在中央国家机关第一个实现了行政审批集中办理服务。与此同时,管理方式也在进一步创新、优化,书号、条码、CIP数据以及版权代理、软件登记等,全部实行了公开、免费。

柳斌杰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整个新闻出版行业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一是生产精品力作、繁荣文化市场能力不断增强。年出版图书品种达30多万种、70余亿册,图书出版品种和实物量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报纸年发行总量达439亿份,日报出版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发表学术论文820多万篇,居世界第二。

印刷复制业能力增强,总产值居世界第三。二是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重大出版项目成果丰硕,政治理论通俗出版物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三是产业发展态势欣欣向荣。去年新闻出版总产值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3099亿元,给国家创造了620多亿元税收,利润总额近900亿元。四是对外传播能力大大增强。我国的出版物遍及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国模式、中国发展的图书每年都有600多种,中国主要报纸发行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书报刊出口量达885万册(份)。我们还借助国际书展等平台大力传播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柳斌杰强调,没有改革就没有大发展,也不会有今天辉煌的文化成果。实践证明,我们通过改革激发了内在活力,繁荣了文化市场。真改革带来了真发展,也带来了真变化。今后,我们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上探索,在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上下工夫。预计到2010年年底,所有经营性出版单位将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非时政类报刊的改革也将会全面启动。

当务之急要组建 三类大型集团

在谈到如何实现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目标时,柳斌杰指出,从总量上看,虽然我们已经是世界出版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出版强国,我们在国际传播体系里所占份额还较小,国际话语权的主导力较弱。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转企改制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联合、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道路。当前,亟须组建3 类大型集团:一是组建足以与世界知名企业相抗衡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只有这样的“航空母舰”,才能进入“深水区”遨游。二是组建大型印刷企业集团。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必须打造世界最强的印刷产业。三是组建大型发行物流集团,彻底打破地区封锁。

四种方式实现优胜劣汰

在谈到如何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时,柳斌杰说,出版行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一旦进入市场体制,必然实行优胜劣汰。我们对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出版社,从去年开始,我们实行了经营 性出版单位评估制度,把出版社分成4个等级,目的就是要实行优胜劣汰。对于报刊社,2007年以来,新闻出版总署对报刊质量综合评估体系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自2008年9月起在辽宁、河北两省成功开展报刊评估退出机制试点工作,进行具体评估测试,形成了定量分析、分类评估的报刊评估指标体系,为建立退出机制提供了客观、公正、科学的标准。2010年1月,我们讨论通过了《报纸期刊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今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报刊退出机制。

总体上看,实现优胜劣汰有4种方式:一是对有市场、有需求、有专业特色的出版单位,国家将采取扶持措施,使其走出困境;二是交给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托管,在托管一段时间后再调查研究,然后再评估这个出版单位有无生存价值,没有生存价值的就注销,由托管的集团来消化其债务和人员;三是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出版单位,可以自行申请退出;四是对不能生产文化精品,社会效益非常差的出版单位,通过行政措施让它退出。

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时,柳斌杰强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一方面要打造合格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要培育公共服务主体。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人均阅读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像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英国、法国等国,人均图书拥有量都在20册以上,我们人均图书不到6册。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要大力宣传读书对于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 性,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要开展好全民阅读活动,努力创造阅读的条件。现在全国已经建成了各类书屋38万个,总投资超过60多亿元,为基层群众阅读提供了极大便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力争2012年年底前在全国所有行政村建起农家书屋。

四种方式 促进国有民营出版单位合作

在谈到如何促进非公有文化工作室有序参与出版时,柳斌杰指出,我们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规范、有序进入政策允许的出版环节。从目前现状来看,印刷业是完全放开的,现在民营企业占了84%,成为市场的主体。在数字出版方面,如盛大、汉王等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在图书出版方面,我们建立了4种渠道,鼓励、支持非公有文化工作室规范、有序参与。一是支持其与国有出版集团进行资本合作,二是支持其与国有出版单位进行项目合作,三是支持其与国有出版单位在发行渠道上加大合作力度,四是支持其与国有出版单位在国际出版项目方面进行合作。

坚决维护记者合法采访权益

在谈到如何维护记者合法采访权益时,柳斌杰说,最近发生了数起侵犯新闻记者合法采访权益的事情,对此,总署的态度十分坚决,就是一定要维护记者合法采访的权益,保护记者不受人身侵害,这是保护社会正义的关键所在。

柳斌杰指出,中央多次强调要善用媒体、善待媒体。政府部门要旗臶鲜明地尊重、维护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已出台法规规定的基础上,目前我们正在研究采取进一步 措施。

第三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新华社记者 周玮、黄小希、白瀛)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明显变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逐步确立;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破解,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文化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把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 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实践中,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积极推进经

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明确转企改制范围,把文化单位分成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类,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广电网络、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

——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对转企职工社保衔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对转制单位原有财政投入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减免所得税等。特别是针对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大多历史包袱重、适应市场条件差的实际,在改革中出台了许多特殊政策措施,“扶上马、送一程”。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千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应转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单位已完成402家,应转制的2412家发行单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29家电影制片厂已完成27家,地方362家电影公司已完成327家,460家电影院已完成411家,广电系统内需转制的57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已完成52家,38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已完成32家。此外,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制,地方3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595家完成转制。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创新路”

2010年,北京市全市82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近2万场,实现演出收入10.9亿元;

北京儿艺、北京歌舞剧院、中国木偶剧团、中国杂技团等四家转制院团演出场次比转制前翻了一番多,营业收入比转制前增加了两倍多„„

这是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在不久前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观考察活动中了解到的。对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他感触很深:“北京市的文化改革发展,不仅经济效益喜人,而且出人才、出精品,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难能可贵。”

北京市这几家院团的新面貌可谓全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成果的缩影。江苏、安徽、陕西、河北四省已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山西、辽宁有60%的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宁夏完成省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国有文艺院团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发展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艺术生产力新的解放,固定资产达到1000万元;辽宁省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后,4个月的演出收入比改革前全年总收入还多110%;江苏昆剧院转企转制后,新版昆剧《1699·桃花扇》一炮打响,在全国巡回演出,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一场戏将昆曲变成了一座“流动的博物馆”。一些地区将转企改制与资源重组结合起来,纷纷组建演艺集团公司,积极打造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50多家演艺集团公司,演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升。这不仅扩大了国有文艺院团的市场占有率,而且为演艺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切实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些地方加大了对转制院团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四川、江苏、安徽、重庆、陕西、云南等省市分别出台扶持院团改革发展的保障政策。江苏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省直院团转制后的退休人员事企待遇差问题。河北省级财政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作艺术精品生产专项基金,通过演出补贴、政府采购等形式扶持院团走向市场。

一大批民营院团,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机遇,不断发展壮大,焕发出蓬勃生机。天津市刘荣升京剧团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坚持在中小剧场低票价演出,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迸发新的生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年演出1500余场,年收入近千万元;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成立18年来,演出近万场,观众达数千万人次。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创新路”,文艺院团以改革实践向社会传递出这样一个启示:转企改制不是政府不管了,而是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市场,遵循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切实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激发文艺院团内在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创作、生产、演出的水平。

早改早受益: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后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全部完成。改革实践表明,新体制新机制让出版单位与市场贴得更近,和读者贴得更紧,逐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一直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无论是转企改制、上市融资,还是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联合重组„„我国出版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今年1月至5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实现发货码洋3.2亿元,回款1.3亿元,利润10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在20%以上;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码洋和发货码洋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84%和22.32%,创近10年来历史新高,所出版的图书在填补市场空白、装帧质量及技术领先性方面的表现均好于往年;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码洋增长10%,预计全年销售码洋将超过5000万元。早改早受益,发展更有力。“如果不转制,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不是市场主体,没有上市融资的资格,也就无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朋义说。

2010年12月18日,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3月31日,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采用“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模式组建,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同步组建、共同发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5家单位组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被业界比喻为“航空母舰”。

把刚刚下水的“小舢板”变成实力强大的“航空母舰”,是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出版业正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数十家中央和地方出版社组建了股份公司,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转企改制得以如期完成,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出版单位注重保障员工权益,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知识产权出版社从现有企业利润中拿出1600万元,投入到企业资产当中,并且明确规定该笔资金用于78位退休老职工的未来保障;

电子工业出版社也通过职代会的方式锁定了1500万元放在企业的账上,为离退休人员未来的养老待遇进行保障。

如今,“主动适应机制变化”“早改早受益,早改路更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职工李慧远认为,告别传统出版业论资排辈的旧风气,年轻能干的员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平台越来越宽阔:影视企业塑造市场主体积极上市融资

影视制作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以塑造新型市场主体为目标,大力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长春电影制片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16个车间和经营单位组建了产权多元的有限公司,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焕发了新的活力。

长影参照世界最先进的电影工业模式,确立了“立足主体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建设‘一厂三区’(老区、景区、新区)”的战略部署,以电影创作为龙头,拉动旅游、电视等相关产业发展。在全国电影厂中第一个建设了中国独有、世界一流的电影主题公园,第一个建立了农村电影创作基地„„今天的长影,已形成了电影、电视、洗印、旅游比翼齐飞的四大产业,形成了新的利润支撑点,年利润稳定在3000万元以上。

摆脱了生存困境的长影,积极投入电影创作,成功地推出了《导火线》《耳朵大有福》《辛亥革命》等影片,不仅成功实现了以副业养主业的设想,还取得了电影事业本身的突破。良好的发展态势,让长影人有了充足的底气。目前,长影正在积极筹备上市,老区改造、长影世纪城二期、农村题材电影拍摄景地等工程也在进行中。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将影视制作部分剥离转制,于2005年组建成立了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体制带来了新的理念,也铸就了新的发展优势。成立6年来,集团公司实现市场领域从江苏迈向全国、从国内迈向世界的“三级跳”,共投资拍摄、发行百余部影视产品,其中电影《南京!南京!》进入英国主流院线,《秋之白华》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十月围城》获香港电影金像奖8项大奖,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集团公司产值近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影视内容提供商和集成商。

通过改革,涌现出一批新型影视市场主体,直接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2003年以前,国产电影年产量不到100部,2010已经达到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全国城市票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连续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共有13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元,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极大改变着文化领域的面貌,调动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有力地证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

第四篇: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本站推荐)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后,湖北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中西部文化强省战略,编制了我省第一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召开了全省宣传思想暨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颁发了《湖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央和省委领导“比照试点”“早改早主动”的要求,全省

把中央关于试点地区的精神与湖北的实际相结合,在享受不到试点地区优惠政策的情况下,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文化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以创新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初步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省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实现了管办分离、局台(社)分设,政事、政企分开。省直出版系统前几年由于教材垄断经营的局面被打破,效益持续滑坡。组建长江出版集团以后,集团向经营体制转换,很快扭转被动局面,出版了一系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图书精品,去年利润增长30,结束了连续三年利润大幅度下滑的局面。今年,省教育书刊社实现了管办分离。

——事业单位机制不断创新。以省直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为重点,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去年总收入达10亿元,利润1亿元,5年翻了一番。其子报《楚天都市报》去年排名世界报纸发行量第37位,成为我国进入世界报纸发行量前100位的3家报纸之一。省作协积极创新作家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了文学创作活力。熊召政所著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去年获茅盾文学奖,方方、池莉入选网评的中国十大最受欢迎的作家,刘醒龙、邓一光、陈应松等先后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文学鄂军”影响不断扩大。

——文化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按照一手抓文化集团,一手抓中小文化单位;一手抓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一手抓民营文化企业成长发展的思路,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了一批极具优势的品牌文化产品和品牌文化企业。一是省和武汉市组建了8个国有文化集团。长江出版集团、知音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转制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盘活了国有文化资产。二是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活力增强。省新华书店大力实施企业化改造和股份制试点,按现代流通体制整合全省发行资源,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电影发行放映由过去多级多家整合为2家院线,去年全省院线票房收入8652万元,比2004年增长25,排名全国第七。三是民营文化企业迅速成长。国有民营的洪湖市艺术团,企业办的武汉邮政艺术团、武汉电信艺术团,社会办团的武汉星海合唱团等生机勃勃。在武汉等大中城市,由民间资本投资的歌厅迅速发展。以民营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江通动画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四是农村民营文化主体蓬勃发展。引导扶持农民办文化,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全省已有3000多个民间文艺团队、1万多家“文化中心户”活跃在广袤的农村大地。

——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文化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资源开始突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束缚,显现出优势资源整合的良好势头。一是优化报刊市场。在全国率先进行报刊治理,报刊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迅速形成市场优势,全省期刊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二,《知音》、《今古传奇》、《特别关注》分别成为期发行量过500万、200万和100万的全国大刊。荆楚网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重组,点击量最高突破1400万人次,进入全国省级新闻网站第一方阵。二是整合省直文艺院团。省直7家文艺院团整合为4家,机构减了,支出少了,机制活了,公共文化服务更多更好,演出场次逐年增加。三是开展文化招商。2004年成功举办了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签约到位资金超过20亿元。在荆楚网上设置了“湖北省文化产业招商”栏目,列出了150个重点项目。武汉渡江节、十堰武当节、宜昌龙舟节、仙桃体操节和孝感孝文化研讨会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节会活动,促进了文化招商的蓬勃发展。四是利用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湖北文化。广播影视业面向全国集聚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去年,故事片《沉默的远山》等3部影片获政府“华表奖”,刚刚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可望在中央电视台明年春节期间播出。

——文化外贸机制正在形成。文化产品在内陆省份长期只进不出的局面开始打破,对外文化贸易成果喜人。在对外宣传方面,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知音等媒体开辟对外窗口,逐步在海外拓展市场。在图书外销方面,长江出版集团出版的《狼图腾》创中国图书海外版权销售新纪录;西班牙驻华大使馆以4万美元购买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堂吉诃德》特别豪华版,开创了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被外国政府出资购买的先河。在对外演出方面,对外演出市场中介正在形成,省京剧团、武汉杂技团等单位海外市

场不断扩大。

——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改善。“十五”期间,省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门用于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改造、新建,各地也普遍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45亿元建设省艺术馆、省图书馆等9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为筹备“八艺节”,30多个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兴建。舞台艺术好戏连台,《家住长江边

》、《大三峡》、《十二月等郎》等30多个剧目立于舞台。省京剧院入选国家重点扶持的11个京剧院团。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新增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永传说、端午习俗等20项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第五篇: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脉络

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脉络

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日臻成熟,从更宽广的视野上确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审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之际,梳理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发展脉络,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共识,从而推动相关改革的进程。

深刻认识文化建设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中央统一部署、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思想认识和改革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十六大一方面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并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分别作了阐述;另一方面,强调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就文化的管理体制、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文化法制建设、文化市场培育等问题作了全面部署。

可以说,十六大对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厘清长期以来困扰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要求的提出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快车道。十六大以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加快推进的新阶段。这与中央对于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认识密不可分。

一是中央对于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准确把握。

中央以发展的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为基础,明确要求“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这主要包括: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指引,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因此,胡锦涛一再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强调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胡锦涛分析指出,在新的历史阶段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就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这种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于其基本文化权益的日益重视上,也体现在对于社会更好地满足其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期待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也就愈发体现出来,加强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日益成为“新形势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新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着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激荡以及愈演愈烈的知识经济浪潮,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始终具有坚强的思想保证,使亿万人民始终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始终具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以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为考量,强调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正因如此,早在2006年胡锦涛就使用“软实力”的概念,指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十七大上,胡锦涛明确要求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

总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

二是对于文化体制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求的不相适应性的充分认识。

正是由于对新形势下文化建设重要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使中央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性问题。可以说,新形势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以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的充分认识为基本前提,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展开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文化的传播手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出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我国面临的国际文化竞争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中央多次指出了我国现行文化体制的不足之处:

“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愈发凸显。“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一方面“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因而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面对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多种所有制竞争的局面,有些国家办的文化单位反应迟钝,没有形成进入市场主动竞争的意识和体制,甚至一些文化单位在现行体制下难以为继”。公有制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造成“主体”缺位,也不利于国家战略安全;

“文化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引人关注。“一方面,国家的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外国文化产品大量涌入,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

现行的文化体制也更加与世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不相适应。在新的传播手段加快发展面前,我们“还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在体制、结构和管理上反应很不敏感,在运用高新技术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上,还不能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催生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抗衡”。

总之,改变这些不适应状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不断丰富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十七大的召开为重要关节点,这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十六大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前,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丰富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就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基本原则、着力点、基本出发点、基本思路、工作方针等多个侧面阐述了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要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特别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必须面向市场,认识到“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三个代表’的要求是统一的,是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实现途径。”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强调“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则“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同时,提出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同时,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明确提出,胡锦涛还特别强调要“通过文化建设来不断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这在2005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200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规定》对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很强的导向性,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了要形成“两个格局”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等目标,为我国“十一五”的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2005年11月,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这一《意见》成为我国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丰富了中央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重要指导,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为重要契机,在深入阐发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不同角度和城乡不同特征出发,对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为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化、系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到十七大的召开,这是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

从2003年6月份开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试点工作的成功,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系统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2005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肯定了试点工作的成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2005年底,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总结前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我国文化体制存在的“四个不相适应”,要求“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意见》分别就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的阐述,细致规划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企业改革、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的具体思路。中央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有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

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努力在“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四个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2006年9月,中央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要求,并从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说明;另一方面,明确了影视制作业、出版业等九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提出了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等目标要求,并就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十七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并强调“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等改革的具体要求。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对于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调,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一次重要发展。如果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的话,那么十七大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调则是从更宽广的视野上确立了其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总之,理论内涵的提出、战略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在理论化、系统化上取得了一次意义深远的飞跃。

第三阶段:十七大以后是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进一步深化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全面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式提出,是十七大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理论、新视角的观照下,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阶段。

这种“深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细化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在十七大召开几个月后,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这里对于以人为本的强调,对于统筹兼顾的坚持,都渗透着科学发展的血液。2009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和责任主体,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0年4月,中央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比较系统地回顾了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进展、主要成效和主要经验,指出了2012年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一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深入阐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这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显得尤为明显。一段时间以来,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也同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中一些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相关要求下,中央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

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初,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举措中就有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要求。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的重要作用。

2010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明确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加以强调。他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十二五”规划要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建议中,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从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等几个方面对下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央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之后作出的有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央围绕着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认识,共同构成了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内涵。

从指导思想上说,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基本原则上说,文化体制改革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包括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重要前提、重大关系及基本策略等。

从目标任务上说,文化体制改革要力争做到“六个形成”,即“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这“六个形成”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为核心,从宏观管理体制、微观运行机制到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改善文化发展环境及对外关系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围绕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这六项目标,形成了六条推动改革的主要路径:“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可以说,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主要围绕着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推动改革实践的重要理论武器。那么,这一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简单地说,一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加以强调。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变政府职能等改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触及不少的深层次利益调整,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的条件下,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加上文化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复杂性,都使得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问题和矛盾。而“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妥善处理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另一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包括文化生产力在内的社会生产力,而“现行文化体制存在着政事、政企不分,轻视市场机制作用,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保障人民包括基本文化权益在内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要抓手,尽快扭转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的状况。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凸显,“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郭如才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下载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

    十六大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在国际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低位。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工业化进程深入发展、工业整......

    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脉络5篇

    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脉络 中央文献研究室 郭如才 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日臻成熟,从更宽广的视野上确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2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

    十六大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的重大发展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十六大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的重大发展 2007年09月11日07:53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法制日报 ———十六大以来我国......

    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搭台唱戏惠民生 ——乌达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秋华乌达区注重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积极探索建设发展均衡、网络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纪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纪实 2016年02月11日10:56 经济日报原标题:勇立世界创新潮头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悠悠长河中,古老声音不曾消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上升至第二位,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

    十六大以来的民生发展

    十六大以来的民生发展 小组成员:朱恒超 李若辰 夏玮 尹冠乔 蔡立新 王珏 张士尧 徐子豪 张翔飞 任亚坤 赵恒毅 一.教育免费 奠基民族复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有所教,民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