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
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热情讴歌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位于江西省瑞金沙洲坝的水井,映照出一段深情而真切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生理想的一缕阳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人民描绘了美丽的生活蓝图,那就是“小康”。邓小平判断我们工作得失的“三个标准”的话语,无不透露出关注民生的深刻意蕴。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国企改革,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大批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一度困难的人群,生活出现希望的阳光。情牵人民群众,致力脱贫扶困。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消除贫困计划出台。全国人民在奔向小康的大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把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早已纳入中国领航者的视野和心胸。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篇历史性文献中,“民生”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开启了一个“民生工程”建设的新时代。“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谆谆嘱咐,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情系民生的博大胸怀。
目录---纪录片-情系民生(共8集)
情系民生_01_宗旨新篇
情系民生_02_民生之本
情系民生_03_千秋基业
情系民生_04_健康福祉
情系民生_05_人间晚晴
情系民生_06_广厦万千
情系民生_07_碧水蓝天
情系民生_08_精神家园
1广东湛江特呈岛,胡总书记来到这个小岛视察工作,渔民告诉胡书记当时渔民存在的问题,胡总书记当即下令解决当地渔民的问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关心的体现。党又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更加说明党的关怀。在汶川大地震时,国家对灾民的大爱,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国家投入四万亿来解决民生问题。中国正向着更加宏伟的蓝图前进。2在五四青年节五十周年的日子,胡锦涛主席来到中国农业大学,面对大学生就业,主席特地嘱咐学校领导人加强对家庭困难同学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而创业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就业问题摆在前面,鼓励就业。(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是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途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CCTV-10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5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6讲述了政府对民众住房的重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注重了市场化改革和发挥政府公共职能,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并重,建立和完善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多层次城镇住房供给体系
7建设生态文明,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鲜明体现。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也必然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关注人民的生命质量,就是为人民创造优质的生存家园,就是满足人民对天人和谐理想的幸福憧憬。(8“和谐文化”的理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建设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它意味我们情系民生,还必然地包含精神生活的深切关怀。中国人将用和谐文化建设的辉煌告诉世界,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在全球化的新时代迎来包括文化在内的伟大民族复兴。我们的人民也必然会在伟大的文化复兴中得到更丰厚的精神滋养,得到精神人格的历史性大升华
第二篇: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的新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的新经验
李秋芳
高波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深入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规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治理腐败和不正之风,获得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经验。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主张,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全党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各级纪律检监察机关努力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定保障者,科学判断形势,主动服务发展,深入研究和解决妨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从利益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等市场经济规则中,探寻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积极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错误行为,支持和保护党员干部干事业的积极性,为发展营造了健康有序的环境,使人民群众日益感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的实惠和利益。
二、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维护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方向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必须依靠政治纪律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政治纪律在党的纪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党的“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高度重视政治纪律建设,坚持不断发展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来,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各级纪委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认真监督检查党的决议和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坚决查处各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等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保证了中央的政令畅通。
由于把维护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全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
一是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密切关注各种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中国的图谋,坚决抵制公开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危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
二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反腐败工作,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行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互动,使党风廉政建设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
三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败工作,始终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尤其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是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坚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全部工作只有顺应民意、为民谋利、合乎民心,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执政为民在细节,不因小节失大体;群众利益无小事,勿因善小而不为。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十六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最重要的经验。
群众利益的充分满足,有赖于对公众民意的充分尊重。我党秉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与构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推动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保证公共利益的亲民化,把公权监督、行政问责、公众参与、民主评议,努力体现到同人民群众发生联系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当中。
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督促各部门纠建并举、综合治理,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明令禁止劳民伤财的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治理教育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克服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组织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探索损害公共利益的辞职、辞退、免职、降职、降薪等制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誉。可以说,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成效的认可程度,更直观地来源于对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治理成效。
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科学体系
腐败,说到底是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不能否认,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腐败易发高发现象。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能不能解决和怎样解决腐败问题,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就必须加强教育,帮助党员干部正确处理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必须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腐败发生的漏洞;必须加强监督,使权力运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必须坚持在保持惩处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站在战略高度,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城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颁布实施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教育、制度、监督三者相互依存、有效结合、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惩防腐败的综合实践中。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按照中央的要求,全党通过教育与制度的结合,扩大了反腐倡廉的党内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制度与监督的联结,增强了纪检监察和民主监督的刚性作用;通过监督与教育的呼应,增强了预防腐败的强大效力。其标志是:
第一,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积极促进了党员干部和公民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素质。在反腐倡廉教育中,党员干部继承我国廉政文化优良传统,兼蓄人类廉政文明成果,学习和规范从政行为,努力形成诚信廉洁的文化心理,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成为对公开、公正、公平、诚信、廉洁等道德规范的普及教育过程。
第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着力在腐败易发高发地带构建“拦截大坝”。以减少行政审批权力和规范党政机关的权力运行为目标,限定政府自由裁量权,促使政府转变职能,持续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财政管理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要素市场和政府采购等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主体诚信交往、阳光交易,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过程互动互促,相得益彰。
第三,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使预防腐败的关口加快前移。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驾护航的实践中,我们综合运用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根据阳光透明的原则,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逐步扩大,党务公开开始启动。坚持政府职能转变与优化资源配置相协调,规范市场准入与抑止无序竞争相结合,提高了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效能,为广大群众提供着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合法市场主体提供着“想办事、能办事、办成事”的市场交易环境。
第四,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既保持了惩处腐败的高压态势,又注重从源头上综合治理,努力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面对一些地区和领域腐败高发、易发态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惩处腐败和纠正不正之风的力度,彰显了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开展警示教育,出台一系列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主动优化监督结构等,都增强了预防工作的作用力。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公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成果,在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实践中,扩大了反腐败的社会效果。
五、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成遏制权力腐败的监督机制
民主与腐败是一对天敌。腐败是民主缺失的政治表现,民主是清除腐败的政治条件。与西方“三权分立、新闻自由、司法独立、竞争性民主为主”的反腐败模式不同,中国完全可以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防治腐败,是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又一条基本经验。
民主政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对于反腐败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为重大。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决定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突破口,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实现党内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监督、行政监察、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体现出强化监督的整体效能。这样的民主政治就成为有效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有效防线。
贯彻中央的要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系列党内法规相继颁布,党务公开稳步推进,健全党内民主的具体制度逐步推开。如: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度、党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等。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述职”,在接受民主监督上做出示范。在实施党内民主监督中,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为监督重点对象,以决策和执行为重点环节,以人财物管理为重点领域实施监督,通过科学配置权力,健全权力运行程序,完善了民主监督的具体措施,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等一系列民主监督制度得以建立。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代表的协商民主取得很大发展。人民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针对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履行职责的情况,积极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在反垄断行业“福利腐败”、反商业贿赂、反文教卫生领域不正之风中,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和调研信息,成为纪检监察机关发现和惩处腐败的重要依据。
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监督施政行为的关键渠道。十六大以来,我党增大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政策的透明度,使公共权力的运行更加贴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目标。坚持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基层民主,改革和完善办事公开、民主评议、信访举报等制度,运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使权力运行置于严格的民主监督之下,形成有利于遏制腐败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孤立腐败分子,逐步走出了一条“民主治腐”的新路子。
六、坚持不断扩大社会廉政文化的内化力量,巩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不可否认,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获得方式多样化、利益分配差异显性化,社会上出现了“心理失衡、道德失序、行为失范、价值失向”问题,消极落后文化泛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部分党员干部和社会成员中严重缺失,在公共资源配置、公权自由裁量、社会收入分配等诸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权力寻租”腐败现象,影响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反腐败是一场特殊的政治斗争,也是先进廉政文化与没落腐败文化之间的“文化较量”。两种文化心理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价值观。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起到的是催生和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先进文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便可以内化积淀成强大的扬廉弃腐的文化力量。
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党中央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遵守贯彻落实党章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党的事业和个人价值、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促进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同时,明确公民道德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面向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这些举措,都有效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党全社会努力营造的廉政文化,来自社会共识,源自道德底线,发自内心深处。这种崇廉鄙腐的廉政文化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着内生持久的联系,它是教育的灵魂,制度的根基,监督的升华。廉政文化所展示出的内在力量,逐步挤压着腐败空间,冲击着社会“潜规则”,理所当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当好捍卫人民利益、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忠诚卫士
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建设具有整体性的理论创新成果。保持党的先进性与保持党的纯洁性密不可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能力,直接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面貌。纪律检查工作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先进性建设,开展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活动,在实践中着重提高了六种纪律检查工作能力:
一是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种风浪的考验,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定政治立场,牢记历史使命,提高了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
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治、思想、作风、纪律上积极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诚信环境、服务环境,提高了为发展第一要务服务的能力。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提高了保障群众利益的能力。
四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
五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着力建设一个风清政朴的社会舆论环境;以法律制度遏制腐败,把防治腐败的要求寓于改革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扩大监督的整体效能;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腐败的发生规律,依纪依法查办案件,从总体上提高了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业务能力。
六是执行纪律公正无私、刚直不阿,行为操守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自觉抵御各种诱惑,提高了秉公执纪、严格自律的能力。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过程,是纪检机关不断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的过程。党的先进性建设,给纪检监察机关夯实了思想和工作基础,注入了强大动力。纪检机关加强思想、作风、能力建设,塑造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八、坚持统筹利用国内反腐败体系和国际反腐败合作机制两种资源,努力塑造清廉政党和清廉国家的良好形象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状况无论怎样,都不可避免地得到国际社会这样或那样的评价,而这些舆论无疑影响着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冷静观察和科学判断国际反腐败形势的发展变化,统筹利用我国反腐败体系和国际反腐败合作机制两种资源,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惩治预防腐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主动开展国际反腐败合作、交流和研究,为我国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有益服务。
第一,坚持以我为主、对我有利的原则,主动参与构建国际反腐败规则的制定过程。把握执法合作、司法协助、人员遣返、涉案资金返还等国际反腐败合作机遇,我们取得了与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的反腐败合作话事权、外宣主动权,提高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对话参与能力、处理反腐败国际事务的沟通能力、与国际反腐败公约相衔接的法律制度建设能力,优化了反腐败的国际环境。
第二,积极开展对世界各国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掌握国际反腐败的理论动态和前沿信息,善于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反腐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剔除其中与我国情、党情、民情不适应的部分,将有益的成果及时吸收到我国反腐败法律制度建设和廉政文化体系中,丰富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适度开展了反腐败对外交流,建立和扩大了反腐败合作交流渠道。我国积极参加和承办重要的国际反腐败会议,乘势扩大反腐败工作的对外宣传,扭转了不少外国政界和专业人士对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偏见,塑造了我国努力建设清廉政党、清廉政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的良好形象。
纵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历程,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反腐倡廉新经验,是需要倍加珍视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决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一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反腐败科学体系正在构建之中,广大人民群众正在日益感受到我党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和实际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腐败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治理,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有序的政治环境一定能够呈现在世人面前。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07-1-5 13:10:23
第三篇: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特点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特点
张宁(作者单位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 2012-10-24 16:23:18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科学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的实践要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集中体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年来的理论创新持续周期长,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针对性和指导意义都很突出。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步形成期,时间范围大约从2003年4月到2004年5月。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提供了一条完整而清晰的思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五个统筹”等一系列具有鲜明实践要求又内在联系的重要概念,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初步形成。随后,胡锦涛同志又初步系统阐述了这些基本概念的科学内涵,将其付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不仅使新理论有了较完备的形态,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科学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的实践要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集中体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年来的理论创新持续周期长,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针对性和指导意义都很突出。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丰富成熟期,时间范围大致从2004年5月后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给全党审视过去、规划未来以新的理论支点,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闸门。这期间,结合宏观调控实践、制定“十一五”规划,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的一系列其他新问题,科学发展观向纵深和宽广领域蓬勃发展。从纵向说,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地位作用、本质要求、重要着力点和根本动力;从宽度说,绝大多数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出精辟阐释,是这一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阶段是深入发展期,时间范围大致从十七大后到当前。十七大后,不期而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党中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这一时期理论创新继续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将此前的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比较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全党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体制上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推动科学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二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展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想,这是十七大后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的最新重要成果。三是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在各方面深化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比如: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要求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三中全会形成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六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系列新要求。2012年初,党中央又提出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第二个阶段是丰富成熟期,时间范围大致从2004年5月后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给全党审视过去、规划未来以新的理论支点,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闸门。这期间,结合宏观调控实践、制定“十一五”规划,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的一系列其他新问题,科学发展观向纵深和宽广领域蓬勃发展。从纵向说,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地位作用、本质要求、重要着力点和根本动力;从宽度说,绝大多数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出精辟阐释,是这一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十年来的理论创新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其一,以实践为基础推进创新。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依据对基本国情及其具体实际的准确判断,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的,也在推动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受实践反复检验,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扎根于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是这一时期理论生机盎然、创新喷薄而出的内在源泉。
其二,在继承发展中实现创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开始后不久就提出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理论依据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继承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创新的基本思路和许多重大观点,有些直接依据或来自这些思想,有些则是在解决前人已经提出但还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创新中还特别注重阐发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藏的深邃智慧和高远价值,通过对经典作家和基本原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揭示了有关创新观点所体现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趋势。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吸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成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
其三,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问题,首先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实现理论突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我们党推进一切发展的核心理念,进而以此为核心和灵魂,推进各领域的创新,相继催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问世。围绕发展问题上核心理念的创新推动各方面的理论创新,成为这一过程的鲜明特色和重要途径。十年来的理论创新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其四,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始终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同步。在这期间,全党进行了以先进性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及时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理论在与实践结合中获得不断丰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表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只有与党的建设创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创新主体,巩固创新成果,推动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完善发展。
第四篇:党的十六大以来信访工作成就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信访工作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隋笑飞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群众反映的大量合理诉求得到及时解决,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从2005年开始,连续7年保持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重信重访、非正常上访数量下降和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的“四下降一好转”总体态势。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大格局基本形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一些发展中的矛盾不断出现并大量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
面对复杂严峻的信访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研究部署信访工作,推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信访工作大格局。2004年,建立了中央联席会议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
十年来,我国形成了一系列与形势任务相适应的信访工作新机制。
——积极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大力推广河南、山东等地经验,截至目前,已有29个省(区、市)的213个市(地、州)、1500多个县(市、区)开展试点。
——全力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各级领导干部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实打实解决问题。2011年,全国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达337.2万人次。
——全面推广联合接访,进一步强化责任、整合资源、及时就地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已有26个省(区、市)、270个市(地、州)和230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联合接访机制。
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央始终把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文件,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
——2005年1月10日,颁布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并于同年5月1日起施行,为依法按政策处理群众信访诉求提供了基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依此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相关办法。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定位、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
——2008年,颁布《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信访工作责任追究问题作出专门规定。
……
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出台配套规章制度2000多项,建立了覆盖信访工作各环节、全过程、成体系的制度保障。
全力抓好“事要解决”,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十年来,各地各部门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做到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桩桩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各级信访部门普遍公开了信访工作机构地址、通信办法、接待时间;建成全国信访信息系统;设立国家投诉受理中心,分专题受理网上投诉;广泛实行绿色邮政、视频接访、网上信访、专线电话等做法,形成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诉求表达渠道。
——及时就地解决初信初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首问首办责任制。
——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化解信访积案。紧紧抓住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方面信访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成批化解。深入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活动。
——妥善解决群体性利益诉求。各级信访部门认真收集、整理、分析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提出落实、完善相关政策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当好参谋助手。2011年,根据群众信访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中央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政策攻关,研究出台或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从政策层面推动了相关信访问题成批解决。
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明显增强
各地区、各部门始终坚持工作重心下移,预防关口前移,把优势力量投向基层,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面深入。连续7年部署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转移。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形成制度。
——县级信访工作日益加强。通过组织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机关干部大下访和部门联合接访等方式,引导各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县一级。
——基层信访工作力量不断强化。在各地,一批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信访部门,信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3.1万名优秀干部被选派到信访部门锻炼,信访部门日益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基地;对全国县级以上信访局长进行大规模轮训等。(完)
第五篇: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本站推荐)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后,湖北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中西部文化强省战略,编制了我省第一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召开了全省宣传思想暨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颁发了《湖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央和省委领导“比照试点”“早改早主动”的要求,全省
把中央关于试点地区的精神与湖北的实际相结合,在享受不到试点地区优惠政策的情况下,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文化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以创新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初步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省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实现了管办分离、局台(社)分设,政事、政企分开。省直出版系统前几年由于教材垄断经营的局面被打破,效益持续滑坡。组建长江出版集团以后,集团向经营体制转换,很快扭转被动局面,出版了一系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图书精品,去年利润增长30,结束了连续三年利润大幅度下滑的局面。今年,省教育书刊社实现了管办分离。
——事业单位机制不断创新。以省直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为重点,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去年总收入达10亿元,利润1亿元,5年翻了一番。其子报《楚天都市报》去年排名世界报纸发行量第37位,成为我国进入世界报纸发行量前100位的3家报纸之一。省作协积极创新作家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了文学创作活力。熊召政所著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去年获茅盾文学奖,方方、池莉入选网评的中国十大最受欢迎的作家,刘醒龙、邓一光、陈应松等先后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文学鄂军”影响不断扩大。
——文化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按照一手抓文化集团,一手抓中小文化单位;一手抓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一手抓民营文化企业成长发展的思路,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了一批极具优势的品牌文化产品和品牌文化企业。一是省和武汉市组建了8个国有文化集团。长江出版集团、知音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转制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盘活了国有文化资产。二是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活力增强。省新华书店大力实施企业化改造和股份制试点,按现代流通体制整合全省发行资源,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电影发行放映由过去多级多家整合为2家院线,去年全省院线票房收入8652万元,比2004年增长25,排名全国第七。三是民营文化企业迅速成长。国有民营的洪湖市艺术团,企业办的武汉邮政艺术团、武汉电信艺术团,社会办团的武汉星海合唱团等生机勃勃。在武汉等大中城市,由民间资本投资的歌厅迅速发展。以民营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江通动画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四是农村民营文化主体蓬勃发展。引导扶持农民办文化,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全省已有3000多个民间文艺团队、1万多家“文化中心户”活跃在广袤的农村大地。
——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文化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资源开始突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束缚,显现出优势资源整合的良好势头。一是优化报刊市场。在全国率先进行报刊治理,报刊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迅速形成市场优势,全省期刊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二,《知音》、《今古传奇》、《特别关注》分别成为期发行量过500万、200万和100万的全国大刊。荆楚网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重组,点击量最高突破1400万人次,进入全国省级新闻网站第一方阵。二是整合省直文艺院团。省直7家文艺院团整合为4家,机构减了,支出少了,机制活了,公共文化服务更多更好,演出场次逐年增加。三是开展文化招商。2004年成功举办了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签约到位资金超过20亿元。在荆楚网上设置了“湖北省文化产业招商”栏目,列出了150个重点项目。武汉渡江节、十堰武当节、宜昌龙舟节、仙桃体操节和孝感孝文化研讨会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节会活动,促进了文化招商的蓬勃发展。四是利用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湖北文化。广播影视业面向全国集聚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去年,故事片《沉默的远山》等3部影片获政府“华表奖”,刚刚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可望在中央电视台明年春节期间播出。
——文化外贸机制正在形成。文化产品在内陆省份长期只进不出的局面开始打破,对外文化贸易成果喜人。在对外宣传方面,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知音等媒体开辟对外窗口,逐步在海外拓展市场。在图书外销方面,长江出版集团出版的《狼图腾》创中国图书海外版权销售新纪录;西班牙驻华大使馆以4万美元购买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堂吉诃德》特别豪华版,开创了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被外国政府出资购买的先河。在对外演出方面,对外演出市场中介正在形成,省京剧团、武汉杂技团等单位海外市
场不断扩大。
——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改善。“十五”期间,省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门用于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改造、新建,各地也普遍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45亿元建设省艺术馆、省图书馆等9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为筹备“八艺节”,30多个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兴建。舞台艺术好戏连台,《家住长江边
》、《大三峡》、《十二月等郎》等30多个剧目立于舞台。省京剧院入选国家重点扶持的11个京剧院团。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新增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永传说、端午习俗等20项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