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为:蓝血绩效文化走向千手观音文化
华为:“蓝血绩效文化”走向“千手观音文化”
作者:彭剑锋 文章来源:销售与管理
华为是一本让人想读但又读不透的书。这缘于华为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奇迹,但由于其长期以来的低调,使华为的成功之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难究其理,只能从《华为基本法》及任正非充满激情而又理性的文章中去洞窥点滴,于是,《华为基本法》似乎成了华为的一个象征及引领其成功的圣经。其实,《华为基本法》是一个历史产物,她只是华为在十年以前,为了适应经营环境,为了解决高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做出的一个基于未来发展的经营假设系统。《华为基本法》对华为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效果可能远没有她给华为创造的品牌效应和对中国其他企业带来的启迪价值大。
即便如此,《华为基本法》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华为基本法》可以说引领了华为十年的高速成长,保证了华为在战略上的专注与执着。而更需要提及的是,《华为基本法》的起草过程比其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正是通过这个过程,任正非本人实现了自我超越,完成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系统思考,同时通过这一个过程使得高层管理团队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统一的意志。现在华为高层的经营管理团队(EMT)成员都是当年《华为基本法》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管理就是实践。《华为基本法》走到今天之所以要嬗变、要自我超越,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实践已经走到了《华为基本法》的前面,华为的内外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正如德鲁克曾经提到的:“所有企业都有其对市场、顾客、竞争等的假设命题,那么在成功以后,组织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而组织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这些假设,就有可能陷入成功的陷阱。”
现在《华为基本法》的很多假设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重新审视《华为基本法》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局限性,能使企业始终保持对内外环境的警觉,从而使企业有机会对这些“绝对真理”进行必要的反思与修正,以重构未来经营管理赖以运行的假设系统。所以,近一年来华为所提出的许多价值主张(使命、愿景和战略)虽然在表述方式上与《华为基本法》已经大相径庭,但决不是对《华为基本法》的抛弃,而是扬弃。我们不能从教条的观点去理解“基本法”这几个字,任正非曾说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当新的机遇来临的时候,谁固守《基本法》的教条,谁就是傻瓜。” 内外环境变化驱动华为重新选择
那么,华为面临的内外环境有何不同?她面临何种挑战和选择?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小企业的经营假设选择到全球化大企业的经营假设选择
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小。小企业要有做大的目标追求,大企业要始终保持有小企业的活力。两者的经营假设截然不同。1995年华为还是一个只有八百多员工、十多亿销售额的小企业,而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销售收入80多亿美元的全球化大公司。
小企业的战略假设往往是基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的价值观,可以作出非理性的、不切实际的、超越现实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目标假设;而大企业则往往需要基于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进行理性的战略目标选择。小企业的资源和平台有限,往往是靠宏大的目标和愿景牵引,超越资源与能力的局限,其目标既理想又具 1 象。任正非后来也承认:“华为当初选择通信产业完全是出于幼稚,只知道市场巨大、前景广阔,没想到通信产业这么规范,竞争对手这么强大,技术创新这么快速。”即便如此,任正非当时就把华为的目标追求定位在“做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现在华为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讯网络方案供应商,其愿景和目标的设定就变得理性、抽象而深邃得多了。今天的华为将愿景确定为“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其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当然,抽象的价值观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战略行为,需要华为对其新的愿景和使命的可操作性进行重新思考,例如,如何制定周密的长期全球化战略,如何建立稳健而完善的财务与资本运作系统,如何系统规划指导公司实际行动的全球化战略路线图。
小企业灵活、基数小,其成长的形态往往是跳跃式的、过山车式的,经得起折腾;大企业底盘大、靠系统、经不起折腾,其成长形态往往是平滑、连续的上升曲线。华为是个小企业的时候,成长是第一要务,任正非往往将目标定得很高,所以没有一年能完成目标的。同时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给大家带来高压力,大家必须跳才能接近目标。而作为一个大企业,其目标的制定就要更贴近现实,需要经营计划与预算进行管控与协同,否则试错成本高、系统效率低、组织运行失衡,企业潜在风险大。同时,大企业既要有整体竞争力,又要保持小企业的活力。
小企业可以低调潜行、远离媒体和公众;但是大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公众公司,牵动着媒体和公众的神经末梢,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事件也可能会引发大危机。近日,华为25岁的工程师胡新宇不幸去世的事件,就引发了公众对华为绩效文化与管理体系的全面质疑。华为一直是一家保持低调的公司,但是现在华为作为大公司,有可能将为自己刻意远离媒体与公众、刻意保持低调的做法付出现实的代价。同时作为一家积极进行全球化拓展的公司,其公共关系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及品牌建设能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从以竞争为基准的战略生存观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发展观
十年以前的华为所要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在没有获得基本的市场生存权的条件下,企业往往是要以市场竞争为基点,强调“围绕市场来抢占客户、抢占市场空间,不惜成本不惜代价抢占市场空白地”。如华为在市场竞争中所创造的“100:1的人海战术”、“不计成本——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把客户震撼,把合同给我”、“价格进攻——击杀对手”、“狭路相逢勇者胜”等市场策略,充分体现了华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假设观,强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我要怎样去求生存、我要怎样干掉竞争对手”。而今天的华为不仅跨越了基本的生存门槛,而且在业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持续做大做强的问题。此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假设观要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生存假设观。从抢占客户、追求与客户的一次性交易关系转化为深化与客户的关系,追求与客户的多次交易关系,甚至是赢得客户的终身价值。基于此,华为对其经营战略假设进行了新的调整,确定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①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②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③持续管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④与友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
为贯彻这种新的战略观,华为首先基于客户对组织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在经营管理团队专门设有战略与客户常务委员会,该委员会为EMT履行其在战略与客户方面的职责提供决策支撑,并帮助EMT确保客户需求驱动公司的整体战略及其实施。在公司的行政组织结构中,建立了战略与Marketing体系,专注于客户需求的理解、分析,并基于客户需求确定产品投资计划和开发计划,以确保客户需求来驱动华为公司战略的实施。在各产品线、各地区部建立Marketing组织,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确保客户需求能快速地反馈到公司并放入到产品的开发路标中。同时,明确贴近客户的组织是公司的“领导阶级”,是推动公司流程优化与组织改进的原动力。其次,将客户价值理念融入产品的全过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构筑客户关注的质量、成本、可服务性、可用性及可制造性。任何产品一立项就成立由市场、开发、服务、制造、财务、采购、质量人员组成的团队(PDT),对产品整个开发过程进行管理和决策,确保产品一推到市场就满足客户需求,通过服务、制造、财务、采购等流程后端部门的提前加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和体现了可安装、可维护、可制造的需求,以及成本和投资回报。并且产品一旦推出市场,全流程各环节都做好了准备,摆脱了开发部门开发产品,销售部门销售产品,制造部门生产产品,服务部门安装和维护产品的割裂状况,同时也摆脱了产品推出来后,全流程各环节不知道或没有准备好的状况。
第三,从任正非个人意志主导型管理走向EMT(经营管理团队)管理
任正非造就了华为,华为成就了任正非。首先,任正非是一个立意高远、有抱负、对目标有狂热的追求、充满激情而又不乏理性的企业家,善于驾驭内外矛盾关系、把握处理内外矛盾关系的“度”,是政治家型企业家。这些特质在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中成功生存尤为重要。第二,任正非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正是由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善于把握知识分子的需求和管理底线,因而能够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第三,任正非懂得对知识的尊重和回报。比如他请外脑,善于学习,赚了钱让大家分享,敢于与他人分享财富和事业的价值。同时任正非心胸宽大,大气而不算小账,不自私但自律,既理想又务实,既专制又善于授权,比如让郭平到美国与Cisco打官司,只对郭平说:“既要学韩信胯下之辱,但要站着回来,剩下的由你去干。”表面上看他是独裁,很霸气,但实际上在事权上高度放权,在处理一些事情上只给原则、战略,不具体去指挥“打仗”。任正非说自己就管三件事:方向(战略)、节奏(均衡)、人均效率(管理),在某种意义上任正非是企业的战略家而不是战术家。
企业家个人的成功不等于企业的成功。企业小的时候依靠的是企业家个人的能力,企业做大了以后需要组织能力和系统能力。虽然按任正非创制《华为基本法》的初衷是要培养接班人,实现个人到组织的超越。但显然《华为基本法》集中体现了任正非的个人意志,如在《华为基本法》中,“我们永不进入信息服务行业”、“绝不让雷锋吃亏”等都具有浓重的任氏色彩。
现在,华为开始从任正非的个人意志主导型管理模式走向了EMT(经营管理团队)的管理模式,EMT具有最高决策权,现在华为新的使命与战略已经在文字表达上开始摆脱了任正非个人的意志,体现出EMT团队的意志与价值诉求,更加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思维,变得更加开放、兼容。
第四,从单一的“蓝血绩效文化(狼)”走向“千手观音文化”
华为文化本质上是“蓝血绩效文化”,带有军事化与校园文化的组织文化特征,强调业绩导向与执行、强调“上甘岭上出干部”、强调“谁最有业绩,谁最有资源分配权、发言权”。实际上是把外部竞争的压力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竞争力,不断激活沉淀层,从而形成了华为“三高”的文化氛围——高压力、高绩效、高回报。任正非坚信,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华为将绩效目标定为“正常、持平、挑战”三种,激励员工“跳起来去够目标”。在传递这种绩效压力同时,做到绩效管理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完全通过绩效来进行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当年的蓝血绩效文化对华为的业绩迅速提升,对当年那些身无分文的年轻创业者来说,起到了强力的驱动作用。但是华为走到今天,这种蓝血绩效文化面临诸多挑战:
1、单一的业绩导向过多考虑企业业绩和个人能力,使员工只关注绩效结果,不关注绩效改进、不关注客户的价值需求。企业新的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文化迫力之下难以落地、难以付诸行动。
2、在当前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华为的高速增长期已过,有些决定企业长期发展的因素,应当成为企业绩效考核的核心。同时管理者的业绩要跟自己的前任比,要跟自己的上一年度比,要与业界最佳的竞争对手比,不能满足于每年几亿、十几个亿的销售额。
3、以单一的业绩来决定企业的资源分配与话语权,一方面会形成职能与区域诸侯,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小山头,另一方面不能基于客户价值建立责任与能力为基础的资源分配与话语权系统,使一部分干部和员工的责任意识淡薄、能力短缺,难以团队协作。
蓝血绩效文化创造了华为高速成长的奇迹,但是当华为成长为一个全球化的大企业时,很多华为人的自豪感写在脸上,老一代华为人的创业激情衰减,而新一代华为人渐露浮躁、骄傲自大。华为人如何在辉煌与成就之中保持一个平常心态,从蓝血绩效文化向千手观音文化转变。
“《千手观音》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5分54秒的舞蹈表演中带给观众强烈、长久的精神震撼,是因为邰丽华和她的伙伴们创造出健全人也难以创造的完美境界,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一次次征服观众,赢得了亿万的掌声,但是在邰丽华和她的伙伴们的耳朵里和心里依然只有宁静。”这其中体现出了追求卓越、持续的艰苦奋斗、默契的团队合作、精准到位的职业化行为以及掌声和荣誉面前的平常心的文化内涵。
《千手观音》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正是面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华为人所需要的文化诉求。
第五,员工主体从六七十年代生人到“八零后”的网络一代
华为过去的十年本质上是任正非和以六七十年代生人为主体的隔代执行层的创业史,无论是EMT高层经营团队的成员,还是华为核心的技术业务骨干基本都是六七十年代生人,这批以六七十年代生人为主体的隔代执行层经历了《华为基本法》文化理念的洗礼,同时也经历“市场部的集体辞职”、“烧不死的鸟是凤凰”、“末位淘汰”、“魔鬼训练”、“加班文化”等人力资源机制的折腾。
现在华为形成了一个3万多人的队伍,有大量外籍人才的加盟,而且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员工逐步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成为华为最新鲜的血液。80年代的员工跟60、70年代的员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独立意识很强,自我意识很强,加上网络时代的信息、文化传递速度非常快,这让他们的视野很开阔,容易接收新思维、新事物,同时他们的道德底线与管理底线与60、70年代生人的员工也截然不同。这就对华为长期以来的人力资源的假设系统提出了挑战,而人力资源的假设系统最核心的是人性的假设及行为原动力的假设。
企业有关人性的假设是企业一切管理理念和行为的出发点。对人性的假设不同,企业所选择的管理风格与管控模式也不同。华为过去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绝对服从的管理氛围”、“不搞群众运动、但要运动群众”等“人治”手法在新一代员工面前可能会遭到群体抵触,甚至会演化成一种潜在管理危机。
行为原动力是员工行为的根本动因,是企业激励体系的根基所在。华为行为的原动力本质上是假定员工是追求合法利己的,这种假设必定是单一基于业绩而不关注长期发展潜力来分配员工所看重的“好处”——工资、奖金、晋升机会、职权等。这种假设的实践结果使得老一代员工形成了既得利益群体。一方面,这些既得利益群体即使不用做任何事情,每年都可以从自己累积持有的股份中得到大笔分红,创业激情在递减;另一方面,新员工感觉在为老员工打工,这种现象让新员工感觉到不舒服。如何重新打造新的利益共同体机制,把他们的利益重新结合在一起?
现在华为的利益平台需要重新假设,需要建立新的利益平台和可操作性的利益假设系统,以牵引人才、凝聚人才,在新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当内外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十年前所依赖的经营假设失去现实性以后,华为需要重构经营假设系统,以解决华为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隐含问题。
第一,高层管理团队领导力建设与干部培养问题
首先,虽然任正非想极力弱化其个人在华为未来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并为此而组建了EMT团队,EMT团队具有最高决策权,作为CEO的任正非也只是执行其决议。但实践的结果,华为真理标准的来源本质上仍然是任正非的个人意志与智慧。因为完全是由华为内部培养的EMT团队成员长期以来习惯于执行任总的意志,可能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质疑任总的权威,更谈不上对其决策提出挑战。所以,华为要从任正非的个人意志主导转向团队智慧主导仍然任重而道远。
其次,即使任正非完全淡出了华为权力核心,现有EMT团队的领导力建设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华为现在的EMT团队的执行力很强,但是领导力不足,他们的领导品质(自律、廉洁、正直、无私、自我批判等)及领导能力(战略与突破性思维、客户洞察力、领导影响力、敢于承担风险与责任)很难达到任正非的境界,更谈不上全球领导力了。同时现有的EMT团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能力量级决定了难以产生出未来的领军人物。
第三,尽管华为好干部的标准假设已经由过去的业绩与品德二维走向三维,即素质、业绩与品德,明确了递推顺序:业绩是基本的门槛,是纳入干部考核的先决必要条件,品德是排斥的条件,不好一定不行,在此情况下,素质是提拔的依据,良好的素质是高绩效可持续保证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绩效文化惯性强调个人短期绩效,很难真正从长期和团队绩效出发评价和选拔干部。同时,“上甘岭”式的干部培养、“火线提拔干部”等做法在全球化拓展过程中试错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太大,所以选对人往往比培养人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华为人力资源的系统变革与人均效益的问题
在参与全球化的人才竞争过程中,企业人才之间的竞争在于机制与制度的竞争,而机制与制度的背后是人力资源系统整合能力的竞争。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从革命式、运动式的点的创新走向系统创新,不断优化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制度,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整合与创新能力,确立华为在全球的人才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竞争中,价格仍然是华为的杀手锏。但价格战的基础必须发生变化,不再是基于竞争,拼血本,而是要基于总成本降低,而总成本降低的关键除了技术创新与管理提升外,核心是人均效益的提高。华为前几年作过一个测算,1990年代末,华为与爱立信、思科、IBM等大公司的人均效率差距是1:8.8,前两年这个差距缩小为1:3.5。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年华为的人均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与国际标竿企业的差异仍然比较大。要提高人均效益,华为首先要从粗放式的人海战术到精细化、精益化管理。其次,要从单一追求市场规模转向企业对有效市场的占有,强调有质量的市场份额。第三,客户价值是企业全部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展开,任何不创造价值的活动、程序、环节、细节,都要毫不犹豫地删除、压缩、缩减。第四,要致力于员工的能力建设与职业化,要提高人力资源的 5 投入效率。第五,华为组织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结构复杂、层序多、干部多、管理职务过度膨胀,内部交易成本高。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大企业,如何继续保持小企业的活力是华为面临的又一挑战。
第三,文化重塑与落地问题
华为新提出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与华为长期以来所积淀的文化表达方式差异太大,缺乏历史的传承性,隐含着历史断裂的风险。同时,新的文化价值主张缺乏类似《华为基本法》的传递系统,缺乏人力资源机制与制度的配套驱动,难以落地。
从全球性企业角度来看,华为所形成的文化难以与国际对话,难以实现跨文化的有效融合与管理。华为开始面临跟国际员工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派驻到国外的员工长期在外,对他们的文化牵引与道德底线的约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一直秉承业绩导向,干部主要由内部培养与产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华为的文化是封闭的,这种封闭式文化使得空降部队在华为要么进入沼泽地难以发挥作用,要么难以生存。这也是任正非倍感头疼的问题:“如果不能将„空降部队‟消化掉,我认为我们公司就没有希望。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消化„空降部队‟的能力呢?没有。因为我们每级干部的管理技能和水平实际上都是很差的。”
第四、任正非个人的自我批判精神能否升华为组织的自我批判精神
华为的意志虽然统一于任正非个人的意志,但任正非的自我批判精神使得他能够不断跨越成功的陷阱,保持决策的正确性,并避免个人决策可能给组织带来的决策风险。任正非多次提出:“只有自我批判、迅速调整、改正一切需要改正的错误,否则早就被逐出市场”,“没有自我批判,克服中国人的不良习性,我们怎么可以把产品造到国际水平,甚至超过同行”,“华为公司会否垮掉,完全取决于自己,一是核心价值观能否让我们的干部接收,二是能否自我批判。”随着华为公司日益做大,华为人给外界的印象是自我感觉太良好,华为人的危机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仅体现在任正非个人身上,尚未升华为全体华为人的共识与行为。
同时,一个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公司一定是开放而透明的,与社会是良性互动的,是敢于坦然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而华为长期以来刻意的低调虽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其负面作用逐渐凸显。
第二篇:华为:“1蓝血绩效文化(狼)”走向“千手观音文化”
华为:“1蓝血绩效文化(狼)”走向“千手观音文化”
华为:“蓝血绩效文化(狼)”走向“千手观音文化”
华为是一本让人想读但又读不透的书。这缘于华为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奇迹,但由于其长期以来的低调,使华为的成功之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难究其理,只能从《华为基本法》及任正非充满激情而又理性的文章中去洞窥点滴,于是,《华为基本法》似乎成了华为的一个象征及引领其成功的圣经。其实,《华为基本法》是一个历史产物,她只是华为在十年以前,为了适应经营环境,为了解决高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做出的一个基于未来发展的经营假设系统。《华为基本法》对华为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效果可能远没有她给华为创造的品牌效应和对中国其他企业带来的启迪价值大。
即便如此,《华为基本法》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华为基本法》可以说引领了华为十年的高速成长,保证了华为在战略上的专注与执着。而更需要提及的是,《华为基本法》的起草过程比其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正是通过这个过程,任正非本人实现了自我超越,完成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系统思考,同时通过这一个过程使得高层管理团队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统一的意志。现在华为高层的经营管理团队(EMT)成员都是当年《华为基本法》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管理就是实践。《华为基本法》走到今天之所以要嬗变、要自我超越,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实践已经走到了《华为基本法》的前面,华为的内外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正如德鲁克曾经提到的:“所有企业都有其对市场、顾客、竞争等的假设命题,那么在成功以后,组织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而组织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这些假设,就有可能陷入成功的陷阱。”
现在《华为基本法》的很多假设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重新审视《华为基本法》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局限性,能使企业始终保持对内外环境的警觉,从而使企业有机会对这些“绝对真理”进行必要的反思与修正,以重构未来经营管理赖以运行的假设系统。所以,近一年来华为所提出的许多价值主张(使命、愿景和战略)虽然在表述方式上与《华为基本法》已经大相径庭,但决不是对《华为基本法》的抛弃,而是扬弃。我们不能从教条的观点去理解“基本法”这几个字,任正非曾说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当新的机遇来临的时候,谁固守《基本法》的教条,谁就是傻瓜。”
内外环境变化驱动华为重新选择
那么,华为面临的内外环境有何不同?她面临何种挑战和选择?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小企业的经营假设选择到全球化大企业的经营假设选择
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小。小企业要有做大的目标追求,大企业要始终保持有小企业的活力。两者的经营假设截然不同。1995年华为还是一个只有八百多员工、十多亿销售额的小企业,而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销售收入80多亿美元的全球化大公司。
小企业的战略假设往往是基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的价值观,可以作出非理性的、不切实际的、超越现实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目标假设;而大企业则往往需要基于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进行理性的战略目标选择。小企业的资源和平台有限,往往是靠宏大的目标和愿景牵引,超越资源与能力的局限,其目标既理想又具象。任正非后来也承认:“华为当初选择通信产业完全是出于幼稚,只知道市场巨大、前景广阔,没想到通信产业这么规范,竞争对手这么强大,技术创新这么快速。”即便如此,任正非当时就把华为的目标追求定位在“做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现在华为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讯网络方案供应商,其愿景和目标的设定就变得理性、抽象而深邃得多了。今天的华为将愿景确定为“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其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当然,抽象的价值观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战略行为,需要华为对其新的愿景和使命的可操作性进行重新思考,例如,如何制定周密的长期全球化战略,如何建立稳健而完善的财务与资本运作系统,如何系统规划指导公司实际行动的全球化战略路线图。
小企业灵活、基数小,其成长的形态往往是跳跃式的、过山车式的,经得起折腾;大企业底盘大、靠系统、经不起折腾,其成长形态往往是平滑、连续的上升曲线。华为是个小企业的时候,成长是第一要务,任正非往往将目标定得很高,所以没有一年能完成目标的。同时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给大家带来高压力,大家必须跳才能接近目标。而作为一个大企业,其目标的制定就要更贴近现实,需要经营计划与预算进行管控与协同,否则试错成本高、系统效率低、组织运行失衡,企业潜在风险大。同时,大企业既要有整体竞争力,又要保持小企业的活力。
小企业可以低调潜行、远离媒体和公众;但是大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公众公司,牵动着媒体和公众的神经末梢,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事件也可能会引发大危机。近日,华为25岁的工程师胡新宇不幸去世的事件,就引发了公众对华为绩效文化与管理体系的全面质疑。华为一直是一家保持低调的公司,但是现在华为作为大公司,有可能将为自己刻意远离媒体与公众、刻意保持低调的做法付出现实的代价。同时作为一家积极进行全球化拓展的公司,其公共关系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及品牌建设能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从以竞争为基准的战略生存观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发展观
十年以前的华为所要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在没有获得基本的市场生存权的条件下,企业往往是要以市场竞争为基点,强调“围绕市场来抢占客户、抢占市场空间,不惜成本不惜代价抢占市场空白地”。如华为在市场竞争中所创造的“100:1的人海战术”、“不计成本——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把客户震撼,把合同给我”、“价格进攻——击杀对手”、“狭路相逢勇者胜”等市场策略,充分体现了华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假设观,强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我要怎样去求生存、我要怎样干掉竞争对手”。而今天的华为不仅跨越了基本的生存门槛,而且在业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持续做大做强的问题。此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假设观要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生存假设观。从抢占客户、追求与客户的一次性交易关系转化为深化与客户的关系,追求与客户的多次交易关系,甚至是赢得客户的终身价值。基于此,华为对其经营战略假设进行了新的调整,确定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①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②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③持续管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④与友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
为贯彻这种新的战略观,华为首先基于客户对组织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在经营管理团队专门设有战略与客户常务委员会,该委员会为EMT履行其在战略与客户方面的职责提供决策支撑,并帮助EMT确保客户需求驱动公司的整体战略及其实施。在公司的行政组织结构中,建立了战略与Marketing体系,专注于客户需求的理解、分析,并基于客户需求确定产品投资计划和开发计划,以确保客户需求来驱动华为公司战略的实施。在各产品线、各地区部建立Marketing组织,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确保客户需求能快速地反馈到公司并放入到产品的开发路标中。同时,明确贴近客户的组织是公司的“领导阶级”,是推动公司流程优化与组织改进的原动力。
其次,将客户价值理念融入产品的全过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构筑客户关注的质量、成本、可服务性、可用性及可制造性。任何产品一立项就成立由市场、开发、服务、制造、财务、采购、质量人员组成的团队(PDT),对产品整个开发过程进行管理和决策,确保产品一推到市场就满足客户需求,通过服务、制造、财务、采购等流程后端部门的提前加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和体现了可安装、可维护、可制造的需求,以及成本和投资回报。并且产品一旦推出市场,全流程各环节都做好了准备,摆脱了开发部门开发产品,销售部门销售产品,制造部门生产产品,服务部门安装和维护产品的割裂状况,同时也摆脱了产品推出来后,全流程各环节不知道或没有准备好的状况。
第三,从任正非个人意志主导型管理走向EMT(经营管理团队)管理
任正非造就了华为,华为成就了任正非。首先,任正非是一个立意高远、有抱负、对目标有狂热的追求、充满激情而又不乏理性的企业家,善于驾驭内外矛盾关系、把握处理内外矛盾关系的“度”,是政治家型企业家。这些特质在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中成功生存尤为重要。第二,任正非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正是由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善于把握知识分子的需求和管理底线,因而能够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第三,任正非懂得对知识的尊重和回报。比如他请外脑,善于学习,赚了钱让大家分享,敢于与他人分享财富和事业的价值。同时任正非心胸宽大,大气而不算小账,不自私但自律,既理想又务实,既专制又善于授权,比如让郭平到美国与Cisco打官司,只对郭平说:“既要学韩信胯下之辱,但要站着回来,剩下的由你去干。”表面上看他是独裁,很霸气,但实际上在事权上高度放权,在处理一些事情上只给原则、战略,不具体去指挥“打仗”。任正非说自己就管三件事:方向(战略)、节奏(均衡)、人均效率(管理),在某种意义上任正非是企业的战略家而不是战术家。
企业家个人的成功不等于企业的成功。企业小的时候依靠的是企业家个人的能力,企业做大了以后需要组织能力和系统能力。虽然按任正非创制《华为基本法》的初衷是要培养接班人,实现个人到组织的超越。但显然《华为基本法》集中体现了任正非的个人意志,如在《华为基本法》中,“我们永不进入信息服务行业”、“绝不让雷锋吃亏”等都具有浓重的任氏色彩。
现在,华为开始从任正非的个人意志主导型管理模式走向了EMT(经营管理团队)的管理模式,EMT具有最高决策权,现在华为新的使命与战略已经在文字表达上开始摆脱了任正非个人的意志,体现出EMT团队的意志与价值诉求,更加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思维,变得更加开放、兼容。
第四,从单一的“蓝血绩效文化(狼)”走向“千手观音文化”
华为文化本质上是“蓝血绩效文化”,带有军事化与校园文化的组织文化特征,强调业绩导向与执行、强调“上甘岭上出干部”、强调“谁最有业绩,谁最有资源分配权、发言权”。实际上是把外部竞争的压力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竞争力,不断激活沉淀层,从而形成了华为“三高”的文化氛围——高压力、高绩效、高回报。任正非坚信,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华为将绩效目标定为“正常、持平、挑战”三种,激励员工“跳起来去够目标”。在传递这种绩效压力同时,做到绩效管理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完全通过绩效来进行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当年的蓝血绩效文化对华为的业绩迅速提升,对当年那些身无分文的年轻创业者来说,起到了强力的驱动作用。但是华为走到今天,这种蓝血绩效文化面临诸多挑战:
1、单一的业绩导向过多考虑企业业绩和个人能力,使员工只关注绩效结果,不关注绩效改进、不关注客户的价值需求。企业新的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文化迫力之下难以落地、难以付诸行动。
2、在当前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华为的高速增长期已过,有些决定企业长期发展的因素,应当成为企业绩效考核的核心。同时管理者的业绩要跟自己的前任比,要跟自己的上一比,要与业界最佳的竞争对手比,不能满足于每年几亿、十几个亿的销售额。
3、以单一的业绩来决定企业的资源分配与话语权,一方面会形成职能与区域诸侯,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小山头,另一方面不能基于客户价值建立责任与能力为基础的资源分配与话语权系统,使一部分干部和员工的责任意识淡薄、能力短缺,难以团队协作。
蓝血绩效文化创造了华为高速成长的奇迹,但是当华为成长为一个全球化的大企业时,很多华为人的自豪感写在脸上,老一代华为人的创业激情衰减,而新一代华为人渐露浮躁、骄傲自大。华为人如何在辉煌与成就之中保持一个平常心态,从蓝血绩效文化向千手观音文化转变。
“《千手观音》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5分54秒的舞蹈表演中带给观众强烈、长久的精神震撼,是因为邰丽华和她的伙伴们创造出健全人也难以创造的完美境界,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一次次征服观众,赢得了亿万的掌声,但是在邰丽华和她的伙伴们的耳朵里和心里依然只有宁静。”这其中体现出了追求卓越、持续的艰苦奋斗、默契的团队合作、精准到位的职业化行为以及掌声和荣誉面前的平常心的文化内涵。
《千手观音》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正是面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华为人所需要的文化诉求。
第五,员工主体从六七十年代生人到“八零后”的网络一代
华为过去的十年本质上是任正非和以六七十年代生人为主体的隔代执行层的创业史,无论是EMT高层经营团队的成员,还是华为核心的技术业务骨干基本都是六七十年代生人,这批以六七十年代生人为主体的隔代执行层经历了《华为基本法》文化理念的洗礼,同时也经历“市场部的集体辞职”、“烧不死的鸟是凤凰”、“末位淘汰”、“魔鬼训练”、“加班文化”等人力资源机制的折腾。
现在华为形成了一个3万多人的队伍,有大量外籍人才的加盟,而且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员工逐步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成为华为最新鲜的血液。80年代的员工跟60、70年代的员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独立意识很强,自我意识很强,加上网络时代的信息、文化传递速度非常快,这让他们的视野很开阔,容易接收新思维、新事物,同时他们的道德底线与管理底线与60、70年代生人的员工也截然不同。这就对华为长期以来的人力资源的假设系统提出了挑战,而人力资源的假设系统最核心的是人性的假设及行为原动力的假设。
企业有关人性的假设是企业一切管理理念和行为的出发点。对人性的假设不同,企业所选择的管理风格与管控模式也不同。华为过去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绝对服从的管理氛围”、“不搞群众运动、但要运动群众”等“人治”手法在新一代员工面前可能会遭到群体抵触,甚至会演化成一种潜在管理危机。
行为原动力是员工行为的根本动因,是企业激励体系的根基所在。华为行为的原动力本质上是假定员工是追求合法利己的,这种假设必定是单一基于业绩而不关注长期发展潜力来分配员工所看重的“好处”——工资、奖金、晋升机会、职权等。这种假设的实践结果使得老一代员工形成了既得利益群体。一方面,这些既得利益群体即使不用做任何事情,每年都可以从自己累积持有的股份中得到大笔分红,创业激情在递减;另一方面,新员工感觉在为老员工打工,这种现象让新员工感觉到不舒服。如何重新打造新的利益共同体机制,把他们的利益重新结合在一起?
现在华为的利益平台需要重新假设,需要建立新的利益平台和可操作性的利益假设系统,以牵引人才、凝聚人才,在新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当内外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十年前所依赖的经营假设失去现实性以后,华为需要重构经营假设系统,以解决华为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隐含问题。
第一,高层管理团队领导力建设与干部培养问题
首先,虽然任正非想极力弱化其个人在华为未来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并为此而组建了EMT团队,EMT团队具有最高决策权,作为CEO的任正非也只是执行其决议。但实践的结果,华为真理标准的来源本质上仍然是任正非的个人意志与智慧。因为完全是由华为内部培养的EMT团队成员长期以来习惯于执行任总的意志,可能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质疑任总的权威,更谈不上对其决策提出挑战。所以,华为要从任正非的个人意志主导转向团队智慧主导仍然任重而道远。
其次,即使任正非完全淡出了华为权力核心,现有EMT团队的领导力建设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华为现在的EMT团队的执行力很强,但是领导力不足,他们的领导品质(自律、廉洁、正直、无私、自我批判等)及领导能力(战略与突破性思维、客户洞察力、领导影响力、敢于承担风险与责任)很难达到任正非的境界,更谈不上全球领导力了。同时现有的EMT团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能力量级决定了难以产生出未来的领军人物。
第三,尽管华为好干部的标准假设已经由过去的业绩与品德二维走向三维,即素质、业绩与品德,明确了递推顺序:业绩是基本的门槛,是纳入干部考核的先决必要条件,品德是排斥的条件,不好一定不行,在此情况下,素质是提拔的依据,良好的素质是高绩效可持续保证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绩效文化惯性强调个人短期绩效,很难真正从长期和团队绩效出发评价和选拔干部。同时,“上甘岭”式的干部培养、“火线提拔干部”等做法在全球化拓展过程中试错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太大,所以选对人往往比培养人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华为人力资源的系统变革与人均效益的问题
在参与全球化的人才竞争过程中,企业人才之间的竞争在于机制与制度的竞争,而机制与制度的背后是人力资源系统整合能力的竞争。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从革命式、运动式的点的创新走向系统创新,不断优化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制度,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整合与创新能力,确立华为在全球的人才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竞争中,价格仍然是华为的杀手锏。但价格战的基础必须发生变化,不再是基于竞争,拼血本,而是要基于总成本降低,而总成本降低的关键除了技术创新与管理提升外,核心是人均效益的提高。华为前几年作过一个测算,1990年代末,华为与爱立信、思科、IBM等大公司的人均效率差距是1:8.8,前两年这个差距缩小为1:3.5。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年华为的人均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与国际标竿企业的差异仍然比较大。要提高人均效益,华为首先要从粗放式的人海战术到精细化、精益化管理。其次,要从单一追求市场规模转向企业对有效市场的占有,强调有质量的市场份额。第三,客户价值是企业全部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展开,任何不创造价值的活动、程序、环节、细节,都要毫不犹豫地删除、压缩、缩减。第四,要致力于员工的能力建设与职业化,要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效率。第五,华为组织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结构复杂、层序多、干部多、管理职务过度膨胀,内部交易成本高。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大企业,如何继续保持小企业的活力是华为面临的又一挑战。
第三,文化重塑与落地问题
华为新提出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与华为长期以来所积淀的文化表达方式差异太大,缺乏历史的传承性,隐含着历史断裂的风险。同时,新的文化价值主张缺乏类似《华为基本法》的传递系统,缺乏人力资源机制与制度的配套驱动,难以落地。
从全球性企业角度来看,华为所形成的文化难以与国际对话,难以实现跨文化的有效融合与管理。华为开始面临跟国际员工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派驻到国外的员工长期在外,对他们的文化牵引与道德底线的约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一直秉承业绩导向,干部主要由内部培养与产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华为的文化是封闭的,这种封闭式文化使得空降部队在华为要么进入沼泽地难以发挥作用,要么难以生存。这也是任正非倍感头疼的问题:“如果不能将‘空降部队’消化掉,我认为我们公司就没有希望。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消化‘空降部队’的能力呢?没有。因为我们每级干部的管理技能和水平实际上都是很差的。”
第四、任正非个人的自我批判精神能否升华为组织的自我批判精神
华为的意志虽然统一于任正非个人的意志,但任正非的自我批判精神使得他能够不断跨越成功的陷阱,保持决策的正确性,并避免个人决策可能给组织带来的决策风险。任正非多次提出:“只有自我批判、迅速调整、改正一切需要改正的错误,否则早就被逐出市场”,“没有自我批判,克服中国人的不良习性,我们怎么可以把产品造到国际水平,甚至超过同行”,“华为公司会否垮掉,完全取决于自己,一是核心价值观能否让我们的干部接收,二是能否自我批判。”随着华为公司日益做大,华为人给外界的印象是自我感觉太良好,华为人的危机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仅体现在任正非个人身上,尚未升华为全体华为人的共识与行为。
同时,一个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公司一定是开放而透明的,与社会是良性互动的,是敢于坦然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而华为长期以来刻意的低调虽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其负面作用逐渐凸显。
【华为公司大事记】
1987年
9月,华为以“民间科技企业”身份获工商局批准。注册资本21000元,员工14人。任正非等6人均分公司股权。
1988年
华为公司正式营业,经营范围是小型程控交换机、火灾警报器、气浮仪开发生产及有关的工程承包咨询,代理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
1990年
华为开始研制程控小型交换机。
1991年
华为员工增加到二十多人。11月,由于回款缓慢甚至出现问题,公司的现金流开如紧张。为贷款方便,华为申请变更为集体企业。次年6月获准。
1992年
华为销售额突破1亿元,员工超过100名,开始自已投资研制2000门的C&C08交换机。
1993年
华为销售额为4.1亿元人民币。这一年,在美国硅谷建立芯片研究所,并推出2000门的C&C08交换机。9月,万门交换机研制成功。
1994年
华为销售额为8亿元。11月,万门交换机在首届中国国际电信设备展览会上获得极大成功。年底,筹建北京研究所。
1995年
华为的注册资本增至7005万,员工八百多人,100%持股。华为开始从农村市场向城市市场转型、当年销售额15亿元。
1996年
华为销售额达到26亿元。年初,任正非提出起草《华为基本法》,3月开始付诸行动。
2月,市场部干部集体辞职,由此启动华为第一次人事制度改革。
1997年
华为销售额攀升至41亿元,员工5600人。进行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完成第一次增资。
1998年
华为销售额为89亿元,员工人数8000人。
3月,正式出台《华为基本法》。
华为开始斥资5亿元聘请外国的管理咨询公司全面改造华为流程系统,请IBM做IPD(集成产品开发)顾问。
1999年
华为销售额为120亿元,员工人数15000人。
华为开始了海外业务的拓展,在美国的通讯走廊达拉斯开设一个研究所,专门针对美国市场开发产品。
2000年
华为销售额为220亿元,员工人数达到16000人。
年底,曾被认为是任正非接班人的李一南离开华为,创办北京港湾公司。
2001年
华为销售额达到225亿元,海外销售超过3亿美元。
9月,华为接受财务顾问的建议,以股利8.8亿元实行增资,将华为新技术有限公司工会手中11.85%的股权并入华为技术工会名下。
2002年
销售额达到221亿元。
华为公司与WCDMA专利拥有者爱立信、诺基亚达成交叉许可协议,并与其他厂商进行专利谈判。
2003年
华为销售额达到317亿人民币,员工22000人。
1月,思科公司正式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的美国分公司,要求华为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
2004年
7月28日,思科与华为各自发表声明,宣布持续一年半之久的“侵犯思科知识产权”官司彻底结束。
华为公司销售额达到462亿人民币,其中海外市场达到22.8亿美元。
2005年
华为公司销售额达到453亿人民币,其中海外市场达到32.8亿美元,海外市场首次超越国内市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本文原载《销售与管理》杂志2006年第7期
第三篇:华为绩效管理床垫文化
材料1 华为的“床垫文化” 每个工位有一个床垫
在华为,新员工进入之后,都会去深圳总部集训两周,称作“下大队”,进行军训,接受华为精神的培训。一旦开始工作,床垫就伴随着你在华为的日子。华为的公司文化的精髓在于任正非强调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同时,一个以技术见长的公司,“床垫精神”深入人心。李强说:“每个工位下面都会有一个床垫,如果有三千员工,就有三千个床垫。” 这个床垫并非意味着华为的员工要经常要在公司的床垫上过夜,而是用作员工在公司睡午觉休息之用。做技术研发的员工,午休有助于恢复体力和脑力。床垫的一般标准配备是一个小被子和一个枕头,大部分员工都不在公司过夜。“除非是非常急的活必须要赶工期,否则不可能在公司过夜,因为过夜效果也未必好。
华为为加班创造条件
华为有两个规定与加班相关,李强表示,一般每名员工每周工作在44小时之上,同时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周六需要加班。这些条件对于华为员工来说,很容易达到。
尽管华为没有一个公开条例鼓励员工加班,但是华为却一直在创造条件,让员工乐于加班。
首先,华为为每名员工卡里打入800元钱,作为一个月在公司内部吃饭购物的花销,如果员工晚上在公司加班到八点半之后,可以领到免费的夜宵。另外在公司加班到夜里十点半之后,公司可以为员工报销打车回家的出租车票。所以”70%以上“的员工,都会自动加班到八点半,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居多,平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部分男员工也是单身,所以很多人都自动会加班到八点半后回家。
另外,华为为一部分员工在公司周围租了房子或者宾馆,这样员工离单位近,也便于加班。
同时,华为内部也有内部医院看病和健身设施,来保障员工的身体,每周还有一些各个部门自己的锻炼项目,比如羽毛球、网球、足球等。
对于加班,华为正式员工不享受加班费待遇,而是按照小时计算,往往按照一比一点五的比例来计算加班时间,多出来的加班工时,可以作为调休,但是大部分人基本上用不到调休。”一般情况下,当你要离开华为的时候,也就是华为为你结算加班工时工资的时候。"
绩效考核ABC
在华为员工加班的背后,是华为的严格绩效考核制度。
据李强介绍,在网络设备制造商领域内,华为的年终分红和奖金算是比较高的。一般员工进入华为,大学本科基本工资是5K(5000元)左右,研究生是6K(6000元)左右,如果到了年底,会有一笔数额不菲的绩效奖金,一般都至少上万。
不过,并非每名员工都能拿到这笔绩效奖金,因为员工每个月要进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分为ABC三个档次,按照李强估算,每年每个档次的总绩效奖金差别在五千元以上。
绩效考核按照员工比例来固定分配,A档次一般占员工总数的5%左右,B档次占45%,C档次占45%,还有5%的员工将被视作最后一档:待查。
如果连续几个月获得C或者待查的员工,不仅拿不到奖金,也意味着被内部调岗或者降薪,对于员工来说,被调动到工资低的岗位或者降低工资,收入损失都不小。
考核员工的绩效,往往是领导根据员工是否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而能够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就意味着员工必须加班,才能跟上华为的快节奏,不至于自己成为整个工程环节的拖后腿者。
材料2 华为员工过劳死床垫文化能否继续
2006年5月28日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5岁的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被诊断死亡。多天的抢救仍无法挽回胡新宇的年轻生命,他的全身多个器官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不断衰竭,直至最后一刻。
毕业于四川大学1997级无线电系二班的胡新宇,2002年考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攻读硕士,2005年毕业以后直接到深圳华为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在4月底住进医院以前,他从事一个封闭研发的工作,经常在公司加班加点,打地铺过夜。
胡新宇在华为日常的作息习惯是:晚上坐上公司近22点的班车,从坂田基地颠簸到关内的家中,到家时间已超过23点钟,然后早上7点起床去赶公司的班车上班。
今年4月初开始,胡新宇所在的接入网产品线(原为固网产品线)接入网硬件集成开发部进行一个封闭研发的项目,项目内容被严格保密。这个项目开始后,胡新宇开始经常在公司过夜,甚至长时间在实验室的地上依靠一个睡垫打地铺,加班时间最长到次日凌晨2点左右。早上依旧早起,8点钟吃早饭,9点钟打卡上班。
4月28日,胡新宇身体极度不适,他请了假去医院就诊,29日,胡新宇坚持不住了,他几乎整个“五一”长假期间都在医院病床上,而不是公司实验室里度过,后来由于病情过重,转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一个胡新宇的同学回忆说:“2001年我们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约定2006年如果还在一个城市,就一起去看世界杯。他非常喜欢踢球,球技很好,身体也很好,我们本科的时候,常常连续踢五六个小时的足球,晚上还要玩通宵。这样的身体,在华为工作了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垮掉,真的让人很难过。”
胡新宇的死亡,在华为员工中间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争论。经过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对于胡新宇的死,华为内部员工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胡新宇没有处理好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没有量力而行,造成这个结果有他个人的原因。有人提出疑问:“公司是家吗?为了公司这样不要命地加班,图什么呀?”
“我们要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像他这种以健康换来的所谓华为考评A有什么意义?”
一位华为研发部的员工表示,华为把员工的加班算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整个公司的文化就是鼓励加班。
事实上,“床垫文化”伴随着华为从1988年成立一直到现在。华为员工每人的办公桌下都有一个床垫用于休息。
而华为凭借超常的发展,成为中国企业创业、创新和国际化的标杆。华为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53亿元,上缴地税及各项海关关税、增值税40亿元,拥有上万人的庞大研发团队,其中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占三分之二以上,业务遍及全球。深圳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许明达有一篇著名的总结华为为何成功的文章,他指出,对企业的责任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是华为所提倡的企业文化。文章中提到,华为的总裁任正非有一个越出常规的思维,认为企业需要狼的精神,狼有三大特征: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
他写道,创业中的华为,留下了一个传统,叫做“床垫文化”。几乎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张床垫,卷放在铁柜的底层,办公桌的下面。午休时,席地而卧;晚上加班,盈月不回宿舍,就这一张床垫,累了睡,醒了爬起来再干。一张床垫半个家,华为人携着这张床垫走过了创业的艰辛。“床垫文化”意味着华为人努力把智力发挥到最大值,它是华为精神的一个象征。
“但华为进来比较早的老员工使用床垫的频率不高了。”华为内部员工表示,老员工已经有资历和地位,有股票,收入也高,而后进员工则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比较好的绩效考评。这从华为内部的工号可以看出端倪,2万号以前的是老员工,4万号以后的则是新员工,胡新宇的工号就是4万多号。为了获得好的绩效考评,是他长期没日没夜加班的动力之一。华为的加班是大面积和普遍的,华为已经把“床垫文化”带到了全球业务所在的每个角落。
一位华为的海外工程师表示,从市场人员签第一期单子起,如果你是该项目组的成员,注定要为其精疲力竭,“鞠躬尽瘁”。华为只有靠有价格优势的设备费和较短的工程周期,与爱立信等国际巨头抢市场。这就造成华为人需要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进行周期短、工作量大的艰苦开拓。
材料3 华为的绩效考核制度
华为长期执行基于客户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及干部管理制度。客户满意度是从总裁到各级干部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华为的外部客户满意度是委托盖洛普公司调查的。客户需求导向和为客户服务蕴含在干部、员工招聘、选拔、培训教育和考核评价之中,强化对客户服务贡献的关注,固化干部、员工选拔培养的素质模型,固化到招聘面试的模板中。华为给每一位刚进公司的员工培训时都要讲《谁杀死了合同》这个案例,因为所有的细节都有可能造成公司的崩溃。华为注重人才选拔,但是前3名的学生不考虑,因为华为不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他们很难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现在很多人强调技能,其实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毅力,比毅力更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更重要的是胸怀,要让客户找到感觉。
华为的干部分为3种,30%的第一种干部属于后备队,有机会到华为大学进行管理培训,培训优秀的人有可能在下一届得到实践机会;最后面20%的干部属于后进干部,后进干部是优先裁员的对象,就拼命往中间挤,中间的队伍受不了,也就往前跑。华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实践中选拔干部。华为这几年严格控制考核体制,考核体制已形成了一种范本。学历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华为在干部考核表上惟一不设的一栏就是学历,都是填你在以往公司工作的评价。
三优先三鼓励的用人方针
在干部政策导向方面,华为提出三优先、三鼓励的政策。
“三优先”是:优先从优秀团队中选拔干部,出成绩的团队要出干部,连续不能实现管理目标的主管要免职,免职的部门副职不能提为正职;优先选拔责任结果好、在一线和海外艰苦地区工作的员工进入干部后备队伍培养,华为大学的第一期就办在尼日利亚;优先选拔责任结果好、有自我批判精神、有领袖风范的干部担任各级一把手。
“三鼓励”是:鼓励机关干部到一线特别是海外一线和海外艰苦地区工作,奖励向一线倾斜,奖励大幅度向海外艰苦地区倾斜;鼓励专家性人才进入技术和业务专家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干部向国际化、职业化转变。所有干部都要填表表示自愿申请到海外最艰苦的地区工作,否则不管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均不招聘。华为的干部任职标准,从品德、素质、行为、技能、绩效到经验,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在华为有两条通道,一是向管理者走,一是向技术专家走,同等任职的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能享受同等待遇。华为否定以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为目的的自由文化,员工在华为改变命运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努力奋斗,二是产生优良的贡献。华为给员工的报酬是以其贡献的大小和任职能力为依据,不会为员工的学历、工龄和职称及内部“公关”做得好支付任何报酬。认知不能作为任职的要素,必须要看态度、要看贡献、要看潜力。干部培养选拔的原则,一是要认同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
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华为提倡在“上甘岭”培养各级干部,要把具有领袖风范、高素质和团队感召力的员工,把目标方向清晰、管理结构良好的员工,选拔到公司干部队伍中来。同时,华为在制度上关心女干部的培养和成长,对每一级干部的培养都考虑女干部的比例。
三权分立的干部选拔机制
华为坚持干部末位淘汰制度,建立良性的新陈代谢机制,坚持引进一批批优秀员工,形成源源不断的干部后备资源;开放中高层岗位,引进具有国际化运作经验的高级人才,加快干部队伍国际化进程。华为还坚持不懈加强干部和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诚信教育;坚持反对干部腐败,反对赌博。凡参与赌博的干部,一律开除。打牌的高级主管一定要处分;建立员工个人信息系统,记录员工在诚信方面的信息,包括奖、罚、晋升、任职能力、绩效等信息。
在干部选拔程序方面,华为不搞民主推荐,不搞竞争上岗,而是以成熟的制度来选拔干部。这个成熟的制度包括职位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原则、干部的选拔和任用程序、干部的考核。首先,根据任职职位的要求与任职资格标准进行认证,认证的重点是员工的品德、素质和责任结果完成情况。认证后还要进行360度的考察,即在主管、下属和周边全面评价干部的任职情况。考察干部后还要进行任前公示,使干部处于员工监督之下,每次任命都要公示半个月,半个月内全体员工都可以提意见。华为在每个干部任命之后还有个适应期,安排导师。适应期结束后,导师和相关部门认为合格了才会转正。
另外,华为执行任期制,保证能上能下,完不成目标的要下来。选拔机制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机制,业务部门有提名权,人力资源体系有评议权,党委有否决权。干部考核机制有三个方面,一是责任结果导向、关键事件个人行为的评价考核机制;二是基于公司战略分层分级述职,即PBC(个人绩效承诺)承诺和末位淘汰的绩效管理机制;三是基于各级职位按任职资格标准认证的技术、业务专家晋升机制。走专业线的就是技术专家、业务专家,他们可以各种职位标准来申请,认证通过了就能够上去。华为在干部考核过程中不完全重视绩效,因为绩效只能证明你可能会克服被淘汰,不能证明你可以被提拔。关键要看个人行为考核,要综合各种要素来考虑。
针对绩效考核,华为根据公司战略,采取综合平衡记分卡的办法。综合平衡记分卡是华为整个战略实施的一种工具,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及华为在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实现华为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关键在于平衡:关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收益增长目标和潜力目标的平衡;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的平衡;产出目标和绩效驱动因素的平衡及外部市场目标和内部关键过程绩效的平衡。华为从战略到指标体系到每一个人的PBC指标,都经过评分记分卡来达到长短、财务非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对于干部关键事件行为的评价,华为有评定的依据,不同层面的主管会看你在关键事件中的表现或有意让你在一些关键事件中锻炼,在锻炼过程中再对你体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评价,然后得出绩效考察的结果和关键事件过程行为评价的结果,它和干部的薪酬是直接挂钩的。中高层管理者年底目标完成率低于80%的,正职要降为副职或给予免职;各级主管PBC完成差的最后10%要降职或调整,不能提拔副职为正职;业绩不好的团队原则上不能提拔干部;对犯过重大过失的管理者就地免职;被处分的干部一年内不得提拔,更不能跨部门提拔;关键事件过程评价不合格的干部也不得提拔。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变革,形成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和干部培养与选拔的体系,同时也使得员工做任何事情都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材料4 华为任正非回应“胡新宇事件”,肯定床垫文化
“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公司内刊《华为人》发表题为“天道酬勤”一文。文中,对此前《第一财经日报》独家报道的“胡新宇事件”和之后引发的“床垫文化”讨论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回应。任正非强调,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华为至今仍要坚持和传承。任正非还在文章中透露,华为正推行人力资源变革以适应新的企业情况,应对严峻的海外市场竞争。
肯定“床垫文化”
任正非警告道,华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规模已经很大了、成功了。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
对此,任正非表示:“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在任正非看来,信息产业正逐步转变为低毛利率、规模化的传统产业。电信设备厂商已进行和将进行的兼并、整合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
任正非进一步透露,目前,华为正在推行人力资源变革,希望“建立一支宏大的,能英勇奋斗,不畏艰难困苦,能创造成功的干部员工队伍”。华为还将推行“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的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基于岗位责任和贡献的报酬体系,为更多新人的成长创造空间。
任正非强调,任何员工,无论新老,都需奋斗。从高层管理团队到每个基层员工,只有保持不懈怠的状态,华为才能活着走向明天。
海外形势更加严峻
事实上,华为错过了2G的市场时机,华为在GSM上投入了十几亿元研发经费,在1998年就获得了全套设备的入网许可证,但打拼了八年,在国内无线市场上仍没有多少份额,甚至没有收回成本。
目前,华为在3G上又展开了更大规模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每年近10亿元的研发投入,已经坚持了八年,因为在国内市场收不回成本,华为不得不到海外寻找生存空间。
任正非指出,华为已进行十年的国际化,还要坚定地走下去。
进入海外市场,任正非认为,华为的差异化优势主要是满足客户需求比较快,比如泰国AIS,华为因为比对手项目实施周期快3倍,才获得了服务AIS的机会。创业时,华为把收入都拿出来投入到研究开发上,与世界电信巨头的规模相差200倍之多。通过十余年时间,终于在2005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亿美元,将与通信巨头的差距缩小到几倍。
目前,华为占2005年全球WCDMA新增合同份额的21.6%,今年上半年在CDMA的新合同全球份额已经超过40%以上。华为前日还宣布,沃达丰集团最终选择华为承建其在西班牙的 WCDMA/HSDPA商用网络,至今华为已经获得30个WCDMA/HSDPA商用合同。
“我们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没想到又要开始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任正非指出,华为的国际市场刚刚有了起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却比以往更严峻。最近不到一年时间里,业界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通信成立合资公司,一下子使华为与这些竞争对手之间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
任正非认为,虽然华为已经进入了100多个国家,但海外很多市场刚爬上滩涂,随时会被赶回海里;网络和业务在转型,客户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和市场风云变幻,刚刚积累的一些技术和经验又一次面临自我否定,华为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第四篇:军转文化与蓝血企业
军转文化与蓝血企业
军转文化与蓝血企业
什么是军转文化?就是军人转业退役后对军队文化和军人职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提升和发展。在这里我们特指其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果并形成独特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
世界上很多伟大企业的缔造者都是军人出身。在发达国家,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麦当劳的创始人克罗克、迪斯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联邦快递的创始人弗雷德·史密斯、惠普的创始人之一威廉·休利特、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西门子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英国报业创始人罗伯特·麦克斯韦尔、可口可乐实际意义的创始人伍德鲁夫、杜邦公司改造者亨利·杜邦、IBM的拯救者小汤姆·沃森等等,他们都出身军队。在中国,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万科的王石、万达的王健林等也都是出身军队,他们人数之多,地位之高,贡献之大,令人折服!他们的领导风格,创业性格,其个性虽各有不同,但其军队文化、军人职业精贯注企业的共性却是极其相似和鲜明的。以上世纪90年代《蓝血十杰》的出版热销为标志,有人干脆把代表贵族血统“蓝血(BLUE BLOOD)”,冠以这类企业家,开成为伟大、卓越的代名词。我们姑且将军转文化的集大成者称作为蓝血企业、蓝血企业家。老转村是军队军人形像和职业生涯的延续,她是军转文化天生、天然的实践者,虽然我们与“集大成者”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成为一个“集小成者”也未尝不可。通过我们的自身实践,尤其是对蓝血企业和企业家群落的研究考证,军队文化和军人的职业精神对成就企业和企业家是有着必然规律的,我们试着将这些规律总结提炼为军转文化的八点特质:
1、使命责任,崇尚信念
2、谋略战略,崇尚韬略
3、组织纪律,崇尚服从
4、快速灵活,崇尚速度
5、坚毅进取,崇尚英雄
6、精准划一,崇尚严整
7、激情欢乐,崇尚士气
8、以人为本,崇尚关爱
我们原本想要按照这八点特质编辑本期的《老转村商学院》,看了大阅兵之后,觉得如果把蓝血企业集结到一起,较为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期的《老转村商学院》虽然编完了,但我们对蓝血企业和军转文化的思考却还不能停止。
第五篇:华为文化
华为文化
目录
1.华为公司简介..............................................................................................................1 2.华为公司成就.............................................................................................................1 3.华为重视企业文化.......................................................................................................1 4.华为LOGO文化内涵...................................................................................................1 5.华为文化.....................................................................................................................2 5.1狼性文化.............................................................................................................3 5.2床垫文化.............................................................................................................3 5.3工号文化.............................................................................................................3 5.4压强文化.............................................................................................................4 5.5危机文化.............................................................................................................4 5.6服务文化.............................................................................................................5 5.7服从文化.............................................................................................................5 5.8自我批评文化......................................................................................................5 6.华为文化存在的问题....................................................................................................5 6.1饱受争议的狼性文化............................................................................................5 6.2难以持续的床垫文化............................................................................................6 6.3明日黄花的工号文化............................................................................................6 7.总结............................................................................................................................7
华为文化
华为文化
1.华为公司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信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人口。根据收入规模计算,华为已经成功跻身全球第二大设备商。
2.华为公司成就
2010“世界500强”(The World′s 500 Most Influential Brands),华为集团再次入选。海外科技杂志Fast Company三月初评出了2011年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中国的华为排名第18位,为中国品牌最高名次。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华为排名39。华为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Value Lab)编制的2010《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46位,品牌价值已达185.12亿元。
3.华为重视企业文化
任何一个强大的公司都要以强大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华为公司始终坚持以丰富让人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为愿景,以聚集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为使命,以关注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为理念,努力通过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了长期保持华为的文化特色,确保华为的可持续发展,华为将对新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华为让员工感受华为文化,熏陶华为文化,才能让他们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
4.华为LOGO文化内涵
华为新的企业标识在保持原有标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上,更加聚焦、创
新、稳健、和谐,充分体现了华为将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持续的创新,支持客户实现网络转型并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业务;华为将更加国际化、职业化,更加聚焦客户,和我们的客户及合作伙伴一道,创造一种和谐的商业环境实现自身的稳健成长。
华为文化
华为新的企业标识是公司核心理念的延伸:
聚焦:新标识更加聚焦底部的核心,体现出华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理念。
创新:新标识灵动活泼,更加具有时代感,表明华为将继续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持续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共同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稳健:新标识饱满大方,表达了华为将更稳健地发展,更加国际化、职业化。
和谐:新标识在保持整体对称的同时,加入了光影元素,显得更为和谐,表明华为将坚持开放合作,构建和谐商业环境,实现自身健康成长。
5.华为文化
华为企业文化的源头是来自于有着军人背景的任正非所推崇的文化──“军事文化”。
“军事文化”是军队建设的灵魂和巨大精神动力,也是军队战斗力形成的文化根基。对华为而言,培养军事式的文化,不仅弥补了我国企业由于人治造成的不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优秀的军事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服务于整个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华为整体的工作效率,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了员工对内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军事文化”是华为企业文化之源、华为企业文化之根、华为企业文化之魂。实践中,华为的企业文化是任正非率领的团队在创建百年企业强烈愿望的驱使下,在企业文化的源头上自觉追求、共同创造的适应性文化。“军事文化”所表现出的八大文化特性如下图所示:
华为文化
5.1狼性文化
搅动世界的华为将营销战略视为核心竞争力,而营销战略的核心,就是拥有一支由“狼群”组成的营销团队,“狼性”被看成是华为企业文化的一个象征。狼的特性:
1)有良好的嗅觉 2)反应敏捷
3)发现猎物集体攻击
华为市场系统流行“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任正非坚持——“狼群”食物将要越来越少,“狼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狼群”才会齐心列里去捕捉更多的机会,猎取更多的猎物。忧患意识是唤醒团队更大的“狼性”,创造更多的财富。
5.2床垫文化
华为人秉承上世纪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勤补拙,刻苦攻关,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方案。在每个开发人员的办公桌下都有一个床垫,一旦需要加班加点,就睡在公司,这形成了华为独有的“床垫文化”。其精神是: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华为人恪守终做到兢兢业业的工作奉献。初创期的华为人:恪守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企业精神,实践着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进攻理念。当今华为人:继续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面对已有的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对内通过坚持不懈的管理改进和能力提升,提高工作效率和人均效益,对外基于客户需求导向不断进行创新,虔诚地服务于客户,最终服务于国家。
5.3工号文化
为了满足创业初期的特定需求,华为出现了“工号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演绎成一种习惯,当习惯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华为的“工号制度” 就演变为 “工号文化”。
信息与文化属性:反映了员工工作年限、所在部门、职务等级等信息,以及工号所有者的“尊卑贵贱”的文化象征。
“工号文化”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1)唯一性有利于华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号的信息属性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工号拥有者的身份、资历、地位,便于相互不熟悉的员工之间基于工号建立“下尊上、新尊老”的企业伦理文化氛围。2)能够反映出员工在企业所拥有的股权多少。由于华为实行的是全员持股战略,员工根据工作时间长短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内部股,工号越靠前的员工获得的股权越大,用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员工的长期激励。
华为文化
5.4压强文化
华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实力,不断追求市场容量的扩大与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传导出来的不竭强压,让部分华为人喘不过气来。市场压力的传递机制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要求带来的压强放大问题,形成了华为的“压强文化”。其表现如下:
1).潜在的职业压力成为华为人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目标的动力:
华为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任务,更希望挑战环境、挑战自我,将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一种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途径。
2).利用“翁格玛利效应”,对华为人进行心理暗示:
你很行,你能够做的更好„„充分授权,委以重任,激发其内在潜力,使受激励者化压力为动力,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性。3).华为的“全员接班制”:
将压力传递到每一个员工,使华为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华为每年高于10% 的人才流动率,虽然很残酷,但在客观上保障了人才团队。
5.5危机文化
华为和任正非居安思危的思考方式堪称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典范。2000 年IT 泡沫的破裂,国际IT 市场迎来了冬天,任正非并没有因华为的兴旺而高枕无忧,而是拉响了“华为的冬天”的警报。从那一刻起,华为人的危机意识上升为“危机文化”,深入每一位华为人的心中,时时刻刻警醒着华为人。《华为的冬天》和《北国之春》让华为在中国的企业界确立了新的地位,其重视危机的企业文化开始拥有了扩张性的影响力。深刻地体会到任正非每时每刻的沉重危机感,但又坚韧不拔、坦然面对的不屈精神。华为就是在危机与忧患意识中一步步走向强大。
2004 年是IT 界的“暖冬”,但华为更为深刻地检讨并审视华为目前遇到的严峻困难,并进一步发展其寒冬预警理念,任正非第二次提出了华为要注意冬天。2008 年,华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7 年华为销售收入已达125.6 亿美元,跻身世界通信设备商前五强,似乎应该庆功的时刻,任正非反其道而行之, 第三次警告要注意华为的冬天。
认为外部环境比以往更为严峻,业界几次大兼并正在给华为造成压力──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通信成立合资公司,使华为与这些竞争对手之间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任正非面对当前存在的压力和问题,需要更为冷静的思考,如何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如何妥善改造华为的企业文化。华为的“危机文化”,让华为人防患于未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危机中寻找生存的机会,在可能出现的恶劣环境中寻求发展。
华为文化
5.6服务文化
任正非曾非常朴素地告诫员工:“天底下唯一给华为钱的,只有客户。我们不为客户服务,还能为谁服务?客户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理由!”这句话毫无掩饰地道出了华为文化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文化──服务文化。
服务:不仅仅指产品的售后服务,华为服务的对象包括客户、产品、员工、社会。从客户的需求、客户的竞争力、产品的研究、产品的优化升级。服务于社会,为国家上交的利税一年胜过一年,作为一家成立仅十余年的公司,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汶川大地震后,华为捐款2000 万元用于灾区恢复重建,并多次派遣华为人深入灾区进行通信服务救援,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灾区人民。
5.7服从文化
华为拥有优秀的强势领导者,他们有权、有才干、有远见,华为员工由此产生了对领导者的服从感,并一直延续“服从文化”的气息。其根源于领导者的影响力,不仅仅是权利影响力,还包括非权利影响力。华为领导者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利用其自信果断的判断力,敏锐犀利的洞察力,以及掌握现代化决策、监督的办法和能力,有效地使用其权利影响力。
5.8自我批评文化
是全方位的自我批判,它不仅仅是指华为人的自我批判,更重要的是站在系统的思维高度进行自我批判,不论是从管理系统的自我批判,还是市场营销系统的自我批判,甚至还包括了研发系统的自我批判,这一切无一不表明了华为一直在推行以自我批判为中心的组织改造与优化活动。
《华为的冬天》一文中指出:“自我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也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提升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 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已经灌输到华为人的每一根神经末梢,已经成为华为文化基因最根本的元素,同时也构成了华为18 年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动力。
6.华为文化存在的问题
6.1饱受争议的狼性文化
“狼性文化”是柄“双刃剑”,它虽然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狼性”的背后却潜伏着危机,这种危机的扩大将对华为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狼性”
华为文化
本质上所体现的是残酷无情、不择手段、无视人性、狡诈凶残,这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产生文化迷失。华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血腥厮杀,企业之间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经常造成双方损失惨重。虽然竞争对手被华为尊称为“友商”,但在市场上更多的仍是对“友商”残酷无情的打压,无法实现企业之间的“共赢”。此外,为华为提供零部件、软件、服务或者外包业务的供应商、分包商,都属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在与华为的互动中相对处于劣势,有着无法言说的痛苦。供应商由于华为的“零库存”管理模式,自己必须承担备货过多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分包商则必须与华为共担风险,可能因为一个分包项目的失败而危及公司的生存。华为的“狼性”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而缺乏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的合作环境的思考。华为宣扬“狼性”,可能导致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刚性文化,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老板之间可能会出现互相提防、互相猜忌、毫无信任感的局面,过分地强调“狼性”而导致的人性化不足成为华为人心中永远的痛。
6.2难以持续的床垫文化
“床垫文化”之所以成为千夫所指,是因为很多华为人为了实现“业界最佳”的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作为代价。当胡新宇成为了“床垫文化”的牺牲品时,华为员工频繁跳楼自杀,“床垫文化”受到了人们的空前质疑。高工资带来的是华为人的高投入,但未必是高效率,身心未得到充分的休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是死亡。华为人需要“床垫文化”倡导的精神,但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是用自己的身体换来的财富是否值得。事实上,员工的超时劳动对员工的个人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潜在的危害性。不论是创业还是守业,需要员工有艰苦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但是必须拒绝对员工的身心摧残、思想摧残以及文化摧残。
6.3明日黄花的工号文化
“工号文化”带来的弊端也同样让华为不堪重负。员工对工号文化的曲解,容易形成“以号为尊”的不良文化氛围:工号靠前的员工在工资、奖金、晋升等方面比靠后的员工更具优势,导致企业内部存在不公平现象;工号靠前的老员工单凭内部股票就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与新员工的收入形成明显对比,严重打击了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号的长短成了一种鉴别新旧的标签,甚至成为了老员工歧视新员工的依据。任正非已经深刻认识到“工号文化”带来的不良积习,2007 年的“7000 员工的集体辞职事件”,就是针对 “工号文化”所作出的巨大变革。华为及时调整了内部分配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产生“鲶鱼效应”,华为将更加充满活力,充满斗志,充满希望。
华为文化
7.总结
华为企业文化有其独特的气质,其文化可总结为以下六大企业价值观:
1)成就客户: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2)艰苦奋斗:华为没有任何稀缺的资源可依赖,唯有艰苦奋斗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信赖。坚持奋斗者为本,使奋斗者获得合理的回报。3)自我批判:只有坚持自我批判,才能倾听、扬弃和持续超越,才能更容易尊重他人和与他人合作,实现客户、公司、团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4)开放进取: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坚持开放与创新。
5)至诚守信:诚信是华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华为坚持以诚信赢得客户。6)团队合作: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这些是华为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华为文化也存在着诸多缺点,狼性文化,床垫,工号文化当中都隐含着与企业背道而驰的障碍。华为要想在当今全球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完善其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