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火电厂建设精细化管理
火电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之路径
当前,中国火电建设正处于高端发展时期。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火电投资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
中国火电建设的历程表明,我国工程建设和投产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行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建设绿色火电站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公司持续盈利和长期竟争力的有效手段。
施工精细化管理是工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在工程设计和设备采购优化的前提下,施工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性保证。
火电工程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上一些项目建设质量差、投产水平低,除了设计、设备的原因外,集中表现为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个别工程施工质量甚至不能满足低水平的设计和劣质产品说明的要求。
施工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组织制订并切实落实施工组织总设计,实现工程从设计图纸形态到产品实物形态的优质转换,将设计指标有效地固化为达标的使用功能,从而保证施工质量的专项质量管理活动。
从当前工程施工管理实际状况和需要出发,推行施工精细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定位施工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首先,施工精细化管理是在全面推行工程建设质量的有关标准、规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推动质量标准、规程的有效落实。不是另搞一套。其次,施工精细化管理着力解决的不是全面质量管理问题,而是特殊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原则上不涉及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它直接面对的将是从行业和企业的管理素质、体系、标准水平来看应当是能控而不在控、能达标而不达标、应优化而未优化的问题。这就是说,施工精细化管理是有特别针对性的,它的任务就是解决当前质量保证环节上存在的执行不力的突出问题。
2、建立企业施工精细化管理对象目录。
施工精细化管理是很具体的施工业务或专业性工作。不仅在理念上要正确把握,更要在实际工作上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对象。火电工程建设规模大,区域背景、管理习惯、参差不齐,企业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施工精细化管理对象目录》。首先,企业应对近五—十年期间所属各类火电机组施工建设中的质量问题、质量后果、量质原因开展专项的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性调查工作由集团企业统一部署,省(分)公司实施。其次,企业应建立由施工、监理、业主、厂家代表、设计代表组成的专家组,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专业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核查,最后从中提出重点目标、关键环节、普遍性质量缺陷,并制作成正式的《企业施工精细化管理对象目录》,作为企业实行施工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支持文件。
3、建立强制性企业标准和规程。
建立必要的企业标准和规程,是保证质量冶理目标能控在控、能优则优的重要管理工具。通过企业标准、规程的制订,将《企业施工精细化管理对象目录》针对的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刚性化、管理制度企业化,压缩所有参加施工及管理的单位随意性管理的空间,使施工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程式更加具有确定性和不可动摇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类:①验收、试验标准类,如汽机通流间隙、转机振动、真空严密性、主要辅机出力、能耗等;②特别操作规程类,如焊接、热处理、阀门安装、洁净安装等;③典型化工艺样板类,如土建、钢结构、电缆、保温、悬吊架、重点成品保护等;④全息式现场监理、监督类,如深基础、设备间隙调整、密封、隐蔽或封闭等重点工程。
4、推行不信任管理原则。
施工阶段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大多数是因为粗放的施工及其管理造成的。而同类问题的不断重演,则更多地是由于信用堕落、责任约束软化而放任自流形成的恶习。推行施工精细化管理就是对特定工程质量保证组织的不信任。我们只有将《企业施工精细化管理对象目录》,按照不信任原则设立专项条款进行管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企业施工精细化管理对象目录》确定的范围、企业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要求,项目公司应当做好以下专项工作:①在施工、监理标段招、投标文件中,必须设专篇表述相关的要约或承诺。对不设专篇承诺的投标文件,应按无效投标处理。②在签订的主合同中,必须设专项条款规定双方的特别权利、义务。对不严格履行特别条款的单位,应当终止合同,并要求赔偿。③建立专门的施工、监理、验收手续、资料。施工、监理、业主单位对《目录》所列对象均要建立单项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总结,具体记载:开工竣工时间,施工作业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的技术、行政负责人、操作人员,质量验收结果等。④调试大纲、措施要有专篇规定,调整试验要有专项报告,并经业主方签字认可。
5、提高项目公司 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项目建设的水平高低,总体上取决于项目公司的专业管理素质和水平。事实上,在投资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火电工程建设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矮个子业主。推行施工精细化管理,其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做强业主和业主要做强。主要措施如下:①按照专业管理的原则编制项目公司的机构和人员。特别是工程类、设备类、预算类的主要部门和岗位,必须按照专业类别设置岗位、编制人员。②项目公司的主体责任要到位。项目公司要做遵守招投标文件、履行合同的模范。在项目商务实践中,有的项目公司本身存在着不熟悉招标文件、不重视合同约定的情况、或履约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如验收不严格、结算不真实、奖惩不合法等,造成管理上的混乱。③将施工精细化管理列入项目公司经营责任考核目标体系。项目公司必须自觉推行施工精细化管理。对于项目公司责任不到位、管理不作为,造成施工精细化管理流于形式的,投资方应根据经营责任考核结果实行奖惩。
第二篇:班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之班组建设
班组精细化管理
ID #56
精细化管理之班组建设阅读487次来源:李华
一、精细化管理之班组建设的意义
企业中,经常听到厂长或车间主任抱怨,公司的管理制度或生产安排很难落实下去,或者不能落实到位,每天一天忙到晚很累;班组长和员工素质不高,班组管理很难,节能降耗成效不大。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作业及工艺标准最终要班组来落实;大量的记录、统计台账等都在班组内完成。班组是生产一线最基层的单位,最清楚生产中的关键及潜力所在,是企业革新、挖潜的主阵地和试验田。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需要到班组中实践、检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也最易在班组中反映出来,班组各项工作的水平反映了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加强班组管理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企业竞争、管理的关键是四支队伍的竞争——三个管理团队(高层领导、中层管理、基层执行)和一个研发团队。企业战略制定、文化传承、政策落实、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决定性环节都在基层。纵观全球,不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优秀企业,基础管理建设均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现今企业间流传着“一般企业看高层、优秀企业看中层、卓越企业看基层”的观点。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们经过调查、统计得出结论,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企业,我国企业里两大问题比较严重:基础管理问题和基层管理者的问题。
二、目前班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数量轻市场。班组只以完成生产量为目的,员工多干多得,对市场需求漠不关心。不能按订单生产,现场混乱,准时化生产、精益化生产无法实现。
2.重产出轻成本。班组关心的是怎样把产品生产出来,而不考虑怎样降低成本,现场浪费大,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3.重经验轻改善。班组喜欢靠自己过去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来做事,很难接受新的管理工具、方法体系和工作模式,不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理化建议少,员工创新改进意识不强,班组管理水平徘徊不前。
4.重技能轻管理。班组长操作技能高,但管理水平低,班组基础管理薄弱,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强,导致企业很多新的管理思想不能落实到班组中。不重视班组长培训和选拔,满足于现有的管理模式。
5.重局部轻整体。班组往往以各自为中心,以班组工作便利为出发点,对企业缺乏系统理解。缺乏战略目标指引,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合作意识。
6.班组凝聚力不高,人心涣散,进取意识不强。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在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上还很落后,必须从科学管理上下工夫,从细节入手,扎扎实实地对班组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如何搞好精细化管理的班组建设
1.班组长任免
当丰田成为全球企业学习的标杆时,全球的媒体、管理学者、经济学家蜂拥而至,去研究丰田生产方式。当有学者问起丰田老人,“谁是丰田的第一管理者?”丰田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丰田的班组长。”
班组长具有生产者、组织者的双重身份。如果把班组比作“细胞”,班组长就是“细胞核”。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任免一个让组员信服的班组长是精细化班组管理实施当中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就目前企业班组长队伍状况来看,还不同程度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意识差,不适应新形势下班组管理的现象。所以加强班组建设的首要工作是选准配好班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班组长的准入条件,制定班组长的任用标准。加强班组长管理要把好“三关”,即准入关、培训关、履职关。一是准入关。在新时期班组长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执行力”;(2)较高的业务素质,必须是本班组的业务尖子;(3)较高的管理能力,善于团结职工,发挥队伍的整体功能;(4)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关键时刻身先士卒,起凝聚人心的作用;(5)一定的文化程度,满足班组管理的需要。
二是培训关。班组长是班组的领头羊,要想在班组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对班组长进行精细化管理全方位的培训,使他们思想上重视,技能上提升,然后才能带领全班组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采取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普遍培训与针对性培训、系统理论培训与现场操作培训、业务技能与规程学习培训、生产管理与安全管理培训“五个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地对班组长进行培训教育,提高班组长综合素质。
三是履职关。班组长的职能就是抓生产、抓安全、抓质量、抓现场交接班、抓班组经济分配。所以必须不断加强班组长对自身职能的理解,提高履行本岗位职责的能力,正确处理生产任务与安全质量、经济效益的关系,促使班组这个企业“细胞”始终保持旺盛的机能。
2.推进人本化
精细化管理首先在于人,人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位以后,才能很好地付诸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班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把教育和引导员工“树立精细意识、自发主动践行”作为切入点,从领导做起,坚持从上至下、持之以恒地宣传发动。在动员上要做到深入细致、潜移默化,通过动员会、座谈会、推介会等各种形式,把精细化的理念、目标、方法、成效传递给每一位员工,时时提醒、激励员工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在引导上要做到目标明确、步骤清晰,通过专家授课、讲座这种最简洁的方式,利用企业内部报纸、网站等广泛的宣传阵地,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及给企业带来的成效用通俗的方式讲清讲透,赢得员工对班组精细化管理内涵的理解,避免操作起来无所适从。在指导上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最基本、最容易被员工接受、最方便实施和考评的地方做起,并注重培养典型,总结成功案例,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成功事例教育员工,使他们从体验中增强认同感。只有这样,班组精细化管理才能顺利推进。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套机制,要把班组员工的利益与精细化班组管理联系起来,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刺激员工主动投身到班组精细化管理中来。
3.班组人员管理
对班组员工也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应该注意如下四点:(1)民主管理,以理服人。有事要多同班组人员商量,征求班组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搞一个人说了算。工作中出现了问题要主动地承担责任,靠上去帮助分析查找原因,要尊重职工。(2)注意沟通,以情感人。工作中有了矛盾,不要回避,要诚恳、耐心地去沟通交流,要注重团结那些有不同意见的同志,职工有了困难要主动地帮助。(3)要多注意发现优点,不要吝啬表扬。工作中不要只盯着职工的缺点,要注意发现优点,引导职工改正缺点。表扬是最不要成本的一种激励方法。(4)要培养职工树立班组的集体观念。班组的收入、荣誉取决于班组的每个成员,团结一起才能干好工作。(5)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沟通、引导的方式也应不同,要有区别的采用激励方式。比如有的员工重收入,有的员工重荣誉。
4.班组生产管理
合理、准确地将每一个工作单元、工作日的具体工作量分配给每一位员工,是实现工作安排精细化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工作任务有预知能力。(1)安排工作的计划性。班组长安排工作时,事先要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胸有成竹”,对每一位员工的技能、体力、身体健康状况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分工时,量才使用,量力而行,做到工作安排无遗漏,轻重分配恰当。(2)安排工作的超前性。在日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还要有周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这样,管理人员就会胸有全局,超前的工作计划将为日后具体工作的精细安排赢得主动。(3)安排工作的周密性。材料准备是否齐全、生产设备是否处于最好状态、措施是否传达、影响现场工作的外部因素是否解决等,都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需求。(4)安排工作的量化性。凡有量可计的工作,要有明确的数量计划,在做数量计划时,要估算每一个量化细部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确保每一个工作过程的劳动力布局合理,不窝工、不过量。
精细化生产需要很多支撑条件,采用若干标准,但其最主要的要求是一切恰到好处。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和原辅材料提前到货都是一种“浪费”,这就要求市场部严格按照市场(客户)需求提供给生产部准确数量;生产部在安排生产的时候尽量做到计划、实际生产数量、客户订单产量三者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班组的任务就是严格按照生产部门的要求执行。在合适的时候,以精益的产品向市场(客户)供货。这样既能保证客户的供货,也能减少成品和半成品的库存;降低库存成本,便于工作场所、库房有限空间的利用,更有利于推行5S,甚至6S、7S 等,在5S 管理和精细化生产双管齐下的情况下,生产现场和库房环境将得到大大的改善,工人的劳动量减少,积极性更高,减少月末清理库存的工作量,避免我们的成品、半成品在搬运过程中的损耗;还能避免客户在下次下订单时对产品的一些更改带来的损失。当员工真正理解了“现场即市场”的理念以后,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精细化班组生产中去。
5.班组成本核算
(1)物耗、成本要落实到人。各项材料消耗成本要通过考核奖罚落实到个人,班组的材料管理效果也要与个人的经济收入挂钩考核,要实行班组成本管理责任制,要明确化、具体化。彻底杜绝班组对材料大撒手的管理和大敞口的使用及事先无计划、事后无考核、用多用少一个样、责任不清、奖罚不明的粗放式管理办法。要让班组员工真正认识到,浪费了材料就是浪费了自己的工资。同时还能增强班组员工的计划观念,使班组员工对生产用料标准明确、数量清楚、心中有数、先算后领、计划用料,由过去的“用了算”变为“算着用”。
(2)要转变观念。要通过对班组材料成本的日考核、日核算,让班组员工及时了解当天的物耗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物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彻底杜
绝那种只关心产量进度和自己工作量多少,不关心材料消耗,对材料的浪费现象漠不关心的错误思想,让班组员工由过去的“要我管”变为“我要管”。
(3)要纳入考核。要把材料成本纳入班组管理的重要内容,彻底杜绝不抓材料消耗的片面做法,促使班组做到安全质量、生产任务、生产成本一起抓,使班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经营之路。
(4)要提高认识。要使班组员工进一步增强认真学习技术和业务的自觉性,引导班组员工利用工作技能的提升和改进,促进生产成本的节约。鼓励针对节能降耗的小发明、小革新。
6.班组安全管理
班组安全管理的精细化。重点内容在现场管理。(1)无条件地给员工配备完善安全卫生设施,保障员工在遵章作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安全事故。监督指导他们正确使用。(2)机器、设备管理整洁,安全附件齐全,严格执行设备巡检制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3)班组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严格执行安全纪律、工艺要求、劳动纪律,各种原始记录做到标准化、规范化。(4)材料、备件摆放整齐,各种工具器材实行定置化,做到物流有序,安全标志齐全,安全色标醒目。(5)岗位工艺技术规程、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安全技术规程齐全,班组有安全规章制度。(6)班组在生产现场要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工作,及时了解安全生产情况,及时处理生产中反映出的问题。
7.班组质量管理精细化
生产车间实行的是流水化作业,涉及的工种多,却又要在同一时间内联合作业。班组是最小的生产单位,质量问题从班组抓起才最有成效。
(1)注重引导,提高班组成员的参与意识。
通过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学习“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真正理解“我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本工序的质量,而且又会影响下一道乃至影响整个操作工序质量,进而威胁整个作业项目的安全”,为形成从“向我要质量”转变为“我要质量”的良好作业意识奠定基础。
(2)在关键点进行质量监控。
除了意识定位外,日常生产中对工序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监控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作业过程、每个作业项目、每个作业动作、每句作业用语,都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工序内容,通过对作业过程的剖析,使每个操作人员都能了解自己完成各工序的质量水平,进而找到影响质量的作业关键点,班组长根据每个职工不同的特点,根据各关键点的轻重缓急“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攻关,从而显著提高监控力度,最终提高并巩固作业标准。
(3)开展交流,激发质量创新意识。
开展员工共同质量改进计划,班组成员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议,针对日常生产过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搭建一个员工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其次,要通过续开展QC 活动,充分调动员工关心质量、参与质量管理、自觉自主地解决身边存在问题的自觉性。在巩固、转化QC 成果的同时,还要整理成果材料积极参加企业内外交流,多参加小组成果发布会,使员工开拓质量改进的思路,共享取得成果的喜悦,在与专家和优秀团队的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4)区分两个概念:工作质量,产品质量
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包括为达到产品质量标准所做的各项管
理和技术工作的完善程度。工作质量虽然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但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产品质量是在生产全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企业素质的主要标志,它综合反映了产品从设计、试制到生产检验等各阶段的工作,也反映了工艺、设备、原料、生产计划和销售服务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例如一个企业对不合格品检验控制严格,交付客户的产品合格率高,客户投诉少,但这不等于工作质量好,因为它可能是一个不合格品率高、生产过程中进行大量返工及成本高的企业。不能说明此企业的工作质量好。班组的精细化质量管理主要应在工作质量上下工夫。
(5)通过生产现场引导,班组培训学习,要让下面几个观念深入人心。下道工序是用户,用户第一;
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
产品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
一切用数据说话,能定量分析,就不定性分析;
质量管理是每个班组成员的本职工作。
8.班组验收考核精细化
建立一套精细准确的验收考核标准,组织专门的验收和考核,对职工工作量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定和跟踪了解,是班组管理精细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根据行业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编写制定质量验收标准,精确检验工作技术、工作件的达标情况,并对检验的结果做出详细的检验记录,造册入表,登录备案。只有这样才能对职工的实践操作技能起到监督的作用,鼓励班组员工立足岗位,提高工作技能。据此对职工进行经济考评,工作量大质优者高酬,反之,则低薪或处罚,职工口服心服。质量验收制度的精细化在于制定检验标准的准确、检验过程的精细、检验结果注册登记的详细。
9.班组科学管理工具运用精细化
班组通过看板管理、目视管理,开展6S、QC、TPM、IE 等活动实现精益生产与管理,这些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方法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决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要经过一个长时期的磨合和适应过程,在组织班组成员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和适合的培训方法。培训时要照顾到他们的实际文化水平和现有的工作技能。培训要深入浅出,形式上为他们所喜闻乐见。需要结合行业实际,采用适当方法,使先进的理念、方法与班组工作实际水乳交融,有机融合,最终固化下来。班组精细化建设,刚开始实施时,由于要制定很多规章制度,采用量化的方式,运用很多科学管理工具,班组成员会感觉有点繁琐、复杂,但一旦这些精细化方法应用到位的时候,我们无论生产还是管理都会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比如现场管理,我们如果刚开始时,严格按照现场管理的5S 要求,进行物料的堆放、清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以后,生产时一定会从整洁有序的现场管理中受益很多。我们一定要通过专家讲座、培训的方式向班组员工讲明一个道理,现在短时间的“繁”,是为了将来长时期的“简”。
结语
在班组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协调,形成合力。上一级的职能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及时根据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淘汰过时的标准、制度,补充与时俱进的新标准、新制度。善于发现班组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班组和个人,要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班组长要发挥主导作用,管理中不仅应有强烈的责任感,还要有一套灵活的工作方法。引导班组员工发挥主体作用,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班组精细化管理才
能最终实现。在班组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内在有这样一套程序:设定规则,规范行为→不断训练,养成习惯→强化习惯→习惯成自然。只有当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方法化为我们日常工作中下意识的举动时,才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习惯成自然。我们绝不应该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因为科学理念的形成,注重细节观念的培养,绝不可能在一日之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很多扎实、细致的工作。精细化班组管理的实施本身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
第三篇:企业文化的建设-精细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建设:精细化管理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自身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看待事物的价值观念和处理事物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特别的,正如任何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一样,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因此,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有的企业有意识地把自己企业的文化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其更清晰、更明白,而有的企业则没有进行总结和提炼,任其在组织内含糊地存在。
已经进行提炼和总结的企业文化有两种产生方式,一是把领导认同的文化、倡导的文化当做企业的文化,另一种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讨论、认同的文化。今天的中国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老板或者企业领导的文化,是企业家文化,是企业家们希望看到的积极的、向上的、有利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并非企业全体成员共同产生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支撑点,也是企业业绩的精神保障,因为企业文化最终是通过员工的具体行为来表现的,行为又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并最终影响到企业业绩。文化在先,行为随后,业绩最后。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论是已经进行总结和提炼的企业文化还是在企业内部模糊存在的企业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因素,都有健康和不良的方面,但多数只是谈论、表达自己文化中积极的部分,回避了消极的部分。其实只有为企业基层员工真正认同的文化才是企业真正的文化,而不在于它总结和谈论得如何完美、积极和健康。
在精细化管理的ORTCC理论模型中,文化是出于底部的支撑部分,是支持企业工作质量控制和改善系统的基础。前面彭老师对企业文化系统做了基本的阐述,认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必须得到广大员工的内心认同,形成一种组织内尊重秩序、尊重责任、尊重规则的文化。没有员工内心的认同,再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也只能在短期内发生作用,因为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和颁布的管理文件是管理的显规则,是用文字明确和清晰地表达的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引导或行为约束,是企业管理的显规则,是企业与员工达成的行为契约。而企业文化则是管理的潜规则,是员工与企业达成的心理契约,是隐藏在企业制度等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企业运行的规则。它是企业内部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文化作为组织潜规则一旦在组织内部形成将对组织生态和组织运行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潜规则还是消极的潜规则,他们在许多时候具有比制度和文件这些显规则强大得多的力量和功能,因为人们总是潜意识地按潜规则办事,组织中消极的潜规则会削弱和妨碍制度和规则的作用,而积极的潜规则则会支持和加强制度和规则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规则不可能涵盖管理的所有内容,它是有空隙的,但规则之间的空隙可以用文化填充。也就是说,文化可以在规则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文化的原因。未来的企业竞争一定是人的竞争,不是机器和设备的竞争,而人的竞争,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因此,在企业内部必须营造支持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要素,如时间、秩序、责任、规则,否则制定再多的精细化管理文件来提高员工工作质量,最终都很难发挥作用。
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尊重秩序、尊重责任、尊重规则的组织文化,否则规范、严谨、科学的文件也难以发挥作用。但今天的企业外部文化环境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努力之间存在很多的矛盾,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灵活不支持精细化管理的严谨,“文革”期间破坏的秩序观念不支持精细化管理的程序理念,中国近几十年的革命观念与精细化管理的渐进、持续改善的思想相矛盾,今天急功近利的社会与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职业责任不吻合。中国人做事的思维逻辑是不问对错,只问亲疏,不问是非,只问态度,与精细化管理的系统结构思维不在一条道上。中国人的做事方式定性、抽象,随意性强,变化多,打擦边球,偷懒图省事,粗制滥造,走形式,只要面子光彩的特点与精细化管理定量分析、系统解决,计划性强,遵守规则,精益求精,注重实效的要求有巨大的冲突。
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大的代价才能真正建立支持精细化管理实现的企业内部文化,甚至要做许多本该由社会承担的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教育,例如矫正员工已经形成的消极、负面的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另外,一些企业家本身就是靠搞关系、走路子等捷径发家致富的,内心认同的价值观念与其作为企业领导希望和倡导的积极价值观是两张皮,其日常行为表现必然与精细化管理的责任、规则等价值理念不吻合,这样的企业建立真正支持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道路还很漫长。如果企业倡导的企业文化只是表面文章,员工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创造者、运行者和承载者,而是被动的试验者和忽悠对象,彼此没有形成很好的心理契约,那么最终规则和制度常常遭到破坏。而积极健康的符合企业利益、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企业长期努力的结果,是企业领导人以身作则的产物。
企业文化只是一种假设,一种愿望,要成为企业真正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必须通过与企业相符的经营管理原则和规则制度来真正实现,否则企业文化就真的只是愿望、假设、“忽悠”和面子。
比如某公司的价值观假设—奉献精神。
①假设:应有奉献精神;
②原则:奉献者不吃亏;
③制度:评价和报酬规则;
④员工:将信将疑—验证;
⑤结论:奉献者不吃亏;
⑥文化:奉献。
因此,企业要建立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如同精细化管理的推行一样,也要从系统和规则的两方面来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文化就是尊重规则、尊重责任、尊重秩序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建立必须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按程序工作、尽忠职守、服从管理的文化氛围和行为准则,将这些氛围和准则落实到企业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员工身上,落实到员工工作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上,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在规则内行事,而不能置身规则之外,说一套做一套。
第四篇:火电厂建设项目管理探讨
火电厂建设项目管理探讨
火电厂建设项目管理探讨【摘要】对火电厂建设业主方管理目标控制、管理特点进行探讨,以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关键词】业主方项目管理
现代火力发电厂建设,是大机组、大规划容量、高电压、高自动化占主流,投资规模大大增加,大型的基建项目,技术条件复杂,涉及的专业多,建设周期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由立项到前期工作准备直到征地、五通一平、开工、订货、施工、调试直至移交生产,这样一个全过程需要一批技术和管理力量,来进行严密而科学的运筹。工程建设管理是一门专门的科学。以往通常都是从设计、施工、电厂生产检修运行等相关领域抽调人员,这些人员多数是机务、电气、土建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概预算人员,他们大多有丰富的经验,但一般没系统地学习过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理论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等,所以每个项目的管理人员到位后都需要先统一思想,慢慢磨合,直到最后完成任务.在火电建设领域,工程建设项目还没有像设计、施工、制造、调试、管理等专业那样真正形成一个专业、一门学科,在国内还没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统一规范、内容深度要求、工作标准等,尚没有管理公司注册、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等。因此,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建设管理有待向规范化发展。
1火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内容
第五篇:火电厂燃料全过程管理
火电厂燃料全过程管理
◎ 文/华电潍坊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邢世邦
当前,我国火电装机迅猛发展,上游煤炭资源价格和供应形势严峻,新的按能耗调度方式对电力市场发生重大影响,火力发电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困境中求发展、创效益,必须大力提高燃煤电厂的盈利能力、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一靠积极外拓市场,二靠严格内控成本。目前,火电厂燃料成本约占发电总变动成本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火电厂燃料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对电厂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实施燃料全过程管理是火电厂改善经营、提升效益别无选择的必然途径。
当前电厂内部燃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燃料市场的变化适应性差。以山东省内电厂为例,最近几年,相当一部分火电厂出现了锅炉飞灰异常升高,燃烧器区域挂焦,甚至部分电厂发生了燃烧器烧损、锅炉结焦等异常现象。这些情况主要是来煤煤种发生变化后,专业技术指导没有及时跟上,燃料掺烧不合理所致。虽然大部分电厂通过开展锅炉燃煤掺配掺烧试验,通过采取一系列燃烧调整措施,使锅炉的着火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影响煤耗的锅炉飞灰等主要生产指标可以明显好转,但火电厂目前对燃料市场的变化明显不很适应,对燃料掺烧的研究急需加强。煤场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煤场管理中,当煤场储量过高或过低,特别是非设计煤种所占的比例偏高时,由于受电厂煤炭分类存放、合理库存等影响,尽管积累了一定的掺烧经验,但仍无法实现科学掺烧。
燃料采制化和计量过程存在薄弱环节。在煤炭采样管理方面,由于受煤湿和设备消缺不及时等影响,在机械采样器不能正常投入期间,采用人工采样,降低了入厂煤、入炉煤采样的代表性。入炉煤制样工作量大而且工作环境艰苦,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制样煤块被制样人员丢弃等现象,导致制样过程不能完全按照国标要求严格进行,造成入炉煤化验热值不准。化验部门在来煤热值化验准确性方面也存在薄弱环节。同时,在传统的燃料管理中,燃料部门将检修维护的重点关注于输煤皮带和转动机械的维护方面,对入炉煤皮带秤、给煤机皮带秤等计量设备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对皮带秤的校验、标定装置出现的设备缺陷消除不及时,未能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标定,造成皮带秤计量不准确,影响了正平衡计算煤耗的准确性,导致无法对运行部门进行煤耗指标的定量考核。这些都是影响煤质测量准确性的重要方面。
经济运行未能全面落到实处。目前发电企业运行的主要责任和目标,仍然以杜绝非停确保安全为第一位,运行部门在锅炉燃烧调整方面采取各种安全操作措施来保证锅炉燃烧稳定,在经济运行方面投入的管理精力相对不足,导致机组效率不能充分发挥,供电煤耗未能有效下降,确保安全和经济运行没有达到最优平衡,机组在经济性上付出较大的代价。
实施燃料全过程管理的基本措施
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标准、制度,努力降低管理工作对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组织末梢神经麻痹症,即基层执行力差的问题。我们发现,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中层干部、技术管理人员容易高谈阔论,视“职责范围”为“权利范围”,造成速度方面效率太低、管理方面推诿扯皮、执行力度方面虎头蛇尾,信息衰减。电力企业近年来面临着诸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火电厂燃料管理中,首先要将燃料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对照集团公司燃料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检查、补充和完善。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分析研究,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企业燃料管理实际的管理思路,将其制度化、规范化,解决好新老制度的衔接。其次,计划部门、生产调度部门等职能部室要花大气力解决燃料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强的问题,要抓制度的执行、监督和考核,形成闭环管理。
潍坊公司检修员工正在检修燃料堆取料机对职能部门合理分工,加强技术指导。在燃料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工作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明确各职能部室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不留管理死角。计划部门要重点负责煤耗、电量、热值等相关指标的分解,以及主要生产经营考核指标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调度部门负责节能措施的下达和过程监督,负责能源计量的监督和考核;生产技术部门,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电研院,通过大量的掺烧掺配、燃烧调整试验,摸索出“控制煤粉细度、调整一次风速、优化煤炭掺配比例”等经验,对运行部门进行科学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要利用机组检修机会,实施好节能技改项目。职能部室要通过日常的技术管理工作,强化对车间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将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传授给车间管理人员,提高车间燃料管理、节能降耗的能力。
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同时,要进一步倡导团结协作和全公司一盘棋的管理理念,要求各职能管理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与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共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比如:当调度部发现煤耗异常变化时,生技部要积极协助分析指标变化的原因,提出有效措施加以纠正。计划部提出实现全公司综合煤耗最低的管理思路时,调度部应积极开展机组等微增煤耗及其他相关热力试验,为经济调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调度部要会同运行车间超前研究并努力实现机组经济运行的最优方式。通过各职能部室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实现最佳的综合煤耗,实现公司低成本燃料管理目标。
科学分解燃料管理指标,建立考评机制。在燃料管理的全过程中,要树立“以始为终”的高效能管理思想。为圆满完成集团公司和华电国际公司下达的包括煤耗在内的各项考核指标,必须统筹规划、季度、月度指标,抓好日常指标的分解、分析和控制。在指标分解中,要本着“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理念,将各项主要经营、经济技术指标分摊到各有关部门。
公司内部燃料管理划分为“煤场管理”和“经济运行”。其中“煤场管理”主要包括“入厂煤和入炉煤的计量和煤质监督,煤场盈亏,入厂煤、入炉煤热值差的控制”等,该项任务涉及到的具体指标可下达给燃料部门;“经济运行”主要包括“供电、供热煤耗管理,汽温、汽压、飞灰、真空等机组本身相关的主要生产技术指标”等内容,该项任务涉及到的具体指标可下达给调度部、运行车间等部门。
指标分解首先要进行系统的设计,要讲求科学、合理、均衡。在年初考虑评价考核制度时,不仅要将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作为各部门营运改善、对标管理的主要考核目标,而且要将其纳入部门年终评优的必备条件,采取主要经营指标完不成一票否决制度。如:可以将“公司煤耗指标”的完成作为评价调度部和运行部门全年评优的必备条件之一,将电量计划的完成作为考核调度部评优的一项必备的考评指标等,增加相关部门对于指标的关切度。
及时沟通信息,做好资源共享。火电厂燃料管理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计划部、调度部、生技部、财务部、运行车间、化水车间、燃料部门都不同程度地与燃料管理发生关系,只有定期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及时发现燃料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各相关部室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要建立燃料管理例会制度,各部门将各自分管的指标完成情况在分析会上进行交流,便于相关部门了解指标变化,便于职能部门掌握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要及时将影响煤耗变化的煤质监督等相关数据传递给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便于他们分析和控制,具体信息传递要求可通过专业会会议纪要等形式明确下来,时机成熟后可以用公司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将其规范,增强其执行的刚性。职能部室要主动到生产车间了解燃料管理情况,车间管理人员每天要与各生产班组进行指标管理、煤场管理的交流,掌握实际问题,提高各项管理措施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总之,各级管理人员要善于多方搜集信息,只有了解实际生产情况,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才能做到科学管理和有效指导。
切实加强燃料管理的过程控制和监督。树立目标很重要,但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更重要。燃料管理指标的过程控制一是要突出重点,抓主要环节;二是要通过过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确保完成总目标。各级管理人员在燃料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要事第一”的管理原则,突出抓住燃料管理的重点,抓主要矛盾。计划部门过程控制的重点是入厂煤、入炉煤量、质的监督,保证其真实性;调度部门过程控制的重点是追求综合煤耗最低;生技部以及相关检修车间过程控制的重点是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和节能设备的检修维护管理,确保其运行可靠、经济;燃料部门过程控制的重点一方面要在不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基础上,以追求标煤单价最低为目标,加强和矿方的联系和沟通,努力优化进煤结构;另一方面,要着重做好入厂煤监督、保持合理库存、煤炭分类存放、煤场倒垛整垛和科学掺配;运行部门过程控制的重点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经济运行,要围绕追求综合煤耗最低,狠抓降低锅炉飞灰、大渣、提高汽机真空。
过程控制和监督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部门要建立指标定期分析制度,做到月总结、周分析、日控制。要针对燃料管理的复杂性,持之以恒地摸索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规律和方法,坚持施行,巩固效果。同时要重视激励,通过 “五值竞赛奖”、“节油奖”、“营运改善奖”各种正激励奖项,提高职工责任心和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增效益,职工得利益。
积极推进燃料管理创新和提高。发电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燃料管理必须在观念、机制、制度、措施上努力创新。在具体的燃料管理中,可以做以下尝试:将燃料的制样和化验工作由过去的燃料、化学两个部门共同管理调整为燃煤的制样、化验均由化学监督部门完成,可以有效的提高煤质化验的准确性;将入厂煤、入炉煤机械采用的投运率纳入调度部月度节能考核范畴,并将入炉煤的送样由燃料部门负责改为由运行车间负责,可提高取样的真实性;在机组的检修管理中,可将由传统的保安全、保长周期连续运行的检修目标,拓展到设立机组检修经济技术指标奖,使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设备修后效率提高的目标;等等。
总之,对电厂燃料进行全过程管理,就是要着力强化成本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程抓好燃料供应与耗用,努力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工作效能,积极推进实现“综合供电、供热煤耗最低”,实现低成本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