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路径
认识——“临床护理路径”
医疗费用的急速上涨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医疗财政均面临极大的压力。医疗费用有膨胀的现象,但医疗资源有限,因此,目前医疗界面临的两大问题就是成本耗用的制约与品质的控制、改进。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许多医疗机构纷纷采取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s)的策略,藉以对医疗系统作整体的管理,并达到有效控制医疗质量与医疗成本的目的,进而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力。临床护理路径的产生背景
整合(integrated)及合作性(collaborative)的健康护理设施会使护理花费更有效率及品质更高,这种信念可追溯至186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谓继续照护(continuity of care)的概念,使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变得重要了。1971年美国健康、教育及福利部赞助SITO(Services Interaction Targets for Opportunities)Program,以个案管理作为整合社会及卫生服务人员的方法,曾被医师、护士、社会机构及医院非正式地运用,因此受到医疗提供者的青睐,而临床路径即是个案管理的一种工具。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的定义初期是“列表的关键必护理及医疗过程以及相对应的时间表,以便在规定的住院日里达到标准的医疗后果”,但后来慢慢变成“健康照护小组共同发展,认为是最佳照护管理、过程的假说”,目前的定义则是强调:1.不同专科背景的人员来共同合作发展; 1 2.目前认为的最佳过程,以后可能不断更新改进,因此只能说是假设。这种临床照护过程所使用的管理工具在各医院有不同名称,有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s)、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危急路径(critical paths)、临床指引(clinical guidelines)、草案(protocols)或照护计划(care plans)等。Spath PL建议统一以“临床路径”称之,也就是指医院各种背景的专家代表商量制定一套临床诊疗活动中重要必备措施的标准规范。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及施行 1.制定:
临床路径的制定,必须是医院主管对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有全盘的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先有详细的计划及路径的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过 2 各单位的参与及沟通,成立多元化的组织,定期讨论,共同设定临床路径的目标并拟定教育策略,最后,全力推行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并建立差异纪录及分析的回馈系统。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践:
①取得医院领导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管理的核心,只有取得医院领导的理解、支持与参与,才能顺利开展CNP的实践。护理管理者应善于与医院领导沟通,使其认识到CNP有利于医院长远的发展并给予支持。
②营造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环境。CNP侧重于医院医疗护理的标准化,因此仅仅由护理部开发应用,其作用会减半。CNP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进行有效的医疗活动过程的管理。因此医生的治疗计划、康复计划、营养计划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必须由医院领导组织全院各专业各部门统一制定,营造全院协作氛围和环境。
③组成设计小组,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由热心于CNP的人组成设计小组虽然是个办法,但考虑到将来的实行,将各部门有决策权的人吸收入设计组则更有利于工作开展。此小组的领导必须是医生,如果无医生协助不可能制定出有效的CNP。因此,护理管理者可用能够对患者进行科学地治疗、可以取得重要的临床资料等理由来说服医生协助工作。另外,对病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疾病群体制定不同的CNP,全院CNP不一定是固定的模式,以符合自己本科的目的和实际情况为标准。④把CNP纳处继续教育内容。为提高设计组及医院职工的认知水平,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召开学习会或派人外出参加相关研讨会,获得外部信息,激发引进CNP的积极性并改进不足。还可派医生参加,听取其他医院医生的意见,得到医生的认可,这对CNP的开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对新上岗护士要进行CNP培训,对住院实习医生也进行与CNP相关的教育。主任护师每月召开一次以CNP为专题的学习研讨会,给开发者一个演讲机会,提高教育的效果。把CNP设计的成效目标作为对护理的客观评价标准,将病人的实际状态与CNP描述的标准状态相比较,确认产生差距的原因,可极大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
⑤建立持续改善CNP的监控机制。若将CNP流于形式就毫无意义,但仅仅使用而不进行总结,改进也不圆满,所以要在应用过程中,执行实施-评价-修改制度,在实施中收集资料、及时评价、及时进行修改。这在尚未完全计算机化的医院,相当部分工作仍由手工操作的情况下有一定难度,要配置资料收集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并制成格式化表格。设置医院质量评价委员会,根据“医院标准化”对CNP进行临床质量监控,在出现偏离标准时及时修改,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中外经验
1.华西医院的做法:
将临床路径用于临床医疗护理服务。临床路径是医疗保健机构里的一组成员共同制定的一种照顾模式,使服务对象由入院到出院都依 此模式来接受照顾。是专业人员合作以控制质量和经费的模式。华西医院在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基础上,试行整体医疗护理模式病房;并将临床路径用于临床医疗护理服务,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试点病房的要求是:院领导所在科室带头,以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为基础,不搞花架子、不定框架,充分发挥各科室的主观能动性。1998年至今,该院已有心胸外科、儿外科、普外三科、中医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共6个病房进行试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培训,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2)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入院前--入院后--出院后一条龙服务;(3)强化岗位责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4)大力开展新技术,合理用药,努力降低医疗费用;(5)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6)积极准备并试行临床路径。目前该院已完成对33个疾病/手术临床路径表格的设计和编制,其中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正在整体医疗护理模式病房心内、胸外、普外等科试行。2.日本做法:
①个案管理方式。CNP是使护理标准化,以病人入院到出院期间每天的成效护理作为标准值。护理人员需评价每天的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每个病人的CNP使用是否适当,预测差异进行早期干预,以此对病人进行个案管理。个案管理者除了独立担当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要完成个案管理的责任,所以要具有沟通能力、判断能力、情报收集能力等管理技能。②固定护理小组管理方式。病房以因定护理小组方式,将科室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划分为两个小组,进行分工与合作,以团结的整体实施护理。其优点是固定护士对主管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保持连续性护理。利用晨会或小夜班前的时间,责任护士、助理护士、护理小组长一起评价每天护理计划是否完成,有变化和异常时进行修改,修改后报告护士长和护士主任。护士长和护士主任再次评价,对异常产生的原因,要分析是由于预测不足还是人力和物力不足导致的,把异常情况作为护理记录的要点,重新制定护理计划,然后与医生一起评价是否重新执行CNP,如有必要则再次使用CNP。临床护理路径的影响
1.对护理学发展的影响: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减少护士进行文书记录的时间,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护理项目也不会被遗漏。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护士由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不再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有目的、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可使护理工作者成为医院改革实践的先行者,为实现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而努力。
2.对医生的影响: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医疗模式,可使医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处置,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病患住院时因医护人员处理程序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变异情况。
3.对病人的影响:临床护理路径可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在标准的治疗程序实施过程中,可帮助患者加强对健康 教育、所患疾病的了解,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并促使患者满意率上升。
4.对医院管理的影响:从中外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经验来看,这一做法并未造成医疗质量的下降。相反,由于这种管理模式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加了医护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互动,可培养护士工作的自主、自律性,增强成就感,并可使医院多学科合作,促进医院风气转变。同时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监控机制,可以保障医院护理管理的有效进行,增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医院内,在家庭护理、社区福利保健机构中亦起重要作用,扩大了管理效能。5.对卫生经济学的影响: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有效节约医疗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同时可提供标准化的医疗服务,减少护理文书记录时间,确保医疗品质
第二篇: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临床应用评价
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临床应用评价
【摘要】 目的 对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有显著提升。结论 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输血;护理;输血路径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代偿性、支持性治疗手段,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操作,然而输血所致疾病及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使输血安全性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注[1]。为探讨提升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笔者选取98例输血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其中观察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8-78岁,平均(58.4±3.2)岁;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输血量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输血护理中根据输血路径操作:首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输血路径护理内容的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法有充分掌握;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意义、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考虑充分后签字确认;在输血前将输血路径图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并加以解释,使其可对输血过程、护理方法有提前了解。输血路径如下:
1.2.1 输血前准备 ①采集血液标本并送检:根据医嘱准备好采血样品并填写输血申请单,提供交叉配血的检查单,在试管上贴上相应标签,做好床边核对及再次复述;按照相应规范展开血标本采集;对申请单中信息进行确认;将申请送到输血科,由两方核对并进行登记。②取血、核对:护理人员至输血科内取血,两方遵行“三查八对”制度给血,在核对正确后两方签字确认。③血液保管:保管血液时不可加温、剧烈震荡或在室温下久置。
1.2.2 输血操作 ①输血前核对:在治疗室内执行两人三查八对制度,带病历在床前再次核对,待信息核对无误后两方签名确认。②输血操作:输血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严格遵循输血常规操作流程;对输血中患者情况密切观察,当有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3 输血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完成输血后及时填写护理病历,保存好输血文件,妥善保管血袋和编号。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标准自行设计输血差错发生情况调查表,并对两组患者护理中输血差错发生率进行统计。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自输血前准备工作、输血操作及输血后处理三方面对患者关于输血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调查。在实施输血路径前后,对全体护士输血技能知识、相关法律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10.42%(5/48),护理满意率为85.42%(41/48);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2.00%(1/50),护理满意率为98.00%(49/50)。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输血路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前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为:基础知识(23.5±2.7)分,基本技能(33.7±3.2)分,法律法规(13.7±2.1)分;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各项评分为:基础知识(29.4±3.6)分,基本技能(38.2±4.5)分,法律法规(18.2±3.8)分。对比可知,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方法,在开展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需做好输血准备,以免患者因严重贫血、大量失血而发生危险[2]。虽然输血是对病人展开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因为目前输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输血操作不严谨等多方面原因,输血差错事件时有发生,输血差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与抢救,甚至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输血路径可对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提高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护士在展开输血操作时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使临床输血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在输血中展开多次核对,对输血路径所涉及的输血各环节展开监测,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输血记录等手段,可为患者输血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证。我院在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有力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输血必要性、意义,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魏,鼓掌生,王宇丹,等.临床输血路径的信息化管理及效果分析[J].医学管理论坛,2013,30(3):39-40.[2] 谭延伟,宋俊荣,张亚平,等.临床输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24):3813-3814.
第三篇:2013年消化内科第一季度护理临床路径小结.doc
2013年消化内科第一季度护理临床路径小结 本季度科室入径病例例,其中胃十二指肠例,直肠、结肠息肉例,入组率,入组完成率。有例因而发生变异退出,对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均严格按照各病种护理路径实施相应的护理,并同步填写路径表。对发生变异的均按护理临床路径管理流程管理。现将本季度临床路径工作运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存在问题:
1、护士对实施临床路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及意义不知晓;
2、个别护士对临床路径文本不熟悉,导致对病人应提供的护理服务与路径要求不同步;
3、积极性不高,误认为临床路径的实施会会增加工作量;
二、整改措施
1、组织护理临床路径管理知识再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实施临床路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依从性;
2、质控护士认真督导,追踪落实情况,护士长核查,以保障患者能得到与路径同步的优质服务;
三、效果评价:
1、大部分护士对实施临床路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依从性有所提高,知晓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目的,并按要求落实相关护理措施;
2、患者满意度提高,对入选临床路径的优点表示肯定;
3、仍有个别护士不能按路径要求为患者提供同步护理服务措施,效
果评价良好,继续按PDCA整改。
三、第二季度工作重点 1、2、3、
第四篇: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检查路径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院领导)
访谈人员:主管院长,后勤处长,护理部主任
评价要点:护理发展概括,管理目标,两年优护院领导支持落实情况,三级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护士条例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调配,人员招录种类,待遇,同工同酬,床护比,后勤支持,配送,陪检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护理部)
访谈人员:护理部主任,干事
评价要点:护理规划,优质护理服务计划,管理目标,保障措施及评价、会议记录、护理部职责分工,分级管理档案,全院护理制度,常规,规范,操作规程适时修订,制度落实督导,岗位管理,分层职责,工作标准,督导检查,分层培训情况,重点岗位资质,专科护士,培训,绩效考核方案,督导检查,同工同酬,人力配置方案,床护比,护士人力调配方案,有培训,调配记录,护理质控管理,分级护理制度督导落实,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措施。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内科病区)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患者及家属
评价要点:科室简介,护士长排班,分级护理制度、医护知晓、分层使用、能级对应,人员资质,岗位职责,工作标准,责护工作流程,依据患者需要修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评估,护理常规,专科护理常规,技能操作规范,护理安全管理,不良事件管理,职业伤害处理程序、分级护理制度督导落实,绩效考核,设备维护,护理管理目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外科病区)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护工、保洁员、患者及家属
评价要点:分级护理制度,医护知晓,分层使用,能级对应,培训,人员资质,岗位职责,工作标准,责护工作流程,依据患者需要制定修订护理计划,身份识别,管理目标,宣教,患者转运,管道,约束,环境,隐私保护,应急管理,疼痛评估,风险评估,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并发症处理,医嘱处理,给药流程,输血制度,护理安全管理,不良事件管理,职业伤害处理程序,分级护理制度督导落实,绩效考核,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急诊科,输液室)
访谈人员:护士长,医师,护士,患者家属
评价要点:急救流程、多发群体外伤处置应急流程,患者评估,人员急救资质,多部门协作计划,隔离,术前准备,物品管理,患者转运,绿色通道,身份核查,给药流程,应急预案,垃圾处理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新生儿、产房)
访谈人员:护士,清洁工
评价要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技术规范,人员资质,培训,消毒隔离,应急预案,责任制护理≤6患儿,重≤3患儿,新生儿,产房质控标准,隔离产房,高危药品,基数药品管理,安全管理,应急演练,职业防护,设备维护,胎盘、死婴登记处理、清洁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重症监护)
访谈人员:护理人员,医生,患者家属
评价要点:危重护理常规,技术规范,患者安全评估,门禁、设备管理,危急值、消毒隔离,感染控制,输血制度,麻醉精神药品管理,基数药品管理,不良事件报告,给药流程,身份识别,约束制度,消防安全,患者隐私保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供应室)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相关科室护理人员
评价要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知晓度,人员资质,培训,内外环境,内部流程(由污到洁)、感染控制,灭菌检测记录,发送与回收区域,通道,召回,应急管理,职业防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门诊部,住院处)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
评价要点: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执行,随访机构,制度,特殊患者入,出院便民措施落实情况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导管室)
访谈人员:护士长,护士
评价要点:执业许可证,人员资质及授权,文件资料,诊疗技术规范,应急预案,职业防护,抢救设施,培训及考核,设备使用及维护,记录,介入诊疗方案及授权,监管,评价,改进,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废弃等级管理,职业防护,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血液净化)
访谈人员:护士长,医生,护士
评价要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岗位职责,人员配备,人员资质,岗位培训,分区,流程,设备符合要求,病例,登记,透析,化验,用药记录,并发症处理,消毒隔离,感染控制,设备管理,抢救车,应急演练,职业防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医院等级评审护理现场评价路径(手术室)
访谈人员:护士,医师,手术,麻醉师,患者及家属
评价要点:布局,分区,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操作常规,培训,人员资质,患者转接,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安全核查,标记,应急预案,抗生素使用,感染控制,消毒隔离,物品管理,术中管理,术后监控,输血管理,标本登记送检流程,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垃圾处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等。
第五篇: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护理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护理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
制度:
1、护理部对各科室进行培训,掌握有关临床路径理论方法。
2、护理部制定临床路径护理表格,下发全院执行。
3、科室各责任护士向患者和家属介绍临床路径实施的步骤和方 法,以取得配合。
4、各科室护士根据临床路径表完成活动、饮食、护理、监测及出院指导。
5、护士长协调好医患、护患、医护之间的关系。
6、各科护士发现变异情况及时通知医师。
7、各科室责任护士协助医生做好出院前的患者满意度调查。
8、护士长监督每日进程,保证路径的顺利实施,保持病历完整性。
措施:
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
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
3、合理检查,使用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
4、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6、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