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路径式护理教学在普外科临床的应用
路径式护理教学在普外科临床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式教学模式在普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普外科实习的中等卫生护理专业的138名护生随机分成2组,比较两组学生入科考试、出科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实习生结业考试外科成绩的差异,数据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路径组护生在出科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实习生结业考试外科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P>0.01)。结论:路径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外科护理 临床教学 路径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32-01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生是护理事业的接班人[1],科学的教学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普外科病种繁杂,带教老师临床及教学工作繁重。为改善教学质量,我科近年采用路径式护理教学,让学生主动投入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2],通过临床1年的实践,与传统带教方法对比,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普外科共有护生138人,随机分成路径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每组69人,实习时间为4周,由护师以上职称的老师带教。带教老师随机分成到路径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两组老师在职称、教龄、带教人数等方面无差异。
1.2 方法:根据教学实习大纲及医院带教计划,路径教学组按照科室制定的《普外科临床护理带教路径表》教学;路径表分为A表与B表。A表是根据不同的班次实施带教;B表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日常学习和工作根据A表安排,路径表要求带教老师和护生双签名,相互监督,教与学内容明确。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护生跟随带教老师学习和工作,学习时间取决于老师上班的时间,老师适时讲解,护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学习内容不确定,和实习期间住院病人情况、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关系密切。入科和出科时由护理部统一进行入科考试、出科考试;毕业前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和结业考试。临床技能考核采用盲法评分,百分计(±s)。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3.0 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路径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入科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出科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外科护理部分)、结业考试(外科护理部分)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 1)。
注:路径组与传统组比较:入科考试t=0.27,P>0.05;出科考试 t=6.28,P>0.01;技能考核t=15.25,P>0.01;结业考试t=11.11,P>0.01。讨论
3.1 临床路径式教学使教学流程进一步规范。传统式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目标不明确,以带教老师为主体,进行灌输式讲解,护生缺乏独立的临床思维过程和主动参与意识[3]。路径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规范,根据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保证了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素质高,知识面广,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有针对性选择教授内容,重点突出、解决难点,适时指导、讲解、示范。同时,路径式带教模式是相对固定的流程,在教学实践中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调整。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掌握学科新进展,熟悉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和学科知识观念及时更新。路径式教学采用双签名方式,带教老师与护生之间相互监督,共同促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师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路径式教学能够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临床技能。护理学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带教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缺乏分析推理能力和交流协作精神。路径式带教模式中,护生明确实习任务、时间安排、考核标准等,护生参与临床疾病的护理过程,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地巩固和完善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4]。路径式教学注重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临床技能,进行针对性的综合能力训练,如临床操作、沟通、病历书写、应急处理等[5]。结业考试中,路径组护生临床技能明显优于传统组。小结
路径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有利于护生全面掌握普外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及各项专科操作技能,提高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同时,路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改进,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完善,结合护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以临床病人为中心,提高临床护理和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符发年,张引兄.肛肠科临床实习带教思考,卫生职业教育,Vol.30.2012 NO5.[2]赵晶晶.临床实习带教体会,教育研究,2008.8第20卷第16期.[3]陈小娟,江桂素,郑秀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68-69.[4]赖春华,刘玉莲等.临床路径模式在耳鼻喉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及效果[J].当代护士,2011,10(1):157-158.[5]杨桂芝,韦成全,王亚敏.护生临床实习前实施强化技能培训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07,22(3): 21-22.
第二篇: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疝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疝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住院腹股沟疝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临床路径组按制订好的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等对比。结果 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护理质量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临床路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p
【关键词】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6-01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指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病人所设定的住院期间的工作路线图或表格[1],是一种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和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漏项,提高质量[2]。为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2013年09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腹股沟疝手术的患者中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岁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腹股沟疝患者,符合手术适宜征。入院后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临床路径组中男18例,女性12例,年龄31~79岁,平均(47.,5±13.5)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性14例,年龄33~78岁,平均(46.,5±14.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变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以优质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按常规护理,临床路径组自入院开始就进入临床护理路径,按制订好的路径进行护理。
1.2.1入院当日:①入院宣教[3]。说明病房环境和管理制度,介绍主管护士和主管医生:②入院评估,监测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病史;③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护理,消除恐惧感和陌生感:④讲解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的注意事项,主动配合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
1.2.2入院2-3天:①术前护理:进行备皮、药物过敏试验,术前宣教及物品准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讲解手术方式及过程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手术;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②术后护理:迎接患者安返病房,吸氧,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胃肠道反应、麻醉副反应。麻醉清醒后采取平卧屈膝位,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减轻患者切口疼痛感,防止疝修补处组织裂开;指导患者术后6-12小时若无不适可进流食,次日进软食或普食;观察切口敷料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协助生活护理,加强夜间巡视。
1.2.3住院第3-4天(术后1天):①观察切口敷料情况,伤口有无感染征兆。告知患者注意保暖,咳嗽时用手掌按压、保护切口。②饮食指导:行肠切除吻合术的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后进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③活动指导:平卧3日,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3天后下床活动,无张力疝修补术鼓励早期活动。④进行心理护理,协助生活护理,加强夜间巡视。
1.2.4住院第4-5天(术后2天):继续给予术后第一天护理措施。
1.2.5出院日:①告知出院流程,完成相关出院手续;②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打喷嚏致腹压升高导致疾病复发。
1.2.6出院后回访:①回访时间:出院后3d、7d、1个月及3个月;②回访内容:饮食、切口、活动、遵医嘱情况、有无复发等;③回访内容归档。
1.3评价标准:①住院天数:实际住院天数;②住院费用:住院期间的费用(疝补片等耗材除外);③并发症发生率:有无切口感染、尿潴留并发症发生及发生率;④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第三篇:2015年普外科临床路径管理总结
2015年普外科临床路径管理总结
2015年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我科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35人,入径率74.29%,完成路径率46.15%,退径率50%,变异率100%。患者平均住院天数8天,平均住院费用7021.76元,现做如下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完成路径率较低。
2、临床路径变异率达100%。
二、分析原因:
1、患者术后不能达到临床路径规定要求进行诊疗。
2、信息系统存在缺陷。
3、我院实行临床路径工作不久,临床路径的意义和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不够。
4、部分病人住院期间要求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改进措施 :
1、严格执行诊疗和技术规范流程。
2、加强职能部门与各科室的沟通,使信息化平台更合理。
3、加强对患者临床路径意义的宣传。
第四篇: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带教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带教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护生阶段性按照疾病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方法 从2014年1月13日~3月23日在我科实习的51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传、帮、带进行带教;试验组按照相应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学习。实习结束后按照理论、操作、工作能力、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出科平均成绩分别为88%和91.02%;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分别为:83.3%和91.67%;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分别为:84%和92.3%。结论 护生阶段性按照疾病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提高护生的实习效果。
关键词:护生;临床护理路径;妇科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订的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医疗护理工作计划,要求严格有序、时间准确[1]。临床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同时选用住院时间较短,疾病较为轻微、变异性不是很大的患者,就使得护生能够按照临床路径程序化、标准化的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从中学习知识,技能等[2]。现把我科护生按照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教学情况汇报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1月13日~3月23日在我科实习的5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人,年龄为21~23岁,平均年龄(22.3±0.4)岁,其中本科10名,大专15名;试验组26人,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8±0.8)岁,其中本科10名,大专16名。其入科成绩,带教老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护生按照传统的传、帮、带进行带教,由护士长统一指定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临床工作过程中遇到实际病例进行具体教学,1次/w教学讲座。实习时间为2w,实习结束前进行考核及满意度调查。
试验组实习时间同样为2w,实习1~3d,带教老师带领护生熟悉病区的环境,科室的布局,床位的设置及物品放置,人员分配等情况。同时,为同学讲解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疾病特点、护理常规等,为同学示范、讲解妇科专科操作,对常用的基础操作进行考核,如:静脉输液,吸氧、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等。
第4d,带教老师为护生分管床位,每人3张,选定病例,分发相应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表,为护生讲解按照日程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要点、注意事项、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等等。护生了解自己所管床位患者的疾病,熟悉掌握临床护理路径的程序。
第5~14d,护生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表的要求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程序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护理,充分扮演起床位责任护士的角色。带教老师在旁指点,对护生不熟悉的理论及时讲解,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示范,加深对相应疾病的认知,对相应知识的记忆,充分调动起护生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如若患者出现变异情况,学生反馈,老师及时进行评估。对于变异性较大,不能继续执行路径者,带教老师及时更换病情相似、可按路径的患者让护生继续护理。
1.3教学效果评估
1.3.1考核实习结束后带教老师通过对护生理论、操作技能、工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60~7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理论:三基及应知应会中妇科的相关内容;操作:基础+专科操作,基础操作:铺床、静脉输液、吸氧、心电监护、无菌技术等中任选一项;专科操作:导尿,会阴护理、阴道擦洗等;工作能力:健康宣教、表达沟通等。
1.3.2满意度调查 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以及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护生的出科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理论、操作、工作能力的优良率分别为88.46%、92.3%、92.31%;对照组优良率则分别为84%、92%、88%。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92.3%、患者对试验组护生的满意度为93.3%,均高于对照组(84%、8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实习是护理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护理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护理教学的总体效果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4]。本文中,带教老师通过让护生适时地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的程序,全面、系统地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同时,护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护理,增加他们对实习工作的兴趣,提高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与信任感。
护生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患者,需带教老师不断在旁指点,就要求我们带教老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较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灵活观察病情的能力,真正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5]。
因此,使护生适时地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程序护理患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护生,也能够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红,黄志玉,德容.临床路径在神经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04:88-89.[2]曲欣青,李萍.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08(34):3184.[3]郑循香.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9(5):164-165.[4]郭梅萍,陈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3(3):241-242.[5]李彩莲,黄月红,蔡玉娇,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护理满意度分析[J].吉林医学,2014,21(18):4064-4065.编辑/蔡睿琳
第五篇: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临床应用评价
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临床应用评价
【摘要】 目的 对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有显著提升。结论 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输血;护理;输血路径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代偿性、支持性治疗手段,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操作,然而输血所致疾病及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使输血安全性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注[1]。为探讨提升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笔者选取98例输血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其中观察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8-78岁,平均(58.4±3.2)岁;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输血量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输血护理中根据输血路径操作:首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输血路径护理内容的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法有充分掌握;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意义、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考虑充分后签字确认;在输血前将输血路径图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并加以解释,使其可对输血过程、护理方法有提前了解。输血路径如下:
1.2.1 输血前准备 ①采集血液标本并送检:根据医嘱准备好采血样品并填写输血申请单,提供交叉配血的检查单,在试管上贴上相应标签,做好床边核对及再次复述;按照相应规范展开血标本采集;对申请单中信息进行确认;将申请送到输血科,由两方核对并进行登记。②取血、核对:护理人员至输血科内取血,两方遵行“三查八对”制度给血,在核对正确后两方签字确认。③血液保管:保管血液时不可加温、剧烈震荡或在室温下久置。
1.2.2 输血操作 ①输血前核对:在治疗室内执行两人三查八对制度,带病历在床前再次核对,待信息核对无误后两方签名确认。②输血操作:输血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严格遵循输血常规操作流程;对输血中患者情况密切观察,当有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3 输血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完成输血后及时填写护理病历,保存好输血文件,妥善保管血袋和编号。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标准自行设计输血差错发生情况调查表,并对两组患者护理中输血差错发生率进行统计。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自输血前准备工作、输血操作及输血后处理三方面对患者关于输血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调查。在实施输血路径前后,对全体护士输血技能知识、相关法律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10.42%(5/48),护理满意率为85.42%(41/48);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2.00%(1/50),护理满意率为98.00%(49/50)。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输血路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前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为:基础知识(23.5±2.7)分,基本技能(33.7±3.2)分,法律法规(13.7±2.1)分;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各项评分为:基础知识(29.4±3.6)分,基本技能(38.2±4.5)分,法律法规(18.2±3.8)分。对比可知,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方法,在开展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需做好输血准备,以免患者因严重贫血、大量失血而发生危险[2]。虽然输血是对病人展开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因为目前输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输血操作不严谨等多方面原因,输血差错事件时有发生,输血差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与抢救,甚至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输血路径可对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提高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护士在展开输血操作时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使临床输血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在输血中展开多次核对,对输血路径所涉及的输血各环节展开监测,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输血记录等手段,可为患者输血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证。我院在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有力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输血必要性、意义,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魏,鼓掌生,王宇丹,等.临床输血路径的信息化管理及效果分析[J].医学管理论坛,2013,30(3):39-40.[2] 谭延伟,宋俊荣,张亚平,等.临床输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24):3813-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