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

时间:2019-05-14 06: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讲 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讲 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

第一篇:第二讲 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

第二讲

哲学部分

第四篇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阐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的实质和核心,是区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标志。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理解矛盾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把握两种发展观的本质区别;领会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掌握认识的辩证本质,领会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2、难点:列宁关于认识的辩证本质的论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领会事物、认识的矛盾本性,把握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自觉地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

[学时] 4学时 <学习指导>

一、应知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掌握认识的辩证本质,领会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把握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自觉地学会运用矛

盾分析方法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内容精析>

一、中心思想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长期研究辩证法的总结。全文20个自然段。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本性,论述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露和批评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和阶级根源。

二、背景介绍

1、列宁生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地位

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

1870年4月22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笔名。

列宁的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

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

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列宁,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合称,简称马列主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写作背景

本文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写于1915年。1914年前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同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国际社会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化,无产阶级政党处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面临许多新问题。第二国际大多数党背叛《巴尔塞宣言》,堕落成为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沙文主义的党。一些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为了替自己政治的堕落辩解,他们用

诡辩冒充唯物辩证法,抹煞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欺骗工人参加战争为帝国主义卖命。

列宁为了从理论上批判和揭露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的诡辩论及其思维方法,阅读了大量有关辩证法的著作,并且做了大量笔记。

这些笔记整理汇编后以《哲学笔记》为书名出版。《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哲学笔记》中的一部分,和《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专门论述辩证法学说的上下篇。

上篇即《辩证法的要素》是讲构成辩证法本身的基本内容,列宁在概括十六要素的实质时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的”。作为下篇《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对这个核心的说明和发挥。该文即是阐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要求,也是当时俄国革命运动的实践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奠定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但是没有完成系统阐述辩证法理论的夙愿。列宁通过一系列哲学著作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研读,准确的把握了古希腊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该文就是这一理论努力的成果之一。

3、《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地位与意义

(一)科学价值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思想武器。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第一次精确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次指明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第一次揭示了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问题。

其次,第一次论述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本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学说;第一次从论识论和阶级利益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第三、列宁彻底清算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理论根据的反科学性,指出诡辩论的形而上学实质,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二)现实意义

当前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三、逻辑结构

全文20个自然段,可分为二个方面来把握:

1、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1—§12)

2、阐述认识的辩证本质,论证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3—§20)[原文精读]

一、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1—§12)

1、提出命题(§1.1)

列宁开宗明义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所谓‚统一物分为两个部分‛这是就客观辩证法而言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所

谓‚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这是就主观辩证法而言的,意思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认识它的内部矛盾,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列宁认为,两个对立面的统一物是事物的主要特点或特征,因此,它就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列宁的这一思想是他联系革命实践研究辩证法所得成果的结晶,也是考察哲学史,批评地继承和发展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产物。列宁指出,黑格尔主义的实质也是在于把事物看成矛盾,但不同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思想首次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作了表述。他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2、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列宁主要是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发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1)、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1—§7)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之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独立统一体,矛盾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法,也是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的、普遍的,世界就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列宁还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体事实说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着矛盾,矛盾就是世界,矛盾就是思想。

列宁不反对举例子,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并通过特殊表现出来,可以用实例通俗化地证明一般理论。但是他反对用实例代替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采取客观主义、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区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8--§9)

首先,列宁指出,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的方面既分又合,既斗争又同一,构成了矛盾。其次,列宁还论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由于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事物的一切发展过程都是自己的运动,要把它当作对立面统一来认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是质变,但从发展的总体上来看,对立面的双方不可分割,矛盾的统一是矛盾斗争的前提和结果,没有矛盾的统一就没有斗争。对立面的既对立有统一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把事物发展看作是数量上的增减,简单的重复,否认质变,否认‚自我运动‛,认为发展变化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钥匙(§10)

无论是量变质变规律还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有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引起的,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把握了对立统一规律,就可以正确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从本质上抓住了辩证法。这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分水岭(§11—§12)

列宁在进一步论述对立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是否承认相对和绝对的辨证关系是区别辩证法和主观主义即

怀疑论、诡辩论的分水岭。诡辩论和怀疑论都是否认绝对的相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绝对化和片面性的表现形态。

二、阐述认识的辩证本质,论证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3—§20)

列宁在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后,进一步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也是人们认识和思维的辩证法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根本的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1、唯物辨证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13)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人们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两重性入手,进一步分析劳动的两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价值。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表现为私人劳动,抽象劳动表现为社会劳动。这便形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里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和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深刻矛盾。紧接着马克思分析了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和货币的产生、发展及其向资本的转化过程,这样,马克思就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认为,马克思这种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正确

方法。

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矛盾的分析,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而且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因此,矛盾分析法应当是认识一切事物的科学方法。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

2、任何命题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14—§15)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人们认识事物或研究人类认识的成果,都必须应用辩证法。这是因为一切事物以及反映它们的每一个命题都包含着矛盾,包含着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

(1)列宁通过三个简单命题着重对其中包含的个别和一般的辨证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①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个别不能脱离一般,另一方面,一般也不能离开个别。列宁以‚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等命题为例,提出一般就存在于个别之中,伊万是人的个别,哈巴狗是狗的个别,但伊万又有人的一般属性,哈巴狗又有狗的一般属性。通过千千万万的个别就可以抓住一般的属性。正如列宁所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就是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之中有共性,二者‚相依而存在‛。

②个别和一般具有差别性

列宁指出:‚任何一般都是个别(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只是一般中的一部分,而且一般不是个别的简单的总和,而是对个别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所以一般比个别更本质、更深刻、更普通。

③个别和一般可以相互转化

列宁指出:‚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这就是说,个别和一般除了相互联系和区别,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在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和外界隔绝的个别事件是不存在的。个别总要通过一般,把同类事物中的许多个别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同时,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个别事物,通过千万次的相互转化,又把这一类的个别同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同属于一个更普遍的联系之网。这种个别与个别、个别与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本性,可见,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既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又包含了联系的必然性。列宁指出:‚在这里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概念了。‛

(2)列宁认为任何一个命题不仅包含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还包含着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例如说‚伊万是人‛这个命题,已经把伊万的年龄、性别、高矮等偶然的、非本质的特征与‚人‛这个必然的、本质特征区分开来了。‚伊万是人‛这个命题就是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的对立统一。

正因为在一切最简单的命题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的‚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所以列宁得出结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3、人类认识史的辩证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16—§18)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而认识的辩证法又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类认识发展史以及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必然呈现出一个近似螺旋式的曲线。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辩证法的集中体现,由此,列宁以哲学史为例证明了人类认识史的发展,就是按照辩证法规律辩证发展的。

列宁指出,在哲学史上,把认识看成是‚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并不始于马克思、黑格尔和福尔克曼早就‚把认识看作一串圆圈‛,只不过他们不可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科学地总结认识史而已。接着,列宁依据唯物辩证法,勾画出了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四个圆圈,用以哲学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列宁指出:

‚古代: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以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文艺复兴时代:笛卡儿对伽桑狄(斯宾诺莎?)。近代: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莱、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

这四个圆圈不仅揭示出各个时代哲学思想发展的辩证过程,而且可以从中看到整个哲学发展的辩证图景。哲学发展史同整个人类认识过程一样,它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规律呈现出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的。

①古代哲学发展的第一个圆圈,是从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到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再到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

②文艺复兴时代哲学发展是第二个圆圈,它是从笛卡儿的唯理论到伽桑狄的经验论,再到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辩证发展过程。

③近代哲学发展是第三个圆圈,它是从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可知论,经过休谟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再到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的辩证发展过程。

④哲学发展的第四个圆圈,是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经过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然后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如果仅就哲学发展史的全过程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赫拉克利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如霍尔巴赫)、再到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思格斯)。从辩证法的发展看,也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如赫拉克利特)、唯心辩证法(黑格尔)、再到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这就说明,无论是唯物论还是辩证法,都不是形而上学式的直线前进,而是辩证地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因此,列宁指出:‚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之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

紧接着列宁论述了认识的过程性、全面性、曲折性,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进一步证实了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三)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19—§20)列宁在全文最后两段,根据认识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1、认识论根源

列宁指出,由于人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典线,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深化、反复发展的过程。如果把这曲线中的任何一个部分、一个片断,夸大成为独立的完整的直线,就会把人们引向唯心主义。‚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2、阶级根源

列宁还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阶段根源是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当人们把直线性和片面性的认识,死板性和僵化性的看法,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唯心主义哲学时,‚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就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阶级根源。

3、唯心主义历史地位

列宁生动形象地把人类认识比作一棵大树,而唯心主义就是生长在这棵大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就是说,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它的根基就是认识论、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出来。所以它是人类之树上开放出来的一朵花。但由于唯心主义只抓住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某个片断,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因而把这个片断夸大到脱离物质,变成神化了绝对,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客观世界本身。因此,哲学唯心主义既不能科学解释世界,也不能有效改造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曲不结果实之花‛。<理论动态>

关注我国哲学界近几年来关于认识的真理性的研究。<思考与练习>

1、列宁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2、为什么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3、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篇:辩证法部分典型题目

学以致用

1、有关经济人士指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企业效益有所增长,在看到当前形势喜人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今年三四月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内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加明显表现出来.请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谈谈应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学以致用1答案:1)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应把握主流,但也不能忽视支流.2)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喜人是主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企业效益有所增长,这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才能充满信心.但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这是经济形势的支流,但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学以致用

2、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各自的特点,有长处也有不足,只有根据各自特点和长处,扬长避短,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开放,才能改变面貌,发展自己。因此,西部各级党政部门要在新形势下,在实践中形成新观念、新思路、拿出新办法,要防止两种错误:其一是照搬照抄东部地区的经验,而不联系实际;其二是一哄而上,没有轻重缓急。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矛盾观点的的?(16分)

学以致用2答案:(1)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西部各省都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只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发展自己。

(2)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部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根据各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开放,才能改变面貌,发展自己。在新形势下,在实践中形成新观念、新思路,拿出新办法,而不照抄照搬东部地区的经验,也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西部开发不能一哄而上,而要注意轻重缓急,说明在具体分析西部开发这一复杂的系统工作时,具体分析和解决好“重”与“轻”、“缓”与“急”的关系。

学以致用

3、材料: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指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因此,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将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放在了首位。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上述论述包含了哪些矛盾分析法?

学以致用3答案:(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的农村改革。(3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一分析是一分为二观点的运用。(2分)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我国农村改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必须健全农村经济体制,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2分)(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分)材料分析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时,既充分肯定了成就,又指出了当前面对不少的困难和挑战,这样就抓住了发展这一本质及主流;同时还指出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将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放在了首位,这就体现了抓住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发展的重点。(3分)

学以致用

4、近20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1993~1996年,针对当时的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调整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2007年,面对投资增长过快等,政府将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2008年11月,针对全球金融风暴,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现针对经济回暖,2010年第一周信贷投放过快过多,央行从1月16日起对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以致用4答案(1)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同的经济环境,根据我国的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体现了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去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运用不同的办法加以解决。(2)针对国民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的不同实际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从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加以解决。

学以致用5、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上述要求的正确性。

学以致用5答案:(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能够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才能让居民记得住乡愁。

学以致用6.2013年12月3日,江西理工大学罗仙平教授透露,他任负责人的技术研发团队以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减排增效为目标,实施了多项科技攻关,解决了长期以来有色金属行业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和硫化工行业硫酸渣利用的技术难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伴生硫铁矿及低品位含金硫化矿资源整体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江西的多家矿业企业,每年使197万吨硫铁矿资源实现整体清洁利用,年新增硫酸产量270万吨,新增铁精矿130万吨(相当于一座大型铁矿山的产能),并可有效利用其中的金等贵金属元素。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科技攻关的哲学依据。(2)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以致用6答案:(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实现技术创新。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科技攻关,解决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技术难题,推动社会进步。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求新思路,进行科技攻关,推动技术发展。

(2)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学以致用7.材料一 海岛开发正在迎来热潮,但海岛的生态环境往往独特而脆弱。国家海洋局要求“严格限制填海连岛工程,保护海岛自然属性,防止海岛灭失”。据此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利于海岛的开发,只有利于海岛的保护。

材料二 基础设施薄弱是开发海岛的一个瓶颈。在岛上“轰鸣”了数十年的4台柴油发电机“休起了长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风能、太阳能为依托的智能微电网系统。这是中国首个基于海岛的兆瓦级“风光柴蓄”智能微电网项目。但有的地方台风机的运行遇到问题,波浪能也由于遭遇很多困难而暂停使用。海岛新能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问题。但不管怎样,它给海岛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1)请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海岛开发与保护的关系。(12分)(2)请用发展观点分析如何正确开发海岛新能源。(8分)

学以致用7答案:(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海岛的开发与保护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4分)②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海岛经济和环境保护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海岛开发的好,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优良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开发。(4分)③矛盾双方是对立的,过度开发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只强调保护环境不进行开发也不利于海洋资源的保护。(4分)

(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观点看问题。海岛新能源的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一定能成熟壮大。(4分)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要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同时要做好思想准备,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海岛新能源的开发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海岛新能源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能量巨大,一定会为海岛经济开发提供能源保障。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还不太完善,在利用开发过程中会碰到一些困难,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能解决困难。(4分)

学以致用8.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现有的行政体制存在职责不清、权责不一的问题,导致监管不力,行政效率低下。如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上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公安、卫生、环保等众多部门都负有监管责任,但由于职能交叉,经常出现责任推诿现象,致使“皮革奶”、“毒胶囊”、“瘦肉精”、“地沟油”、“速生鸡”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在环境保护方面环保、国土、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都负有责任,但由于职责不清,使执法难以到位,导致“镉污染”、“血铅超标”、“地下水污染”等环境事件频发。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8分)

(2)有人认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就是彻底变革现有的行政体制。”请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

学以致用8答案:(1)①联系是普遍的,我国现有的行政体制存在职责不清、权责不一的问题,导致监管不力,行政效率低下,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环境事件频发。(4分)②部分以无序、欠佳的形式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现有的行政体制由于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导致监管不力,行政效率低下。(4分)

(2)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行政体制改革要对我国现有的行政体制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部分要肯定和保留,对其中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部分要否定和克服。(4分)②行政体制改革要有创新精神,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4分)③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在坚持现有的行政体制的框架内不断加以完善,不是彻底变革现有的行政体制。(4分)

学以致用

9、长期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一直困于“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环保执法难”,环保部门“单打独斗”,权限、执法手段有限,阻碍执法、抗拒执法情况大量存在,需要公安机关排除阻挠因素。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常涉及污染物认定、损失评估等专门性问题,对证据要求高,现场取证时效性强,警方需要环保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2013年12月3日,环保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建立起了环保和公安联合执法的衔接机制。

运用系统优化的知识,分析环保公安联手治理污染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9答案:(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环保公安各自“单打独斗”,削弱了执法效果,不利于有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环保公安各自“单打独斗”,不利于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合力,削弱了执法效果。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建立起环保和公安联合执法的衔接机制,做到了从整体出发,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

学以致用

10、对于治理雾霾,国外城市有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如洛杉矶就成功地实现了消除烟雾,还公众蓝天。这座美国的“烟雾城”花费了将近70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共有十多个市职能部门参与其中,制定了五大步骤和二十二个环节。空气质量的改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治理的阶段性成果很大程度上被发展带来的排放增量所抵消。洛杉矶的雾霾治理就多次受到来自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的重重阻力,在严格的立法、执法的推动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下,才最终取得了这场环保革命的胜利。结合材料,说明洛杉矶治理雾霾的过程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学以致用10 答案:(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洛杉矶治理雾霾耗费将近70年时间,需要克服来自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的重重阻力。说明雾霾治理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洛杉矶雾霾治理工作在严格的立法、执法的推动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下,取得了这场环保革命的胜利。

(3)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雾霾问题的积累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长期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治理雾霾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篇:辩证法与人生智慧哲学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哲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而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但智慧并不等于小聪明、机灵,也不仅仅是有知识。既然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而“爱”是动词,那么哲学就是“热爱并追求智慧”的态度及行动,而不是什么既定的知识、理论或学说。

近代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有这样的论述:“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我们的政治书中,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据说,古希腊人热爱运动,崇尚健壮的体魄,欣赏高超的竞技能力。一次,菲罗斯僭主勒翁邀请毕达哥拉斯观看竞技比赛。盛大的竞技场里人山人海,场面恢宏。毕达哥拉斯与勒翁谈天说地,气氛和谐。勒翁很钦佩毕达哥拉斯的知识与学问,当他看到竞技场里各种身份的人士和竞技台上身怀绝技的勇士时,便转身问毕达哥拉斯是什么样的人。毕达哥拉斯说:我是哲学家(希腊语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使用“哲学”这个词。勒翁问:“为什么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毕达哥拉斯说,只有神是智慧的,人最多是爱智慧。就像今天来竞技场的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是来做买卖挣钱的,有的是来看热闹的,有的是无所事事闲逛的,而最好的人则是那些沉思的观众。就如同生活中,芸芸众生多在追求名利,只有哲学家寻求真理。

那么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简单的说,哲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同时也是人们面对问题时所选择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但这种眼光和方法不是单一的、个性化的,不是你、我、他任何一人随随便便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哲学理论家分析、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系统理论,一种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就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也就是追求智慧的人。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而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但智慧并不等于小聪明、机灵,也不仅仅是有知识。既然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而“爱”是动词,那么哲学就是“热爱并追求智慧”的态度及行动,而不是什么既定的知识、理论或学说。

那么,什么是智慧?

有人说,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有人说,智慧是对宇宙、人生这类大问题进行思维判断的能力。而思维是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此,智慧是指人的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的能力,而是关于人生大事的思维能力。处理生活小事的能力叫聪明,处理人生大事的能力叫智慧。所以说,智慧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原则指导下,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西方,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智慧”这个词,他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①苏格拉底认为,自知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智慧之人。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我们都是幸运的现代人,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这个世界的。不仅有前人留下的丰富物质遗产,同时还有系统科学,趋于完善的哲学思想来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迷茫。

自然观跟科学之间是辨证统一的。科学的研究是对自然观深刻依赖的,在费耶阿本德对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辩护中,有一个基本的论证,即强调不应该先验地规定科学研究规则。只有在一个具有某种结构的世界中,我们所使用的标准和我们所推荐的规则才有意义。在一个不呈现该结构的领域中,它们便成为无用的,或开始成为无效的。也就是说,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状况所决定的。费耶阿本德在这里叙述了一个相当平庸的真理,即科学方法论原则依赖于自然观假定,但是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家可能会很容易接受的辅助假说,却蕴涵了非常有趣的逻辑结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另外,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哲学以它巨大的智慧力量丰富着我们的内心,壮大着我们的力量。在哲学的引领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目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学会智慧的面对这个世界,以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奉献给我们的家人、朋友、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因为马克思哲学同时告诉我们,人具有社会性,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因此奉献社会,其实就是贡献我们自身。这才是人们一生终极的目标和理想。

如果拥有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将会从一个智慧的高度去规划我们的行为,指引我们的人生。

第四篇: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1925年首次发表在《布尔什维克》杂志第5、6期合刊上,后编入《哲学笔记》。这是列宁对1914—1915年研究哲学问题的总结,虽然全文只有三千多字,却是是寓意深刻、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列宁的哲学思想从形而上学的认识水平进到辩证法的认识水平。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的总结,也是对他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文章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强调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文中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名论断。这篇论文是列宁研究辩证法问题取得的理论成果的突出表现。它补充和深化了《辩证法的要素》一文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九十年后再读这篇文章,我们理当从更全面的哲学史角度来认识其的意义和思想内涵。由唯物论发展到知性辩证法、乃至于理性辩证法,是世界观哲学的认识发展经历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哲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论发展为辩证法,是世界观哲学认识水平的历史进步,这个进步是思想的飞跃,标志着哲学思想走向成熟,这种成熟使人达到辩证法的自觉。列宁的认识发展,正也经过了这样的过程,但又有所区别。

列宁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时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它只反映出认识过程的特点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论述结构表现出来的封闭的圆圈。但是却没有反映出辩证法是开放的系统。列宁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到:

“不论是黑格尔(见《逻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中现代的“认识论者”、折中主义者、黑格尔主义的敌人(他不懂黑格尔主义!)保尔•福尔克曼(参看他的《认识论原理》第……页304)都把认识看作一串圆圈。”

列宁明确提出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容是永远增加着的。他说: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说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我们说,看到了唯物与唯心对立性质的确立,而没有看到其同一性质,是形而上学式的观点;把握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之间的同一性而忽视两者的对立性,则是知性辩证法的观点。理性辩证法,是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事物转变为事物的本质,把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具体矛盾中。在知性辩证法看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在辩证法内部则是同一的,没有矛盾的。理性辩证法认为,本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法的实质。因此,在辩证法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对比来看,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是封闭的圆圈,它具有极限,即起点和终点;辩证法的特点是开放的系统:它的范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两者的特点恰恰是相互矛盾的。这也正构成了科学认识论的理论体系具有的特点:由相互矛盾的两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宁在具体论述时这样提到: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 在这里,列宁把认识过程比作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将他的这一思想提升到本质高度,剥离出其特征,就可以得到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是封闭的圆圈和开放的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科学理论所应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列宁的思想体系是从理性辩证法高度把握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以及逻辑学三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篇文章和其他类似著作,可以确实的说列宁对于辩证法的认识深度已经上升到理性辩证法的高度。

另一方面,列宁把黑格尔的很多观点上升到了理性辩证法的高度,但却忽视了唯物论和辩证法之间的对立性,使黑格尔提出的一些理性辩证法的观点从间接性的本质高度下降到具有直接性的知性辩证法层次上。

在谈到发展观时,列宁对比了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提到的“两种宇宙观”基本就来源于此):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

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分析两种观点的具体内容,第一种发展观: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显然,这种发展观把握了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减少和增加。而重复运动这种形式,则是机械运动具有的特征。可见上述两种运动形式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产物。

第二种发展观,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这里强调的不再是运动的表面形式,而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运动的源泉。由于事物内部具有矛盾性,矛盾双方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导致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第一种观点停留在运动的表面形式上,它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只有重复,没有转化,因此这种发展观具有片面性。第二种观点深入到运动的本质中,把握了自己运动的源泉,把握了变化的本质是飞跃和质变。这两种观点分别处在不同的认识层次上。它们二者之间属于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将两种不同的发展观从外部直接对立起来,从而作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本质区别看待起来,这是知性辩证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把握了运动的形式和本质之间具有的对立性,忽视了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二者都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一个从表面形式上把握了运动,结果得出发展变化具有的直线性和周期性;一个从本质上把握了运动的特点,结果得出发展变化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运动。

列宁提出这样的两种发展观,是出于当时在革命斗争中同修正主义斗争的需要。但是在哲学上将革命实践经验直接作为一般规律,是不够科学的做法。从方法论角度上讲,对比法不能准确地把握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区别,只能从形式上将它们二者区分开来。当人们通过对比方法将客观的运动形式与主观的认识方法直接挂起钩来之后,就会导致客观运动形式向主观思维方法的转变,结果直线性和周期性的运动形式就同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直接等同起来,而螺旋式和波浪式的运动形式则与辩证法直接等同起来。这种将主观的认识方法和客观的运动形式直接挂钩的结果,导致了辩证法的运动形式中失去了直线性和周期性。因为人们把这种运动形式当作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排除在辩证法之外了。在实际中,直线性和周期性的运动都是客观存在的将两种运动形式同两种发展观联系起来、等同起来,是主观意志作用的体现。在现实中两种运动形式都是具有客观性的,它们各自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因此在两种运动形式之间不存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问题。

以上的分析比较好的体现了知性辩证法的缺陷,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知性辩证法通常采取外在的对比法进行分析和论述问题,理性辩证法则采取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论述问题。然而必须明确的是,理性辩证法与知性辩证法也不是对立的关系。真正的科学辩证法,它的基本标志是将理性辩证法和知性辩证法作为其中的两个环节,收揽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其中理性辩证法构成了本质环节的辩证法,知性辩证法则把握了形式上具有的特点。本质和形式二者紧密结合,成为一体,这就是科学辩证法具有的特色。结合对这篇著作的思考去理解现实问题,很多疑问都会迎刃而解。比如说,我们往往会憧憬一个自由而有秩序的社会,但最终常常迷失在追求绝对的自由或秩序上。这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矛盾之一,而看似相反的两个方向,却是互相关联引起的。我们本能的渴望自由,但人本身的不自信和对未知的恐惧会促使我们将自己交给一个信任的团体,这种信任如果不像其表面那样可靠最终就会促成暴政与独裁。辨证的去看这个问题,就会知道真正的自由与秩序都不会存在,对其中一项的单纯追求都会促使其走向反面。惟有牺牲部分的自由与秩序,才能达到社会的平衡。

又比如说,我们常常认为民主就代表了民权,实际上民主这个词本身也包含了矛盾的对立面,民主可以代表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在形式上体现为少数服从多数制;民主也可以代表普遍的利益,即均等而有限度的权利,形式上可以体现为一票否决制。这两者的对立显而易见在于,一旦多数人否定了少数人的权利,普遍的利益立刻遭到破坏,反之亦然。对于同一个问题,两者是无法并存的,而这两者又都是避免出现极权的必要措施(如果认为极权仅指少数极权),因此只有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磨合不同民主的适用范围。

最后,作为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规律来提高自身的哲学认识水平。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随着不断的实践被继承和发展,未来也将诞生更系统、全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那又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指导实践的最佳准则。

第五篇:哲学单元检测(辩证法)精华哦

泸州高中2012级文科周练卷(文综政治)(第9周)

一、客观题(共48分)

1.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添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这在社会研究学里,取名为“稻草原理”。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与下列选项一致的是:

①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②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下列说法与下边漫画“自由就是这样的东西,你不给予别人,自己也无法得到”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A.一招不慎 全盘皆输 B.白璧微瑕瑕不掩玉

C.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D.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3.上世纪90年代,国外高温超导研究进入低谷,国内的研究也陷入困境。赵忠贤等科学家顶着压力坚持研究,经过无数次制备、观察、放弃、重新开始„„一个个崭新的成果终于随之呈现。2014年1月,以赵忠贤等为代表的铁基高温超导研发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此可见: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新事物的发展道路都是迂回反复的 C.事物的发展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腾讯坦言,微信这个产品,如果不是顶着公司内部手机QQ部门的反对坚持做下去,而是由另一家公司率先推出,腾讯“可能现在根本就挡不住”。腾讯对微信产品的研发说明

A.创新要求实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 B.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C.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科技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5.长江,这条令国人骄傲的母亲河,如今满负着污泥浊水,生物资源濒临崩溃,中下游地区近岸水质已经降至饮用水的最低标准。这警示我们: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要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C.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D.要坚持适度原则,减少对长江的开发利用 6.2014年央视春晚,由匈牙利人演绎的舞蹈《符号中国》,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充满中国元素的画面,令我们倍感亲切又耳目一新。这说明:

①各国文化既相互交流又逐渐趋同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 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12年12月3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一届“城市矿产”博览会上,国内多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知名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向人们展示了发掘“城市矿产”的广阔前景,诠释了“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

圾,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理念。该理念的哲学依据:

A.矛盾双方能够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B.事物的性质及变化取决于人的意志

C.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8.如果说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所谓“改革红利”。为此,必须:

①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社会经济的系统优化

②实现对旧事物的否定就能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③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锐意进取,否定原有体制

④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制度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京津冀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各自优势明显,互补性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建成新的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将带动潜力巨大的北方辽阔腹地发展。这说明:

A.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 B.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C.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10.图漫画《回避·遇见》给我们的启示是: A.矛盾具有主次方面,要全面地看问题 B.矛盾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正视和解决矛盾

D.矛盾具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把握重点

11.国外有评论认为:“中国梦”是“重返”昔日“辉煌”,是“恢复中国失落很久的荣耀的梦想”,是“恢复”旧日的“中央王国”,是“恢复中国历史上那种帝国秩序”和“昔日的帝国地位”。这种评论:

①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只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

③是静止地看待“中国梦” ④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臆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共52分)

13、材料一: “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评选”经过数百万网友的踊跃投票,身患癌症,仍在高原恶劣环境中坚守岗位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公安局副局长王成元;曾是保安,自学考取律师资格,免费帮千余农民工讨薪的王铭;创建了“一米阳光爱心联盟”,寻找并帮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的刘海涛;义务扫桥十一载的窦珍老人等荣获“十大责任公民”奖项。人民网寄望于每年一度的评选,让“责任”在网民心中汇聚,让“责任”在当代熠熠闪光!

材料二: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必须坚持开放创新,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使文化产业成为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材料三 :伴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近年也频繁起来。2012年汉语国际 推广事业实现新发展,中国在世界已建立400余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孔子学院 为各国人民开启了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对沟通世界人民之间的情感、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学院不仅教授汉语,更是展示和宣传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的窗口,是推动中外文化、商 贸交流的平台。孔子学院的发展有利于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促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共创人类文明时代。

(1)结合材料一,阐释“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蕴含的辩证法价值。(9分)

①这句话体现了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思想,启示我们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关注国家发展,又要尽到公民责任,形成改变国家的力量。(4分)

②这句话体现了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思想,启示我们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尽到公民责任,汇聚成改变国家的强大力量。(3分)

③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辩证思想,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体公民增强责任意识,付诸实际行动。(3分)

(2)结合材料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体现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2分)有观点认为,“只有全面吸收外来文化,才能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强省。”请运用辩证否定观评析这一观点。(12分)

①《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4分)(评分说明:考生如答目的性和计划性也给4分。考生如答自觉选择性或主动创造性或者主动性和创造性给2分。)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关键在于立足自身的实际,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2分)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1分)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1分)

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2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冲击。(1分)⑤全面吸收外来文化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分)因而该观点是错误的。(1分)(评分说明:考生如答“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2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1分)。建设文化强省要立足于广东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创新与发展。(1分)”)

(3)联系材料三,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8分)

【参考答案】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也是普遍联系着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推动整体的发展。世界文化与中华文化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注重中华文化的推广有益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14、材料一: 2013年11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效化解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展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化解工作。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通过化解产能过剩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材料二:(2013江苏)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器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

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中国制造冶———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请运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12分)

①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正视矛盾,并提出正确的解决矛盾的办法。面对我国当前相关产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提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3=2+1分)

②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分析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产能过剩的化解工作。(3=2+1分)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化解产能过剩中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3=2+1分)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通过化解产能过剩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2+1分)

(2)联系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9分)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

③事物在曲折中前进上升;它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下载第二讲 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讲 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辩证法第四讲讲稿5篇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 这一讲同样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简要介绍一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二是教学中所要讲解的几个重要问题。 教学大纲的主......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简析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摘要 列宁于1915年在瑞士的伯尔尼写成《谈谈辩证法问题》,他集中体现了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列宁在对帝国主义及其战争的综合考察......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对立统一律 ——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 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1915年写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1914~1916年列宁被迫侨居在瑞士的伯尔尼。在这期间,列宁阅读了大......

    第二讲.盈亏问题doc

    联大外国语童铭教育中心2013-4-17 第二讲:盈 亏 问 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分配东西,一般有两种分配方案:按一种方案分配,东西有余(称作“盈”);而按另一种分配方案分配,东西不足......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辩证法-矛盾观

    矛盾观 原理1、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内容:(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辩证法部分[大全五篇]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报告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报告 我第一次读列宁先生写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在高中学习语文时的一次偶然机会。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高中生,我的理解程度远远无法达到这篇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