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部分作业及答案

时间:2019-05-12 06:2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部分作业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部分作业及答案》。

第一篇:哲学部分作业及答案

哲学部分

一、判断题: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T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T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T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T5、意识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T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的创造。T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T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T1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T11、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事物。F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T。

1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T14、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T15、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T16、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T17、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T1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认识。F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F2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T2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具有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T22、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T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T2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T25、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T。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F27、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T28、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历史。F29、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T30、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T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P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答: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

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31)

答: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

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2)

答: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

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P38)

答: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新事物为什么一定战胜旧事物?(P41)

答: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

可比拟的优越性。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

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

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简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答: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

累,质变就不会发生。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

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6)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

转变。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

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

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P56)

答: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

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8)

答: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答: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P63)

答: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

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69)

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

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6、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70)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7、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P71-72)

答: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77)

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简述价值的特性。(P79-80)

答: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四,价值具有

多维性。

20、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

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

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

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

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2)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

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

准”。(理论意义)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

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现实意义)

2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7)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

2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

答: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

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6、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P99-104)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7、简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P123-124)

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

思维方式的变革。

28、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P130-131)

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9、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P132)

答: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决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

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0、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32)

答: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路线。

第二篇:2018管理哲学作业与答案

1、管理活动的本质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通过自觉地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A.管理主体

2、管理环境是指管理系统之外与()以及与管理活动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D.管理组织

3、管理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它是客观的管理价值关系在人们观念上总体的反映和表现,是人们社会意识中关于管理价值内容的概括。A.管理价值

4、管理意识的基本特征:()、特殊性、能动性。C.普遍性

5、管理系统的时间结构也称为管理系统的()结构,是指管理系统在系统功能活动中,自身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轨迹。C.时序

6、政治管理关系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政治组织,对各种社会集团系统进行协调治理所形成的()。B.关系

7、管理系统的时空结构:是指管理系统存在的两种状态,即管理的()和管理的时间。A.空间

8、管理主体的知识能力,包括管理主体的()、管理主体的能力。A.知识

9、领导艺术是()在领导活动中为了实现领导职能而表现出来的各种技巧、手段与方法的完美运用。D.领导者

10、领导者是履行一定领导职务的()或群体,是某一个团体或组织中负责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的人员。C.个人

11、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B.生产经营

12、管理空间是指管理系统内各主、()体要素及其组合的一般方式。B.客

13、管理关系的构成:()管理关系、政治管理关系、社会意识管理关系。D.经济

14、管理组织是管理主体与()之间的矛盾统一体。A.管理客体

15、管理系统是人类为了达到一定的管理目的,由各种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C.管理

16、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在管理意义层面上的区别:()的区别、职责上的区别、素质上区别。B.职位

17、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的心理关系括认知关系与情感关系两大方面,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主要联系形式之一,在管理活动中起着不容替代的作用。(√)

18、管理矛盾的运动存于一切管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

19、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区别是在管理意义层面上的区别它包括职位上的区别、职责上的区别、素质上区别。(√)

20、管理系统是一个不断产生、发展、更新或消亡的运动过程。而推动管理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1、管理评价不是对管理组织的营运效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评判的过程。它是一个介于管理控制与管理操作之间的系统。(×)

22、管理客体内涵的演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管理客体体现的人、财、物的内涵却有质的相同。(×)

23、社会意识管理关系不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对社会的人的意识和观念形态,对人的社会精神生活进行协调所形成的关系。(×)

24、优化领导者群体结构的方式方法之一是加强领导者成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每一个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政治业务素质,这是优化群体结构的前提。(√)

25、管理意识不是管理观点、管理态度、管理情绪、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的总称。(×)

26、管理实践就是管理者能动地发现和探索现实管理世界一切科学性的客观活动。(√)

27、管理关系的构成之一不是经济管理关系包括:生产力的管理关系、生产关系的管理关系。(×)

28、管理矛盾的普遍性指的不是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管理要素依照各自的系统、层次、性质构成了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矛盾关系和矛盾运动,它们是普遍存在的。(×)

29、政治管理关系是诸种社会关系集中的、综合的反映和表现,是影响、牵涉和制约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特殊社会关系。(√)30、管理主体的素质要求之一不是管理主体道德修养它包括①伦理素质;②政治素质。(×)

31、企业文化的要素结构中的企业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宏观)和任务(微观)环境。(√)

32、管理客体系统由两大子系统构成不包括人力系统和物力系统。(×)

33、管理客体系统中的人力系统由如下因素组成:知识能力、个性、能动性。(√)

34、管理不是管理认识、管理实践、管理评价的统一。(×)

35、被领导者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个体的形态存在,一种则以群体组织的形态存在。(√)

36、管理关系是一种总体性、综合性的关系,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矛盾统一体。(√)

37、管理模式:是指某种共同的、稳定的、程式化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成为同类管理中的样式或典范。(√)

38、现代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倡导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哲学。(√)

39、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支持组织对管理问题的解决,帮助组织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一个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的人机系统。(√)40、研究管理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目的是为了实现管理活动中时空的最佳组合。(√)

4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区别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在人学意义层面上的区别、表现在生理上、还表现在心理层次上。(√)

42、管理客体是指进入管理认识和管理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3、管理环境的类型包括: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44、政治管理关系基本性质之一:政治管理关系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特殊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所形成的关系。(×)

45、不同组织层次上的管理人员,管理职能的实践在时间的分配上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46、管理信息运行的渠道是有两种。(√)

47、简答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冲突。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⑴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冲突的表现。①从冲突程度的角度,它表现为一般性冲突和程度较为激烈的冲突②从两者之间冲突的形式对其进行认识,从这个角度,管理主客体的冲突表现为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2.5分)

⑵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冲突的价值。①两者之间的冲突有利于主客体素质的提高与素质结构的优化。②管理主客体之间的冲突推动着管理水平的提升。③管理主客体之间的冲突决不应表现为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其冲突应当规限在维持管理组织不致崩溃的限度之内。(2.5分)

48、简答如何优化管理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本题参考答案:

答:优化管理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需要从收下几个方面进行:(0.5分)

⑴研究管理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目的是为了实现管理活动中时空的最佳组合。①从管理的空间结构看,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级和管理职能的最优配置。②从管理时间看,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各层级的职能发挥在时间上的最优分配和时序上的最佳选择。(1.5分)

⑵管理职能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活动,它们相互渗透并融为一体。①从管理职能在时间方面的逻辑关系看,它们通常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一般先决策计划,再组织结构,再领导,最后控制。这种前后的逻辑关系在实践中不是绝对的。这些管理职能往往相互融合,同时进行。②整个管理过程是各职能活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而且大循环中套着小循环,并且,任何组织在开展工作时,都需要在不同的计划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不同的人员之间予以很好的协调,否则,就不可能取得1+1>2的协同和增效效应。(1.5分)

⑶不同组织层次上的管理人员,管理职能的实践在时间的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5分)

49、简答管理环境的性质有那些。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环境的性质有以下7方面。(0.1分)

⑴客观性(0.7分)⑵系统性(0.7分)⑶动态性(0.7分)⑷区域性(0.7分)⑸广泛性(0.7分)⑹复杂性(0.7分)⑺差异性(0.7分)

50、简答什么是管理方法。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方法是指管理主体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2分)它是将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有效地传导到管理对象上去以实现特定管理目标的各种中介环节的总和。(3分)

51、简答管理环境的类型有那些。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环境的类型有以下4个方面:(1分)

⑴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1分)⑵潜在环境和觉察到的环境;(1分)⑶平衡环境和不平衡环境;(1分)⑷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1分)

52、简答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

本题参考答案:

答: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包括求实原则、信息原则、法律道德原则、系统原则、创新原则、心理原则、效益原则。(5分)

53、简答什么是管理主体。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主体指的是拥有管理科学知识和技能及相应的权力,从事管理活动的人。(2分)具体包括管理主体是参与管理活动的人、管理主体相对于管理客体而存、管理主体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组织。(3分)

54、简答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

⑴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实践关系。(1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为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先在性,是其他各种关系存在的前提。(1分)

⑵心理关系。(1分)

心理关系包括认知关系与情感关系两大方面,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主要联系形式之一,在管理活动中起着不容替代的作用。这种关系包括: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价值关系、道德关系。(1分)

55、简答未来管理主客体的关系。

本题参考答案:

答:未来管理主客体的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立体网络状管理组织的建立。立体网络状管理组织的特征:①在构成上,各上职能部门组成联盟式关系,组织中的等级层次特性被淡化,表现出扁平式的结构特征。②组织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③组织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取决于其职位,而是来自于他们拥有的知识与素质。网络结构是适应型、学习型、开放型的自组织结构。(2分)

⑵立体网络状结构管理组织下管理主客体关系的特征。包括复杂性、灵活变通性。(2分)

总之,未来的组织表现出辩证的矛盾统一体,这样,在管理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中,双方的潜能尤其是管理客体的潜能被释放了出来。这将对组织的运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并把它导向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高效率运作状态。(1分)

56、简答管理客体系统的构成要素。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客体系统由两大子系统构成:人力系统和物力系统。(1分)⑴人力系统的构成要素。管理客体系统中的人力系统由如下因素组成:知识能力、个性、能动性。(2分)

⑵物力系统的构成要素。管理客体系统中的第二大组成部分是物力系统,这一系统具体由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所构成。(2分)

57、简答管理客体的特征。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客体具备如下基本属性:客观性、能动性、系统性、不确定性、可管理性。(5分)

58、简答管理信息运行的渠道是什么。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信息运行的渠道在一个有效的管理组织内部,管理信息运动的渠道有两种:(1分)

⑴正式沟通渠道:从信息运动的方向来看,大致有纵向、横向、斜向三种方式。(2分)

⑵非正式沟通渠道:是管理者没有预想到的或不是按正式渠道安排的在人们的感情纽带或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交流。(2分)

59、论述管理中辩证法的内容。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中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确定和随机相统一。(3.5分)

①确定和随机的含义;

②确定和随机的辩证关系。

⑵有序和无序的统一。(3.5分)

①有序与无序的内涵;

②有序和无序的辩证关系。

⑶ 稳定和变革。(3分)

①稳定和变革的含义;

②稳定与变革的辩证关系。

60、论述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

本题参考答案:

答: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相关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的动态相关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管理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2分)因为,管理系统虽然总是力求趋于稳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事实上不可能达到完全稳定。当管理系统的某一部分发展不足时,其控制中心便会相应地调整人力、物力、财力等,以求改善这种不稳定状态。但是由于信息传递到诸子系统产生动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管理系统达到管理平衡时,并不会立即停止,而且常常超过平衡线,造成新的不平衡。如此反复,使管理系统呈现为振荡式发展、变化。并且,任何一个管理系统中,其达到目标的方案、途径很多。在这些方案、途径往往难以找到。再者,一个管理系统也不可能等找到最优方案和途径后才行动。事实上,任何一个管理系统总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改进预定方案、途径,使之不断完善的。这一过程,也使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表现为运动的绝对形式。(3分)

管理系统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系统内部要素的动态相关性,管理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相互联系,重新组合,起到各个要素单独无法起到的作用。即要素在系统中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可以发生质变。也就是将管理系统中各要素有机组合起来,能形成新的力量,其效应不等于各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若管理得当,应大于简单相加之和。(3分)系统功能的性质,就体现在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其中某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能引起系统整体功能的变化。因此,管理系统是一个不断产生、发展、更新或消亡的运动过程。而推动管理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分)

第三篇:发电厂电气部分作业答案

1.输电线路送电的正确操作顺序

先合上母线侧刀闸,再合上线路侧隔离刀闸,最后合上断路器。

2.电流互感器的准确级的定义

1)电流互感器的准确级

准确级是指在规定的二次负荷变化范围内,一次电流为额定值时的最大电流误 差。电流互感器准确级分为0.2、0.5、1.0、3。2)保护型准确级

保护用TA可分为稳态保护用(P)和暂态保护用(TP)两类。稳态保护用TA准确级有5P和10P。

暂态保护用TA准确级分为TPX、TPY、TPZ三个级别。TPX级TA在额定电流和负载下,其电流误差不大于±0.5%。TPY级TA在额定负荷下允许最大电流误差为±1%。

TPZ级TA特别适合于有快速重合闸(无电流时间间隙不大于0.3s)线路上使用。3.导体的正常最高允许温度和短时最高允许温度的区别在哪里

导体正常最高允许温度是指导体在保持正常工作是所允许的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70℃

导体短时最高允许温度是指导体在短路时可能出现的最高短时发热温度定校验的根本条件是:导体短时发热最高温度不得超过短时最高允许值

前者是正常工作允许持续的最高限温度,后者则是短路是瞬时发热的最高允许温度

4.电弧燃烧的物理过程有哪些

热稳。即电弧形成可分为如下四个过程

(1)热电子发射 高温阴极表面向周围空间发射电子的现象。

(2)强电场发射

当开关动、静触头分离初瞬,开距S很小,虽然外施电压U不高,但电场强度E(E=U/S)很大。当其值超过3×106 V/m时,阴极表面的自由电子被强行拉出。【这是产生电弧的最根 本 的条件】

(3)碰撞游离

自由电子的强电场作用下,加速向阳极运动,沿途撞击中性粒子,使之游离出自由电子和正离子,链琐反应,由此形成电流。【绝缘介质被击穿】

(4)热游离

高温下的中性粒子不规则的热运动速度很高,是以在其彼此碰撞时游离出大量带电粒子。

电弧在燃烧过程中,存在互为相反的两种过程:(1)游离过程:产生自由电子过程。

(2)去游离过程:电弧中发生游离的同时,还进行着使带电粒子减少的去游离过程,即:减少自由电子的过程。其中之去游离过程的又有两种形式

(1)复合:正、负粒子相互中和变成中性粒子的现象。

(2)扩散:指带电粒子从电弧内部逸出而进入周围介质中去的现象。有:①浓度扩散:带电质点由浓度高的弧道向浓度低的弧道周围扩散,使弧道中带电质点减少。②温度扩散:弧道中的高温带电质点向温度低的周围介质中扩散。

5.限制短路电流的方法有哪些

一、装设限流电抗器

1、在发电机电压母线上装设分段电抗器

2、在发电机电压电缆出线上装设出线电抗器

3、装设分裂电抗器

二、采用低压绕组分裂变压器 当发电机容量较大时,采用低压分裂绕组变压器组成扩大单元接线,以限制短路电流。

分裂绕组变压器 的绕组在铁心上的布置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两个低压分裂绕组之间有较大的短路电抗;其二是每一分裂绕组与高压绕组之间的短路电抗较小,且相等。运行时的特点 是当一个分裂绕组低压侧发生短路时,另一未发生短路的分裂绕组低压侧仍能维持较高的电压,以保证该低压侧上的设备能继续进行,并能保证电动机紧急启动,这 是一般结构的三绕组变压器所不及的。

三、选择不同的主接线形式和运行方式

1、发电机组采用单元接线

2、环形电网开环运行

3、并联运行的变压器分开运行

6.电压母线均采用按锅炉分段接线方式的优缺点?

1)若某一段母线发生故障,只影响其对应的一台锅炉的运行,使事故影响范围局限在一机在炉;

2)厂用电系统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较小,有利于电气设备的选择;

3)将同一机炉的厂用电负荷接在同一段母线上,便于运行机制管理和安排检修。

7.轻水堆核电站可分为哪两类?这两类核电站在工作原理上主要有何区别?

轻水堆核电站可分为:1.压水椎核电厂;2沸水堆核电厂 压水堆有两个回路系统,相互独立并闭合,安全性高。

沸水堆核电厂与压水堆核电厂相比,省去了既大又贵的蒸汽发生器,但有将放射性物质带入汽轮机的危险,由于沸水堆芯下部含汽量低,堆芯上部含汽量高,因些下部核裂变的反应就高于上部。为使椎芯功率沿轴向分布均匀,与压水堆不同,沸水堆的控制棒是从堆芯下部插入的。

8.电流互感器在运行时二次绕组严禁开路的原因

电流互感器在工作时,除了要求接线极性正确外,还规定其二次侧不得开路;一次侧必须接地,如果地次侧接线错误会对操作人员及仪表,设备安全造成严重伤害,特别是二次侧开路问题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电流互感器在正常运行时,二次侧产生电流的磁通对一次侧电流产生的磁通起去磁作用,励磁电流很小,铁 心中的总磁通也很小,二次侧绕组的感应电动势一般几十伏。如果二次侧没有形成回路,二次侧电流的去磁作用消失,一次侧电流完全变为励磁电流,引起铁心内磁 通剧增,铁心处于高度饱和状态,加之二次侧绕组的匝数很多,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就会在二次侧绕组开路的两端产生很高的电压,其峰值可达数千伏甚至上万伏,这么高的电压将严重威胁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再者,由于铁心磁感应强度剧增,使铁心损耗大大增加而严重发热,甚至烧坏绝缘。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开路也可能 使保护装置因为无电流而不能准确反映故障,差动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则可能因开路时产生不平衡电流而误动,因此电流互感器在运行中二次侧绝对不允许开路。

9.学习灯光监视的电磁操动机构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何信号回路展开图。试述该断路器的“手动合闸”原理

[+(控制电源小母线)→FU1→SA16-13→HR→KCF→QF2(断路辅助常开触点)→YT→FU2→-,HR亮,但YT不动作] 将SA开关逆时针转到“预备跳闸”位置时,SA13-14通,SA16-13断开,让HG改接到闪光母线M100(+)上,HR发闪光,提醒操作人员核对操作是否有误。再将SA开关转至“跳闸”位置,SA6-7通,YT通电,动作跳闸。

跳闸成功后,操作人员放开操作手柄,回到“跳闸后”位置,SA11-10通,断路器的辅助触点相继切换,跳闸回路断开,HG(绿灯发平光)亮,表示跳闸成功。10.掌握分裂电抗器的计算方法和工作原理,并能够完成如下计算

(1)计算正常工作时的穿越型电抗;(2)计算臂1短路时的分裂型电抗;(3)基于上述计算结果,说明分裂电抗器相对普通电抗器有何特点。1)正常运行时穿越电抗为:

X=XL-XM= XL-fXL=(1-f)XL

式中:XL为每臂的自感电抗;XM为每臂的互感电抗; f为互感系数,f=

XM/ XL。

互感系数f与分裂电抗器的结构有关,一般取f=0.5,则在正常工作时,每臂的运行电抗为X=(1-0.5)XL,即比单臂自感电抗减少了一半。2)臂1短路时的分裂电抗为:

X12=2(XL+XM)=2XL(1+f)当f=0.5时,X12=3XL

3)分裂电抗器相对普通电抗器的特点:(1)正常运行时,分裂电抗器很个分段电抗相当于普通电抗器的1/4,使负荷电流造成的电压的损失较普通电抗器为小。

(2)当分裂电抗器的分支端短路时,电抗器每个分段电抗较正常较正常运行值增大四倍故限制短路电流的作用比正常运行值大,有限制短路电流的作用。

11.发展联合电力系统的主要效益主要体现在哪里 ①各系统间负荷的错峰效益;

②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系统备用容量; ③有利于安装单机容量较大的机组; ④有利于电力系统的经济调度; ⑤调峰能力互相支援。

12.抽水蓄能电厂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1)调峰。

2)填谷。在低谷负荷时,可使火电机组不必降低出力(或停机)和保持在热效率较高的区间运行,从而节省燃料,并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3)备用。4)调频。5)调相。

13.高压开关电气设备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进行灭弧? 1)利用灭弧介质

SF6、真空、氢气。氢的灭弧能力为空气7.5倍;SF6气体的灭弧能力比空气约强100倍;用真空作为灭弧介质,减少了碰撞游离的可能性,真空的介质强度约为空气的15倍。

2)用特殊金属材料作灭弧触头 铜、钨合金或银钨合金。3)利用气体或油吹动电弧

采用气体或油吹弧,使带点离子扩散和强烈地冷却复合。冷却绝缘介质降低电弧的温度,消弱热发射和热游离,另一方面,吹弧,可以拉长电弧,增大冷却面,强行迫使弧隙中游离介质的扩散。有纵吹、横吹两种方式。4)采用多断口熄弧

在相等的触头行程下,多断口比单断口的电弧拉长,而且拉长的速度也增加,加速了弧隙电阻的增大。同时,由于加在每个断口的电压降低,使弧隙恢复电压降低,亦有利于熄灭电弧。

5)提高断路器触头的分断速度,迅速拉长电弧

14.试述电抗器品字形布置时,各相电抗器的摆放位置?并解释采用该种摆放方式的原因。

电抗器品字形布置时,各相电抗器就在一个水平面上,不存在又叠装问题,且三电抗器构成一个正三角形。

原因:通常线路电抗器采用垂直或“品”字形布置。当电抗器的额定电流超过1000A、电抗值超过5%~6%时,由于重量及尺寸过大,垂直布置会有困难,且使小室高度增加很多,故宜采用“品”字形布置。15.试解释什么是电动机的自启动。

电动机的自启动指的是电源停电后瞬间复电,电动机不经降压起动的直接启动。

16.试解释GIS(Gas Insulted Switchgear)GIS指的是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的简称。

17.试画出两台变压器、两条出线时,内桥形接线的电气主接线图,并简述该接线的适用场合。

内桥接线适用于线路较长和变压器不需要经常切换的情况。特点:

在线路故障或切除、投入时,不影响其余回路工作,并且操作简单; 在变压器故障或切除、投入时,要使相应线路短时停电,并且操作复杂。18.掌握分段断路器兼作旁路断路器的接线的倒闸操作步骤

先对其线路进行检修,分段断路器兼作旁路断路器的接线方式是在正常工作时按单母线分段运行,而旁路母线WP不带电,即分段断路器QFD的旁路母线侧的隔离开关QS3和QS4断开,工作母线侧的隔离开关QS1和QS2接通,分段断路器QFD接通。当WI段母线上的出线断路器要检修时,为了使WI,WⅡ段母线能保持联系,先合上分段隔离开关QSD,然后断开断路器QFD和隔离开关QS2,再合上隔离开关QS4,然后合上QFD。如果旁路母线完好的,QFD不会跳开,则可以合上待检修出线的旁路开关,最后断开要检修的出线断路器及其两侧的隔离开关,就可以对该出线断路器进行检修。检修完毕后,使该出线断路器投入运行的操作顺序,与上述的相反。

19.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的“五防”是指什么

五防的内容 : 五防是在变电站的倒闸操作中防止五种恶性电气误操作事故的简称。其具体内容是:

(1)防止误分、合断路器;

(2)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

(3)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

(4)防止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隔离开关);(5)防止误入带电间隔。20.简述近阴极效应的原理?

在电流过零瞬间(t=0),介质强度突然出现升高的现象,称为近阴极效应。这是因为电流过零后,弧隙的电 极极性发生了改变,弧隙中剩余的带电质点的运动方向也相应改变,质量小的电子立即向新的阳极运动,而

比电子质量大1000多倍的正离子则原地未动,导致在新的阴极附近形成了一个只有正电荷的离子层,这个正

离子层电导很低,大约有150~250V的起始介质强度。在低压电器中,常利用近阴极效应这个特性来灭弧。如 利用短弧原理灭弧法

21.什么是厂用电动机的自启动?根据运行状态,自启动方式有哪些?为什么要进行电动机自启动校验?

厂用电动机自启动的定义:当厂用母线电压暂时下降和消失时,为了不使主机停 运,一些重要机械的电动机并不立即断开,电动机在机械负载阻力作用下有一定 惰性,经过很短一段时间(0.5~1.5s),当厂用母线电压恢复或备用电源自动投 入后,电动机又会自动启动升速,并逐渐恢复到稳定运行,这一过程称为厂用电 动机自启动。自启动方式:

1)失压自启动:运行中突然出现事故,电压下降,当事故消除,电压恢复时形成的自启动。

2)空载自启动:备用电源空载状态时,自动投入失去电源的工作段所形成的自启动。

3)带负荷自启动:备用电源已带一部分负荷,又自动投入失去电源的工作段所形成的自启动。电动机自启动校验原因:

电厂中不少重要负荷的电动机都要参与自启动,以保障机炉运行少受影响。因成批电动机同时参加自启动,很大的启动电流会在厂用变压器和 线路等元件中引起较大的电压降,使厂用母线电压降低很多。这样,可能因母线电压过低,使某些电动机电磁转矩小于机械阻力转矩而启动不了;还可能因启动时间 过长而引起电动机的过热,甚至危及电动机的安全与寿命以及厂用电的稳定运行。所以,为了保证自启动能够实现,必须要进行厂用电动机自启动校验。

第四篇:哲学答案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反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客观实际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前提和依据。人们做事情的过程既是认识对象的过程,又是改造对象的过程。只有从客观事物自身的状况、性情和规律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改造对象的目的,把事情做好

人生选择的含义:人生选择就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追求人生价值中,在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选择和确定的活动 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实际

人生选择的作用:①人生选择是人的自我觉醒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②能不能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是影响人一生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③关键时期的选择对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生选择的条件:个人的人生选择只能根据客观实际和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无所作为。

人生选择的可能性:客观实际的多样性为个人的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①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就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主观愿望符自己的客观实际,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②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还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主动地承担社会历史赋予了我们的责任③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还要主动选择,既要抓住选择的机遇,又要慎重选择

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说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②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任何违背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法都是错误的;同时,在现实面前消极被动、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的态度也是错误的。

人们必须以客观规律作为人生行动的“向导”:首先,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行动遵循规律,这是人们“运用”“控制”“驾驭”规律的前提。其次,在遵循事物发展的基础上,运用规律,使规律起作用的结果符合人们行动的目的

人生行动的含义:人生行动是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实现目的和理想的过程

不同行动对人生的影响:不同行动造就不同人生。以正确意识支配、遵循客观规律的积极行动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充分展示人生行动的意义,使人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更多意义的事情。相反,受错误的意识支配、违背客观规律的消极行动只会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不利于人的成长,甚至有可能葬送自己的美好的人生 人生行动的基本要素:行动的主体、行动的对象、行动的手段

自觉能动性的含义:又称主观能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指人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自觉能动性的表现: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想”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自觉能动性对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人生在存与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能不能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健康成长,能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素: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因素(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受主观因素(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的制约

人生意义的实现为什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生意义也是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中实现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每个人生命价值的意义是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的。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为他人带来快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自己的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时,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生命价值,不支努力进取,我们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①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②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的宝库的钥匙③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④自强让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如何做到自强不息:①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不断自我激励②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战胜自我,克服自卑③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自我

第二单元

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这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普遍联系着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①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③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性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体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人际关系的含义: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人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②人际和谐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③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以人为鉴”,以积极的态度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有利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广泛获得社会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能力,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有助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特征:①平等相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相互真诚信任④友善和关爱

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①走出孤独,主动交往②学会与人谐共处③建立真正的友谊④拥有真正的友谊要善于辨别益友与损友⑤真正的友谊还需要用心维持和呵护⑥交往要把握一定的程度 发展的含义: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的含义: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的含义: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世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①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上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②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 的发展③要把握发展的实质,学会辨别新事物和旧事物④要正确理解发展过程中前进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不沉浸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以宽阔的胸怀和远见卓识看待发展中的前进与曲折,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路;在遇到曲折时坚定前进方向不动摇

人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顺境和逆境

顺境和逆境的作用:①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②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③逆境可以帮助人正确认识自我④逆境可以积累人生的经验⑤逆境还可以催人奋进

顺境和逆境的联系与转化:顺境和逆境是辩证的统一。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如果我们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成顺境

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①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②要求我们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③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必胜的信念,不要放弃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和希望④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走出逆境的途径和方法,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因素

矛盾的含义: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括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立和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与方法: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要支持两点伦,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①看问题、办事情不能偏激和简单化,把事物看成是纯粹的这个样子或那个样子,看不到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或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忽视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回避另一个方面。②在对待事物的发展中,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与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互相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发展

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的态度是正视生活的矛盾,从事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

内因与外因的基本观点与方法: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②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③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②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能动性活动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⑴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⑵认识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这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认识水平。

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对实现成功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获得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身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人生成功需要在知行合一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作为中职生来说,人生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绩,而且是今后事业成败、生活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知与行的关系:知是行的要求,知而不行,知就会丧失意义;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行就会变得盲目

青少年如何做到知行合一:①必须终身勤于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实现人生成功的重要前提②必须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这是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③必须要学习书本科学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两者有相结合起来,这是人人生成功的关键④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成功与失败的关系:①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存在的②失败与成功是相互转化的

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对待成功与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成功了不要沾沾自喜,更要看到存在的不足,要认真总结经验,相信成功永无止境,去争取更大的尷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认真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把失败看成是走向成功的阶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如何让失败化为成功:①要正视失败,承认失败,而后分析失败,把失败的原因找出来排除它②失败是一种财富,它能够增长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炼人的意志,促使人们反省自己、审视自己,在挫折中奋起③要切实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提高本领,拿出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①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被我们的器官或借助仪看到②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方面表现本质,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如何理解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千世界现象与本质是非常复杂的,有的相同的现象隐藏着不同的本质,有的不同的现象却是同一本质的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现象与本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对于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②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靠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①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把握事物的本质:①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口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现上②必须学会正确区分真象与假象,识别假象不为假象所迷惑③必须明辩事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④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何做到明辩是非:①把握事物的本质需要我们明确判断和衡是非的标准②明辨是非对于中职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遵守工民基本道德规范,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①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改造世界目的

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①要求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②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③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

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提高人生发展的作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它能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会分析和综合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健康成长的作用: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用辩证的思维指导人生,就能更深刻地洞察人生、认识人生,能够减少人生的迷误;有助于我们吸取前人思维方法之精华,少走弯路,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做聪颖智慧的,做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人

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①人生发展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和学习提高能力,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②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创新思维的特点:新颖性、灵活性、个体差异性、艺术性

创新思维的作用:①通过创新思维,我们能够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②可以不断提高人们知识的总量,不断人类的认识能力,还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局面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是科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②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③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殊性的表现:

1、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有意识的人参加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2、社会发展不是某个杰出人物个人的作用决定的,而是无数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3、社会历史通过无数偶然性事件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事件的背后包含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1、没有单个人的活动,也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生活,不会有社会的发展。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社会活动来体现。

2、个人活动离不开社会,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生目标的作用:

1、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可以使人明确前进方向,更好的规划一个人的发展,实现目标。

2、对人的发展具有鼓舞作用,可以推动人们向明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对人的发展也有约束作用;对人的发展还有鞭策作用,促使人们不断进取。

3、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如何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1、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

2、人生目标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调整和校正。

3、人生目标的确立关系到人生奋斗的方向。

4、正确确立人生目标要靠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

理想信念的作用:

1、他们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

2、他们又是统一的,现实孕育着理想,包括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①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③理想是人生进步的力量源泉

理想的分类:①按内容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②按性质分: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

信念的意义:信念是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理性的一中状态。

理性信念对人生成长的作用:①就国家而言,众多拥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个体,是国家和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基础②就个体而言,拥有理想信念的人生是充实而幸福的,而没有理性信念的人生则是空虚、痛苦和可悲的。理性信念对人生至关重要,他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的实现需要主客观条件,起着主观条件包括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等。

信念的特点:①稳定性②执着性③复合性④动力性

信念对实现理想的作用:①信念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支撑力量②信念是精力集中的凝聚力量③信念是持之以恒的稳定力量和凝聚各方的感召力量。

如何坚定信念以推动理想的现实:①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就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知识,以形成正确的认知②要有炽热的感情,主动的去身体力行③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并保持相对的稳定

意志的含义: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状态和自决能力。

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须的主观条件:①理想的现实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许多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无法前进的②要想在坎坷中实现理想,就需要坚强的意志③坚强的意志是理想成功实现的保证。

如何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①意志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培养和多方面的打造,主要包括:形成积极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念,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深厚的情感,参加各种必要的社会实践,学习各方面学习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修养等,从而逐步形成坚定的意志②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与否、坚强程度如何往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练的,并且以困难的性质和客服困难的难易程度来衡量。

责任的意义:①责任是指分内应做之事,及承担应当承担责任,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②责任是外在义务的要求和自我担当的结合,更多侧重在人自觉意识③每一个人都应懂的自我约束,自自我监督,承担自己言行造成的后果及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及其价值负责。

理想信念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理想重在标志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向未来。信念重在标志人对事物、观念的态度和看法,主要是面对现在。联系: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很多情况下理想亦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个人理想的含义:个人理想是指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 个人理想的类别:①生活理想②职业理想③道德理想④政治理想

社会理想的含义:社会理想是社会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未来社会发展图景的整体设计,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社会理想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整体性③阶段性

社会理想的特点:①社会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社会理想是国家、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社会理想为民族、国家和政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①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一社会理想为导向,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都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能变为现实②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当中每个个体努力奋斗。

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① 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②要真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③要客观分析自身的条件,确立适自己发展的人生理想。人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为什么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①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②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人的社会属性的内涵: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人是社会的产物②人的生产劳动具有社会性③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①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②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但是,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集体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依靠。

公与私的辩证关系:公与私是对立统一的。

1、其对立表现在:它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对象机器要求。

2、其统一表现在:对全局而言为私的利益,在一个局部就是公共利益;对局部而言为公的利益,在全局就是为私的利益。个人的私利在任何社会都要受到限制,它的平衡需要依靠制度、法律和道德,这是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客观需要。

义与利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①义与利具有统一性,两者可以统一在公共关系上,公共利益既是利益追求,又是道德目的,在这里利益和道德得到统一②义与利又是统一的一面,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与利不可同时兼得③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的义与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利己与利他是人生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他们既是对立的,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他们又是统一的,有的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如何正确对待利己和利他:维护个人正当的合法的利益。热情的关心他人,积极的服务社会。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利己与利他是对立统一的,这要求我们要正确坚持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既要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反对损人利己,又要关心他人,服务社会。

人的价值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对其需要的满足。前者体现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称为人的社会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对个人存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义,称为人的自我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1、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必须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2、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形式有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1、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的制度及体制因素、科学文化教育等状况,又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

2、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1﹚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2﹚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3﹚要有不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中的作用:

1、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

2、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体现了人的一般本质,同时不断提升着人这一主体的各方面能力。

如何用诚实的劳动去奉献社会: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的奉献社会,才能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

1、他们相互区别,所谓苦是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悖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是人生历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谓的乐是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符合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是人生历程中遇到的愉快和幸福。

2、他们互为前提,没有苦就没有乐,没有乐就无所谓的苦。

3、他们互相渗透,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是获得乐的过程,是手段;乐是艰苦劳动的结果,是目的。

4、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苦可以转换为乐,乐也可以转换为苦。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的辩证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他强调的是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2.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对束缚和限制的摆脱和超越,他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3.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①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保持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②只有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保持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③只有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真正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获得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4.个性自由的特点:个性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5.实现人生全面发展而自由发展的条件:①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②需要人的主观条件,包括人的觉悟、素质和自控能力的极大提升;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丰富等。

第五篇:基督教哲学作业

浅析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人文学院哲学1101班

尼玛

2011709004

浅析信仰和理性的关系

【摘要】吉尔松在《中世纪哲学精神》讲:“信仰的真理,努力自行转换为理解的真理,这才是基督教哲学的智慧所在。”我们经常谈到,我们是否有信仰,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仰就像他的宠物一样,我们并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我们的随波逐流,是盲从。因而,在哲学界对于信仰和理解的关系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先理解后信仰,另一部分人认为先信仰后理解。本文就此讨论信仰和理解的关系问题。【关键词】基督教哲学 信仰 理性 经院哲学 教父哲学

对于信仰和理性的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教父哲学时期和经院哲学时期。教父哲学时期主要有德尔图良、奥古斯丁、伊里吉纳以及波伊修斯,奥古斯汀继承了德尔图良的思想,而伊里吉纳继承了波伊斯修的思想。这时期“信仰的权威”占上风,而到了经院哲学时期,“理性的权威”占上风。经院哲学本质上就是神学,其基本任务是论证上帝的合理性。要论证,就需要理性,不有理性形式就无法论证,因而注重理性知识成为一种时尚。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理性与信仰关系争论的双方,互有退让,不再敌视,都企图通过论辩统摄对方,使之服从自己,达到以自己的观点作为认识基督教问题出发的目的。论证的焦点也由“权威”问题变为“理解”问题。

一·信仰而后理解

信仰在很多社会中是固定下来的,人一生下来就是这类思想或宗教的信仰者,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也就是信仰高于理解,不管他们能否理解这种信仰,在他们社会里信仰是不能变更的。在教父哲学时期,理性和信仰之争主要表现为“信仰的权威”还是“理性的权威”之争。建立起信仰权威理论体系的是奥古斯丁,他认为上帝是大而无量的,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的;在他看来,人们只有相信上帝的权威,相信上帝的爱,即对上帝的绝对信仰,才能认识上帝,从上帝那里获得启示,认识真理。信仰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我们的人生是靠着自己的信仰走过来的。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依托,我们凭着一颗怀疑的心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忧患无穷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天也不会安宁的。所以,信仰是至上的,没有信仰的生活是不好过的。在论述“三位一体”教义时,奥古斯丁指出:“这若不能由理解把握着,就要用信仰怀抱着,直到那籍先知说‘你们若不信,定然不得了解’的主在心中渐露端倪。”①也就是说,信仰是第一位的,有绝对权威的,只有信仰才能理解。和他一样的有“拉丁教父第一人”之称的德尔图良,他认为“对上帝的认识不可能靠科学和哲学的探讨取得,唯一的途径是对‘教会权威’的信仰。”他指出“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相信的,埋葬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可肯定的。”②在我们现实中的很多神秘的现象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但是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古大多数人是根据宗教的教条生活的,他们相信自己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在宗教中有解释。

我们都说,当今的国人缺乏信仰,可是按照教父哲学的理论,我们只可选择一个宗教,在毫无了解此宗教的基础上,我们要相信它,最后我们才去了解它,也就是“信仰而后理解”。持此观点不仅在教父哲学时期,在经院哲学时期也有人坚持这种观点。作为最后一名教父哲学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伦,他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我们皆熟知。而在理性和信仰关心问题上,他始终坚持信仰至上。着完全不符合我们常人的思维,安瑟伦认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③任何事物在我们看来,只有理解了对象,我们才能相信对象。但是安瑟伦不一样,他认为基督徒应从信仰进展到理性,而不是从理性出发达到信仰;信仰是理性的前提、范围和目的。对于那些民族整体统一信仰一种宗教的人来说,安瑟伦的这种思想是完全成立的。他们的信仰是建立在盲目的基础之上并且一直都信仰这种宗教,正如藏传佛教徒,很大一部分的藏族人虽然信仰佛教,但是他们对藏传佛教实质内容的了解却是极少的。再如,伊斯兰教徒,个别教徒并不了解本民族宗教的具体内涵,他们只是表面上信仰罢了。民族宗教经历数千年的的发展,对于民族的精神熏陶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他们来说信仰本民族的宗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需要什么理由。因此,说好听一些他们的思维是单纯的,难听些,那是愚昧。在我看来,我们信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理解,但是,我们理解的目的就是为了信仰。但是,“信仰而后理解”的杰出代表安瑟伦却把理性和信仰完全割裂开来,在他看来信仰并不需要理性,他认为:“并不是要由理性的途径来获得信心,而是渴 ①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1部第10卷[C].南京: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基督教辅侨出版社, 第179页 ② 耿洪江,西方认识论史稿【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9.③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0 望透彻了悟那些他们所已经相信的,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同时,在可能范围内,④他们亦可有效地回答那些要求以理性作为我们信仰的根据之人所提出的质疑。”按常理,我们无权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在信仰者的心里上帝永远是存在的。但是,我们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即使虔诚信仰,但总是过不上安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多灾多难。因此,他们开始怀疑上帝,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于是他们不得不用理性来思考上帝的存在与否,从此我们不得不相信只有理性才能信仰。

二·理解而后信仰

在中世纪哲学家中与奥古斯丁持相反观点的是波伊修斯,他以一部积极的、现实的《哲学的慰藉》称赞理性,认为没有哲学理性思考的认识只是一种盲从。哲学的思维常常是“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借着这样的逻辑思维,寻找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没有理性思维的了解而相信是某物是盲从,就像有人诬陷另一人说他偷了你的钱,如果你不假思索冲向那个人并且和他打架,那么你在那个诬陷者的眼里是个傻子。同样,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相信一种思想,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那么我们也就是傻子。所以,我们需要理性,波伊斯修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上帝,他指出:“理性以这样的方式证明上帝是善的,并使人相信上帝是至善的。如若非如此,他就不可能为万物之首,那就会有比上帝更善者。”⑤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基督教的人来说,如果让他信仰基督教,那么他肯定会想“我为什么要信仰基督教?”也许,在他的心灵世界里已经有一个上帝的替代物,可能是佛陀、也可能是马克思。无论是谁,他的信仰必须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否则,他的信仰是不坚定的,摇摆不定的。因此,我们的信仰需要理性的支撑。波伊斯修认为,人之理性使人超乎万物之上,并进一步指出,由于人有理性,人在理智上就类似上帝。被称为“中世纪哲学的查理大帝” 的伊里吉纳将理性与信仰的统一作为哲学认识论的指导原则,认为启示和理性都是真理的来源,宗教和哲学具有同等权威,而在信仰和理性发生矛盾冲突时,就应采用理性。这实际上肯定了理性高于信仰。“权威产生于真正的理性,而不是理性产生于权威。”⑥ 这就是真正的理性主义,当今世界正强调这一点,理性是 ④⑤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1部第14卷【C】.南京: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基督教辅侨出版社,207 A.弗里曼特勒:《信仰时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54 ⑥ 符·特拉赫坦贝尔: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2 权威的真正来源。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曾几度出现过宗教权威掩盖世俗的权威,事实上我们可以得知,往往宗教是最终的失败者。权威并不是来自宗教教条,而是来自教徒对宗教内涵的理解。

在经院哲学时期,与安瑟伦相反,阿贝拉尔在《神学引论》中指出了“先理解而后信仰” 的口号。“向别人鼓吹一件他自己或他所教导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是荒谬的”“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的理智上”⑦我们如何获得真理呢?我们必须反对盲目信仰,人们没有不加怀疑地接受的义务。三·从信仰而非理性开始,通往信仰而非仅有理解

面对信仰和理性,我认为,我们应该坚持“从信仰而非理性开始,通往信仰而非仅有理解”。不管是教父哲学时期还是经院哲学时期的哲学家们持如何观点,我们在选择信仰是应该以理性为基础,最终通向信仰的王国。我们知道,人的知识途径是由感官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而“经验”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我们不能过早地确立自己的信仰立场,我们需要的是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需要用理性去思考历史上的各种宗教和思想。如若我们过早确立我们的思想立场,那么我们的思想肯定是狭窄的,是偏激的。我们都说,当下中国人缺乏信仰,但是我认为我们缺乏的不仅是信仰,更是通往信仰的理性思维。正是缺少了理性思维,才导致很多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过于偏激。有些人即使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进而导致偏向利益主义,最终出现一次次的道德问题。

总之,我们需要的是理性,通过理性,我们要通往信仰。

⑦ 车铭洲.西欧中世纪哲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23.

下载哲学部分作业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部分作业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沟通的作业部分答案

    1、 请简述管理沟通的作用? (1)管理沟通有助于维持组织的正常运作。 (2)管理沟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 (3)管理沟通有助于激励员工。 2、简述会议的三个阶段:会前、会中和会后......

    《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二次作业答案

    《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二次作业答案你的得分: 100.0 完成日期:2018年09月10日 01点28分说明: 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个小题,每小题 2.0......

    《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一次作业答案[范文模版]

    《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一次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8年09月10日 01点07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个小题,每小题 2.0......

    《发电厂电气部分(Ⅰ)》第一次作业答案范文大全

    我的作业列表 - 《发电厂电气部分(Ⅰ)》第一次作业答案 欢迎你,窦建华(FH112258006) 你的得分: 94.0 完成日期:2013年12月11日 22点00分 说明: 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归纳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I唯物论 1、 规律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

    事业单位考试哲学部分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

    教育哲学部分要点

    教育哲学相关知识 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 现代知识的性质: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 现代知识对现代课程的影响: 现代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知识 现代课程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