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06:3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全文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近日共同印发我国首个针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强职业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国卫疾控发〔2016〕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宣传部、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科技厅(委)、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文化厅(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科学院、中医药局、工会、共青团省委、妇联、科协、残联、老龄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党委宣传部、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会、共青团团委、妇联、科协、残联、老龄办;教育部各直属高校: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根据《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现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

/ 19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从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搭建心理关爱服务平台、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开展社会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做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奠定了基础。

/ 19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方面,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从深化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履行促进群众心理健康责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3 / 19 新战略,按照《精神卫生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强化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

——党政领导,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将满足群众需求与长远制度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分类指导,规范发展。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3.基本目标

/ 19

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加快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缓解。

三、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

4.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各地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提高公民心理健康素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各级宣传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影视、动漫等传播形式,组织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利用影视、综艺和娱乐节目的优势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各地基层文化组织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创新宣传方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各类媒体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传播 5 / 19 心理健康知识与相关事件报导中要注重科学性、适度性和稳定性,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积极自助。(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公民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更好地进行人生选择,发展自身潜能,解决生活、学习、职业发展、婚姻、亲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促进和谐生活,提升幸福感。

倡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贯穿终生,逐步消除公众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主动发现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心理疾病诊疗服务,减轻患者心理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递进、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 / 19 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开展有序、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重视自杀预防。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依托各地心理援助专业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心理援助热线,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7.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各部门分别负责)

8.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关注和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保持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儿童感受到尊重和接纳。特殊教育机构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提升大学生 7 / 19 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共青团等组织要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尤其要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遭受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儿童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教育部牵头,民政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9.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尤其是老龄办、妇联、残联和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空巢、丧偶、失能、失智、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扩展老年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老年文体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在老年人生病住院、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及时关心看望。加强对孕产期、更年期等特定时期妇女的心理关怀,对遭受性侵犯、家庭暴力等妇女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加强对流动、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婚姻登记机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等积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发挥残疾人社区康复协调员、助残社会组织作用,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残疾儿童家长、残疾人及其亲友提供心理疏导、康复经验交流等服务。8 / 19 通过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帮助。护理院、养老机构、残疾人福利机构、康复机构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10.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各地综治、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要高度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社会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中央综治办牵头,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各级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卫生计生、残联等单位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逐步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做好贫困患者的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康复模式,做好医疗康复和社 9 / 19 区康复的有效衔接。(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12.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依托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或计生办),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培养心理健康服务骨干队伍,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普遍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训练等服务。(各部门分别负责)

13.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基层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协调组织志愿者,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矫治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 10 / 19 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为贫困弱势群体和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确保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场地、有设施、有保障。(中央综治办、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4.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通过购买社会心理机构的服务等形式,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工商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卫生计生等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诊疗服务中加强人文关怀,普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提高抑郁、焦虑、老年痴呆、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要建立多学科心理和躯体疾病联络会诊制度,与高等院校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 11 / 19 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妇幼保健机构要为妇女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心理疾病的筛查与转诊服务。各地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院相关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中医心理学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师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服务工作,在专业机构指导下,探索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评估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逐步将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纳入儿童保健服务。监管场所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16.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门要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探索符合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医学、教育、康复、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要加强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依托具有资质和良好声誉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实践督导体系。(教育部牵头,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科院配合)12 / 19

17.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有序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心理咨询师资格鉴定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加强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管理,改进鉴定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对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都合格的考生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信息登记上网,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加强监督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

卫生计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重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咨询心理、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加强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医务社会工作者等综合服务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

各部门、各行业对所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强培训、继续教育及规范管理,制定本部门本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明确岗位工作要求,定期进行考评。(各部门分别负责)

18.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根据行业特点分类制定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要注重体现心理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帮助专业人才实 13 / 19 现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并热心大众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志愿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对各部门各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依托专家组和行业组织,制订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信息公开等工作制度,建立国家和区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信息管理体系,将相关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各类心理健康机构服务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建设一批心理健康服务示范单位。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行规行约和行业自律制度,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违规者惩戒和退出建议。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发挥心理健康相关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加强心理健康学术交流、培训、科学研究等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民政部、科协、中科院等相关部门配合)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 19

20.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卫生计生牵头、综治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各方积极配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推动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明确部门职责。各部门各行业要做好本部门本行业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工作。卫生计生部门牵头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工作,制订行业发展相关政策和服务规范,指导行业组织开展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及制度建设问题。综治机构做好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并将其纳入综治(平安建设)考评内容。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负责协调新闻媒体、各类文化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价格政策。教育部门负责完善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各级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科技部门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完善系统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 15 / 19 大警务任务前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组织开展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相关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引导与管理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财政部门加大心理健康服务投入并监督使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规范管理。工商部门对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机构,依有关主管部门提请,依法予以吊销营业执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中医医疗机构做好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办等组织负责职业人群和儿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完善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管理,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问题,探索将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机构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快心理健康服务法制化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精神卫生法》,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制定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综合试点,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不断改革创新,将实践探索得来的好经验好方法通过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政策等形式固化下来,为其他地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示范引导。(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16 / 19

23.强化基础保障。要积极落实基层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成本核算制度与标准规范。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服务公益性事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加强行业监管。以规范心理健康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属地化管理,规范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示范单位、实践基地建设和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25.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展本土化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及应用。针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点心理疾病,开展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研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鼓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与政策等软科学 17 / 19 研究,为政策法规制订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关设备和产品研发,完善基础数据采集和平台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及成功经验。(科技部牵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国家中医药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2016 18 / 19

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宣部

中央综治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文化部

工商总局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科院

国家中医药局

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中国科协

中国残联

年12月30日

/ 19

第二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国卫疾控发〔2016〕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宣传部、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科技厅(委)、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文化厅(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科学院、中医药局、工会、共青团省委、妇联、科协、残联、老龄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党委宣传部、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会、共青团团委、妇联、科协、残联、老龄办;教育部各直属高校: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根据《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现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

—1—

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从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搭建心理关爱服务平台、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开展社会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做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方面,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从深化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履行促进群众心理健康责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精神卫生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强化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人

—2—

群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

——党政领导,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将满足群众需求与长远制度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分类指导,规范发展。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3.基本目标

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加快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缓解。

三、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

4.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各地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提高公民心理健康素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各级宣传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影视、动漫等传播形

—3—

式,组织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利用影视、综艺和娱乐节目的优势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各地基层文化组织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创新宣传方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各类媒体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与相关事件报导中要注重科学性、适度性和稳定性,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积极自助。(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公民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更好地进行人生选择,发展自身潜能,解决生活、学习、职业发展、婚姻、亲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促进和谐生活,提升幸福感。

倡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贯穿终生,逐步消除公众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主动发现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心理疾病诊疗服务,减轻患者心理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递进、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开展有序、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重视自杀预防。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依托各地心理援助专业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心理援助热线,—4—

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7.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各部门分别负责)

8.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关注和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保持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儿童感受到尊重和接纳。特殊教育机构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共青团等组织要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尤其要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遭受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儿童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教育部牵头,民政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9.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尤其是老龄办、妇联、残联和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空巢、丧偶、失能、失智、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扩展老年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

—5—

老年文体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在老年人生病住院、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及时关心看望。加强对孕产期、更年期等特定时期妇女的心理关怀,对遭受性侵犯、家庭暴力等妇女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加强对流动、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婚姻登记机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等积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发挥残疾人社区康复协调员、助残社会组织作用,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残疾儿童家长、残疾人及其亲友提供心理疏导、康复经验交流等服务。通过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帮助。护理院、养老机构、残疾人福利机构、康复机构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10.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各地综治、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要高度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社会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中央综治办牵头,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各级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卫生计生、残联等单位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逐步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做好贫困患者的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康复模式,做好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12.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6—

依托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或计生办),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培养心理健康服务骨干队伍,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普遍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训练等服务。(各部门分别负责)

13.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基层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协调组织志愿者,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矫治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为贫困弱势群体和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确保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场地、有设施、有保障。(中央综治办、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4.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通过购买社会心理机构的服务等形式,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工商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卫生计生等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基

—7—

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诊疗服务中加强人文关怀,普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提高抑郁、焦虑、老年痴呆、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要建立多学科心理和躯体疾病联络会诊制度,与高等院校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妇幼保健机构要为妇女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心理疾病的筛查与转诊服务。各地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院相关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中医心理学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师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服务工作,在专业机构指导下,探索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评估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逐步将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纳入儿童保健服务。监管场所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16.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门要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探索符合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医学、教育、康复、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要加强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依托具有资质和良好声誉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实践督导体系。(教育部牵头,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科院配合)

17.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有序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心理咨询师资格鉴定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加强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管理,改进鉴定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对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都合格的考生核发职业

—8—

资格证书,并将其信息登记上网,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加强监督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

卫生计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重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咨询心理、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加强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医务社会工作者等综合服务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

各部门、各行业对所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强培训、继续教育及规范管理,制定本部门本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明确岗位工作要求,定期进行考评。(各部门分别负责)

18.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根据行业特点分类制定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要注重体现心理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帮助专业人才实现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并热心大众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志愿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对各部门各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依托专家组和行业组织,制订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信息公开等工作制度,建立国家和区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信息管理体系,将相关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各类心理健康机构服务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建设一批心理健康服务示范单位。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行规行约和行业自律制度,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违规者惩戒和

—9—

退出建议。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发挥心理健康相关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加强心理健康学术交流、培训、科学研究等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民政部、科协、中科院等相关部门配合)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20.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卫生计生牵头、综治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各方积极配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推动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明确部门职责。各部门各行业要做好本部门本行业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工作。卫生计生部门牵头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工作,制订行业发展相关政策和服务规范,指导行业组织开展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及制度建设问题。综治机构做好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并将其纳入综治(平安建设)考评内容。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负责协调新闻媒体、各类文化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价格政策。教育部门负责完善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各级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科技部门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完善系统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警务任务前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组织开展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相关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引导与管理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

—10—

才队伍建设。财政部门加大心理健康服务投入并监督使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规范管理。工商部门对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机构,依有关主管部门提请,依法予以吊销营业执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中医医疗机构做好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办等组织负责职业人群和儿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完善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管理,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问题,探索将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机构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快心理健康服务法制化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精神卫生法》,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制定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综合试点,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不断改革创新,将实践探索得来的好经验好方法通过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政策等形式固化下来,为其他地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示范引导。(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23.强化基础保障。要积极落实基层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成本核算制度与标准规范。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服务公益性事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加强行业监管。以规范心理健康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属地化管理,规范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示范单位、实践基地建设和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11—

25.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展本土化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及应用。针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点心理疾病,开展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研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鼓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与政策等软科学研究,为政策法规制订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关设备和产品研发,完善基础数据采集和平台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及成功经验。(科技部牵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国家中医药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宣部

中央综治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文化部

工商总局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科院

国家中医药局

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中国科协

中国残联

全国老龄办

2016年12月30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http://www.xiexiebang.com/xxgk/pages/viewdocument.jsp?manuscriptId=6a5193c6a8c544e59735389f31c971d5&index=1485185232636

—12—

第三篇:河北省律师服务收费指导意见

河北省律师协会关于印发

《河北省律师服务收费指导意见》的通知

(冀律协〔2016〕7号)

为引导律师事务所合理收费,促进我省律师业健康发展,依据《价格法》、《律师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放开部分服务价格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4〕2755号)精神,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范围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以下律师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1、担任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人以及刑事案件自诉人、被害人的代理人;2、担任公民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代理人,以及担任涉及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征地拆迁赔偿(补偿)等公共利益的群体性诉讼案件代理人;3、担任公民请求国家赔偿案件的代理人。

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律师服务收费,要按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二、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范围、原则和方式

除上一条规定之外的其他律师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律师事务所应当考虑服务成本、资信水平、法律事务的难易程度、律师可能承担的风险和责任等因素,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采取计件收费、按标的额比例收费和计时收费方式,与委托人平等协商、合理确定律师服务收费价格。

采取计件收费和按标的额比例收费的,代理一个案件多个诉讼阶段(包括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仲裁程序),从第二个阶段起,可酌情减少收费。

三、按件收费指导标准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民事诉讼案件(含附带民事诉讼仅就民事部分代理的案件),不涉及财产关系的,可以计件收费。每件收费数额可在3000元至30000元幅度内议定,具体价格可以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四、按标的额收费指导标准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民事诉讼案件(含附带民事诉讼仅就民事部分代理的案件),涉及财产关系的,代理每个诉讼阶段的收费数额可按下列标的额比例分段累计计算:

标的额10万元(含)以下的部分按8%收取,不足3000元的按3000元收取;

标的额在10万元至100万元(含)之间的部分按6%收取;

标的额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含)的部分按4%收取;

标的额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2%收取。

五、重大、疑难、复杂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和收费指导标准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可认定为重大、疑难、复杂民事诉讼案件:1、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作为一审的案件;2、集团诉讼案件;3、涉及两个以上法律关系的案件;4、涉及专业知识,需要聘请非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方能办理的案件;5、涉外(包括港、澳、台)案件;6、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认可的其他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重大、疑难、复杂民事诉讼,经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可以在上述规定收费标准的5倍以内收费。

六、行政诉讼、仲裁和非诉讼业务的收费指导标准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仲裁案件和非诉讼业务的收费标准参照民事诉讼案件协商确定。

七、计时服务收费指导标准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法律服务事务,可协商按计时收费,计时收费标准可在每工作小时500元至3000元幅度内议定,具体价格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八、风险代理收费指导标准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法律服务事务,律师事务所可实行风险代理收费,实行风险代理收费数额在标的额10%至30%内议定,具体比例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九、法律顾问服务收费指导标准

企业法律顾问服务可根据聘请单位的注册资本数额、企业规模、年营业额、法律事务的多少及难易程度等确定法律顾问费数额,每年法律顾问费数额可在6万元至60万元以内议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非经营性单位聘请法律顾问,可参照企业法律顾问的收费标准经协商确定。

本指导意见中律师服务收费不包含律师为提供服务支出的行政、司法、鉴定、评估、拍卖、翻译、公证等部门收取的费用,也不包含律师为提供服务支出的差旅费用。

本指导意见河北省律师协会负责解释,自2016年2月1日起实施。

河北省律师协会秘书处

2016年1月26日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服务等级标准指导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服务等级标准

指导意见

一级标准

一、综合服务

1、服务与被服务双方签订规范的物业服务合同,双方权利义务明确。

2、承接项目时,对住宅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认真查验,验收手续齐全。

3、设有服务接待中心,办公设施设备先进完备,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公示24小时服务电话,有专职客户服务人员,24小时受理业主来访来电、咨询、报修和投诉;水、电、气等紧急报修30分钟内、其它报修按双方约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建立报修、投诉台帐并有完整的报修、维修和回访记录,回访率100%;夜间有管理人员值班,处理突发紧急事件。

4、有完善的物业管理方案,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健全。

5、管理人员、专业操作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证书。

6、在物业服务中心悬挂(或张贴)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证书(或复印件)、项目负责人照片,公示物业服务收费项目、标准及依据。

7、管理服务人员统一着装、佩戴标志,行为规范,服务主动、热情。

8、每单元设置信息栏,在小区的显著位置开辟公共信息栏。涉及住户正常生活的物业服务重要事项,应在小区主出入口、各楼层单元门张贴通知,履行告知义务。

9、建立各种公共突发性事件(如:消防、水、电、电梯、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的处理机制和预案,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和具体措施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即能随时保证预案的实施。

10、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物业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消防培训及其他服务技能培训;每年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人员不少于30%(与行业培训机构挂钩)。

11、及时解答业主咨询和处理业主投诉,每年进行一次物业管理服务满意率调查,覆盖面占全体业主60%以上,满意率达85%以上。

12、根据业主需求,提供物业服务合同之外的特约服务和代办服务的,公示服务项目与收费价目。

13、按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公布物业服务费用和物业服务资金的收支情况。

14、按合同约定规范使用住房专项维修资金。

15、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

二、房屋管理

1、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和业主(临时)管理规约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提供服务。

2、房屋共用部位管理制度完善,实施有效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检修记录和保养记录齐全。

3、根据房屋实际使用年限,定期检查房屋共用部位的使用状况,需维修且属于小修范围的,及时修复;属于大、中修范围的,及时编制维修计划和住房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计划,向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提出报告和建议,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组织维修。

4、按照住宅装饰装修业主(临时)管理有关规定和业主公约要求,建立完善的住宅装饰装修管理制度。装修前,依规定审核业主(使用人)的专修方案,告知装修人有关装饰装修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每日巡查1次装修施工现场。

5、房屋外观完好、整洁,符合原设计要求,无任何违章装修,违章搭建,公共区域无乱张贴悬挂现象。对违反规划私搭乱建和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行为及时劝阻,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有关主管部门。

6、每日巡查1次小区房屋单元门、楼梯通道以及其他共用部位的门窗、玻璃、消防器材等,做好巡查记录,并及时维修养护。维修养护处理及时率达90%以上,巡查、检修记录和保养记录齐全。

7、小区主出入口设有小区平面示意图,主要路口设有路标。各组团、栋及单元(门)、户和公共配套设施场地的标示齐全、规范、美观。

8、对危及房屋结构安全的行为及时告知并进行劝阻,对拒不改正的,报告行政主管部门,并记录在案。

三、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

1、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电梯、水电、消防设施先进,智能化程度高。

2、对共用设备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依法应由专业部门负责的除外);建立完整的共用设施设备清册档案(设备台帐),设施设备的运行、检查、维修、保养等记录齐全。

3、设施设备管理科学、规范,维护良好,责任人明确;配备专业的操作维护人员,严格执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保养规范。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4、属于特种设备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运行、养护、维修和定期检验检测。

5、对共用设施设备定期组织巡查,做好巡查记录,需维修且属于小修范围的,及时修复;属于大、中修范围或者需要更新改造的,及时编制维修、更新

改造计划和住房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计划,向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提出报告和建议,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组织维修或者更新改造。

6、消防设施设备完好,可随时启用;消防通道畅通。有健全的消防管理制度,建立消防责任制及火灾消防预案。

7、设备房保持整洁、通风,有防鼠、防尘、防水等措施,无冒、滴、漏及鼠害现象。

8、设备房内相关操作规程上墙张贴;来访登记;无鼠害;配有流体流向标识、设备运行状态标识、危险设备配警示标识等。

9、消防监控、中控室等有专人24小时值班,值守人员每班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

10、小区道路平整,主要道路及停车场交通标志齐全、规范。

11、对照明设备按规定时间定时开关,每天检查,及时更换,路灯、楼道灯完好率不低于95%。

12、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处有明显警示标志和防范措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设备故障有应急方案。

13、接到相关部门停水、停电通知后,应提前向业主做好通知工作。

四、协助维护公共秩序

1、配备先进的保安设备和监控报警系统,保持最佳运行状态。

2、实行封闭性管理,小区主出入口24小时站岗值勤;公共秩序维护人员定期接受安全技能培训。

3、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每1小时至少巡查1次;配有安全监控设施的,配备专门人员实施24小时监控,并有完备记录。

4、夜间主出入口及停车场工作人员需配置通讯设备,收到报警信号后应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

5、小区实行人车分流管理,有完备且明显的车辆行走、限速、方向、停放等交通标志,对进出小区的车辆实施证、卡管理,引导车辆有序通行、停放。

6、对进出小区的装修、家政等劳务人员实行临时出入证管理,进出小区的外来人员实施登记出入管理。

7、每年对服务人员进行消防培训,对火灾、治安、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事发时及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并协助采取相应措施。

五、保洁服务

1、每栋每单元至少设置一个垃圾桶,垃圾日产日清,每日收集并清运垃圾至少1次。实行垃圾分类,垃圾袋装化,容器封闭,保持垃圾桶清洁,无异味。

2、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果皮箱或垃圾桶,每日清运2次。

3、有健全的保洁制度,公共保洁区域如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地等每日清扫2次;电梯厅、楼道每日清扫2次,每周拖洗1次,电梯轿厢每日擦拭2次,目视无污迹;一层共用大厅每日拖洗1次;楼梯扶手每日擦洗1次;共用部位玻璃每周清洁1次,路灯、楼道灯每月清洁1次;楼项天台、屋顶每月清扫1次,有天台、内天井的每日巡视检查1次,无垃圾杂物。及时清除道路积水。发现堆积物或遗洒物及时清理。无明显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

4、共用雨、污水管道每年疏通1次;雨、污水井每月检查1次,视检查情况及时清掏;化粪池每月检查1次,每半年清掏1次,发现异常及时清掏。

5、二次供水水箱按规定清洗,定时巡查,水质符合卫生要求。

6、按照政府有关要求对公共区域进行灭鼠、灭蝇、灭蟑、杀虫、消毒活动。消杀前张贴通知,灭害药物投放处有明显标示。

六、绿化养护

1、有专业人员实施绿化养护管理。

2、绿化维护完好、充分,无明显裸露土地。

3、绿化树木生长基本正常,无死树及明显枯枝死杈,无严重黄叶、焦叶及明显虫咬;树木无明显钉栓、捆绑等现象;草坪生长良好,及时修剪和补栽补种;花卉、绿篱、树木根据其品种和生长情况,及时修剪整形,保持观赏效果。

4、绿地整洁,无明显的堆物堆集、搭棚、侵占等现象。

5、定期组织浇灌、施肥和松土,做好防旱、防涝、防冻。

6、定期喷洒药物,预防病虫害。喷洒药物前有明显提示。

7、园林建筑和辅助设施完好,整洁无损。

8、绿化地设有爱护绿化宣传牌。

二级标准

一、综合服务

1、服务与被服务双方签订规范的物业服务合同,双方权利义务明确。

2、承接项目时,对住宅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认真查验,验收手续齐全。

3、设有服务接待中心,办公设施设备先进完备,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公示24小时服务电话,及时处理物业管理服务诉求,急修1小时、其他保修按双方约定时间到达现场,有完整的报修、维修和回访记录。

4、有完善的物业管理方案,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健全。

5、管理人员、专业操作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证书。

6、管理服务人员统一着装、佩戴标志,行为规范,服务主动、热情。

7、在物业服务中心悬挂(或张贴)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证书(或复印件)、项目负责人照片,公示物业服务收费项目、标准及依据。

8、每单元设置信息栏,在小区的显著位置开辟公共信息栏。涉及住户正常生活的物业服务重要事项,应在小区主出入口、各楼层单元门张贴通知,履行告知义务。

9、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物业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消防培训及其他服务培训。

10、及时解答业主咨询和处理业主投诉,每年进行一次物业管理服务满意率调查,满意率达80%以上。

11、根据业主需求,提供物业服务合同之外的特约服务和代办服务的,公示服务项目与收费价目。

12、按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公布物业服务费用和物业服务资金的收支情况。

13、按合同约定规范使用住房专项维修资金。

14、按合同适时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

二、房屋管理

1、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和业主(临时)管理规约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提供服务。

2、房屋共用部位管理制度完善,实施有效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检修记录和保养记录齐全。

3、根据房屋实际使用年限,定期检查房屋共用部位的使用状况,需维修且属于小修范围的,及时修复;属于大、中修范围的,及时编制维修计划和住房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计划,向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提出报告和建议,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组织维修。

4、按照住宅装饰装修管理有关规定和业主(临时)管理规约要求,建立完善的住宅装饰装修管理制度。装修前,依规定审核业主(使用人)的专修方案,告知装修人有关装饰装修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每3日巡查1次装修施工现场,发现影响房屋外观、危及房屋结构安全及拆改共用管线等损害公共利益现象的,及时劝阻并报告业主委员会或有关部门。

5、房屋外观良好、整洁,无违章装修,违章搭建,公共区域无乱张贴悬挂现象。对违反规划私搭乱建和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行为及时劝阻,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有关主管部门。

6、每3日巡查1次小区房屋单元门、楼梯通道以及其他共用部位的门窗、玻璃、消防器材等,做好巡查记录,并及时维修养护。维修养护处理及时率达85%以上,巡查、检修记录和保养记录齐全。

7、小区主出入口设有小区平面示意图,主要路口设有路标。有完整的小区标识导示系统。

三、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

1、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电梯、水电、消防设施先进,智能化程度高。

2、对共用设备设施进行日产管理和维修养护(依法应由专业部门负责的除外);建立完整的共用设施设备档案,设施设备的运行、检查、维修、保养等记录齐全。

3、设施设备管理科学、规范,维护良好,责任人明确;配备专业的操作维护人员,严格执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保养规范。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4、设备房内相关操作规程上墙张贴;来访登记;无鼠害;配有流体流向标识、设备运行状态标识、危险设备配警示标识等。

5、对共用设施设备定期组织巡查,做好巡查记录,需维修的,及时编制维修、更新改造计划和住房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计划,向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提出报告和建议,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组织维修或者更新改造。

6、消防设施设备完好,可随时启用;消防通道畅通。建立消防管理制度、消防责任制及火灾消防预案。

7、设备房保持整洁、通风,有防鼠、防尘、防水等措施,无冒、滴、漏及鼠害现象。

8、小区道路平整,主要道路及停车场交通标志齐全、规范。

9、对照明设备按规定时间定时开关,每天检查,及时更换,路灯、楼道灯完好率不低于90%。

10、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处有明显警示标志和防范措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设备故障有应急方案。

11、接到相关部门停水、停电通知后,应向业主做好通知工作。

四、协助维护公共秩序

1、配备保安设备和监控报警系统,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2、实行封闭性管理,小区主出入口24小时站岗值勤;公共秩序维护人员定期接受安全技能培训。

3、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每2小时至少巡查1次,;配有安全监控设施的,配备专门人员实施24小时监控。

4、对进出小区的车辆实施证、卡管理,引导车辆有序通行、停放。

5、进出小区的装修、家政等劳务人员及其他外来人员实施登记出入管理。

6、每年对服务人员进行消防培训,对火灾、治安、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事发时及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并协助采取相应措施。

五、保洁服务

1、每栋每单元至少设置一个垃圾桶,每日清运1次。实行垃圾分类,垃圾袋装化,容器封闭,保持垃圾桶清洁,无异味。

2、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果皮箱或垃圾桶,每日清运1次。

3、有健全的保洁制度,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地等每日清扫2次;电梯厅每日清扫2次,每周拖洗1次;一层共用大厅保持清洁;楼内其他公共区域地面每日清扫2次,每周拖洗一次;共用部位玻璃每月清洁2次,路灯、楼道灯每月清洁1次;及时清除道路积水。

4、共用雨、污水管道每年疏通1次;雨、污水井每月检查1次,视检查情况及时清掏;化粪池每月检查1次,每半年清掏1次,发现异常及时清掏。

5、二次供水水箱按规定清洗,定时巡查,水质符合卫生要求。

6、根据小区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和灭虫除害计划并有效实施。消杀有明显通知及警示。

六、绿化养护

1、有专业人员实施绿化养护管理。

2、对草坪、花卉、绿篱、树木定期修剪、养护,各种绿化植物长势良好。

3、定期组织浇灌、施肥和松土,做好防旱、防涝、防冻。

4、适时喷洒药物,预防病虫害。

5、定期清除绿地杂草、杂物。

6、园林建筑和辅助设施整洁无损。

7、绿化地设有爱护绿化宣传牌。

三级标准

一、综合服务

1、服务与被服务双方签订规范的物业服务合同,双方权利义务明确。

2、承接项目时,对住宅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认真查验,验收手续齐全。

3、设有服务接待中心,办公设施设备完备。公示16小时服务电话,及时处理物业管理服务诉求,急修2小时、其他保修按双方约定时间到达现场,有报修、维修和回访记录。

4、有完善的物业管理方案,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健全。

5、管理人员、专业操作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证书。

6、管理服务人员佩戴标志,行为规范,服务主动、热情。

7、及时解答业主咨询和处理业主投诉,每年进行一次物业管理服务满意率调查,满意率达70%以上。

二、房屋管理

1、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和业主(临时)管理规约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提供服务。

2、有房屋共用部位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

3、根据房屋实际使用年限,检查房屋共用部位的使用状况,需维修且属于小修范围的,及时修复;属于大、中修范围的,及时编制维修计划和住房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计划,向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提出报告和建议,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组织维修。

4、按照住宅装饰装修管理有关规定和业主(临时)管理规约要求,建立住宅装饰装修管理制度。装修前,依规定审核业主(使用人)的专修方案,告知

装修人有关装饰装修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每周巡查1次装修施工现场,发现影响房屋外观、危及房屋结构安全及拆改共用管线等损害公共利益现象的,及时劝阻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有关部门。

5、房屋外观良好,无违章装修,违章搭建,公共区域无乱张贴悬挂现象;对违反规划私搭乱建和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行为及时劝阻,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有关主管部门。

6、每周巡查1次小区房屋单元门、楼梯通道以及其他共用部位的门窗、玻璃、消防器材等,做好记录,并及时维修养护。维修养护处理及时率达80%以上,检修记录和保养记录齐全。

7、小区设有小区平面示意图,有小区标识导示系统。

三、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

1、公共配套设施完善。

2、对共用设备设施进行日产管理和维修养护(依法应由专业部门负责的除外)。

3、建立共用设施设备档案,设施设备的运行、检查、维修、保养记录齐全。

4、设施设备管理规范,定期维护,配备设备设施管理人员,按照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保养规范运作。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5、对共用设施设备定期组织巡查,做好巡查记录,需维修的,及时编制维修、更新改造计划和住房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计划,向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提出报告和建议,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组织维修或者更新改造。

6、消防设施设备完好,可随时启用;消防通道畅通。

7、设备房保持整洁、通风,无明显冒、滴、漏及鼠害现象。

8、对照明设备按规定时间定时开关,每天检查,及时更换,路灯、楼道灯完好率不低于85%。

9、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处有明显警示标志和防范措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设备故障有应急方案。

10、接到相关部门停水、停电通知后,应向业主做好通知工作。

四、协助维护公共秩序

1、小区主出入口24小时站岗值勤;配有必要的技防监控设施。

2、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每3小时至少巡查1次,并做好巡查记录。

3、对进出小区的车辆实施管理,引导车辆有序通行、停放。

4、对火灾、治安、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事发时及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并协助采取相应措施。

五、保洁服务

1、每栋每单元至少设置一个垃圾桶,每日清运1次。垃圾袋装化,保持垃圾桶清洁,无异味。

2、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果皮箱或垃圾桶,每日清运1次1次。

3、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地等每日清扫1次;楼内公共区域地面每日清扫1次,每半月拖洗一次;共用部位玻璃每月清洁1次,路灯、楼道灯每月清洁1次;及时清除道路积水。

4、共用雨、污水管道每年疏通1次;雨、污水井每季检查1次,视检查情况及时清掏;化粪池每季检查1次,每半年清掏1次,发现异常及时清掏。

5、二次供水水箱按规定清洗,定时巡查,水质符合卫生要求。

6、根据小区情况制定消毒和灭虫除害计划并实施。

六、绿化养护

1、有专职人员实施绿化养护管理。

2、对草坪、花卉、绿篱、树木定期修剪、养护。

3、定期清除绿地杂草、杂物。

4、适时喷洒药物,预防病虫害。

5、园林建筑和辅助设施完好无损。

四级标准

一、综合服务

1、服务与被服务双方签订规范的物业服务合同,双方权利义务明确。

2、承接项目时,对住宅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认真查验,验收手续齐全。

3、设有服务接待中心,公示8小时服务电话,及时处理物业管理服务诉求,按双方约定时间到达现场,有报修、维修和回访记录。

4、有物业管理方案,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

5、服务人员持有职业上岗证书。

二、房屋管理

1、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和业主(临时)管理规约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提供服务。

2、有房屋共用部位管理制度,实施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

3、根据房屋实际使用年限,检查房屋共用部位的使用状况,需维修且属于小修范围的,及时修复;属于大、中修范围的,及时编制维修计划和住房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计划,向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提出报告和建议,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组织维修。

4、按照住宅装饰装修管理有关规定和业主(临时)管理规约要求,装修前,依规定审核业主(使用人)的专修方案,告知装修人有关装饰装修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至少2次巡查装修施工现场,发现影响房屋外观、危及房屋结构安全及拆改共用管线等损害公共利益现象的,及时劝阻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有关部门。

5、对违反规划私搭乱建和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行为及时劝阻,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有关主管部门。

6、每周巡查1次小区,发现损坏进行维修、养护。

7、小区、栋、单元(门)、户有明显标志。

三、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

1、对共用设备设施进行日产管理和维修养护(依法应由专业部门负责的除外)。

2、设施设备按期维护,运行正常。

3、建立共用设施设备档案,设施设备的运行、检查、维修记录齐全。

4、设备设施管理人员,按照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保养规范运作。

5、消防设施设备可随时启用;消防通道畅通。

6、设备房保持整洁、通风,无明显冒、滴、漏及鼠害现象。

7、对照明设备按规定时间定时开关;路灯、楼道灯完好率不低于80%。

四、协助维护公共秩序

1、小区24小时值勤。

2、实施巡视巡查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每6小时至少巡查1次。

3、车辆停放有序。

4、对火灾、治安、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事发时及时报告业主

委员会和有关部门。

五、保洁服务

1、小区内设有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每日清运1次。

2、小区公共场所每日清扫1次。

3、雨、污水井每季检查1次,视检查情况及时清掏;化粪池每半年检查1次,每年清掏1次,发现异常及时清掏。

4、二次供水水箱按规定清洗,水质符合卫生要求。

六、绿化养护

1、对草坪、花卉、绿篱、树木进行修剪、养护。

2、定期清除绿地杂草、杂物。

3、预防花草树木病虫害。

二O一三年六月

第五篇: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附件: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国家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为指导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对现代气象业务和气象事业的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需求与现状

(一)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气象服务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其次,适应和减缓气候变 化、增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四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五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此外,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对公共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与此同时,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切、人民群众高度关心、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气象事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新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现状分析

中国气象局党组历来重视公共气象服务,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决策气象服务为各级政府防御和减轻气象及相关灾害、气候变化应对、重大工程建设、气象能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其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手段之多样,独具中国特色。初步建成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警报系统、海洋预警电台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专业气象服务已覆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体育 等行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较以往大大降低。1990年至2000年,气象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为4500人,本世纪以来年平均死亡人数约在2000人至3000之间,1990年至200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百分比年平均为3.4%,2001年至2006年平均为1.4%。

但是,当前公共气象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的定位不清晰、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薄弱、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建设气象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不适应。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气象服务为立业之本的宗旨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坚持以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为依托,坚持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为重点,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式发展为途径,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的业务科技支撑能力和延伸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链条为突破口,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引领作用,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又好又快 发展。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原则。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根据各类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发展多种服务模式,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经济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重大需求明确公共气象服务重点。

公益性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规定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因此,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牢固树立公共气象的理念,坚持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发展方向。

科学性原则。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不断增强气象服务科技含量,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协助政府、指导公众和生产部门做出正确的决定。

以人为本、普惠公平原则。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机制,不断扩大公共气象服务的受众面,显著提高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基本相适应。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服务业务现 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三、重点服务任务

公共气象服务重点任务包括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面向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海洋、水文、交通、能源、旅游、卫生等专业气象服务,重大活动和重大工程等专项气象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以及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等。

(一)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

加强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评估。建立以省、市、县为骨干,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为基础的气象灾情调查收集网络,设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完善气象灾情直报制度,升级全国灾情直报系统,提高气象灾情信息收集时效;建立气象灾情现场调查和评估制度,开展灾情产生的气象原因调查分析评估,灾害发生后组织相关人员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灾情信息;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时进行灾情会商;实现全国灾情信息共享,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

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制定全国气象灾害普查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推进全国气象灾害普查工作。以行政村为基本调查点,重点调 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灾害种类,基本掌握全国气象灾害的分布范围、危害对象、灾害损失、最大强度、发生频率、易发区重发区位臵、致灾主要因子、灾害防御薄弱环节等;对我国气象及相关灾害区进行分级分类,逐步在国家、省两级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根据气象灾害普查结果,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确定各种风险度的分级标准;建立各类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灾害损失程度和风险指数、风险等级的评价模式;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编制以GIS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如编制反映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地区差异性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反映气象灾害风险程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气象灾害风险-时间变化图,编制反映气象灾害时间与空间变化规律的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图;制定减轻气象灾害风险的对策与措施,如制定规避、降低气象风险的对策与措施,制定保护或转移气象灾害风险影响人群的对策与措施,制定采取转移风险、风险共担等(如政策保险)措施化解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风险评估制度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建立相应的强制性建设标准,推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确保在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在农业引种改制、结构调整,调水工程设计,公路和铁路线路选择,城市建设,农牧业开发,生态工程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开发等工作实施前,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

开展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建立气象灾害灾前预评估业务,实现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时间、规模、危害程度、成灾程度的预测性估测,为制定减灾预案提供依据;建立气象灾害灾时跟踪评估业务,实现气象灾害发生后对灾害现实情况和可能发生趋势的适时性评估,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及时了解灾情和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建立气象灾害灾后终评估业务,实现气象灾害结束后对灾情的总结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灾害种类、灾害强度、灾害活动时间与地点、致灾因子、人员伤亡和财产破坏数量、经济损失和防灾减灾措施等。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分析服务。加强干旱、台风、暴雨、高温、大风、雪灾、冰雹、沙尘暴、大雾、低温冷害、雷电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和分析服务;加强洪涝、山洪、风暴潮、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原)火灾、荒漠化等次生和衍生灾害以及磁暴、太阳耀斑等空间天气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上述灾害发生前,及时提供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评估、影响分析、防御措施和应对建议等信息;灾害发生过程中,提供滚动监测预报预警、跟踪评估等信息;灾害发生后,提供灾害过程总结、历史比较分析和灾害总体评估等信息;针对国外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提供面向我国的借鉴性服务材料。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制度,规范预警信号发布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各大媒体的合作,对各类媒体机构发布气象信息的情况加以监管,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变化情况要及时增播、插播、补充或者订正相关信息;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系统,重点加强信息传递薄弱地区的设施建设,确保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至少有一种发布渠道能将预警信息送达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通讯薄弱地区。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在城市社区、街道、企事业、学校、车站、码头、港口、医院等重点单位确定一名联系人,在乡镇确定一名协理员,在每一个村屯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递,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的收集上报,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臵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制定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定期开展气象信息员培训,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制定以奖代补方式的气象信息员激励机制。推动军地一体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臵。加快推进国家分灾种的应急预案的制定;依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启动或终止相关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指令;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发挥气象预警信号的“消息树”和“发令枪”作用,建立健全与水利、民政、农业、交通、地震、电力、航 空、部队等部门的气象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多部门联络员的例会制度和各部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责任人队伍,建立面向各部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责任人的手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高移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应急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系统建设。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灾害防御意识。加强城市和农村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制作通俗易懂的气象防灾避险电视宣传片、知识挂历、宣传卡片、小册子等;加强学校、农村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地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

做好国家级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组织开展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分析业务,尤其是加强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和诊断;开展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和预估,集成气候变化对敏感经济社会领域和区域影响评估成果,着力加强我国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对策综合分析,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布局、农业生产、煤电油气运、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能源政策调整、国际谈判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科学的战略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我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做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建设省级气候变化数据集,包括现有台站气候观测资料的均一化处理和长序列气候资料的构建;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事实的分析,加强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水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开展区域人口、经济、农业、水资源、交通、能源等气候承载力分析,提出调整经济生产布局和优化功能分区的适应与应对措施,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气候变化决策服务产品;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紧迫要求,研究制定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对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措施。

(三)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

提供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做好气象实况监测产品的服务,向公众提供温度、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气象卫星、天气雷达、闪电定位等监测产品,台风、暴雨、雷电、冰雹、大风、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出现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图示性描述产品。做好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测的服务,向公众提供暴雨、雷暴、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及强对流天气0-2小时的临近预报和3-12小时的短时预报,12小时-7天的常规气象要素预报,未来10-30天延伸期环流形势特征及演变趋势预报、降水及温度趋势预报。做好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描述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提供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如人体舒适 度指数、紫外线指数、风寒指数、花粉浓度、中暑指数,提供空气质量、污染物汇聚、扩散的预报预测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信息。

面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环境和空间气象事件信息及气象新闻,传播和普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科学知识。以新闻发布会、电视、网络等方式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件。加强对公众的气象知识培训,增强公众科学应用气象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四)面向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

强化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雷电、大风等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多渠道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平台,着力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气象信息系统,发展“政府主办、部门承办、涉农部门协办”的农村经济信息网。推动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发展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普查,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编制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重点加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定量分析评估技术研发,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系统,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提供农业病虫害气象服务,包括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范围、时间、影响对象和防御措施等。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管理。

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做好农业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和各种农用天气预报,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能力建设,为农业抗御旱灾、增加水资源提供有效的服务。加强极端天气事件监测、旱涝等气候趋势预测和农业年景气候预测,为农业生产部门科学规划全年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决策信息。加强和改进粮食产量气象预报业务,开展我国农作物产量动态监测预报,提供作物产量气象评价和预报服务,包括全国和各主产区作物生长发育信息、作物产量气象影响定量评价和作物产量动态气象预测信息,不同作物种植总面积以及与上一年的增减百分比。开展粮、棉、油作物等多种农产品产量预报服务,发展与我国粮食进出口有关的国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预报。

加强对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气象服务。面向大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生态旅游以及粮食仓储等的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气象服务,根据气象条件与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关系,提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气象条件利弊分析、对策与建议,提供优产、优质、高效农业气象调控适用技术。开展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业务,重点开展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气象监测评估。加强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加强气象科技扶贫开 发,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和咨询,切实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城市气象服务

做好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针对城市突发气象灾害特点,建立和完善城市突发气象灾害的各类应急预案。充分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中的各种手段,提高城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建立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开展针对“五岛效应”即城市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城市气象服务。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为切入点,借助奥运、世博、亚运等大型活动契机,建设体现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应对及处臵一体化的城市群多灾种早期预警服务系统,构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城市群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内气象服务的互动、联动,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做好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的气象服务。主动加强与城市交通、给排水、电力、旅游、航空等运行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主动、准确地将城市最新天气实况、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供给城市运行部门,做好城市高影响天气的气象服务,为城市运行部门的调度、指挥、联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做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气象评价。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环境评价工作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尤其是对沿江沿海等洪涝设防城市,科学确定不同城市的气象灾害防御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城市防台、防洪排水管网和大型工程建筑防风抗灾 基础建设,修订完善现行规划、建筑设计、人居环境等涉及气象参数的标准。

做好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评价。分析与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辐射、花粉、人体舒适度、气溶胶扩散等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有关的气象要素,开展城市居民生活气象评价服务。分析与城市建筑关系密切的城市边界层风谱特性及其对城市高层建筑风荷载的脉动影响,为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服务;分析城市建筑群的排列方式、密集度、高度等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为创造舒适的城市居民生活温度和风环境提供服务;分析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六)专业气象服务

海洋气象服务。面向海洋油气、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盐和盐化工业的服务需求,开展海洋气象监测,实现对海风、海雾、风暴潮、海温等的监测。开展台风、海雾、海上大风、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服务。开展保障远洋运输安全的海洋气象导航服务,指导船舶规避海洋灾害,减少海难、海损事故的发生。开展海上事故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提供海事区域风、海温、能见度、大雾、雷电、降水、气温等预报和海洋污染扩散预报,为海上事故搜救提供服务。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的气象保障服务,促进海洋气候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为港口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海上旅游、海洋渔业、海盐和盐化工业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水文气象服务。开展主要江河防汛气象服务,收集、汇总、交 换流域内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及灾情信息,开展流域内气象观测和预报会商,确保主要江河干流、支流和重要水利设施安全度汛。开展流域面雨量分析和预报服务,提供未来三、六、十二小时面雨量预报,提供汇流、径流、流量、重点区域渍涝风险等级预报信息。开展重点流域的山区积雪遥感监测分析和融雪洪水气象条件预测。开展水利枢纽和水库调度气象服务,根据气象监测和预报预测结果,提供流域内、跨流域水量和水库调度的配臵建议;开展山洪预警气象服务;开展城市积涝预报气象服务;开展江河凌汛、冰情和春汛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如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的北方黄河、松花江的凌汛气象服务;开展水循环过程评估、水资源优化配臵气象服务。

交通气象服务。联合交通部门建设交通气象监测网络,提供高速公路、铁路、跨海大桥、内河等交通干线能见度、强降雨、雪、雾、大风、沙尘暴、结冰、低温、泥石流等的监测服务,针对公路运输的专门需求提供路面温度、湿滑程度、积雪厚度、路面结冰等监测产品。针对大雾、大风、台风、大雨、冰冻、大雪、冰雹、滑坡泥石流等影响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干线的天气,通过高速公路沿路电子显示屏、交通广播电台、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等提供交通干线的天气实况、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减少交通意外。根据交通干线的监测预报预警,分析评估低能见度、强降水、路面湿滑等条件对交通的影响,向相关部门提供交通干线是否关闭、关闭时间及区段的建议。针对气候特点和气候变化情况,开展交通运输的气候区划工作。开展交通气象评估论证 和规划,提供铁路公路建设的路线选择气象评估,为交通规划部门科学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能源气象服务。开展海、陆油气田勘探与生产、输油气管道路线的天气预报警报,为能源供应提供气象监测和预报预测信息;为城市能源(电力、热力、油气)和水供应企业等用户能源生产调度提供不同季节的气象分析信息;根据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结果,为企事业单位和大型商场等场所提供节能、降耗的气象服务;开展以人工增雨降温节电节能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节约能源、缓解电力供应短缺提供服务;开展电网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机制,在冰冻天气易发地区增加电线积冰观测,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闪电、结冰、大风等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开展电力线路杆塔载荷能力气象论证并制定相应标准。

旅游气象服务。从天气对人们旅游、出行的影响考虑,提供旅游城市和著名景点天气预报,提供旅游城市和景点的交通沿线天气预报,方便公众旅游出行计划安排;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天气适宜程度,提供全国旅游适宜落区图和适宜旅游的季节等信息,方便用户迅速、直观地发现适宜旅游的地区。参与地方旅游规划和气候风险评估。

卫生气象服务。联合卫生部门,从致病原因入手,分析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疾病发生的影响,重点分析气象条件对病原体、病原媒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传播的影响,以及冻害、感冒、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及痢疾、流感等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开展人类 疾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服务;开展人体健康指数预报服务,提供人体舒适度、风寒指数、高温中暑指数、紫外线指数、花粉浓度等预报服务;提供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潜势预报服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服务。

(七)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项目等专项气象服务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总结奥运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经验,推广奥运气象服务理念、技术方法、业务流程以及组织方式,重点做好国庆六十周年纪念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气象保障服务。通过与重大活动的执行或实施方的沟通,了解详细需求,制定参与重大活动的全过程系列气象服务方案;建立气象保障服务组织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明确服务流程和分工,确定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和服务重点。

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划等规划、开发与建设活动,开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天然林保护、大型桥梁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前,通过与重大工程项目执行或实施方的沟通,制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系列气象服务方案,并提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设过程中,全程为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一系列针对性的气象保障服务。针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建设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等,按照《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开展气候可行 性论证。

气象能源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普查,摸清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建立气象能源数据库;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评价和承载力分析服务,科学估算气象能源总储量和技术可开发量,为国家建设风电场、太阳能电场选址提供决策依据;开展针对风电场、太阳能电场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为风电场、太阳能电场正常运行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国防安全和军事气象服务。加强与军事气象部门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合协调运行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开展国防建设、卫星和航天器发射、重大军事活动等气象保障服务,为国防安全和军事提供气象信息支持。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在重点流域、大型水库、干旱地区和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国家粮食生产重点区域,开展以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库增水增雪、防雹减灾、机场和公路消雾、森林草原防火扑火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

雷电防护气象服务。针对防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电力、航空、航天、林业)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开展雷电危险等级、雷电移动演变预报服务;按照雷电防护标准和规范,定期开展防雷装臵检测;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加强雷电易发、高发区建筑物,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信息网络、化学危险品及易燃易爆场所,文物古迹等的雷电防护工程建设。

(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起权威、畅通、有效的覆盖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立针对辖区内核电、矿井、化工、大型水库等安全生产高危单位的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立专门的污染物扩散传输模式,提高核泄漏、危险品爆炸、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污染物大气扩散、事故现场气象条件的预报水平。

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事发点气象条件监测服务。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或预期即将发生时,派出环境气象应急观测车赶赴事故发生地,采用移动监测设备进行气象要素和化学要素监测,收集现场观测数据并及时传送回当地气象部门和事故现场指挥部门。

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气象预报服务。通过污染物大气扩散传输模式制作不同高度上有害化学物质扩散轨迹预报、近地面有害化学物质浓度扩散预报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沉降分布预报等,提供风速、风向、气温、地温、污染物扩散后浓度等预报,提供污染物扩散范围、要素分布、对策建议等内容的分析报告,并根据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提出应急响应对策建议;提供事故现场气象条件的预报服务。

(九)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上述服务任务从对象上可分为面向决策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面向公众的公众气象服务和面向特定用户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面向不同的对象,服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则有所不同。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多渠道沟通协作机制,制定和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方案》,明确决策气象服务重点,确立各时段固定上报的服务产品,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牢牢把握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象能源等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的需求,研究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新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加强气象实况监测分析、预警预报预测预估、极端事件检测、灾情与灾害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灾害风险分析与防御、适应与减缓对策制定等,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综合性;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影视、短信发送渠道,建立专人专送制度和文件交换渠道,确保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各种手段将服务信息主动发送到决策者手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时效性。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精细化、高频次和广覆盖。在做好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测和天气实况服务的同时,加强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高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产品,制作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事件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避免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从工作流程上将预报和服务分离,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实现对各种时空尺度大气现象和各种要素的精细化服务,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精细化;每天为公众提供逐时的天气实况,未来7 天天气预报,其中24小时以内为6小时间隔,24-48小时内为12小时间隔,灾害性天气和相关气象灾害发生时,实时发布、及时更新气象预警信息和实况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发布高频次;利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和丰富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与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与传播载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广覆盖。

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提升科技水平。培育专业用户群体,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未来三到五年重点加强农业、水文、交通、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在为专门用户提供温、压、湿、风、降水等常规气象要素信息基础上,提供可作为决策依据的水库调度、电力生产与分配调度、城市供热调度、高速公路管理等对策建议信息,延伸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链条;开发农业、交通、水文、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建立和充实专业气象实用技术储备库,开展专业气象监测、预警、评估和咨询服务,改变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高、服务产品不专的状况,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科技水平。

四、业务体系建设

建立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重点要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队伍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的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

(一)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1.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业务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中基础信息资料匮乏局面。气象观测、预报预测和服务产品必须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实时传输到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推进与水文、民政、农业、交通、卫生、统计、测绘等部门的资料交换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各部门交换共享的资料通过采集系统及时进入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

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统一开发具有存储、管理、检索、统计、数据交换、归档以及自动更新、维护、共享等功能的多层次结构的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分析信息、气象监测和预报预测预警信息、气象灾情信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典型个例信息、服务产品质量信息、用户反馈信息、效益评估信息。该数据库为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2.气象灾害防御业务系统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全国灾情直报系统,实现灾情发生后2小时内初报灾情,6小时内上报重要灾情,12-24小时内上报调查后灾情;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共享的全国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技术规范统一的、标准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相结合的省级和国家级气象灾害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动态管理平台,实现对乡镇气象协理员和社区气象灾害信息员的备案和 管理;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平台。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确定各种风险度的分级标准;建立各类气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灾害损失程度和风险指数、风险等级的计算方法和模式;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

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实现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时间、规模、危害程度、成灾程度等方面的预测性估测,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对灾害现实情况和可能发生趋势所做的适时性评估,在气象灾害结束后对灾情的完整总结评估。

3.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开发全国统一的基于GIS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和气象信息融合、服务产品显示与综合集成、统计分析检索、数据挖掘、服务产品生成和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并具有面向不同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决策气象服务对策建议库。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分发平台。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影视、短信专门发送渠道。收集政府决策部门有关领导的手机号码、电话和传真号码,遇有突发灾害性天气,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和传真等多种手段将预警信息主动发送到决策者手中。4.公众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建设国家和省级电视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提高中国气象频道及各级各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全天候提供权威、实用、细分的各类气象服务信息。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电视直播系统,实现在主要电视频道实时插播气象监测实况和预报预警信息。建立面向网站、电话、手机短信等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

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基于网络等多种手段建立公众气象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平台,研究开发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立具有统计、分析、图形显示、表格显示、输出等功能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开展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开展效益评估调查。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覆盖全国及相关海区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卫星数字语音广播系统(China Weather Radio)。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分区群发与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面向手机用户的气象预警信息小区广播发布系统,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对指定区域所有手机用户的实时传播。在山东石岛、浙江舟山、广东电白建设覆盖我国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加快建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国家和省级公众气象服务网站,以及中国兴农网。加强与广电部门的协商与合作,力争两年内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各地有线与无线电视网络中的播出,建立和完善电视气象节目定时播发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即时插播制度。完善 手机短信、电话、农村有线广播前端接收机等设施,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逐步设立气象电子显示屏和多媒体显示终端。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媒体、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资源(公共电台和电视台、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电子显示屏)发布气象信息。建立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控制平台,预报服务产品更新后,实现网站、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的信息同步更新,确保对外服务的一致性。

气象科普宣传业务平台。整合科普资源,建设中国气象科普网;建设国家和省级气象科普馆,加强气象科普产品开发。

5.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建立健全农业、水利、航空、林业、国土资源、交通、环保、卫生、旅游、海洋、保险、能源、电力、仓储、物流、盐业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在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和专业气象预报基础上,重点建立农业、水利、交通、海洋、旅游、卫生、能源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提高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综合集成和加工处理水平。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发布平台。建立与农业、水利、交通、旅游、卫生、能源、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网络、传真等专门产品发布系统。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在明确评估重点行业基础上,制定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案,采用专家小组法(德尔斐法)定期评估气象服务效益,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定期对行业气象 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

(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队伍建设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岗位设臵。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规范管理的原则,发掘气象部门现有人力资源潜力,科学设臵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岗位、公共气象服务研发岗位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协调岗位。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和科研专职队伍建设。国家、省、地、县设臵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专职岗位,负责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分发和评估等业务。根据分工不同,气象服务业务专职人员须掌握各种气象预报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掌握制作可视化产品的技能,熟悉各类图形图像加工软件,了解不同用户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对外宣传和交流能力,掌握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国家和省级设臵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研发专职岗位,负责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技术和手段的研发。气象服务产品研发专职岗位不仅应具备气象知识,还应具备水文、海洋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在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新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方法,开发新的产品分发、集成、显示及包装技术。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在国家和省级建设分灾种的气象灾害评估专家队伍,评估专家必须充分了解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在气象预报预测信息的基础上,能对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预见性分析。

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灵活的用人 机制,在城市社区、街道、企事业、学校、车站、码头、港口、医院等重点单位确定一名联系人,在乡镇确定一名协理员,在每一个村屯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建立一支能够承担气象信息收集、预警信息传播和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化气象服务队伍。制定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招募、培训、激励等运行机制,规范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

(三)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分阶段、分步骤整合公共气象服务相关资源,优化资源配臵,建设国家和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加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现阶段,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要任务是整合国家级公众气象服务资源,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运行机制,开展公益性气象服务。

开展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渐在全国开展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建设。2008年-2010年,以改革和调整决策气象服务中心运行机制为重点,规范决策气象服务流程,提高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小实体、大网络”的运行效率。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的横向联动,确保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综合性;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的纵向联动,确保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对外协调一致性。

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是中国气象局提供决策气象服务的业务和协调机构,并负责对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的技术指导。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以职能司牵头,由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单位组成,联合各省(区、市)气象局,以“小实体、大网络”方式运行。

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中心是各省(区、市)气象局提供决策气象服务的业务和协调机构,以业务管理部门牵头,由省气象台、气候中心、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各地(市)气象局,以“小实体、大网络”方式运行。

五、保障措施

(一)增强气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业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作用

以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需要为引领,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建设,积极探索气象灾害预报业务,发展气象衍生灾害预报业务,建立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各类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程度和预警时效,尤其要提高对灾害发生具体时段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加强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建设,优化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提高地面和高空台站自动化观测水平;加快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加密布设,发展风廓线雷达、雷电监测、GPS/MET水汽观测、专用飞机探测和气象卫星构建的遥感气象探测系统和空间天气探测系统。同时,主动与其他部门联合,建设交通、水文、地质、生态、输变电路等专业气象监测网。通过气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业务能力的增强,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信息和技术支持。

(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建设

鼓励并支持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学科体系研究,逐步建设比较清晰的公共气象服务学科体系结构,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学科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建设与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学科,逐步在高等院校增设与公共气象服务相关的课程。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中国气象学会气象服务分会建设,通过全行业力量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建设。

2.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机构建设

积极推进在国家级科研单位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团队,鼓励省级科研单位立足本地的气象服务需求,明确定位,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气象科研机构,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机构的实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国家和省级业务单位发展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科研开发团队,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科技创新能力。

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与气象高影响行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关键性以及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服务领域科学研究。加强气象服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综合研究,加强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评估和预评估等研究。加强气象服务产品和服务新手 段的开发和设计,重点加强新媒体和卫星通信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加强气象服务系统与气象信息获取系统、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和用户系统的接口技术研制,重点加强气象服务专业数据库的研究与设计;加强对气象灾害数据库、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等的技术开发;加强气象服务技术交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产品开发与加工制作技术。

(三)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人才机制 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

培养“专家型”、“复合型”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教育、培训工作要形成制度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有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人员素质;加强上岗培训、晋升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引进机制,为引进高层次的服务人才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

2.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激励机制

科学划分和完善气象服务岗位,明确岗位责任制,推进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建立合理的服务人员考评、奖惩和晋级机制。推进优秀业务人员转岗机制,鼓励优秀预报预测业务人员从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四)加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资金投入 1.建立稳定的公共气象服务财政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稳定财政投入机制,实现公共气象服务投入与整个气象事业投入增长相协调。

2.加大公共气象服务工程项目建设的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类项目的立项支持,并在中国气象局及地方各级政府各类重大气象工程项目和业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加大公共气象服务制作平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各类专业气象服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等方面的经费支持,保障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持续稳定推进。

3.加大公共气象服务科研开发经费的投入

积极通过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经费渠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理论的研究以及专业气象服务指标、服务制作分发技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的研发。

(五)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科学管理 1.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规划

各地要根据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主要目标,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规划,提出本地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每四年召开一次全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会议。每年召开公共气象服务技术交流研讨会议。

2.建立和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管理模式 在省级气象部门机构中合理设臵公共气象服务管理机构,明确

职责和职权。设臵专门管理处(室),负责省级公共气象服务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加强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理顺预报预测、综合观测业务和服务业务的关系,理顺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建立运行顺畅、高效的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管理规章制度、业务运行规定;建立科学、分类的气象服务目标考核与评价机制,制定公共气象服务考核规定。

3.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技术规范标准和法律法规

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规定和技术规范。制定《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汛期气象服务手册》、《公众气象服务指南》和《专业气象服务指南》;建立科学、分类的气象服务目标考核与评价机制,出台《决策气象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和《公众气象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完善《重大气象服务表彰办法》;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要求,制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规范》;加强重大过程气象服务总结工作,制定《重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总结规定》;健全公共气象服务标准,加快制定服务用语、服务手段、服务质量等行业和国家标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重大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和《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出台和实施工作。

下载《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指导单选题

    [单选][难度:0.5][分数:1]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A]补偿[B]分离[C]幻想[D]升华[参考答案]C[单选][难度:0.5......

    心理健康指导多选题

    [多选][难度:0.5][分数:2]以下哪几项属于病理状态的心理问题?[A]强迫症[B]拖延症[C]抑郁症[D]焦虑症[参考答案]ACD[多选][难度:0.5][分数:2]对于精神疾病发作的个体,以下哪......

    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

    天津农行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 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活跃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确保国民经济快......

    外聘律师服务管理指导意见[精选五篇]

    外聘 律师服务管理指导意见为规范集团系统外聘律师服务管理,有效发挥外聘律师作用,实现外聘律师资源共享,确保成本费用可控、服务质量可靠,现结合集团实际,提出如下服务管理指导......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建设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建设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经济和信息化、经贸、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

    第二阶段指导意见

    中共平安乡委员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张平学组发〔2009〕11号 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指导意见 各村党支部、乡直各单位......

    青年工作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了引导青年职工立足本职,投身实践,成长成才,推动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在集团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生力军作用,确......

    论文指导意见

    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指导老师指导记录 第一次 1.根据学院的统一部署,布置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总体要求与进度,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院的部署,积极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2.根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