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时间:2019-05-14 07:5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原理》全书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第一篇:《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B)。A.培养人的活动 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 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 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A.善

B.美

C.真

D.丑 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A.《大学》

B.

《论语》

C.《墨子》

D.《荀子》 5.A.《共产党宣言》

B.《反杜林论》 C.《格达纲领批判》

D.《费尔巴哈论》 【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B)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

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

D.心理特征 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

B.能力

C.思想

D.情感

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A.哈桑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D.班杜拉

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适应性

B.情境性

C.协调性

D.动荡性 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儿童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施教。

6.既说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又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德育过程中德育主体是指()。A.学生

B.教师

C.集体

D.家长 2.教师发展学校的核心理念是()。A.竞争

B.合作

C.教学

D.研究 3.师德的核心是()。

A.师爱

B.忠于教育事业C.严于律己

D.创新 4.德育主体素质结构的基础是()。A.道德素质

B.专业素质 C.教育素质

D.身心素质

5.道德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民主的B.权威的C.放任的D.专制的 【参考答案l1.B 2.B 3。A 4.D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道德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权威的,学生应服从教师。

2.作为德育主体的教师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其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

【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是贯穿德育活动和实现德育价值的中心环节。A.德育内容

B.德育方法C.德育目标

D.德育环境 2.首次出现了总体目标和小学、中学德育目标的分段德育目标的是()A.1 98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1 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 C.2000年1 2月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D.200 1年9月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目标属于

。A.政治教育目标

B.思想教育目标C.法纪教育目标

D.道德教育目标

4.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目标属于()。A.政治教育目标

B.思想教育目标C.法纪教育目标

D.道德教育目标

5.民主与法制教育目标和自觉纪律教育目标属于(A.政治教育目标

B.思想教育目标C.法纪教育目标

D.道德教育目标

【参考答案l1.C 2.A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有人认为,“德育目标就是德育目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有人认为,“制定正确的德育目标,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看法。

参考答案l1.错误;2.正确。

四、简答题:

1.简述德育目标的功能。2.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有哪些?

3.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历史沿革过程。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社会道德教育内容以()为主。

A.国民公德

B.职业道德C.私德

D.民族公德 2.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是(A)。

A.政治经济制度

B.德育目标C.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D.学生品德的实际状况

3.除了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内容外,美英德三国都有一大共同的德育内容,即()教育。

A.环保

B.性道德

C.宗教

D.职业道德

4.新加坡和韩国德育内容的共同特点之一是都重视()教育。A.宗教道德

B.公民C.民族传统

D.儒家伦理 5.在学校德育中注重宗教为本,道德为用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印度

6.东西方国家在德育内容指导思想上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方国家强调()。

A.社会为本 B.个人为本C.民族意识

D.群体意识 7.主张“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的德育内容顺序的教家是()。

A.孔子

B.孟子

C.王充

D.朱熹

8.以“社会适应说”原理为根据建构起来的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模式是()。

A.结构迁移说

B.阶段连续说C.螺旋循环说

D.系统编排说

【参考答案】1.C 2.A 3.C 4.D 5.D 6.A

7.D8.B

二、辨析题:

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内容的民族性与全人类性是互相矛盾的,德育内容应坚持民族性为主.2,德育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要随着社会发展变革而变化,因此不能进行系列化安排。(×)

【参考答案ll.错误;2.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过程是()规律。

A.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B.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C.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D.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B.知比行重要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4.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与()的统一过程。A.锻炼

B.受教育C.自我教育

D.修养指导 5.衡量人的品德的主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应该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6(J晴“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视具体情况,可多种选择

D.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7.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A.德育手段

B.德育内容C.德育方法

D.德育影响 8.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的是()的力量。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同一般社会影响相比,德育过程具有()特点。

A.引导性与自主性

B.复杂性与多元性C.正面性与系统性

D.决定性 0.同其他教育过程相比,德育过程具有()特点。

A.引导性与自主性

B.复杂性与多元性C.正面性与系统性

D.决定性 1.()是认识和情感、理智活动和情感体验作用的产物。A.道德思维

B.道德判断C.道德信念

D.道德概念 1 2.()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

A.活动和交往

B.体验C.认识

D.自我反思 3.()是内在的品德认识和情感外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的桥梁。

A.活动和交往

B.体验C.认识

D.自我反思.

14.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有些学生在明确的错误面前,却不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这往往反映的是()层面上的矛盾。

A.认识性质

B.能力性质C.思想性质

D.态度性质 1 5.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有些学生常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这往往反映的是()层面上的矛盾。

A.认识性质

B.能力性质C.思想性质

D.态度性质 1 6.在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学生由于受不良观念的影响,往往知错犯错,这往往反映的是()层面上的矛盾。

A.认识性质

B.能力性质C.思想性质

D.态度性质 1 7.德育过程既要强调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又要强调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这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

A.知、情、意、行统一B.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C.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 8.在现实教育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反映了德育过程是()规律。

A.知、情、意、行统一B.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C.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 9.“教是为了不教”要求德育过程应遵循(B)规律。A.知、情、意、行统一B.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C.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

20.就德育过程内部自身而言,德育过程具有()特点。A.引导性与自主性

B.复杂性与多元性C.正面性与系统性

D.决定性

【参考答案】1.D 2.C 3.A

4.C 5.D 6.C 7.D 8.C9.C IO.B 11.C 12.A 13.A 14.A 15.B 16.C17.B

18.C

19.B

20.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3.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只需按照社会要求施加教育影响,不用考虑受教育者的要求。

4.在德育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相互割裂的。5.道德认识和道德动机是判定个体品德的根本尺度。(×)6.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主宰和控制的过程。7.德育过程同智育过程、美育过程是不相干的。

8.德育过程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和概念,培养其道德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l1.错误;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错误;7.错误;8错误。

四、简答题:

五、分析论述题:

1.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程? 2.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 3.试论述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案例分析

下面是一段师生对话: 师:见到果皮纸屑要怎样做? 生:要主动捡起来。

师:不小心碰了同学应该怎样做? 生:赔礼道歉。

师:赔过礼了,还要不要再发生争执? 生:不要。

师:说得是不错,那大家又做得怎样呢?王今天早上见到卫生区的废纸没有及时的捡起来,值班老师让他捡起来,他却跑了。还有李和刘早上因为不小心互相碰了一下不但没有互相道歉反而大打出手„—

请结合上述情境对话,运用关于德育过程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德育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了)原则。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下列原则中属于德育原则的是()。

A.因势利导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3.“尊重是水,要求是船”说明的是()的重要性。

A.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原则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D.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

A.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D.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5.“天鹅、梭鱼和虾拉车”的故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

()德育原则。

A.共产主义方向性与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B.知行统一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

6.“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突出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

B.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B.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7.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德育原则依据德育规律制定B.德育原则决定德育规律C.德育原则指导德育规律D.德育原则就是德育规律

8.《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9.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通常称作为()A.德育形式

B.德育原则C.德育内容

D.德育途径 O.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成人化、一般化做法,是灭对)德育原则的违反。

A.知行统一B.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C.因材施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1.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抓“闪光点”以提高学生品德的做法,体现了()的德育原则

A.说理疏导B.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D.以点带面

12.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是()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参考答案】1.D 2.D 3.D 4.C 5.D

6/,皇2 7.A8.D 9.B 10.C 11.C 12.B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择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孑L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C.品德评价法

D.实践锻炼法

2.直观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德育方法是()。

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法C.品德评价法

D.品德修养法

3.()倡导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A.皮亚杰

B.杜威

C.柯尔伯格D.班杜拉 4.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D.社会意识形态

5.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是()。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法C.实际训练法

D.品德评价法

6.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品德问题和进行自我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是()。

A.讲解法

B.阅读指导法C.讨论法

D.谈话法

7.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8.主要功能是训练学生品德行为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修养法

B.实际锻炼法C.品德评价法

D.示范陶冶法

9.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A.“过则勿惮改”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C.“言必信,行必果”

D.

“一以贯之”

Io.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表现,一般被称为()。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C.不良表现 1 1.倡导“道德两难法”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班杜拉

C.杜德海姆D.柯尔伯格 2.在德育方法体系中,()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加以使用的。A.说理法

B.感染法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了()的要求。A.陶冶法

B.榜样示范法C.品德修养指导法

D.自我教育法

14.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A.奖励法

B.惩罚法C.评比法

D.操行评定法 5.通过参观、示范、陶冶,以直观为手段,师生之间呈现出半开放半独立的关系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修养指导法

B.形象感染法C.实际训练法

D.语言说理法 6.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促进社会的发展

B.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C.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D.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7.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A.讨论法B.谈话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 8.下列哪个不属于陶冶教育法的方式(A.人格感化

B.环境熏陶C.隐性课程

D.艺术熏陶 19.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

A.自我品德认识

B.自我品德评价.C.自我品德体验

D.自我品德锻炼

20.操行评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A.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长善救失、不断上进的方法

B.对学生品德做出比较评价,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方法 C.对学生不良品德做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 D.对学生优良品德做出肯定评价,以使其不断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

【参考答案】1.B 2.B 3.

C 4.

C

5.C

6.B

7.D8.B 9.B 10.D II.D 12.B

13.C 14.D 15.B 16.B1’7.C

18.C

19.D

20.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方法就是教育方法。

2.德育方法具有阶级性,因而,我们不可采用资本本主主义国家的德育方法。

3.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评价学生方面都要用奖励、表扬的方法。(√)

4.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要求德育方法也应更加丰富。5.学生道德的发展必须经过主体有意识的内化,所有的德育方法都是促进内化的手段。(√)

【参考答案l1.错误;2.错误;3.正确;4.正确;5。正确。

五、分析论述题:

1.请你就“德育有法而无定法”,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分析。案例分析

有一次班长愁容满面地问我,听到别人的议论时该怎么办。我笑着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给你讲一个故事。一天,有祖孙二人骑着毛驴去赶集。路人议论着,两人骑一毛驴过于残忍,于是爷爷下来让孙子骑。路人议论着,孙子不孝,孙子赶紧下来让爷爷上去。路人又议论说,爷爷心肠太硬。后来两人都不骑了。路人又议论说,放着毛驴不骑太傻。你说,这祖孙二人该怎么办?”班长会心地笑了: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从此,这个班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学期末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以上案例中教师采用了何种德育方法?在工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哪一项是作为一般德育模式所不具有的特点()。A.可操作性B.有效性

C.发展性

D.生活性 2.下面哪种模式不是主情型德育模式(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C.价值分析模式

D.非指导性模式

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人创建,其中皮亚杰的贡献是()。

A.理论建设

B.德育模式C.理论和模式相结合D.实践操作模式

4.麦克菲尔编写的教科书是实施体谅模式支柱的是(A.《生命线》

B.《生日》C.《学会关心》

D.《医院的风》 5.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必须具有三种胜任环境的能力,下面哪种能力除外(),A.物质能力

B.人际能力C.政治能力

D.公民能力 【参考答案Jl.D 2.C 3.A 4.A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柯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侧重的目的是道德认知而与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毫无关系。2.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就是现代德育。

【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案例分析

某农村小学所在地盛产水果。

当地老百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于是德育教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內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的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意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并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此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上面所述案例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谈谈你对教师采取的德育模式的认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校实施德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C.课外、校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2.所有德育活动中最系统、最直接的德育途径是()A.德育课

B.各科教学C.课外、校外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概括了学校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的作用是(A.主导作用

.B.导向作用C.指导作用

D.协调作用 4.广义德育实施的三种基本形式是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A.成人德育

B.社区德育C.年轻一代的教育

D.社会德育

5.为达成一定的德育任务,学校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施加影响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而组织进行的各方面的活动和工作是(A.智育途径

B.体育途径C.德育途径

D.美育途径 6.不属于学校德育途径实施者的是(A.任课教师

B.班主任C.校外辅导员

D.政教处的老师

7.课外、校外活动最普遍的活动形式是(A.个人活动

B.班会活动C.小组活动

D.群众性活动 8.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是()A.教学活动

B.班委会活动C.少先队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9.全权负责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工作,为学校德育实施创造良好基础的教师是(A.任课教师

B.政教处老师C.班主任

D.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 0.不是在学校的组织和领导下,用来协助教师完成德育任务及其他任务而展开工作的学生的集体组织是()A.共青团

B.少先队C.学生会

D.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1.与德育途径具有不同意义的概念是()A.德育渠道

B.德育实施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组织形式

12.正确表明了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关系的是(A.没有一种可以通用于所有德育途径的德育方法 B.德育途径就是德育方法

C.有了好的德育方法就能构成好的德育途径 D.一种好的德育方法可能通用于任何德育途径中 3.下面关于德育途径选择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选择德育途径要依据德育规律进行

B.选择德育途径也要考虑德育实施的社会背景C.选择德育途径也要考虑其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水平

D.选择途径是由德育实施者主观决定的 4.按照参与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以把课外、校外活动分为群众性活动、分组活动()A.个人活动

B.家校联系活动C.社区服务活动

D.师生共同活动 5.下面关于社会德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广义社会德育是指一定社会教育机构对广大社会成员施加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影响

B.狭义社会德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个体思想品德的影响

C.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构成了德育实施的三种基本形式与渠道

D.相对于学校德育、家庭教育而言,社会德育无足轻重 【参考答案】l.A

2.A 3.A 4.D 5.C,6.C

7.D 8.D9.C

10.D

11.C

12.A

13.D

14.A

1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德育途径就是德育的实施途径,是德育的组织形式。2.德育途径就是应用德育方法的过程。

3.德育课是实施学校德育最系统、最直接的德育途径。4.家庭德育也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5.成人不再需要继续进行德育。

【参考答案l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5.错误。案例分析

在接手三年级的一个新班后,我发现班里有个比较“特别”的孩子:他不仅性格孤僻,而且几乎与班上所有同学发生过摩擦。经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不高,父亲是某娱乐场所的部门经理,性格暴躁,母亲因不堪忍受父亲的个性,在孩孩子4岁时与孩子父亲离婚。父母离异后,爷爷奶奶非常疼爱子,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通过家访,我发现这个孩子家察的VCD片几乎都是有关枪战、爆炸、打斗等暴力影片,他说自也最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针对这些情况,我婉转而客观地与家长分析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形成影响较大,孩子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可及时进行干预以帮助其矫正。经过协商,他父亲与爷爷奶奶表示愿意支持、配合对孩子的教育,一是决不打骂孩子,二是尽量限制孩子观看暴力影片,三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我们通过合理宣泄、榜样训练等对他进行教育疏导。实践说明,效果非常明显:他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还交上了几个好朋友。看到他的进步,我感到很满足。(选自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请结合有关德育途径知识分析上述案例成功的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德育评价内涵中不包含哪一项(A.一个价值判断过程

B.需要科学的手段和方法C.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D.价值中立的过程

2.不属于德育评价对象的是(A.德育过程

B.德育效果C.智力测验

D.德育条件 3.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品德发展,体现的,德育评价的()功能。

A.管理功能

B.教育功能C.诊断反馈功能

D.导向功能 4.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是德育评价()原则的要求。

A.发展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5.下列品德评价方法属于定性评价的是()。

A.整体印象评判法

B.积分测评法C.评分评等评语法

D.加权综合测评法

【参考答案ll.D 2.C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评价就是思想品德评价”,这一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2.有人认为:“品德是人的内在品质,客观的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你对此如何看?

【参考答案l1.错误;2.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理的实质是(A.发展

B.增效

C.加强纪律D.控制 2.学校德育管理的对象是(A.学生

B.教师与学生C.人与物

D.德育活动的承受者 3.德育管理运行的中介环节是(A.计划

B.实施

C.检查

D.总结

4.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换取最大的管理成效,这体现了德育管理的()原则。

A.教育性

B。整体性

C.规范性

D.实效性 5.学校德育管理的最高形式是()。

A.行政的管理

B.法规的管理C.自我管理

D.精神激励 【参考答案】1.B 2.C 3.C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学校德育管理者主要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是被管理者。2.在德育管理过程中,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的效果更为显著,影响更长久。

【参考答案ll.错误;2.正确。案例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三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道德的断裂及虚无()。A.是必然现象B.这种说法不成立 C.有这样的现象,但不一定是必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学校教育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A.这是我们学校德育的任务B.这是我们学校德育的任务之—

C.学校教育不仅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还要培养富有人性的人。

3.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念的并存使得学校教育无力引导青少年形成主流价值观。()A.如果学校教育得法,能够引导青少年形成主流价值观B.同意此种观点C.不赞成这种观点

4.德育既然不能等同于政治教育,所以德育可以和政治教育脱离。()A.这种说法错误B.它有一定的道理C.德育不等同于政治,但不能同政治脱离。

【参考答案】1.B 2.C 3.A 4.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道德的滑坡。

2.人类对环境的侵扰与破坏会带来环境对人类的惩罚。3.学校教育在引导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4.传统的德育方法已经过时了,可以弃之不用。5.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学校德育无能为力。

第二篇:德育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道德:作为职业活动行为主体的教师在个体一般道德基础上,发自内心对职业生活各种要求的认同,是教师所秉持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以及在从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对职业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并践履以德行的面貌展示出来的一种品质,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整体把握。P

532 教师道德修养: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自觉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和自我陶冶的功夫和过程。教师道德修养包含了教师遵照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反思、修炼和提高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每个阶段所能达到的道德境界p52。德育过程: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来说,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P11

德育目标的层次:是指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级次学校班级的过程中,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标准。P130德育目标的序列:是指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按照到底的不同要求,顺序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P130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为传递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的各种路径(渠道)的总称,由参与者、方法、手段等要素组成。P140学校德育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任务,运用科学管理思想,结合学校德育的特点而进行的行动策划,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的过程。P158

8学校德育的评价:是指运用测量或评鉴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潜在的和外显的综合素质如思想品德、世界观、气质、性格的差异及其功能行为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活动。P178学生档案袋:是指有关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取得的进步以及所反映学习成果的一连串信息的汇集,即每一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反思报告、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收集。P187

二简答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p48

答:(1)教师既是德育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

(2)教师既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

(3)教师既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p

53答:(1)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

(2)教师道德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

(3)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4)教师道德地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教师道德修养的内涵p5

4答:(1)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2)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3)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师德育修养的方法p56

答:(1)学习与实践

(2)自行与交流

(3)认同与发展

5.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p58

答:(1)教师的德育意识

(2)教师的德育知识

(3)教师的德育能力

6.教师德育能力发展依存的条件?p60

答:(1)掌握必要的德育知识与技能是发展德育能力的先决条件

(2)德育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德育活动内容的正确选择

(3)德育活动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德育方法的恰当运用

7、教师德育意识的构成4答:

1、教师对自身道德意识现象的体验

2、教师对学生道德实际表现的体验

3、教师获得对德育活动的体验

4、对德育环境的体验

8、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特点

3答:(1)做人与成长(2)明理与习德(3)长期与反复

9、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p79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10、人本主义的道德情感教育原则p86

1)真诚

2)接受和信任

3)移情性理解

4)主动倾听

11、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性质 p97

1.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之交流

2.教师和学生的创造之生成3.教师和学生的情理之互动

4.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之协同

12、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p130

1..社会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2.学生自身对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4.制定者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期望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13、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p1

311)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

3)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4)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14、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模式p16

31)学校德育目标管理模式

2)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模式

3)学校德育制度管理模式

4)学校网络德育管理模式

15、德育日常评价的重要方面?P186

答:

1、评价的内容要明确。

2、评价要真诚。

3、评价要是适时、适度。

四论述

1.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p100

答: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是关键要素,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讲求工作的艺术性,才能够实现此目标.(1)目标趋同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工作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需要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在总的方向上一致或趋

同,都要以达成教育目标为重,要以学校教育要求为最终结果,不断修正师生双方目标.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互相

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争取达到共同的目标.(2)尊重信任原则: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出发,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使

道德要求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亲近教

师,熨衣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师生相互吸引,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教师和学生心理相容度高,师生关系表现更

高的良好状态,德育内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学生接纳和吸收.在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否心理相容,对整个德育活

动过程影响很大,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心理相容为师生关系达到和谐,融洽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德育效果.(4)智能互补原则:指在师生群体内,由于所担负的角色不同,因而需要担任不同工作的人员相互合作,互为补充.智

能互补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水平互补,思维类型互补,能力专长互补,知识构成互补等.德育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针对教师个体来说,构成智力的各要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形成一个最佳的互动和互补的师生结构,才能有效的提高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15、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答:(1)教师要向学生表达教师之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教师的工作对象首先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与教师有着同等人格尊严的个体,此时教师的爱会作为一种外部的情感因素,能够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成为学生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师爱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力量,给学生以温暖,提供学生成长中所需要的稳定、安全和一般性的支持,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受到鼓舞,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因此,对学生表达教师之爱是至关重要的,关乎着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2)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

师生之间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通过对话形成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理解,即精神获得沟通。教师的角色理应是对话者和理解者,从而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以角色换位来“移情”和理解学生,并达到共情从而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总之,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与学生交谈和说理,进一步建立起学生的理性行为,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要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让学校充满了友爱、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们在老师面前能畅所欲言,这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待,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如语言、思维等,这些都与教师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总之,教师在与学生的各种交往中,要建立起诚挚、平等、互敬、互尊、互重的友好关系,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道德合作

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合作,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协同的意识和心态的反映。合作是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的健康与协调,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合作,给学生得到的成长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宽松环境,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关系,尉氏县学生得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p117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①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

② 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③ 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① 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范畴;

② 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

③ 是道德主体与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再谈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时,指的是一种个体德行发展客观过程中的规律,而我们讲德育规律时,则是指我们自觉地控制事物,间因果关系或变量间的关系,使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目标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规律,所以我们说,德育过程论在探讨德育规律时,探讨的是施教与受教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从教的角度探讨教育者如何实施德育的过程,而不是指单方面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德育过程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正确区分是认识德育过程规律的前提。

4、德育过程中开放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p12

3教育过程的开放性要求教育一方面一开放的心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封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理解,另一方面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已发生的社会变革而带来的道德上的变化。开放式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禁锢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促进学生的到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观为目的。用一种单一的到的教条和道德信仰体系教育学生,并采取一切措施压迫学生接受这些教条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理智和道德的发展。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原则要求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价值准则和规范系统必须向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的检验。是学生的道德观点经过自己的理智思考而自由选择。现代德育过程理论认为的是个体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的道德发展以受教育者的自觉的生命实践活动为基础,是首要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完整生命活动的展开。作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受教育者的身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们的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道德上是统一的。所以,德育不能着眼于德性的单一方面,不能强调单项的道德知识的接受与片面的行为操练。否则,个体道德的健全发展就是不可能的。

5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p12

4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系统地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这是由于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因素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谈到外部因素的整体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

德育影响的一致性指的是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德育影响的连贯性则是指教育过程运行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德育过程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相会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如何利用各种外部因素,形成教育的合力,成为现代德育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为此,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应首先保持校内

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成为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势。其次,应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统一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积极组织学生进社会实践,一方面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和践行能力,同时,也起到优化外部环境的作用。最后,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提出适时、适度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贯彻到底。

6、小学生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P138

答:根据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交往对象及身心特点,我们认为小学德育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自己、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规范、意识和行为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进行自我认知及活泼开朗、合群、乐学等健康的人格教育。

(2)、法纪教育。主要进行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小学生守则及交通规则等教育。

(3)、道德规范教育。主要进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在家庭美德方面,主要进行尊老爱幼、爱父母家人等教育;在社会公德方面主要进行文明礼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意识和行为教育;在个人品德方面主要进行城市、善良、友爱、谦让等平的教育。

(4)、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人生观中的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惧困难和挫折的人生态度教育。

(5)、政治意识教育。主要警醒爱国旗、国徽、国歌,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爱中华民族的故土山河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三篇:德育原理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2、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

第四篇: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

《德育原理》学习摘录主编 檀传宝(志行天下)

笔记摘录:

△德育是促进学生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过程。

△“新性善论”:德育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它只能提供一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而已。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社会文化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克里夫贝克认为: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

△现代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三条:学校的民主化;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哈什等人在《德育模式》中从一个道德行为的组成要素的角度,认为道德教育理论应当关注“关怀、判断、行动”三个方面。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公正团体学校和参与性民主实验。

△价值澄清理论,主要关注价值观教育,源于课堂对话。

△诺丁斯通过哲学的推理和论证建构了道德教育的关怀理论,她以“关怀”为核心,根据对自我、对他人、对动植物、对器具以及思想等不同的关怀为中心组织了一整套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种道德教育应该关注的教育要素。

!1992年,美国28位专家参加了科罗拉多州阿斯彭的约瑟夫松学院主办的主题为“道德与品德教育:应当、能够和将要做些什么?”的研讨会。会议结果是成立了“品德关注联盟”。号召培养学生的6种基本品德。

△2000年,美国“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的品德教育的11条标准”作为优质品德教育鉴别与评价的依据。这11条标准是:

一、提倡以核心伦理价值作为美德的基础;

二、品德必须要综合理解,应包含思想、情感与行为;

三、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意识、积极和综合地提高学校生活所有层面的核心价值;

四、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或关怀的社区;

五、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

六、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教育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并鼓励和帮助所有学习者在这些课程学习上获得成功;

七、品德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八、学校教职工应当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努力保持与用以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的一致;

九、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合乎道德的学校和学生管理;

十、学校必须要求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作为支持品德教育的伙伴;

十一、品德教育评价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认可的程度。

另外,品德教育专家、密苏里大学(圣路伊斯校区)教育学院的马文•博克维兹教授等人也在他们最近的研究中,归纳了有效的品德教育的八大要素:

一、学生得到了尊敬和关怀的对待;

二、学校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

三、有自律与发挥影响力的机会;

四、提供反思、争论和合作的机会;

五、学校有明确的品德教育的目标与标准;

六、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

七、提供实施道德行为的机会;

八、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有一个支持达到品德教育标准的(社会)大环境.△经师易得,人师难逢

△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等已揭示,教育者的人格是学生进行价值学习的关键性中介。

△由于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对情感、信念、态度等因素起作用的教育领域,更具有“陶冶”的性质。因此对教师的修养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态度的改变、信念的确立、行为的实施才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

△德育目的:价值态度的改变是最要害的目标;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杜威的存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目标的实现远比个体社会适应要真实的多。△道德教育的目的组成不妨可以借鉴古老的揭示,即理解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最基本的是:知、情、行。

△社会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合情、合理、可行。

△全球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香港教育署早在1996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已将人类的普遍价值(普效性价值)作为核心价值来设计公民教育课程。普效性核心概念和价值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取向包括生命神圣、人性尊严、自由、真理、理性、情感、审美意识、创造力、个人独特性、真诚、勇气;社会价值包括平等、自由、公义、友爱、共同福祉、关心人类整体福祉、容忍、守望相助。

△1980年,16个国家国际道德教育会议的报告中曾归纳出各国道德教育计划应该共同强调的内容,共有四类:(1)社会价值标准,如合作、正直、社会责任、人类尊严等;(2)有关于个人的价值标准,有忠厚、诚实、宽容、守纪律等等;(3)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如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等;(4)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如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等。

△供构成的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

△道德教育内容不过是一种价值环境的组成部分。

△麦克费尔是英国教育家,他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不应在学习道德判断,而应当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基本教材《起跑线》,之后又编写了《生命线》教材。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麦克费尔认为,讨论、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等是最有效的方法,道德教育应该摒弃说教和权威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课程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

△最高形态的道德教育应当是一种“无教之教”,而形成“无教之教”的唯一途径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

△道德教育应当考虑兴趣,也应当考虑教育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引导的特点。

△学生德育主体性原则要求的是杜绝那种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主义的活动。

△杜威认为,有效的学校环境必须具有三重特征:第一,是一个简化的环境;第二学校环境必须是一个净化的环境;第三,学校环境必须是一个整合的环境。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办成一个雏形的社会,“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的有三个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第一是群体;第二是表扬;第三是权力。

学校是社会规范同化最有力的场所,社会化、价值学习等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内容。

△道德教育如果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

△学校德育的使命在于精心组织最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的影响内容、环境去自觉的影响学生。

△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康德认为,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是:1“管束”-抑制人天生的野性;

2、“教化”-让儿童学会礼貌和智慧;

3、“陶冶”-使儿童明辨是非,走向道德自律。△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美国德育学家里克纳等人就是既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其道德反思能力,又强调教师的作用、直接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纪律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中的任何东西都无法直接从外部引申出来。

△不管我们如何安排德育过程,出发点都是道德学习动机的发动。

△道德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对道德关系进行处理的教育。

△德育过程所说的活动和交往是一种能够引发价值思考、体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优化道德行为模式的交往和活动。

实际上,社会心理学家已经证实,非正式团体往往对成员更具有吸引力,价值影响更大。△道德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复杂性和反复性,这两方面的任务都需要一个长期坚持和反复的教育过程。

△德育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等待的事业。

△德育方法的选择标准:最为经济的达成最大、最佳的预期道德教育效果。

最为经济指的是完成特定德育目标时,所使用的德育方法耗费的物力、人力、时间最少,所使用的程序最为简单等等。

△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道德信念问题、道德情感问题;从方法的角度看,不能作用于学生的道德情感,不能有助于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的德育方法都是不合格的方法。

△道德教育的价值性使教育意图的处理变得困难起来,一般教育活动教师公开自己的教育意图没有问题,有时甚至还有积极作用;但是道德教育过程过于空开的教育意图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心理抗拒,消弱教育效能;所以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必须处理的问题是:要么公开教育意图,但是必须真诚,不致学生反感;要么采取为间接、巧妙的形式实施道德教育。因此,德育方法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是师生间能否建立亲密和信任的人际关系。

△德育的情境性:一种方法在此时此刻、此一个个体身上有效,但换一个时空环境,对同一个个体可能没有效果。所以情境性决定了德育方法实际上只能是德育艺术。

△教师不能给学生以道德良心,而只能将其固有的道德良心唤醒。道德教育也要由小处着眼,次第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精心照看的工作。

△对话法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领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讨论法本身应当成为学生民主的道德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如何减轻讨论法中过多的人工痕迹(计划性、目的性、结论性)等是讨论法能否真正实现培养道德思维能力的关键。△情感陶冶法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途径有三: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威尔逊的家庭化模式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典型。

△理想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主体自身对于道德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杜威说过: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

△道德实践法的基本形式:模拟活动、社会实践、日常规范训练。

△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

△任何道德教育过程的实质都是主体道德自我建构的实现。

△马卡连柯说过:方法和目的的关系应当是检验教育逻辑的正确性的实验场所。

△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认知发展方法模式;社会学习方法模式;价值澄

清方法模式;社会行动方法模式。

△社会环境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在影响方式上可以解释为“文化性和隐蔽性”。

△纵观中外德育史,道德个体所受到的最激进的影响往往都来自社会;而学校文化则往往具有保守性。

△一般而言,家长的教诲只有部分内容为学生所接收,社区如果没有适当的机制只能是与校园不相干的“自然环境”。

△教育管理范式的变迁还具有德育的潜在课程意义,影响对学生的平等观念、市场意识、效益观念和拼搏精神等品质的培养。

△阶级心理、民族心理、青年心理等对学校的影响的侧重点不同,重要的机制是模仿和从众。△许多社会问题凸显,国内有学者已归纳为:(1)社会失调。如人口问题、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家庭问题、贫富分化,干部腐败等;(2)社会颓败。如:关系网、公费吃喝、毁坏公物、利己行为、假冒伪劣;(3)社会病态。如:卖淫嫖娼、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吸毒贩毒;(4)社会犯罪。青少年犯罪、公职人员犯罪、车匪路霸;(5)心理失调。自杀率上升、精神病患者增加。

△大众传媒的迅速而有效的传播,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个体独立判断力的衰减。

△现代化进程在最先进的国家既带来了组织和分工的严密,也带来了人群内部的感情荒漠。△冲突的多元价值观带给社会主体的是价值选择的困难,而这一选择困难既使个人产生无所适从的“边际人”的感觉,也是学校德育陷入了显现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课程与社会影响的巨大差距。

第五篇:德育原理总结

第一章

德育的意义与任务

一、德育的意义

1.加强德育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2.加强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培养出来的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人才;要先成人,再成才,否则培养出没有良好道德素养的高级人才,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更大的危害。)3.加强德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培养学生具有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大德育:政治教育(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

二、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

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道德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三、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的区分。

道德领域规范与其他的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着善恶评价的标准,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在学校生活中,能够以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评价的领域叫非道德领域。在学校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或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需要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作出严格的区分,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四, 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二者内容的变动性不同:政治教育内容变化较快;道德内容比较稳定,变化较慢。②二者的实施过程不同:政治教育依靠强制性的方式;道德教育依靠自愿自觉。

(2)联系:二者在学生的教育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既不能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也不能用道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

四, 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

1、在等级社会里,道德和礼仪的界限很难分清,到了近代,道德和礼仪的关系才被人重新认识

2、道德是内在的,礼仪是外在的

3、礼仪是道德训练的重要手段

4、礼仪不是美德,但它是一切道德之源

五, 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区别

1、对象不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品德;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人格

2、目的不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3、内容不同: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私德、公德、职业道德、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心理咨询的内容是人格心理的各种表现

4、方式不同: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个别谈话、座谈、报告会;心理咨询的方式是心理咨询

5、方法不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说服、示范、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询的方法是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互换等

6)运作机制不同:道德教育的运作机制是规范和评价;心理咨询的运作机制是移情和接纳

(7)理论基础不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德育理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2、联系: 1)心理咨询不是德育,但它是学校德育有益的补充(2)防止心理问题道德化和道德问题心理化

第三章:

1、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之所以有必要实施德育,首先是因为德育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须的,人的道德属性使人不但接受道德教育的必要,而且有从事道德教育的必要,因为教育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同时教育也使自我发展和自我延续的方式。而学校在实施德育上有着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学校德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学校不但是社会道德的继承者,而且还是社会道德的创造者,因此学校只有担负起对每个学生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他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第三学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就必然要担当道德责任,以促进学

生的品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进步为使命。学校即使不考虑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单以维护学校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出发,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此外道德的相对性也使教育成为必要,正式因为道德还有相对的一面,所以在一个共同体才需要进行道德教育。

2、消极德育与积极德育:消极被动的德育观,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教育需要等待时机,它并不是教育者想进行就可以进行的活动。只有当个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道德问题,有接受道德指导的需要时,才对他进行道德指导。另一种是积极主动的德育观。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品质是人类必备的品质,不论个体有没有道德发展的需要,不论他愿意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都有必要义无反顾地对他进行强有力的道德教育。

(2)消极德育的积极意义:今天人们普遍反对违背学生的自觉自愿进行道德灌输,主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施程度不等、内容各异的道德教育,实际上与孔子、卢梭的见解有着某种契合。

第四章

德育的可能性 一,美德可学不可教

美德学习不同于知识、技能、语言的学习,技能本身无善无恶,而美德则是价值观的完全体现,模仿榜样是儿童的天性,但刻意为美德学习树立的榜样只会适得其反

1、从教的日常语义上说,美德可教;

2、从教的严格意义上说,美德不可教

二, 美德可间接教不可直接教:

1、直接教授美德效果微乎其微

2、间接的道德渗透是有效的德育途径

三、伦理学分歧

(一)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善的理性知识

(二)美德最终落实在行动上

亚里士多德:

1、知识不是作善作恶的源泉

2、美德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最终体现在行动上

3、美德的获得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习惯的养成和获得

第五章:德育内容:

1.试分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通常以家庭就美德为核心,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学校中的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家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道德规范。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1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学校实施的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各含不同内容,但是在一些方面又相互交叉重叠,如为人诚实,即可能是私德教育的内容有可能是公德教育的内容,还可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分析道德思想教育 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德育中,道德思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要求的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意实现,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道德理想指导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的运用,道德原则也指导道德规则的运用。

3.分析促进道德认识发展,培养道德情操,道德行为训练之间的关系。这三者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早起的行为训练开始的,所以道德教育以儿童早期良好习惯的训练为基础,但纯粹的行为训练并非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认知,又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还有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分别进行。

4.试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

学校德育内容存在的三个不同层次,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其中,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并指导这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具有激励的功能。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

为的基本准则,道德原则教育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教育重在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约束功能。学校德育的层次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功能,学校的与功能不足或功能失调的问题多出于结构不合理。

5.是比较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与西方学校德育内容的异同。

不同之处体现一下四点,第一 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限于道德教育。第二,中西学校德育都有公德和私德内容,相对来说,中国重视私德教育,西方重视公德教育。第三。中西教育都有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道德规则和原则比重较大,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贫乏。西方学校德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我国德育比较重视对学生高尚品德行为的激励作用。第四,都重视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更加重视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我国中小学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我国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具体美德。而西方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

第六章:德育手段 .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义务判断

在道德语境中,“评价性语言”声明的,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有义务去做的事情。这些判断均系“道德价值判断”,而非“道德义务判断”。这类道德判断归根结底是对善良生活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具有终极价值、应当追求什么、珍视什么,把什么传递给下一代的断言,有别于关于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道德义务判断”。区别是相对的:道德价值判断可能隐含道德义务判断,反之,道德义务判断也可能隐含道德价值判断。如“做人要信守诺言”暗含“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的评价,“希望你搞好学习的同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其实是在说“你参加集体活动不够积极,不关心集体”的评价。2.试论述师德和德育的关系。

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对学生最具有感染力。因此,学校德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上起道德表率作用。师德的专业精神包括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以身作则。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和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使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学校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能实现他的道德目的

3、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为了形成和维持学校和课堂生活的正常秩序,学校和教师迫不得已,会对犯有严重过失的学生实施惩罚。但是,惩罚学生必须遵循许多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伦理原则。第一,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惩罚。第二,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第三,惩罚必须仅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第四,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

第七章:德育方法 1.说服和压服的区别

说服强调以说理的方式使人心服,压服则是用权威 权利暴力 强制 威胁 恐吓等强制性手段迫使人屈服,说服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效果牢靠,压服之内的非理性的方法有时虽能迅速取得效果,但教师应当尽可能的运用理性的方法,耐性的说服学生。2,说服和说理的区别

说服强调对学生讲理,但说理不等于说服,说服的关键在于说理,说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即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取得结论的过程,有说服里的论证,依赖于充足的证据和合理的论证,证据充分,推理合乎逻辑,并不足以是学生信服,若要使学生信服,陈述的道理以及说理的形式必须能为学生所理解,否则就不能说服学生。3.说服和说教的区别

说服是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的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接受某种道德理念。改变形成的某舟态度和方法。而脱离学生经验,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说理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说教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因而不会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化,自然也不能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4,是比较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

以德服人是一种直接示范。教师以身作则,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躬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这就是一种直接示范。

教师以历史上或现

实生活中的道德典范为样板,鼓励学生见贤思齐,效法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对于教师本人的示范,这是一种间接示范。

直接示范的教育效果强于间接示范。间接示范完全可以同直接示范结合起来使用。

5,论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和道德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判断鉴定事物的价值,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义务判断指导人们的行为,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事实判断只描述事实,没有评价功能和规范功能。

伦理论证的根本依据,是价值取向或规范取向,而不是事实。教师对学生说理,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摆事实”,而是寻求或建构双方都认可的价值或规范取向。然而事实是道德推理的重要依据,没有相应的事实根据,往往难以形成伦理结论。第八章:为什么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因为学生大部分事件是在课堂生活中度过的,所以可以说,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这里的教学包括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他们相辅相成,构成了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而知识的技能可以直接教,态度或价值观念就只能间接的教,学生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中获得的主要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美德,这正是道德课作用有限效果不佳的原因,也是强调以学科的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在学科教学中间接渗透道德影响的理由

名词解释

间接德育;主要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直接德育:是指学校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把其中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学校集体生活:是学校各级各类机构自发或自觉的组织的各种活动的总会,包括学校,年纪,班级,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群体。第二章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认知洞见 :指的是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与事物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的认知品质

2、评价性用法:在日常语言环境中,人们利用教育积极向善的涵义而进行的价值判断、规范性用法:用教育积极向善的涵义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描述性用法: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对教育的特定用法,它所指的教育有善有恶

第三章1道德虚无主义

1、社会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2、道德是罪恶的根源和表现

3、没有道德也不需要道德的人和社会才是最理想的人和社会

4、没必要也不应该进行道德教育

2,道德相对主义::

1、道德是相对存在的,不存在绝对的道德

2、用绝对的道德进行教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3、没必要进行道德教育

3、道德天赋论:

1、道德是先天固有的2、道德是理性的3、教育是感性的,它无助于道德

4、环境自发影响论:

1、道德不是先天固有的

2、道德是儿童生长过程中自然习得的结果

3、教育对于道德的形成无关紧要

5、取消学校德育论:

1、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育人,不应当涉及价值教育

2、现实中学校德育效果不明显,浪费人力物力

3、道德教育的任务应由家庭社会承担

六、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劣势:(1)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冲突削弱了学校德育 2)现代学校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影响了道德教育(3)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降低了德育效果

优势:(1)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可控性(2)学校德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3)学校的集体生活锻炼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

第五章

德育内容

1、差异格局:费孝通提出的,指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公德心

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1)道德理想:是学生所追求的、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的最高道德境界,是道德原则和规则的高度概括2)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是道德规则的一般概括(3)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是学生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3,中西学校德育内容之比较:

1、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西方学校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2、我国重学生私德和国家公德培养,西方重社会公德培养

3、我国学校德育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比重大,道德规则内容贫乏;西方学校德育道德原则

和道德规则比重大。我国德育重视对学生高尚道德行为的激励,求大、务虚;西方德育重视学生具体道德行为的养成4、我国学校德育重视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西方学校德育重视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培养。我国重培养学生具体道德;西方重培养学生道德精神

4, 调整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若干建议:

1、需要对学校德育进行分类和分层,使之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

2、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培养

3、需要加强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决策能力、道德抉择能力)

4、需要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加强道德规则教育,改变“理想泛滥、规则贫乏局面” 第六章

德育手段

近代德育手段不顾及学生特点:说教、灌输

现代德育手段丰富多样:语言、榜样、情景、环境、体验

1, 规范性用语: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行为的语言。属于道德义务判断

2、评价性用语:指教师对学生本人或学生的动机、意向、品格进行评价所用的语言。属于道德义务判断

3、师德的专业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以身作则

4、情景

(一)说明情景:教师运用语言叙述故事向学生说明某种道德要求的道德教育形式,它是道德教育中运用最多的情境

(二)实验情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形成或巩固某种道德认识

(三)体验情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情境,目的使学生在行动中获得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

(四)道德两难情景:指包含道德冲突的道德教育情境。它属于问题情境,没有固定的答案,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有效手段

(五)体谅情景:指学生身临其境的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事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它属于问题情境

(六)后果情景:指让学生作为旁观者而对事件结果产生想象、理解、推测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七)冲突情景:指让学生作为冲突一方,从而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五,惩罚的含义和标准:批评是教师运用语言等其他方式对学生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它是一种精神惩戒。

惩罚是批评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可滥用:(1)它必须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

(2)它必须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有意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3)它必须由权威执行。

六、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1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惩罚。2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3,惩罚必须仅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4,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第七章 德育方法

一, 德育方法

1、我国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

2、西方有道德讨论,案例研究,叫角色扮演 二,结果论与非结果论的区别:

(1)概念不同 :“结果论”就是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说服学生按要求行事,或者接受某种道德价值观的说理方式。“非结果论”就是不从行为的后果出发说服学生,而只根据普遍的伦理原则或道德义务,为各种行为规范辩护的说理方式。

(2)推理方式不同 : 结果论强调行为的善恶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某种行为道德或不道德由它的结果来决定。它主张正确的行为是使善最大化的行为。这一主张应用于社会就是著名的社会功用主义,强调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福利。非结果论的推理方式认为道德与行为结果无关,凡是动机善良、从普遍的伦理原则或道德义务出发的行为,不论造成何种结果,都是道德的行为。非结果论强调道德规则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适用于每个人,不许任何人将自己视为特例。

三、角色扮演 : 角色扮演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

角色扮演是儿童社会化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学生通过这种活动学习各种不同的社会行为方式。

第八章 :直接道德教学 与间接道德教育

1、直接道德教学质疑

1、设置独立的道德课,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但把道德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提并论,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使德育由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转变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工作(教学)。这在观念上是一种倒退。

2、德育领域宽泛而弥散,无明确界限,不能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进行教学。

3、道德课实为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与其说是在实施德育,不如说是在实施智育。

4、难以确定谁有资格担任道德课教学。

5、现代学校学科教学的任务繁重,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必须放在发展智力上,留给道德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仅仅通过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就极有可能落空。

6、直接的道德教学的实际作用相当有限,对学生行为即便有所改善,其数量也是有限的,其程度也是比较轻微的。

7、直接的道德教学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在“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之间的分工;担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在德育方面没有责任,把德育推诿给担任道德教学的教师,导致学校大多数老师不管德育的现象。四,间接道德教育

2、间接道德教育主要指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道德学习虽然包含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成分,但其核心是态度或价值观的学习,而态度或价值观就只能间接地教。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对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

一、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私德教育: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如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诚实、忠信、上慈下孝等。

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

公德教育:学校中的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等。

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教育: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二、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

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下载《德育原理》全书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原理》全书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判断题(20分) 1、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 ) 道德行为只是道德教育的体现,做好事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2、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 ) 因为只有自己想要提高自......

    德育原理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信仰与道德、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现实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在于目前中国德育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

    《德育原理》复习

    《德育原理》 一、简要回答 1、在德育中指导学生品德修养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答:(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要注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选择什么样的修养方向,决定人......

    德育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

    2010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5篇)

    2010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最新整理)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德育原理中期论文

    诺丁思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摘要: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继承传统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心道德教育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提倡培养处于关怀中的......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简答 论述 案例分析 卷面分80分作业分20分共计100分 第一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 了解德育的内涵 (一)广义的德育(大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

    德育原理(高自考版)

    一、名词解释 1、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对象),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任务)。 2、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