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原理(高自考版)
一、名词解释
1、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对象),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任务)。
2、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3、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4、品德发展:是指个体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
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6、德育内容:是指用以形容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7、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修教受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德育方法: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0、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所实施的德育是德育主要的或根本的组织形式或途径国。
11、学校德育:是教育都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3、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5、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它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其品德发展的方法。
17、品德修养:是指个人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品德水平。
二、简答题:
(1)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
1、任何社会的德育内容都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民族的要求。脱离一定社会、阶级、民族要求及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德育内容是不存在的。
2、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也是制约德育内容的根本性因素。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和确定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依据主要是:
1、该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3、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2.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是很复杂的。(1)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生产、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3)德育方法还受到哲学世界观的影响和德育原理原则的指导。(4)德育方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它并不是消极地被决定的,它一旦形成以后,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3.简述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答:(1)全面负责,全面安排(2)面向全班,照顾个别(3)善始善终,循序渐进(4)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4.简述德育工作者的劳动特点。答:(1)复杂性(2)创造性(3)长期性(4)主体性(5)示范性(6)连续性、广泛性
5.组织和开展好德育活动的条件是什么?答:(1)目的明确而正确。(2)德育内容正确且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3)正确贯彻德育原则,恰当选用德育方法和组织形式。(4)德育活动过程组织得合理而严密。(5)师生双方积极性高,活动效果好。
6、具体的德育方法?1.思维训练法2.情感陶冶法3.理想激励法4.行为训练法5.修养指导法
7、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劳动教育思想、集体教育思想、纪律教育思想
8、说明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德育实践经验是德育原理发展的源泉。3.德育实践经验属于感性认识,德育原理属于理性认识。
9、联系实际说明德育应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1.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循序渐进、序列化地安排德育内容和组织德育活动。2.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善于把握学生品德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提供新内容、新方法,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3.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⑵科学性和民主性;⑶变革性;⑷开放性;⑸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⑹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
10.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主要特征:⑴、乳儿期(0—1岁)适应性;⑵、婴儿期(1—3岁)品德以开始发生,两义性;、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⑷、童年期(6、7—
11、12)协调性;⑸、少年期(11、12—
14、15)动荡性;⑹、青年初期(14、15—
17、18)成熟性。
11、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⑴、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⑵、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⑶、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12.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关系。
答: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在反映德育客观规律时,也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德育原理。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因此,不能形而上学的把它看成静止不变的东西,还必须指出,不是一条德育原则对应一条德育客观规律,而可能是一条德育原则反映多条德育客观规律,一条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反映在多条德育原则上,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因而所提出的德育原则的名称、条数、提法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
13、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①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知行统一原则③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④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⑤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⑧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⑨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14.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①学生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15、德育基本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品德教育与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6、德育方法的分类:语言说理法、形象感染法、行为训练法、品德评价法
17、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要进行品德教育;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18、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19、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推动学校过程的形成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品德修养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力。20、品德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教育作用
21、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2、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数学量化方法:评语定量法;加权定量法;测试评分法
23、德育工作者劳动的主要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
24、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协调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协调学校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协调学校内部各部门、组织和各德育途径的关系
25、学校德育管理的模式: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26、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规范性原则
三、论述题:
(一)、述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形成的。
1.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1分)
2.品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分)3.品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2分)4.品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 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2分)
5.品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的反应。(2分)6.一般来说,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3分)
7.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是不平衡的,因而在培养人的品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从多端入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3分)
(二)在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时,要注意德育原则中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这个原则要求德育必须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形成和发展。2、该原则提出的依据是:
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而每个学生的品德中又都是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的,他们的品德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统一体。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品德中的优点、长处等积极、进步的因素不断发扬、成长、扩展,并依靠它去将学生品德中的缺点、弱点、不足等消极、落后的因素转化为积极、先进的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品德由优良变为更优良,由不良变为优良。
3、贯彻该原则的要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学生。教育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理论和德育理论制订的指导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原则也是学校德育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原则的具体内容(1)方向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
(三)订德育计划时,需注意:
(1)要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研究具体学校的性质、类型、特点和教育目标,总的教育计划与德育目标,深入研究学生的品德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具有科学性、综合性、连续性、激励性的德育计划;
(2)要根据学校各组织、部门、工作和人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提出具体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人,使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
(3)对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进度、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4)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要经常检查,以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
(5)计划的制订、检查和修改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学校干部、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意见,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检查和总结既是对学校各组织、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工作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也是对领导决策和所订计划的自我检验、考察和监督。检查的核心是质量的检查,总结的重点是经验的总结、规律的探索。检查和总结的目的是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德育工作健康顺利地开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和质量。在检查和总结过程中,应注意:
(1)要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并发动群众参加检查和总结,把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检查与总结同群众性的自我检查与总结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乱加指责和形式主义的走过场。
(2)要事先将检查和总结的目的、内容、要求通知有关人员,做好准备,并以学校德育目标和实施计划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进行,做到以肯定成绩为主,奖励先进,同时要找出不足,予以具体指导。
(3)检查要贯穿管理的全过程,总结要当作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把检查与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着重找出经验教训,探索出规律,指导工作。
(三)论述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要求 含义:
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品德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统一起来。提出的依据: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德行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以指导学生的正确品德行动,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错误行动的出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和谐的发展。贯彻的要求:
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②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 ③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四)论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从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出发,同时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教育者合理的要求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形成教育者所要求的品德。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严格要求的尊重和信任,容易导致无原则的迁就或放任自流,而没有尊重和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苛求,挫伤青少年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
①教师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信任学生;
②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要求必须做到正确、适当、明确、具体、有序且有恒。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五)联系实际论述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
(六)德育如何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七)联系实际说明社会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以及德育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八)联系实际说明德育有法而无定法
(九)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作用
(十)
第二篇:德育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道德:作为职业活动行为主体的教师在个体一般道德基础上,发自内心对职业生活各种要求的认同,是教师所秉持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以及在从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对职业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并践履以德行的面貌展示出来的一种品质,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整体把握。P
532 教师道德修养: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自觉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和自我陶冶的功夫和过程。教师道德修养包含了教师遵照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反思、修炼和提高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每个阶段所能达到的道德境界p52。德育过程: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来说,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P11
德育目标的层次:是指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级次学校班级的过程中,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标准。P130德育目标的序列:是指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按照到底的不同要求,顺序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P130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为传递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的各种路径(渠道)的总称,由参与者、方法、手段等要素组成。P140学校德育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任务,运用科学管理思想,结合学校德育的特点而进行的行动策划,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的过程。P158
8学校德育的评价:是指运用测量或评鉴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潜在的和外显的综合素质如思想品德、世界观、气质、性格的差异及其功能行为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活动。P178学生档案袋:是指有关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取得的进步以及所反映学习成果的一连串信息的汇集,即每一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反思报告、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收集。P187
二简答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p48
答:(1)教师既是德育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
(2)教师既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
(3)教师既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p
53答:(1)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
(2)教师道德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
(3)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4)教师道德地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教师道德修养的内涵p5
4答:(1)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2)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3)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师德育修养的方法p56
答:(1)学习与实践
(2)自行与交流
(3)认同与发展
5.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p58
答:(1)教师的德育意识
(2)教师的德育知识
(3)教师的德育能力
6.教师德育能力发展依存的条件?p60
答:(1)掌握必要的德育知识与技能是发展德育能力的先决条件
(2)德育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德育活动内容的正确选择
(3)德育活动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德育方法的恰当运用
7、教师德育意识的构成4答:
1、教师对自身道德意识现象的体验
2、教师对学生道德实际表现的体验
3、教师获得对德育活动的体验
4、对德育环境的体验
8、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特点
3答:(1)做人与成长(2)明理与习德(3)长期与反复
9、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p79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10、人本主义的道德情感教育原则p86
1)真诚
2)接受和信任
3)移情性理解
4)主动倾听
11、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性质 p97
1.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之交流
2.教师和学生的创造之生成3.教师和学生的情理之互动
4.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之协同
12、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p130
1..社会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2.学生自身对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4.制定者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期望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13、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p1
311)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
3)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4)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14、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模式p16
31)学校德育目标管理模式
2)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模式
3)学校德育制度管理模式
4)学校网络德育管理模式
15、德育日常评价的重要方面?P186
答:
1、评价的内容要明确。
2、评价要真诚。
3、评价要是适时、适度。
四论述
1.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p100
答: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是关键要素,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讲求工作的艺术性,才能够实现此目标.(1)目标趋同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工作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需要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在总的方向上一致或趋
同,都要以达成教育目标为重,要以学校教育要求为最终结果,不断修正师生双方目标.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互相
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争取达到共同的目标.(2)尊重信任原则: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出发,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使
道德要求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亲近教
师,熨衣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师生相互吸引,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教师和学生心理相容度高,师生关系表现更
高的良好状态,德育内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学生接纳和吸收.在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否心理相容,对整个德育活
动过程影响很大,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心理相容为师生关系达到和谐,融洽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德育效果.(4)智能互补原则:指在师生群体内,由于所担负的角色不同,因而需要担任不同工作的人员相互合作,互为补充.智
能互补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水平互补,思维类型互补,能力专长互补,知识构成互补等.德育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针对教师个体来说,构成智力的各要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形成一个最佳的互动和互补的师生结构,才能有效的提高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15、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答:(1)教师要向学生表达教师之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教师的工作对象首先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与教师有着同等人格尊严的个体,此时教师的爱会作为一种外部的情感因素,能够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成为学生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师爱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力量,给学生以温暖,提供学生成长中所需要的稳定、安全和一般性的支持,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受到鼓舞,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因此,对学生表达教师之爱是至关重要的,关乎着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2)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
师生之间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通过对话形成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理解,即精神获得沟通。教师的角色理应是对话者和理解者,从而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以角色换位来“移情”和理解学生,并达到共情从而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总之,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与学生交谈和说理,进一步建立起学生的理性行为,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要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让学校充满了友爱、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们在老师面前能畅所欲言,这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待,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如语言、思维等,这些都与教师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总之,教师在与学生的各种交往中,要建立起诚挚、平等、互敬、互尊、互重的友好关系,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道德合作
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合作,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协同的意识和心态的反映。合作是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的健康与协调,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合作,给学生得到的成长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宽松环境,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关系,尉氏县学生得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p117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①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
② 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③ 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① 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范畴;
② 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
③ 是道德主体与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再谈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时,指的是一种个体德行发展客观过程中的规律,而我们讲德育规律时,则是指我们自觉地控制事物,间因果关系或变量间的关系,使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目标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规律,所以我们说,德育过程论在探讨德育规律时,探讨的是施教与受教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从教的角度探讨教育者如何实施德育的过程,而不是指单方面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德育过程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正确区分是认识德育过程规律的前提。
4、德育过程中开放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p12
3教育过程的开放性要求教育一方面一开放的心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封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理解,另一方面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已发生的社会变革而带来的道德上的变化。开放式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禁锢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促进学生的到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观为目的。用一种单一的到的教条和道德信仰体系教育学生,并采取一切措施压迫学生接受这些教条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理智和道德的发展。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原则要求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价值准则和规范系统必须向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的检验。是学生的道德观点经过自己的理智思考而自由选择。现代德育过程理论认为的是个体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的道德发展以受教育者的自觉的生命实践活动为基础,是首要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完整生命活动的展开。作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受教育者的身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们的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道德上是统一的。所以,德育不能着眼于德性的单一方面,不能强调单项的道德知识的接受与片面的行为操练。否则,个体道德的健全发展就是不可能的。
5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p12
4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系统地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这是由于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因素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谈到外部因素的整体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
德育影响的一致性指的是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德育影响的连贯性则是指教育过程运行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德育过程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相会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如何利用各种外部因素,形成教育的合力,成为现代德育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为此,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应首先保持校内
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成为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势。其次,应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统一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积极组织学生进社会实践,一方面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和践行能力,同时,也起到优化外部环境的作用。最后,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提出适时、适度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贯彻到底。
6、小学生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P138
答:根据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交往对象及身心特点,我们认为小学德育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自己、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规范、意识和行为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进行自我认知及活泼开朗、合群、乐学等健康的人格教育。
(2)、法纪教育。主要进行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小学生守则及交通规则等教育。
(3)、道德规范教育。主要进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在家庭美德方面,主要进行尊老爱幼、爱父母家人等教育;在社会公德方面主要进行文明礼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意识和行为教育;在个人品德方面主要进行城市、善良、友爱、谦让等平的教育。
(4)、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人生观中的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惧困难和挫折的人生态度教育。
(5)、政治意识教育。主要警醒爱国旗、国徽、国歌,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爱中华民族的故土山河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三篇:德育原理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2、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
第四篇:2010年4月高自考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及答案、
课程代码: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教育的实施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学前家庭教育和()A.学前公共教育 B.幼儿园 C.社区学前教育 D.托幼机构教育
2.下面不属于学前教育功能主要特征的是()A.多样性 B.主观性 C.整合性 D.方向性
3.幼儿班级生活的安排是()
A.以一日生活为基础 B.以教学活动为基础 C.以游戏活动为基础 D.以室内活动为基础
4.强调应以个人天性的发展为目的,应该以自己和自己的爱好而生存的著作是()
A.《理想国》 B.《爱弥儿》 C.《教育论》 D.《明日之学校》
5.个人接受学前教育,终身所能获得的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成本的净收益,指的是学前教育中的()
A.社会经济效益 B.社会精神效益 C.个人经济效益 D.个人精神效益
6.实践中,有的教育者认为识字、唱歌、数数等是最重要的,至于和同伴的交往能力、身体发展等,都是无关紧要的,可以忽视的。这主要违背了()A.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B.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C.尊重和保护幼儿原则 D.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7.俗话说:“智慧出在指尖儿上”,它强调的是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
A.操作活动 B.活动空间 C.游戏活动 D.教学活动
8.强调学生的平等参与,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并减少排斥。这主要体现了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中的()
A.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
B.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
C.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
D.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
9.从历史上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A.唐代 B.南宋 C.元代 D.商朝
10.从承受对象的差异来划分,学前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
A.基本功能 B.正向功能 C.显性功能 D.社会功能 11.在与儿童的教学互动中,不断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趣、问题、经验、建议等)调节、修订与完善课程计划。这样的幼儿园课程组织方式是()
A.幼儿园的项目活动 B.幼儿园的单元主题活动 C.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 D.幼儿园学科教学
12.认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和榜样的理论是()A.成熟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13.教育要着眼于儿童即将达到的或者有可能达到的水平,课程要具有过敏性、衔接性,提供给系统化的知识。这是哪一幼儿园课程流派的基本理论?()
A.蒙台梭利教育法 B.认知主义的幼儿园课程 C.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 D.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14.托幼机构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主要由园长、所长或其他领导接待家长的来访,以了解家长的意
见和建议。这种方式是()
A.家长开放日 B.家长接待日 C.咨询接待日 D.家长会
15.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与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一样,都是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所不同的是,幼
儿学习的基础是()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语言经验 D.替代经验 16.幼儿的厌食症、遗尿症、口吃、咬指甲等属于()A.生理方面的行为问题 B.品行方面的行为问题 C.心智发展方面的行为问题 D.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
17.善于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接受能力,对教育活动进行设计,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种能力主要属于幼儿教师能力结构中的()
A.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 B.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C.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D.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
18.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的实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他的课程实施中主要采用()
A.小组教学法 B.游戏法 C.整个教学法 D.故事教学法
19.实践中,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教育要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那么就应该让幼儿自由的发展,不能进行任何干预,否则就限制了幼儿自由。这主要违背了我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中的()
A.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题观 B.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C.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D.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作用观
20.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这
属于教学活动的()
A.直接指导的方法 B.间接指导的方法
C.支架教学 D.合作教学
21.下面全部属于幼儿园户外环境的是()
A.园艺区、活动场地、种植区、活动室陈设的变更方式与变更频率
B.园艺区、种植区、大型玩具、活动区的材料与布置
C.自然生态环境、活动场地、活动室的墙饰 D.自然生态环境、活动场地、大型玩具及其他体育器材
22.环境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兴趣爱好等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这是幼儿园物质环境
创设中的()
A.动态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适合性原则 D.效用性原则
23.了解儿童学习后的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课程目标的符合程度,产生的预期结果及教师的变化与
提高等,属于()
A.课程方案评价 B.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C.课程效果评价 D.课程教学评价 24.园设内部建筑设计方面,窗户的高度起于幼儿的视线为宜,面积应是地面的()
A.15—13 B.13—12 C.110—15 D.14—12 25.美国适宜于0—8岁儿童发展的课程方案强调适宜发展性包括适宜用于年龄与适宜于()
A.智力 B.个体 C.群体 D.心理
26.过去的环境创设中,从设计到布置再到评价都由教师完成,并且在环境布置的内容方面,通常考虑的是老师擅长什么就布置什么,幼儿常常被当作被动的受体。这主要违背了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
A.挑战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合适性原则 D.丰富性原则
27.从活动形式来看,家园(所)之窗、家园(所)专栏属于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中的()
A.宣传工作 B.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 C.教师的日常工作 D.征集意见工作
28.“超前教育”、“神童教育”等,务实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
A.学前教育万能论 B.教育无能论 C.遗传决定论 D.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 29.保证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科学性的关键是()
A.正确合理的评价标准 B.先进的评价理念 C.规范的评价模式 D.合适的效率标准
30.把课程设计过程概括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这四个步骤的研究专家是()
A.博比特 B.泰勒 C.惠勒 D.布鲁纳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社区教育 32.全纳式教育 33.学前教育效益
34.观察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幼儿的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 36.简述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系统性原则。
37.多元智慧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8.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优质的师幼关系。40.结合实际,分析幼儿教师如何从新手发展为专业化教师。
五、应用题(本大题10分)
41.晨间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幼儿(5岁半)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蚕蛾这么久了还不出来呢?”经她一说,其余的幼儿也表现得很有兴趣,便纷纷议论起来。另一个幼儿说:“已经过了日子了,为什么蚕蛾还不出来?”原来教室的自然角养了蚕,幼儿目睹了蚕虫吐丝结茧的过程,教师曾说过大约有两个星期,蚕蛾便会咬破蚕茧走出来。他们在日历上把预定的日期画上记号,但预定的日期已经过了一星期,仍看不到蚕茧有什么变化。其中一个幼儿问教师:“梁老师,你是不是说错了?”
如果你是那位梁老师,当幼儿对你说的话提出疑问时,你会怎样处理,请您用精神环境中因人施教的原理去分析。
学前教育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 2.B 3.A 4.B 5.C 6.A 7.A 8.C 9.A 10.D 11.A 12.C 13.D 14.B 15.A 16.A 17.D 18.C 19.D 20.A 21.D 22.A 23.B 24.D 25.B 26.B 27.A 28.A 29.A 30.B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2分)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势(2分)32.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2分)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2分)
33.主要是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2分)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2分)34.是评价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托幼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3分)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1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只要能答对其中六个要点,就得满分6分。)
36.(1)强调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1分)
(2)要求利用环境提供给幼儿的知识信息、活动材料等要保持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三维空间同时提供的内容要有密切的横向联系,而且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这种联系。(2分)
(3)前后更替的内容要注意纵向联系,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
拓展。(2分)
(4)活动材料的更替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操纵由易到难。(1分)
37.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3分)它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具有7种智慧:(1分)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2分)
38.(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1分)
(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1分)(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1分)(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1分)(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题,共20分)
39.(1)关爱幼儿;(1分)(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1分)(3)参与幼儿的活动;(1分)(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1分)(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1分)(如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可以酌情加1-5分。)40.(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1分)
课堂教学观摩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一般来说,培养新教师宜用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既可以现场观摩,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录像。(1分)
(2)微型教学(1分)
微型教学指以少数幼儿为教育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5-20分钟),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育教学,并把这种活动过程摄制成录像进行分析。(1分)
(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1分)
事先接受训练的教师提供有关所教班级的各种信息,然后让他们观看教育活动实况录像,从中吸取自认为重要的成分。在此过程中,指导者一面呈现出更恰当的行为,一面加以说明。(1分)(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1分)(如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可以酌情加1-3分。)
五、应用题(本大题10分)
41.适宜于因人施教的精神环境,强调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自主等。这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精神环境的必要条件。(2分)如果老师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威,当受到幼儿质疑时,她便会感到尊严受损,可能设法加以辩护,甚至对孩子表现不好的态度,这是不利于孩子的探索,也不利于和谐精神环境创设的。(2分)如果老师能肯定幼儿的想法,并对幼儿做出适当的引导,师幼之间通过自由交换意见,在和和谐的气氛下,帮助幼儿学会对事物的质疑与探究,努力找出答案。(2分)只有在这样自由、安全的心理条件下,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现。(1分)
(结合案例具体分析,酌情给1-3分。)
第五篇: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
《德育原理》学习摘录主编 檀传宝(志行天下)
笔记摘录:
△德育是促进学生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过程。
△“新性善论”:德育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它只能提供一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而已。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社会文化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克里夫贝克认为: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
△现代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三条:学校的民主化;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哈什等人在《德育模式》中从一个道德行为的组成要素的角度,认为道德教育理论应当关注“关怀、判断、行动”三个方面。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公正团体学校和参与性民主实验。
△价值澄清理论,主要关注价值观教育,源于课堂对话。
△诺丁斯通过哲学的推理和论证建构了道德教育的关怀理论,她以“关怀”为核心,根据对自我、对他人、对动植物、对器具以及思想等不同的关怀为中心组织了一整套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种道德教育应该关注的教育要素。
!1992年,美国28位专家参加了科罗拉多州阿斯彭的约瑟夫松学院主办的主题为“道德与品德教育:应当、能够和将要做些什么?”的研讨会。会议结果是成立了“品德关注联盟”。号召培养学生的6种基本品德。
△2000年,美国“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的品德教育的11条标准”作为优质品德教育鉴别与评价的依据。这11条标准是:
一、提倡以核心伦理价值作为美德的基础;
二、品德必须要综合理解,应包含思想、情感与行为;
三、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意识、积极和综合地提高学校生活所有层面的核心价值;
四、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或关怀的社区;
五、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
六、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教育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并鼓励和帮助所有学习者在这些课程学习上获得成功;
七、品德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八、学校教职工应当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努力保持与用以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的一致;
九、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合乎道德的学校和学生管理;
十、学校必须要求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作为支持品德教育的伙伴;
十一、品德教育评价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认可的程度。
另外,品德教育专家、密苏里大学(圣路伊斯校区)教育学院的马文•博克维兹教授等人也在他们最近的研究中,归纳了有效的品德教育的八大要素:
一、学生得到了尊敬和关怀的对待;
二、学校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
三、有自律与发挥影响力的机会;
四、提供反思、争论和合作的机会;
五、学校有明确的品德教育的目标与标准;
六、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
七、提供实施道德行为的机会;
八、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有一个支持达到品德教育标准的(社会)大环境.△经师易得,人师难逢
△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等已揭示,教育者的人格是学生进行价值学习的关键性中介。
△由于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对情感、信念、态度等因素起作用的教育领域,更具有“陶冶”的性质。因此对教师的修养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态度的改变、信念的确立、行为的实施才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
△德育目的:价值态度的改变是最要害的目标;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杜威的存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目标的实现远比个体社会适应要真实的多。△道德教育的目的组成不妨可以借鉴古老的揭示,即理解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最基本的是:知、情、行。
△社会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合情、合理、可行。
△全球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香港教育署早在1996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已将人类的普遍价值(普效性价值)作为核心价值来设计公民教育课程。普效性核心概念和价值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取向包括生命神圣、人性尊严、自由、真理、理性、情感、审美意识、创造力、个人独特性、真诚、勇气;社会价值包括平等、自由、公义、友爱、共同福祉、关心人类整体福祉、容忍、守望相助。
△1980年,16个国家国际道德教育会议的报告中曾归纳出各国道德教育计划应该共同强调的内容,共有四类:(1)社会价值标准,如合作、正直、社会责任、人类尊严等;(2)有关于个人的价值标准,有忠厚、诚实、宽容、守纪律等等;(3)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如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等;(4)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如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等。
△供构成的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
△道德教育内容不过是一种价值环境的组成部分。
△麦克费尔是英国教育家,他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不应在学习道德判断,而应当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基本教材《起跑线》,之后又编写了《生命线》教材。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麦克费尔认为,讨论、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等是最有效的方法,道德教育应该摒弃说教和权威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课程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
△最高形态的道德教育应当是一种“无教之教”,而形成“无教之教”的唯一途径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
△道德教育应当考虑兴趣,也应当考虑教育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引导的特点。
△学生德育主体性原则要求的是杜绝那种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主义的活动。
△杜威认为,有效的学校环境必须具有三重特征:第一,是一个简化的环境;第二学校环境必须是一个净化的环境;第三,学校环境必须是一个整合的环境。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办成一个雏形的社会,“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的有三个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第一是群体;第二是表扬;第三是权力。
学校是社会规范同化最有力的场所,社会化、价值学习等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内容。
△道德教育如果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
△学校德育的使命在于精心组织最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的影响内容、环境去自觉的影响学生。
△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康德认为,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是:1“管束”-抑制人天生的野性;
2、“教化”-让儿童学会礼貌和智慧;
3、“陶冶”-使儿童明辨是非,走向道德自律。△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美国德育学家里克纳等人就是既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其道德反思能力,又强调教师的作用、直接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纪律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中的任何东西都无法直接从外部引申出来。
△不管我们如何安排德育过程,出发点都是道德学习动机的发动。
△道德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对道德关系进行处理的教育。
△德育过程所说的活动和交往是一种能够引发价值思考、体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优化道德行为模式的交往和活动。
实际上,社会心理学家已经证实,非正式团体往往对成员更具有吸引力,价值影响更大。△道德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复杂性和反复性,这两方面的任务都需要一个长期坚持和反复的教育过程。
△德育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等待的事业。
△德育方法的选择标准:最为经济的达成最大、最佳的预期道德教育效果。
最为经济指的是完成特定德育目标时,所使用的德育方法耗费的物力、人力、时间最少,所使用的程序最为简单等等。
△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道德信念问题、道德情感问题;从方法的角度看,不能作用于学生的道德情感,不能有助于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的德育方法都是不合格的方法。
△道德教育的价值性使教育意图的处理变得困难起来,一般教育活动教师公开自己的教育意图没有问题,有时甚至还有积极作用;但是道德教育过程过于空开的教育意图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心理抗拒,消弱教育效能;所以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必须处理的问题是:要么公开教育意图,但是必须真诚,不致学生反感;要么采取为间接、巧妙的形式实施道德教育。因此,德育方法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是师生间能否建立亲密和信任的人际关系。
△德育的情境性:一种方法在此时此刻、此一个个体身上有效,但换一个时空环境,对同一个个体可能没有效果。所以情境性决定了德育方法实际上只能是德育艺术。
△教师不能给学生以道德良心,而只能将其固有的道德良心唤醒。道德教育也要由小处着眼,次第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精心照看的工作。
△对话法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领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讨论法本身应当成为学生民主的道德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如何减轻讨论法中过多的人工痕迹(计划性、目的性、结论性)等是讨论法能否真正实现培养道德思维能力的关键。△情感陶冶法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途径有三: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威尔逊的家庭化模式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典型。
△理想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主体自身对于道德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杜威说过: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
△道德实践法的基本形式:模拟活动、社会实践、日常规范训练。
△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
△任何道德教育过程的实质都是主体道德自我建构的实现。
△马卡连柯说过:方法和目的的关系应当是检验教育逻辑的正确性的实验场所。
△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认知发展方法模式;社会学习方法模式;价值澄
清方法模式;社会行动方法模式。
△社会环境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在影响方式上可以解释为“文化性和隐蔽性”。
△纵观中外德育史,道德个体所受到的最激进的影响往往都来自社会;而学校文化则往往具有保守性。
△一般而言,家长的教诲只有部分内容为学生所接收,社区如果没有适当的机制只能是与校园不相干的“自然环境”。
△教育管理范式的变迁还具有德育的潜在课程意义,影响对学生的平等观念、市场意识、效益观念和拼搏精神等品质的培养。
△阶级心理、民族心理、青年心理等对学校的影响的侧重点不同,重要的机制是模仿和从众。△许多社会问题凸显,国内有学者已归纳为:(1)社会失调。如人口问题、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家庭问题、贫富分化,干部腐败等;(2)社会颓败。如:关系网、公费吃喝、毁坏公物、利己行为、假冒伪劣;(3)社会病态。如:卖淫嫖娼、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吸毒贩毒;(4)社会犯罪。青少年犯罪、公职人员犯罪、车匪路霸;(5)心理失调。自杀率上升、精神病患者增加。
△大众传媒的迅速而有效的传播,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个体独立判断力的衰减。
△现代化进程在最先进的国家既带来了组织和分工的严密,也带来了人群内部的感情荒漠。△冲突的多元价值观带给社会主体的是价值选择的困难,而这一选择困难既使个人产生无所适从的“边际人”的感觉,也是学校德育陷入了显现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课程与社会影响的巨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