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校教师师德素养与专业发展
浅谈高校教师师德素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务处伙国堂
翻阅历史卷章,那一页页的篇章无不诉说着高尚的师德素养皆是行业、专业发展的灯塔,高尚的师德素养正是行业、专业发展的奠基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人格魅力之彰显,素养乃行业发展源泉。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行为引导的经典教学著作。例如:孔子曰:言必行,行必果,释意:师者言行举止皆为学生学习之楷模,坚定不移的做好每一件事必然有收获。观:现代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对升学率的追逐,使得很大一部分80后90后00后对于传统文化学习抛诸脑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弃之,行之则深感可耻,这是教育的舍本逐末。
国家不断出台各种关于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件,无不的证明了国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乃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源于生活,践行生活;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部分人民群众腰包鼓起,而忘却了自我本性,充斥着铜臭味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无不对学生的思想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却正如虎都所说:该救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没有国家感、社会感、集体感、家庭感的个体,无异于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了无生趣。
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师资队伍的欠缺,导致部分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角色的瞬间转换,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师德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尚未经历社会的洗涤,行业的锻造,纯理论的教学方式稍显得苍白无力,此时师德,人格魅力的彰显则显得更为有利,践行‘师者,言必行,行必果’,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专业,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准学习的兴趣,行出有效的良果。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欣赏这门专业课,若授课老师仅仅只是口若悬河,而不显真才实学,学生则不能深彻感知各物体造型之原理,不得术之要领。然以实训示范之加以指导,在线条色泽的变化之间共同感受艺术造型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共同参与,践行‘行必果’,讨论艺术欣赏在生活中的体现,在学前教育中的展现,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开发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必然有所收获。
加强教师师德素养的学习,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展现高尚的人格魅力,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通过实践教学对行业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掌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行业的健康发展则有赖于师德素养的综合展现。
第二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范性”“学术性”问题的思考
安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08级:伍厚文
提要: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重要路径,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着力强化其“师范性”“学术性”的统一,是创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教师个体自觉行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和保障。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师范性学术性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这就给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提高新时期我国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要想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要培养一流的教师。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水平,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上看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性条件。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的定义多种多样。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认识和专门的技术。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而按照教育社会学家霍伊尔关于职业专业化的论断,又可推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专业地位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及专业实践中技能改进的过程。1972年,英国发表了《詹姆斯报告---教师的教育和训练》,并在地35届国际教育会议上总结出“教师三级培训法”:个人教育阶段,职前训练与指导阶段,在职教育和训练阶段。其中对教师继续性在职教育的重点论述和建议,很快被其他国家接受。国内学者刘捷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在我国,较少使用专业发展这一术语,而更多的是采用“在职培训”这一概念。实际上“在职培训”其内涵要远小于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起先后历程应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和职后的培养和训练。安玉海认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包括以下三个过程:教师连续的专业成长过程和终身教育过程,教师素质内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形成的过程。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界定不难看出:有的从教师本身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来界定,有的从叫成长的阶段来进行,本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三阶段,三方面即职前、入职、职后三阶段;专业发展内容包括学科、教育、道德三方面知识的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可类比得到相关概念的界定。当然在学历层次、专业化程度方面其程度和水平要远高于中小学教师。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师范性”和“学术性”问题.“师范性”和“学术性”内涵
“师范性”和“学术性这两个概念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层面上。关于“师范性”最普遍的理解是指培养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特殊性课程和要求,它具体指教师道德、教育学相关课程(包括教师的实习、见习)、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包括普通话、书法、文体活动)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等落实在教学中就是教育学的相关课程。“学术性”指师范院校内各科任教师科研中所表现出的、可与综合性大学同类学科相比的学术水平,同类学科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水平和反映学术前沿的程度,以及学生所从事学科研究的能力。虽然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高校教师职前教育经常被提问和讨论的问题,但在教师教育的在职培训阶段同样存在,只不过理论研究者没有明确地冠以“师范性”“学术性”字眼。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培训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师等一些参与人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或许只重视教学技能、能力内容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或者截然相反。
2.我国和国外大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师范性”“学术性”侧重点差异
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荷兰等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高校教师培训活动开始越来越重视教学技巧。1967年—1971年,博格与同事们在美国旧金山的西部教育研究与开发了大约20种短小精悍的自我指导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训练教师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答,鼓励、补充、灵活回答、高水平启发等,这就是著名的微型课程。在微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使用了一种相对来说在教育上较为新颖的手段。研究表明,在职培训的高校教师通过培训所获得经验不仅影响他们培训前的水平,而且可以在培训后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后来的英国、瑞典、荷兰大多数国家高校教师的培训都相继采用这种微型课程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方国家在高校教师 在职培训活动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知识方面的培训,这就相当于教师教育中“师范性”课程。而我国高校教师在职培训可分为俩大类:第一类是校本培训,第二类是在专门的进修机构中接受培训。这些进修形式大都为了是受训教师在业务知识和科研能力上有所收获而对于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要求却很少涉及。如《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中指出访问学者通过学习和工作,接触和了解本学校的学术前沿动态,加深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回原单位后发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的作用打下基础。以上这些进修形式都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组织与指导下的培训形式。我们从文件中尚不能得到高校教师在职培训过程中关于教育理论类知识的明确要求,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其踪影更难以寻觅到,即使有一些也都相对模糊,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并没有落实。至此,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更重视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内容。
3.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中的“师范性”与“学术性”割裂的缘由探析
我国高校教师在职培训重视“学术性”实际上是与我国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有关。我国是属于高等教育后发国家,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一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在学习借鉴过程中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断章取义,不免产生偏差,往往忽略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急功近利。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学术性”忽视“师范性”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于 “学术性”上,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恶补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高校教师具备了丰富而谨慎的专业知识就自然地教好学生,教学质量就会自然地得到提高。殊不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只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有些学者满腹经纶却不能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只能做科研工作不能完成教学工作,即使能勉强做教学
工作,教学效率也较低,教学效果不佳,更谈不上引领学生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之所以出现只重视“学术性”而忽视“师范性”还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看法的偏差上不同的人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及对从事这一执业人员的不同要求看法不同。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有很多种。叶澜认为人们对教师职业看法至少有三种偏差:第一,教师是“经师”而非“人师”;第二,教师是“教书匠”;第三,混同了“教什么”和“如何教”俩类不同类型的知识,误认为掌握了教什么知识就必然能教好什么。以上一些偏差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没有从整体和有机联系的角度来认识俩类知识的关系问题。
三、把握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统一“师范性”与“学术性”,创新培训的新形式 新时期对高校教师职业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不仅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教学工作充满着创造性。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迅速发变化的时代,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需要更新,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高校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为与学生一起探讨、发现知识地方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来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欲望与能力,使教育不仅发挥传递已有文化的功能,而且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文化的功能。教师不是一种手艺而是一种职业,应该用职业与个性的培养取代学科和教育学的培养。以往,作为教师,我们用“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看来,这一要求无疑已经落后。在现代社会,一个合格教师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他自己必须像一条小河,长流常新,在流动过程中更新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能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按照这样的要求,不难看出,教师不光要具有做一名教师起码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而且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用创造思维、创新的方法来与学生一道去完成的。我们要坚决摒弃那种认为大学生是成人自觉性好,教学无需什么方法只要把知识传授就可以啦,启发诱导那是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高校教师只要有了专业知识就自然是好教师。我们高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教育学知识,而且还要有创新意识全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将“师范性”“学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一名优秀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培训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实际上反映了教学与科研这一高校教师的最基本职能。只有通过科研促教学,重视教学方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体可采取如下举措:
(1)加强政府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法规划。严格的立法程序使日高校教师专业展的每一细节都有法可依,制约了以政府为背景的个人权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干扰,无论谁都不能左右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一切以法律为准绳。我国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上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同年《教师资格认定条例》的制定,开始实施大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199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出大学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两个转变。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教师的品德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虽然我国在确定教师地位、教师资格认定、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与规定,但从目前执行情况看存在执行强度不够,随意性大,延续性差、缺少监管等问题。从政府到高校,还普遍缺乏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的明确意识,更没有形成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尚需进一步规范,以建立严格制度、法律,使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法可依。
(2)制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能力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树立目标导向。高校教师能力标准不能仅局限于科研学术水平,当然在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的高低对教师来说来确实重要。但要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备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备良好的师德,系统、完备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师应有的实践技
能,因而我国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对师资建设的实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高校教师能力标准,就高校教师应掌握的从事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等设立专业标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能够为教学专业提供质量保证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但同时也要避免部属高校及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与地方性高校教师一刀切。
(3)高校教师个人要加强自觉性,积极主动谋划好自己职业发展规划。政府、学校的职业培训规划和要求那只能是外部性要求,要想取得实效,教师本人要根据自长短处,努力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训练,制定好切实可行长短期发展规划,避免学非所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克服功利化思想,要使教师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枚.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2)钟启泉.关于教师“专业化”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1998,12,17
(3)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R】,1998教师教育国
际研讨会大会报告
(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3页
题目: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范性”“学术性”问题的思考
研究生姓名伍厚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高等教育学课程名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任课教师阮成武教授2010-8-29
第三篇:浅析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浅析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不仅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二是教师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素质。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职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是人类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桥梁。
二、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高校数量、在校生规模、办学层次和质量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对教师职业道德领域构成了非常现实和直接的冲击与挑战,“一切向钱看”,“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等不良思想甚嚣尘上,“无私奉献、甘做人梯”的传统师德遭到抛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面临“整体下滑”的尴尬境况。
1、部分教师价值观念扭曲 市场经济的浪潮,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对师德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导致部分高校教师重新思考和定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价值取向,社会功利主义的大氛围和个人家庭生活的现实压力也驱使这些高校教师无法甘受教师职业的清誉,“象牙塔”的神圣光环被市场化的现实所打破。
兼职、创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利用职业之便把眼光盯向了自己的学生。这些教师很快在市场化的历练中把自己重新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商人”,“等价交换、市场法则、经济利益为上”等思想观念被奉为圭臬,而忘却了自己的教师职业本分,对本职工作推诿拖延,虚与委蛇、消极应付。本来应该是在充分完成本职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的前提基础之上,在业余时间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专业学识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兼职或自主创业等“第二职业”,实际运作中反而成了以“第二职业”为主业,教师职业反而成了副业与兼职,彻底“本末倒臵”,乃至不务正业。
2、职业意识淡化忽视责任
部分高校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职责认识不到位,只重教书不重育人,认为自己只要把院系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好,把课讲好,就算尽职尽责了,平时也大体能尽心努力备课上课,但鉴于高校教师不用坐班,“踩着铃声来,踏着铃声走”,除了上课时间以外,学生根本见不到老师,缺乏和学生的课外交流和互动,不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精神辅导,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分析研究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不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和规律,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发展问题与需要漠不关心,甚至刻意回避,把“育人”职责完全抛诸脑后。这也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甚至有极少数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对工作本身不感兴趣,并且把教育工作等同于一般的职业,只关注个人收入,教师的职业观念非常模糊,工作目标也并不明确,并且片面强调职业的待遇和收入,忽视了作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些教师仅仅是为了取得职称获得高收入,一旦取得了职称,就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还有一些教师把校内的教师工作作为副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在校外的挣钱上,这不仅仅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的秩序,而且也弱化了学校的凝聚力。
3.职业操守缺失学术不端
受现有的高校教师职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称聘任和工资福利待遇挂钩,导致高校部分教师出于评优晋职晋级等利益考虑,放弃踏实严谨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探索,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学术良心和职业操守彻底沦陷,甚至践踏了做人的基本原则、道德底线和法律准绳。
更有职称聘任终身制的做法,部分地方高校教师一旦达到自己设定的预期发展目标,就自认为万事大吉了,在学术研究、科研探索、教学发展等方面偃旗息鼓、休养生息,刀入鞘、鞍入库。放弃了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继续拼搏奋斗的学术追求和理想信念,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劳动奉献相错位的奇怪现象大量存在。而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学研究后继乏力的问题也部分源于此。
4.缺乏教育理想道德信念 在现今的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并没有把教书和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缺乏责任感,不了解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漠不关心;有些教师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专研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还有些教师缺乏集体荣誉感,从来不关心学生,对学生缺少爱心,只关注自己的得失,严重缺乏爱岗敬业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有的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比较差,自身的素质修养也不够,对待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教师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自由,生活散漫;也有一部分教师对自己要求不够高,做事没有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敷衍了事的比比皆是。这一系列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教师的品德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能决定或者改变他将来的发展方向,可见教师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教师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肯定无疑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好好培养学生。在德育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师表、铸师魂、正师德,真正做到正己、敬业、爱生、奉献。所以,教师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
1、师德建设是决定人生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社会的角度看,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的,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超常的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师的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人的受教育阶段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从推进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看,师德素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师德建设是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领教师职业道德一切规范和范畴的依据。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教”的关键,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所以,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通过教书育人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方法
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力量,更是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和学生学习的榜样。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了教风、学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仅是对教师的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所以,只有教育工作者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培养高尚的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面对市场经济给教师职业道德带来的诸多问题,必须认真地分析原因的出现既有个体性原因,也有宏观层面原因,同时也有作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考量。而只有对问题根源有清晰准确地分析理解,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加强思想理论学习
加强教师自身道德的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必要途径。一是认真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只有透彻地认识人生价值,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真正“解放思想、开拓开放”,才能摆正个人和事业的位臵,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才能明确自身道德发展的方向。二是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师德素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履行师德素养的自觉性。三是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师德规范原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史为师,一定会有益于师德品质的养成。
2、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尽管难以量化统计调查,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经济规范和价值标准成为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中占主导位臵的强势力量,反映在高校系统中,突出表现在部分高校教师的择业动机定位于高校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收入有保障、工作自由灵活等现实性利益考量方面,把教师工作仅仅简单地当作一个谋取经济收入来源的职业类别而已,而对高校教师职业在启迪学生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科学技术文化的提升等深层次本质性意义与价值方面的认知模糊不清,这种认知上的偏差直接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行为功利化、短视化情况较为严重,道德失范行为不断。为此,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教师职业责任意识建设。一方面,在教师职业准入阶段,要加强和重视候选人员择业动机的考察和鉴别,从源头上减少单纯出于经济动机而缺乏职业奉献精神等动机不纯者进入高校教师行业的风险和概率,教师职业是非常需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缺乏奉献精神而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回报的人是不大适合教师职业岗位的;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教师从业期间职业责任意识的培育和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教师树立对本职工作的正确认识,用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等审视、监督自身道德修养水平和问题,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自身行为,深刻理解自身工作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提高教师忠实履行自身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尊重教师劳动回报
应该承认和尊重高校教师从事一定社会兼职或自主创业等“课余活动”以谋求其人力资本更高利用效益回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切不可一概否定,严格取缔。但“课余活动”必须要有所规制,有所边界,正如2011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文规定“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只要不影响高校教师正常履行其教育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完全有权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时间精力和专业技能等各种资源条件去从事社会兼职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正如法学上所讲的“法无禁止即许可”。这样一方面确实可以通过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或成果而获得一定经济收入以提高教师社会劳动收入水平,从而有助于改善教师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也便于高校教师通过更多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观察分析理解社会发展中的客观实践现象和问题,在专业理论技能和社会生产实践相互融合、相互检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推动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明确提出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伟大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落实。
3、强化师德约束机制
从职业道德的培养机制来看,单纯依靠行为主体的自觉性培养和自我发展是极其缓慢而曲折的,同时,职业道德规范的“软性约束”特征又非常容易导致行为主体在面临诸多外部诱惑的时候轻易背弃道德规范要求而产生道德失范行为。为此,就有必要在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自律的同时建立切实有效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外部规范约束机制和体系,以确保高校教师能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而不逾矩。
要改革和理顺地方高校教师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规范落实合同化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细致的动态化人才聘用机制,特别要注意构建和落实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建设,对那些确实无法履行高校教师岗位职责或有严重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教师,要坚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清理出高校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对那些职业意识模糊不清和职业道德观念缺失的教师以有效的威慑力和警示督导作用。同时,要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救助机制,可以选聘学校内外职业道德素养深厚、职业道德培养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职业道德顾问或咨询委员会,具体负责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疑难杂症”进行“望、闻、问、切”,以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4、健全师德评价监督
师德考评是教师绩效评价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建设,就必须强化师德的考核评价工作,要建立健全的教师师德评价体制,把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在教师考核评比机制中,要加大师德的分量和比值,师德考评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成准确、量化的标准,要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情况,做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的相互统一;定期开展师德考评活动,加强师德考评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自觉性外,还要加强外在的监督和激励。对于忠于职守,职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效果好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使教师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得到肯定和推广,促进教师向科研型、理论型的高层次迈进,逐步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环境。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职业化培育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要素,其塑造与提升是一项长期而缓慢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我国传统师道规范原则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更是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有关各方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正可谓“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师德素养
师德素养,站稳教坛;六是不定期开展班主任论坛活动,不断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七是人人撰写师德反思材料,并分组开展座谈交流和展示。八是进行期终师德总结表彰活动,从各个层面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考核,评定出“优、良、中、差”四个档次记入师德档案,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师培训,促进教科研队伍建设。我校高度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管理促教研,以管理促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一系列常规管理制度,确保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先后建立了“教学安全管理制度”、“教师业务培训制度”、“教师备课、上课制度”、“教师观课、议课、评课制度”、“作业批改及课外辅导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科研评价表彰制度”、“教学质量评价考核表彰制度”、“教研组长岗位考核制度”等,这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规范了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了国家的课时课程标准,认真执行了课程计划,确保了学生的作息时间,杜绝了在法定节假日给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的现象。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强化了组织领导,健全了组织结构,成立了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人员抓好教师培训和管理工作,优化机制,严明奖惩,鼓励在岗教师学习和外出培训,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时间上给予妥善安排,数量上确保到位。严格落实省培、国培计划,完成培训任务。
我校还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改革,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认真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题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
进行改革和尝试,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县市教学比武,争做教坛新秀,鼓励教师开发和制作优秀教学课件和科技小制作;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充分开展校本研修、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活动,在教学中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电化教研活动,在较好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同时,还全面地开展了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演示与分组实验开出率达标,实验室建、管、用规范合理。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历来重视德育工作,把它放在了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建立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健全了管理体制和考核办法,加强了各类档案建设,认真做好了学校、班级、学生、各项德育评比检查的档案记录,建立了学生文明行为和违纪行为的档案记录,做好了学生和素质评价评审工作。
(二)是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设了家长接待日,开展了家长培训工作,构建了家校合作的德育网络。每学期学校定期开展有家长参与的德育教育专题活动。
(三)是健全优化了班级德育工作量化考核机制,强化了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了班主任管理水平。每学期制定了班主任培训计划,不定期开展了班主任论谈活动,打造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
(四)是狠抓了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认真上好了“法制安全”、“国防教育”、“反邪教”、“三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课程。
(五)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以传统节日和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契机,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教育。如利用升国旗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尊老爱幼、礼仪常识、文明用语、感恩等传统道德教育;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演讲比赛、文体活动、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营造安全教育氛围,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校园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校开学之初就确立了明确的安全工作目标,以校园安全、食堂饮食卫生安全、交通安全、防毒、防火、防震、防溺水安全,教学安全等工作为重点,遵循“积极预防、科学管理、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宗旨,牢固树立“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思想,坚持“重在规范制度管理,严在良好行为养成,贵在督导检查到位,实在隐患整治彻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一岗双责”,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创建平安校园。其具体的工作措施是:
(一)认真贯彻落实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奖惩制度,例会制度,宣传教育制度,安全检查
制度,隐患排查报告制度和安全工作值班制度,应急救援制度。
(二)重点落实了值周教师夜间巡逻站岗教师的工作责任。加强了楼道安全管理,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小卖部、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管理以及校舍、生活设施、实验室的安全监督检查与管理。
(三)组织修订完善学校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定期举行防震、防火等方面的逃生演练。
(四)落实门卫工作责任,建立进出校门登记制度,严把校门关。禁止一切闲杂人等进入校园,杜绝师生受伤害事件的发生。
(五)全体教职工实行了“一岗双责制”,在履行各自岗位本职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同时承担安全管理职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形成安全工作,件件有人抓,人人担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五、优化后勤管理,加强校容校貌建设。
我校在后勤管理方面,健全了各项工作管理有效运行机制,加强了经费使用管理、开源节流,巩固学校经济基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生办公和学习环境,主动服务于教学。在机构设置上,学校成立了后勤总务处,下设总务主任、保管、出纳及实验室管理员,报帐员、电机员、门卫、寝管员等专职服务人员,责任分工具体,服务方向明确。同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日常管理制度,使后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做到了规范收支票据,有效控制了公务招待,正确合理使用了公用经费,认真落实了寄宿生生活补助,妥善保管,使用了固定资产,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在搞好后勤管理的同时,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还对学校的校容校貌进行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打造。刷新了墙体标语,设立了阅报栏,开辟了教师生活园地,学生生活园地。整合规划了花草种植区域,美化了校园,规整了学校排水管道等设施。做到了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等各科室有醒目室牌。总之,我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了学校硬件建设的力度,在一定条件下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办公和学习环境,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换新了校容校貌,为构建和谐文化校园做出了努力。
第五篇:师德素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c)
A、能力B、学识C、态度D、方法
2、学生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是(a)
A、受教育权B、生命健康权C、性的不可侵犯权D、人身自由权
3、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即侵犯学生的(a)
A、隐私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人身自由权
4、关于“师爱”,下列正确说法是(c)
A、出于私情之爱B、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关爱
C、严慈相济,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
D、师爱不具有育人的作用
5、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d)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6、在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中,下列哪种类型普遍受学生欢迎(b)
A、对立型B、民主型C、放任型D、权威型
7、下列哪种课程观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的思想(a)
A、课程即知识B、课程即复杂会话C、课程即活动D、课程即经验
8、关于“教材”,表达适当的选项是(d)
A、学校教学的惟一依据B、教师教学用书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9、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哪种新的学习方式(c)
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反复巩固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D、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
110、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b)
A、统一性B、适应性C、规范性D、选拔性
11、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d)
A、传授知识的过程B、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双基的过程
C、交往互动过程D、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
12、与新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a)
A、教学过程的预定性B、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C、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D、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13、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做出明确说明的是(c)
A、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1986年美国《卡内基报告》
C、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D、1995年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
14、“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a)
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文化知识
15、教师教学反思的最主要研究视角是(d)
A、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B、通过约请同事、专家观察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C、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D、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15个空,每空1分,共15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是道德之本,——————————————是师德之魂。
17、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主要是由教师体罚、—————————————和不作为侵权行为造成的。
18、——————————————————————————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19、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的————————————————————————————————。
20、课程综合性是新课程特点之一,其综合性表现为
————————————————————————————————设置综合课程、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1、教学大纲相对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更强调—————————————————,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22、新课程标准从内容上看,关注学生的——————————————精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3、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是—————————————————课程。
24、一般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远离生活世界和儿童世界。
25、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和——————————两大类。
26、教师专业化是使教师从——————————型转化成—————————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三、概念辨析和观点简答: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7、教师侵害学生受教育权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l)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1分)
(2)侵害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1分)
(3)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1分)
(4)侵害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1分)
(5)侵犯学生在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1分)
28、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1分)
(2)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1分)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1分)
(4)讲求民主,宽松和谐;(l分)
(5)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1分)
29、简述确立三维目标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1分)。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2分)。课程本身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使日常的学科学习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2分)。
30、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和行为需要发生哪些变化?
(l)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2)由“大一统”教育向“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3)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5)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答对1点得1分,总分不超过5分)
31、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在评价功能方面,要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发展(1分)
(2)在评价内容方面,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关注个体差异(1分)(3)在评价主体方面,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分)
(4)在评价方法方面,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1分)
32、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什么要求和挑战?
我国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和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1分)
(1)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求。(1分)
(2)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1分)
(3)实现角色的转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1分)
(4)教师专业发展还应体现为教师对育人的责任感的提升。(1分)
四、分析应用题:本大题共3小题,可任选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3、某校初中二年级学生费某平时纪律松散,经常迟到,上课与邻座讲话,经老师多次教育仍无改变。该生家长因忙于做生意,对子女疏于管教。班主任赵老师虽然多次与其父母联系但没有找到其父母。赵老师认为,如果继续让费某随班学习,会给其他同学带来不良影响,于是他三番五次找费某谈话,要其自动退学。费某在老师的压力下,加上本身又有厌学心理,便于2002年5月20日,未经家长同意,辍学回家。这位班主任老师做法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
答:(1)停止学生上课的做法是不对的,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依法执教。(4分)
(2)分析与评论:停止违反纪律的学生上课,应符合教育活动的价值要求,与对学生的教育相一致,同学生违纪程度相适应,有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班主任老师不得随意不让学生上课,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感情用事(4分);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爱,要讲究教育艺术。(4分)
(3)个人观点:看法不偏激,基本符合实际,有一定操作性,(2——8分);看法独到,有创造性和操作性,可再奖励2分。但本题给分不超过20分
34、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实际,谈谈从“知识本位”教学设计向“育人为本”教学设计转变的基本要领。
答:(1)从目标设计与执行的角度,要实现从“知识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
(2)从内容选择与转化的角度,要实现从“封闭、单
一、确定性内容”向同时兼有“开放、多元、不确定性内容”转变;
(3)教师要变单向学生传授固定知识向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转变,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展,要不断增加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4)设计过程中要由过去过份关注教师的教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体验等转变;
(5)教学过程中要由过去过分关注结论、结果向同时关注过程、方法、态度等转变;
(6)教学评价中要由过去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向同时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培养学生丰富个性等转变。(答出1个基本要领4分,总分不超过20分)
35、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请你谈谈对这个教师成长公式的理解和体会。
答:这个公式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封闭的、僵化的和有局限的。(4分)
在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功能:(l)反思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2)反思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3)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每个要点4分)结合自己的实际和体会。(l-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