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

时间:2019-05-12 23:2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

第一篇: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

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

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表之核心,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知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为此,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多维、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教师职业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永远无法脱离道德的规范,专业伦理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伦理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把师德建设放在对教师的教育、培养使用、提拔的整个环节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中,师德建设是一个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应该去考虑怎样帮助孩子具有终身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他们在心理、生理上健康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要有着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专业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研修、实践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共同浸润着教师师德的提升。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教师专业发展伴随着师德的提升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体化发展是必要的。鉴于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我们探索这一课题,将有助于确立全面的教师专业发展观,确保师德建设成为教师全面与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体化发展,也有助于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二、师德建设与教师的专业一体化发展。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我们必需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这一基本的教师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业务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教育艺术水平,努力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成长。为此,将师德建设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之中,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是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思考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探索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对教师专业行为应有明确、具体、可衡量和可操作的规定。自1997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个方面对师德进行了规范,但这些规定不够具体、操作性也不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关注不足,专业特性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师德规范仅仅是一种价值上的引导,而对具体的教学行为缺乏规定时,就不能真正发挥师德规范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建立能够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具体、明确、可衡量、操作性强的师德规范体系。

2.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还需要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师德规范是具体也是历史的,它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需要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也会不断生长、日益丰富,师德规范也应被注入新的内容,教师专业道德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它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在师德建设中要将这些专业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一体化。

3、目前的师德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偏重宣传说教,与教师专业实践相脱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师德教育的低效,而且也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形成师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意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尊重教师的个性化要求,使教师成为师德建设的主体,而非仅仅作为工具性的建设对象。其次,要建构开放、灵活、多样的师德教育模式。同时提倡教师间的合作讨论与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特别是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对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中要重视引导教师在师德实践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省和建设性的反思,着重培养和发展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提高。

1、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阶段性发展。

师德建设要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之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的制约。因此,学校在规划中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应对专业发展有所侧重。学校首先应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弘扬师德典型,努力营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日常工作和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自觉将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自主寻求发展基础上的。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越强,其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就越强,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就越高,从而也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加强师德建设,做好教师任用阶段的培训,这个阶段是教师全面掌握并实践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在实践中感受由良好师德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面临道德困境的坚持力。关注任职后师德水平的发展,我们要通过不同载体,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实现师德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完善发展性的师德要求,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发展教师创造性的师德品质,提高教师的道德智慧。

2、专业实践是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一个结合点。

师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脱离教师专业实践的师德教育难以深入教师心灵,更难以激起教师内在的道德需要。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众多,但是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日常专业实践。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当中,专业实践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许多优良品质是在专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专业道德规范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内化为教师的专业品质。因此,师德教育要与教师日常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让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冲突的认识、解释与诠释来提高师德修养与能力。同时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实践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思索复杂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过程中的专业伦理问题,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反思,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

为此,学校在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关注教师的发展需要,适当调整学校的管理行为;应了解各类教师甚至每个教师的不同需要,把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趋势,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有的放矢地实施管理。实践中不仅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予以满足,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解决教师工作热情不够、工作责任感不强、工作能力欠缺、工作观念扭曲等师德问题,使全体教师树立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成为教书育人践履笃行的典范。

3、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

课程实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教师师德形成和专业成长同样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连续的、动态的、终生的、不断发展的专业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师德的提升是在专业发展的同时,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在受身边典型的影响和触动中,在学校关心、理解和体贴中,其道德水平不断提高,职业素质不断累积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提高公民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身正才能为范,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为此学校要严格考核管理,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教师待遇,应从教师工作和实际生活出发,将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中,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理解教师的苦衷,尽可能地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使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工作。同时增大教育投入,创设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津贴,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人的需要处于一步一步地连续发展变化中,行为是受不断变化的最迫切的需要所支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培训,在实践中学习,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把日常的教学、备课、教研、反思相互融合,将教师日常的专业活动与其专业发展比较好地结合起来的;让教师有机会进行反思和分享,并试图运用所学,重塑自己的观念和实践,激励教师追求更高的发展。树立起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师道精神,在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积极赏识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思想健康,而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运用科学知识、心理知识,及时给予解疑释惑,提供正确的建议,使他们心理获得平衡,在情感、性格、能力、品质等方面得以和谐发展。

我们要牢记“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时刻树立“把成功赋予学生,把满意献给家长”的办学思想。师德建设和专业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显现在课堂上。因为,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师德提升的主场所,一个好教师面对学生,他会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教好学生,因为现代师德召唤着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去预设,努力分析教材,想方设法解决课堂中的教学问题,不断地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备课时即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发现问题,开放问题,听取意见,师生学会平等与尊重、分享与关爱等等,这就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师德素养,学校要及时用文化的道德的方式设计活动、提供教师展示的平台,让教师的师德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修炼与提升。

第二篇:教师师德及专业水平评价制度

教师专业水平评价制度

2015.3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化,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针对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评价制度:

一、考核评价目的和原则 ㈠目的

用新的教育观念评价,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等,帮助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㈡原则

1、发展性原则,必须关注教师发展的要求,将教师的参与、变化和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全体教师主动、终身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成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2、全面性原则,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也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既要评估教师的工作业绩,又要重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群体协作,共性发展,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体差异。

3、多元性原则,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自评为准,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多向沟通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方法,途径多样化,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岗位工作评价方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4、可行性原则,既体现评价目标的共性要求,又考虑到地域环境和学校条件的差异,探索利于教师自评和他评的评价方法。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

㈠对教师的考核,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德:是指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的表现。

能:是指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及实际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勤:是指工作态度,勤奋敬业及出缺勤情况。绩:是指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

㈡考核标准以各校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质量、工作任务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基本依据。

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及政策,模范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精通本职工作业务,工作勤奋,有改革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工作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合格: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或比较熟悉本职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基本合格:政治、业务素质一般,工作能力较弱,工作作风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工作中有失误,但未造成严重后果。

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或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

三、评价内容

1、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教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和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信任和尊敬。

3、教学能力。能依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热爱学习。

三、评价方式和途径

㈠教师自评:应用自评量表、教学反思、阶段性工作总结、个案分析等自我反思方式,与可比对象比较,要求能经常地反思,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客观地分析别人的评价意见,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实际可持续性发展。

㈡同事互评:应用教学案例分析和研讨、说课、听课与评课、述职测评或展示成长记录等交流方式,调查问卷或互评量表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建立教师教学个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互评应持真诚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团结氛围,促进共同成长。

㈢领导评价 应用面谈、座谈会、评课或教师述职等交流方式,日常观察、常规检查记录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领导评价时要实事求是,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和工作特点,体现关怀,注重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和进步,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实现自我发展。

㈣学生评价

应用问卷调查、学生作业或个别征求意见等调查方式,师生对话等交流方式进行。要求评价前应让学生了解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评价工具,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适当顾及学生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以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为准。

㈤家长评价

应用调查问卷等调查方式,家长会、校长接待日等交流方式进行。要求评价前要让家长了解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以及工具等,针对家长的城乡地域、文化素质等差异,设计相应的评议工具,要信任家长,要正确引导家长客观、动态地评价教师,鼓励家长讲真话、实话,适当顾及家长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有分析地看待评价结果。

第三篇:师德发展与教师专业建设体系构建的感悟

师德发展与教师专业建设体系构建的感悟

师德是师魂的核心,是教师的执教之本,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但我国个别教师不道德行为的出现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绊脚石,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完善师德规范评价体系。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德的传统,对教师道德建设相当重视,大多数教师自觉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规范教学行为,做到为人师表。但个别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影响恶劣。目前,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迟到、课堂上随便讲话等动辄被罚站、罚做作业、罚劳动、禁闭、打耳光等;对于表现差的学生,个别教师使用辱骂、讽刺的语言,如“你比猪还笨”、“你缺心眼呀”、“这么低级的错误都犯,你幼儿园毕没毕业呀”等。这些语言对学生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有的学生为此而自尽。另外,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还有以权谋私、不负责任、对学生不信任、要求不严格等。这些道德失范行为严重损害了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绊脚石,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其途径有: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将师德纳入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查

内容,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表现,但这同时也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新《规范》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也要多元化、个性化,通过开展全方位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活动,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支持,引导教师的职业道德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立足于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道德实现的根基。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不能把道德教育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来”。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不断感悟和反思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成为自身职业生涯的常态。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动力支持,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更高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规范》特别强调 了教师的“终身学习”,使其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须。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为教师个性的张扬与主体地位的凸显提供保障。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实现传统性与时效性完美结合我国古代师德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有教

无类,孟子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今天看来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古代传统的优秀师德思想,是当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时代不同,师德的标准各异,我国于 1985、1991、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将优秀师德传统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关键。教无德不立,德无教不续。我们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其将其始终贯穿于教师的职业实践中,最终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第四篇: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

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讲 授 纲 要

(一)师德:教师必须承受之重

(二)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师德:教师必须承受之重

师德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资格的必备条件。自古以来,关于师德就有很高的定位,教师在道德上承担了超过一般社会成员的责任。汉代思想家扬雄把教师看作是人们道德的楷模,他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教育频道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20,000余名公众中,有79%的人认为教师应该比其他职业的人在道德上负有更多的责任。这充分说明了教师理应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和表率,教师本身就被赋予更多的责任。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在这个建议书中提出了教师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教师要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也进行了深刻论述:“无论是教师的入门培训还是在职培训,其主要使命之一是在教师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日后能在他们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师德规范要求的重视,对世界各国的师德内容及师德规范的制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教师专业化的时代,师德也也是专业的。就《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六个核心内容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其中,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关爱学生是教师专业道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专业表达的核心任务;为人师表是教师专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是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这其实是将师德定位为一种“师德规范”。固然,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但更是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教师的一种品性和德性。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涵与表达,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事实上,道德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力量,而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走向幸福生活、提升生命存在价值的基石,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品性。所以,教师德性是教师自我人生的道德追求,自然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性活动的基础。

可见,道德性是教师劳动的第一特性,脱开这一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创造性展示,又是教师道德智慧的自然流溢;既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德行的展现。教师职业的道德特性决定了教师所传授的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负载着某种价值意义或道德意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其专业能力的循序发展,也是其职业品质和道德人格的自觉生成,是学识与修养、能力与品行的和谐共生。

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技能优先的行为主义倾向,只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教学实效,造就了一批“缺乏道德的教学能手”、“没有精神的教育专家”。把教师理解为严格按照某种计划控制、操作和生产的施工员,忘记了教师的道德人格以及师生关系的道德性所具有的重要的教育意义,消解了教师教育行动的道德性,从而使得部分教师的行动失去了道德的维度和约束,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自己教育行动的道德追求。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职业道德 1.“爱事业”:即把教育工作当成自己一辈子的追求,而不是当成谋生的手段。事业就要奉献,就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确信教育的力量,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才干,都可以教育好.即使有某些缺点和错误的学生,只要对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能把他转变好。教师只有确信教育的力量,树立坚定的信念,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曲折,顽强而耐心地工作,收获辛劳的硕果。

2.“爱学生”:即不以学生的学习优劣、品德好坏、家长地位高低、相貌的美丑为转移。而是无条件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爱。陶行知曾明确指出:“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而且是他们身边的学习榜样。饱满的工作热情,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师表。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

3.“爱自己”:一方面要保重身体,使自己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方面是要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要终身学习、又要做流动的清泉;既要“无私”,又要“无隐”。)

正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规定的,教师必须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造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我理解,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职业态度),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职业技能)。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正确的学生观是把学生当成:“人”——“发展中的人”——“社会独立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尊重、理解、热爱学生——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来施教——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厚爱与期待,那么他将更加亲近老师,并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要求,就必然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后生可畏、罗森塔尔效应)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霍懋征老师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江西永修县黄岭村小学邹有云老师提出,“让爱的阳光照亮深山”;上海尚文中学黄静华老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湖南郴州塘溪乡五马垅小学盘振玉老师“用大山一样的情怀,让爱在大瑶山中不断延伸”;北京师大林崇德老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2004年获得全国优秀师德标兵称号的五位老师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义务,作为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能上好一门课最好是一门主课,且教学水平要高超,教学效果要好。为此,教师必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教育原则。

1、坚持因材施教,实现人尽其才。

2、坚持启发诱导,培育创新人才。

3、坚持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以学定教、以教示学。

总之,“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育德;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不仅被视为道德的化身、父母的替身;而且被当作社会的典范、人类的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来追求,志存高远,自觉履行“为人师表”,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称号。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

这样评价自己的教师身份:“要知道,我不是一个教书匠,我是受社会所信托的人。社会把培养、教育新人——未来一代人的事业托付给了我。这是我的最崇高的事业,是我的头等大事,是我的职业义务。这是我的使命。”

第五篇: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实施方案

禹城实验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表之核心,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知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为此,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我们必需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这一基本的教师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业务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教育艺术水平,努力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成长。为此,将师德建设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之中,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是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前我们提倡师德建设,常常提到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种提法本身没有错,但是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却是偏颇的,正如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这种奉献精神,是师德建设的核心部分之一,但不是师德核心的全部。“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德与其他行业道德的最大不同,在于师德寓于教师专业素养之中,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道无形”,基于对于师德的科学定位和更准确的理解,我们提出“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旨在把加强教职工的师德建设与先进的办学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加强师德建设,放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之中,探索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摸索一个有明确步骤、可操作性强、能够使教师的专业能力迅速提升的学校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德规范,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管理机制,使本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2、打造一支积极向上、充满热情、整体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依托市教育局“三名工程”,把培养师德标兵与培养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相结合。并力求使每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留下可资借鉴的轨迹。

3、以活动为载体,寻求师德建设与激励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方法,赋予教师的专业成长以生机和活力。

4、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成长,力争教师人人有课题,根据教师不同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承担不同级别的研究课题,以课题辐射每位教师的整体工作。

5、逐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与业绩考评方案,增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内驱力。

6、在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的过程中涵养学校文化,同时又以丰厚的文化来

哺育师生的人格成长和价值取向,从而为打造特色学校甚至名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要点)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是目前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师实践创新的主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课堂教学观念和质量标准的新变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道德教育重要性的凸显,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和教学行为等都遇到了新的严峻挑战。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重要性的研究较多,而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的研究不足。当今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知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为此,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趋势分析(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把加强师德建设,放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之中。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生本教育试验等过程中,依托“学案引领、分层教学”的校本研究,更好更快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让教师从教学研究中感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使教师站在受教育者的视角上,多方位地审视自我,强化教师自律,进一步修补和完善自我,能够激励奋进,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用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水平,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本课题推行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的探索与研究,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展示教师的成长过程,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达到建良好师德与教师专业成长和谐统一。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题研究工作,预计达到三方面的突破:

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重建师德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学习为本,以学校为本,提高教师生命质量;

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修为主,以科研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者。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专业成长呈现出多维、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教师职业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永远无法脱离道德的规范,专业伦理始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伦理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把师德建设放在对教师的教育、培养使用、提拔的整个环节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中,师德建设是一个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应该去考虑怎样帮助孩子具有终身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他们在心理、生理上健康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要有着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专业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研修、实践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共同浸润着教师师

德的提升。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密切关系来看,教师专业成长伴随着师德的提升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发展是必要的。鉴于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我们探索这一课题,将有助于确立全面的教师专业发展观,确保师德建设成为教师全面与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发展,也有助于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本校实际,积极探索能够促进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构建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实施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这是一种思辨的提升和理性的思考。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不同层面的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成长,寻求新的发展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是一所年轻充满活力的学校,学校硬件设施完备,近几年,学校通过招聘引进了许多教师,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正逐渐形成融合的氛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培训、评比等教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每年的教师远程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教师有积极进取意识,青年教师占主体,有一批有思想的骨干教师;班子成员团结一致,有钻研务实的精神;校长教育思想蕴积雄厚,在生本思想与合学教育方面做过研究尝试,尤其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教科研推动教师进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带动学校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所以我们学校具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需求和一定的研究基础。

因此从“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角度考虑,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为着眼点,我校确定了“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这一课题。这对于从根本上丰厚学校的底蕴,切实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对于教师树立专业自尊,促进自身成长及实现生命的价值和获得成功的愉悦、人生的幸福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1、教师专业化

课题中“教师专业化”可以理解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成长的个体,更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关注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专业精神、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队伍的群体成长;“建设”:是指学校采取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专业”:即指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知识系统: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2)教育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

(3)研究能力:教师参加课题行动研究的能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4)师德素养:积极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稳定的心理素质,博大的教育之爱。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建立一系列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校 文化氛围,使教师的师德修养与专业素质全面提升;

2.学校构建符合本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主发展的有效模式,促使教师深入到课堂 教学研究之中,在研究与反思中积极探索出具有个人魅力的有效课堂教学特色;

3.广泛阅读各类教学专著,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到教科研 中去,撰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等。

4.通过师德教育形成我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

七、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我校教师专业结构现状,探索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关因素,剖析这些因素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作用。

2.研究对教师培养、培训、评价、任用、激励等机制及其如何实施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3、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探索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策略及操作模式。

4、培养、打造学校专业成长个人典型及优秀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

八、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达成目标、研究内容、成果形式、负责人)

(一、)立题阶段(2013年8月)

1.制定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组。2.组织开题及培训活动。3.明确成员分工及职责。成果:《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课题申请报告负责人:司泽军 高秀明

(二、)实施阶段(2013.9——2016.3)

在课题组内广泛开展课题方案中所确立的研究内容进行实践,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等

成果:《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系列论文,教学反思等;

负责人:王秀江 李军高秀香

(三、)结题阶段(2016年4月-2016年7月)

1、课题组成员分析课题实施过程,完成实验报告,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2、整理文件资料,接受上级鉴定评价,召开结题会。成果:结题报告,《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论文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负责人:高秀明孙敏

九、主要研究方法设计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选取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包括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考察他的成长历程,从中发现教师专业发展某些规律。

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要和小学教师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在研究中反思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本课题以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为辅

文献研究法,收集了解国内外已有的教师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比较研究法,寻找小学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要求、不同特点和不同规律,了解国内与国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同经验和做法。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健全组织,完善奖惩制度,着力构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保障体系。

(二)、丰富教研活动,壮大队伍,着力抓好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保障经费投入,鼓舞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

(四)、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科研的能力。

(五)、加强教学反思,举办教师论坛。

(六)、规范课题管理,提高课题质量,注重课题成果推广,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一)、理论成果:

1、准备阶段:课题资料汇编、现状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方案。(2013.9)

2、实施阶段:研究的资料和内容汇编、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部分研究论文,教师博客,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2016.3)。

3、总结阶段:结题报告,编著《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论文集。(2016.7)

(二)、实践成果:(1)增强教师道德素质,使我校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2)以师德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力争培养一批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3)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下载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精选5篇)

    课程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世界实验小学 李嬿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教师专业的核心是教学能力。课程是学校得以存在的根本,因为有了系统的课程,学校就有了家庭教育、社......

    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感悟

    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感悟 一、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它既包括教师个人知识,技能、专长等多方面的发展,也包......

    英语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感(精选五篇)

    英语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感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本校师德发展与教师专业建设体系构建的感悟

    师德发展与教师专业建设体系构建的感悟。 我校在专题研修过程,组织全体参训教师开展了专题讨论会、报告会,参训教师积极讨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的论,......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水平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水平 育人者育心,育心者必自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厉行师德规范,强化动力机制,优化制度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只有让每个教师展示生命创造的价值,......

    全面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全面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 XX正处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昨天下午,我市在XX召开全市农村工......

    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近日,临泽县小屯小学教师重温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从教行为“十项禁令”。通过个人自查、教师互评、 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

    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

    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从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和对待自身发展四个方面,确定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