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及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7:2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及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及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及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的通知

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及突发性

事件预警机制的通知

各车间:

为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稳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公司决定建立工会系统劳动关系及突发事件预警工作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石。当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各种利益矛盾进一步显现,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因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引发的劳动争议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有的直接引发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了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以及企业的长足发展。建立工会系统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目的是通过预测、预报和预防等措施,有效排查劳动争议隐患,及早发现劳动关系矛盾,及时化解劳动纠纷苗头,对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大问题,在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上级工会和党、政有关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争议苗头和事件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好“第一报告人”。这是工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是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协调稳定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

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是通过情况的采集、分析等措施,预防和处理各类劳动关系矛盾的工作机制。预警的主要内容是:

(一)职工对就业、分配、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和愿望、要求。

(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而引起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关系调整的热点和难点。

(三)企业转制、改制、结构调整和企业关闭破产、职工下岗分流等改革和经营过程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和民主权利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四)劳动关系运行中双方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五)因劳动关系矛盾可能引发职工集体上访、怠工、停工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六)重大伤亡事故、重大自然灾害等对职工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

(七)涉及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诱因、隐患、及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善后、处置情况。

(八)涉及职工队伍稳定的其他重要社会动态和社情民意。

三、警示信息的即时收集

(一)情况汇总。各车间、班组定期汇总分析劳动争议处理、劳动法律监督、安全生产检查中的情况,作为劳动关系预测的重要依据。

(二)现状分析。定期召开分析会,研究倾向性问题和矛盾,明确工作重点及工作策略,并向公司工会汇报,向行政通报。

四、警示信息的处理

(一)信息的收集

1、即时上报。对可能引起集体劳动争议等突发性事件的情况,各班组、车间要即时上报,做到及时、准确、全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

2、紧急上报。对发生的各类涉及职工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安全生产事件,各班组、车间要立即上报;特别重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向当地党政机关、安监部门和上级工会报送的同时,并及时续报事件的进展情况。

(二)预防和应急措施

1、各班组、车间要加强源头参与,积极工会和企业行政,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协调稳定劳动关系。

2、对发生的各类劳动争议,各车间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3、对因劳动关系矛盾引发的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企业工会参加当地应急处置领导机构的工作,并根据工会的职责负责做好信息收集、情况报告、参与处置等工作。

5、对规模较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职业化工会主席须到现场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6、对较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会领导、职业化工会主席要立即提请并会同行政领导到现场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五、组织领导和责任部门

(一)各班组、车间在同级行政支持下,在企业工会指导下,负责本班组、车间的劳动关系、安全生产事故预警机制的建立、运行和实施。

(二)企业工会要切实加强对劳动关系预警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工会办公室是责任部门,负责劳动关系预警机制运行的协调、组织工作。

(三)本通知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关于工会劳动争议预警机制

平罗县农牧场工会

关于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实施办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的调整己进、攻坚阶段,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导致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反映出来,劳动争议呈卜升趋势,尤其是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企业改制、转制、职工下岗分流、产权制度改革及涉及职工切与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前,要超前预见和正确分析职工队伍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及时研究拿出解决的办法,稳妥调解处理好劳动关系,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根据县总工会的要求及我场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全场工会系统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现将《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实施办法》进行印发,场属各单位要按照实施办法的要求,认真落实“四预”措施进一步加大贯彻力度,为建立健康、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及时有效地把劳动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有关规定要求,建立平罗县农牧场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是工会组织运用预测、预审、预报、预防(以下简称“四预”)等措施,及时掌握产生劳动关系矛盾的诱因,有效调解劳动争议,增强职工法律意识,主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

第三条:建立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通过“四预”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稳定职工队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是进一步落实工会工作总体思路,推动工会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四条:场工会主席为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责任人,在场党总支和县工会的领导下,为本场和场属各单位的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建立、运行和实施负总责。

第五条:为使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耳聪目明”触角灵敏,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贡任。应发挥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争议调解员、法律咨询员、信访接待员的作用,使之成为预警机制的骨干力量。

第六条:场工会应主动与本单位的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经常沟通情况,研究问题。共同推进预警机制的建立、运行和完善。

第三章 预 测

第七条:预测是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首要环节。通过调查研究,信息的收集、分析,科学推断和把握劳动关系领域中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八条:预测要全面深入细致。预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地方性政策、法规,因利益关系调整而引发的热点和难点;二是企业转制、改制、结构调整和企业关破产,职工下岗分流过程中涉及职工所关心的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焦点和矛盾;三是对可能发生职工集体上访等有关群体事件、进行分析、预测找出引发不稳定的因素;四是定期分析某一阶段劳动争议的突出矛盾和主要特点。

第九条:在预测工作中要建立五项制度:

1、情况汇总制度。场工会每月汇总分析职工信访、劳动争议、劳动法律监督、安全生产的情况,作为劳动关系预测的重要依据。

2、现状分析会制度。研究倾向性的问题和矛盾,明确工作重点及工作策略,并向场党总支汇报,向管委会通报。

3、联席会议制度。工会牵头每月召开一次,遇有特殊情况时可随时召开会议,对当前劳动关系中的突出矛盾 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协调处理意见。

4、台帐制度。各级工会应建立情况汇总,现状分析会、联席会议、联系制度台帐,应设专人记录整理。

第四章 预 审

第十条:预审是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关键环节。预审是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转制、改制、结构调整、关闭破产、下岗分流方案进行法律、法规、政策性的审核过程。通过审议,确定这些方案是否内容合法、程序合法,防止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第十一条:预审要严格规范。预审的主要形式是平等协商,职代会、工会参与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等机构或工会的法律咨询机构,提前介入企业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论证。

第十二条:坚持民主程序,让职工依法行使知情权、审议权、建议权,对转制、改制、结构调整、关、停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方案,未经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一律不得进入实施程序。

第十三条:凡涉及面广并可能引发不稳定或突发事件的改革方案,应报上级工会预审,但应在提交职代会讨论前一周呈报。上级工会应在三天内予以答复。未作答复视作同意。

第五章 预 报

第十四条:预报是下级工会向上级工会反映本单位集 体劳动争议、集体上访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环节。通过信息渠道,使上级工会及时掌握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采取相应对策。

第十五条:预报要及时准确,凡本单位出现劳动关系紧张或可能诱发的不稳定因素,工会主席作为责任人,必须向上级工会报告。

第十六条:凡属集体上访,集体争议等突发事件,必须在事发当天以口头(电话、传真)报告的形式向上级工会报告。

第十七条:凡瞒报、漏报或报告不及时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工会主席的责任。

第六章 预 防

第十八条:预防是运用法律武器,通过疏导、调解、援助筹措施,化解矛盾,确保稳定。

第十九条:预防要标本兼治。要经常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等活动。提高职工的法制意识。本场工会要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通法律、懂经济、会管理、善维护”的工会干部队伍,当出现集体劳动争议或不稳定因素时,工会干部要及时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积极宣传法律、政策和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职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工会要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 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注律咨询小组的作用,要加强检查、监督、调处的力度对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职工,工会组织要通过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手段,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本试行办法的有关条款如与上级工会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时,以上级工会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准。

第二十二条:本实施办法由场工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年:本试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平罗县农牧场工会委员会

2011年12月1日

第三篇:关于建立工会系统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通知

各市总工会,省各产业(厅、局)工会:

为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稳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决定建立全省工会系统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石。当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各种利益矛盾进一步显现,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因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引发的劳动争议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有的直接引发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了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建立工会系统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目的是通过预测、预报和预防等措施,有效排查劳动争议隐患,及早发现劳动关系矛盾,及时化解劳动纠纷苗头,对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大问题,在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上级工会和党、政有关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争议苗头和事件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好“第一报告人”。这是工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是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协调稳定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

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是通过情况的采集、分析等措施,预防和处理各类劳动关系矛盾的工作机制。预警的主要内容是:

(一)职工群众对就业、分配、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和愿望、要求。

(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而引起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关系调整的热点和难点。

(三)企业转制、改制、结构调整和企业关闭破产、职工下岗分流等改革和经营过程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和民主权利等方面的矛盾。

(四)劳动关系运行中双方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五)因劳动关系矛盾可能引发职工集体上访、怠工、停工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六)重大伤亡事故、重大自然灾害等对职工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

(七)涉及职工队伍稳定的其他重要社会动态和社情民意。

三、警示信息的收集

(一)情况汇总。各级工会定期汇总分析职工信访、劳动争议处理、劳动法律监督、安全生产检查中的情况,作为劳动关系预测的重要依据。

(二)现状分析。定期召开分析会,研究倾向性问题和矛盾,明确工作重点及工作策略,并向同级党委和上级工会汇报,向行政通报。

(三)联系沟通。各级地方工会应与同级党委政法委、信访部门,政府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建立联系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重点、难点问题。

企业工会要定期牵头召开劳动关系协调联席会议,由企业行政管理、劳动人事、信访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对当前劳动关系中的突出矛盾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协调处理意见。

(四)建立联系点。各级地方工会、产业工会应明确专人联系转制、改制、结构调整、关闭破产及困难企业,定期了解情况,掌握工作动态,加强工作指导,并认真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四、警示信息的处理

1、信息的报送

(一)定期报告。对劳动关系的运行状况,各级工会要加强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定期逐级上报。

(二)即时上报。对可能引起集体劳动争议等突发性事件的情况,各级工会要即时逐级上报,做到及时、准确、全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

(三)紧急上报。对发生的各类涉及职工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各级工会要立即上报;特别重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各级工会按隶属关系向当地党政机关和上级工会报送的同时,应在6小时内直接报省总工会,并及时续报事件的进展情况。

2、预防和应急措施

(一)各级工会要加强源头参与,积极协助党政和企业行政,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协调稳定劳动关系。

(二)各级工会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抵制和防范敌对势力利用职工队伍中的不稳定因素、煽动制造群体性事件的图谋,遏制非法维权组织、自发非政府组织的产生。

(三)对发生的各类劳动争议,各级工会要积极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劳动调解组织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对因劳动关系矛盾引发的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事发地工会要积极参加当地应急处置领导机构的工作,并根据工会的职责负责做好信息收集、情况报告、参与处置等工作。

对规模较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事发地工会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必须到现场参加应急处置工作;对较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事发地工会分管维权工作的领导必须到现场参加应急处置工作;对超过100人的集体上访、请愿(绝食)、游行、罢工、罢市、非法集会,50人以上的围困车站、码头、机场、阻塞交通、打砸抢烧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事发地工会主要领导必须到现场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五、奖励与责任

省总工会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对及时上报劳动关系预警信息并积极提出建议、主张,促进矛盾解决的集体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对因劳动关系矛盾发生的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而不报、瞒报、谎报、漏报的,发生一次的,予以通报批评;发生二次及以上的,取消相应的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分。对预防和处理劳动关系矛盾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工会和责任人的责任。

六、组织领导和责任部门

(一)各级工会在同级党委领导和行政支持下,在上级工会的指导下,负责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建立、运行和实施。

(二)各级工会要切实加强对劳动关系预警工作的领导,明确分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地方总工会的办公室是责任部门,负责劳动关系预警机制运行的协调、组织工作。

七、附则

(一)本通知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职工伤亡事故的报告和工会参加调查处理,仍按《XX省工会系统职工伤亡事故报告暂行规定》、《XX省工会组织参加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暂行规定》办理。

XX省总工会

2006年4月10日

第四篇:建立劳动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

(一)指导思想:为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调解、乡镇街道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渠道、多层次的调解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组织原则: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实施,按照新时期调解仲裁工作“鼓励和解、强化调解、完善仲裁、诉讼救济,最大限度通过非诉方式解决劳动人争议”的总体思路,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为促进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园区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形式和职责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负责全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劳动争议,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

三、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和对象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四、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程序

(一)发生劳动争议或相关事项,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

(二)申请调解程序:当事人之间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可以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三)举证原则: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四)受理调解程序:调解委员会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调解申请书后,应及时予以审查,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对于受理的调解申请,应调解处理;对于不予受理的调解申请,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五)调解处理程序:调解委员会对已受理的调解申请,交由调解员负责主持调解。调解员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在十五日内调解结案。调解期间,当事人一方申请变更调解诉求、撤销调解诉求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调解的,从中断时起,调解期间重新计算。调解员在调解活动中,应制作笔录,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记录在案并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基层调解组织一份、当事人双方各一份),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自基层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六)未经调解案件处理程序:仲裁委员会对未经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可以向当事人提出调解建议,引导其通过基层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就近就地解决争议。对当事人双方提出的确认和解协议的申请,调解组织应及时受理,对合法的和解协议,可以出具调解协议书。如双方当事人提出申请,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核,履行必要法律程序,可依法制作仲裁调解书。

(七)群体性、突发性争议调解处理程序:一方在十人以上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快速立案,快速审理,迅速调解。对于发生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劳动者可推举3-5名代表参加调解活动;对于有重大影响的集体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争议案件,调解委员会在积极调解稳控的同时,要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及相关部门。

(八)经调解不成转入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经调解委员会调解后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组织应向当事人出具调解建议书,当事人持调解建议书60日内向管辖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调解组织应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五、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及规定

(一)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名称可统一为劳动人争议调解委员会。

调解委员会要有专职化的调解工作人员、专门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

(二)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调解工作需要,配备兼职人员从事调解工作,还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单位内或单位外聘任调解人员。

(三)调解委员会调解人员应选任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四)牵头单位负责对设立的调解组织的组成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六、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进调解委会工作的开展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具有从属性、对抗性的特点。劳动社会保障局、司法行政部门等各部门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共同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调解组织要通过政策宣传、加大工作指导力度,深刻认识建立基层调解组织的重要性,鼓励企事业单位形成内部调解工作网络,努力提高企事业单位自主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充分发挥调解组织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就近就地解决争议。

(二)积极有效地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是做好基层调解工作的重要保障。对调解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覆盖劳动人事争议相关法律法规及调解方法、技巧等,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五篇: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的思考

当前,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说明职工的维 权意识有所增强,敢于与“老板”较真;另一方面也说明,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 生,工会维权工作任重而道远。工会组织要从预测、预审、预报、预防这四个环节上下功夫,要有效地减少劳动争议,避免矛盾激化,保持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已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并 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总的来看,当前,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建设才刚刚起步,不少地方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责任不明确,队伍不健全。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建设,在企业里具体是落实到劳资料,还是落实到工会,职责不明。另外,一线职工中的预警信息员队伍不健全,不能及时有效 地 预测职工思想动态。

(2)预警指标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与职工队伍稳定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如统计职工下岗、失业率、困难职工比例等指标不完善。虽然,劳动、统计、工会、民政等部门各有一套调查 统计数据,但是标准口径不统一,缺乏动态管理及预测分析,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影响。工 会组织的下岗、特困职工生活情况季报统计分析直接来自企业,准确性、科学性较高,但周 期较长,对一定时期内的下岗、特困职工生活思想状况监测的触角不灵。

(3)报忧信息尤其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渠道不畅。信息的逐级报送与事件的分级管理、“谁 主管谁负责”的目标责任制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信息报送中“有忧不报”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各有关信息部门之间在信息报送方面缺少应有的交流与协调,有的甚至从各自部门 利益出发去分析报送中职工的动态、苗头或突发事件,影响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4)制度落实不到位。维护职工稳定工作多处于“年前松、年底紧”,“跟着节日跑”,不 是“干稳定”,而是“保稳定”与“压稳定”的尴尬局面,因而维护稳定的许多政策措施很 难到位。一般来说,职工权益受到损害,发生劳动争议或突发事件,有萌发、酝酿、爆发三个阶段。预警机制的重点和主要注意力应放在第一阶段,努力控制第二阶段,尽量防止矛盾发展到 第三阶段。因此,建立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应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企业内部自我协调,建立健全职工劳动争议事件的源头预防机制。

(1)加强《劳动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依法治国,树立法律的 权威,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前提。要加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 常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以法律己,这样,矛盾才会不断减少。

(2)发挥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作用。在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职代会 及 工会组织,坚持和完善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企业业务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职代会民主 评议企业领导干部等制度,实行厂务公开,扩大同职工群众的联系,畅通对话渠道,提高职 工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3)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职工中爆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绝大多数事出有因,只要我 们真心实意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改职工上访为干部下访,认真地解决好关系到 职工切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劳资矛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要在调查 研究中发现并掌握职工队伍中的不稳定动态或苗头,要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的合理要求能 解决的要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确实无法解决或要求不合理的,要耐心做好劝导说服工作,决不能回避矛盾,敷衍塞责,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 法压制群众、激化矛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进 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群众的风险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职工自觉依法办事,按照正 常合法渠道、程序反映和解决问题。

2.加强社会预警指标研究,建立劳动关系动态监控机制。

建立监控机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探测仪”。为此,一是要建立社会预警核心指标体系。目前,建立劳动关系预警监控机制中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动 态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因而对许多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控往往是“事到临头”才预防,缺 乏对可能引发职工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的主动决策和超前、整体部署。因此在建 立一套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之前,统计、信访、工会、劳动等部门可以把 几个对维护社会稳定关系特别密切的指标,如物价上涨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等作为其核 心指标进行先期研究、定期分析,同时对下岗、失业职工状况,困难职工、特困职工生活状 况,“三条保障线”以及党和政府有关职工生活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在分析各 指标时应尽量细化,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要加强对职工思想状况的研究。政府有关部门和 工会组织应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若干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在职工中进行快速、准确的民意调 查,及时反映职工对政治、经济现象和社会风气的看法。政府有关部门综合预警指标和职工 心态研究所提供的信息,就可以及时判断出职工稳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在不稳定因素快速 积聚以前,及时采取措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3.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健全负反馈信息的报送机制。

负反馈信息是职工实际思想状况的“探测仪”、“警报器”。畅通信息渠道对尽早预防、及时处理、并最终把职工突发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健全负 反馈信息报送机制,加强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明确专人负责搜集职工思想动态信息,及时 向企业党政工领导报告,同时向主管部门和上级工会传递信息。目前的困难是基层企业信息 员队伍还没有引起各级党政组织的足够重视,尤其是私营、外商投资等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党 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滞后,信息点建设基本还是空白。要千方百计地扩大覆盖面,消除空白 点,在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地方要布建专门力量,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把工作做到前头,把 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畅通信息渠道,解决报忧信息报送难的问题,就必须在工作机制上 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信息必报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报送时间、要求; 二是建立信息奖励机制,对勇于报忧,避免决策失误、弥补工作缺陷、挽回工作损失的同志,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表彰和提拔重用;三是建立追究责任机制,对信息漏报、误报、迟报或 不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者,要给予严肃批评,甚至给予必要的党纪处分,并追究单位领 导的责任。

4.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迅速高效的劳动争议应急预防处理机制。

基层企业要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深化创建合格劳调会的活动,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方针,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把争议解决在基层。要真正形成党 委、政府总揽,部门主管,社会各方参与,依靠基层,领先群众的维护稳定的工作格局。对 已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处理”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确定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及时予以解决。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明确 第一责任单位;对于跨地区问题的解决,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 解决重大敏感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一些重点地区和单位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实 行挂牌督办,并派出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组指导帮助,限期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工会 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处理群体性、突发性劳动争议的各项应急准备,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处置预案,亲临第一线指挥实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及时研究解决 问题,消除对立情绪,尽快平息事态。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事前失察、事中失措,工作 不力、失职渎职,致使矛盾激化、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严肃处理。

5.加强督查落实,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反馈机制。

目前,对于引发职工劳动争议的因素,特别是下岗、失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一时难以从 根本上得以解决,因而职工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反复性,而且往往一次比一次更

具规 模,组织性和破坏性更强,处理难度也更大。为了防止突发事件的反复出现,建立健全跟踪 反馈机制尤为必要。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兑现政策,对一时难以完全解决的,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求得职工群众的谅解。要以事件为教材,向职工群众进行一 次法制、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防止发生类似事件。同时,要及时发现和掌握职工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并尽快妥善处理,真正实现处理一件事,安 定一大片的目的。

下载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及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及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