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劳动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
本文作者:侯冰 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
(一)指导思想:为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调解、乡镇街道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渠道、多层次的调解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组织原则: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实施,按照新时期调解仲裁工作“鼓励和解、强化调解、完善仲裁、诉讼救济,最大限度通过非诉方式解决劳动人争议”的总体思路,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为促进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园区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形式和职责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负责全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劳动争议,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
三、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和对象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四)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四、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程序
(一)发生劳动争议或相关事项,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二)申请调解程序:当事人之间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可以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三)举证原则: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四)受理调解程序:调解委员会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调解申请书后,应及时予以审查,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对于受理的调解申请,应调解处理;对于不予受理的调解申请,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五)调解处理程序:调解委员会对已受理的调解申请,交由调解员负责主持调解。调解员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在十五日内调解结案。调解期间,当事人一方申请变更调解诉求、撤销调解诉求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调解的,从中断时起,调解期间重新计算。调解员在调解活动中,应制作笔录,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记录在案并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基层调解组织一份、当事人双方各一份),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自基层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六)未经调解案件处理程序:仲裁委员会对未经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可以向当事人提出调解建议,引导其通过基层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就近就地解决争议。对当事人双方提出的确认和解协议的申请,调解组织应及时受理,对合法的和解协议,可以出具调解协议书。如双方当事人提出申请,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核,履行必要法律程序,可依法制作仲裁调解书。
(七)群体性、突发性争议调解处理程序:一方在十人以上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快速立案,快速审理,迅速调解。对于发生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劳动者可推举3-5名代表参加调解活动;对于有重大影响的集体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争议案件,调解委员会在积极调解稳控的同时,要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及相关部门。
(八)经调解不成转入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经调解委员会调解后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组织应向当事人出具调解建议书,当事人持调解建议书60日内向管辖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调解组织应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五、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及规定
(一)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名称可统一为劳动人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要有专职化的调解工作人员、专门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
(二)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调解工作需要,配备兼职人员从事调解工作,还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单位内或单位外聘任调解人员。
(三)调解委员会调解人员应选任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四)牵头单位负责对设立的调解组织的组成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六、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进调解委会工作的开展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具有从属性、对抗性的特点。劳动社会保障局、司法行政部门等各部门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共同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调解组织要通过政策宣传、加大工作指导力度,深刻认识建立基层调解组织的重要性,鼓励企事业单位形成内部调解工作网络,努力提高企事业单位自主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充分发挥调解组织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就近就地解决争议。
(二)积极有效地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是做好基层调解工作的重要保障。对调解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覆盖劳动人事争议相关法律法规及调解方法、技巧等,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二篇:建立劳动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
(一)指导思想:为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调解、乡镇街道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渠道、多层次的调解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组织原则: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实施,按照新时期调解仲裁工作“鼓励和解、强化调解、完善仲裁、诉讼救济,最大限度通过非诉方式解决劳动人争议”的总体思路,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为促进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园区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形式和职责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负责全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劳动争议,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
三、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和对象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四、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程序
(一)发生劳动争议或相关事项,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
(二)申请调解程序:当事人之间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可以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三)举证原则: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四)受理调解程序:调解委员会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调解申请书后,应及时予以审查,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对于受理的调解申请,应调解处理;对于不予受理的调解申请,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五)调解处理程序:调解委员会对已受理的调解申请,交由调解员负责主持调解。调解员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在十五日内调解结案。调解期间,当事人一方申请变更调解诉求、撤销调解诉求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调解的,从中断时起,调解期间重新计算。调解员在调解活动中,应制作笔录,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记录在案并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基层调解组织一份、当事人双方各一份),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自基层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六)未经调解案件处理程序:仲裁委员会对未经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可以向当事人提出调解建议,引导其通过基层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就近就地解决争议。对当事人双方提出的确认和解协议的申请,调解组织应及时受理,对合法的和解协议,可以出具调解协议书。如双方当事人提出申请,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核,履行必要法律程序,可依法制作仲裁调解书。
(七)群体性、突发性争议调解处理程序:一方在十人以上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快速立案,快速审理,迅速调解。对于发生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劳动者可推举3-5名代表参加调解活动;对于有重大影响的集体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争议案件,调解委员会在积极调解稳控的同时,要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及相关部门。
(八)经调解不成转入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经调解委员会调解后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组织应向当事人出具调解建议书,当事人持调解建议书60日内向管辖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调解组织应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五、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及规定
(一)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名称可统一为劳动人争议调解委员会。
调解委员会要有专职化的调解工作人员、专门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
(二)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调解工作需要,配备兼职人员从事调解工作,还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单位内或单位外聘任调解人员。
(三)调解委员会调解人员应选任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四)牵头单位负责对设立的调解组织的组成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六、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进调解委会工作的开展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具有从属性、对抗性的特点。劳动社会保障局、司法行政部门等各部门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共同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调解组织要通过政策宣传、加大工作指导力度,深刻认识建立基层调解组织的重要性,鼓励企事业单位形成内部调解工作网络,努力提高企事业单位自主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充分发挥调解组织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就近就地解决争议。
(二)积极有效地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是做好基层调解工作的重要保障。对调解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覆盖劳动人事争议相关法律法规及调解方法、技巧等,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三篇:乐清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意见gai2
市综治办市司法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 关于推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
实 施 意 见
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及浙综委„2011‟10号、浙人社发„2010‟78号、温委办发„2011‟96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实施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高位运行,集体劳动争议增多,处理难度增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案多人少、力量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大量劳动争议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与化解。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调处,必将严重影响我市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与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全市各级综治部门、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基层人民政府应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化对新形势下推进人民调解化解劳动争议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法
制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扬主动性、自觉性,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落实措施,确保人民调解参与化解劳动争议工作顺利推进。
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机构建设
1、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由市综治部门统一协调,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各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
2、市本级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设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各镇(街道)依据本意见设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村(居)委会设立派驻式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专门从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设在市本级仲裁委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为“乐清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设在镇(街道)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名称统一为“乐清市××镇(街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镇(街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村(居)委会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名称统一为“××镇(街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工作室”。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当地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共同设立。各乡镇(街道)应在今年年底前基本设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委会设立派驻式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由各乡镇(街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需求逐步推进完善村(居)一级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
3、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当地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共同管理,并设立相关协调机构,人员由上述三家单位会同综治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所需的办公场
地;各镇(街道)、村(居)委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工作室),与镇(街道)、村(居)委会人民调解组织合署办公。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共同商请同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要求,保障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办公经费及人民调解员的报酬等其他各项经费,且该工作经费由司法行政机关代为负责管理。
4、市本级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4-6名,各镇(街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聘用专职人民调解员2-4名,村(居)委会设立派驻式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聘请人民调解员1-2名,专门从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劳动争议专职人民调解员由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组织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调解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能够联系群众,在群众中有威信,并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
5、劳动争议专职人民调解员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其补贴参照各地已经开展的相关行业性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标准执行。专职调解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市本级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各镇(街道)、村(居)委会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专职调解员的业务指导、培训、表彰和年终考核由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负责。专职调解员每年培训不少于5天。
三、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和工作程序
(一)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
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福利、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2、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衔接
1、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人民调解组织也可以主动介入调解,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2、劳动争议案件由仲裁委受理后,案件当事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的,仲裁委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仲裁委向人民调解组织委托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同时移交案卷材料。
3、人民调解组织主动介入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或收到当事人调解申请,以及仲裁委委托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审查证据材料,双方当事人主体适格,申请事项属于劳动争议人民调解范围的,应当于同日受理,并指派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员调解劳动争议,应在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依法调解。
4、人民调解组织在受理案件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安排调解,应当提前2个工作日告知当事人调解时间以及地点,调解过程应当制作调解笔录。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争议案件的期间为15个工作日,15个工作日未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终止调解。
5、经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及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人民调解员签章并加盖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公章,自送达之日起 4
生效,双方当事人应当严格履行调解协议,人民调解组织对人民调解协议内容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6、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或人民调解组织主动介入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如调解不成,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告知当事人仲裁、诉讼的权利。由仲裁委委托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在调解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调解结果报送仲裁委;未达成调解协议或终止调解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立即将案卷材料移送仲裁委。
7、劳动争议案件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书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仲裁委申请确认,经仲裁委审查确认后,可置换仲裁调解书。
8、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调解组织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不收费。
四、明确职责,加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综治部门牵头,组织司法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工会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人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听取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的运行情况,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形成协调配合、通力合作的工作新格局。综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统筹规划,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及有关部门指导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和预防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对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进行指导;工会组织要引导双方通过协商解决争议,维护职工利益。
(二)加强队伍建设。调动社会资源,多渠道选聘人民调解员,充实调解员队伍。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知识培训、调解方法和技巧培训、典型案例评析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和法律素养。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考核和管理,不断健全激励保障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三)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纠纷联调机制,对重大、疑难、复杂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委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应联动办案,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工作方案;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人民调解委员会与仲裁委定期交流,全面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大、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应随时掌握事态发展;严格质量考评机制,综治、司法行政机关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将定期对调解的办案程序、案件质量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促进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发展。
第四篇:乐清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意见gai
乐清市司法局
乐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建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实 施 意 见
各镇(街道)司法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分局):
为贯彻落实关于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部门《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浙综委„2011‟10号),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司法厅等部门转发《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浙人社发„2010‟78号),温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意见》(温委办发„2011‟9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规范人民调解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的衔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职能,公正、及时化解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之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 1
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实施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高位运行,集
体劳动争议增多,处理难度增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案多人少、力量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大量劳动争议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处
置与化解。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调处,必将严重影响我市企业
正常生产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与经济社会稳
定的重要手段。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门应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化对新形势下推进人民调解化解劳动争议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
和责任意识,发扬主动性、自觉性,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落实
措施,确保人民调解参与化解劳动争议工作顺利推进。
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机构建设
1.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2.市本级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设立劳
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街道)设立派驻式劳动争议人民
调解工作室,专门从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与乡镇(街道)
人民调解组织合署办公。设在市本级仲裁委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
委员会,名称为“乐清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乡镇(街
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名称统一为“乐清市劳动争议人
民调解委员会驻××镇(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室”,使用乐清市劳
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1)(2)(3)……等公章。各镇(街道)
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各镇(街道)司法所、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所(分局)共同设立。
3.各镇(街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司法行政机关、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管理,并设立相关协调机构,人员
由上述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
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所需的办公场地;乡镇(街道)司法
所负责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所需的办公场地。各镇(街道)
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经费由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商请同级财政部门按照(85)司发计字第384号、财行[2007]179号文件规定予以解决。人民调解员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按照司法局案件调解奖励的规定纳入市专职人
民调解员计件奖励经费。
4.市本级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街道)劳动争议人
民调解工作室配备2-3名人民调解员,专门从事劳动争议人民
调解工作。专职调解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公道正
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能够联系群众,在群众中有威信,并
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
5.专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员经培训后执证上岗。补贴参照已
经开展的相关行业性人民调解员的补贴标准执行。乡镇(街道)
专职调解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基层司法所负责,专职调解员的业
务指导、培训、表彰和年终考核由当地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
三、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和工作程序
(一)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
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
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
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
报酬、福利、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2.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衔接
1.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人民
调解组织也可以主动介入调解,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
解的,不得调解。劳动争议案件由仲裁委受理后,案件当事人愿
意接受人民调解的,仲裁委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2.人民调解组织主动介入调解的劳动争议或收到当事人调解
申请,以及仲裁委委托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审查证据材料,双方当事人主体适格,申请事项属于劳动争议人民调解范围的,应当于同日受理,并指派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员
调解劳动争议,应在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依法调解。
3.人民调解组织在受理案件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安排调
解,应当提前2个工作日告知当事人调解时间以及地点,调解过
程应当制作调解笔录。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争议案件的期间为10个工作日,10个工作日未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
组织应当终止调解。
4.经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
应当及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人民
调解员签章并加盖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公章,自送达之日起
生效,双方当事人应当严格履行调解协议,人民调解组织对人民
调解协议内容的履行进行监督。
5.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或人民调解组织主动介入调
解的劳动争议案件,如调解不成,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告知当事人
仲裁、诉讼的权利。由仲裁委委托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在调解结束后3个工作
日内将调解结果报送仲裁委;未达成调解协议或终止调解的,人
民调解组织应当立即将案卷材料移送仲裁委。
6.劳动争议案件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
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书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共
同向仲裁委申请确认,经仲裁委审查确认后,可置换仲裁调解书。
7.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
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
请司法确认;经人民调解组织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就调解协
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
8.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不收费。
四、明确职责,加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司法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加强对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
势,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形成协调配合、通力合作的工作新格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统筹规划,会同司法
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指导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和预防工作;司法行
政部门要对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进行指导;工会
要通过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引导双方通过协商
解决争议,维护职工利益,提高用人单位自主解决劳动争议的能
力。
2.加强队伍建设。调动社会资源,多渠道选聘人民调解员,充实调解员队伍。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知识培训、调解方法和技巧培训、典型案例评析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和法律素养。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考核和管理,不断健全激励保障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3.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纠纷联调机制,对重大、疑难、复杂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应联动办案,共同研究,确定工作方案;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定期交流,全面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大、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应随时掌握事态发展;严格质量考评机制,司法行政机关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定期对调解的办案程序、案件质量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促进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发展。
乐 清 市 司 法 局乐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10月8日2011年10月8日
第五篇:关于建立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意见
丰南区教育局
关于建立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拓宽人民调解服务领域,公正及时地处理学校民事争议,维护我区教育系统的稳定,按照唐山市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局、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建立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有关事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重要性
随着我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学校内外部矛盾日趋复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周边单位和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激化,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民调解是处理民间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校园稳定的有效方法。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运用人民调解的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学校的各类矛盾和纠纷已成为当务之急。就我区来讲,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尚未建立起规范的人民调解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要把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确保年底前所有学校动建立起人民调解委员会。
二、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
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具体任务是:一是调解涉及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的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二是调解涉及学校外部学校与家长之间、学校与周边单位和居民之间的各类矛盾;三是调解学校干部教师家庭矛盾,与有关单位配合调处本校师生与其他单位人员之间的纠纷;四是调解教师和学生的校内伤害事故。通过调解工作,宣传国家法律和政策,教育师生遵纪守法,增强道德观念;及时向学校主要负责人反映纠纷调解情况,反映师生意见、要求和建议;对难以调处的重大、疑难、易激化纠纷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对学校干部任免、教师评聘、教师调配、评优评先等具有行政效力的事项不予调教。
三、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
(一)各高中阶段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要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三人以上单数委员组成,设主任一人,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学校负责法制工作的领导兼任,其办事机构设在学校法制处或法制办公室。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教职工代表兼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兼任调解委员会顾问。
(二)担任人民调解员的条件是: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
(三)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由校务会决定,原则上任期三年,可以续聘。
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以中心校和国办学校为单位,于2007年1月10日前报区教育局监察室备案,学校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接受区教育局和所辖区域司法行政部门指导。
四、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原则
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争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平等自愿原则。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争议必须在当事人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不得强迫。
(二)合法合理原则。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争议,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
(三)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因纠纷未经调解而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可以中断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纠纷,当事人仍然有权利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纠纷及其协议予以裁判。
五、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程序
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应按下列程序进行调解:
(一)受理当事人调解申请。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调解民事争议。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也可以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二)调解委员会接到调解申请后,对调解申请应在3日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对不受理的,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对随时可能激化的纠纷,应当在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后,及时提交有关机关处理。
(三)调解。调解委员会应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德进行公正调解。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
(四)制作调解协议书。协议书应写明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姓名、单位、职务、争议事项、调解结果及其他应说明的事项,由调解员以及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争议双方当事人、调解委员会各一份。对于调解不成的,学校调解委员会应作记录,并在调解意见书上说明情况。
六、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规章制度:(一)例会制度。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每月组织召开一次例会,通报调解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二)学习制度。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每周利用半天时间组织调解员进行学习。
(三)档案管理制度。在调解达成协议后一个月内归档。(四)业务登记和统计制度。要建立专门的业务登记簿,对受理的纠纷逐件登记,年底进行统计,归入档案。
(五)考评制度。每年年底,区教育局、司法局联合对学校调解委员会及调解员进行考评,对合格的继续聘任,不合格的予以重组或解聘。
七、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区教育局成立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监察室),办公室主任由张国柱同志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建及日常管理工作。各学校对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要高度重视,调解员参加调解活动,需要占用工作或教学时间,学校应给予支持,按正常出勤对待,并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调解委员会的活动经费由学校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