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7:1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现象社会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现象社会心理》。

第一篇:论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现象社会心理

论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现象社会心理

摘要:网络的日渐发达造就了现如今的网络文化,“俯卧撑”、“打酱油”、“楼脆脆”等五花八门的网络新名词更是层出不穷。这些新名词乍看下很难理解,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联系一系列社会事实后,我们并不难发现它们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有内涵的故事,因为网络新名词的源头正是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这些高速更新的网络新名词或诠释了人们的心声,或发泄了人们的不满,或揭露了某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抑或代表着某种社会趋势。总而言之,日趋发达的网络如此快捷方便,我们应细细寻究万众追捧的网络新名词与现实社会的一丝一毫联系,打开一扇新的视角与思维之窗。

关键词:社会现象、社会心理、网络新名词

一、网络新名词叱咤风云引领潮流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科技的更新换代以及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走进了无数国人的日常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1]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也说:“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社会生活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词汇中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2] 在这种特殊的传媒形式和交流方式下,产生了很多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中,风头最劲的网络新名词更是在一夜间便攫取了大众的眼球,从而引领了一阵阵社会热潮。

“灌水”、“杯具”、“蛋白质”、“70码”„„这些五花八门、各色各样的网络新名词涌入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不断适应变化多端的世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思维之窗。

在这潮流背后,越来越多的疑问盘旋在我们的脑海里,到底是什么力量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催生出了层出不穷的网络新名词呢?这些新奇怪诞的网络新名词背后又隐喻着什么发人深省的深刻内涵么?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来探寻这一深刻问题的答案,思考的火花中必能求得真相。

二、探寻网络新名词背后的社会现象及社会心理

一、关注民生

1.“房奴”:房价居高不下

现如今“房奴”这个名词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房奴”,房是房屋的房,奴是奴隶的奴,意思是房屋的奴隶。“房奴”是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购房影响到自己教育支出、医药费支出和抚养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3]

“房奴”们天天盼着房价降、利息降,可惜盼星星盼月亮地等来了房价新政,房价还是不降反升,令“房奴”们叫苦不已,这些可怜的普通上班族们早已被沉重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中国拥有超过十三亿的人口,93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却还是有许多许多的人因为房子的事情而困扰。让我们看看周边有多少高档的住宅小区,再看看它们的价格,几万元一平方米的天价贵得让人瞠目结舌,普通的上班族如何承受得起如此高昂的价格。

对于“房奴”,政府应该更加关注。房子是人的归宿,没有了房子就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居所。要让“房奴”们喘口气,就只能在房子上力争相对公平,有豪华商品房,就也要有经济适用房,而且还要做到真正的经济适用而不是徒有虚名。

“房奴”要面对的不只是高额的贷款,同时还有飞涨的物价、子女的教育费用、日常的支出,甚至是父母的赡养,全身上下套牢了枷锁。“房奴”二字,很简单也很辛酸,如此之大的生活压力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真正体会。

许多人曾经是“房奴”,许多人正在当“房奴”,也有许多人可能将来会成为“房奴”。“房奴”不该只是让我们一笑而过的网络新名词,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房奴所在的这个社会的房价问题住房问题。

2.“裸考”:高考加分制

“裸考”是什么?是不复习就参加考试,还是交白卷?不,都不是。“裸考”就是什么加分都没有的,仅凭考试成绩报考学校。[4] 有很多人会表示,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还要发明一个专有名词吗,对于凭成绩报考学校还要打抱不平吗?不,这个很有必要,因为现在的高考加分制度是越来越匪夷所思了。

据教育部学生司介绍,按照国家规定,能够在高考成绩获得加分的学生,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自然属性的,如少数民族、归侨、革命烈士的子女,这一类学生大约占考生总数的7%;另一类则是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像三好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各项“奥赛”、小发明等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除此之外,各省市及高校还有自己的加分“土政策”。[5]

但毕竟再怎么多条件,这些人也应该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加分是政府给予他们公平的福利。可是,如今在某些院校里,却出现了一个班50多个人有20多人每人加20分的现象。试想一下,20分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假设1分在省里可以拉开5000名,那么20分呢?没加分的“裸考”之人能不喊冤吗,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这一切程序都是公平公正的呢?

高考加分制本来是想给极少的一些困难的或是优秀的学生一条绿色优惠的通道,却被某些功利心强甚至是腐败的人所利用,使之渐渐变成了“腐败通道”,从而使教育的不公平愈发严重。一个班有20多个人加分,如果无法给出让大家信服的证据和说法,高考在人民心目中的讲演变得越来越不公。

我们的高考就是为了公平。恢复高考让许多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大学扩招却让“梦想泛滥”了,现在的高考加分制又变成某些人的快捷不法之路。如今的高考,还能留下多少公平?

我们知道,公平是相对的。高考加分制本来是要照顾弱势的群体,然而现在,且不论他们是否走了不法的路子,“三好学生”等优势群体本来就更容易得到加分,还要为他们增添优势,而某些大学却在拒录残疾考生。这显然违背了加分制的初衷。

若是以这样的加分趋势来看,“裸考”的人便会越来越少,对他们来说也会越来越不公平。那这样近乎全“考民”的加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高考加分政策的确需要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更加重视,也希望在日后能出台更加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加分制度,让高考成为真正的公平平台。

3.“学士后”:“零薪就业”下的无可奈何

何为“学士后”?“学士后”就是指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毕业生见习阶段的生活费由企业发放,企业免交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但需按实际发放的见习费缴纳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见习期间允许毕业生轮换企业。

话说回来,“学士后”的本质其实就是“零薪就业”。该观点的提出立即引发了热议,称该方法是饮鸩止渴,不仅不能缓解就业压力,反倒可能让压力更大。[6]

现如今,上大学已经不是一个奢侈的理想,每年几百万的毕业大学生大潮涌向本就超负荷的就业市场。经过多年的学习,这些大学生每个都怀揣着诚挚的心希望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然而,竞争是残酷的,许多大学生无法找到理想的职业,“大学生当保姆”、“大学生卖猪肉”等消息也是层出不穷。其实这些消息本是好事,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渐渐开始融入这个繁杂而紧张的社会了,他们希望在不同的行业干出一番成绩。但似乎,我们看到的并非当代大学生们的本意,他们中的许多人更应该说是被逼无奈。

就在这个时候,“学士后”一说的横空出世,吸引了很多未就业大学生的目光。说到底,“学士后”其实就是按照“博士后”模式创造的一种职称。以北京政协委员孙狄的意思,“这样不仅能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提供了更多选人机会,也使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时有个过渡适应期,同时能为社会缓解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7]许多人支持这一观点,认为这是一个创新。但也有许多人表示忧虑,认为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反而会使毕业大学生不愿打拼不愿创业。

不论如何,“学士后”一词受人关注主要原因在于现在中国就业形势的不乐观,若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能够有效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那当然要支持。但很显然,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并非这三个字就能轻轻松松缓解的,所以更需要政府的努力和全民的支持,创造日益良好的就业环境,解决重重就业难题。

二、舆论热点

1.“山寨”:是群众智慧还是恶俗盗版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如今,这个词被用于那些数码产品的生产模式上。通俗说即盗版、仿制等,这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模仿、快速、平民,涉及手机、数码产品等不同领域。“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8]

提到“山寨”,有些人厌恶,有些人嘲笑,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却觉得很方便,大家观点不一。“山寨文化”对应的正是我们熟知的“品牌文化”。“品牌产品”受到我们的青睐是有原因的,“山寨产品”遭人厌恶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质量上的明显差别,二是因为,“山寨产品”生产经营毫无规章可循,政府亦难以有效管理。但为什么“山寨产品”还是有那么大的市场呢?

“山寨文化”的可塑性强。所谓“山寨”,其中就有模仿的意味。有那么多的“品牌产品”放在那儿,照抄还不容易吗?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山寨”数码产品的外形和功能都似曾相识,一些地方的建筑酷似鸟巢或是水立方等,一些“山寨”海报上“山寨”明星的脸好似某个人。

“山寨文化”的恶趣味高。自从“山寨”一词出现,我们的口中时不时就会冒出“山寨”二字,只要身边出现某些与“品牌”相似的人或物,我们都称之为“山寨”。大众一起调侃“山寨”的现象也使得“山寨文化”日益成熟。

尽管“山寨文化”一词在网上十分流行,属于“草根文化”,我们也不能放任“山寨产品”在市场上横行。赤裸裸的盗版之潮必须退去,这才能真正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而同时,“山寨文化”现在所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大众对奢侈品的想象,山寨文化的闪光点就在于草根对抗权威,大众对抗精英的精神。[9]

2.“范跑跑”: “思想烈士”或许并不是一个恶人[10]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裂了山河,震碎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就在国人的爱国热情达到空前高涨的时候,四川一所私立中学教师范美忠却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番另类感言:“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而对于在地震中自己先跑出学校把学生留在危险之中的行为,他表示:“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有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11] 于是一夜之间,这番逆流的言论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铺天盖地的批评谩骂涌来,更是引发了新一轮道德观的思考,而范美忠本人也被冠以“范跑跑”之名一炮走红。绝大部分网友在刚开始都认为,范美忠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安全,却在危急时刻选择了逃跑,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人民总是变幻莫测,当“郭跳跳”等人的“道德言论”痛击范美忠时,公众又选择了同情他。

面对着关于“师德”的讨论,国家相关部门也做出了反应,其后,中国教育部公布修改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学生安全”首次被明确列入。

范美忠以其主流价值观所不容的思想向中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发起了挑战,“范跑跑”事件是一个可以促使我们反省人性、反思道德、完善自身的机会,也是考验公众宽容度的关键时刻,更促成了相关制度的良性改进。范美忠捍卫他的权利和言论自由,作为社会公众,我们追求良好的思想品德、崇尚英雄,也或许真的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3.“正龙拍虎”:骗什么别骗群众

2007年,网络上风靡起一个极富特色的“新成语”——“正龙拍虎”。

2007年10月,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其为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但这一轰动性的消息随即引来广大网友质疑,指可能是用纸老虎造假。[12] 随后,农民周正龙和它的华南虎照片便成为了风口浪尖的最热门话题,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此次事件更是吸引了不少专业组织对此进行考究,甚至包括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经过监察、公安机关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最终查实,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是一个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周正龙被公安机关以涉嫌诈骗罪依法逮捕,而陕西省林业厅也受到了严肃处理。持续了400多天的华南虎闹剧终于画上了句号。

网友们对于“正龙拍虎”这个“新成语”给出的解释是:指用欺世盗名的手段获取个人利益,而相关监管部门沆瀣一气指鹿为马的现象,也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所驱动而做假,被揭穿后仍抵死不认。

新成语的诞生寓意着社会公信力的缺失,群众所表达的不只是对周正龙造假行为的批判,更是对一些官员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丑态的痛恨。[13] “正龙拍虎”是这个时代下的大笑话,但是或许我们应该做的是思考到底是谁造就了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丑剧,而不是一味停留在嬉笑怒骂。如果没有管理者的急功近利,假虎照招还能摇过市么?

群众最恨什么,最恨被欺骗,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切感受到这点,社会公信力的缺失只会让政府与人民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三、健康环保

1.“不插电避暑”:低碳生活 享受环保

2010年夏天,很多都市白领都为自己或家人选择了这样一处“避暑山庄”—— 一张凉席、一炉熏香、一把蒲扇、一桶井水,远离尘世喧嚣和环境污染,夏日清新的竹帘把烈日挡在屋外,丝丝凉风从窗口钻入轻拂微烫的面颊。[14] 这里没有空调、没有冰箱、没有电视电脑,甚至没有沙发和席梦思等。少开冷气1小时,就减少0.621kg的碳排放量,少吹电扇1小时,就减少0.045kg的碳排放量,少看电视1小时,就减少0.096kg的碳排放量,这些微不足道往往被我们忽略的小事却可以为地球贡献巨大的力量。

日益发达的大都市带给了我们繁华的生活,却又使我们失去了一些原始的东西。在城市里可能很难觅得一处理想的“不插电避暑山庄”,但一些城郊地区已有不少农庄发现了商机,开发了农家旅游项目以及亲近大自然的避暑方式。这种既可以拉动GDP增长也可以减小耗能和环境污染的环保健康生活是21世纪的一大亮点,现在全世界都在追求低碳生活,中国自然不甘落后,我们不仅要低碳,还要时髦又舒适,这才是真正的享受。

“不插电”的夏天让白领们意识到了低碳生活也可以安然舒适,他们中的很多人回到城里后也依然坚持环保低碳的生活准则,尽量把污染指数降到最低,例如随身带一把小扇子,上下班步行或骑自行车。这种健康又环保的度夏方式的备受推崇,反映了当今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于环保之中的。

2.“无酒精聚会”:身体健康 安全驾驶

酒后驾驶的惊险镜头总能在中国大马路上看见,交通部每年公布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想必有一大部门都是酒精“贡献”的。而就在2010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将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醉酒驾驶或被判刑。

自从交警开始严查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后,一部分有车族就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就餐习惯了。不少餐馆酒楼表示,严查酒后驾驶以后,部分聚餐就变成了“无酒精聚会”,这种转变让酒类消费明显缩水,而多数消费者都表示以后会选择用饮料和茶水代替酒类。

平日里喝酒那是私人的事,他人无权干涉,但是喝酒之后还要开车就事态严重了,这可能已经构成了一种犯罪行为,等待你的不是牢狱之灾就是生命的尽头。喝酒伤身,酒后驾驶更是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开玩笑。这也是考验我们意志力和公德心的时刻了。

无酒不成席的局面似乎正在慢慢改变,以往总能在餐桌上见到的各色酒瓶和划酒拳的仗势也在悄然转淡。对于有车一族来说,在餐桌上劝酒可能也成了一种诱导犯罪的行为了。一些交警也表示严查之后,交通安全得到逐步改善,酒后驾驶的违法现象也渐渐减少了。

越来越多的“无酒精聚会”标志着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新跨越,这种既健康又安全的生活方式将会被更多人所接纳,国民素质也会日趋提升,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社会现象社会心理造就网络新名词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网络世界;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使用着两种语言,一种是现实语言,一种是网络语言。

有专家如此评论下一代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火的使用是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分界线;下一代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决不亚于火的使用。”[15] 互联网的普及是网络新名词出现的必要条件。经济文化的空前活跃催生了多姿多彩、光怪陆离的网络新名词。网络是民意的集散地,更是创意的荟萃域。网络新名词由我们创造,由我们传播。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它的创生来源于辛勤耕耘的网友、推波助澜的媒体乃至频起响应的全社会。[16]拔地而起的网络新名词为我们演绎了新时代的网络传奇。

网络新名词出现的根源可总结为下面几个方面: 1.人们需要一种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语言,对于一件复杂的事件或者情绪,人们不再想完完整整地叙述出来,而是选择了一种可代替所有表达的东西的简单的词语。2.挑战传统,勇于创新。时代在进步,固有的思维无法顺应潮流,于是人们企图开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改变正是从网络新名词的风行开始的。而且,如今网民逐渐呈现低龄化,高文化,追求个性,创造性极强,彰显着年轻的本色的网络新名词自然就应运而生。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承是离不开模仿的。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语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复制和传播是分不开的。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被XX”类网络新词作为一个语言模因,同样是通过模仿来复制和传播的。[17] 4.网络流行新词,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把玩,但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人民的政治思想在进步,关注社会动向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层出不穷的重大社会公众事件使网友们的质疑、不满、抵触和愤怒得到了爆发,他们以插科打诨或嘲讽挖苦的方式在表达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认识,他们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在网络新名词的造词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新词新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最能迅捷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状态的活语言材料,具有丰富的人文蕴涵。[18] 网络新名词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网络词语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民主化进程正在加快,人们日益关注社会和自身权益,这点还是让我们欣喜。

但很显然,对于我们整个社会而言,我们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现象、去解读其背后的社会学喻意,我们更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深刻理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

以这些网络新名词为突破口,深入了解社会公众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诉求,顺应民意,去理顺我们生存体系中的杂乱无章的秩序,才是真正对我们这个时代负责,对我们的社会负责。[19]这也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网络新名词是被现实世界的这般那般催生而来,它们好像社会的酵母,慢慢地将事实和观点放大。这些网络新名词折射出这些社会现象的最新动态和民众的社会心理。如今,网络与现实相辅相成,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的种种现象相辅相成。它们就是放大镜,它们就是风向标,它们就是民意的判词。

总而言之,日趋发达的网络如此快捷方便,我们应细细寻究万众追捧的网络新名词与现实社会的一丝一毫联系,打开一扇新的视角与思维之窗。

参考文献: [1] [2] [18] 宋子然 杨小平《汉语新词新语年编(2 0 0 6-2 0 0 8)》序 [3] [4] [6] [7] [8] [14] 新名词网 [5] [12] [11] 百度百科 [9] [10] [13] 大众点评网

[15] 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16] 金惠康 《新桐技》第二期——【学科研究】《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真是洪水猛兽?》 [17] 靳琰 张婧《 人民论坛 》(2010年第8期)——《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新词辨析》 [19] 刘长锋 天涯社区 《网络新词是一本完整的民情手册》

《北京日报》2000.06.18——《网络语言生成另类文化?》

《中国青年报》——《让新词语来得更猛烈些吧 第三次高峰来临》

《中国青年报》—— 原春琳《新词语会不会削弱汉语的独特魅力》 《新闻界》2008年第三期——《网络语言传播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中国青年研究》—— 曾坚朋 杨长征《青少年“网络文化”现象调查报告》 《文汇报》1998.11.29——《钱乃荣 徐川山:新词语访谈录》

《时代商报》2009.11.04——《社会文化心理视野下的网络新词》

中国校媒网—— 何佳星 陈丹丹 林如莲《林伦伦:宜“疏”不宜“堵”》 顶端网—— 邬 敏 《网络传播与网络新词语》

新华网 2009.12.25—— 李亚红 李京华 《网络新词“另类表达”世情民心》

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10.14——《北师大教授称俯卧撑等网络新词体现世情民心》 金羊网—《羊城晚报》2009.11.08——《网络新词折射社会文化心理》 解放军网—《新闻晚报》2009.12.28——《进入日常生活反映世情民心 网络新词的另类表达》 中国语文网——《语言的发展折射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和意识的变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7.22《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二篇:论当今社会现象见义勇为与生命价值

10级德育课 课题研讨论文

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见义勇为

现象分析

班级:高速铁道1001 姓名:王家园 2010年12月26日

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见义勇为

现象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越来越重要了,而见义勇为的现象也是频繁的发生。当今的舆论也就是否该见义勇为作了深刻的讨论。见义勇为是应该的,也是我们所必须的,而合理的见义勇为犹为重要。但对见义勇为,我们都该量力而行。

关键词:见义勇为、生命价值、公德法律

谭千秋,男,中共党员,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当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迅速组织同学们向楼下疏散。当他得知有几个同学还没有离开,立即返回教室。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扑了上去,用双臂将4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的遗体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他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荣誉称号。2008年5月16日晚,人们在地震中为保护学生牺牲的谭千秋老师的骨灰在其妻子张关蓉和其他家人的护送下抵达长沙,并将送回他老家祁东县安葬。在黄花机场,100多辆出租车自发为他送行。湖南大学约1万名学生手持蜡烛迎接他回到母校。他是一个伟大的老师,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

一、见义勇为的概念

所谓见义勇为,《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最早出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宋史·欧阳修传》中载有:“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气自若也”。可见,在我国古代,见义勇为是人们所追求的道德标准。

有很多学者从民法角度上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的概念应表述为:为了使国家的、集体的或者他人的利益避免或者减少损害而做出合乎正义的行为”。有些学者从正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应是指公民为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人身及财产遭受侵害,奋不顾身,勇敢地做出的正义行动”。也有学者从更行政法的角度认为:“见义勇为行为是行政协助行为。一方面是因为见义勇为者在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违法犯罪活动的侵害或自然灾害的损害时,没有对其进行维护的义务。另一方面,国家有义务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我以为,从见义勇为的本意出发,见义勇为的概念应该是:“不负有特定义务的自然人为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而作出的行为。”

对于见义勇为,为此,1993年6月由公安部、中宣部等部委联合发起,经民政部核准后依法登记而成立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它是由公安部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以发扬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宣传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研讨见义勇为理论问题,推动见义勇为立法等为主要任务。

二、生命价值的分析、理解

儒学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导思想,在生死观上传统儒学对于死亡是抱有回避的态度的,孔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意为连生的道理都弄不明白,又怎能去谈论死的事情?即要人们关注、感受现实的生命,追求现世的生命价值,而不要费心考虑死亡的问题;儒家思想中,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为国家效忠,发扬忘我的精神。孟子也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 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社会意义,而不是它的自然存在的价值,人的自然生命只有在其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才有意义;儒学被汉朝董仲舒演绎成了以政治化要求为最高价值选择的纯社会道义论趋向;到宋朝理学,更是提出要“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完全将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给抹杀了;儒学还认为人的生命保全是生存的首要基础,但绝不是生存的目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之说,使得整个儒家学说将个体生命的超越归趋于宗族大生命,将个我的生命溶入于社会国家的大生命中。从整体上看,儒家学说还要求将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与人生事业的无限追求相互依附,不懈地追寻人的超越意义。

生命,按照恩格斯的解释,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体地讲,生命是蛋白质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本世纪遗传密码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人生学的角度讲,人的生命就是指人的存在。人的生命的存在是人的价值中最为首要最一般的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生命的价值还在于它是人类得以进化和延续的载体。每个人都会死,而人类生命之流却绵延不绝,正是因为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中保存着人类的基因,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初生的婴儿既不会做工,也不会种田,可谁会说婴儿没有价值?婴儿向社会贡献的就是他自身,就是人类的未来。婴儿所具有的价值,就是一种生命的价值,物种的保存的价值。肯定生命对于人的价值的依据还在于,生命对于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一旦失去生命,什么都谈不上。人生的河流不可逆转,生命转瞬即逝,浪费生命就是放弃创造人生价值的机会,就是放弃人生责任。

总之,生命是人的价值中最首要最一般的价值,人生宝贵,应珍惜生命。除非为了更多人的生命,杀死一个人是不允许的,除非为了更多人的安全,威胁一个人的生存是不道德的。一个生命价值非常有限,所以我们的生命非常宝贵,但他的精神是无限的。中国文化倡导立德、立功、立业,这就是精神价值。肉体会很快的消失,但精神价值非常重要。生命总是暂时的,但是生命的光辉可以是永恒。把永恒的生命价值和现实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能会对见义勇为群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见义勇为≠匹夫之勇

我钦佩见义勇为,但前提应该是保护自身的安全。这不是自私,而是合乎自然的人的本性所在。所谓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对于罪恶,我们作为普通的市民,应该在力所能及和保

护自身的基础上配合警方打击罪恶,但是,我们没有执法的权力,因为法律没有赋予我们执法的权力,所以,我们也没有相应的义务。也许,某人可能会说我是“乌龟”,有人批评我自私,只顾及到自己,有人更会提出理论说正因为人人都“漠视”罪恶,那么罪恶才会如此猖獗!但是,我依然会坚持我的观点,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正如香港的电视宣传片里面说的:“用我们的眼、用我们的耳朵、用我们的手去配合警方打击罪恶”。

过去大人们总教导我们见义勇为,但其实这是对普通公民的一种不应有的高要求。如果我们罪恶是靠手无寸铁的市民去见义勇为来维护的话,警察干啥去了?同样这也不是自私。对,见义勇为是一种好的风气,是一种美好的道德要求,提倡它是无可非议的。但前提依然是,保证自身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你见义勇为,你道德高尚,我不见义勇为,也只不过是我本人的选择而已。毕竟,从道德的角度上,我们都是个体,对其他的社会个体并没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法律的角度上,见义勇为就像是无因管理,因为无因管理所产生损害后果,受益人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但现实就是,许多见义勇为的人流血又流泪,那个受益人往往第一时间就溜了,法律上、制度上也没有相应的保障,那么,你凭什么让我见义勇为?万一我光荣了还算凑合,万一光荣不了拉下半条人命,我家里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咋办?换个位置,假如您辛辛苦苦十几年或几十年拉扯大的儿子就这么光荣了,你感觉会如何?和谐的社会应该靠的是不断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见义勇为。

四、见义勇为之我见

对见义勇为,我的看法是:社会应当大力提倡见义勇为。但更应该鼓励人们运用智慧,而不是单单凭着一时之勇或冲动去鲁莽地见义勇为。如果那样不仅会事倍功半甚至丢上性命。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见义勇为行为、人人见了犯罪分子都噤若寒蝉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如果每个人见了歹徒行凶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地独自悠然走开,他还能指望自己遇到此种情况时会有人为其挺身而出、拔刀相助吗?俗话说:“帮人就是帮自己”曾经媒体报过许多惊人的“巧合”事件:一位老人闻听有人掉进下水道,却没人肯下去救人,老人二话不说跳进水道,救出了那个可怜的孩子——想不到,被救者竟然是他的孙子。无独有偶,在河南一农民早晨上街赶集,在马路上看到汽车将一路人撞倒在地,汽车绝尘而走,此农民也一走了之。几个小时后,他回到家中,见家里哭声一片„„那位被汽车撞倒的人,竟是他的父亲。因送医院太迟,已抢救无效死亡„„ 是啊,世界太大却又很小,这一桩桩看似天方夜谭的“巧合”初听起来还以为是那些急欲出名的人编造出来的谎言,但事后发觉千真万确,不得不佩服古人“无巧不成书”一说。媒体的报道看似猎奇,实则在表述一种立场:救人就是救自己,对他人无情无义就是对自己残忍冷漠!但见义勇为,决不意味着就支持匹夫之勇。试想,明明不会游泳或不懂自救常识,见有落水的人,硬要跳下去,救不了别人,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或虽救了别人,自己却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勇为”值得吗?再试想,一群歹徒拿着刀子行凶,你既无格斗技巧技能,又无特殊工具,脑子一热冲了上去,结果不但没有制止犯罪,自己也被捅伤或献出生命,歹徒逃之夭夭,这样的“壮举”有必要吗?而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拿出电话拨打110,或是开动脑筋,以智取胜。

中山大学伦理学教授章海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当个人的力量无法阻止犯罪行为的继续

发生时,你的首选不是持手空拳冲上去,甚至把自己的性命搭上,而是应该马上报警。报警,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见义勇为行为!警察,毕竟是专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专政工具,对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不言而喻。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许多时候,无谓的牺牲是相当不可取的。

彩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对她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石桥回答,你那么美,你在人么的记忆中一定是永恒的。不错,彩虹的生命没有石桥长久,石桥也的确没有彩虹美丽。但是我认为,虹和桥的看法都是片面的。石桥固然不美,但它长久的稳固地驾于两岸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沟通,这是它生命的价值。彩虹的存在固然只是雨过天晴的瞬间,但它那瞬间的美丽,却给人么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同样也是生命的价值。[参考文献] 1.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引发争议英雄献身 家属谁养.(新华网 2002—3—29)2.见义勇为——《汉语大词典》 P642 3.章海山教授之见——见义勇为(新华网 2007—12—28)

4.儒家生命价值的体现——《古人看人生——儒家》(听香文昌的博客2009-7-30)

第三篇:论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

成 斌

内容提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执政施政、实践误区等方面分析之后,确认任何社会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心理支撑,否则,有再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会倒退。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是适量为我与尽量为他,并持续不断地全面地相对为他增加。社会主义的出现既是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心理历史变化的趋势。这种历史的多重必然性决定了不能忽视社会心理问题,应在全社会认真地补好社会心理这门课。

关键词:社会主义; 社会心理基础; 适量为我; 尽量为他; 相对为他增加

社会主义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学说,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现实社会体系。从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出现的波折上看,仅仅只从某一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特征和本质是远远不够的,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深入认识社会主义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还十分迫切。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的学说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上阐述的,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亟待完善、发展的要求。近二十年,虽然从精神文明方面作了些探讨,但从未在社会心理上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社会心理特征及其差别,认识这些社会心理特征,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揭示社会主义的多重历史必然性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1]所以,本文就历史、活动两个方面从社会心理上对社会主义作点讨论。

一 社会心理的概述及主要分类

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存在于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思想、要求、愿望、习惯、感情、意志活动等等。因此,任何社会现象或社会过程的发生与发展都有社会心理方面的作用。在社会中,每个人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己或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社会活动中,主体使自己能生存发展的心理与行为就是“为我”,主体使对象能生存发展的心理与行为就是“为他”。[2]这种为我与为他动态地存在于所有社会关系之中,无论是个人与个人,或是个体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都有为我与为他,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量差有变化而已。

为我与为他的社会心理在社会历程概括上有历史分类,在具体行为变化上有活动分类等等。

(一)历史分类 1.无量为我,限量为他:就是奴隶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压榨剥削为特征,“奴隶主把奴隶当作自己的财产,法律把这种观点固定下来,认为奴隶是一种完全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3]奴隶全无人身自由,刑罚具有极端残酷性,不同数量地以活人殉葬。

2.极量为我,少量为他:就是封建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改进剥削为特征,“农奴制农民仍然遭受阶级压迫,处于依附地位,但农奴主——地主不能把农民当作物品来占有了,而只有权占有农民的劳动,有权强迫农民尽某种义务。农民可以把一部分时间用在自己那块土地上,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他自己”,[4]农民都有人身自由,刑罚具有严厉残害性,不同规模地以器物墓葬,政体上为世袭君主制。

3.尽量为我,适量为他: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保留剥削为特征,刑罚具有改良限制性,政体上为选举共和制,“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5]在国际关系中找借口侵略弱国,先发制人,干涉别国,操控他国,扰邻,占邻,武力扩张。

4.适量为我,尽量为他: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消除剥削为特征,“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反对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6]刑罚具有改造教育性,在国际关系中无条件支援穷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平待他国,安邻,富邻,友好相处。

历史分类是对各个社会进程在整体上作抽象描述,说明各个社会的心理基础有“为他起步价”问题,并有上升的趋势,代表着该社会的主导心理特点,是社会活动的心理“平台”。

(二)活动分类

1.绝对为我增加:就是为我的累积量增加,为社会普遍存在。人均寿命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收入储蓄增加、企业实力增强、团体组织扩大、综合国力提升等等。

2.绝对为我减少:就是为我的累积量减少,与绝对为我增加相反,为社会普遍不需。国家分裂、企业破产、组织解散、个人自尽等等。

3.相对为我增加:就是为我的比较量增加,为社会难于容受。没有为他增加情况下而为我增加,成本未涨而售价上涨,各种腐败行为,以权谋私、以业谋私,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欺世盗名、欺上瞒下,还有车辆乱停乱放、抢道占道,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商贸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欺诈行为,欺行霸市、强买强卖、非法强占、巧取豪夺、重利盘剥、投机取巧等等。

4.相对为我减少:就是为我的比较量减少,与相对为我增加相反,为社会易于容受。节衣缩食,见荣誉让、见困难上,礼让、互让、推让等等。

5.相对为他增加:就是为他的比较量增加,在一定条件下与相对为我减少相近,为社会普遍需要。新发现、新发明、新产品、新优惠、新优待、新贡献,售价降低、转产增产,赊销、分期收款,“先消费、后还款”,“加料不加价”、“升级不升价”,“提高性能不提价”、“提高速度不提价”,“增加服务不增价”、“增加配置不增价”,“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法律援助”、“扶残助残”、“扶贫助业”、“帮困助学”、“健康快车”、“慈善超市”,“送温暖”、“手拉手”、“三下乡”、“村村通”,给予社会成员受益范围扩大、时间延长,各种志愿者行动、义工,以德报怨,还有军事上的非致命武器、优待俘虏等等。相对为他增加会受到普遍赞同。

6.相对为他减少:就是为他的比较量减少,在一定条件下与相对为我增加相近,与相对为他增加相反,为社会普遍不需。所有短斤缺两、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提价谎价,乱扔废物、超标排污,对应履行的义务消极地不作为,以牙还牙、以暴易暴、以怨报德、冤冤相报,侵略主权国家、凌辱其他民族等等。相对为他减少会遭到普遍反对。

7.绝对为他增加:就是为他的累积量增加,为社会易于接受。产销总量的增加、营业总额的增加、招生总数的增加、援助总和的增加等等。

8.绝对为他减少:就是为他的累积量减少,与绝对为他增加相反,但范围不同,一般是相对为他减少的结果,为社会难于接受。强迫苦役致残致死、剥夺他人生存权利等等。

活动分类是对各种社会活动在变化上作连贯描述,说明各种活动的心理基础有“量控质变性”问题,并有确定的增减,代表着该活动的实质心理特点,是社会活动的心理“内核”。绝对与相对的含义如同众多运动员在长跑竞赛中,每个运动员各自所跑的路程是累积量,其中跑得较快的运动员比跑得较慢的运动员多跑的路程就是比较量,反之少跑的路程也是比较量。

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作用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产生都要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前提,思想体系是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同先有原料后有成品一样,在社会意识领域即精神生产领域中也总是先有社会心理,然后才形成思想体系。[7]社会主义也一样,在整个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到实践的全过程中,都存在社会心理作用。现只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执政施政、实践误区和“积木问题”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1.理论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是在阶级斗争激烈发展的情况下,有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具有正义感和科学研究精神的、有教养的分子分裂出来,同情无产阶级的处境,支持无产阶级的斗争,为无产阶级创造出来的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8]这里的“正义感和科学研究精神”、“同情”等都是社会心理作用,从马克思来看,他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在那个时代,凭其家庭地位、社会关系和本人的才学,完全有可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但是,马克思却毫不动情地舍弃这一切,宁愿清贫一生,受尽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始终和广大劳动群众站在一起,矢志不移、历经险阻地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9]在拮据的生活中,仍然坚持探索社会发展的科学真理,这就是典型的相对为他增加的表现。2.理论著作:《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159篇文献,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和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在不同层面上都涉及了为我与为他问题。开篇就从革命的首要问题上,论述了工农大多数人的生存问题,要依靠大多数,唤起大多数,占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是革命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宏观层面上论述了相对为他增加。末篇还是在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上论述了相对为他增加,甚至对国民党旧工作人员、国民党军起义和被俘人员都要给以饭吃,给生活出路。直接从工作方面论述相对为他增加的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等等名篇,鞭挞工作中相对为我增加或相对为他减少的文章,要首推《反对自由主义》。3.理论思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很显然,最终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多数人相对为他增加,包括大多数人都相对为他增加,否则就永远实现不了共同富裕。

4.理论发展: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三个代表”的逻辑起点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10]这与《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从相对为他增加的社会心理基础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不仅在相对为他增加上具有共同性,而且在现实工作指导上具有拓展性。

(二)社会主义的执政施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持久地全面相对为他增加。惩治腐败,预防腐败,查处腐败分子就是从任何有权当权的部门和个人身上消除相对为我增加。个人的严重腐败行为是以收受礼品礼金、应邀吃喝玩乐为起点,以后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发展到惊人的地步,相对为我增加的膨胀具有过程性,此间若得不到有效地遏制,就会走上犯罪道路。在不思贪、不敢贪、不能贪三道反腐防线中,不思贪最重要。[11]领导干部独断专行、脱离群众、贪图享受、生活腐化,买官卖官、跑官要官、造假骗官、害人谋官等都是相对为我增加或相对为他减少。德政、仁政、施政、虐政、暴政等包容在相对为他增加到相对为我增加的转换变化之中,德政博得赞誉,仁政赢得拥戴,施政获得稳定,虐政使得不满,暴政落得反抗。任何政权想要绝对为我增加,首先就要尽力相对为他增加,若任其自身的相对为我增加或相对为他减少发展,就有更迭的危险,这是几千年的历史写照。因为,任何政府都有自利性和公利性,[12]这是政府的为我与为他,执政者的政治失误常常是政治危局发生的主要原因,[13]这既反映了“为”的作用直接性,又反映了相对为他增加程度的后果性。所以,任何政权的丧失都存在其自身的主观作用,都是相对为他减少或相对为我增加的结果,苏东剧变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社会主义的实践误区。对“文革”的经验教训,目前只是从经济建设、阶级斗争、民主集中制、健全法制、安定团结等方面概括总结,[14]“文革”中的主要表现从社会心理上说,就是全社会性地相对为他减少。首先,对国家主席刘少奇接二连三地相对为他减少,直至铸成共和国第一大冤案。从《炮打司令部》开始,紧接着是一系列不容申辩的大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八个“为什么”、“黑六论”等等,到公开点名批判,再立专案审查,造伪证,开除党籍,围攻批斗,最后人身迫害,折磨致死,去世后也不通知其任何亲属,火化时死者用不为外界所知的少年时曾用过的名字─刘卫黄。不仅如此,还株连二万八千余人错受刑事处分,受批斗、审查、隔离、关牛棚的人更难以计数。[15]其次,全国性的大批判、大串连、大夺权、大武斗,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工厂停产、学校停课,乱诬陷、乱揪斗,声讨会、斗争会,闹派性、打砸抢„„。不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甚至任何人的生命财产也都难以得到保障。各项事业都遭到极其严重的干扰或破坏,每个个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妨碍或伤害。这就是持续十年全面相对为他减少的恶果,这种相对为他减少不是只在极少数人身上体现出来,而是社会性表现。

“文革”的不良社会心理根源至今还远未肃清,还需认真对待,否则,还会贻害多年,消除“文革”的恶劣影响不仅仅是理论实践的宏观问题,更是社会心理的微观大事。从基本理论上系统分析,从社会层面上深刻认识,要比归咎于领导的错误,归罪于集团的阴谋更重要。不然,就不能解释一浪高过一浪的群众性狂潮,也不能解释惟有陈少敏一位投了“惊天下”的反对票!

(四)社会主义的“积木问题”。现在社会主义是从封建社会中诞生的,在解决了制度、经济等问题后,还必然有社会心理问题。社会主义要有稳定的“积木结构”,首先就要扩大心理基础支撑面,以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如果宏观目标的铅垂线下没有相应的社会心理基础作支点,就会因积木升高后重心偏移而倾倒,因此,在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社会心理平台上不可能搭成持久的社会主义的积木结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农民起义即使胜利了还是建立封建王朝,资本主义无论谁执政差别都不大的现象。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尽量为他”的社会心理基础上,不但需要“大庆精神”、“龙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更需要千千万万个孟泰、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不然,就会出现道德失范、道德滑坡、道德危机、“道德井喷”,唯我、唯亲、唯书、唯上等等不和谐的现象。社会主义在承认有“适量为我”的社会心理条件下,不但需要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安居乐业,也需要持续地绝对为我增加,不然,就从理论上对个人利益问题认识不清,界线不明,就会有“五十九岁现象”、“二十九岁现象”、“前腐后继现象”、“群贪窝案现象”,小官大贪、大官巨贪、无官羡贪、当官即贪等等。这些相对为我增加,极量为我的表现是典型的封建主义的社会心理特征,由此可见,“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习气、习惯、传统和偏见是社会主义最危险的敌人。”[16]这些问题都出在社会心理上,社会心理这种“操作系统”似的“平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支撑着在社会中运行的所有“应用程序”。这就犹如原始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31”,奴隶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95”,封建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98”,资本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2000”,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XP”,每一个操作系统对应用程序的支持程度是不同的。“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7]就是指全社会性的相对为他增加要不断地全面升级更新,使社会心理这一“操作系统”能支持所运行的社会主义“应用程序”,否则就会没有响应而“死机”,社会主义的大厦也要被社会心理的历史惯性拖崩塌。

几十年来,由于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实践上的偏废。只强调了物质生产、所有制、经济基础等等与物质文明相关的问题,即使是精神文明建设也偏重于硬件设施上,缺乏有实质性意义的具体内容,所以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不良现象还愈演愈烈。以往对社会主义只注重宏观“卡夫丁峡谷”跨越的探讨,忽视微观社会心理的探究,结果存有群轻折轴之险。

结 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1.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有其相应的社会心理支撑,否则就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是适量为我与尽量为他,并持续不断地全面相对为他增加。社会主义的出现既是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历史变化的趋势,但这种变化决不是不经过艰苦奋斗就能自然形成,自动实现的。

2.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政治经济上,要在社会各层面全方位地阐述,若教条地笃守经典,排斥从多方面认识社会主义,那是不完整的,最后只能导致悲剧的结果。因此,理论界对此类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展开深入地探讨研究,以求深刻认识历史的多重必然性。

注:

[1]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72页。[2]成 斌:《社会心理学术语概念的归纳提升与逻辑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专辑。[3][4][5]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第29、33、38页。[6] 列宁:《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第47页。

[7]赵家祥 李清昆 李士坤主编:《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8] 赵宝煦主编:《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9] 顾海良 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10] 孙宏典 李义凡:《人民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二期。

[11] 张有军 林建华:《筑起反腐的三道防线:列宁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四期。

[12] 陈国权 李院林:《政府自利性:问题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13]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历史室编:《中外历史干部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58

页。

[14] 盖军主编:《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15] 黄峥:《刘少奇冤案始末》,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6] 斯大林:《关于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斯大林全集》第六卷,第217页。[17]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3页。

第四篇:07年网络流行新名词

07年网络流行新名词:干物女、乐活族、白奴

2008年02月22日 17:19 进入2008年后,网络上又开始流行起了一批网络新名词、流行语、新“民族”。“很黄很暴力”率先流行,之后,随着陈冠希“艳照门”事件的升级,网友们又为其找到了“下联”:很傻很天真。网络上的新词历来层出不穷,2007年网上也曾流行了许多新名词、新“民族”。昨日,某网站评选出了曾在2007年流行过、并准确描述了广大网民生活状态的6个新名词,引来了不少网友关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新词汇,是否,它们也准确地描绘了你在2007年、甚至于现在的生活状态呢?

NO.1:干物女

“干物女”,泛指像香菇、干贝一样“干巴巴”的女人。这原本是日浦悟的漫画《萤之光》里27岁的女主角雨宫萤的状态,但从2007年开始却成为了众多年轻女人的生活写照和代名词。基本而言,“干物女”是已经放弃恋爱,凡事都说“这样最轻松”的年轻女人,假日时几乎都在家里睡觉,穿着高中时代的体育服装,窝在家里喝啤酒看棒球转播、DVD等,过着懒散舒服的生活。她们是独行侠或单身贵族,依赖电脑,长时间不用电脑会陷入抓狂状态,她们平时站在厨房里吃东西,假日不化妆也不戴胸罩。后来又延伸出有着相同“性格”的“干物男”。

百度一下:只需0.001秒就搜出了相关网页649,000篇,其中,甚至出现一个名叫“干物族”的社区,可见此词多么的流行。

NO.2:晒客

晒客译自英文share,意指把自己的淘宝收获、心爱之物甚至所有生活中的“零碎”统统放到网络上“晒太阳”,与人分享(本报对此曾做过相关报道)。2007年内,最流行的晒客方式是“晒工资”,尤以晒国有垄断企业的工资条为先。

百度一下:0.001秒,搜出1,020,000篇相关网页,这个数据,绝对是惊人的。据说,进入2008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当晒客,在网络匿名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隐私曝光于网络之上。

NO.3:基民

两年前,你如果在街上碰到朋友说去买基金,多半你会认为他去超市里买“鸡精”,但2007年的大盘“成全”了全民炒股、炒基。难怪有人说,在2007年里,如果你不是股民,那么你八成是个基民。虽然基金不象股票那么大起大落,但是那“小赚一笔”的心态,却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基民行列。

百度一下:中国有多少股民,大致就有多少基民,甚至更多。在百度里,轻轻一点鼠标,8,890,000篇这个数据就跳了出来,足以说明大众关注的热度。正在读报的你,是否也是一名标准基民呢?

NO.4:乐活族

2007年,有这样一群人诞生了。他们关心生病的地球,也担心自己生病,于是发起了一种新的生活运动。他们吃健康的食品与有机野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用品,骑自行车或步行,练瑜伽健身,听心灵音乐,注重个人成长,这群人通过消费和衣食住行的生活实践,希望自己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光彩照人。接受这样生活方式的人自称为“乐活族”。

据记者了解,在成都,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乐活族”行列,并且,还专门建立了相关网页,宣传“乐活”信息,交流“乐活”感受。

百度一下:勿需多言,“0.001秒,166,000篇相关网页”的数据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关注自我身体健康,这个话题本身就是永无止境的。2008年,你是否愿意加入“乐活族”呢?

NO.5:白奴

白奴,“白领奴隶”的简称,指提前消费的一类人。对于这群“白奴”而言,他们的“奴隶主”可能是房子、汽车、奢侈品,也可能是人情世故、理想抱负。他们拥有自己的办公桌、电脑,靠为雇主服务赚取报酬,但每月,他们又都必须向几个固定的“债主”还一笔不少的贷款。

据调查,“白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月供占到其收入50%-60%以上,平时不敢娱乐、聚会、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心情享受生活。

百度一下:虽说在网页搜寻上,75,400篇这个数据也不算少,但记者算了一下,那么多的“房奴”“卡奴”“车奴”,在咱们这个大都市中,“白奴”的真实数据绝对不会低于8万人。据说,腾讯QQ就曾经做过类似调查,有90%的都市白领都表明自己有过借贷超前消费的经历。

NO.6:亚婚姻

“亚婚姻”跟“亚健康”不同,它指已婚或者已有相恋对象,但感情或肉体都相当自由的群体。处于亚婚姻状态的家庭,当事人看似有着完整的家庭结构,但婚姻的缺憾有多少、幸福究竟有多少,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而如何寻找解决途径,当事人感到茫然。2007年内,由此衍生出来的婚姻被好事者分为了很多类,比如,空壳婚姻、面子型婚姻、凑合型婚姻、合同婚姻、单亲型婚姻、周末夫妻、童话型婚姻,甚至于没有婚姻的婚姻。有人说,“亚婚姻”的产生与80后缺乏责任心不无关系。

百度一下:0.001秒搜索出39,800篇相关网页,其中,有不少网页都是讲述如何解决“亚婚姻”的。如果你的婚姻也如上面所说,开始进入尴尬期,那么就赶紧上网去查查解决办法吧。(记者薛玲)

第五篇: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摘要:社会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但同时因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收入分配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且日益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焦躁浮躁、公平正义感缺失、仇官仇富等相应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寻求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心态

一、当前社会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

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代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当然,许多内容与今天不一样。现在有当代的社会问题,未来,人类社会同样会有社会问题,只不过许多内容也会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前进中新发生的,这些问题可归纳成五类:即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相对应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学习、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准

确、有效地把握当前的社会心态,正视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问题,缓解社会焦虑情绪,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一)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同时,社会心态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社会心态中的焦虑感特征突出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就表现为焦虑。青年白领穿行在拥堵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

另外,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也加重了人们的焦虑感。防范不足反过来又使得事故及至风险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焦虑。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因为心中有担心、有牵挂、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希望,当这些负面情绪充斥人们的内心和生活,势必难言幸福。换言之,焦虑和幸福感是成反比的,焦虑越多,幸福感就越少。如何破解焦虑,就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2.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

2007年,某杂志社一位记者为写一篇《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一个月时间采访了50位他认为属于中产阶层的人,令

他困惑的是这些人几乎都不认同自己是中产阶层。与之相反,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一些国家公务员也这样认为。近年来,其他机构的调查也有类似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物价的上涨可以让人感觉“弱势”,动辄几百万元的房价使人倍感弱势,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弱势化”,也可称之“边缘化”现象,有其鲜明的特征。

一是弱势化往往是以骤变的形式发生的,这当然会造成人们很大的不适应感。二是经济社会方面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些人的弱势化感觉。三是弱势有普及化、泛化的趋势。

3.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

2010年以来,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各阶层各群体普遍对社会公平的诉求比较强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对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为什么不公平感似乎还增强了呢?社会公平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4.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

近年来发生的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杀门”、蒙牛“诽谤门”、唐骏“学历门”、张悟本及李天一事件等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诚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诚信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都有相应的表现:特别是在职业生活领域,敬业精神与诚实劳动在相当部分人中失去以往的崇高价值;在个人生活领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假公务人员,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这些不诚信社会现象的泛滥,使得社会信用正面临严峻的危机考验。

不诚信带给人民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接连发生的失信案例,民众一次次感觉通往诚信的大门越来越遥远,“诚信无用论”、“讲诚信吃亏”等消极的社会心态有所抬头。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诚实守信呢?毋庸臵疑,这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国的诚信缺失与体制转轨有直接联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依靠权力维系,通过指令与计划建立经济秩序、配臵资源,不存在竞争,搞损人利己、假冒伪劣的空间很小。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

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健全,因而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空间和机会较多,失信行为容易发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5.社会群体性不满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近期,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涉“官”与涉“腐”以及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这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仇官仇富”心理,这种“双仇”的怨恨心理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一种主流民意。而近些年来,在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大量参与,借机泄愤的案例也经常发生。为什么社会中会出现这种群体性不满的心理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容易产生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过低估价社会对自己回报的倾向。也就是说,不少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怀有不同程度的“怀才不遇”的心态。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有本事的,另一方面觉得社会没有给予自己应有的机会或没有从社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一正一反,加剧了心理不平衡,不满感油然而生。同时,人们习惯进行横向比较,不乐意进行纵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与同期发达国家的人作比较,或者是和身边那些近几年生活条件看起来比自己好的人作比较。本来,自身 的生活水平是提高的,但是一些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在纵向比较。看看自己周围不少原本条件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人现在却发了财,过得比自己好,于是,内心产生了一种似乎别人的所得是对自己的剥夺的感受,进而产生诸如“仇富仇官”的怨恨心理。

6.社会存在比较普遍的浮躁心态

浮躁似乎成了现代国人的一种通病,各种人群都深受影响。想参加选美、选秀,一夜成名;想买彩票中奖,一夜暴富;嫁个有钱人,省去20年的奋斗,事实上,浮躁并非中国的专利,无论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以及如今的世界霸主美国,包括中国的台湾,都经历过浮躁。共通的一点是,社会“浮躁病”都是发作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阶段。

(二)如何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尽管社会心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应理性的看到,它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归根到底,社会心态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而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需要正视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改变失衡现象。

1.做好社会心态的监测,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

政府应当监测民众心态,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目前,我国已有28个省(市)建立了自己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还有一些科研机构也经常做一些社会心态调查。通过这类机构,及时对社会舆情进行汇集和分析,准确把握社会心态,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前提。

2.不断完善制度和社会建设

制度建设是培育社会心态长期性的、治本的策略。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尽快完善民生保障;在社会多个层面上建立健全顺畅的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分化,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为民众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扩大社会中产阶级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与融合,深入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工作,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核心价值体系入眼、入口、入心,成为国民的行为准则和毕生追求;做好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3.坚持正面引导,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心态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落到“心”上去,因此,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至关重要。政府针对社会结构变化导致部分群体归属感降低,企业改制、城市拆迁、贫富

差距拉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失衡,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导致人们的心理负担过重等情况,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因素,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变“堵”、“禁”为“疏”、“导”,宣泄和释放人们的消极情绪,保持社会稳定。

同时,可以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为龙头,由综合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学校及其他的社会组织开设的心理治疗机构和咨询中心等组成,建立心理卫生整体网络。社会心态的疏导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性指导,在这方面有许多纯技术性、技巧性的知识及方法应该教给社会成员,如怎样克服认知不协调而造成的焦虑,怎样更快更好地适应多变的情境,怎样克服习惯性思维方式带来的惰性,如此等等。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免费的心理咨询热线,和在社区、学校等场所举办一些免费的心理健康讲座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知识。

总之,社会心态是由国民的个人心态集合而成的。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修养,不断提高境界,在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努力消除那些不符合健康社会心态的观念和做法。

下载论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研究论文3000字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研究论文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研究摘要: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流动变化快、宣泄性倾向、认同化选择和社区化形式等主要特点,分析了网络人际关......

    论网络舆情与问政范文

    网络舆情与问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网络信息传达的速度也日益迅速。不难看出,近几年来,各大地区所发生的大事件都能够以最快的时间传播至广大人民群众,或以微博,qq,......

    心理学_社会心理与行为教育理论

    心理学 社会心理与行为教育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 2.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的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

    论网络舆论监督

    sunshine论 网 络 舆 论 监 督兰绍江内容提要: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政治生活方式。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

    显示器新名词与术语解释二

    显示器新名词与术语解释(下) 刷新率 刷新率是指电子束对屏幕上的图像重复扫描的次数。刷新率越高,所显示的图象(画面)稳定性就越好。刷新率高低将直接决定其价格,但是由......

    显示器新名词与术语解释一

    显示器新名词与术语解释 显示器的发展,尽管远不如CPU、主板、图形显示卡那样一日千里,但也并不等于它止步不前,相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等层出不穷,为此笔者深感有必要......

    社会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言语行为性别差异

    摘 要: 毕业论文范文言语行为性别差异是英语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语音等多方面对男女言语行为的差异进行了总结,并从 社会心理、社会地位和权力、个人心理、男女生理差......

    “四网合一”新名词,让传统网络串联着动起来

    “四网合一”新名词 让传统网络串联着动起来 “四网合一”是由长沙飞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出的新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既是传统营销、移动手机营销、互联网第三方营销渠道三者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