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

时间:2019-05-14 07:5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

第一篇: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

原 创 承 诺 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摘要„„„„„„„„„„„„„„„„„„„„„„„„„„„„„„„„„„„„„„4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必然要求„„„„„„„„„„„„„4

(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全面性„„„„„„„„„„„„4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5

(三)、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6

(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6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做法„„„„„„„„„„„„„7

(一)、了解学生个性„„„„„„„„„„„„„„„„„„„„„„„„„„„„„„7

(二)、注意因材施教„„„„„„„„„„„„„„„„„„„„„„„„„„„„„„8

(三)、善于“情”“理”结合„„„„„„„„„„„„„„„„„„„„„„„„„„8

(四)、坚持“道”“业”齐抓„„„„„„„„„„„„„„„„„„„„„„„„„„8

(五)、突出尊重理解 „„„„„„„„„„„„„„„„„„„„„„„„„„„„„ 9

(六)、提出合理期望„„„„„„„„„„„„„„„„„„„„„„„„„„„„„ 10

(七)、重视培养自信„„„„„„„„„„„„„„„„„„„„„„„„„„„„„ 10

(八)、不断给予鼓励„„„„„„„„„„„„„„„„„„„„„„„„„„„„„ 11 参考文献„„„„„„„„„„„„„„„„„„„„„„„„„„„„„„„„„„„ 12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

摘要:现代中小学生将是推动21世纪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小学生的人格培养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 作用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竞争异常激烈,生活节奏骤然变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据科学家预言:心理疾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疾病。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现代中小学生将是推动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影响到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小学生的人格培养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必然要求

(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全面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全面性①。心理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

————————————————————————————————————————— 注释:①摘自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3段

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青少年道德危机的问题,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漠不关心的一代;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出现没有信仰等现象。现在我国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他杀、吸毒等现象屡见不鲜;

2、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研究发现许多心固性疾病都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

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且心理健康本身就蕴涵着美的深刻内涵,在中小学时期应注意塑造学生的形体美、风度美和姿态美,健康的心理是实现美育的本质内容之一;

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的内在根据。从素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 注释:②摘自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5段

③[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③

②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

(三)、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发展问题的阶段。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占了全国犯罪率的70%,而14-16岁的青少年的犯罪率就占了其中的70%。中小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小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闭锁性(内心世界从开放转向封闭)、社会性(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动荡性(心理发展不稳定和可塑性大)

。据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左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自卑、焦虑、逆反心理和早恋等不良心理状态。一言以弊之,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

(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古曰:“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中小学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 注释:④摘自丁道群、王晓平等编著,《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做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形成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八点:

(一)、了解学生个性

概括地讲,由于学生主观上的要求、愿望与客观上未能满足、实现而形成矛盾心理,例如,渴望成功与实际上的常常失败,强烈的自尊与实际上的得不到尊重等,这种矛盾心理未能得到及时调整而转化为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并支配自身行为,使一些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偏离正常轨道。但每个人的气质不同,心理状态便不一样。一般来讲,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有下面四种类型。

1、胆汁质类型。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感情变化迅速、强烈、明显,性格急躁,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外向性明显,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多血质类型。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注意力、情感、兴趣不稳定,不集中,耐力差,是非观念淡薄,容易感情用事,自控能力弱。学生中逃学、打仗闹事等多为这一类型,他们常常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3、粘液质类型。这类学生表现为对事物缺乏热情,因循守旧,过分刻板,惰性心理明显,一般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师生交流自己的内心感情,心理上常常表现为自我封闭,行为上常表现为自我独立,常常脱离集体,不愿受纪律的约束。

4、抑郁质类型。这类学生常表现为多虑,缺乏自信,性格内向、孤僻。他们常常由于学习差,缺点多,自感前途渺茫而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

学生中,属于以上典型四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多,中间型或混合型为多数,学生错综复杂的心态,是影响其转化的重要心理障碍。只有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工作。

————————————————————————————————————————— 注释:⑤摘自莫雷、卢秀安、张积家《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二)、注意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别,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比如:对胆汁质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耐心、沉着、冷静的精神,批评、约束是必要的,但不应轻易激怒他们,最好是先进行“冷处理”;对多血质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善始善终的精神,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草率、轻浮、不踏实的毛病,养成办事踏实、专一,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他们的各种缺点要及时指出,并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对粘液质型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热情、爽朗、敏捷的作风,对他们要耐心、细致,如果出现缺点和错误要冷静具体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他们思考、认识、改正的时间,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跟上集体步伐,克服冷漠感,培养敏锐的反应力和办事果断的作风;对抑郁质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紧张、活泼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勇敢、大度、合群等品质,对他们要给予关怀、体贴、照顾、鼓励和支持,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对他们的要求不宜太高,组织教育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团结共事的习惯,克服孤僻、怯懦的弱点。

(三)、善于“情”“理”结合

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常常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抵触情绪,倘若学生对教师存有偏见或其他误解,他们往往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识渊博、作风正派并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热爱老师。班主任应非常富有同情心。一个哲人曾说过,要了解一个人,只须真心爱他5分钟。对学生和那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常常挨批评,遭讥讽,觉得做人不光彩,这和他们正在发展的自尊心所处的地位是十分矛盾的。因此他们非常需要别人尤其是班主任的同情、关心和帮助。电影《少年犯》中说得好:一个人经得住自然的灾难,经得住社会的磨难,可经不住亲人的抛弃。推一把可能使其踏上歧途,拉一把就可能便其改邪归正,好些人都是被家庭、学校无情推出来后才走向犯罪、走向毁灭的。在学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关心、爱护他们,尽可能地接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用真情去感染、打动他们,他们的心扉向教师敞开,才能与教师产生情感和心理共鸣。这是学生转化的前提条件。但要明确的是,情感的投入还不是开锁的钥匙本身,至多只是钥匙的毛坯,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趁热打铁,析事辨理,使其明是非,懂善恶,辨美丑,从而产生转变的内驱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四)、坚持“道”“业”齐抓

学生的转化,决不意味着要把“学生”管成小绵羊,而是要使他们在遵规守纪、文明进取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各展所能。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 转化学生,只从“道”上入手还不够,还必须使其在“业”上收获,既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气,克服不良习惯,也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学生转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化,才能见长效,见实效。

学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采、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中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转化学生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防止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学生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也大,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同情和关心,所以要和学生多接触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突出尊重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学习不及格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不完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知已,畅谈思想;老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学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也有先进的方面,我们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后进状态的信心和勇气。这一点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深有体会。

怎样尊重和理解学生呢?首先,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做好学生的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学生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落后状态,赶上或超过先进。其次,要相信学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学生无非是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学生也有积极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做他们的益友。青年教育改革魏书生说得好:“学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第三,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取得实效。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实事求是,以理服 人。第四,对学生工作要有信心。学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信心。

(六)、提出合理期望

合理的期望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发展趋势的预测标准,既有实现的必要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可望又可及的期望目标能摧人奋进,可望不可及的期望目标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放弃努力。合理的期望目标结构应与学生的需要层次结构相适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发挥主要或主异的作用,激励着人的行为。当一种需要获得满足时,这一需要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而更高一层次的需要产生了,并要求得到满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也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和水平,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提出。当学生在实现某一期望目标的过程中,切实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的时候,再及时提出高一层次的期望目标,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如果我们对学生期望的目标值过高,如对一个学习成绩常不及格的差生,提出期望“下次考试拿百分”,这样的期望目标只能使他在失败中产生“我就是不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期望目标,既不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又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

学生决不是一无是处,他们身上有不少优点,只是因缺点过多而被掩盖了,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沙里淘金般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承认和肯定,以激励他们的热情,增强他们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后进学生迎头赶上。

(七)、重视培养自信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并非是个从智能结构缺陷造成的,而是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症”。具体表现在害怕教师在课堂上当众提问,紧张的心理可以从他们脸色表情上看出来。教师课下找其谈心发现,造成害怕心态的原因是个人虚荣心在作怪,怕自己回答错了会被同学们嘲笑。学习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发问,怕伙伴说自己笨,更不敢举手到黑板前演算,本来会做的题目来到黑板前面对全班同学,由于心理过度紧张造成做题漏洞百出。曾有这样一件事,上课时老师本想找一个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这个学生看到有听课的老师,心理过度紧张支支吾吾地说错了,自己觉得很难堪,这时又听到从教室后面传来小声责备声——“弱智”。大家这样对待他,不仅加重这位差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学习恐惧症”更严重。尽管许多学生对学习上的失败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的自卑感。让学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首先应讲明道理,使其明白学习成绩差并不意味智力就一定差,只要自信、自强,方法得当、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赶上优等生。其次,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差生回答,并及时表扬。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自信心。其三,课下给学生开“小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前和他们共同预习、找出疑难,让他们会独立思考;下课后和他们共同讨论疑难并检查学习效果。每次考试前应专门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本的重点难点,给他们讲做题、答题的技巧。还要坚持“跟踪辅导”,就会使学生慢慢地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生也会从中得到更多喜悦感和成功感,逐渐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八)、不断给予鼓励

学生的自我观念,是学生对自己的基本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持有的感觉、态度和评价。学生的自我观念如何,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期望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教师的期望只有为学生所接受、认同,才能激发起学生为之奋斗的积极性。因为在教师的影响下,自以为是优等生的学生才会以优等生的标准要求和表现自己,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争先回答,对集体活动积极参加,对班级和学校管理出谋划策,主动参与。而自以为是学生的学生会以学生的标准要求和表现自己,学习不主动,对考试得分满不在乎,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对学生应该多一些鼓励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是指捕捉和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给予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对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激发和勉励他们继续努力。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一个人向着某一目标行动之前,就憧憬着实现目标的喜悦,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总给以“30分”、“不及格”、“倒数第一”等否定性评价,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应当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待差生“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们打分。”既要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又要评价他们的创造能力,可设“学习成绩进步奖”、“创造能力提高奖”等,促进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

以上八种方法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人类刚进入20世纪时就指出:“我毫不怀疑绝大多数人无论在生理上、精神上,还是道德上,都是很有限地利用 了他们的潜力„„我们所拥有的生命宝库是我们连做梦也想不到的。”科学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充分说明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可以起到巨大作用。每一位学生就像一座潜伏的火山,热能在地底下涌动,一旦爆发,威力无穷!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用我们的光和热,点燃他们心中的导火索,让他们的潜能爆发,发挥出学生人格的威力,创造“化腐朽为神奇”的神话!

参考文献:

1、林振海、陈传锋主编,《中学心理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丁道群、王晓平等编著,《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莫雷等编著,《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5)。

5、周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7)。

6、[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裴利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种偏向与纠正[J].教育探索,2004(10)。

8、莫雷、卢秀安、张积家《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第二篇: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

摘要:现代中小学生将是推动21世纪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小学生的人格培养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 作用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竞争异常激烈,生活节奏骤然变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据科学家预言:心理疾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疾病。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现代中小学生将是推动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影响到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小学生的人格培养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必然要求

(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全面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全面性①。心理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 ———————————— 注释①摘自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3段

(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青少年道德

危机的问题,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漠不关心的一代;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出现没有信仰等现象。现在我国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他杀、吸毒等现象屡见不鲜;

(2)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研究发现许多心固性疾病都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

(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且心理健康本身就蕴涵着美的深刻内涵,在中小学时期应注意塑造学生的形体美、风度美和姿态美,健康的心理是实现美育的本质内容之一;

(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的内在根据。从素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②摘自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5段 ③[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③

②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 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实效性。

(三)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发展问题的阶段。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占了全国犯罪率的70%,而14-16岁的青少年的犯罪率就占了其中的70%。中小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小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闭锁性(内心世界从开放转向封闭)、社会性(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动荡性(心理发展不稳定和可塑性大)。据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左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自卑、焦虑、逆反心理和早恋等不良心理状态。一言以弊之,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稳定性。

(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古曰:“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中小学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

————————————————

注释:④摘自丁道群、王晓平等编著,《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形成的终身性。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做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形成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八点:

(一)了解学生个性

概括地讲,由于学生主观上的要求、愿望与客观上未能满足、实现而形成矛盾心理,例如,渴望成功与实际上的常常失败,强烈的自尊与实际上的得不到尊重等,这种矛盾心理未能得到及时调整而转化为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并支配自身行为,使一些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偏离正常轨道。但每个人的气质不同,心理状态便不一样。一般来讲,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有下面四种类型。

1.胆汁质类型。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感情变化迅速、强烈、明显,性格急躁,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外向性明显,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多血质类型。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注意力、情感、兴趣不稳定,不集中,耐力差,是非观念淡薄,容易感情用事,自控能力弱。学生中逃学、打仗闹事等多为这一类型,他们常常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3.粘液质类型。这类学生表现为对事物缺乏热情,因循守旧,过分刻板,惰性心理明显,一般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师生交流自己的内心感情,心理上常常表现为自我封闭,行为上常表现为自我独立,常常脱离集体,不愿受纪律的约束。

4.抑郁质类型。这类学生常表现为多虑,缺乏自信,性格内向、孤僻。他们常常由于学习差,缺点多,自感前途渺茫而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

学生中,属于以上典型四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多,中间型或混合型为多数,学生错综复杂的心态,是影响其转化的重要心理障碍。只有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工作。

————————————

注释⑤摘自莫雷、卢秀安、张积家《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二)注意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别,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比如:对胆汁质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耐心、沉着、冷静的精神,批评、约束是必要的,但不应轻易激怒他们,最好是先进行“冷处理”;对多血质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善始善终的精神,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草率、轻浮、不踏实的毛病,养成办事踏实、专一,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他们的各种缺点要及时指出,并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对粘液质型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热情、爽朗、敏捷的作风,对他们要耐心、细致,如果出现缺点和错误要冷静具体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他们思考、认识、改正的时间,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跟上集体步伐,克服冷漠感,培养敏锐的反应力和办事果断的作风;对抑郁质型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紧张、活泼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勇敢、大度、合群等品质,对他们要给予关怀、体贴、照顾、鼓励和支持,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对他们的要求不宜太高,组织教育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团结共事的习惯,克服孤僻、怯懦的弱点。

(三)善于“情”“理”结合

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常常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抵触情绪,倘若学生对教师存有偏见或其他误解,他们往往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识渊博、作风正派并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热爱老师。班主任应非常富有同情心。一个哲人曾说过,要了解一个人,只须真心爱他5分钟。对学生和那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常常挨批评,遭讥讽,觉得做人不光彩,这和他们正在发展的自尊心所处的地位是十分矛盾的。因此他们非常需要别人尤其是班主任的同情、关心和帮助。电影《少年犯》中说得好:一个人经得住自然的灾难,经得住社会的磨难,可经不住亲人的抛弃。推一把可能使其踏上歧途,拉一把就可能便其改邪归正,好些人都是被家庭、学校无情推出来后才走向犯罪、走向毁灭的。在学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关心、爱护他们,尽可能地接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用真情去感染、打动他们,他们的心扉向教师敞开,才能与教师产生情感和心理共鸣。这是学生转化的前提条件。但要明确的是,情感的投入还不是开锁的钥匙本身,至多只是钥匙的毛坯,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趁热打铁,析事辨理,使其明是非,懂善恶,辨美丑,从而产生转变的内驱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四)坚持“道”“业”齐抓

学生的转化,决不意味着要把“学生”管成小绵羊,而是要使他们在遵规守纪、文明进取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各展所能。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转化学生,只从“道”上入手还不够,还必须使其在“业”上收获,既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气,克服不良习惯,也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学生转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化,才能见长效,见实效。

学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采、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中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转化学生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防止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学生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也大,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同情和关心,所以要和学生多接触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突出尊重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学习不及格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不完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知已,畅谈思想;老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学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也有先进的方面,我们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后进状态的信心和勇气。这一点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深有体会。

怎样尊重和理解学生呢?首先,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做好学生的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学生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落后状态,赶上或超过先进。其次,要相信学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学生无非是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学生也有积极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做他们的益友。青年教育改革魏书生说得好:“学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第三,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取得实效。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第四,对学生工作要有信心。学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信心。

(六)提出合理期望

合理的期望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发展趋势的预测标准,既有实现的必要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可望又可及的期望目标能摧人奋进,可望不可及 的期望目标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放弃努力。合理的期望目标结构应与学生的需要层次结构相适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发挥主要或主异的作用,激励着人的行为。当一种需要获得满足时,这一需要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而更高一层次的需要产生了,并要求得到满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也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和水平,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提出。当学生在实现某一期望目标的过程中,切实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的时候,再及时提出高一层次的期望目标,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如果我们对学生期望的目标值过高,如对一个学习成绩常不及格的差生,提出期望“下次考试拿百分”,这样的期望目标只能使他在失败中产生“我就是不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期望目标,既不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又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

学生决不是一无是处,他们身上有不少优点,只是因缺点过多而被掩盖了,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沙里淘金般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承认和肯定,以激励他们的热情,增强他们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后进学生迎头赶上。

(七)重视培养自信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并非是个从智能结构缺陷造成的,而是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症”。具体表现在害怕教师在课堂上当众提问,紧张的心理可以从他们脸色表情上看出来。教师课下找其谈心发现,造成害怕心态的原因是个人虚荣心在作怪,怕自己回答错了会被同学们嘲笑。学习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发问,怕伙伴说自己笨,更不敢举手到黑板前演算,本来会做的题目来到黑板前面对全班同学,由于心理过度紧张造成做题漏洞百出。曾有这样一件事,上课时老师本想找一个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这个学生看到有听课的老师,心理过度紧张支支吾吾地说错了,自己觉得很难堪,这时又听到从教室后面传来小声责备声——“弱智”。大家这样对待他,不仅加重这位差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学习恐惧症”更严重。

尽管许多学生对学习上的失败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的自卑感。让学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首先应讲明道理,使其明白学习成绩差并不意味智力就一定差,只要自信、自强,方法得当、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赶上优等生。其次,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差生回答,并及时表扬。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自信心。其三,课下给学生开“小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前和他们共同预习、找出疑难,让他们会独立思考;下课后和他们共同讨论疑难并检查学习效果。每次考试前应专门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本的重点难点,给他们讲做题、答题的技巧。还要坚持“跟踪辅导”,就会使学生慢慢地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生也会从 7 中得到更多喜悦感和成功感,逐渐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八)不断给予鼓励

学生的自我观念,是学生对自己的基本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持有的感觉、态度和评价。学生的自我观念如何,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期望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教师的期望只有为学生所接受、认同,才能激发起学生为之奋斗的积极性。因为在教师的影响下,自以为是优等生的学生才会以优等生的标准要求和表现自己,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争先回答,对集体活动积极参加,对班级和学校管理出谋划策,主动参与。而自以为是学生的学生会以学生的标准要求和表现自己,学习不主动,对考试得分满不在乎,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对学生应该多一些鼓励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是指捕捉和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给予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对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激发和勉励他们继续努力。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一个人向着某一目标行动之前,就憧憬着实现目标的喜悦,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总给以“30分”、“不及格”、“倒数第一”等否定性评价,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应当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待差生“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们打分。”既要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又要评价他们的创造能力,可设“学习成绩进步奖”、“创造能力提高奖”等,促进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

以上八种方法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人类刚进入20世纪时就指出:“我毫不怀疑绝大多数人无论在生理上、精神上,还是道德上,都是很有限地利用了他们的潜力„„我们所拥有的生命宝库是我们连做梦也想不到的。”科学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充分说明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可以起到巨大作用。每一位学生就像一座潜伏的火山,热能在地底下涌动,一旦爆发,威力无穷!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用我们的光和热,点燃他们心中的导火索,让他们的潜能爆发,发挥出学生人格的威力,创造“化腐朽为神奇”的神话!

参考文献:

1、林振海、陈传锋主编,《中学心理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丁道群、王晓平等编著,《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莫雷等编著,《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4、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5).

5、周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7).

6、[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裴利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种偏向与纠正》[J].教育探索,2004(10)

8、莫雷、卢秀安、张积家《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第三篇: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意义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那么,心理健康在中小学生中有什么作用呢?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起着什么样的引导?

第一,促进学生生理肌体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对生理肌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我国最早的医书就总结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理论,说明了人的情绪变化时生理肌体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很多,有病菌、病理和理化因素,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还有心理因素。大量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胃病等生理病患,都会因为情绪紧张而被引发。所谓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可引起阴阳失衡,血气不和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生百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小学生正处于人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在生理肌体发育的作用下,情绪很不稳定,个体心理机制还不健全,意志控制能力较差。在这一阶段,如不能对不良情绪加以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身心疾病的发生,导致教育的根本失败。目前,中小学生中自杀、出走,各种神经衰弱、焦虑、孤独、抑郁、社会紧张、性变态屡见不鲜。我们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宗旨是查明心理疾患,确定病态程度,寻找医治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带动生理肌体的正常发育,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中小学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就人个体而言,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开发学生智力的积极心理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充满矛盾与困难的,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这就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来调节个体在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健康心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有推动作用。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意义的思想活动,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机制,以确保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比较坚定的学习意志,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强的学习注意力,这些个性心理品质一经形成便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所谓人格就是品格、道德。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要求,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基本任务。中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性心理问题多而复杂,势必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从个性心理上进行调节,使个性心理平衡,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在塑造现代人的目标上,把个性心理素质放到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上,认为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程度和社会文化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程度,都是在个性的心理素质水平上综合反映。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教育的失误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创伤,以致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目前现实的教育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智商比较高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家长、教师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养成骄傲、任性、虚荣、自私、经不住挫折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现实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考试、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不断完善中小学生人格的重要措施。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学生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疗救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驱散学生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全面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打下坚定的基础,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责无旁贷。

第四,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五,稳定、协调的个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第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的职责不限于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以及发展智慧能力,学校更负有促进与指导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中小学生阶段,是人生中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还需要进行,因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势在必行。

第四篇: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

浅论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周妹

岭南师范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要】: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正常的生活。下面,我主要针对青少年的身体,智力,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对青少年心理特点作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心理特点 身体 智力 情绪 人际关系 教师方法

从参考的书籍以及个人的见解,还有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我们知道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分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行为稳定,适应性强;他们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自私,任性,嫉妒,叛逆,浮躁,忧郁,自卑,自恋,自残,自杀等。而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极其复杂,但主要因素有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

本体因素是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我们从身体健康,智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探讨一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一,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的变化,联系实际,我们知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理上是发育的又一高峰,尤其是性成熟,性成熟是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关于性问题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基本问题性别角色的形成与认同;异性意识的发展和与异性正确的共处;正确处理青春期根性发育有关的困扰等。我们知道女孩子初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这种现象往往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青少年对自己身体的知觉存在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在整个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更为不满自己的身体,她们的身体映象更为消极,并且随着青春期变化过程,表现更加的不满,这可能由于身体脂肪的增加,而男孩在这一过程却是越来越满意,这可能由于肌肉的增加。体重正常的女孩经常进行节食减轻体重,而体重超重的男孩却不大可能做减肥的事。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体对女孩追求削弱的身材负有主要责任。电影,电视节目,广告,杂志报刊等描绘的女性都是高个子,身材瘦瘦的,腰围细细的,这种形象不断曝光,向女孩和女性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如果你想要大家觉得你漂亮,你就必须瘦不露骨。这样会使女孩为追求所谓的美好身材而做出不利于身体发育的措施,如节食,吃减肥药,更甚于危及生命的动手术,所以身体健问题是十分值得我们注意的,青少年们应该合理饮食,多做些体能锻炼,遇到不懂的生理问题不要碍于不好意思而不去征询长辈的意见。都多说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

钱,健康是很重要的。

二,智力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标志。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用IQ值来表示,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中或工作任务。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智力快速发展时期,其表现为:注意力基本成熟,观察力高度发展,具有概括性,记忆力进入最佳发展期,想象力丰富多彩,尤其是逐步形成完善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性思维活跃,智力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认知正常是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是其认知的根源造成的,所以正常的认知始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正因为智力发展个体的差异,作为老师尤其需要注意因材施教,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本质与特点,积极促进青少年智能的发展,通过创造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情绪

情绪作为个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青少年期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在谋求独立的过程中在情绪情感上要逐渐的脱离父母,追求一种情绪自主,这时期情绪的基本特点,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

映射出一些基本的情绪反应。青少年的情绪资助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抗拒力,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这种情绪自主是在以父母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想着以同伴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转化的过程中产生,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会对父母的行为吹毛求疵,并努力与父母形成一种平等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家庭关系转变的实质和青少年日常的情绪体验,心理学提出了一种“体验取样方法”。研究表明,初中生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比小学阶段的儿童更突出,女孩沉浸在消极情绪的时间比男孩的时间长,青少年极端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比他们父母的多。青少年的情绪的发展会引起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及其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生一是突变的时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对自我的发现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2)自我体验强烈

(3)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但仍具有片面性(4)独立志向强烈,容易产生盲目反抗

这些都对青少年的社会人际交往有严重的影响,比如青少年对与成人的态度相对比较闭锁的,他们与成人相互关系中的独立性和平等性问题时青少年教育中最复杂,最尖锐的问题之一。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原则上是平等的,青少年有强烈而普遍获得朋友的需要,但由

于他们认识水平不高,往往片面理解友谊,容易出现一些包庇朋友错误的现象。重要的是他们容易体会消极情绪,心理上充满了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还以易出现行为上的偏差。他们最容易出现也最常见的消极情绪有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情绪。教师要扭转学生的厌学情绪就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做到与家长沟通,形成合力。对于如何消除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教师首先明白学生焦虑的表现有哪些。

在生理上,过度焦虑的学生又不易入睡,做噩梦或食欲不振,这是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他们还会表现出烦恼,焦躁,心神不宁,爱发脾气,多余动作增加,发呆,思维停滞,晕眩等。考试临场时,学生情绪紧张,面红耳赤,心速加快,血压升高,心神不宁,紧锁眉头,考试时头脑一片空白出现感知觉障碍,注意力分散,思维混乱,记忆出现障碍,只记起只言片语,不能正常分析,归纳,推理。教师要找出相应的方法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平时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师生之间多进行轻松愉悦的谈话,缓解学生的压力,帮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改变认知,还要懂得劳逸结合,考试时考一门丢一门。

无论怎样,要想真正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特点,作为教师的还得多花心思琢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青少年的情绪是多变的复杂的,人总是感性的,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和

控制,尤其是青少年这个敏感时期就更值得我们去注意了,控制好他们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就控制好了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少走偏路和歪路。

四,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的成长极其重要,尤其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还有在交往中处理好个人关系,主要学会克服羞怯的心理。

首先,我们从亲子关系来分析。对青少年期的家庭关系的研究一直聚焦在亲子冲突上,在青少年早期,父母与孩子争吵斗嘴的情况增加,与父母的亲近感减少,一起共度的时间也减少很多父母都说很难适应孩子的个性化表现以及谋求自主的努力,但最后青少年早期这种打破平衡过程过去之后,会很典型地伴随着一种新的亲子关系建立,争吵会减少,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平稳并趋向稳定。青少年期望亲子关系中能够体会到一种亲近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及帮助,得到注意和陪伴,得到倾诉和理解。而父母的感受呢,当青少年不同意,不接受父母的观点或试图辩解时,父母会感到威胁,甚至会感到孩子的叛逆。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指导,除了强调家长要进行亲子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个称职的子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当然师生之间也会存在沟通的障碍,师生沟通不顺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师生间出现沟通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地位差异,学识差异,经验主义,情绪影响要想师生更好的沟通,老师要做到修德为先,让学生内心的佩服,攻心为主,尊重为重让学生体验真情,老师要换位思考,让学生乐于接受,老师要善待学

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只有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双方才能达到共赢。,在人际交往中,青少年虽然对同龄人开放,但他们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还是很容易出现不合群现象,这些现象的表现有恐惧,胆怯,平时总是尽量避免与教师同学接触,在与教师同学谈话时也经常面红耳赤,前言不搭后语,自卑消沉,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更甚于心胸狭窄,孤僻不愿与人为伍任性放纵,教师要疏导不合群的学生首先要确定他们不合群的原因,加强他们的思想交流,倡导民主平等,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合群性格,教育学生要平等待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走出自己狭隘的世界,进入更大的领域。人际交往中也包括学生自我认识,情绪心里的自我调控,青少年通常因为羞怯而不敢与人交往,他们羞怯的心理类型有自卑性羞怯,敏感性羞怯,习惯性羞怯,功利性羞怯,导致他们羞怯的原因有先天性,也有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缺乏自信,遭遇挫折经历,缺乏关爱和温暖还有外界的暗示。解决的方法是理解学生的感受,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及时发现学生优点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引导学生向名人学习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锻炼学生心理品质,还有就是加强家长的密切联系,增强家校联系。

结束语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清楚青少年心理特点又要根据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掌握教育青少年的方法与策略,这是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应有的职责。学校也要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作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手册》刘海莉 刘春杰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8.2,《青少年心理发展》雷雳 张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3,《儿童和青春期心理》[瑞典]C.I丧兹特勒姆著 李茹 陈泽川 知识出版社,1986.8.4,社林.《打开心锁-浅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闭锁心理》[N]《德育报》,2005年2月7日.5,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第3期.

第五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心理健康

2、催眠

3、心理发展

4、逆反心理

5、心理咨询

二、简答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技术。

3、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5、简述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下载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本刊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提倡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采取相应教育对策为己任,加强学生的心理分析与疏导,让学生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

    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使我国学校教育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姓名:孙晓娴 专业:初等教育学号;122170289 摘 要:中小学的学生是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

    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姓名:孙晓娴 专业:初等教育学号;122170289 摘 要:中小学的学生是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

    3定稿 体育运动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摘 要】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和健全的人格三个特征,当代高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钟怡萍 (湛江师范学院信息学院09电本2班·湛江·52404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质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市场经济不断的取代了计划经济最终成为我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2014版) 北京师范大学大连普湾附属学校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