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目 录
摘要.....................................................1 引言.....................................................2 1 海尔跨国经营现状.......................................3 1.1海尔集团发展简介.............................................3
1.1.1海尔海外子公司的发展简介...............................3 1.1.2海尔与其它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比较.........................3 1.1.3海外子公司人员组织简介.................................4 1.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现状.........................................4
1.2.1培训与开发.............................................4 1.2.2绩效管理...............................................5 1.2.3薪酬福利管理...........................................5 1.3海尔与TCL境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析.......................5 海尔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6 2.1总体上存在的不足.............................................6
2.1.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贯彻的不足.............................6 2.1.2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存在严重不足...........................7 2.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存在的不足...................................7
2.2.1“赛马不相马”理念的不足................................7 2.2.2人单合一双羸模式的不足.................................8 海尔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策略...........................8 3.1人力资源开发之全员培训.......................................8 3.1.1培训内容...............................................8 3.1.2培训的实施程序.........................................9 3.2健全绩效评估体系.............................................9
3.2.1外派人员的绩效评估体系.................................9 3.2.2东道国员工的绩效评估体系..............................10 3.3完善东道国员工的薪酬体系....................................10 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海尔作为中国跨国经营的领航者而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研究其出发点的战略目标。为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更有效的使用人力资源,结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看法,对跨文化企业内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范。海尔集团是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力的民族品牌,其在CEO张瑞敏的带领下,不断的通过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来维持其领先地位,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人是企业最具活力的且是唯一能增值的资产,如果想保持企业的活力源泉并实现持续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让每个员工都具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每个人都发挥最大的主动性和潜能性,即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关键词:
海尔; 人力资源管理; 跨文化; 人; CEO
引 言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政府大力推行“走出去”政策开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中,能走过30年,能不断在变革过程中成长,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是不多的。海尔不仅把企业做到世界级,同时还在管理的方法论上,管理的创新上,给中国的企业,给全球管理理论研究贡献了价值。随着海尔集团企业管理面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海尔跨国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并且其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海尔跨国分公司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瞩目,无论在跨国份公司研究的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得到了创新发展。1 海尔跨国经营现状
1.1海尔集团发展简介
1.1.1海尔海外子公司的发展简介
海尔集团成立于1987年,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工厂发展成为全球首个白色家电知名品牌,并探索出一套互联网时代创造顾客的商业模式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2007年,海尔海外营业额实现超过33亿美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海外机构当属美国海尔。直至2013年止,海尔全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建立在海尔对全球市场的本土化布局基础之上。海尔已在北美、欧盟、日韩、非洲、中东及东南亚等地区建立本土化的机构,30个海外制造基地、22个贸易公司和8个设计中心的建立使海尔实现在全球主要经济区域的本土化研发、制造和营销。
1.1.2海尔与其它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比较
何志毅在海尔与TCL海外投资战略的比较中得出两者的共同点,表现在:国际市场开拓中强调自有品牌的建设;重视对国际市场拓展的整体布局;经历由出口到直接投资的过程,逐渐由单一产品发展到多元产品;重视本地化的经营管理。不同之处在于:在进入方式上,海尔进入海外市场采取的战略是“先难后易”,TCL采取的是“先易后难”,并对这两种战略进行了比较分析。
康荣平、柯银斌在对海尔和松下海外投资策略进行比较后认为,这两家公司都采取渐进的海外投资扩展模式;海外建厂都是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方式都是从绿地投资过渡到并购扩张,并且并购规模从小到大。不同之处表现在:同为渐进的发展方式,但海尔每一步跨国经营方式的转变,都大大快于松下,时间大概是松下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海尔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提高,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海尔、研究海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关于海尔海外投资的评价并不深入。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海尔海外投资的研究开始较早,特别是在关于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在美国新建投资进行本土化经营、并购美泰克、海尔与其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比较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1.1.3海外子公司人员组织简介
海尔采取的EPRG跨国经营模式是以多中心主义为主,因为跨国公司存在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以美国海尔为例,美国海尔百分百实现了人力资源本土化,没有派一个中国人,全部使用美国当地员工。海尔在美国硅谷进行设计,在南卡罗来纳州进行生产,在纽约进行销售。其中,生产与销售两家企业由原来的海尔中国总部派员创建到实现本土化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1.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现状
1.2.1培训与开发
海尔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全体员工的个人创造性和能动性。提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人才培新理念。海尔具有健全的培训体系,拥有相对较多的海外分支,海外经营经验丰富,对员工的管理比较规范,相应的入职培训、日常培训、出国前培训、回国集中培训等在各地分公司都严格执行,母子公司之间沟通频繁,知识转移良好。1.2.2绩效管理
海外分公司均会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水平对薪酬等HRM实践进行调整,往往是中外员工分别使用各自国家的劳动法,但就工资水平而言,一般中方外派人员的工资高于同等级别的当地员工,尤其是在埃塞俄比亚、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1.2.3薪酬福利管理
在欧美地区,当地员工喜欢享受生活,不喜欢加班,休息时间聚会较多,在非洲和中东地区也是如此,但中方员工会经常加班,工作更加勤勉。此外,外方员工的表达比较直接,中方员工则比较委婉含蓄,思维方式也不同。海外分公司会根据当地的宗教习俗等文化差异对工作时间、节假日等福利措施进行调整。
1.3海尔与TCL境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海尔和TCL同为中国跨国企业的领航者,选取内生因素基本相同的两家知名企业进行分析,一家是海尔集团的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工厂,一家是TCL集团的越南同奈省工厂,母公司海尔集团和TCL集团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跨国经营的代表性企业。分析资料来源于访谈调查、企业的官方网站、研究性论文、新闻报道等,两家工厂的内生因素、外生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经营绩效情况如表1所示。
图1 2 海尔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2.1总体上存在的不足
2.1.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贯彻的不足
由于海外分公司所面对的文化传统、法律制度以及宗教习俗等存在差异,中国跨国企业几乎都会对其HRM实践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海尔也是其中的一员。综合看来,海尔集团海外分支机构,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倾向于采取民族中心与多中心主义混合的模式,而并非采用单一模式,只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混合程度较弱,以民族中心主义模式为主,这与传统研究结果存在不同之处。此外,在不同国别的海外分公司一般倾向于采用同一种HRM模式,且在与母国文化相似的地区,更倾向于采用与母公司相同的HRM模式,从而不能更好地贯彻多中心主义和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2.1.2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存在严重不足
海尔的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并未能做到全员培训的程度,人员的培训与开发的程度与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
2.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存在的不足
2.2.1“赛马不相马”理念的不足
海尔的赛马不相马用人机制确实能给海尔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但同时在团队成员中会出现不健康的竞争思想。每一位员工都想通过在赛马中崭露头角得到领导的重视与赏识,这样会使有的人为了力争上游,而不愿把自己掌握的对团队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资源与团队或企业中的其他员工共享。一旦出现这种思想团队,在完成既定目标进程中必然会放慢速度,甚至止步不前,这样的局面对团队和企业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企业不改变团队建设发展现状,那么这种不健康的竞争思想,便会不可避免的在团队或企业中发生。一旦团队成员中拥有这种不健康的竞争思想,企业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助便被打破,团队成员之间也不再高度信任,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2.2.2人单合一双羸模式的不足
人单合一双羸模式下,新组织绩效评价遭遇瓶颈。海尔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虽然有较长时间的跨国经营历史,但是却缺乏一套有效的国际人力资源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也严重制约了海外企业的发展。
3海尔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策略
3.1人力资源开发之全员培训
3.1.1培训内容
针对外派人员的培训:一是系统培训有关母国文化背景、文化本质和有别于其它文化的主要特点,此为“知己”;二是培训外派管理人员对东道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此为“知彼”。使外派人员及其家属在心理上和应付不同文化冲击的手段上做好准备,可以采取环境模拟、文化研究、外语培训以及组织各种社交活动的方式。
针对东道国人员的管理、技术培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人员的培训主要侧重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有关的生产技术的培训,一般侧重于从母公司或第三国转移到东道国的生产技术。培训对象多数是生产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的管理人员。3.1.2培训的实施程序
外部培训:公司在雇员及其助手赴任前的几个星期中,要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其它培训选择到任后的文化课程和语言课程,这种培训一般要持续一到三个月。
内部培训: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或其他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利用企业内专设的培训教室,在工作时间外利用生产设备仪器进行培训。
在职培训:通常是为了满足个别经理的要求和他们的特殊工作而设计的,其特点在于培训职工不离开工作岗位,可以目前担任的工作为媒体而接受训练。在职培训强调实践性,由更有经验的上级监督、指导受训练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由于在职培训可以在工作中进行,时间约束性小,对外派人员来说,更适合于文化差异的调节。
3.2健全绩效评估体系
3.2.1外派人员的绩效评估体系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派人员的绩效评估标准应由三部分组成,即硬目标、软目标和情景目标。对硬目标的评估:首先的工作是确定硬目标中各指标的权重,把硬目标的结果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直接比较,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最后结合各自权重,综合加权评定出最后结果。
软目标的评估:对软目标的评估主要采用度评估法,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发的对象包括上级、下级、同事、客户以及本人。
对情景目标进行评价:组织公司高层对跨国经营相应的情景目标从国际环境和总部政策两个角度进行集体评价。3.2.2东道国员工的绩效评估体系
东道国员工的绩效评估体系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别的重新设计,东道国员工可以直接纳入跨国公司原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但是对东道国员工的评估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即绩效评估过程当中对同一职位、同一层次的本地员工和母国员工应该一视同仁,不能用双重标准二是文化适应性原则,即根据东道国当地文化对原有评估体系做相应的调整,评估指标和方法不能违背当地的文化习惯,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3.3完善东道国员工的薪酬体系
跨国公司在为各国的子公司制定薪酬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行为,有关的劳动报酬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当地的文化倾向。同时还要与母公司的整体经营战略相一致,即工资和福利津贴。
结论
本文对通过对海尔集团跨国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现状的研究,综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分析方法、管理模式,突破了目前的学者把研究的目标定在在我国经营的别国的跨国公司或者是合资公司上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海尔跨国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系统的实施的管理模式。对我国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
本文不仅丰富了当前关于海尔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的祥序,同时为已进军海外市场或处于准备阶段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适应西方社会的、高效的、支持中国企业国际化及提升组织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林肇宏,张锐.中国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实践研究———基 于 深 圳5家 高 科 技 企 业 的 案 例 分 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2):97-104 [2]熊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人才,2003(10):32-37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竣辉.企业发展,战略制胜——海尔发展战略模式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朱丹.企业国际化经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M].经济管理,2001.4.
第二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差异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跨国企业面临着国家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的问题。文化差异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问题,文章分析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经营的影响。并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面考虑,分析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几种模式,我们需要根据中外企业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文化整合模式,以实现跨国并购得战略目标。
[关键字]跨国经营,文化差异,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全球最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罗兰贝尔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日前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挑战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对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而言,文化差异在很多情况下是问题的核心,中国企业通常会对市场的认识不够升入,缺乏有充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报告称,中国企业目前进行海外开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自我开拓和收购兼并。格兰仕、海尔等走的是从代工到区海外建厂的国际化之路;联想、TCL等则采取的是收购兼并方式。无论是何种方式,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都要关注文化的差异对公司经营和绩效的影响。
一、国际经营中的文化差异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正逐步融入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经贸和商事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跨国合资越来越普遍。跨国公司在经营等各个方面就会产生文化差异和冲突,文化差异主要是三种文化的不同:国家文化、组织企业文化、行业文化。
(一)国家文化
国家文化涉及对于一个国家成员来说习以为常的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它是一个国家成员共同分享并且决定其生活模式的一组行为准则、价值观和事物优先级别的系统。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中,国家文化的影响是强烈的并且长期存在的。
(二)组织企业文化
组织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和管理风格等等。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企业成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行业文化
当被雇用在功能相同的行业的一组人,这些人有着与那个行业相关的共同的原则,价值观和信仰时,行业文化得以存在。行业文化通过对个人进行职业培训得以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子文化,带有鲜明的国家文化特征。国家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持续地对其成员和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层面上,企业文化则更多的表现在实践层面上,但国家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多企业和行业文化的差异。
二、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国家、企业、行业文化差异对企业的跨国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二是企业对外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由于来自不同国籍、不同组织及不同行业职员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生活目标及行业规范,这必将影响企业管理的正常运作,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在企业外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只有当原有传播沟通的价值观念被你这个市场所认同中,企业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去。
(一)国家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对待自然、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态度不同,从而对跨国经营的文化及生产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组织经理虽然每天在不同环境中工作,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许多原有国家文化方面的价值观。跨国经营在东道国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体系必然存在与政府部门、东道国企业及消费者沟通的困难。由于国家差异导致的消费者喜好不同,使得东道国市场容纳新产品的程度也与预期不符。比如:在日、韩、中国台湾和香港澳门地区对新产品接受晚但一旦接受则普及快。而在欧美等国家易于接受新产品但普及起来却慢。来自不同国家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模式和偏好及决策冲突,而且由于下级职员的国家文化差异使上级命令、决策在传导及执行过程中都困难重重。所以国家文化差异负面影响了跨国经营的绩效。
(二)组织企业、行业文化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对于合作企业而言,原来两个企业文化截然不同,代表着各自公司的特征、管理者的思维定势和惯用的管理方式不同。由于双方之间的企业文化差异,对彼此行为的可预测性降低,模糊性增加,很难将这些不同背景、阶层的人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群体。行业文化差异使得他们的职业社会生活涉及的内容、物质有所不同,来自不同行业文化的人员在解决问题等方面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偏爱。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差异都阻碍了跨国经营的有效合作。
随着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要想在多元化的全球竞争中获胜,就必须了解和拥有多元化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虽然无法直接照搬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但可以通过跨国并购来融合两家企业的组织惯例和管理风格,从而了解和掌握基于不同国家文化的企业文化传统的精华。因此,如果能够充分重视双方企业现有的业务的相关性、企业规模及文化宽容度等因素对并购整合的影响,将企业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差异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并使其对并购绩效产生正面影响。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近年来,我国企业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拓展市场,这些并购事件时间密集、金额巨大、涉及众多行业。由于并购双方企业所在国家、行业、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双方的企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跨国并购之后的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中的关键一环,文化整合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并购目标的实现与否。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就是在整合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增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价值,建立并购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拓展并购双方员工的全球化思维,从而在跨国企业中形成多元化和整体化的统一,增强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
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在充分考虑企业各种情况下,必须重视所面临的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双重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根据并购双方所能接受的文化改变程度,采取相应的文化整合模式。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模
式大致分为以下五种:吸收型、分隔型、融合型、引进型及全面改革新型。
(一)吸收型
一般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并购方企业文化比较强势,被并购方企业规模比较小,还没有形成强劲的企业文化,这种情况下的被并购的企业文化会完全消失,完全接受并购方企业的文化。思科、通用资本、可口可乐等公司在并购中常常采取这种文化模式。中国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并购整合能力,因为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
(二)分隔型
一般是并购方企业和被并购方企业不在同一行业,双方的企业文化都在本企业内根深蒂固,并都在企业经营方面取得了成功,并购只是母公司多元化的战略行为,并购后双方企业保留各自的文化。
(三)融合型
当双方并购企业都比较优秀,又属于同一行业,这种文化整合模式有助于新企业真正整合双方文化的精华而形成新文化。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并购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中国企业在实施这种文化模式时要注意:
1、真正理解文化融合是要融合双方文化的精华,剔除双方文化中的不合理部分;
2、必须系统地了解被并购企业领导团队的核心能力和行为风格;
3、并购整合过程中要重视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
(四)引进型
这种策略防的主要特点是并购方不整合被并购方,而是让被并购方的文化影响并购方的文化发生转变。当并购方在行业内的地位或某领域不如被并购方,或者被并购方对并购方的战略文化调整有积极促进的作用时,需要采取这种文化整合模式。
当中国企业通过资金优势或者运用某种谋略而并购了一家外国企业时,中国企业文化可能还处于不完善的水平,而外国企业虽然被并购但可能其企业文化是强势完善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应从整体企业的发展考虑,充分重视和吸收外国企业的优秀文化资源。中国采取这种模式也能够赢来外国企业员工的满意和支持,避免双方出现许多文化冲突。
(五)全面革新型
这种模式适用于企业并购后不保留任何一家企业的名称,而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和构建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并购双方的协调不再与重新确定事业领域,而注重于重塑一个企业。文化整合涉及到并购企业双方一体化的过程,需要双方互动地做出一体化的合作决定。
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得文化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五种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包含了中外两种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学习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往往将其组合起来混合使用,形成各种组合模式,以完成单个模式无法完成的使命。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过程中,要根据中外双方企业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模式,有效利用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创新,进而达到预期的整合效果。
四、总结
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个隐形的杀手。通过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文化整合,使合作企业在共同经营目标驱动下,最大效率的为企业创造财富。中国企
业跨国经营的文化整合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国家和企业的文化差异,采取恰当的文化整合模式,避免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吸收不同国家文化中的精华,从而在跨国企业中形成多元化和整体性的统一,增强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实现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蔡雯,蔡斌,略论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经济与管理,2002
年第1期
[2].何超华,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理论与运用,商业研究,2005
年第1期
[3].刘丽霞,中外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第5期
[4].庄恩平,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整合与跨文化商务沟通研究,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李拓晨,许辉,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3期
第三篇: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下面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出发,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员工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的企业发展命运,并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参见林泽炎: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中国两种典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2期)。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索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必要首先探索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根据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身体验,发现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员工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员工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员工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用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员工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员工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征、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员工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员工是积极的,主动的,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业领导集体,首先是把员工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来看待,员工有思想,有追求,有七情六欲,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将员工视为公司主人、活动主体这种观念,大多在领导比较开明、民主,并且公司目标比较明确、所有员工都能认同的公司较为常见。这种观念的形成大多是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公司领导集体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强制公司所有员工认同的结果。
二、国内企业几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认识人和管理人都是相互相成的。就是说,对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人的措施。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比如经常提到的四种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认识人与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种历史演变。
既然对人有什么认识,对人就会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那么,根据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两种典型看法,便可推知国内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是在将“员工视为公司附属物”这种人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利掌握在企业核心人物手中,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企业核心人物人格、思想的外化;
(2)员工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机器,对于企业决策,只有无条件的执行;
(3)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能是健全的,但一切可能都是机械的,无效的。
(4)将人看作“工具人”,只求人奉献,而不予人以激励;
(5)只想“控制人”,而不会想到尊重人。
2.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
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是在将“员工视为活动主体、公司主人”这种人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利定位于公司的所有员工,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根据公司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作出的;
(2)所有员工可以参与决策,充分体现民主,决策是在科学程序指导下理性研究的结果;
(3)公司员工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的人;
(4)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据员工的心理、行为表现制定的,并不断修正,其目的是为了极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将人看作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只有给予良好的激励,才能进行充分的开发;
(6)“着眼于人”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7)工作绩效是衡量员工的主要标准。
三、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人的表现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所有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表现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人们的思想观念活跃了,行为开放了。这是人性本身的一次解放,也是人权得到尊重的真正体现。人们都在寻求一种展示自我的机会,大的社会环境也确实给人们提供了这么一种机会。但是,由于这样那样各种旧的积习的影响,人们在一个小的环境,如工作单位中展示自我时,不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其中就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下面结合国内企业两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谈谈人们在这两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的心理、行为表现。
1.封闭式的自危表现
封闭式的自危表现,是所有企业员工在“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各自表现为心灵闭锁;
(2)员工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员工为了取悦于“家长”,随意破坏企业管理程序,中层管理人员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放弃责任;
(4)企业会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小集团”,破坏正常的信息沟通程序;
(5)员工工作绩效平平,却为了保住某一位置,表现出破坏团结的行为;
(6)企业发展缺乏战略考虑,人人都在“为今天”而活着。
2.开放式的悦纳表现
开放式的悦纳表现,是所有企业员工在“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企业员工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彼此悦纳对方;
(2)所有员工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3)所有员工能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4)企业员工以主人的身份,按照有效的管理程序、信息沟通程序,自觉参与科学决策的制定;
(5)企业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卓有成效;
(6)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并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
(7)员工为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感到自豪。
四、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前途
企业是要人来做的,难怪有人说:“办企业就是办人”。人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会有不同的行为、心理表现,那这些人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又会将企业的发展引向何方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内知名企业和失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请见下表)。
国内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表
主要参考:《领袖商论》(上、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
国内失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失误表
主要参考:《领袖商论》(上、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企业革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根据国内现有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的分析不难看出,任何企业只要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会迈上科学、有序的轨道,企业员工就会团结协作、积极主动、行为规范、不断创新,那企业的发展前景将是美好的。
如果一个企业在实际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实施“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模式,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会步入混乱、无序的轨道,企业员工就会私欲膨胀、各自为政、放弃责任、混时度日,这定会将企业推向衰败。
五、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讨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我国推行什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结论似乎已不言自明:那就是应广泛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这是我国二十年来,经过无数企业的兴衰、成败所验证了的结论。
那么,具体在一个企业中应如何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在这一模式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了解被管理者的心态,尊重他们的心态,根据其心态,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下面以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目前国有企业员工的心态调查
中国企业的员工怎么了?一系列资料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正在下降。积极性滑坡具体表现在:(1)劳动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不理想。当前企业在转轨的过程中,只有35.8%的工人回答“愿意”超产,只有25%的工人表示愿意接受困难任务。(2)工作责任感普遍不如过去。问卷调查中,回答能高标准地对待产品质量的只有46%的人。回答能平时注意原材料、水、电消耗情况的只有38%的人。(3)主任翁意识趋向淡薄。调查表明:只有32.7%的人认为“自己对企业兴衰也有责任”;64.2%的人不愿关心本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有67.5%的人见到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时,不能出来制止。
郭晋刚等对国有企业员工需要层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员工需要的层次与需要的满足的层次相差很大,其中最明显的是生存需要,生存需要最需要满足,而满足的情况最差。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关于企业员工价值取向的调查,得到了与以上类似的结论:员工在就业选择上,挣钱是主要目的。北京地区46.4%的青工认为挣钱是工作的主要目的,76.9%的青工认为假如有机会要选择“收入比目前高的工作,不怕工作辛苦和冒险”;有91%的青工表示愿意到合资企业工作,理由是“收入高”。广东地区表明:64.2%的的员工不满意自己的职业,32.9%的员工想调离本单位,30-40%的员工在外搞第二职业。王奋宇的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有41.8%的青年对“工作报酬”表示不满意,仅次于对“培训机会”不满意的比例(56.7%)。有41.5%的人对“晋升机会”表示不满。青年对职业的预期,只有10.9%的人愿意做一名一般工人,追求“技术型”职业生涯的人占36%,追求“管理型”职业生涯的比例最高占41%。
但也有例外,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研究发现,工资和奖金因素在工作重要性的排列中列第6、第8位。
激励工人的因素并不是高额的奖金,有些企业奖金发得越来越多,但干劲却未见有很大增长的事例并不鲜见。据心理学家研究,管理人员主要满足的方面有:(1)成就感(有41%的提及率);(2)被赏识、嘉许(33%);(3)工作本身(26%);(4)具有一定的责任(23%);(5)晋升的机会(21%);最后才是(6)工资(15%)。很明显,这说明了非金钱因素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即便有时工资被当成是一种满足的重要因素时往往也总是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着,如得到了较高额的奖金就意味着工作取得了成绩,受到了上级的嘉赏等,而不只是单纯为了金钱,是一个孤立的满足因素。
在以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改革中,企业员工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主要表现:(1)失落感。自豪的“全民员工”变成了“合同工”,“铁饭碗”变成了一纸合同。(2)不公平。“亲亲组合”、“行政权力的干预”等会使人感受到竞争的不规范。(3)实惠不够理想就跳槽。(4)感到缺乏适当的保障。
2.根据员工心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
总之,不管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员有什么样的需要,他们都在努力提高各自的生活水平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等,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便是这种心态的外化。这种心态的充分显现,一方面给人们已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员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愈来愈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给现有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管理者,应摒弃原有“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风格,尝试、实践“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以“深入理解”方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提出有助于你的下属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目标的管理措施,这是现代管理者应追求的管理境界。下面便是如何根据员工的需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一些建议(见下表)。
需要层次与管理对策表
需要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要,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要,就表示存在着激励因素。如佛教宣扬的“四大皆空”,看破“红尘”,舍弃“七情六欲”,视功名利禄如尘土,似乎无所需求,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更强烈更迫切的信仰需要。正是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信徒门才被激励出常人难有的力量,作出人们难以忍受的牺牲,克服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相传唐朝玄奘和尚西域取经,历经七十二难;达磨参禅面壁,花九年工夫,尤见需要对人的激励作用。管理人员如能充分了解职员的需要,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的需要包含众多的需要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员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要的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将满足员工需要所设置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理论,还要特别注意到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
第四篇: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下面从国内 企业 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出发,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员工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的企业 发展 命运,并探索适合 中国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参见林泽炎: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中国两种典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2期)。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索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必要首先探索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 历史 传统和现 时代 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根据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身体验,发现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员工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员工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员工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用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员工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员工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征、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员工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员工是积极的,主动的,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业领导集体,首先是把员工作为一个人,一个 社会 的人来看待,员工有思想,有追求,有七情六欲,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将员工视为公司主人、活动主体这种观念,大多在领导比较开明、民主,并且公司目标比较明确、所有员工都能认同的公司较为常见。这种观念的形成大多是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公司领导集体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强制公司所有员工认同的结果。
二、国内企业几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认识人和管理人都是相互相成的。就是说,对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人的措施。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比如经常提到的四种人性假设,即“ 经济 人”、“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认识人与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种历史演变。
既然对人有什么认识,对人就会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那么,根据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两种典型看法,便可推知国内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是在将“员工视为公司附属物”这种人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利掌握在企业核心人物手中,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企业核心人物人格、思想的外化;
(2)员工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机器,对于企业决策,只有无条件的执行;
(3)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能是健全的,但一切可能都是机械的,无效的。
(4)将人看作“工具人”,只求人奉献,而不予人以激励;
(5)只想“控制人”,而不会想到尊重人。
2.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
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是在将“员工视为活动主体、公司主人”这种人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利定位于公司的所有员工,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根据公司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作出的;
(2)所有员工可以参与决策,充分体现民主,决策是在 科学 程序指导下理性 研究 的结果;
(3)公司员工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的人;
(4)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据员工的心理、行为表现制定的,并不断修正,其目的是为了极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将人看作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只有给予良好的激励,才能进行充分的开发;
(6)“着眼于人”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7)工作绩效是衡量员工的主要标准。
三、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人的表现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所有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表现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人们的思想观念活跃了,行为开放了。这是人性本身的一次解放,也是人权得到尊重的真正体现。人们都在寻求一种展示自我的机会,大的社会环境也确实给人们提供了这么一种机会。但是,由于这样那样各种旧的积习的 影响,人们在一个小的环境,如工作单位中展示自我时,不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其中就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面结合国内企业两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谈谈人们在这两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的心理、行为表现。
1.封闭式的自危表现
封闭式的自危表现,是所有企业员工在“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各自表现为心灵闭锁;
(2)员工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员工为了取悦于“家长”,随意破坏企业管理程序,中层管理人员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放弃责任;
(4)企业会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小集团”,破坏正常的信息沟通程序;
(5)员工工作绩效平平,却为了保住某一位置,表现出破坏团结的行为;
(6)企业发展缺乏战略考虑,人人都在“为今天”而活着。
2.开放式的悦纳表现
开放式的悦纳表现,是所有企业员工在“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企业员工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彼此悦纳对方;
(2)所有员工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3)所有员工能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4)企业员工以主人的身份,按照有效的管理程序、信息沟通程序,自觉参与科学决策的制定;
(5)企业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卓有成效;
(6)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并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
(7)员工为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感到自豪。
四、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前途
企业是要人来做的,难怪有人说:“办企业就是办人”。人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会有不同的行为、心理表现,那这些人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又会将企业的发展引向何方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内知名企业和失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请见下表)。
国内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表
企业名称
主要理念
员工表现
理念综合分析
联想集团 办公司就是办人 职责明确
积极性高
团结协作
不断创新
参与决策
企业主人感
集体利益为重
士气高昂
以人为本,绝不是“雷区”。
拥有人才、尊重人才、管理人才、开发人才是所有知名企业的成功秘诀。
人的潜力,特别是一群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当你能很好地管理这些人才的时候,他们能帮助你实现企业腾飞的梦想。
民主、理性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海尔集团 我们现在唯一怕的只是我们自己;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 长虹集团 尊重每一个人,管理是管理者思维的管理,是管理者境界的管理,是管理者目标的管理 春兰集团 企业的动力源主要是人,在人的观念改变 小天鹅集团 企业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始终充满着忧患意识。情系员工,依靠员工。荣事达集团 营造“和商”人文环境,规范员工行为。TCL集团 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理念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建立一个好的企业,首先要练就一支好的队伍。横店集团 人才是横店致富的秘诀,我们要像珍惜我们生命一样去珍惜我们的人才。格兰仕集团 人气,企业最大的财富。杉杉集团 人才是企业之本,人才是利润之源。主要 参考 :《领袖商论》(上、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
国内失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失误表
企业名称
主要理念失误
员工表现
理念综合分析
某
A
集
团
某某总裁 总结 的“二十大失误”:
1.决策的浪漫化;
2.决策的模糊性;
3.决策的急躁化;
4.没有一个长远的人才战略;
5、人才机制没有市场化;
6、单一的人才结构;
7、人才选拔不畅;
8、企业 发展 缺乏远见;
9、企业创新不力;
10、企业理念无连贯性;
11、管理规章不实不细;
12、忽视 现代 管理;
13、对国家 经济 政策反应迟缓;
14、利益机制不均衡;
15、资金撒胡椒面;
16、市场开拓的同一模式;
17、虚订的市场份额;
18、没有全面的市场推进节奏;
19、地毯式轰炸的无效广告;
20、国际贸易的理想化。
经常处于急躁、惊恐和不平衡的心态中;军阀割据,占山为王;总裁说了不实施……不管是某A集团,还是某B集团,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认识或许是正确的,但是,他们确实又在这方面出现了巨大失误。其主要原因是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却又表现出了太多的“家长式”作风;并缺乏具体落实措施。某B集团 决策失误、人才缺乏、管理跟不上、个人意见占主导地位,未形成 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急躁冒进。拿回扣走人、头脑发热、盲目自信......主要 参考 :《领袖商论》(上、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企业革命》 中国 人事出版社(1998)根据国内现有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的 分析 不难看出,任何企业只要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会迈上科学、有序的轨道,企业员工就会团结协作、积极主动、行为规范、不断创新,那企业的发展前景将是美好的。
如果一个企业在实际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实施“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模式,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会步入混乱、无序的轨道,企业员工就会私欲膨胀、各自为政、放弃责任、混时度日,这定会将企业推向衰败。
五、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讨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我国推行什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结论似乎已不言自明:那就是应广泛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这是我国二十年来,经过无数企业的兴衰、成败所验证了的结论。
那么,具体在一个企业中应如何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在这一模式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了解被管理者的心态,尊重他们的心态,根据其心态,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下面以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目前 国有企业员工的心态调查
中国企业的员工怎么了?一系列资料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正在下降。积极性滑坡具体表现在:(1)劳动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不理想。当前企业在转轨的过程中,只有35.8%的工人回答“愿意”超产,只有25%的工人表示愿意接受困难任务。(2)工作责任感普遍不如过去。问卷调查中,回答能高标准地对待产品质量的只有46%的人。回答能平时注意原材料、水、电消耗情况的只有38%的人。(3)主任翁意识趋向淡薄。调查表明:只有32.7%的人认为“自己对
企业兴衰也有责任”;64.2%的人不愿关心本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有67.5%的人见到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时,不能出来制止。
郭晋刚等对国有企业员工需要层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员工需要的层次与需要的满足的层次相差很大,其中最明显的是生存需要,生存需要最需要满足,而满足的情况最差。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关于企业员工价值取向的调查,得到了与以上类似的结论:员工在就业选择上,挣钱是主要目的。北京地区46.4%的青工认为挣钱是工作的主要目的,76.9%的青工认为假如有机会要选择“收入比目前高的工作,不怕工作辛苦和冒险”;有91%的青工表示愿意到合资企业工作,理由是“收入高”。广东地区表明:64.2%的的员工不满意自己的职业,32.9%的员工想调离本单位,30-40%的员工在外搞第二职业。王奋宇的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有41.8%的青年对“工作报酬”表示不满意,仅次于对“培训机会”不满意的比例(56.7%)。有41.5%的人对“晋升机会”表示不满。青年对职业的预期,只有10.9%的人愿意做一名一般工人,追求“技术型”职业生涯的人占36%,追求“管理型”职业生涯的比例最高占41%。
但也有例外,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 研究 发现,工资和奖金因素在工作重要性的排列中列第6、第8位。激励工人的因素并不是高额的奖金,有些企业奖金发得越来越多,但干劲却未见有很大增长的事例并不鲜见。据心 理学 家研究,管理人员主要满足的方面有:(1)成就感(有41%的提及率);(2)被赏识、嘉许(33%);(3)工作本身(26%);(4)具有一定的责任(23%);
(5)晋升的机会(21%);最后才是(6)工资(15%)。很明显,这说明了非金钱因素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即便有时工资被当成是一种满足的重要因素时往往也总是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着,如得到了较高额的奖金就意味着工作取得了成绩,受到了上级的嘉赏等,而不只是单纯为了金钱,是一个孤立的满足因素。
在以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和 社会 保险制度为主要 内容 的企业内部改革中,企业员工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主要表现:(1)失落感。自豪的“全民员工”变成了“合同工”,“铁饭碗”变成了一纸合同。(2)不公平。“亲亲组合”、“行政权力的干预”等会使人感受到竞争的不规范。(3)实惠不够理想就跳槽。(4)感到缺乏适当的保障。
2.根据员工心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
总之,不管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员有什么样的需要,他们都在努力提高各自的生活水平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等,经济地位、政治 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便是这种心态的外化。这种心态的充分显现,一方面给人们已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员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愈来愈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给现有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管理者,应摒弃原有“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风格,尝试、实践“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以“深入理解” 方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提出有助于你的下属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目标的管理措施,这是现代管理者应追求的管理境界。下面便是如何根据员工的需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一些建议(见下表)。需要层次与管理对策表 需要层次
激励(追求的目标)
管理策略
(1)生理的需要
工资
健康的工作环境
各种福利
待遇奖金
保健医疗设备
工作时间
住房福利设施
(2)安全的需要
职业保障
意外事故的防止
雇佣保证
退休金制度
意外保险制度
(3)归属与友爱
友谊(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体的接纳
与组织的认同感
协谈制度
利润分配制度
团体活动计划
互助金制度
教育 培训制度
(4)尊重的需要
地位、名誉
权力、责任
与他人工资之相对高低
人事考核制度
晋升制度
表彰制度
选拔进修制度
委员会参与制度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能发展个体特长的组织环境
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决策参与制度
提案制度
研究发展计划
需要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要,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要,就表示存在着激励因素。如佛教宣扬的“四大皆空”,看破“红尘”,舍弃“七情六欲”,视功名利禄如尘土,似乎无所需求,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更强烈更迫切的信仰需要。正是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信徒门才被激励出常人难有的力量,作出人们难以忍受的牺牲,克服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相传唐朝玄奘和尚西域取经,历经七十二难;达磨参禅面壁,花九年工夫,尤见需要对人的激励作用。管理人员如能充分了解职员的需要,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的需要包含众多的需要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员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要的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将满足员工需要所设置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 理论,还要特别注意到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
第五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学生姓名:
考籍号:
指导教师:
焦萍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教师: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2010
年 4 月 专业年级:
工商企业管理
题目: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目录
摘 要..............................................................1 绪论...............................................................2 第1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3 1.1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4 1.2 实例证明.......................................................5 第2章 中国“走出去”的理论基础...................................6 2.1 “走出去”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7 2.2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8 第3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 3.1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弊端................................10 3.2 跨国经营的含义和类型........................................11 第4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对策.................................12 4.1 跨国企业发展经营战略..........................................13 4.2 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和建议......................................14 结论..............................................................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摘 要
目前企业的跨国经营对全球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几十年来的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跨国经营现状,问题以及跨国经营理论的分析,试图探寻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道路。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绪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着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跨国经营的巨大发展和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跨国经营是对外直接投资为基础,进行国外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以及技术转让,间接投资等等活动。
第一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1: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我国对外投资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目前,服务贸易、生产和加工、资源开发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这三大领域的中方投资额共占中方对外投资额的 92%。
投资区域日益广阔
我国对外投资目的地从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东欧独联体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遍及16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体日趋优化
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已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其中,中央管理的企业级沿海地区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2003年,中央管理的企业对外投资占中方投资额的49%,沿海地区企业占43%,中央企业平均投资规模超过1500万美元。投资形式日趋多样
我国对外投资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资源开发、并开始采用收购兼并、股权臵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的呢过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2003年,我国以并购方式的投资额8.34亿美元,占去年中方投资额的40%以上。投资效益显著
据初步调查,贸易性企业尽管大多规模小,经验不足,管理薄弱,但绝大多数盈利,非贸易性企业,已开业的项目80%以上不同程度获利或持平。而从总体水平看,所创社会效益却更为显著。
1.2:实例证明 自1979年我国在东京建立第一家国外合资企业以来,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经过20多年的跨国经营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投资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进388.25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企业共计8099家分布国家和地区达160多个。2003年发展中国家按海外资产排列的5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中国大陆有5家公司入选。自2003年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再创新高,非金融类达176.3亿美元。
第二章:中国“走出去”的理论基础
2.1:“走出去”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所有权特定优势
以山东青岛啤酒集团为例,该企业地处青岛,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优质的崂山水源为青岛啤酒创造了资源条件。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与廉价,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劳动了优势。青岛啤酒节的召开,再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使其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市场。由此青岛啤酒集团完全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所有权特定优势。随着“入世”进程的加快,信息量会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会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会更多,这将使企业提高在不同货币地区和政治局势下分散或减少风险的能力。内部化优势
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市场交易的不完全、以及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国际市场间交易转让成本高,利益冲突大。中国企业如果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产品及价格转让。即可避免国际间交易存在的缺陷,保证国内公司获得最大利益,又保护了跨国企业的财产权和无形资产。中国大型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有良好的组织生产和系统管理制度,完全可以利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战略的手段。
2.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 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条件
“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弊端
虽然一些中国企业已具备了跨国经营的条件和能力,但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对海外企业存在着管得过死或放任自流的两种极端倾向。跨国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做出灵活的反应。目前,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管理模式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缺乏充分必要的海外筹资融资、对外投资生产经营等。然而国外跨国公司天然具备上述经营自主权。这就使得中国的跨国企业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还严重阻碍了中国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还有海外投资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论证也缺少高素质跨国人才。有些企业建立海外企业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为了“跨出去”和“走出国门”,往往饥不择食地抓项目,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也缺乏慎重,受骗事件时常发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各投资主体之间也缺乏沟通和配合,不但不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往往出现项目的交叉重复,甚至成为竞争对手。同时海外企业经济效益偏低,海外投资行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同一国家的投资还常常出现自相竞争的不利局面。
3.2:跨国经营的含义和类型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贸易为目标,进行包括海外投资、营销在内的一切对外经营活动,即在资源获取、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将企业臵身于世界市 场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协作和竞争等一系列经营活动。
跨国经营的类型:资源确保型
市场开拓型
劳动力指向型
贸易壁垒对应型
技术指向型
全球战略型
第四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对策
4.1:跨国企业发展经营战略
1:采取分层次推进、有重要突破的稳健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一是在实力雄厚的机电、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突破,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力度,向规模过度。二是在一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内部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集团积极走向世界,获取国外原料与市场。三是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突破,利用国外资源,开发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得产品,增加技术控制,占领国际市场。
2:采用灵活多样的进入战略或股权战略。采用全方位进入,因地制宜发展区位战略。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应集中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产业。在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地区市场上,应把优势传统制造业作为投资重点。在中东石油国家和地区,应把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作为重要目标。
3:多元化经营战略与地区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包括功能多样 话、行业多样话或产品多样化。企业特别是生产性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首先要完成企业功能的转变。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时一般均需要设立自己的经销网络和机构,推销母公司的产品,采购设备、原料,销售国外生产的产品并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及时向母公司反馈。贸易公司在建立自己的生产性企业时也应考虑本公司的技术生产管理能力等,不应冒然建立或收购当地生产厂家。在行业多样化方面,中国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管理经验不足,不宜在行业或产品方面过分多样化,一般实业一业为主的相关型多样化战略为好。
4: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应加快制定跨国经营及海外投资总体战略规划与法规。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族对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重要意义的认识。其次,制定和WTO协议相一致的扶持跨国企业经营的相关法律如《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公司法》等。
5:各类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选准投资行业。采用以第三产业部门为主导,兼顾其他行业的产业选择战略。以服务贸易为例,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中国的名胜古迹,人文及自然景观对海外人士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劳动力出口仍有很大潜力。入世后国外政府将对我国开放大型工程承包项目、政府采购市场,我国专业人员的资格和技术也可通过互惠协议在海外获得自动认定,我国服务业可根据WTO透明度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而获得指导服务。当然在发展第三产业部门跨国经营的同时,应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工装配性制造业是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优势行业,也是发展跨国经营与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对于 劳务输出性工程承包行业,作为跨国企业的前沿行业,应尽早走出国门,带动国内技术和劳务出口。
6:中国企业应到国外发展自己的R&D机构。国外分公司的R&D活动更容易结合东道国内市场的具体条件进行研究,有利于吸收其他企业在当地产生的R&D活动外溢性。美国经济学家证实企业自身的R&D活动与来自其他企业的R&D外溢性产生经济有益的新知识中是互补的。中国企业如果到国外发展自己的R&D机构,将有利于自身企业进步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4.2: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成立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2:在信贷、外汇等管理政策上制定优惠政策,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
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制度性保证。4: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5:在技术方面,注重创新。
6:在融资方面,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
7: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在人事上稳定海外企业干部队伍,实现一般管理人员当地化。
结论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话和区域一体化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战略研究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健全的跨国经营机制。
致谢
感谢焦萍辅导老师的指导,感谢授课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是你们让我学到了这么多有关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学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才让我得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参考文献
1:国际投资学【M】杨大楷,上海财大出版社,1998.8 2:国际贸易【M】陈同仇,薛荣久,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97.5 3:跨国经营:中国经济加入WTO的必然选择【N】.中国信息报,2001.2.9 4:王关义,等。编著。现代企业管理【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