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海啸、核爆炸阴影下的口才启示录(定稿)
地震、海啸、核爆炸阴影下的口才启示录
赵鹤之(博浪沙首席培训师)
地震、海啸、核爆炸阴影,当这些电影里的场景集中一起出现的时候,不光是日本国民,我们每个人的心头都是不平静的,在一片恐慌噪杂中,不知道大家感悟到了什么?
从口才表达的角度来看,地震、海啸、核爆炸阴影能够给我们这样一些口才启示录:
一、沉默是一种力量
当地震海啸的消息和照片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的时候,所有人首先是被巨大的灾难震惊,接着就被日本人的沉默震惊了:很少有大叫、呐喊等歇斯底里的表达,更多的是平静地面对。
《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2期,第37页报道:
一位在现场的中国人描述这种场面:“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次序井然,毫无喧哗。我在开车,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
姚长盛的微博上写道:
一朋友在日本发的微博: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没有。
相信看到这些场景,读到这些报道的人大部分都会被大多数日本人的沉默所震撼,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面对灾难居然表现的如此平静?
启示录:
在这种巨大的灾难面前,沉默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讲话和交流的场合,我们虽然不可能默然无语地应对,但如果适当运用,沉默也是力量!
如果细心观察,许多领导和管理者在发言之前,通常会适当的沉默一下,略带思考状,目光扫一眼在场的听众,然后缓缓的开口讲话,可是一旦开口就是精 要的语言和独到的想法。比如刚刚过去的两会,无论是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理、还是答新闻记者问的发言人、或者是接受采访的代表,很少有着急忙慌的就开口讲话的。发言之前适当的沉默几秒,是一种稳重的表现,能给你的表达增添力量。
沉默在发言之中也有运用,那就是“停顿”,凡是有一副好口才的人都会运用停顿,讲到要点的时候、讲一番精彩评析的时候、引起了听众关注的时候,他们都会不说话停一会,静静地看着听众,等大家细细品味了刚刚讲过的内容之后,再继续往下讲。这时,沉默成了一种牵引力,牵引着听众跟着自己思考。
在讲话和交流的场合,适当的沉默是一种力量!
二、坦诚能够化解危机
当地震、海啸、核爆炸一股脑全来的时候,如果你是日本的国家领导人,你会怎么办?或者,如果这一切发生在其他的国家,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怎么面对?你会怎么向国民号召?用权力?用权威?用权术?还是用事实、用坦诚?
《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9期,第43页报道:
首相菅直人11日深夜在官邸面对在野党党首,深深地低下头,“希望大家指导、配合,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这是救国的需要。”
54页,在另外一篇文章里写到:
震后第二天(12日),日本首相官邸召开了一个“经济形势检讨会”。与会的与谢野馨经济财政担当相预测:此番巨震,“受害状况将超过阪神大地震。”但他同时指出,因“产业活动的中枢并没有受到直接的打击”,对日本经济总体的影响是有限的。
《南方周末》3月17日日本大震灾特刊,第10页提到:
上周日(13日),日本首相官邸里异常繁忙„„首相正在对日本民众发表讲话:“日本赈灾遭遇二战以来的最艰难时刻,虽然我们还在哭泣,但我们必须携起手来,振奋精神,建设一个全新而美好的日本。”
地震深夜向政治对手的低头,聚合了共同的力量;对灾难情况的毫不掩饰,让听众明白真相;所以,最后的鼓励也就能更加深入国民心中,赢得国民信任、建立国民信心。所以才有《三联生活周刊》12期第40页所提到的:
地震后不少商店歇业,人们排队到小超市买食品饮料。饮料瓶在地震中滚了一地,人们只是默默地帮忙捡起来,放回货架,再排两三个小时的队伍。张宁看 到,收银机因为停电没法用,售货员用手在那儿算账,大家也耐心等待。人们只买两三天的食物和水,“大家都知道政府很快就会发应急物资,非常安心。”
与之相反的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的处理,直到瑞典的科研人员发现了核辐射粒子并向苏联发去询问信息时,苏联当局才简单的发表了一个声明,而且还宣布:“破坏远远没有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样严重。”最终生态灾难持续影响至今,有评论家说这也许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不管怎样,这件事都是苏联的一个擦不去的污点。
启示录:
坦诚能够化解危机,不仅在国家的层面是这样,而且在企业的层面也是这样,更进一步在个人的层面也是这样。
企业发展的快速和竞争的激烈,使得危机也随时萦绕在企业周围,最近几年流行的“危机公关”就是指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的处理方式,其中就包括了企业在危机中对外的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最近几年的企业危机:三鹿事件、蒙牛事件、农夫果园事件、霸王洗发水事件等等,再回顾一下他们的解决方式,问一下自己:“我接受它的解释吗?”你会发现:只有坦诚才能赢得谅解,否则再多的辩解、再长的公开信、再悔恨的眼泪也都没有用,谁都不是小孩子,你骗我一次我上当,你骗我两次也许我还上当,第三次的时候你演技再高也没用。
个人的层面也是这样,你不可能不犯错,不可能不疏忽,也不可能每次都完美达成任务、更不可能总让身边的人满意,在这种时候,许多人都会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解释,想想看他们需要的是解释吗?大部分时候一句话就能得到谅解:“我在某某方面做的不好,所以才有这样的结果,以后我会加强这方面,希望您也能多指导我!”可是有几个人好意思说呢?久而久之,造成了同事领导对自己的失望和不信任,这又能怪谁呢?
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危机,相比于其他方法,有时候坦诚更能帮我们化解危机!
三、权威有巨大的影响力
日本的这次灾难也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京华时报》3月16日,有这样一篇文章:
“BBC核谣言”四处流传终被证伪,专家称不必恐慌。昨天下午开始,一条据传来自BBC的关于日本核事故“扩大化”的消息,开始在微博和短信中蔓延,引起不少民众转发。
该消息自称出自BBC(英国国家广播电视台),以十分确定的语气表示“日本政府已经确认严重核泄漏,所有亚洲国家应该立刻采取必要措施”,消息中还提醒市民“一旦出现阴雨天气,应留在室内,关闭门窗并在第一24小时滞留室内,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有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危险”。更危言耸听的是,消息中还透露,“首批污染物质下午4点就会到达菲律宾”
昨日下午2点,记者查看了BBC的官方网站,并未发现有此条消息,随后又致电BBC驻华机构,其工作人员表示,此消息应该并不准确。“我们也正在追查该消息的来源”,该名工作人员表示,BBC应该是只报道了日本核电站的最新情况,并没有谈论其对邻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影响。
4点左右,BBC在其电视直播中进行了澄清,确定此前消息为谣传,也并非出自BBC。
那天,我也收到了短信,晚上的课上我调查了一下所有参与课程的朋友,一半以上收到了同样的短信或者网上互相转发的消息。我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相信吗?”90%的人选择相信,还发现,之前没有得到信息的朋友大多想立即通知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为什么会这样?仅仅只是一个转发的短信而已,真假还没有弄清楚,就选择相信了?而且还要赶紧通知身边的人?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三个英文字母:BBC。这条短信借用了BBC三个英文字母,把人们对BBC的信任转化为对这条短信的信任,在整体心理恐慌的大背景下使人们产生了盲目相信,至少“哪怕是假的,多注意点总是好的”。
这告诉我们:权威有巨大的影响力!关于这一点,有两本书做了精辟的阐述和分析,一本是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另一本是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前一本书详细论述了社会群体行为的盲从性,后一本深入揭示了权威给人的日常行为带来的影响。为什么全国的老板们都要上清华北大的总裁班呢?即使他们明明知道那就是挂个名的。
权威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一点《京华时报》在辟谣中也进行了使用,文章最后一段: 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陈建新表示,日本此次核事故等级目前定为4级,严重程度远不及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影响范围是200-300公里直径范围。相比之下,东京离福岛是240公里,中国东海离日本有1000多公里。并且,日本现在是氢气爆炸,不是核燃料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同,所以影响不会那么大,大家不必过于恐慌。
为什么要陈建新来说呢?为什么要突出他的身份呢?这段内容由其他人来说可不可以呢?比方说由我来说,然后登到报纸上:
口才培训师赵鹤之表示,日本此次核事故等级目前定为4级,严重程度远不及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影响范围是200-300公里直径范围。相比之下,东京离福岛是240公里,中国东海离日本有1000多公里。并且,日本现在是氢气爆炸,不是核燃料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同,所以影响不会那么大,大家不必过于恐慌。
你看了之后的感觉如何呢?告诉你,我都不会相信!陈建新以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德的身份来说这段话,就是在发挥权威的影响力。
启示录:
权威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样内容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有职场经验的朋友在见老客户的时候会说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张总让我带问您好!”之所以说这样的话,就是利用公司内部权威的认同来拉近客户关系。
演讲家张嘴就是鲁迅、莎士比亚;国学大师开口就是孔孟老庄;激励大师满嘴都是“世界第一名”;企业培训师总在说韦尔奇、柳传志;这都是在利用权威的影响力。
记得在一次采访中马云说过这样一段话:“那时候我还没有名气,马云说什么没有人相信,可是比尔·盖茨说什么大家相信,所以我们就宣传:比尔·盖茨说„„其实比尔盖茨当时根本没这么说。”虽然马云的这个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但这件事体现出权威的影响力!而且你看,这段内容我不是也在借用马云的影响力吗?
权威有巨大的影响力,在日常的沟通场合,适当的引用一些权威的故事和话语,可以增强你讲话的信服力。
第二篇: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阅读答案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阅读答案
1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17、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18、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1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19、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20、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21、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2、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23、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哈勃望远镜。(2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分类别,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说明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
列数字,通过列举1弧秒,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大气湍流对地面光学望远镜角分辨率的影响程度。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2分)
体现了材料的权威性使说明更有说服力,突出了哈勃望远镜的意义和价值。18.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够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不能。“以外”是在....之外的意思。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是不能辨别在140亿光年之外的物体。表明哈勃望远镜观测的距离是不确定的数字,去掉后成为准确数字,句意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9.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3分)
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点名了说明的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哈勃望远镜的独特,新颖,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篇:战争阴影下的艰难生长
战争阴影下的艰难生长
------感悟《四世同堂》里的小人物 题记:变化是生长的阶段。
“我没有死,也并不专凭一口怒气去找死,我像个小孩,或者小树,天天在生长。这样,我知道我所干的是任何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所应当干的,我自信了。我从抗敌报仇走到建立和平----假若人类的最终目的是相安无事的,快快活活的活着,我想,我也会得到永生!”钱默吟老先生这样向青年革命者瑞全表达自己的生长心声。
是的,我本来想用“成长”作为这篇读后感的标题,最终还是被钱先生的话打动了,我不能不用他那更精确的语言表达我的感触。《四世同堂》,百万余字,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我跟随着这三部曲,随着老舍先生细腻笔触刻画出的小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走进了战争时的北平,沦陷中的北平,觉醒中的北平,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羊圈胡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没有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他只是把那段屈辱不堪的历史,把漫长的八年抗日战争,把全中国千千万万个不幸家庭的悲惨命运,把数不胜数的小人物的家破人亡都浓缩在“四世同堂”里。四世同堂,中国人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理念,那种老有所养,少有所教,一家人和和睦睦以享天伦之乐的生活方式,在战争的阴影下一点点被撕裂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刻画了瑞全、瑞宣、钱老人、韵梅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老舍先生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瑞全---那个学生气息很浓的大男孩在大哥瑞宣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离开本算是幸福的四世同堂之家,踏上了寻找光明的漫漫征程,三四年的漂泊,给瑞全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强健有力,更是思想认识的丰富。“他开始放弃大学生的骄傲,而决定和黄土乡民们一块工作,一块抗敌。他把所知道的教给乡民,同时也从乡民学习他所不知道的”;“他抓住了爱国的真对象,爱国成了具体的事实---爱那些人民与土地”。他是全民族抗战民众的一个代表,他是中华民族意识在更高层次上的一个具体升华。战争,侵略者是绝对想不到,使都市青年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彻地认识自己的国家,更义无反顾地为祖**亲的抛头颅撒热血!钱先生由一个清雅淡泊的闲人雅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痛苦磨难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而又富于智慧的老革命战士。钱仲石临死前一夜激情澎湃地陈述,坚定果敢的决心让钱老先生看到儿子的英勇,所以,仲石与敌人的同归于尽固然令老人悲痛欲绝,但更令老人骄傲。于是,面对监狱的严刑拷打,刑讯逼供,钱老先生顽强地忍受着。接下来的大儿子和老伴的死加速了老人思想成长。用老人自己的话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计划只想报仇。当然这是一种狭隘的复仇主义,但这也是觉醒的第一步;第二阶段,合作的爱国主义,这是一个智慧老人的复国雪耻之心的升华;第三阶段,建立和平。此时的老人在佛法的熏陶下更深一层地懂得了永生的真实含义!
韵梅,最典型的中国妇女的形象。她的善良、贤惠、通情达理、勤俭朴实都把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然,她不是完美的,她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小羊圈胡同,她不懂瑞宣报纸上的复杂内容,她只想和瑞宣一起撑起四世同堂的家。也正是对家庭观念的执着,她在领粮食的事情上一点点的蜕变着。她的责任心是她坚强,勇敢,任劳任怨,看见日本兵时,她心跳得极快,可是绝不退缩,她好像是用整个生命去争取那点黑臭的“共和粮”。李四妈的爱心使她增多了对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应有的互相关切。而在李四爷要联名保方六的状纸上,韵梅没有和家人商议就提瑞宣签名。她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有那么大的胆
子。她这样的蜕变连瑞宣都觉得他仿佛是他的一个新收获。瑞宣,是个让我心疼的人,我一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来表达对他的感觉。他是一个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注重家庭伦理中尊老爱幼的人。他渴望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大潮中,渴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国尽忠。父亲和弟弟瑞丰的死,左邻右舍的遭遇,日本人的残酷蹂躏,自己的无能为力都压得他将要窒息。送走瑞全时他说“你去为国尽忠,我来为家尽孝”,那样的无奈,那样的坚韧,那样克制压抑着心中愤怒的火山,我都迫切地想替他分担一些。幸好,幸好,瑞全回来了,也把那个满腔爱国心、满身报国力的瑞宣带来了。瑞宣忍辱负重地去学校教书,用最巧妙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革命思想,他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写宣传稿子,他勇敢而快乐地为革命尽心尽力工作。他一个最坚实的革命桥梁,是最忠诚的革命后盾,他与瑞全、钱先生默契地做着革命工作,也把胜利的消息第一个告诉一家人。一句话:他是在最水深火热的矛盾和挣扎中生长的.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灿烂生长!
战争阴影下,小羊圈胡同里,在生长的还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市民。富家大小姐高第勇敢走出了腐朽的汉奸家庭,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正气和坚定的美,她的美是一种由心中,由灵魂放射出来的崇高与力量。战争剥夺了孩子们的天真与青春。在北平,在那样一个亡城里,孩子们知道怎么小心,不单提防日本人,也须防备一切的人。战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猫与狗的关系,恐怖教小儿女们多长出了一个心眼。这样的生长对于一个无邪的孩童太过残忍了,太惨无人道了。如果,这是战争必须付出的代价,我更希望,现在那些野心勃勃的战争家也能从这样的悲剧中生长出一颗热爱和平的至善之心,为孩子生长出一颗爱的美丽之花!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第四篇:看日本地震海啸视频场面之感想
看日本地震海啸视频场面之感想
2011年3月14日晚上,我被孩子的家庭作业搞的晕头转向,在休息的时候打开电视看看日本3。11的地震海啸情况,在中央四台和凤凰卫视看到日本地震海啸震撼的场面,人在大自然面前竟是如此渺小,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2011年伊始,新西兰和我国的云南也发生了地震,是否正如预言家所预测的2012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还是大自然对人类贪婪无止境的惩罚。
3月15日早上回单位上班,由于自己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打开电脑自然就关注日本地震海啸最新的报道,在我所观看到的相关视频中,给我的感觉是日本人很自觉,没有人在哄抢商品,在避难所里,都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好像灯光是摄影师打的光,没有电源,都靠蜡烛在照明。人与人见面都还是那么有礼貌。没有看到有人在奔跑,除了那些船、车辆被海水冲的到处跑外。我还真的奇怪了,日本人转移的速度真是惊人,很多画面都是在高处的人群,看着下面的海水吞没了自己的家园。日本地震海啸造成的天灾很重,但人祸很小,在这么强的地震中没有多少房屋倒塌(特别是中小学校),日本灾区的大部分房屋是被海啸时的洪水巨浪卷走的。海啸到来之前,灾区各地的广播能及时发出预警,使很多人有了逃生的机会。我就想了,如果中国发生了海啸,我们就算得到了预警,受灾民众该往哪里跑?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毕竟我们中国对国民的应急演练及自救逃生教育还是很欠缺的,另外我们中国的应急广播网络是否建立并能达到及时疏散民众的效果。
都是地球人,生到哪个地方,都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为日本祈福,只是为人类祈福,为那些与中日之间的是是非非无关的老百姓祈福。正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许只有自己及家人身在其中才能深刻体会那一种悲哀和痛苦,那真的是神马都是浮云,向此次地震海啸灾难中死去的日本人哀悼!但我会一如既往地痛恨日本的军国主义者。
西铁一中m2-10班高一:胡玥
第五篇:《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题附答案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2.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
3.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
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2分)
参考答案:
1、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3、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4、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5、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