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SPSS软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时间:2019-05-14 07:3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SPSS软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SPSS软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一篇:应用SPSS软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应用SPSS软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

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是有针对性开展法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并正确运用法律知识于生活实践的基础。在本次课题研究中,通过随机发放大量调查问卷并收集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查阅文献资料,并重点使用SPSS进行科学、高效的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仍旧偏弱。而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本次课题则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家庭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法律意识偏弱是许多法律教育途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准确了解掌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更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法律意识;影响途径;法制建设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由经济引发的法律问题正不断凸显。大学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势必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目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引起了广泛讨论,仔细研究大学生法律意识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人对这个课题做了一些研究,例如,邵卫副教授在她的《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探究》一文中提到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以及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培养的途径。然而却忽略了利用大数据分析研究大学生法律观念的来源,由此就难以分析出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以及有效灌输法律观念的途径。

鉴于类似问题的存在,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采用可视离散化、交叉表、T检验等分析方法来从大学生获取法律信息的来源来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原因及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研究方法

本篇文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主要应用SPSS中可视离散化、交叉表、T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体现在变量5-11),第二部分是关于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途径的调查(体现在变量13-23),涉及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社会家庭因素(普法活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传统等)四个方面。5-11几个变量,通过下面这个算法:法律意识评分=对我国法律体系了解程度*1 + 对我国各部门法基本原则和重要条文了解情况*1+对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否了解*1.5+基本权利义务了解程度*2+ 是否清楚何时自己的权利受到过侵害*2.5 + 被侵权时倾向的解决方式*2

通过此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式,得到法律意识的评分,分数越高,证明其法律意识越弱,反之则越强。再根据分数分为五个等级,十分为一级,一级为法律意识最强,五级为最弱。第二部分通过交叉制表、T值检验,检验其对法律意识的影响力度。并最终得出结论,以论证我国应当通过哪种途径最便捷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对法律的熟知程度。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各种法律事件的判断力 实证研究

3.1 实证数据和步骤

本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134份。数据有效性100%,缺失值为0。通过计算问卷的第一部分,得出接受调查的134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分数,基本在10-40分的范围内。根据可视离散化,结果如下:

可以鲜明地看到。当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位于20-30分数段的人是大多数,0-

10、40-50分数段的基本为0,而10-20、30-40两个分数段的人相对较少,其中30-40分数段的人数略多。对第二部分的研究比较复杂,主要通过交叉表,T检验的方式进行。经过SPSS软件分析。配对T检验通过将法律意识等级与其他检验影响渠道的变量配对,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根据T检验的结果,再将几个关联度较大的对与其交叉表相结合

3.2 实证结果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可分析出如下的结论:

首先,大学生法律意识虽然并不弱,但仍不理想。整体而言,法律意识水平仍然向较弱的一侧倾斜。

而在影响途径上看,数据表明,对法律事件越关注的人,法律意识越强。作为传媒的有力载体——网络对大学生了解法律事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网络传媒所传播的对法律事件的评论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无显著关联,相关系数仅为-0.036这一结果令人意外。此外,广播电视上的普法节目等虽然较受欢迎,受众较广,但与大学生真正的法律意识水平关联性也不大,相关系数仅-0.052,sig则高达0.551。家庭因素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性十分有限。社会上的普法活动的效果也非常不明显。相比之下,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虽然不很受到欢迎,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

最后,虽然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十分有限,但诸如杀人偿命等传统法律观念在大学生群体内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传统观念仍有较高的认同度。

3.3 实证结果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与当今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的关系很大。网络以其快捷性和便利性,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所知的绝大多数法律新闻来自于网络,而传统的报纸期刊等趋于衰落。但另一方面,网络新闻缺乏全面性,往往单纯叙述事实,而缺乏对相关讨论的报道。此外,网络上有庞大的网民群体,成分繁杂,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对层出不穷的法律事件经常会提出大量的不理智言论。许多大学生受这些不理智言论的影响,造成了其法律意识水平并未因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而提高。普法节目经常会讲述一些生动的案例,因此较受欢迎,很多人也认为从中学到很多法律知识。但应该说,普法节目自身的专业性在下降,经常刻意追求案例的新鲜刺激,重视其故事性而轻视了法律性。因此,普法节目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非常有限。

数据表明,来自父母等老一辈亲人的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十分有限。可以认为,虽然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大学生业已成年,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加之如今的大学生更多接受了来自网络、电视媒体的信息,故而家庭的影响力在这一成长阶段被极大地削弱。与之相比,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影响力略大一些,尽管法律基础课程因课程枯燥等原因并不十分受欢迎,且不被学生重视,但作为学生从小就接受的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传统观念代代相传,根深蒂固。虽然家庭因素的影响力在大学这一阶段已经被极大削弱,但传统观念深入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心中。包括在网络上就法律事件发表评论的众多网民,也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借助新的传媒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尽管由于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传统观念的影响力也受到了冲击,但其地位仍旧至关重要。不能忽视的是,传统观念中带有一些不理智的法律观念,诸如连坐,重刑主义等。这些较为落后的观念在许多大学生心中仍旧根深蒂固。而这从网络上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不理智评论就可看出:对一些杀人犯动辄声称要株连亲属,对一些罪行不重的犯人主张严厉惩戒等。结论

大学生整体法律意识偏弱。其原因在于许多法制建设渠道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络消息与广播电视上的普法节目,更被大学生等群体所喜爱。但是这两种现代的传媒方式,在对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并没有扮演好应有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国家首先应当对网络和广播电视进行改革。比如,在网络上的法律新闻中增加与其相应的法律以及法律专家的看法,而非单纯地叙述事实;普法节目应增加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事内容,并侧重于对法律的讨论,而非当今这样刻意追求收视率,而选择一些刺激的刑事案件并着重于故事性、忽视其中的法律内容。另一方面,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较为重要。国家教育部门应考虑提高此类课程的趣味性,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国家对社会普法活动应当做出改革,使活动更能深入人心而非流于形式。对传统观念上,国家应大力提倡传统观念中优秀的法律思想,同时在法制建设中应特别注意对落后法律观念的反思与纠正。防止落后的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 要】当代大学生逐步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其法律意识的现状影响着我国的法治进程,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普遍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模糊,尽管对社会法律现象十分关注但实践能力太差。本文拟讨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找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大学生普遍有正义感,但对法律权威不信任

近年来,各种社会法律现象的频发,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被问到对于大学生犯罪,考试作弊,现在社会的腐败现象等看法时,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的是非常单纯、富有正义感的,但是也仅仅停留在正义感层面,对于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处理办法往往不清楚。不仅如此,在调查中,很多人表现出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

(二)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模糊

目前高校的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放在专业课上,对于法律知识的涉猎十分少,最主要的就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通过这门课程能学习到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对法律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但碍于学生不重视非专业科、课时的设置和教师水平等原因,往往一知半解,学习不到更深层次的法律内涵,从而无法很好的掌握法律的精髓,无法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形成原因

(一)传统法律文化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之中,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些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思想中,影响深远,例如人治大于法治,特权等级观念等,人们从内心不信服法律,渐渐产生排斥心理。虽然今天强调“依法治国”,但长期不信任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观念,使得很多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司法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

(二)诸多的不良社会现象致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

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7―24岁左右,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很全面的辨认是非好坏,有时候会夸大社会的黑暗面。而我国的法治进程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立法上还不够完善,很多很出现的问题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的操作性不强等,执法方面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存在地方保护等。还有生活中一些腐败现象,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同案不同判等造成了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此外社会上存在的很多贫富差距、失业率高、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通过净化校园环境,树立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知识的积累、法律思维的养成、用法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学校的法律教育,还要善于利用社会和校园法制环境的多种力量。

从高校层面来说,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章办事。在学生的各项评优选先进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学校创造一个公平法制的环境,学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才能耳濡目染感受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途径和认识社会的窗口,学校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情况,使学生信任学校,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素养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能否将大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就得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正规法律知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很多高校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明显不足,针对高校犯罪事件频发和学生屡次被骗等事件,学校应该对这门课加以高度的重视,另外还可以开设选修课,针对劳动合同,婚姻家庭,违约侵权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努力,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方方面面去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做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邹开亮.论当前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119.[2]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6

第三篇: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但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严重不足。

从社会市场需求方面,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对外英语、市场营销、生物工程这些专业毕业生较为热门,但是由于此类院校过多,毕业生人数太多,市场需求跟不上生源增加的速度。整体来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调查统计显示出的每年不同学校的就业人数已经比前几年下降很多,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呈上升趋势,即便是211、985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无果之后选择了考研,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个职位有几千人在竞争,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指出仅招三五个人,但是投递简历的人却又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而且招聘信息中明确规定必须是本科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其实职位所给出的岗位职责是一个专科生就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3.大学生就业趋势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示,社会工作岗位在2014年比2013年增加36%左右,而大学生毕业人数方面,2014年毕业生比2013年同比增加了将近130%。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十分迅速,这成为社会上“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双向性,在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也觉得十分困难。实际上,大学毕业生虽然增加,但是企业依然觉得招聘困难,某一大型的事业大内在招聘过程中,每年会招收超过500名员工,但应届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仅为4%左右。另外,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在接受访问中表示:大学生是企业的骨干,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在每年的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排除了应届毕业生。

基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企业为了牟取小利,在招聘过程中给出虚假的招聘广告,开出诱人的待遇,但巧设名目、乱收应聘人员的费用,应届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后就面临辞退的危险。另外,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但是有效的信息面却十分狭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男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加难以就业。很多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出仅限男性,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仅限男性,但是,最后通过的确实男性,并不是因为男性不女性更优秀,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这对女大学毕业生而言难度又增加了很多。就调查显示,男性的就业率要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的学历层却比男性更占优势,学习成绩也普遍比男性好,人力资本几类程度也要高于男性,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面试机会却比男性少很多,最终结果就是女生的就业率远低于男性,无业的持续时间要比男生长很多,总体来看,性别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会为高校、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是现阶段我过高等院校与国家的当务之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除了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外,还包括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毕业生自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缺失、就业体制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

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2.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四)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户籍因素、生活需求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性政策可行性较差。另外,国家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虽然国家从许多方面为大学生设立岗位,但与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总体情况上来说,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的力度,或者说是方式还不够正确,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欠缺。社会应

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建设,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中可以创建各式各样的就业培训机构,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帮助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不会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帮助其找到就业大方向。

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贷款、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基层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代理的全程服务。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最后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团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调动各方资源深度挖潜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的有序流动。

(二)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并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增强择业实力。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是与发展形势结合。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是与兴趣特长结合。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五是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用请进来的方式,高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进驻校园进行现场招聘,或举办大型的招聘见面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企业,促进学 生与企业之间的纤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岗位要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定期请用人单位到校作讲座,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网上指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简化环节、减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依法维权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社会通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支持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又要讲究远期效益。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再次,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2.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3.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当然,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1.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额希望所在,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国家技术社会一道,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积累知识,提升专业性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对生活充满信息和希望。另外,在大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做好就业定位,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的。

3.提高自主创业的本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尽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创业则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结 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然而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我们不能否认接受高等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就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也要考虑在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的,而不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阻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现阶段主要的因素做出了相应的总结,所提出的措施也仅仅是针对已经出现的因素,未发觉的因素依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工作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毕云飞.大学生就业压力[D].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论文,2008 [3]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宇红,江光荣.大学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2009 [6]张国金,高洪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2009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参考温州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主要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温州高教园区2007年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2007年,笔者对温州高教园区三所高校04、05和06三个年级共580多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

(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5.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43%。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8.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

(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2、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大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3)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譬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大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彻底转变法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

三、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第五篇:关于员工工资水平影响因素的spss数据分析报告

关于员工工资水平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报告

个体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课题,个体收入不仅是经济含义的变量,同时也是决定个体经济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分析个体收入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报告基于某企业收集的关于474个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就问卷涉及的主要变量:性别、民族、受教育年限、职业类型、目前工资、最初工资、工作时间和之前的工作经历(月数)分析了该企业员工工资总体情况和影响工资收入的因素。

一 关于个体收入影响因素的假设

社会学文献对影响个体收入的因素做过很多论述,其中与本数据提供的变量相关的假设如下:

a 不同性别的员工工资收入存在差异

b 不同民族的员工工资收入存在差异(在美国显著)

c 不同职业类型的员工工资收入存在差异

d 受教育年限与员工现在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e 初始工资与员工现在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f 工作时间和之前的工作经历与现在工资收入呈相关关系

二 基于SPSS的企业员工工资总体水平和影响因素的描述与统计分析

1.样本的总体特征和企业员工工资的总体情况

1.1 样本的总体特征

根据SPSS对性别、受教育年限和民族的频次分析,可知该公司员工女性占45.6%,男性占54.4%,男女员工比例大体相当。公司51.3%的员工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受教育年限8-12年),38.2%的员工为本科学历(受教育年限13-16年),10.5%的员工为研究生学历(受教育年限为17年及以上);公司有21.9%的员工为少数民族。

1.2 企业员工工资的总体情况

根据SPSS对当前工资、性别与当前工资、民族、职业类型与当前工资的描述分析,可得到表1。

表1 企业员工当前工资的总体情况

当前工资

女性员工当前工资

男性员工当前工资

少数民族员工当前工资

非少数民族员工当前工资

办事员当前工资

保管员当前工资

经理当前工资 均值 $34,419.57 $26,031.92 $41,441.78 $36,023.31 $28,713.94 $27,838.54 $30,938.89 $63,977.80 标准差 $17,075.661 $7,558.021 $19,499.214 $18,044.096 $11,421.638 $7,567.995 $2,114.616 $18,244.776

从表1可知,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34,420,标准差为$17,075.7。女性员工的平均工资 1

为$26,032,男性员工为$41,442,是女性员工平均工资的1.59倍;少数民族员工的平均工资为$28,714,非少数民族员工为$36,023,是少数民族员工的1.25倍;从民族来看,少数民族员工的平均工资是$36,023,非少数民族员工为$28,714,是少数民族员工1.25倍。从职业类型来看,办事员的平均工资为$27,838,保管员的平均工资为$30,939,这两种职业的少数民族员工与非少数民族员工的平均工资没有明显差异,经理层的平均工资为$63,977,是非管理层员工平均工资的2倍以上。

2.员工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公司员工工资收入的因素,根据变量测量层次的不同和散点图样本分布的线性与非线性区别,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考察:一是性别、民族、职业类型和工作经历对当前工资的影响,可以用方差分析法和相关比率Eta来考察;另一是受教育年限、初始工资和工作时间对当前工资的影响,可以通过相关测量法和F检验来考察。

2.1性别、民族、职业类型和工作经历对当前工资的影响分析

从散点图的样本分布可知,工作经历与当前工资呈非线性,所以通过相关比率Eta来考察二者关系。根据SPSS分别对性别、民族、职业类型、工作经历与当前工资的单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的相关比率(E)结果,得到表2。

表2 当前工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性别与当前工资 民族与当前工资 职业类型与当前工资 工作经历与当前工资

F 119.798 15.326 40.521 1.040

p <0.01 <0.01 <0.01 >0.05

E 0.450 0.177 0.805 0.669

由表2可以得出,性别与当前工资的F值为119.798,其显著性概率p<0.01,Eta值为0.450,说明不同性别的员工平均工资具有显著差异,性别影响企业员工收入;同样,民族、职业类型与当前工资的F值分别为15.326和40.521,二者的显著性概率p均小于0.01,所以,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员工工资具有差异,但民族与员工当前工资的Eta值仅为0.177,说明二者相关性极其微弱;职业类型与当前工资高度相关,其Eta值为0.805。工作经历与当前工资的显著性概率p>0.05,说明员工之前的工作经历对员工的当前工资没有影响。

2.2 受教育年限、初始工资和工作时间对当前工资的影响分析 根据SPSS对受教育年限、初始工资和工作时间与当前工资的相关分析和F检验,可得到表3。

表3 当前工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受教育年限与当前工资 初始工资与当前工资 工作时间与当前工资

F 92.779 33.040 1.503

r 0.661 0.880 0.084

p <0.01 <0.01 >0.05

表3的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与当前工资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系数r为0.661,F值为92.779,即受教育年限影响企业员工的当前工资收入;初始工资与当前工资的F值为33.040,其显著性概率p<0.01,相关系数r为0.880,说明初始工资与当前工资高度相关;工作时间与员工当前工资的显著性概率p>0.05,即二者相互独立,不具有相关关系。

2.3 回归分析:受教育年限、初始工资与当前工资之间相关关系的模型

为了更好的说明教育年限、初始工资与当前工资之间的关系结构,可以建立三者的线性回归模型。根据SPSS对三个变量的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4。

表4教育年限(X1)、初始工资(X2)与当前工资(Y)的二元线性回归Constants 教育年限 初始工资

B ﹣7809 1020.4 1.673

b0.172 0.771

t ﹣4.452 6.356 28.42

p <0.01 <0.01 <0.01

R2=0.792F=898.947p<0.0

1从表4可以看出,拟合优度R=0.792,较高,说明该线性方程拟合优度较好,F值为898.947,显著度p<0.01,即该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自变量“受教育年限”X1和“初始工资”X2的回归系数的估计分别为1020.4和1.673,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72和0.771,t检验值分别为6.356和28.42,其显著性水平p均小于0.01,所以认为X1、X2的回归系数高度显著。该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Y =-7809+1020.4X1+1.673X2

三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

1.性别影响该企业员工的当前工资收入,男性与女性的工资具有显著差异,男性的平均工资是女性的1.59倍,性别与当前工资的相关比率为0.450。

2.少数民族员工与非少数民族员工的工资具有差异,非少数民族的平均工资是少数民族的1.25倍。但民族与当前工资的相关强度很微弱。

3.职业类型影响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其相关强度为0.805,其显著差异体现在管理层和非管理层的工资收入差距上,管理层的平均工资是非管理层的2倍以上。

4.受教育年限与当前工资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61。受教育年限越高,其工资收入越高;反之,则越低。

5.初始工资与当前工资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80,即初始工资越高,其工资收入越高,反之,则越低。

6.雇佣后的工作时间和该工作之前的工作经历对企业员工的当前工资没有影响。

7.受教育年限(X1)和初始工资(X2)与当前工资(Y)可以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线性关系与回归系数均显著。该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Y =-7809+1020.4X1+1.673X2

(其中Y代表当前工资,X1代表受教育年限,X2代表初始工资。)

下载应用SPSS软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SPSS软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对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体不良的人格倾向,此外,......

    大学生网上购物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五篇模版)

    湖北民族學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个人心得 学号:071440934 姓名:车思喆 指导老师:宋鄂平课题:恩施市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 摘要:为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网上购......

    法律意识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五篇)

    法律意识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学院:信息学院班级:B0941姓名:余海斌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

    义乌购物旅游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义乌购物旅游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核心提示:从浙江省的整体数据看,义乌的各项数据指标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2008中国百强县市排行榜中,义乌位列前十位。同时产业结构出现了很......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论文写作 题目: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2014 年11月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1 2摘 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短信使用情况的调......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张智昱 张华东 杨丹江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体不......

    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购物在生活消费中的地位 (一)发展概况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购物渠道。当代大学生是个正在不断成长的消费群体,这个庞大的......

    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2001年6月14日13:46 千龙新闻网 调查说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既包括了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个人状况、择业偏好、就业准备等......